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战珍珠港观后感范文5篇

2.高一作文,写一篇影评,什么**的都可以,800字,内容别太深奥,就像个高一一般学生写的就行。急!!

3.有没有《春田花花同学会》的影评?

4.《夏洛特烦恼》影评

5.求写一篇影评文章,给分100!

弱点影评投入金额怎么写好_弱点影评投入金额怎么写

韩国**真的时常给人惊喜啊!今天翻出了《老男孩》,也叫《原罪者》。乍一听以为是国产的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猛龙过江》呢!但是一看《原罪者》这名字,就很像那种深谙人性丑恶与本源的题材**,深度了许多。

先做个简短介绍吧:

◎译  名 老男孩/原罪犯

◎片  名 Oldboy

◎年  代 2003

◎国  家 韩国

◎类  别 剧情/神秘/惊悚

◎语  言 韩语

◎IMDB评分 8.3/10? 83,593 votes(个人给8.1)

◎片  长 120 min

◎导  演 朴赞旭 Park Chan-Wuk

◎主  演 崔岷植 Min-sik Choi ..Dae-su Oh

刘智太 Ji-tae Yu .....Woo-jin Lee

姜惠贞 Hye-jeong Kang ..Mi-do

池大韩 Dae-han Ji.No Joo-hwan

吴达庶 Dal-su Oh.Park Cheol-w

金秉玉 Byeong-ok Kim...Mr. Han

Seung-Shin Lee...Yoo Hyung-ja

尹珍熙 Jin-seo YunLee Soo-ah

李泰严 Dae-yeon Lee .....Beggar

吴光禄 Kwang-rok Oh.Suicidal Man

吴泰景 Tae-kyung OYoung Dae-su

Yeon-suk Ahn Young Woo-jin

Il-han Oo .....Young Joo-hwan

李承申 Seung-jin Lee

Su-kyeong Yun

Myung-shin Park

Dae-han Chi

龙伊 Yi Yong .....Delivery Boy

金洙宪 Su-hyeon Kim

◎简  介

影片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主人公吴大修(崔岷植饰)在一次醉酒回家的路上突遭,被囚禁在一个私人监牢中长达15年之久,在最终得以重见天日之后,他不顾一切的要找到自己遭到的原因,并展开了疯狂的复仇。于是,铁锤拔牙、剪刀割舌、穿破耳膜甚至活吞章鱼等暴虐场面接踵而来,一次次冲击着你已麻木的神经;于是,催眠大师、寿司店员、监狱看守、同窗密友甚至马路行人等毫不相干的角色陆续出现,令剧情更加紧凑、气氛更加诡异。一部简单的复仇片由此与生命、、爱情以及心理发生了关系,带给大家的思考却越发变得深沉和厚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影片结尾向大家揭示了一个因为愤怒和仇恨而设下的套局,终于让姐与弟、父与女的**在人的真性情中得以释放……

看完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1.? 好奇害死猫(Curiositykills the cat) 。年轻时候吴大修若不是出于好奇一路跟踪+,何以多年后遭到报复+一系列不幸?这是原罪所在。实际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本无可厚非,只是起码的素质还是要有的——至少不能乱传出去 (长舌) 吧!这点,估计比不好奇某事更加难以做到。吴大修还是传给了他的好友住换,也最终因此被害死。虽然当年警告他不要外传,否则宰了他。只不过这样的警告是不是很熟悉?哈哈,分明就是我们在给别人讲完秘密之后必加的黄金金句嘛! (不要对别人说哦/千万不能对别人说哦/我只告诉你一个人了不能对其他人说哦/保证不能告诉其他人……) 只不过日常我们听到的都是些芝麻绿豆小事或压根算不上事的事,所以讲完也未必造成后果,更不至于多年后仍被记起。但是,倘若听到的真是惊人秘密或是极为隐私之事,那么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这也是为什么吴大修被关15年都猜不到招谁惹谁了,造谣一句话,搭进一条命!(当然,也有舆论压力、社会环境等其他原因,包括死者主观行为),无论如何,吴大修的一只眼+一张嘴毕竟终归是影响到了姐姐的死。

因此,对于好奇八卦这种习惯,还是要把握分寸。曾看过分析,说八卦是人的天性,教授的饭桌之上谈论的也尽是八卦家长里短各类杂事而已。这点,完全没必要也无法避免,只是好奇心不能过重!但是经常好奇八卦,是不是会导致质变呢?另一篇分析指出,好奇别人的秘密,往往是给自己加重负担/招致灾难!所以一句话警告的极为有理:“你知道的太多啦!”知道太多就容易对对方造成威胁,就容易被率先消灭除去。所以,还是不要主动八卦较好。换言之,像是住换之流,被分享了一个秘密,口实不严,也算是始作俑者。因此,不管有意无意听到秘密,就只有一个办法啦!烂在自己的肚子里,说起来还真是不如不去满足一时的好奇和窥探欲往,代价太大了。所以,我一直在控制自己不要主动去八卦,另一边是少说话,但还是往往做的不够!

回到剧情,吴大修绝对不算是个好人,但也罪不至死(受此极刑),但他是有恶的基因的,以致报仇欲望如此强烈,不是因为家人,更主要是自己横遭囚禁,不明不白,一心想知道真相然后报仇。是的,从《基督山伯爵》一书就知道仇恨的力量有多大!仅次于爱!但是当年,这两个八卦男却没有因为姐弟**而遭到报复,云淡风轻活了那么多年,想想也还真是,不公正的体现。所以,若干年后吴大修被报复,实乃意料之中的事,但是又容易被观众寄予同情,主要还是因为以眼还眼的把戏实在令人惊讶,另外时间跨度之大、牵涉无辜之人之多。通篇没有警察介入,多是黑帮(严格来说也算是生意人内部的交易)内部解决,人们同情弱者,而弱者是谁在变。当年,弟弟是舆论面前的弱者,只有屈服;多年后,吴大修是弱者,无力还手,被动入局。

2. 爱,无法躲避。 被释放后,吴大修被做局遇上自己的女儿(当时不知),相爱,合力报仇,却也注定保不了仇了。许多英雄/枭雄,倘若一心冷血,可以成功。一旦参杂情感,就有了弱点,就被动了。吴大修曾是不信任何人,最终在后承认了爱的存在,从此复仇成了两个人的事。纵然努力做到保护爱人,仍是杯水车薪,因为局本来就做得很大,大到唯有放弃复仇才能勉强侥幸残存。美度和吴大修相似经历(被催眠的效果+相似的孤独经历)导致两人走近,爱是迟早的事,无法躲避。只是,看**时脑海里的猜想也都一一落空,没曾想居然是自己的女儿。同样都是**,姐弟是主动的,父女是被动的,但毫无疑问,都是因为爱,真爱。

所以,我在想:既然**一说是世人构建的现实秩序,那么既然真心相爱,那么真的一定要向这种虚拟的秩序妥协嘛?无论是学生姐弟还是忘年父女之间,无论爱的如何特别,最终都是向世界屈服了。当父亲吴大修率先知道真相后,拼命保护尚且不明真相的爱人女儿,这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反应。试想,中年的自己,爱上了别人家年轻的女儿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而换做是自己的女儿就不行了!人还是自私的,爱自己,爱自己的声誉胜过一切,甚至爱本身。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找人催眠没忘记自己知道的真相,愉快地生活在一起?!真是令人讽刺啊!难道不知道真相就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生活在一起?在知情者眼里看来,无疑都是笑话!

3. 爱恨对抗,爱必胜。 这是人类进化主旋律,当然你也是**剧情的主旋律。即使知道结局大都如此,我们还是回去看**,为何?因为爱的过程带给我们的欢愉满足和故事般的未知感,是我们有限的人生所无限追求的。那么,为什么爱必胜?为什么爱情的力量更大呢?我也在思考,我觉得可能更轻松吧!爱和恨相比,可以笑着去做一切事,无论内心还是身体,都更可能被激发出绵长的力量。而恨,却枯燥很多,为了一个执念,舍弃了很多,却忽视了整片森林。复仇者,一旦大仇得报,也就没有必要再活着了!而爱不一样,它更绵长,即使那个她/他死去或是离开,依然可以继续美好的活着,并且还会传承下去。这个过程,总是相对轻松的。试看基督山伯爵的复仇,几近是脱胎换骨般地重塑自身,为了报仇,毫无乐趣的活着。而遇上了那个女孩,遇上了爱,最终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复仇的念头。因为得到的更多了,因为之前的不幸遭遇,实在无法忍受再次失去的痛苦,因此,爱,也可以具象到是一种放弃,放弃一切对爱的阻碍。而放弃比坚持来的容易得多、轻松得多!

但是,不得不承认仇恨的力量不容小觑,那背后是意志在支撑。且不听过一句名言:“唯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是的,意志和爱,旗鼓相当!但从生命力的角度来讲,恨是走向毁灭的,大仇得报便完成使命,生命终结;而爱,是走向新生的,走向希望的,是更多的无可预知。诚然,通常爱恨交织才是主旋律,怀揣多年的恨而报仇的人总是会遇到善良温暖的爱的感召,实现变化。反之,沉浸多年的爱的摇篮也常会被邪恶自私贪婪等轻易摧毁,于是陷入爱恨反转更迭的游戏,甚至在几代人之间传递、传染。但是我们相信,对于个人而言,总会有那个救世主、小天使出现,实现召唤。不用问问什么,因为主旋律如此,大多数如此,这边是人间的秩序。

4. 复仇/励志,因为恨/爱。 姑且不问对错,谁不是因爱而起?一切不都是人性本能?姐弟年少无知误入禁区为现实所不容,于是弟弟苦心经营事业,最终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他报仇的时候,这不就是因为对某人的爱而造就对另一些人的恨吗?大家都是可怜人,为的是一些信念而顽强活着。单从小伙子的角度来讲,他也是励志的。年少之时,无力对抗社会,从此暗自发力,最终可以收买黑帮,找人做局,同时自己的心智计谋也步步提升,这不都是励志向上的一面吗?

换个角度来讲,男主不知缘由被囚禁15年,甚至不是真正的监狱,他为何不一死了之?还不是因为顽强的恨吗?于是苦练筋骨,积极看电视学习技能,以至于被释放后依然毫无out的感觉,这一切不都是恨的驱使吗?

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当事人/知情者)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是无辜者(年轻的美度,还有谁?都想不出还有谁了!包括那个催眠大师,也是有罪的)。因为无辜的人没法选择,通常都是悲痛遭遇的不幸;而当事人是可以选择的,有选择就会有不同,可以改变自己或是别人的命运,哪怕无法改变,也是自找的,自己承担便是!

因此,离开了对无辜的人的影响这个评价因素,空谈励志还是复仇毫无意义。我们常可以看到诸如《误杀瞒天记》一样的剧情:正常的诉诸法律是途径无法实现公平正义的声张,只好借助个人的力量来寻仇,那么是否伤及无辜常会使我们对于复仇这个行为有着不同的定性。有的我们希望他胜利,有的我们希望他早入坟墓,便是这个道理。因为任何人无权左右他人生死,更不能忍受践踏生命的行为。这是我对励志复仇的看法。

总之,这部**,依靠血腥的动作场面和大尺度床戏足以吸引眼球。对人性的揭露也足以达到足够的深度。悬疑的设计也超乎众人的想象边界了。尤其最后,为爱牺牲后又被催眠抹除记忆,无疑是导演的看法,对于不为世事所容的因爱**的态度——支持!我觉得,更加引人深思。是的,爱,真的要分血缘吗?真爱发生是否一定要止步于世间既定的秩序?

