1.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为什么你写的读书笔记很不受人关注?

3.来,我们来聊聊死亡——《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影评

4.红色**影评1600字

5.**《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 复制黏贴时请注意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评述~

6.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

7.好好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影评要写小标题吗怎么写_影评要写小标题吗怎么写好

《茉莉花开》观后感

《茉莉花开》上:她一个人飙戏爽到癫

好**是不受时间限制与外界干扰的,摄影出生的候咏《茉莉花开》终于在红色5月绚烂绽放,其间经历的风雨历程,痛楚磨难也已烟飞灰灭,等待的只是影迷们此起彼伏的狂热推崇,我也是唱赞美诗的一个,因为我被苏童打败,被章子怡击倒。

**根据苏童的《妇女生活》改编而生,纯粹是一个关于女性的**,时间跨度50多来,属于史诗类别的**,特能考验导演驾驭能力。候咏很聪明,他并没有用细微的线索来引出时间段的改变,因为这个实在太难了,候咏也没有陈凯歌如此的大局观,可是他运用了小标题的模式却别具一格,使人一目了然,清爽醒目,能够把短处掩饰,显示了候咏不一般的巧妙。过了这个难关,等于把史诗**的难点消除了一半,接下来就要看演员的演技了,他们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的成功与否。章子怡,我不得不说,佩服你!

章子怡刚出道就被张艺谋看上,从此就与绯闻形影不离,保持着高度的媒体曝光率,在奥斯卡上英文也说得越来越溜,一脸的明星胚子像。的确有很多影迷都不喜欢她,说她演戏嗲、、煽。可是你不觉得她是在进步的吗?《我的父亲母亲》显现了她的青春,给观众混了个脸熟,在《卧虎藏龙》里,被人责备成一个包袱一个累赘,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她表演地很棒,把玉蛟龙的野蛮、坚强诠释地很好,主流对她的责备不外乎带有些感彩,可是**是她的工作,她做得不错,与其工作外的生活无关。如今的章子怡,已走上国际巨星的行列,可以与张曼玉、巩俐同起同坐了,身价狂飙。候咏也赚翻的,要是在今年拍这个**请章子怡出马的话,就要把**的制作费用翻上几番了。明星就是明星,出来的镜头屡看不爽,大呼过瘾。

毫无疑问,《茉莉花开》是章子怡的个人秀,秀得出色,秀得精彩。她一人饰演三个角色,有蛮长的时间跨度,要把握住30年代、50年代、80年代女性的思想观念,还要通过自己的咀嚼,把内心的矛盾抒发在胶片里,够难,很能体现一位演员的演技。“茉”的饰演是个情感畸变的过程,起初的茉是个喜欢**,喜爱**明星的开朗女孩,青春荡漾的她爱上了孟老板,并且为了他不愿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她希冀爱情是永恒的,爱情是无价的,可惜从香港寄来的支票使她彻底改变了人生观与爱情观。这是一个剧变的过程,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章子怡演绎的“一个女性从喜悦推至抑郁的地狱”的情感戏令人眼睛一亮,同时也为角色的悲凉而扼腕叹息。

“莉”的角色最难,因为这里需要演员歇斯底里的爆发力,章子怡的爆发力在曾经的**里还是有点味道的,这次的爆发力才是真正展现她才华的时刻。“莉”怀疑丈夫与养女有染,愤怒地把白色床单拉起,责问丈夫的行径。她神经质了,她太爱眼前的那个男人了,这种变态式的爱使人难以接受,与小栗康平的《死之棘》,张元的《我爱你》类似。章子怡掌控了大局,也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花”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影像中的“花”戴着粗边眼镜,俏丽动人,对待外婆和气友善,对待心爱的丈夫,像极了梦中情人。这个角色也有一个转变过程,那就是当丈夫另有心欢,远离她的时刻,她变得坚强起来,不对丈夫妥协,拒绝签离婚协议书,并且倔强地把孩子生下来。雨夜独自生孩子的镜头,候咏不惜余力地用了整整6分钟的时间,章子怡非常敬业,为了这6分钟她7个夜晚都在瓢泼大雨中熬过。镜头很凄惨,但也隐寓了生命的希冀。**结尾处,“花”笑了,对着镜头笑了很久很久,这个长镜头彻底地把我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击溃,感动地一塌糊涂。

《茉莉花开》结束了,章子怡的演戏也宣告结束,靓丽的她已经在好莱坞有了较高的地位,在亚洲影坛也算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了,希望你带上爱国情调,把**做得更好,祝福你。在下文中,我会集中精力写关于**主题的文字,来真正展现候咏的**水平。

《茉莉花开》下:候咏,好一场及时雨

苏童比女人还了解女人,文字充满了对女性描述,对女性的感叹。候咏也是一个喜欢琢磨女性情感变化的人,当《茉莉花开》用苏童的文字(张献编剧)、候咏的影像呈现在影迷眼前的时候,璀璨的光芒瞬间迸发。**是具有史诗味道的,人物是具有代表性质的,候咏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来证明他在第五代导演中的地位。

**主题鲜明,就是通过三个女性人物的阐述,来反映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三个时代三个态度,只是对于爱情的专一永远都不曾改变。这个专一就集中表现在“生孩子”方面,“茉”为了孟老板,不愿流产;“莉”为了邹杰领养了“花”;“花”为了小杜在大雨夜中痛苦产子。女性的伟大在这个轮回中表现地淋漓尽致,致使男人的地位瞬间倒塌,因而说《茉莉花开》不仅是一部讴歌女性的诗篇,也是一篇打破男权主义的檄文。候咏脚踏实地地用自己丰富的**理念与优美的协调镜头诠释了以上的一切。

上文已经提过《茉莉花开》涉及的年代为30、50、80年代,时间跨越巨大,难以驾驭,而候咏就用了小标题的方式回避了这个困难。这个回避绝不是逃避,如果是逃避,那我也不会说《茉莉花开》是如此的成功了。简化难度是一个导演聪明的表现,当初的昆廷?6?1塔伦蒂诺最喜这个模式。回顾国产史诗**来,《活着》的时间串连最为巧妙,福贵的一个常规动作就立马把观众带到了另一个时代去,没有卡壳,自然顺畅。这是当时张艺谋最为辉煌的时刻,驾驭**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次候咏就直接把时间线索成分省去,取而代之的是“第一章”、“第二章”……挺好的,避重就轻。

对于**主题的把握,候咏始终没有改变,随着剧情的发展,也没有进行更多深层次的解剖。停留在女性对待爱情忠贞不渝这个方面上,“茉”、“莉”、“花”这三个角色的情感几乎都是一样的,显得重复,并不像沙滩上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文艺片来说,尚可忍受,要是对于商业片来说,肯定要删戏不少。但这不能怪候咏,是剧本所致,剧本的主导思想是要告诉观众一个轮回的过程,而轮回的过程中就要无限的相似、类似、甚至重复。如果用第三只眼看**的话,这种类似的情感还是具有可看度的,而且感受还不小。只是候咏没有把主题深化,例如在刻画女性坚强方面、独立方面有所变革的话,就会使**显得愈加丰满。

在通篇的女性指导思想下,男演员就都成了章子怡与陈冲的配角,姜文还是一脸的痞子相,陆毅的演技不敢恭维,刘烨怎么就变成了“坏人”,还带有些猥琐。配角终归是配角,只要主角出彩,他们也就尽了绿叶的责任。章子怡与陈冲的表演非常出彩,刻画女人的情感还真有一手,尤其是陈冲的“心狠老辣”。现在想想候咏也挺有能耐的,一个戏竟然请来了那么多名演员,看来魅力颇大,在演员的心中他也属于一个老资格的**人了。

说起**人,就不得不提候咏的摄像了。**中的摄像如同乐队中的吉他手,是主角。主角的地位可能就比导演逊一筹。第五代中,很多导演都是摄像出生,拍摄的**绝不比纯正导演出生来得差,顾长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孔雀》太过美丽了。《茉莉花开》中,色彩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尤其是30年代的老上海里,章子怡的旗袍色彩绚丽,美轮美奂,用足了绿色的成分,显得娇艳可人。而50年代,由于时代的限制,他只能运用灰淡的颜色,80年代又变得俏皮起来,粉色与淡蓝色相得益彰。拍摄中,展现了候咏摄影师的本领。在“花”雨夜产子的镜头里,他全方位地记录了整个过程,镜头又长有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仰视镜头、俯视镜头,特写、大特写,比比皆是,包罗万象,精彩出色。

当一个导演,驾驭了剧情,控制了演员,也抒发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那么**就靠近了成功的彼岸,《茉莉花开》终于在封尘三年之后,进入了影迷的眼帘,候咏也用其独特的魅力与实力征服了大多数的观众与眼光挑剔的影评人,如果**机构的官员们能够“识大局,顾大全”,那么《茉莉花开》定会在金鸡奖里春风得意,独揽一面。大陆**太过缺水,幸而候咏在闷燥的午后下了场及时雨。

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我不是领路人,只是探路人,分享一些自己的过稿经验,我们共同加油~

1.个人写作背景简介

我的投稿之路刚刚开始两个月,因为有日常工作,所以只有周末可以写稿,因此写稿数量不多,目前两个月投递14篇稿件(不包括已创作未投递),过稿11篇,只有3篇未过稿。

在投稿这条路上,我仍是一个初学者,但我愿意把自己的过稿经验分享给也刚刚开启投稿之路的小伙伴,我们有着同样的起点,相信我们可以共同进步。

2.选择自己感兴趣、擅长的领域

情感、观点、人物、热点、历史……

新手面对铺天盖地的投稿分类时难免眼花缭乱,而在纠结是选择稿费更多还是选择对于自身相对容易的时刻,不如挑个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先向写作之路进发。

“敢于出发,就已经克服了旅途中最大的困难。”

这样建议的原因是有物可写,不至于在头脑发空和犹豫不决里浪费时间。

3.寻求灵感的方法

任何“输出”都需要“输入”经过一定的“转化”完成,写作也是如此。

我也时常会有不知该写什么、提笔却无法落笔的困惑。此时我会选择放下笔,去看一场**或听听音乐,随手翻开一本书或干脆出去走走。

如观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我归纳出了“理解与克制”的主题;在听《花儿和少年》时,“体谅是对峙中的善莫大焉,虚弱是险恶时的情有可原”一句让我发觉无论写情感文还是观点文,这都是一个很好的主题。

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而来,生活的所有所见所闻均可成为素材,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看多听多记,以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

4.注意排版

排版是一篇文章的门面,也是常说的“表面功夫”,只有把基础的表面功夫做好,征稿方才有继续深入了解的意愿。

上图是我的一篇文章排版前与排版后的对比,同样的文字内容,你觉得哪篇更具有可读性一些?