我的看法是,如果谈及秩序,那么不在一个年龄段的人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逾越辈分的超常行为。难道老牛吃嫩草或是小牛吃枯草是被提倡的吗?当然不是,只不过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对此的包容越来越大而已。既然秩序本身就不是客观的,是被普罗大众心中公认而已,那么只要主观地过好自己的恩爱日子不久足以?恐怕很难不在别人的评价之下活着。人与环境,无时不刻如影随形。

另一种情况是亲人之间的爱,不出于生理学角度考虑,难道本质不是一样的吗?人是独立的个体,大可有自己追求事物的权利。且不看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看似**的事时有发生,甚至很正常,事情的本质没变,只是文明在变,标准在变,评价在变而已。

所以,我和导演看法一致,管他众人怎么看,人只活一世,不影响无辜者就可以。当然,这样的话,势必会使无辜的下一代受牵连,因此,我赞成(他俩)不生孩子。

2017.05.28

二战珍珠港观后感范文5篇

是大胆的。要诚实。沉浸在**文化中——但不要为其他影评人写剧本。第一步是看**——真正地看**。上面的照片是朱莉安·摩尔在罗伯特·奥尔特曼的《捷径》中脱颖而出的照片,这是我1993年以专业影评人的身份为《纽约邮报》评论的第一部**。

对我来说,看**是一种沉浸的行为。这意味着在我进入**院之前忽略其他人的意见。我睁开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大脑,试图进入**的世界没有包袱。当一个人每年要看300部**,或者是怀孕了,家里有一个生病的孩子,或者是人类所有的弱点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是多么具有挑战性。

然后,是大胆的。你强烈而独特的声音承载着你的评论——并且必须始终吸引读者。评价一部你喜欢或讨厌的**,比如《罗马》(Roma),通常要比评价一部《道路中间》(the middle of the road)——一部重启**的续集——更容易。

你应该包括一个大纲。我在《华盛顿邮报》磨练了自己的写作技巧,那里的语言流畅,阅读水平达到了三年级的水平,我试图把最复杂的情节写成一段话。再次以我的《罗马评论》为例,我将分层叙述压缩成两个冗长且充满细节的句子,其中还包括谁、什么、在哪里以及扮演主要角色的主要角色。

然后你就可以在剧本、摄影、演员、导演、剪辑、音乐和特效等方面对**进行调整。这些都是奥斯卡认识的部分。你不太可能做到全覆盖,但最终的问题是:这部**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为什么不呢?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是剧本不够流畅,对话像玉米片一样潮湿,动作过于依赖电脑特效?

作为专业人士,浏览评论的方式取决于你的出版物和读者。你有多少字,150字还是800字?这有很大的不同。

我喜欢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口吻写个人评论,我在《华盛顿邮报》做了很多年,在《美国周刊》和《雅虎**》(Yahoo Movies)和《观察家报》(the Observer)就不那么做了。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能够解决偏见,并澄清他们的读者。

我支持女性导演和女性主导的**——包括杨紫琼的《英雄三人组》这样的外国**——同时揭露性别歧视和偏见。那是我的节奏,我的观点。

这源于我强烈的声音——因为我是一名女性影评人,我以那种方式看待**,关注女性的形象,培养女性导演和女演员在妻子、母亲和女友之外的主要角色。

这种观点非但没有限制我,反而让我从一个更包容的角度看问题。我仍然喜欢男性主导的动作**,比如《碟中谍:全面瓦解》,但我为女性导演的法国恐怖**《Raw》创造了一个特别的位置。

在整个过程中,我遵循了一般的格式:表达和支持一个观点,包括一个梗概,解决**的关键元素,可能把它放在类似**的背景下。确保结论不仅能让读者知道我是否喜欢这部**,而且如果他们不认同我的偏见,他们是否也会喜欢这部**。

**评论,如果做得好,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且,有了互联网,任何喜欢**、有强烈观点和渴望被倾听的人都可以使用它。

高一作文,写一篇影评,什么**的都可以,800字,内容别太深奥,就像个高一一般学生写的就行。急!!

 珍珠港**的 观后感

昨天晚上中央六台放《珍珠港》,三个小时的大片23:00才开始,中间还插了30分钟的 广告 ,害我一看看到凌晨两点。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珍珠港》。几年前刚刚播映时,我就借过D版看,还一看就是好几遍。

但是那时候还小,看这部**就是冲着里面的大场面去看的,可以说无论影片叙述的感情 故事 还是战争背景,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的时间都花在期待和欣赏那些爆炸场面上了。

昨天晚上再看,我却第一次发现了这部片子的一大特点美国与中国一样,都曾经与日本为敌、与日本交战,但是在这部片子中反映出来的日本军人,并非如同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中那般狰狞可怕、丑陋不堪,相反地,看片的人会不由地赞赏他们精妙的战略部署,以及面对战争时忘我的牺牲精神。

反观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我们都是从小看到大的了。片中的反角日本人的典型形象,就是留着两撇八字小胡须,嘴里叫着“八格牙鲁”,动作粗鲁、形象猥琐,最后被我们神勇的八路军战士打得屁滚尿流,仓皇逃窜。

小时候的我愚昧无知,还真以为日本人都这副德行。现在想想,先不说抗战八年有几场像摸象样的仗是八路军新四军打出来的(他们不就是在那儿游击么?),就说日本军人要真是那么一副猥琐像,真是那么没有纪律随意散漫,这么大一片东亚、东南亚,凭他一小小日本岛,能打得下来吗?

二站期间的欧洲战场,德国是最强,要不是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外加令人难以置信的瞎指挥,最后鹿死谁手还指不定呢。

同样的道理在亚洲,要不是最后美国丢的那两颗,还有苏联出兵东北,这东亚、东南亚地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日本吗?难道还真以为那小米加能打得过大炮铁骑了?这又不是魔幻故事!

可是直到今天啊,中国人还是不愿正视这个问题。一拍**就把日本军队塑造成一副窝囊像,把我军塑造成不怕枪林弹雨的“仙人”!

一个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弱点与缺点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进步,因为他没有办法认识真正的自己!

同理,一个不愿意正视自己的过去事实的民族,也不可能进步,因为他们只会自我吹嘘自以为是!

在《珍珠港》片尾,罗斯福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自负和骄傲带给我们多么惨痛的代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真的不足;而勇于正视对手的强大,并且给予对方客观正确的评价与表现,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取世界尊重的基础!

 珍珠港**的观后感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 雨水 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的人。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作为**,三角恋确实是个恶俗的话题,但放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又显得是十足的无奈。为了有一个算的上圆满的结局,看到一半处大概都会猜到结局Rafe与Danny必须有一个面对死亡。

头几次看**对两个男性人物,我是没有偏爱的。Rafe作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尽可能的包含优点。他英俊帅气,他的飞行技术一流,他是空军军官,他有饱满的自信,他向往飞向真正的战场,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朋友处处保护与包容,他有时候会有小男孩儿的可爱与冲动,他在临行的前夜为了责任自愿放弃了幸福的一夜。他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丽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许就觉得不是那么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欢他的,胆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总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飞行技术没有Rafe高,处处要受Rafe的保护,甚至连爱情都掩盖在Rafe之下。面对飞机Danny总是很自信,可以镇定地指挥,但转身遇到Evelyn,立刻就会语无伦次、面带红晕。渐渐就有些喜欢这个带点悲彩的人物,这样的有着缺点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腼腆的Danny或许更招人怜爱。有一句话,男一号是女一号来爱的,而男二号是大家来爱的。Danny虽然处处需要Rafe的支持与保护,但最后他却用生命保护了Rafe。

还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该在Rafe离开之后就展开新的爱情,但毕竟那时候都因为情报的不准确以为Rafe已经牺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定会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顾爱人。难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样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独终老大家才满意?凄美的爱情只是 传说 ,而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谁能说他们俩在一起了就对Rafe没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说错误、不及时的信息造成了后来的尴尬局面。为了**的结局,也许只有Danny离开,小Danny来延续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别在说什么Danny抢了Rafe的女友,Rafe还得替他养儿子之类的无耻话题。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续,Rafe和Evelyn会倾尽所有感情去爱小Danny,小Danny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未来。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会继承父辈们的影响继续为祖国而战。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爱情热情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抛在国家利益之后。**之初,Rafe为了自己飞上云霄的梦想,离开了深爱的Evelyn远去英国参战。**之后,Danny也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尊严,与Rafe一起参加危险的“奇袭东京”,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最好的兄弟,没能活着回国见自己的爱人,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出世。

Rafe与Danny一起生长在战争的年代,有同样的冲上云霄作战的梦想,甚至还会爱上同样的女人。他们早就不单单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亲人。不管有什么矛盾,什么误会,最后还是会解开,还是会共同飞向东京的上空为祖国为尊严而战。

除了这三个主角,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就是这部**,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这部**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当然,想、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 儿童 。

我们必须要面对历史,中国你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太多的宣传8.15日本投降日,难道就因为日本向中国投降书上写着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当时中国的正式就是中华民国,最高领袖就是蒋介石,签字的代表就是何应钦。蒋介石确实做了很多不利人民的事情,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曾经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成者王败者寇,难道六十多年前的中国跟两千多年前刘无赖与楚霸王楚汉之争的历史是不同的?怪只怪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总是相同的,但当代人总是看不到当代真实的历史。

这部**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是没有国界的,从**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珍珠港**的观后感

如果所有的商业片都有这样的水准,那商业片就不会老被骂得体无完肤了。商业没有错误,特技也没有错误,砸钱甚至也不算错误,只要故事好看,**好看,创作者投入真诚在里面,观众就会买账,自然也会买单。

十年前就可以看出迈克尔贝对技术的热衷,战火纷飞的场面着实令人震撼,即便多年后的今天只是在电视屏幕前看,依然可以想见大荧幕前会有多么令人叹服的效果,特别是这种低空飞行的镜头,在里是最有感觉的。

把刻骨的爱情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屡试不爽。一方面,爱情显得尤其珍贵尤其美好,可以抚慰每一个在历史中迷失的人的灵魂,成为人的精神支柱,支撑人们度过一切困难;另一方面,在战争面前,爱情又显得尤其渺小尤其脆弱,在数万人的生命面临威胁时,情爱自然而然退居次席,在家国面前,个人情感只能放在一边。

**故事流畅,场面壮观。在描写爱情时,无论是前一段情还是后一段情都让人非常动容,特别是danny带着心爱的女孩飞上天在落日中旋转的镜头极度唯美。这本就是个纠结的故事,两个生死相照的朋友爱上了一个女人,因为一个人的死亡使另外两个人走到一起,当rafe又出现时,三个人都陷入了痛苦。而战争,使这问题从主要矛盾变为次要矛盾,任何事情必须给战争让路。战斗过程惊心动魄,导演客观地记录着两军交战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偏颇的感情倾向,日军和美军同样在为自己的国家而战。但在美国的人物故事中,更深刻地弘扬了为了保卫祖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战无不胜的基础,沉睡的巨人被唤醒。在大战背景下,danny死去了,没有畏惧地死去了,死在rafe的面前,知道了自己成为父亲,并把这个职责托付给了rafe。这一结局也最好地解释和化解了之前danny爱上Ivy的事实。

本阿弗莱克和乔什哈奈特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女人一生能被其中的一个爱上是很和幸福的事,而被两个同时上真不知是幸或不幸,不过贝金赛尔得到**中的这个机会绝对是盒幸福的。詹妮弗加纳竟然在里面出演一个戏份很少的配角,而且打扮也绝不美艳,难道这是促成她和阿弗莱克结缘的片子?