其实无非是加了一些符合场景的,加了小标题,加粗自己比较满意的句子,这样在形式上可以让读者最直观最清晰看懂你的脉络。

排版就像是在邀请别人看你演出前,你递给他人的邀请函。邀请函精致还是粗糙,体现的是你的态度。也许我们实力还有待提高,但在态度上,要先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5.征稿要求是最好的写作导师

每一篇征稿函上都会有相应的要求。

有时文章再好也无法过稿,原因是与平台定位不符,在投稿前,仔细阅读对方的征稿函是前提,就像每次考试前老师都会让你认真审题一样。

而平台的往期文章则是范文,范文的风格和写作手法便是我们在写作时最好的参考系。

投稿的类型,格式,投递方法均可在征稿函中获取,只有按要求行文,才有入选的可能。

6.使用“易稿”平台的优势

向平台投稿时,找寻征稿的平台会浪费大量时间,而完成稿件后,又要想很久的措辞给编辑发邮件。这时,“易稿”平台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1)节约时间成本

易稿的征稿信息分类汇总,统计罗列,写手可以像在招聘网站找工作一样查询各个征稿函,操作简单,也节约时间。投递稿件就像投递一份简历一样便捷,而且无需自己联络征稿方。

(2)需求明确

每篇征稿函中均有详细的字数要求、类型要求、格式要求、样稿,需要注意的地方还会加红提示。

(3)安全有保障

投稿者与征稿方无需直接交流,可有效规避骗稿现象,无论对征稿方还是投稿人,都少了一份提心吊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易稿”平台便是投稿快捷而安全的利器。

7.修改稿件的方法

(1)虚心听取建议

有时自己是很难看出文章问题的,如果遇到比较好的编辑愿意给修改意见,一定要好好把握,借此估量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

(2)每隔一段时间通读

包括最基本的错别字修改,除非有强烈时效的稿,不然建议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因为刚完成的稿子自己很难校对出问题。注意主题不要跑,文章长短句结合,给人以文字的节奏感。

(3)对照征稿要求逐条比对

最后不要忘记符合征稿要求,每一条都要与文章对照,看自己有无偏差。

8.千万别先被自己打败

两个月来,投稿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稿费没那么好赚,但也不是难不可攀,关键是看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和多少坚持。

在一次次被拒稿中,难免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想要放弃。

但被拒稿对于每一位写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时并不是你的文章质量不够,或许只是和编辑差那么一点点缘分。

拿我的一篇投过几家的影评来说,第一位编辑建议我加上现实生活的联系,第二位编辑认为两者在一起不够顺滑,第三位编辑删掉了我遵从第一位编辑意见改的“生活联系”片段。

其实各位编辑的修改意见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有时被拒绝只是你没有精准地踩在编辑的“喜爱点”上而已。

不要因为被拒绝几次就丧失自信,唯有继续坚持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才有更多机会去寻找赏识自己的征稿方。

16笔的“坚持”与15笔的“放弃”只有一笔之差,而这一笔,也许就是最长的距离,所以,千万别在别人放弃你之前,先被自己打败。“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有诗和远方。”

综上,希望每位写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

为什么你写的读书笔记很不受人关注?

一般来说,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

虽然针对这三种情况,问题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但我们还是可以聊聊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 如何提升自己的“理解(领悟)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抓住对方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思想,这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的思考非常深刻、或者他的表达能力有限,那么,作为读者,我们就很难读懂他的意思。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作者,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别人能够理解他的中心思想”。

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作者的中心思想呢?

我有三个简单的思路、以及三个小技巧跟你分享。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要么是表达感情、要么是阐述观点、要么是说明一个问题。条理性比较强的作者,会把中心思想归纳出来,放在段落的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方便读者理解。所以,读这样的文章,你可以“抓大放小”、先把这些带有“中心思想”的句子找到,然后再通篇读一遍。

找到了中心思想,再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比如,我们这篇文章就把中心思想归纳出来,作为小标题放在段首。

而有的作者不愿意、或者不会归纳中心思想,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自己去尝试归纳了。每读一段文字,你就可以停下来、试着去思考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理解之后,再去阅读下一段。

多练习几次、你就可以养成习惯,不必每次阅读都刻意停下来思考了。

仅仅是把握每一段的中心思想还不够。毕竟,一段话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所以大多数文章都需要分段,每段围绕一个主题讨论、并且用小标题隔开。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每一段文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当你掌握了“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后,就可以尝试将这些段落联系起来,思考一下: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关联?

比如我们这篇文章,第一个小标题的主题是“找关键词”,第二个小标题就是“把握结构”,所以,很明显,这两个段落是“递进”结构。

即:首先要“找到段落的关键词、理解每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才能“把握住文章的整体结构”。

思路三:复述一遍

当你把每一段文字都理解了、并且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是不是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了呢?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仅仅是“知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你还需要把它“讲出来”。

就像上课的时候,明明是同一个老师在讲课、明明大家都专心致志地听讲,但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格?并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以为自己理解了”。

检验自己有没有理解,很简单,就是请他们“复述一遍”。

如果题主已经是一名职场人士了,那么我推荐你学习一下“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很简单:记下每段文字的关键词、并且用线条将这些关键词联系起来,有助于你把握整篇文章、甚至整本书的中心思想。

OK,以上我们分享了如何找到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下面,我们再聊聊具体的“操作方法”。

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读论文、读原著,都是很好的练习方法,但却不适合初学者。因为,阅读是一个非常消耗意志力的过程,对于理解力较差的读者来说,不仅读起来很困难、很烧脑,还很容易打击自己的信心。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去挑战过于晦涩的东西;而是循序渐进、逐渐找到方法、再慢慢增加难度。

不要把阅读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多和一些爱阅读的小伙伴交流。你在阅读上遇到的困难,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

只是,交流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因为很多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思路、为自己开阔眼界、开启多元化视角。

中学那年,我在杂志上读到一篇影评,觉得作者的观点很独特、但是有不少偏激的地方,让我很难接受。后来,我找到作者的博客,给他留言、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没想到几天后就得到作者的回复了。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你完全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跟作者本人沟通;或者去一些相关的网站上提问、请教一下网友。

总之,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对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不是很理解,没关系,大胆去提问吧!即使问不到作者本人、也可以问别的读者。

多了解一下不同的观点,你的思路会更加开阔。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下: 阅读、理解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

举个例子:看到你的问题之后,我要做的,就是解读你的意思(是想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还是英语理解能力、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阅读理解?),然后再形成文字、写在篇首,目的是希望跟你确认一下,以便确保我没有理解错误。

多读、多思考、多交流,你会慢慢提升的!

来,我们来聊聊死亡——《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影评

一般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读书笔记是发表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面,不被关注也就是不吸引人的原因大体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笔记风格不符合平台调性,另一个就是笔记本身的内容没有吸引力。

先说说平台调性的问题。虽然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好酒又有好的宣传方式,出名会更快。同样的,一篇符合平台调性的读书笔记更容易得到该平台用户的认可和支持,自然也能得到关注。所以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平台的调性来落笔。

比如在简书的用户群体多为年轻人,大部分拥有本科学历,一方面相对年轻,社会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又急切寻求认同,提升自己。所以在简书上面发表读书笔记侧重于自我成长与提升类别,更能够让你的文章得到关注。

另外是笔记本身的内容没有吸引力。我们知道读书比较有许多方法:如摘录式,备忘式等,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是能够展现书中章节的逻辑脉络,带走书中亮点,并联系日常生活。这样读者才能够从读书笔记中了解到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观点,甚至从你的笔记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如果你的笔记只是大量的摘抄记录,没有个人东西,读者根本无法从你的读书笔记了解到这本书是否值得阅读,也无法知道这些东西和原来自己的认知有什么区别,不被关注想来也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当你写完一篇读书笔记的时候,不妨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写的内容:

如果你是这个平台的用户,你喜不喜欢这类文章?

如果你是读者,看完笔记你有没有什么收获?能不能判断这本书是否是你需要的?

通过这样的内容审视,我想你能够更好地评估自己的这篇读书笔记,最后能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

祝写作愉快!

-------------------------------------------------------------------------------

做生活有心人,一起更好成长,欢迎关注木木的公众号LiFe记(MULIFE09)。

红色**影评1600字

? 在2019年的末尾,在这一年结束之时,自己最喜欢的就是看那些平常最喜欢的APP利用大数据和记忆来帮你回忆这一年发生的那些你不知不觉都已经忘了的事情。比如说,在网易云音乐里,我在想,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我为什么会听这首歌听了那么多次,哪怕是是已经深夜了我还在听,当时的我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虽然,在最后,我还是没能够让自己想起来那时的心情;又比如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在豆瓣上标记了这部**,已看,然后我就会慢慢的让自己去回想起当时看这部**的情节和当初带给自己心中的感受。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当然绝对不是因为看2019豆瓣总榜单想起的一部**,毕竟那是因为现在豆瓣个人总榜单还没出来啊,怎么说呢,这部**在我心中是很神奇的,他的叙事方式让我很喜欢,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联系,但是在整部**结束之后,又会发现,这些小故事之间其实是有着似有似无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 起先看这部**时其实我是抗拒的,他的分类标记是西部片,在我的心中美国西部片就是那些牛仔啊打打杀杀亦或者是其他存在着比较血腥暴力的场面,现在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部豆瓣标记西部片的**是《老无所依》,一部很老的**,也许是因为当初年少不懂事,觉得还挺无聊的,好像看的时候都还差点睡着了,现在也有一大半情节也想不起来了,人就是这样,生活也就是这样,每天看起来如此的忙碌,可是好像回头看看又全然不知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每一天做的呐,都是无用功啊。

? 自己也不知道该说哪个故事,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是一个让你深思的结尾,我想给每一个故事起一个专门属于它们的词语,或者是起一个适合他们的标题,但是无奈自己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当然本身这部**是有小标题的。《巴斯特斯特克鲁格斯的歌谣》,巴斯特斯特克鲁格斯是一个心态非常好却又有些自大的歌者,喜欢他的生活态度,可惜最后的结局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开枪速度,死在对方的下;《阿尔戈多内斯附近》那个做了坏事的男人,在最后死之前还是忍不住赞叹一番这世界看到的最后的美;《饭票》,每天在舞台上为了生存的残疾男人,每日的辛勤付出,眼神中处处流露出的不安全感,应该也是能够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知道自己到最后都会是一个累赘,却没有想到最后的原因会是因为这一只什么都不懂半路冒出来的鸡;《黄金谷》,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所夺取吧,不管是为了利益亦或者是什么,那是要拿生命来争取回来的呀;《受惊女子》,还是蛮惊讶这个故事的结局,未来的幸福生活已经在朝自己招手,却因为害怕让自己的生命结束在自己手中的枪中;然后就是最后一个故事,《遗体》。