音乐非常好听,以至于看完**还老老实实讲片尾看完,而写下这些文字,也是在原声音乐的陪伴下完成的。

 珍珠港**观后感

很久没有这么感动和激动过了。一部壮丽的战争史诗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里很久,几乎被忘却了的震撼和感动。美国人把他们曾经失败的历史展现的如此真实、震撼和感人,使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影片的开始,可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严阵以待、摩拳擦掌的紧张。但轻松、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场景展示的却是人性真实的独白。影片随着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变化,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光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动着我、一个个惨烈的战争场面震感着我。美国人敢于正视历史、 反思 曾经的失误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珍珠港>没有回避当时美国国防部自身的失误和错误的判断,在敌人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果断出手、奋起抗击。士兵们立刻抛弃了之前和平环境下结成的恩怨情仇,将国家、民族的利益至于首位;在生死关头,争相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彰显了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大国的风范。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学会反思和成长。没有失误的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说、不反思,不代表事实的不存在。只有正视失误、反思过错、记住伤痛,才会使自己不再陷入屡错屡犯的泥潭;才会在惨痛的教训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才会将失误、过错、伤痛化作完善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如果这样,失败的成本就是我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在XX年 春节 即将到来之际我祈祷,我的祖国,在发展中得到锻炼;在失误中勇于担当;在担当后能得到进步。我祝愿,我的同胞,会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在历练中勇于奋进;在奋进中得到成长。

 珍珠港**观后感

一直以来,美国好莱坞出产的**称得上汗牛充栋,他不管在**的立意、创作上,还是在**拍摄的恢弘场面和震撼气势,他全方位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一个世纪以来他不仅影响着全球的**业,还让全球的**观众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美国好莱坞的**得以生存的,并不是因为他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项目,也不是美国要在国外树立他所需要的形象,他主要是表现在不同时期满足不同人的欲望,以此来征服全球**观众的眼球。经常变着法子来迎合影迷,及时捕捉某一时期大众关注的社会信息,来迎合观众的潜在欲望。

**《珍珠港》以“二战”期间法西斯日本为了侵占太平洋而偷袭珍珠港为背景,讲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一对死党雷夫、丹尼和护士伊弗琳三人之间的一段浪漫的 爱情故事 。雷夫和丹尼既是好朋友又是情敌,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两人只能将儿女私情暂时抛在一旁,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自由、正义而战......

从商业角度来看,无疑是成功的。从影片中俯瞰珍珠港,那蔚蓝的海面上摇曳着各类的战舰,一个长镜头捕捉到战舰上休闲的人们,海风轻轻的吹起年轻护士的秀发,草地上游戏的的孩子们,一切是那么的温馨、自然、安逸。还有那动人的音乐,这显然得益于《泰坦尼克号》的启发,一首《THERE YOU'LL BE》将影片的浪漫与温馨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云突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那40分钟的精彩爆炸场面,慢镜头和晃动的摄像机向**观众展现出可怕、血腥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海战、空战的场面,都是惊心动魄。飞机、大炮、战舰和爆炸交织组成的火焰,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战舰被炸成直立起来,飞机瞬间的炸毁,成群的美国士兵被炮弹炸飞在天空中,尤其是炮弹在人堆里爆炸,以及天空中如捅了马蜂窝气势汹汹的日军轰炸机,视觉上绝对令人震撼,气氛上令人压抑、恐怖......

所有这一切,都符合好莱坞的一贯作风,他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院,进行消费的欲望,会使出浑身解术,善于将各种各样的题材化。文的、武的、哭的、笑的、惊悚恐怖、惊险刺激......各种各样一应俱全,这也是好莱坞影片经久不衰的缘故吧。

从制作内容上讲,他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层次上。不能作为经典,也不能作为史诗。从某种意义上讲,**制作出一部又一部,在经过“叫好”和“批评”后,一部分**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遗忘了。因为没有什么记忆犹新的感觉,也没有多少感染力和感人的线索。

**《珍珠港》中把爱情和战争结合起来作为故事的线索,本来是个很好的立意,编导们也是绞尽了脑汁。但珍珠港只是“二战”中的一个点,一个布景。显然结合得有些牵强,爱情故事和战争也显得格格不入,好象两个孤立体,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而且这个爱情故事的力量也比较薄弱,虽然很煽情。

一段三角恋爱,在女主角不明的情况下发生,是寂寞难当是日久生情还是对战争的发泄。女主角伊弗琳的爱情世界也是一片空白,缺少热情,没有生死离别的感觉;缺少真诚,左右摇摆不定;缺少耐心,没有情感的堆积。让**观众觉得她有点水性扬花的味道,所以就成不了传世之作。

从**的硬伤上,影片存在着几处明显的漏洞。

影片开始长岛有一处写“Witchell Field”,而实际上正确的拼写是“Witchel Field”。 丹尼带伊芙琳乘飞机看日出时,你会发现太阳的位置变化了好几次,一会儿太阳落下一半,一会儿太阳又刚刚升出地平线等等。

总之,《珍珠港》应该突出的是战争,描述的应该是美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实际上《珍珠港》既不是战争片,也不是历史片,既不是动作片,也不是爱情片,很让人失望和遗憾。

相关文章:

1. **《让飞》观后感1500字5篇

2. 百团大战观后感600字

3. 黑鹰坠落观后感1500字作文

4. 七七事变观后感500字

5. 变形金刚3观后感锦集

有没有《春田花花同学会》的影评?

拯救

-----浅析**《千与千寻》

灯火辉煌的街头,突然袭来了一阵寒流

遥远的温柔,解不了近愁

是否在随波逐流。。。。。。。

——————题记

风来了。我像见到一个久违的老朋友般高兴。我能闻出这场南方来的风会带来多少雨水。我喜欢一个人站立在风中,看着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赶路人。可是我怎么也看不见他们的脸。

我看不见别人的脸,可别人又何尝能看见我的心呢?忘记了曾几何时,在世间行走的我喜欢给自己带上面具。不让别人抓住我的喜怒哀乐,这样就不会有人来嘲笑我的软弱,因为无数次的经历使我明白,如果你毫无保留的向别人展示你的内心,那只会让别人紧紧抓住你的弱点,化作尖锐的匕首刺向你。所以我化作了了一个无面人,用层层的面具将自己包裹,最后再也不能将面具和脸分开。我奔走消失在夜的尽头,避开灼热刺眼的阳光。我将那份自我一点一点丢失。。。。

直到那一天。我遇见了她,她是那样的孤独无助与惊慌失措,可是她的眼是那样纯洁。正如曾经的我,她的身上没有刺,她是唯一一个没有戴面具的人,她叫千寻,我决定守护她,守护我遗失的那份美好。

雨来了,倾盆大雨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些许清凉。灯火通明的汤屋中,她依然在忙碌,在她的脸上多了一份坚毅与刚强,生活总是很磨练人的。她问我在雨怕不怕淋湿,其实我对人间冷暖早已经麻木,我宁愿在孤寂的角落里淋雨,因为在人群中我会觉得更寂寞。

跟着千寻她的伙伴开始了一段旅程,我知道她要就她的朋友白龙,她已经失去了亲情,不可以再失去友情。真正的朋友就是应该不离不弃,患难相守吧。终于下车了,我们走在泥土上,一轮明月挂在空气中指引着道路,微风中夹着青草的香气迎面吹来,不远处稻田里响起了蛙声一片,追寻着哪袅袅炊烟的方向,我们找到了一个安静简单的地方,这里不需要魔法,不需要金钱与权势,有的只是大家真诚的心灵。自然在呼唤我的灵魂与良知,安放我那客孤独寂寞的心,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最初的我,不在戴面具,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我爱上了这个充满爱的地方。

顾城说;"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其实爱的光芒永远都不会褪色.它会拯救孤单寂寞的心灵,呼唤迷失了的灵魂.那时所有的影子都会烟消云散,只要你的心中还保留着那份希望,等待着拯救与自救.

爱与希望从来不是单行道!

《夏洛特烦恼》影评

转自某影评论坛<春田花花同学会>观后感 (超长,但是很经典)

近日,我无意间看了《春田花花同学会》这部**,虽然,它并无同期推出《霍元甲》受关注,但我还是忍不住反复看了三次。

可以说,这部**很适合我们这些有着复杂思维能力和天真幻想习惯的草根阶层来看。严格来说,这部集童趣怪诞于一身的喜剧作品其实应该当归于黑色幽默的诲涩**一类。 看来陈可辛有着太多的生活理念想要表达,所以通过成人化的生活情景与动画界面相穿叉的手法,将这些错综繁杂、看似毫无相关的情节串起来。这使得观者在观看的同时,还需要加上本位的思考。 一小时二十多分的剧情中,让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下二十七个场景: ?

场景一:志愿

1、我的志愿就是做一个工程师,每天做很多的工程。下班后,我到超级市场,买一瓶大可乐,一包卤水蛋,还有一包火腿,因为。。。减价啊。

2、我的志愿就是做一个消除队长,每天我会扑灭很多火,下班后,我和我的队员小明、小曹、芙蓉姐他们一起吃一个套餐。有虾、有鱼,还可以选择冬瓜盅,代替例汤。可是要加三十元。 ?擆}籎?

3、我的志愿就是做一个校长,每天,收集了学生的学费后,今天吃麻辣火锅,明天吃酸菜鱼火锅,后天吃猪骨头火锅。陈老师直夸我,“麦兜,你终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了”。。。

====所谓火锅,就是各种杂烩,一并通吃。此间映射的是生活状态,指的也是**里多次着重指出的上层的“社会栋梁”的生活状态。

提及志愿,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什么是志愿,现在再去究其原因,复杂得很,仔细想去,感觉那是怀着满饱满的情感,而非单单的欣赏,更多的是选择中的无奈,那是纸醉金迷加柴米油盐的无奈。

讨论志愿的下一步那就是要扯到梦想了。 提及梦想,这个词耳熟能详,时常能听到有人提起。 曾几何时,我也地在梦里崇高过那么一把,可经过现实残酷的打压,我的梦想也变成了:拥有一部好车,一个美女,还有套房子。虽然说这个梦十分肤浅且庸俗,但这很合乎生活的逻辑和时代的价值。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我们追逐梦想向前奔,不如说是梦想绑着我们向前走,更确切一些。因此说,梦想,其实只是梦里面私下想想的、没有实在意义的意*。

场景二:

绑匪了一座大厦的一个公司的数十名人质,然而,第一个要求就是想吃平常无奇的盒饭。

====盒饭是都市上班每天中饭习于为常的一个功课,不论你是否喜欢吃?快餐卫生是否干净?味道太咸还是太淡?油水是够过量?。。。你还得吃,并且天天吃。不为别的,只因为它的时间短,经济实惠,而且能填饱肚子,这很妥贴草根阶层的上班节奏与消费能力。

这是草根的生活必备功课,无论是你绑匪,还是警察,或是上班一族。

场景三什么是社会栋梁和社会主人翁?

老师反反复复地告知小朋友,医生、律师、CEO才是社会栋梁。

当老师问道,“阿辉同学你将来想当什么栋梁?”,阿辉说:“[卡布其诺]吹泡员。”老师汗颜了,然而她还是违心地说:“VERY GOOD”

然而,麦兜想做的却是OL(办公室女白领),因为可以不用穿裤子;可当知男生不可能当得上OL后,他才改为救生员,因为他有一条泳裤。

===社会栋梁也是有着明显等级差别之分的。为何老师着重提及医生、律师、CEO这些工作。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个职业让人看起得显得事业很风光、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成功人士。

现实社会中,何谓事业成功?本质上无非就是多金。只有多金,才会风光,才会招来人们的认同,多人认同才会公认为栋梁。这就是说栋梁的认可是需要多人在场,并认可的。所以,想成为栋梁必须有多金,否则,可以试想,如果无金,哪怕你是身居闹市也无人问津。都无人问津了,谁还会去认知你,公认你?想都别想。

如果哪天某位首长亲口对平庸无为的你说,“你是社会的栋梁,你的职务光荣无比,努力干活吧,加班加点吧,这才是栋梁所为,这才是光荣的义务。。。等你义务之后,建议快点去看心理医生,看你是否准备得了精神压迫症。

农民工应该也算是社会栋梁吧,可他们的身份依然受BS,除了虚伪的电视台,还有几人真正打心眼里认为这个职业是成功的?君不见,送小孩子上学的家长动不动就教训自己的小孩子:“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像那些农民工一样扛大包,做劳力。。。”听得人胆战心惊啊~~ ?