最怕自己写着写着又开始写**里的大概故事情节,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是因为每一次都这样写影评忽然就丧失了写下去的兴趣。感觉自己没有经受过这方面专业的知识授课,所以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都缺少了什么,也是自己最大最苦恼的地方,希望自己能慢慢努力,慢慢改掉自己所不好的。

? 最后的那个故事,应该是触动最深的,准确的说刚开始还没有看懂,后来才明白,这不过就是向死而生,是那些在前往死亡路途上的人们最后的一次谈论。人啊,真的是这样啊,从生而来,向死而去。人啊,在面临死亡时亦会害怕,走到那扇门前害怕得互相推让,但是走进去之后,又好像坦然了一些。因为啊,这真的是我们必经的过程啊,这就是我们这一生的结局啊。

? 感觉好像就是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死亡的定理,每个人都无法去阻止,有的人啊抱有侥幸心理;有的人坦然面对它也;有的人知道自己的结局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有的人努力的争取硬是从死神手中夺过自己仅剩不多的年月;有的人却满是遗憾;那我们呢?会希望自己最后一刻是哪一种呢?哎,还是不要多想了吧,你抬头看一下,看一下这个虽然丧却又充满希望的世界,生活不是**,自己的生活一定要好好过啊。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 复制黏贴时请注意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评述~

《红色》这部**非常好,导演很懂绘画。这部**其实是对抽象派画家罗斯科(Mark Rothko)作品的一个解读,其中黑人学徒扮演的就是导演本人,他就像一个心理医生,拿着手术刀以哲学问答和思辨的方式把罗斯科从内解剖,将抽象画派所倡导的感知上的“深度参与”作为切入点,以还原罗斯科创作的潜意识,非常精彩。**以学徒“闯入”大师的画室为开篇,象征着贯穿全片的灵魂拷问即将开始。首先大师觉得学徒不懂艺术,让他沉浸式的欣赏,想象从画面深处喷涌而出的。学徒不明觉厉,把身体向前倾斜靠近画布,正好这幅画中间的形状像个门,然后他问,“是要这样欣赏吗?”(欣赏只是一种身体前倾或崇拜的姿态吗?) 接着大师列出一大堆殿堂级画家,不停把自己的名字与各个古典大师做一并置处理:伦勃朗与罗斯科,透纳与罗斯科,马蒂斯与罗斯科,米开朗基罗与罗斯科…… 其实,罗斯科这种借解读名家名作来阐释自己作品的方式非常滑稽,他将自己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但对阿波罗的神谕“成为你自己”显然知之甚少。从古希腊哲学的视角看罗斯科,罗斯科是个沉迷于SM之中不能自拔的黑武士。而这个剧本又恰好是个完美的古希腊哲学范本。鉴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剧本的需要,以及对该剧创作者报一欣赏的态度,我现在对**里面提到的画家一个一个来讲解。 这部**中罗斯科在名气上最为羡慕的画家是伦勃朗,也是他反复提到的画家。伦勃朗的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他最为著名的技法是“明暗法”,也就是罗斯科用红黑色块进行对比的出处。但是罗斯科对伦勃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伦勃朗的画快可以是“在黑暗中发光”,但是并不是罗斯科理解的那种“苦苦挣扎将要熄灭的火焰”,而是他的人物,从内至外发出光芒,尤其是脸部,照亮背景的黑暗,这种光虽然不是自然光,却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按照古希腊哲学家的说法,这种光是走出洞穴看到另一个世界的光。罗斯科对伦勃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宗教对欲念的束缚,而没有看出他的自由。 这部**中,罗斯科欣赏的另外一位古典画家是卡拉瓦乔,和他对伦勃朗的误读一样,卡拉瓦乔也被他读成了“受难画家”。卡拉瓦乔的画宗教色彩更加浓烈,各种各样的惩罚故事都被他画出来了,罗斯科看这些

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

主角第一次和心理学家(第6个)见面时,却是后者的心灵率先被触动了。一个经常打架的天才,意味着其不按常理出牌。整部**中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有博学的特点,粗制滥造的观点无法打动他们,就像哈佛酒吧里那场一边倒的交锋一样,注定一般**中的常识背景与本影片不在一个层次和范围。

心理学家的强大就在于当自身的情绪伤痕被触动时,能回以同样强大的反击……河边的对话,心理学家一针见血地指明主角的弱点——缺乏情感体验的深度。对于没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财富去征服他们;对于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名望去诱惑他们;但对于恃才傲物的家伙们,不会卷入常人小小的虚荣所依附的逻辑。一旦情感产生认同,人就像扑火的蛾子,心理学家则继续镇静地控制着主动。他首先把对话控制在一个较为严肃的背景中(针对主角所评论的那幅画),指明主角只是个伤心、狂妄的小屁孩,然后继续讲那些笑里藏刀的小故事。主角的生活逻辑有问题,重要的不是天赋(威尔和他的朋友大部分时间所谈论的都是一些滑稽的小玩意),而是“大部分的他”并未被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所发现,当其他人按照常识在跟威尔谈条件时,心理学家就只是让威尔“看到他”(告诉他他所看到的只是肤浅的文字面)而已。