然而,作为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确是社会栋梁,但他们却是最底层的社会栋梁,们永远只能支撑着中层的栋梁,而中层的栋梁又必须得支撑起上层的栋梁。于是,金字塔式的层次等级就出来的。

什么众生平等,都是放屁,为什么农村的小孩子上不起学,而城市的小孩子营养过份?社会结构的的分工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平等。三六九等的区分为何能深远流传至今?那是经过几千年洗礼的,精髓啊~~难怪古人要笨于现代人吧?这个逻辑显然行不通。

场景四:

兴奋毕业的大学生,如潮水般涌入大街小巷。有人选择用嘴给鸡脚去骨的工作,可与此人同台竞岗的同事竟是不少七老八十的老太太。有人选择了快餐店的剁鸡员,可因专业不太相符而必须现场通过手机来求助同学。虽然竞聘面功,可她喜欢的却是早已有人的端饭工作。

====这翻场景的描述就如背景音乐中的大号,有些戏谑,却不乏自嘲、无奈。曾几何时,我们都认为有整个世界可以有很多美好的职业可以选择,但最后,我们努力从事的也不过是一份可差强人意、供温饱的工作。现实就是如此残酷,然而,时间长了,我们也就习惯了。

场景五:

麦兜问:做OL要阉的吗?

阿MYA:当然了。

麦兜问:阉了还能结婚吗?

阿MAY:不能了,你很想结婚?

麦兜:结婚喜酒有鱼翅吃。

阿MAY:想吃鱼翅就做医生、律师、老板。。。他们天天吃鱼翅”

麦兜:天天吃鱼翅会不会很伤胃?

阿MAY:怕伤胃就弄条龙虾、鲍鱼吃火锅喽。。。

麦兜:吃火锅?正点。。那做医生律师用不用阉啊?

阿MAY:医生律师是负责阉别人的。

乐揸讘?

====是啊,医生、律师专门“阉”别人,而他们阉的是什么人?只能是比他们层次还低级的下层社会栋梁。这句话真绝~~~

场景六:

两千多位学生涌入一家酒家吃火锅,然而却还要一一等位。

====现实当中,可供选择的职业有很多,可就业的职位就那么多,僧多粥少。别无办法,除了等,还是只能等。而等到何时,谁也无法预料。现实就是如此不通人情,谁叫你不是出身于社会上层栋梁家庭的子弟

场景七:

一个服务生端着三只新鲜的大鱼头,四处推销。其间还得面带笑容,告诫自己要投入、投入。然而,还是得四处碰钉子。未了,只能勉强落于一桌喝得晕头转向的社会栋梁的餐桌上。

====大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就如此贱价的货物,每天除了提前脑袋、面挤笑容地推销自己,别无出路。。这种形势,与其说是求职,不如说是贱价卖身要恰当一些。然而,我们除了可怜的大脑与一丁点销微有腩的技能外,就一文不值。不是自扁得一文不值,而是让招聘者打压得一文不值。

场景八

酒桌上,一帮社会的中上层栋梁--律师在大厅广众之下坦胸露乳、不成体统、晕头晕脑、语无伦次地寻欢做乐。竟连叫单地不知所云,然而,正是写单员也不知所云的复核,却赢得了他们一致欢心。

====无论社会栋梁们多么的语焉不详、语无伦次,总会有人拍马奉承。报纸上,杂志中总不缺乏奉承之人对他们像模像样,并加以美化的“复述”。媒体中,他们总是被刻画得完美无瑕,这就是中上层社会栋梁的优势所在,有谁见过杂志上、报纸中把农民工的言语当成圣令、名言而大肆宣扬复核的?没有吧?因为你不是成功的社会栋梁。此时,你也可以如此理解,栋梁就是有洞的梁。 ?

场景九:

一个身挂数个金光闪闪牌子的成功大厨邀来两个美女陪吃,想要表达美食真谛,却因肚子无料,只能反复重新着生涩而低级的一句:沾点酱油,别的地方吃不到的。。。两位美女为了吃食,也只能表面夸张地反复大叫着:好有口感啊?

====社会栋梁不乏华而不实的草包,因为多金,总能光风人前。难怪古人常言,有钱能使鬼推磨,更何况胸口那张“吓唬”人的金光闪闪牌子?看看我们周边,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很难想像,那些个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读不完整的人,如果混得来了一张正宗硕士文凭。除了钱,还是钱。我们不得不服这个理。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近身于草包大厨、形似二奶状的美女,只需要反复大声叫嚷、应承就可得到草包大厨的好感。看来,但凡有些姿色,并能厚颜无耻地大声**的女生都可成和社会栋梁一同吃食的座上客。这与学历无关,与才华无关,与背景无关,只与脸皮有关。有钱的就是大爷,没钱的就是孙子,我们再次重新温习一下这个理儿。

场景十:

草包大厨因撑得太多,而导致阻塞食道倒地。倒地之时,陪吃的美女却无却于衷。写单员应承过后,冷漠叫了声“埋单”。这那第一下,立刻就解决了二千多位食客的位置问题。

====无论你曾有多风光,当你倒下之时,以往那些个应承之士可以理所当然地无动于衷,管你死活。古人云:“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就是这个道理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那个倒下之人竟独占了二千多个座,终于知道那个占住茅坑不拉屎之人是多少该死。然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场景十一

草包大厨在送倒医院的过程中,一边昏迷,一边呕吐出撑进肚子的食物,连绵不断,花样繁多。然而,主治医生和医士们却在慢条斯理地讨论解决救治办法的同时,还不忘记了饶有兴趣地讨论地草包大厨撑下去的东西如何吃更美味。

====医生除了阉人之外,他们也照样渴望像草包大厨那般撑下社会中所有美味的,只是,他们不会卤莽地一味硬撑,而是斯文一点、先想好制作的法子再下嘴,就如他们私下收取病人红包一样,比起无脑的草包大厨还具技术性和杀伤力。

社会这个大火锅不是都有能耐撑得下去的,吃得越多了,吐得就越多。难怪总有人在整天嘀咕:见好就收。

因此,麦兜最终还是选择做OL,虽然OL要被阉。但主动接受阉割与被动接受阉割有着质的区别。社会就是如此,想融入社会,就要做好被阉的思想准备。要么被人阉,要么自己阉。

场景十二

麦兜对OL的快乐认识:“不用被裤腰带绑着,也不用和人家争,到了中午就去了吃个便当,叉烧饭好啊,加个咸蛋,简简单单,又节约;晚上再去吃个饭,逛逛街买个包包。刚刚好把所有东西全都放进去。。。提着包包晃啊晃啊,自由自在一天。”

=====草根阶层的快乐就是简简单单,古人云:“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

值得一提的是,里面那首插歌的写实很有意思,这也正是我们每天的工作写照。“滴滴哒哒在我心中,甩着包包公车里去上工,荡而荡又到放工,甩着包包整个人去如风。我在甩啊甩啊感觉不坏,左边甩完右边甩,嗨,你在下班了甩甩甩,甩得我的裙边儿好像吹着风。迷迷蒙蒙到五点钟,一个个小包甩到我大包中,哗啦哗啦电梯沟通,一到五点钟心情放轻松。我在甩啊甩啊感觉不坏,左边甩完右边甩。啊呀大公司现在大特卖。包包塞得满满地甩得更痛快。。。”

场景十三

一个职员用电脑高热的CPU煮出美味的鸡蛋。

===想法很有创意。众所周知,电脑的CPU只要高速运转的时候才会产生奇高的热量,然而,只是电脑的其他部分处于高速工作的状态CPU才能高速度运转。其实,这个电脑就如我们日常工作时高速运转的脑袋,每天必须身疲力竭地拼命工作,才能混得上一口温饱的粗茶淡饭。

场景十四

公司里,财务部头夹住营销部头的脑袋,往死里拼斗,你来我往,从不停息,直到对手宣布退出。

====其实,这种场景我们在单位里经常看到,领导间的明争暗斗,十分平常。只不过导演将这翻情形以行为化的形式夸张表现出来罢了。即便如此,这个搞笑场景还让人看得触目惊心。然而,导演加了这么一句话暗示,让他们老实的办法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对帐。唉~~难怪现在流传着这么一句大实话,“谁比谁干净”?

场景十五

OL阿MY与男同学约会于“民歌餐厅”。餐厅的音乐不仅以民歌为主,而菜单也让民歌歌手的名字为名。每当歌手演唱完或是客人点完餐,服务员均不忘职业化地叫着口号:“谢谢支持民歌”

====用菜式来调侃已故的歌手,实在有些让人暗然。但更让人神伤的是,那些源自于真情实感的民歌文化的没落。如今。我们耳边响起的、源自真心的歌曲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是虚情造作、悲苦边天的苦情曲。然而,造就这个消费市场的功臣正是那些个急功近利的商家,当然,还有浮燥懵懂、空虚无脑的我们。

场景十六

公司主管在会场上口水连编,语无伦次,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然而,此领导竟还洋洋得意,不可一世。

====这个情形很极现实意味啊,我终于搞清楚为何我们开会的时候,嗑睡虫总会如此茁壮?原来是滔滔的口水在滋润啊。

场景十七

一个吹号子的艺术工作者,神色匆匆地赶着买外卖,赶着彩排。 彩排现场,此人神情自若地利用乐器分演奏转换的间隙,津津有味地吃着盒饭。

====工作时间长了,在社会上混久了,人也不免得变得圆滑起来,在工作中玩小聪明的情形比比皆是。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盒饭吃得更有滋有味些罢了。从这个层面而言,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场景十八

咏思直持烧烤系专业毕业的高材生而沦于切鸡的岗位之事连连抱怨老板不给她盛饭岗位的机会,心情郁闷。老板把她带入烧烤室,语重深长地道出了他年轻时的工作想法。

====刚刚步入社会,每天人都有一个标准的预期值,但是,可以实现的人却十分少。但是,哪怕实现了,每天反复重复着同样繁琐而乏味的工作,也是会疲了心智,销磨心性,当初的热火朝天的干劲也就这么一去不复还。这个社会上,工作只是为了混饭吃的工具,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了热爱不热爱之说了。反正饭总得要吃,工作还得这么做着,混呗。

在此场景中,导演通过咏思的天真心智来点醒老板,工作低迷的时候,应该回到兴趣的起点,通过转换从众的固定思维,重新焕发工作。可说着轻松,但凡是热情总有保质期,无所谓新与旧。

场景十九

阿MAY与男同事买数码琴。营业员和蔼低态、口若悬河、以身推销,十分敬业。末了,还很合时宜地根据顾客的生活情况给予一些温馨且幽默的好建议,很人性化。

====“看得合适有折扣,看不合适也有折扣,折到你满意为主”,混口饭吃还真的十分不容易。看了此翻场景,我终于清楚了--“没有不好的商品,只有不好的推销员”。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尽责”与“尽职”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场景二十麦兜:有一次我跟妈妈去吃肯得基,鸡一端上来,我没带手套就拿鸡,妈妈马上教训我,你这臭小子,不洗水就拿鸡?吃着吃着,全身发痒,然后就用这只手抓抓这,抓抓那,抓完之后又去抓鸡。吃着吃着一会儿又尿急。抓完鸡,又去抓“真谛”,抓“真谛”又去抓鸡。结果,第二天就哭着对妈妈说,我的“真谛”好痛啊,还有好多红点点。妈妈说,当然了,你这个臭小子抓完鸡不洗手就去抓“真谛”,给你擦药膏你又掉眼泪。我就大哭大叫,好痛啊,我的“真谛”好疼啊,这会儿,谁可怜你的“真谛”啊。。。”

阿MAY:我觉得你指的不是真谛。

麦兜:啊?我只有一个真谛啊。。。

====每个人只有一种生活方式,但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清楚,然而,痛了,哭了,真正去可怜自己的还是自己。。。

场景二十一

电台的“型男索女”节目请来了健康营养学专家和知名中医,着重议论城市人拉“羊屎豆”的状况。

营养学专家指出,拉“羊屎豆”之人均是吃胡乱吃餐单之人,且也没有什么根治的办法,如果不是什么什么的,就由得它什么什么的,也没什么太大不了的。。。

====都市人亚健康的状况十分普遍,正如导演所映射的一样,没有完全根治的办法,因为这些疾病都因都市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生活所导致的了。除非完全颠覆这种社会现状,否则没有实际性的改观。但这可能吗?不可能,所以说 “如果不是什么什么的,就由得它什么什么的,也没什么太大不了的。。。”,没有人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包括那位营养学家。

场景二十二

一个神情恍惚、自称脑袋进水的公司营销部主管误闯进电台的访谈录播间。聪明的电台主持人,立刻将讨论“羊屎豆”话题改为“脑袋进水”的话题。

电台主持人:你的脑袋是怎么样进水的? ?

营销部主管:脑袋。。。整天恍恍惚惚

电台主持人:是不是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呆头呆脑?

营销部主管:应该不是啊。我想事情、做事情应该没问题。是记忆问题。。。五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一下子就忘得一干二净。

电台主持人:那你还记不记不你刚才是从哪里来的?

营销部主管:不记得了。 ?

电台主持人:那么利害啊。。。。那你还记不记得走哪条路可以回家了?

营销部主管:对啊。。。。不记得了。

电台主持人:教授。。。他的问题好像很严重。

营养学专家:你是不是经常被人用大腿两侧的肌肉用力夹住头部?

营销部主管笑了笑:不知道会不会啊

电台主持人: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真的很奇怪,你没有记忆能力那你的日常生活是怎样过的?

营销主管:都一样啊,起床、穿衣服,上班

电台主持人:怎么上啊

营销部主管:当然是坐地铁

电台主持人:你怎么知道在哪站下车?

营销部主管:不知道啊,坐到差不多就下了,边走边看,看到人家下,我也下。

电台主持人:噢,那接着去哪里?

营销部主管:唔。。。不知道。公司通常是在商业大厦的,随便走进一个电梯,随便按个按钮。。。

电台主持人:到了公司,你做什么?

营销部主管:唔。。。也是不知道啊。反正也是随便找个门口进去,进门后,如果没人哼声,就找个位子坐下工作。

电台主持人:那些工作你会做吗?

营销部主管:不会用的,问问就行了,不过他们原来也不会,反正就是随便打几个电话,说堆废话就到午饭时间了。

电台主持人:你还记得午饭?

营销部主管:不用记的,肚子饿不用记的。。。。。。吃完午饭就跟着别人工作

电台主持人: 那下班以后呢?

营销部主管:喝点东西,然后就回家喽

电台主持人:那你怎么记得家在那里呢?

营销部主管:不记得啊,反正就是什么花园。。。什么豪庭,我随便按几个密码。嘟嘟嘟嘟就进去了。。

电台主持人:那你怎么知道那屋子不是别人的?

营销部主管:什么别人不别人的?每间都是买的,反正进去了,狗不叫,就是自己了喽。接着洗澡,吃点东西。然后看一会儿电视,最后和老婆一起。。。上~~床睡觉。

电台主持人: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个老婆是不是你的老婆?

营销部主管:我上~~床前有问过她啊,我问,老婆你会不会是别人的老婆?你猜她怎么回答我?

电台主持人:怎么回答。

营销部主管:她说,老公啊,我爱的只有你一个,如果让我选一万次的话,一万次。。。我都选你

=====脑袋进水的状态比比皆是,区别的只是有些人是被领导用大腿两侧的肌肉用力夹住头部,而有的是被同事用大腿两侧的肌肉用力夹住头部。因此,我们的脑子也造就了同一个从众的思维----唯领导命令是从。脑袋进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保住饭碗、混得上一口饭吃。

每天,我们上班的状态就如麻木不仁的木偶,已没不存在意愿不愿意。早起、穿衣、挤公车、吃快餐、下班回家已由自我的有意识状态演化成本我的无意识状态。实在心酸、可悲。可如此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保住饭碗、混得上一口饭吃。

工作如奴隶一般应承,房子如佃户一般供养,这些现实草根们无法改变,但值得庆幸的是,老婆还是自己的,选一万次还是自己的。。。。。。场景中,没有生离死别的镜头,也不需要痛哭流泣的煽情,正是这段极具人性的简朴言语,让人为之动了容。

草根的爱情很简单,也很容易满足。 ?

感动之时,背景音乐再度响起,已成为OL的陈慧琳看着从身边经过的、满街游走的、刚刚毕业求职的大学生们,神情凝重。正如那首歌曲唱到的。“逛街累了,进店吃碗牛肉面,店家笑吟吟地推一碗过来,他说记得我是旧同学。走不多远双脚叫累,进店来个香熏足浴,那个技师诡异地盯着我,那说记得我是旧时同学。那年春开开遍田园,我们曾经一起块上学。”

世事变幻催人老、物是人非事事休。

场景二十三

海港有一位船长。他自我介绍道:“我是一位船长,我行驶的,可能是全世界最短的一条航程,我的船从香港仔避风塘一边到海鲜画舫,再从海鲜画舫到避风塘的另一边,就这样,来来回回,接送两边上下的游客,全程不过5分钟。当然,上这条船的人,未必都是到海鲜画舫的游客,更多的是住在这附近一带坐顺风船的居民,有买菜的,有上学的,有运货的,有游泳的,严格来说,这条船只负责运送旅客,但是这个世界有谁不是游客呢?这个道理,我幼儿园就听过,现在更加深深明白。所以,对所有上船的人,我都不会拒绝,并将他们送到目的地。。。

====是啊,这个世界有谁不是游客呢?然而,让人抛开功利,以无私而客观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各色人等,很难,真的很难。虽然大家都知道,心里也知道,从小就知道,可还是很难,很难。。。这也许就是成年人的弱点与悲哀吧。。。

场景二十四

无私的船长的船没有原由地沉没了,船长和乘客们一同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在手机泡坏的情况下,只好听天由命地等待他人的救助。可是连等一个星期,竟没有任何人的救助。在众人饥饿如狼想吃掉生人肉的状况下,无私的船长挺身而出,忍痛让人割下他屁股的肉给大家吃。

正当大家准备要吃下烧好的肉时,救生船却到来了,众人只顾飞奔离去。。。

=====是啊,风平浪静、椰林树影、水清沙细、风和日丽的环境中这艘无私的船怎么说沉就沉了,可有人想到它沉,它就这么轻易地沉下去了。此外,城市里怎么会有荒岛呢?可它偏偏存在。否则,为何落难的之人失助那么些天,竟没有人去发现,是啊,去费心发现?意料之中,情意之中啊~~

其实,船长也是怕痛的,也没有料想到切屁股是如此疼痛难忍的,但是其无私的使命感还是催使其割股助人。但现实就是如此无情,当乘客们无意得救时,却全然不念及船长大无畏的牺牲。在良心都能称斤卖的世道,忍痛牺牲的无私只不是一包打了包的烧肉,一文不值。最后除了一句“好人”的安慰式赞扬外,别无其他。关于这点,我们不应该怪罪世态炎凉,因为船长只是不起眼的草根,不是伟人,也不是名人。。。

当船长拎着自己那块无私奉献而烤熟的股肉走到大街上时,原来伟岸的身影突然落漠暗然,很是悲凉。

场景二十五

警察卧底乔装送来外卖的盒饭,众人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年三十的盒饭。 c嵳崫 "

====当警察、绑匪、公司主管、职员一起津津有味吃着盒饭时,都市的气氛突然变得十分的和谐,平等。

当脑子进水的营销部主管由心而发道:“混口饭吃。。。”时,平日里专横跋扈的财务主管也不由得松了开死死夹住营销部主管脑袋的脚。

是啊,警察、绑匪也好,公司主管、职员也罢,你死我活的政治拼斗、竭尽全力地工作赚钱,无非的只是混口饭吃罢了。

职场中,生活间,谁还是谁永久的仇人?都为混口饭吃,都不容易。吵过也好,争过也罢,吃饭的时候,还是将这些新仇旧恨先放一放吧?还有什么比好好地吃上一口饭更重要?

场景二十六

阿MAY:今晚是大年三十,也是春田花花校庆晚会,校长让我们所有校友回到母校,一大帮同学啊,社会栋梁啊,未来主认翁啊聚在一起吃火锅,场面不知道有多壮观,我很想去啊,但现在这个样子,想去也去不了。不过现在我们大家这样在一起吃东西,感觉很有趣。我觉得我们每一天其实都是在和朋友、同学一起吃火锅,一样是学习,一样有香肠,一样天天问候人啊,不过,不是在幼儿园而已。。。。。。你也许会说我这样想很傻,不止我这样想,如果有一天你也这样想,这世界就是春田花花了。

憨傻的男同事:咦,这些话好像在哪里听过哦。幼儿园?还是OK呢?

阿MAY决意站起身来,大声唱道:我们是快乐的好儿童。。。

(本人剪辑的就是此部份录音)

=====在春田花花校园里,每个人都是同学。可以说,春田花花不过是人们心里想像的纯真乐园。想像永远是美好的,但生活依然残酷,就如阿MAY的起头的歌声一样,淡定向往间,不乏悲壮、落寞。

值得庆幸的是,有些心绪还是可以由我们自己自主协调、自给自足的,比如说----纯真。这与你是否是社会栋梁无关,与你是否是主公翁无关。

场景二十七

枪林弹雨中,憨傻的男同事用西服紧紧护着阿MAY,两人一同逃窜。而阿MAY手里紧紧握着男同事送给她的那串香肠,一直没有丢弃。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这个生死间共同进退、不离不弃的情景就是最好的说明。这种情形,一把普通黑色香肠远比一把昂贵的钻石触目荡心。

这部**小巧搞怪,却又饱含人生哲理。因此说,这部作品不是针对于天真无知的儿童,而是针对于那些心怀童真、热爱生活但却庸碌无为的人们。 跥钪?w?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傻乎乎的麦兜?也许正是他的生活够简单,梦想够简单,快乐够简单吧。简单就是快乐,很有大智若愚的意味。

求写一篇影评文章,给分100!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夏洛特烦恼,一个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名字,但实际上这个片名正确的断句是:《夏洛,特烦恼》。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夏洛特烦恼》影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洛特烦恼》影评 篇1

 我同意《夏洛特烦恼》其实没有那么好,《港囧》也没有很差!但问题是期待值不一样!一个是你豪华餐厅点知名主厨,花了近千大元,结果味道没啥特别;一个是你路边摊随便填肚子,花了几十,结果人家烤的串味美肉鲜份量足,对比之下,人肯定会对前一个特失望,对后一个特满意,近而丑化前一个,美化后一个,这是人之常情。

 此外,真说现实意义,其实夏洛比港囧强……

 如前所说,《夏洛特烦恼》没那么好,《港囧》也没那么差,今天这种票房前者几乎是两倍于后者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期望值落差”所致。同理,未来的《大圣归来2》、开心麻花的下一步大荧幕作品,也都会面临着期望值过度攀升后的压力和问题,这一点,任何一个曾经成功的人都必须要面对,我相信徐峥对此最有感受,他也已经很努力了,虽然努力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接下来我想说刚才我为什么会说《夏洛特烦恼》比《港囧》更有现实意义。

 很多人对《夏洛特烦恼》批评主要集中在影片结尾时夏洛的表现,梦醒后的夏洛并没有洗心革面、努力工作、让家庭的小日子蒸蒸日上,而只是不分场合地给马冬梅以“夏洛抱”,有批评说这根本就是个“巨婴”,还说影片三观不正,说影片中所谓的好女人就是要又当妻子又当妈……

 可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尾恰恰反映了《夏洛特烦恼》的“现实性”!