第4次会面之前,威尔的现实已经发生了呃许多变故,他继续贬低他人的情感(还有与其自尊不配的待遇,因为他本身有低自尊的问题),只是因为他本来拥有的内在是如此之少,他已经输不起了(接受意味着付出和责任)。心理学家指出威尔的问题在于不敢一搏人生,他不是选择低贱而是因为恐惧的驱使而不断做出自我破坏的行为。

第5次会面之前,威尔的好友一番真话震撼了威尔。教授和心理学家正在为往日积习争吵,自大、嫉妒和失意,都是人之常情。这次会面,心理学家终于抓住威尔的脆弱,引导他原谅了自己的懦弱。一开始他们谈到两人都有的受虐经历,最后威尔说到分手的事,心理学家立即洞察到威尔沉默之中的伤感,知道这就是其一直等待的时机。一句句“这不是你的错”不断地撞击威尔最后的心理防线,寒冰终于从内部融化。

影片的最有意思的是,威尔的固步自封正是他周围人的苦恼,但当他走向自由之路,也让他人感到了幸福。我们的生活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也关系到周围人的梦想。

好好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学习写作的朋友,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我也想写,但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

有一天,我去参加朋友杨小米的新书交流会,现场也有读者问了同样问题,杨小米的回答很经典:「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就硬写。」

其实我们都是从硬写走过来的。所以先跟大家说明一点: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一般多是写作初期的问题,后期只会有太多想写的内容却没法写完。现在,我想写还空写的话题已经在资料夹里累积近两百个。在这一节中,我要由内到外地为各位分析一下「不知道写什么」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该如何应对。

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

著名作家张大春说,他每次写文章前要做的准备不仅仅为写一篇文章而做。他认为写文章之前或者开始表达之前,要问自己: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话要讲?一个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个很有态度的人,他随时有话要讲,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总是想借由表达参与这个世界,改善这个世界。这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强调的,写作不是自嗨,而是为了创造价值。

你觉得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你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怎么理解这句话和写作的关系呢?比如,我觉得整个社会对买房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就非常想写文章表达我的看法;比如,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在职场上做选择时太随意,我就很想写一篇文章讲一些做选择时该秉持的基本原则;比如,我觉得很多年轻人都太安逸了,我就忍不住写一些强者的成长经历 *** 一下大家,推动大家一起向上提升;比如,我觉得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太紧张、太无趣了,我就会写一些有趣的文章,让这个世界更有趣。

不要成为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否则会觉得什么都不值得写。我进入新媒体业后写的第一篇破十万阅读人次的文章是《又一个天才九○后创业者摔下神坛,抄袭国外作品被原创者找上门》,当这篇文章成为热门文章后,我同事说他也看到这则新闻,但他觉得没什么值得写的,所以就没写。我跟一些朋友聊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也说:这有什么,有人抄袭不是挺正常、挺普遍的吗?我说我觉得不正常,我觉得不对,抄袭的人多不代表这件事合理,所以看到这则新闻后,心里就有一肚子话要对这个世界讲。一开始写作的时候,要不停问自己: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见?

你还有什么话要对这个世界讲?所以写作要从做一个有态度的人开始,要从相信个人力量开始。

万事万物皆可写

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很可能是对写作范围的理解太狭隘,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所以万事万物皆可成为写作对象。

一天除了睡觉的八小时,我们有十六小时都是醒著的,这十六小时里,我们在工作、在见人、在聊天、在看、在读、在听、在经历。一天下来,如果认真回顾,会惊讶地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写,也都值得写。有一首歌的歌名叫〈平淡日子里的刺〉,我很喜欢这个歌名,有它原本的含义,但我有自己的理解。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的,但总不是静如水,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那个「刺」就是我们要去写的东西。

今天工作中出现了问题被主管批评,晚上就可以写两百字回顾一下;今天听课时听到一个让你欣喜的观点,可以写两百字记录下你的理解;今天见了个人,你在对方身上发现一些可以学习的优点,可以写两百字分享给大家;今天突然心情低落,可以写两百字跟自己说说话,梳理一下内心想法;今天去餐厅吃饭,这家餐厅的服务品质如何,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今天约了朋友见面,你迟到了或对方迟到了,可以写写守时这个话题;比如今天去看了一场**,这部**的故事怎么样,给你带来怎样的冲击,不也值得写一下吗?