 我们大概几乎每个人都曾对自己的现状不满,都会认为自己如果能够重新来一次,肯定会比现在更成功,我们会这么想,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失败”或者仅仅只是“不那么成功”归因于外在!比如遇人不淑、比如时运不济、比如一时看走了眼……总之,我们不会认为“我其实就这么大点儿能耐,再来一遍也不会更好,没准儿还更糟”。

 夏洛也是这么想,他把自己未能成功的主要责任推给了马冬梅,所以,梦中的他千方百计和马冬梅划清界限,不要再有什么纠葛。梦里的他也成功了,特别成功,但那是他的成功么?当然不是,那都是他剽窃了别人的成功!所以,当弥留之际,马冬梅说她最喜欢的还是当年他唱给秋雅的那首歌,那是他唯一自己创作的歌曲,夏洛的泪水里有一种情绪是认清了自己——没错,你就只有那么一丁点儿才华,刚刚只够写一首好歌!

 夏洛的梦,只是让他认清了这一点而已——你的失败和不如意,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时代造成的,就仅仅只是你自己才华不够、努力不够而已!没什么可怨别人的。为什么朴树、许巍、周杰伦会成功而不是你,只是因为你没那个才华罢了!

 夏洛的梦只是让他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白了马冬梅才是自己人生中最可宝贵的,明白了自己对她深切却不自知的依恋,他也因此变得珍惜,甚至过度珍惜,如此而已。其他的,并没有什么改变,他依然还是那个好吃懒做、也挺好面子的夏洛,只是,不再做白日梦了。

 这没什么不好,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是不同的样子,就因为我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和劣根性,能改掉一两个,那简直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怎么可能一个梦之后,就完全变一个人?哪儿有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彻底改观、连每个毛孔都不一样这种事啊!

 如果这片子最后的结尾是夏洛努力工作、一天打两份工、小家庭蒸蒸日上、过不久就买电动车、买车、买房、周游世界……那这个结尾才叫恶心人呢!

 这世界,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吗?北京的房价,是打三份工就能高攀得了的么?现实就是现实,绝大部分时候你努不努力的差别不是特别大,或者,你特别努力所期待的结果并不如意。

 夏洛还是那个夏洛,如同我们还都只是我们而已。但夏洛不再不切实际地发梦,不再把自己的人生失败归结到马冬梅身上,他开始珍视马冬梅的爱,这就够了,至少对马冬梅而言,这已经是非常大也非常真实的幸福的!

 当然,我也不相信梦醒之后的夏洛依然会每天“躺得四肢都退化了”这么夸张,只不过,他没有特别夸张地努力罢了,**也没有表现这一点,而表现的是他对马冬梅的依恋。

 看着每天小腹上愈发松弛的游泳圈,我都会想起大学同屋女生直到现在都异常完美的马甲线,我无比羡慕嫉妒,但我也知道,平均两天跑一个万米这事儿,打死我也做不到,所以,再羡慕嫉妒,我也还是会吃饱了躺床上……我就是这样的我,不完美、甚至不美,也不会特别努力,但至少不会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任何外因。

 这就是《夏洛特烦恼》的现实性,他表现的就是我们这些不成功、有点儿善良、很多毛病、但基本还算是个普通的好人的这种人,这一点,要比徐来说什么“我突然亲不下了”,以及菠菜说“所以我就买来给你当画室”要有现实意义得多!

 和自己妥协并不丢人,认命也不完全是消极,很多时候,那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不为难自己、也不为难别人的两全其美。

 PS:《夏洛特烦恼》现实性的另一点体现在每个人物都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

 比如大部分时候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袁华,在黑道大哥非要马冬梅和她进小树林才会放过夏洛的时候,求对方不要动马冬梅,对方说“那你和我进小树林啊?”一咬牙说了一句“行!”

 就这么一个字,就表现出了骄傲、拼爹、嫉妒、报复、但又没有泯灭良知的复杂性。对王老师的表现也是如此,虽然“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这个设定比较脱线。

 而《港囧》这方面则做得很不好!除了徐来这个人物之外,其他人物基本都是为了“见前女友”设置障碍而出现的,人物形象大多非常扁平,甚至只是个线条,一点儿都不立体!所以,片子的很多桥段哈哈一笑之后,就啥都剩不下了……

 当然,《港囧》有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片段,就是徐来在大巴车顶的那段慷慨激昂的独白——我的青春,真实存在过!这绝对是我今年不算太多的观影中会一直记住的,简直是让人击节!

 但除此之外,可记住的就没啥了……

《夏洛特烦恼》影评 篇2

 **改编自同名的舞台剧,戏里虽有不少轻松幽默的情节,但看到最後,却让我感觉到这部**的「难看」和恶心。这并不是指**的画面,而是贯穿整部**的情节和剧情设计。

 男主角夏洛出席高中时代女神的婚宴,重遇一众事业成功的旧同学。带着酒意,夏洛大闹婚礼。此时,同为众人旧同学、夏洛的老婆马冬梅赶到,想要制止夏洛,但夏洛却引起了对骂。原来夏洛自毕业以後就游手好闲,一直没有工作,只靠马冬梅赚钱过活。就连一身的名牌衣服,也还没剪标签,只因日後可以退还。

 酒醉的夏洛走到洗手间,在马桶上睡着,而进入梦乡。

 在梦里,夏洛穿梭时空,回到了高中时代。夏洛得到了一个重来一切的机会。他开始在学校里大胆的追求秋雅,同时将一些在以後将会流行的歌曲引为自己的创作,因此被发掘到春晚表演。秋雅最终也喜欢上夏洛的才华,此後,夏洛在国内大红大紫。

 在他的梦里,他把秋雅塑造成为一个背叛感情、唯利是图的女人。她可以因为夏洛有才华而喜欢上他、可以背着夏洛而与旧情人重逢、可以因为夏治得到艾滋病而离开他。

 高中时代的模范学生袁华,一直因才华出众而备受同学赞誉。但因在学生时代与秋雅走得特别近,所以他被夏洛视为情敌。在夏洛的梦里,更揭示原来袁华有一个当官的父亲,暗指其才华成绩都是因为出身才被看重。在秋雅喜欢上夏洛以後,袁华备受打击,最後当上了一名渔民。毕业多年以後,一次袁华与夏洛、秋雅等人偶遇,而袁华得到已成城中名人的夏洛扶持,终脱离渔民身份。但後来,袁华又与秋雅有染,成为了一个背信弃义、不知恩图报的小人。

 在夏洛梦里,陪他走到最後的,就只有一直都不离不弃支持他的马冬梅,和马的老公、夏的好友大春。

 从梦里一觉醒来的夏洛,因为在梦里的经历,让他得以能发现马冬梅的好、和意识到她长久以来的付出。於是在他醒来以来,便抱着马冬梅不放。乍看之下,似是温馨,但夏洛的人生并没有真的改变,甚至,他与马冬梅之间的关系也一样没有改变。

 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身边的人很好。这种设计并不罕见,但终究难免会让人感觉到在处理剧情上的生硬和随便。如果夏洛没有发这个梦,那在他内心深处,还是会对秋雅百般的朝思暮想?尽管马冬梅一直为他付出,对他照顾。

 夏洛依旧是没有工作,而让老婆辛苦兼职赚钱;不论马冬梅走到何处,他都紧紧跟随抱着,打和工作时如是,甚至连马洗衣煮饭时也是如此。

 俗套一点,这就是夏洛的意*。因为他没有得到秋雅,所以就幻想她是一个不能共患难、对感情不忠诚的女人;因为他没有模范生的才华和事业上的成功,所以就幻想他是依靠际遇的小人。

 这不是夏洛的问题,而是整个创作的问题。女神嫁的人一定是又老又丑又有钱,成功的人不是靠爸就是靠关系。

 夏洛的人生是失败的,这并不特别。但**以青春和喜剧来包装男主角的意*和幻想。逃避自己的人生,不敢直视自己的问题,不作亦不思改变。

 夏洛的幻想,更与所谓的「中年危机」无关。他对马冬梅的轻视,对秋雅的眷恋,他人生的失败和不思进取,皆非一日之事,而是从高中时代延续至今。他醒来以後,也并没有为改善马冬梅的生活作出过些什麽,更甚者,更是加强了自己对她的依赖。

 整个故事其实很清楚:像马冬梅这麽好的女人也只能默默地等於夏洛作出改变。而夏洛再差,也能够继续挥霍自己的失败,因为他有一个为他付出一切的伴侣。

 要拍失败,又不敢面对失败、处理失败,甚至还逃避失败、膜拜失败。

 诚然,中国近年来出产了许多以压抑、残酷为主调的青春片,但以此为主调的**并不一定就不是好的'**;反过来说,以喜剧为包装的青春片,亦不见得一定就是好的作品。

《夏洛特烦恼》影评 篇3

 和看的很多大片比,那些从头到尾都很无聊的明星片比,这片明显能让我笑。

 但是它的结尾简直让我不能直视。完全无法理解,男主和马冬梅的生活难道只是爱情出了错,只要男主理解最爱是谁,难道就行了。

 还有男主对校花难道就很好吗,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还要求校花在他不能写歌的时候爱他。

 这还不是最可怕,男主如果真的爱音乐,怎么能再重生后觉得写歌就是为了名,为了利,自己一首歌都写不出,抄不了了就退出。人生的价值应该是做自己爱做的事,享受其中,最好对大家益。他重生后整个是迷失自己,完全没有一天成长,这是多么可怕。没有一个人生命中没有磨难和痛苦,但是一般人起码还是有追求,有梦想。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发现自己。但是男主完全没有,他只是发现自己爱钱,爱利,就追求。最后发现追求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就否认一切,完全想回到从前。他和马冬梅老公在游戏机房的谈话,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吗。完全就没有人起码的良知。

 最后,剧中对明星的描述一般都是负面的,这是非常让我不能忍的。可能明星确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很多性格可能很糟糕。但是他就会一定,一定,一定没有良心吗?

 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我不相信所有的歌手和演员都是为了出名,为了钱。也许百分之九十九原因都是这个,但是人家起码有百分之一是爱音乐,爱戏剧吧。如果不热爱这个行业,或者没有一个敬业的心。有几个演员和明星能够做的久的。不是所有明星都生活颓废,不是因为做了明星然后没有了生活重心,不是明星不好。关键是主角自身的问题。

 最后,不是有钱人就只干那些主角干的事,很多香港演员那么有钱,生活低调的很。我个人非常讨厌结尾否认一切努力,认为最初就是最好就是最纯真最朴实。我不否认确实朴实。但是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的人生,一般人能体会到他的美吗?每种人生经历都有它的原因,都有它正面的一面。这种对过自己,就是重新回到过的全盘否定,是否是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你因为回到过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完全当那时的自己只是选择错误。只要好好爱就好。然后什么都不做就好。这种人生观是否太可怕。太多的文学作品,作品渲染这一点。人可以后悔,但是不要否认自己的人生。当做过不存在。如果人完全不奋斗,不为了梦想努力,只要珍惜现在,当一个米虫就好。这种人生观是多么消极可怕。

 我不是说,人知足常乐不好,但是主角这完全就不是知足常乐。这完全是在给自己懒惰找了一个理由,完全对生命没有追求,对他自己和他老婆都没有一点好处。

 最后,我很讨厌吧校花塑造成这种只为了钱,对马冬梅说话非常狠的人。试想一下,一个从小家境优越,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不缺爱的人,有多少可能是一个只向钱看的人。这种人往往反而比较理想,比较会付出。

 虽然发了很多牢骚,但是不可否认编剧在笑点上设置的很好,还是很喜欢。希望下次能人设主线剧情更好点。

《夏洛特烦恼》影评 篇4

 喜剧“夏诺特烦恼”在诙谐幽默,嬉笑怒骂中将主人公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整场看过, 笑料频频,爆笑之余深刻体会了人性的弱点。主人公夏诺醉酒失仪,在梦中把所有的不如意全部颠覆,按照自己设计好的人生重新活了一回,夙愿终成,此生无憾,但夏诺却恰恰相反,在梦醒时分,方才大彻大悟,其实最好的长情是陪伴。

 王国维曾说过,人生有三种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境界: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话把人的一生从“悬思”到“苦索”再到“顿悟”的过程深刻的写了下来,其实不管是夏诺,亦还是我们谁都一样。

 夏诺的烦恼只是庸人自扰的无病呻吟,无事生非,自己三四十岁的爱情,在郁郁不得志的现实和柴米油盐中磕碰地支离破碎,生活本就是风平浪静,平淡无奇的,无限想象着自己和女神波澜壮阔的浪漫之约,而生活中没有事业的他甚至让并不美丽的妻子养活着,在虚无缥缈的幻境中他依然向往着最高级的虚荣,却不得不蜷缩在现实卑微的角落里抽泣。

 回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限放大过去,无限沉迷于回忆而忘了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什么。我想如果一个人脚踏实地活好当下那才是对自己和过去最好的交代和证明,忙碌的脚步没有时间停歇,没有时间傻傻回忆。与其在醉死中仰望别人的幸福,不如让逝去的青春羡慕你的现在。

 夏诺对选择的遗憾,对现状的不满,对逝去的怀念,对物质的追求……看似种种的烦恼,其实这背后隐藏的却是难平的欲望沟壑,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高级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一次次得到的同时需求和欲望只能是层层叠加。抛开人的本能欲望层面,其深藏的却是那小的可怜的虚伪自卑的虚荣心在作祟,今天生活的看似种种不尽人意,是在无止境攀比的自寻烦恼下滋生的杂草,它蒙蔽了人们寻求光明的眼睛,使你一次次迷离其中,难以自拔,痛苦难耐。幸与不幸只有亲身的感受,外在看似的幸福感不等于精神层面的充实和实现。

 夏诺梦中的种种经历,让他把曾经失去的遗憾,未能实现的愿望统统来一个查漏补缺,但梦的尽头他依然不幸福,庆幸的是在他蓦然回首时发现依然是马冬梅在默默为他守候,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夏诺重拾爱情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也让观众们原谅了他的不切实际,胆小虚荣,喜剧的结局堪称完美。

 **可以再现,人生不能重来。马冬梅虽没有秋雅姣好的面容,但她却有一颗敢爱敢恨的心,得此伴侣人生之大幸。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这才是最真。

 人容易陷入贪得无厌的局面,我们常常这山看着那山高,在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虚荣促使下做一些言不由衷的事情,从而忘记丢掉自己的初衷,投入到欲望的海洋,在无边无际中的痛苦中挣扎着,一面怨天尤人,一面想要极力占有更多的欲望。

 人心不足蛇吞象,请倒掉欲望这杯毒酒,把自己从虚荣中拯救,甩却烦恼,你的生活一样可以风雨彩虹。

《阳光灿烂的日子》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这部**的评论,因为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国产**,也是个人认为目前为止国内最好的青春片或爱情片。

把这部片子定位为青春片或者爱情片并非臆断,姜文和王朔其实并不是在这个片子中讲述,而是在讲述期间的他们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片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谁会认为那个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但是**开头就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领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点我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管教,没有老师的约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烟、武斗和内参片的只是一段让他们尽情闯祸的日子,这种无止境的自由在孩子们看来是最阳光灿烂的生活。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的结尾,**胶片的颜色由彩色变成了黑白的,也许姜文认为的那段日子应该是马晓军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时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现在的他纵然开着卡迪拉克也已经失去了当年那灿烂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爱情当然是少不了的,撬锁那段场景其实是暗示了马晓军在爱情刚刚开始萌芽时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开的第一把锁当然就应该是锁着避孕套的抽屉,因为好奇的而引发的探索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遇见米兰,确切的说应该是遇到了米兰的照片。在那个经典的把玩望远镜的场景中,马晓军有了生命中对异性的第一个灿烂的发现,所以当时看到的米兰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应该记得那个时候是没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还是刚刚出现的奢侈品,所以随着对米兰神秘感的逐渐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马晓军眼中失去了初见时的光彩,变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疯狂迷恋米兰的时候,马晓军也从同伴那里听说了米兰的“事迹”,但是对米兰的好感使他根本没有去理会那些传闻,然而米兰与刘亿苦关系的暧昧,游泳池里面一干人等为米兰的争风吃醋,使得他对米兰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后将米兰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脚明白无误的表示了此刻马晓军对她的不屑与厌恶。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情节是:米兰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在马晓军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轻盈,神秘不可测,高不可攀,可是在**快结束时米兰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个场景中,观众会留意到在马晓军视角中,米兰爬上游泳池的动作是如此的笨拙,在仿佛是马晓军审视她的眼光的摄影角度里,观众也会和他一样感觉她是如此肥胖,这跟第一次见到米兰时她戴着墨镜距人千里之外的记忆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马晓军能够近距离接近米兰无非是她让他给自己倒水洗头或者用自行车载着她去农场,而在对曾经爱恋过的异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尽后,马晓军终于摆脱压抑了很久的感情冲进了米兰家里,扯断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断的束缚在米兰脚踝上的钥匙链,之后那个在国内公映版中删去的米兰半裸的镜头表现了马小军渴望发泄的青春冲动,也见证了他与那段怀着朦胧的爱情感觉在屋顶上穿行的青少年马晓军的决裂。

就像中的阳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如此灿烂以至于不真实一样,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场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调中也显得如此不真实,也许正因为不真实,所以马晓军不真实的幻想都在这个场景中成为了现实,在这场雨中场景里,马晓军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声大米兰的名字,当米兰问他“你怎么了?”的时候,他在片中毫不犹豫地唯一一次当她的面的说出了那句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的话——“我喜欢你!”,而米兰也如他所愿,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拥抱,然而却那么不真实,因为这场雨是一场在阳光最灿烂日子里显得如此不真实的雨………雨过天晴后米兰依旧在和刘亿苦打情骂俏的现实,证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厢情愿,生日宴会上那个和刘亿苦对战的场景也不过是马小军脑海中未遂的壮志!其实从来没有过那么温情的雨,从来没有过那么灿烂的阳光,也从来没有过那么壮怀激烈的青春!

顾长卫的摄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最大的发挥――马晓军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无助同时也象征了他的被孤立,,这段非常意识流的镜头很好的表现出了那种窒息感,但是镜头中表露出来的些许沉沦与疏离好像又在表达他的一种玩味感,也许是在呼应影片结局志得意满的马晓军开着名车细数儿时伙伴的落魄时的那种成就感吧!

最后提一句,马晓军忧伤地在屋顶上漫步时,以及在夕阳的橙色阳光中骑车带着心爱的米兰穿行在林间小道上时,所放的背景音乐是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里的间奏曲,这首来自国外歌剧的古典音乐与中国时期的爱情配合的如此协调,以至于最早引用这首间奏曲的那部《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认为是不适合配用这首曲子的了。

《英雄》

张艺谋对这部影片的主题——" 天下刺秦,又 天下放弃了刺秦".那 何放弃呢,因 那刺客听到了自己要刺杀的暴君,宣称自己要建立伟大的国家,於是被人家的梦想打动了. 我印象裏的秦始皇,是 手瘟疫,挥袖雷霆,只施行统治,只借助暴力,从不弘扬梦想的人.他不提自己要把祖国以及祖国之外的新疆土,建设成什 样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跟个普通的黑道老大没什 区别.

《英雄》裏的秦始皇,可就不一样,是新的人物,开口就谈天国将要近了,天国是什 样子.在一统江山阁裏,他看著满噙亡国之泪的韩国画工父子,可以从容谈起自己 什 要统一天下, 什 要让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连在一起,成 一个伟大的国家,最后让父子二人眼中重生希冀——这就不是一般人物了. 我们这些后人,自然知道这位非一般人物,接下来干的就是焚书坑儒役使天下,所以听他这一刻还这 诚挚深情地谈天下大同,脊梁沟裏不可能不冒凉气.

我觉得这片是过份赞颂公认的暴君秦始皇.秦王明显是一位暴君,由秦始皇焚书坑儒,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可知.影片的主题说穿了无非就是国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翻版,只不过在张的文本那裏,国家的利益被置换成「天下」罢了.如是这样,被秦始皇的人遗下的孤儿寡母也当像无名剑客那样理解秦王的一番苦心才对.因为他们今天个人的苦难恰恰是为了明天更多人的和平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很多人会死,而大王会活著」.只是「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我实在不认同这奴才逻辑 而这片中的英雄也不算是真英雄,影片中侠士们之所以被宣扬成悲剧英雄,无非在於他们甘愿为天下人免於战乱之苦而放弃个人的恩怨和家国之恨.所谓通过对个人一己之私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大公的道德灌输,从而把对个体精神和利益的剥夺上升为一种天然的正义.在这样的「正义」下,当然就是谁自觉地舍生取义,以「小我」献身於「大我」,谁就是英雄.然而这里的问题偏偏在於,「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血肉生命所组成的「天下」.如果为了「天下」而可以是都应当为之牺牲自己的理由,那麼这样的「天下」又将如何具体落实到天下人的身上 这不正是一种自相矛盾 真正的英雄应像岳飞,文天祥一样.还有岳飞的"满江红",岳母刺字,岳飞大败金兵,秦桧夫妇永跪岳飞墓前供人啐吐;文天祥的词"正气歌"和"过零丁洋"都是世代流传的. 张艺谋对影像的调度太单一了.每一个武戏的高潮都是高速摄影和特技做成的效果,像一部部广告片堆砌的风光长片. 我觉得统一并不是英雄的充分理由,因为真正的英雄无疑应当是正义和美德的使者.当英雄的人他应悲天悯人,以仁爱为怀,不是去夺取天下人的权利集於一身而是真心实意地解放天下,造福人民.照这个标准秦王至多只能算个奸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个犯.犯不管他曾有多大的历史成就,在法律面前都不会因此就不再是犯,而反成了历史英雄.这太不公平了,也对死在秦王手下的人侮辱.