因此在一个写作者的眼里,万事万物皆可成为思考、写作的对象,我们要学会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刺就是那些搅动情绪的东西,那些让你触动的,感动的,惊讶的,欣喜的,愤怒的,反思的,困惑的,都是刺,都是写作的源泉。

所以从今天起,不要再说不知道该写什么了,你只是需要一双能发现「刺」的眼睛,如感受到生活里的「刺」,就要写出来。

充分了解自己写作的领域

前段时间,有个读者来北京出差,约我喝咖啡,想向我请教一些关于如何经营新媒体的问题。我们在咖啡馆闲聊了十分钟后,我说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与新媒体相关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会把我懂的都尽量讲清楚。结果他问了几个像「如何写文章破十万阅读量」「如何快速让粉丝数成长」这样又大又空的问题之后,竟然不知道要问什么了。我说「你随便问」,他说随便问也不知道要问什么了。

其实这很正常,如果让我去问一些与比特币、区块链、股票等相关的问题,我也是这样,不仅问不出好问题,就连该问什么都无从得知。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些领域不熟悉。

写作也是这样。我熟悉新媒体经营、知识付费、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网路科技精英这些领域,所以关于这些领域,我有源源不断的主题可以写,也很容易找到优质的话题。

对一个领域知道得越深入,困惑也就越多,就能提出很多好问题,也会想透过写作去探讨这些问题。所以,要充分了解自己写作的领域。我刚开始进入的是创业投资领域,因此我写的文章都是关于这个领域的。我是怎么开始的呢?第一步就是广泛、大量、有深度地阅读这个领域的好文章,半年之后,我对这个领域以及这个领域的目标读者都有足够的理解,所以我能找到很受欢迎的主题。

当然,写作新手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找到自己的写作定位,也就是决定在哪个领域进行写作。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定位?其实主要看你的兴趣,一定不要太在意市场,更不要跟风。如果你写的不是你热爱的,注定不会长久。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的湖畔大学产品模组学术主任梁宁说过,人们都无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你会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在其中投入一万个小时。你不厌其烦去做的事,就是天分所在,能给你带来持续的满足感,可以一直为其投入时间,时间久了,就会做得比别人好。

一开始可以多尝试,但在多方尝试之后一定要固定下来,在一个领域持续地写。千万不要什么都写,今天写影评,明天写乐评,后天写职场文章,大后天写情感故事……什么都写,一定什么都写不好。所以请发自内心地问,自己的热情在哪里,那就是你的写作定位。

找到写作定位后,持续、深入、大量、多面向地了解这个领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选题。

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

谈及写作,很多人经常会提到一个词—灵感。

灵感重要吗?重要,因为那些灵光乍现总会是一种惊喜,对作者、对读者都是如此。

灵感重要吗?不重要,因为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瞬间迸发的偶然,既不稳定,又不持续。

我们要刻意追求灵感吗?不必。为什么?因为我们不需要都成为作家,去创作文学作品,我们的目的是学会更顺畅地借由文字表达内心想法。如果想持续表达、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最好掌握几条写作公式,以应对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

什么是写作公式?有一本书叫《七年就是一辈子》,该书作者李笑来说,这本书就是格式化写作的产物,他说书里所有文章都用一模一样的模式。

?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这个概念通常被如何误解?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这个概念与哪些其他重要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张大春老师说,如果这个世界少一些写作模式,那么就会少一些无聊的作品,因为作品的竞争力是创意。

张大春老师说的是文学创作,跟我们聊的是不同的话题。有人说,格式化写作会让内容千篇一律。是这样吗?不是。李笑来的写作公式并不妨碍有创意地讲一件事,只是提供一套写作的行文方向。事实上,所有实用文章都可以按照这个结构来写,但不同人持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观点写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文章。因为所谓写作公式,只是提供一个行文方向,并不限制写作者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发挥。

总─分─总,这是我们训练过的最简单公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公式。

论点─分论点─正例─反例─总结,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公式组合。再高级一点的写作 公式如以下六条。

(1)场景化写作,引出一个痛点话题。

(2)针对痛点话题,提出一个新鲜观点。

(3)正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

(4)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

(5)总结这个观点的意义、价值。

(6)给出具体的执行建议,呼吁大家去做。

这是我常用的写作格式。你会发现,并没有因为我用公式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价值。

学习写作的朋友,更应该掌握几条写作公式。格式化写作的好处就是,只要确定了文章主题,那么写文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掌握几条写作公式,定下主题,按一个不错的格式顺着往下写,一定会比毫无章法地写要写得快,逻辑也更通畅。

这个确实也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从小就很羡慕那些写作很好的同学,特别是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去爬泰山,回来写了篇旅游经历结果还上了我们那边的报纸。我也出去玩儿过,但是我确是写不出什么来。长大了之后也一直想把写作捡回来,可是每次就是对着空白的文档发呆,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写。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知道该写什么”的现象呢?而且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你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

一个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很有态度的人,他时刻有话要讲,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随时想要通过表达来参与这个世界,优化这个世界。这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强调的,写作不是自嗨,而是为了创造价值。

你觉得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你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时时的要问自己: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话要讲?

回想当初,为什么同样出去旅游,别人写了一篇游记,轮到自己就成了流水账?因为觉得太平常,觉得太无所谓,就是因为这个无所谓的心态致使你写不出什么。路上有人乱扔垃圾,你无所谓;景点门口有卖黄牛票的,你无所谓,你对这个世界没有了你的感受和心情,你的喜怒哀乐,都不会去表达。

所以,一开始写作的时候,你要不停地问自己:你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见?你还有什么话要对这个世界讲?所以写作要从做一个有态度的人开始,要从相信个体力量开始。

你要知道万事万物皆可成为写作的对象

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很可能是你对写作范围的理解太狭隘,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所以,万事万物皆可成为写作的对象。

一天除了睡觉的8个小时,你有16个小时都是醒着的,这16个小时里,你在工作、在见人、在聊天、在看、在读、在听、在经历。一天下来,如果你认真回顾,你会惊讶地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写,也都值得写。

你想象中的写作太狭隘了,不是只有纯文学创作才叫写作,也不是非得要有华丽的辞藻各种想象和修饰才能算好文章。鲁迅甚至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美食的短文,写的真叫人口水直流,那你能说他那个不叫写作嘛?

在一个写作者的眼里,万事万物皆可成为思考、写作的对象,你要学会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刺就是那些搅动你情绪的东西,那些让你触动的,让你感动的,让你惊讶的,让你欣喜的,让你愤怒的,让你反思的,让你困惑的,都是刺,都是你写作的源泉。

你要充分了解你写作的领域

比如你想写,那你肯定得先看过吧,你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展开文章,怎么埋下伏笔,如何推进剧情,最后怎么样收尾。如果你想写散文,写母婴类型的公众文,或者你想写金融类,那你是不是都需要去熟悉你写作的领域。

你对一个领域知道得越深入,你的困惑也就越多,你就能提出很多好问题,你也会想通过写作去探讨这些问题。你要充分了解你写作的领域。我刚开始进入的是创业投资领域,所以我写的文章都是关于这个领域的。我是怎么开始的呢?第一步就是广泛、大量、有深度地阅读这个领域的好文章,半年之后,我对这个领域以及这个领域的目标读者都有了足够的理解,所以我能找到很受欢迎的主题。

写作新手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找到你的写作定位,也就是你决定在哪个领域进行写作。主要看你的兴趣,一定不要太在意市场,更不要跟风。如果你写的不是你热爱的,注定不会长久。

一开始你可以多尝试,但在多方尝试之后,你一定要固定下来,在一个领域持续地写。千万不要什么都写,今天写影评,明天写乐评,后天写职场文章,大后天写情感故事……什么都写,一定什么都写不好。所以,请发自内心地问,自己的热情在哪里,那就是你的写作定位。找到你的写作定位后,持续、深入、大量、多维度地了解这个领域,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选题。

你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

我们的目的是学会更好地通过文字表达内心想法。如果你想持续表达、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最好掌握几条写作公式,以应对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

总-分-总,这是我们训练过的最简单的公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公式。

论点-分论点-正例-反例-总结,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公式组合。

再高级一点的写作公式比如以下六条。(1)场景化写作,引出一个痛点话题。(2)针对痛点话题,提出一个新鲜观点。(3)正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4)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5)总结这个观点的意义、价值。(6)给出具体的执行建议,呼吁大家去做。

关于选题:当你每天都有很多选题可供选择时,你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变成:写哪个更好?

写文章是复制时间性价比最高的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写作,成批量、规模化地交付我们的价值,售卖我们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关心如何才能写出让更多人看的文章。

写文章也像打仗,阅读量高不高,可能在你写之前就基本确定了。高手写文章,先是找一个读者可能感兴趣的选题,然后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菜鸟”写文章,先是随便找个选题,然后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

写作时顺序不同,文章发出来后,命运就不同。

覆盖人群:多少人可能会阅读

依旧是注意用户思维,看过标题,就基本可以确定你的这篇文章的受众有多少。所以,爆款选题的第一大底层逻辑就是选择潜在阅读人数足够多的话题。选题太小众,我们可能就要放弃,小众选题永远出不了大爆款,这一点没有例外,更没有意外。即使你没有做10W+文章的野心,平时写文章时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有多个主题可以写时,优先选择覆盖面更大的主题。

痛点程度:阅读时有多大共鸣

这个点和广告的关键处非常一致!广告很多都是直击痛点,所以,你的文章就要像广告和药一样,直击读者的内心,直击他的痛点。你害怕洗头洗不干净会有头皮屑,所以有了“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你害怕吃辣太多容易上火,所以有了“怕上火,喝王老吉”;你害怕吃完饭回办公室时一嘴的大蒜味,所以有了“吃完喝完,嚼益达”。这些害怕,就是恐惧,就是痛点。同理,写作的人如果不懂这一点,便写不出读者争相阅读的文章。痛点有很多,但有的痛点小,有的痛点大,有的痛点只有小部分人有,有的痛点几乎所有人都有,痛点大小决定读者的共鸣有多深。

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

现在这个社会是传播速度飞快的时代,而且大家更注重社交。如果你的文章可以直击读者的内心,让他非常自愿的传播作为一种认同或有趣的社交方式,那就是你最大的收获了。让读者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一种深入内心的认同感。

最后,要特别注意创新。想要创造价值,就要提供新知。多维度的新知包括新知识、新认知、新方法、新材料、新故事、新视角、新形式、新联系、新组合等。

为什么要多维度提供新知?所谓优质,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怎么理解呢?现在写东西,最怕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你会发现无论是什么选题,都好像有人写过,大家都写,你如果不能提供别人没有的东西,读者为什么非要看你的文章呢?因此,你在策划选题时,必须要从多维度思考,给这个选题注入一点新东西。

如果你都准备好了,那么,你现在需要的就是静静的感受,好好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要做个有态度的人,要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其次,你要明白,万事万物皆可成为写作的对象,你要学会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然后用文字去呈现;再次,在写作的初期,要通过不断尝试,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写作定位,持续、深入、大量、多维度地了解这个领域;最后,为了解决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你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

当你需要一些灵感的时候,读书、聊天、听课、读文章、看节目、看**等等这些,都是你接触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所传播的观点碰撞的时刻。体会它,感受它,把你的观点和感受写下来,好好的和这个世界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