在片尾出现了荒唐得让人合不拢嘴巴的一幕:历尽千难万险才走到距离秦王仅有十步之遥的位置的大剑客无名,在刺杀行动成功在实时,居然被这位「胸怀天下」,而又不眨眼的暴君倡导永久「和平」的济世豪情所感动,受到启发后幡然悔悟,主动放弃了行刺,结果转身离去,落了个万箭穿心尚面带欣慰之色的「圆满」结局.这结局也太不合理了,以无名的武功应可以全身而退的.这裏也说了一些主题.张艺谋在《英雄》中生硬表态支持秦始皇,糟踏掉一个本来可以拍成一部宏大诗史的难得题材。

《花样年华》

花样的年华,无言的结局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梳的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一切欲说还羞的情感,如一张泛黄的老唱盘,在岁月的留声机中静静旋转。没有喧闹的浮躁,没有泡沫文化的缩影,只是哀婉却唯美地唱着一首老歌:花样年华。一部不俗的**也随之沓来,一样的温情脉脉。

这是香港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导演王家卫的一部影片。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讲述两个已婚男女的婚外恋。还有一部类似的题材**是美国的《廊桥遗梦》。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西方人的爱情观,而《花样年华》折射出的爱情理念,则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淡淡的忧伤”的东方情怀。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谈谈王家卫,这个经常以一副墨镜示人的性格导演,拍出的作品都是些有着强烈个人色彩弥漫的影片。《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一分钟理论”,阿飞的桀骜不逊仿佛是他的缩影;《重庆森林》里警察633和663的各自特立独行的生活理念,“凤梨罐头”和爱情保鲜论也已成为华语**的经典;《东邪西毒》中欧阳锋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气镜头,也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甚至是张艺谋导演都拿来借鉴的典范;连《春光乍泻》这一部颇受争议的同志**,王导都依然能把它拍摄的细腻动人,片中长镜头的娴熟运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贴上王家卫风格的标签。可是,2000年的这部《花样年华》中,王导的前卫美学并没有体现。相反地,这部影片充满了含蓄美和隐蓄的镜头语言。影片的主题也关注的是关于中国人惯有的情感处理方式,从头至尾都向观众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韵美和思想。可以说,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卫的风格,却深得他钟爱的影片。

梁朝伟和张曼玉在片中分别诠释了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具有传统观念的旧0年代中产资产阶级的已婚男女。他们原本都各自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庭,一种缘分使他们都搬进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种缘分让他们两家的间隔只是一面墙壁。在逐渐的交往中,大家熟络起来。可当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单独相遇时,却还是只一句“这么巧啊?”便匆匆而过,继续走他们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这样过,倒也安然自在。可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各自的伴侣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实。周与苏不知是因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还是基于报复的心态,抑或都不是,他们只是为了找到一个诉说心事的知己。总之,他们成了朋友。一起吃过西餐,一起在旅馆那间著名的2046号房间里写过武侠,一起演绎过各自爱人的出轨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间里清早吃着糯米鸡......他们都说过“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可后来,一句“原来有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证明了一段苦恋的开始。周慕云在挣扎,苏丽珍也在挣扎,挣扎在情感与道德理智的边缘,也彷徨在爱与不爱的边缘。可惜,最后他们谁也没有越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各分东西。怀着心中对对方的挂念,苏丽珍选择了坐在他已经空荡荡的房里无声地哭泣,任眼泪肆意地流过脸颊;周慕云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诉说在吴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让它永远是个秘密。花样的年华,却是个无言的结局。

这是一部看后会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后会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观看它只是因为那绚丽的旗袍。的确,那26套婉约幽雅的旗袍紧紧包裹出张曼玉玲珑曼妙的曲线时,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为了欣赏服装美而观看此片的话,那未免有点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没什么滋味,可细尝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会不知不觉地飘溢在你的五脏六腑间。《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片子。无论是镜头中精致的特写,还是丝丝小雨中由昏黄路灯投下的柔和光线,或是整个画面色彩的鲜明层次,色调搭配技巧的夺人眼目,都是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深厚功力的体现。还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声音艺术,就算是雨滴落地的声效都是那样富有感染力,就更别提片中那伴随着男女主人公在楼道里多次相遇时恰如其分地响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带有丝许压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这些硬件设施做的完美无瑕,更可贵的是影片的灵魂--内容情节,王家卫一样描写的匠心独运。

像是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周慕云一个人在面摊落寞地吃着云吞面,此时的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满苦闷和孤独--为了总不归家的妻子。这时苏丽珍提着精致的保温壶出现在潮湿的石板路上。镜头由她纤细的手拍起,逐渐上移到她的胸前,却始终看不到她的脸。这种开放性的构图可以引起观众无数的想象力。她来到面摊前,同样一份云吞面,脸上带着一种沉思的忧郁的神情--为了不归的丈夫。另一对在享受爱情,而这一对只是在各吃各的云吞面。不得不说,此刻导演用一种明暗线交织的手法既含蓄又内敛地表现了两种爱情的理念。而这种意境,只有在反复细细地品味后才能理解,可谓是该片的一个经典的情节。

还有一处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出现在该片的中下段。周慕云终于鼓起勇气向苏丽珍表达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可苏却用无语沉默来回避。周看出了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结局。于是,他请苏丽珍帮他做件事--拒绝他,让他练习承受住那份痛苦,苏答应了。可当周说完“以后你自己好好保重”随即放开她的手头也不回地走开时,苏却开始心潮汹涌。此时运用了一段长镜头,特写出了苏的手在被松开瞬间的抽搐,跟着紧紧抓住另一只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现,一种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现于手部。接着镜头移到她的脸:不忍、难过、冲动、压抑......种种表情交汇在一处。紧接着,苏伏在周肩头痛哭的场面出现,周的手不断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肩,安慰地说“好了好了,只是演戏,只是演戏.......”一种压抑已久的情感的骤然爆发,导演却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娴熟的镜头语言来婉约地表达,却得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成功效果。只这一点,就可以让许多动辄让演员虚情意地喊出“我爱你!”的导演好好学习。

片尾,周慕云离开香港这个伤心地之后,苏丽珍来到他的房间,点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里任它的烟雾缭绕、盘旋、四散。一种她曾经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泪开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后连成一片。此时,**中的背景声全部消失,一阵寂寥后,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响在苏的心里,也回荡在观众的耳畔--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无言......

也许一切都应了该片的英文译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情绪中的恋爱”,在那个消逝了的花样年华......

《毕业生》

提到毕业,就不能不提到这部**。达斯汀·霍夫曼对未知世界的彷徨和向往,以及那个洋溢着和冲动的结尾,都一丝不差地契合了毕业生的心情。当然,还有那首广为传唱的插曲,它会适时地荡起你心中淡淡的离愁.虽然现在只是大二 但有时也会有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就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样,彷徨,无所事事.就是那样发呆,死死的发呆...... 从影片的开始本的脸上就是一脸麻木的表情,正是所有毕业生所共有的.而影片的音乐更是增添了一种忧郁的色彩,悠悠的,清清的,让人不知不觉的进入了自己内心的世界去思考些什么.什么呢?本是一个优秀的毕业生,而且他的家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一切就等着他的归来,而他对这些似乎还上不在意.他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疑问.或许他也曾憧憬过很多美好的未来,但在现实生活中他要面对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学校的书本,他要面对各种诱惑,还要承受高潮过后的寂寞,这就是人生.或许他还没有作好准备,或许他开始暴露他人性中的缺点. 当罗宾逊太太邀请他到她家的时候,或者是在她开始诱惑他的时候,他的良知开始沦陷,我们不能说他的内心没有挣扎,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的堕落.而罗宾逊太太就是这个社会的象征,她牢牢掌控着本.她曾经也是一个像本一样憧憬美好的毕业生,但经过世事的经历,她一点一点的被这个社会同化.现在成了一个追求享乐,精神空虚的半老徐娘.在自身受到威胁时是那么的狡诈恶毒.或许到最后我们都会像她那样吧.而这时的本也暴露了他的弱点,他懦弱,这一点从开始在罗宾逊太太家里面对她的调情是本的不知所措就可以看出.面对这个社会本是一张空白的纸,他要经历的东西还有很多,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现在的本精神也如罗宾逊太太一样空虚,但他多了懦弱. 但在与罗宾逊太太偷情的这段时间里他也感觉到了无聊一天他的父亲严厉的问到"你对自己的未来到底有什么打算" 时, 他被刺眼的阳光弄得睁不开眼,现实的问题对他来说是那么棘手,而他只能在不停的游泳和偷情中去逃避."你问住我了"本的回答无力而迷茫,但这也唤起了他对自身的思考. 而就在这时他的天使一连出现了.一连可以说是片中唯一的完美形象了但可惜也是三个人中最单纯的一个.本从她身上发现了自己已经和逐渐失去的东西,终于鼓起勇气向一连告白,但事情当然不会那么简单,罗宾逊太太疯了似的阻挠他们.但两颗相爱的心走到了一起,终于在一个大雨之日本向一连坦白了他的行为,但当一连知道那个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时.她无法忍受毅然的离开了本. 一连的离开让本开始思考,他发现自己不能没有一连,她带给他太多的东西,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他决定追回一连. 在破坏婚礼的这场戏里,镜头对混乱的表现很到位,在看到窗外哀号的本时,镜头分别给罗宾逊太太和罗宾逊先生一个特写,夹杂在混乱的全景中,级好的表现了他们那种虚伪面孔下的穷凶级恶的扭曲,而本终于得到了一连. 最后两个人奔跑着踏上象征自由的公车奔向解放.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眼中有希望有欣喜有决心但也有些许的迷茫.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不知道两个人即将面对的会是什么?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影片在主人公本做飞机回家的一系列镜头剪辑中开场,虽然这只是一组交待性质的镜头,但却直刺我心底的那一丝不安和痛楚。片中本带着一脸茫然的表情,对身边的一切不闻不问,机械的在回家的路途上前进着,我深切的感受到本对毕业和回到离开多时的家并不感到高兴,相反,似乎有些不情不愿。为什么一个在他人看来即将步入社会,应该充满活力和冲劲,前途光明的毕业生,却显得那么死气沉沉呢?在这点上,同样作为大学生的我当然明白个中缘由,因为我也正处在彷徨的时期。大学生活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过去了一半的时间,蓦然回首这过去的两年光阴,竟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时间都耗费在了一些无聊的事情上,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两年的时间又将一晃而过,那时毕业后走出校门的我,是不是会和本一样对前途毫无打算,一片迷茫?突然又想到了家中父母亲人们的殷切期望……我不敢再想下去。

之后,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接受了一个错误的女人的诱惑。“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影片并没有清楚的交待罗宾逊太太勾引本的具体原因,是罗宾逊先生那方面有问题?是罗宾逊太太生性风流?还是罗宾逊太太就是喜欢本这种类型的小男生?……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是显而易见的,影片拍摄于1967年,那时的美国女权运动、性解放运动、黑人民主运动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着,披头式乐队引领的反叛精神正风靡全国,无数青年为之疯狂……总之,那是一个躁动、叛逆的年代。所以,影片的整体画面氛围很鲜艳很明亮,有时甚至有点刺眼,有意给观众制造了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罗宾逊太太为什么会勾引一个年龄和自己的女儿差不多,并且是自己看着他长大的小男生,而本竟然会抵不住诱惑,和一个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长辈上床。他们之间有爱吗?至少本在遇到多年不见的罗宾逊太太的女儿——尼恩之前,还是相信他们之间有爱的,这从他极力安抚罗宾逊太太,并多次保证不和尼恩交往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但自从他对尼恩一见钟情之后,他就明白了自己对尼恩的感情才叫,才是真爱。加之罗宾逊太太极力反对他和尼恩交往,并用公开两人关系来威胁,本和罗宾逊太太彻底决裂,两人走向了对立面,这段有性无爱的关系走到了近头。

回头再说尼恩,她是单纯的,在她与本的交往过程中,影片多次响起了《Scarborough fair》这首曲子,这首歌给人的感觉很美,这也切合了本对尼恩的追求,是完全出于真心的,完全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年轻人的相爱过程。影片中安排的本追求尼恩的几场戏很有看头,使观众暂时忘却了之前的沉重心情,姑且先看看这个傻小子是怎样挽回姑娘芳心的。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本前往尼恩的学校,在喷池边坐着,脸上有柔和的期待痕迹,本追着尼恩的公车,在车上与她搭讪,使他第一次看起来像个二十一岁的男孩子,有点赖皮,一种很讨观众喜欢的赖皮,最后,尼恩与男友约会双双离去,《Scarborough fair》再度响起,本尝到一种失去的滋味。这种心情,只有真正有过此中经历的人才能完全体会个中滋味。“明天嫁给我好吗?” “不知道” “后天呢”,本的这句求婚台词堪称经典,这也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也只有这样一个对未来毫无打算的21岁男子,才会说出这样的求婚词。

然而,正是由于尼恩的单纯,使她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一个和自己的母亲有染的男性,尽管她深爱着那个男孩子。所以,尼恩还是选择了和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生结婚,可以说,此时的尼恩内心还是受压抑的,尽管她内心深处想和本在一起,但她摆脱不了社会传统的约束,直到最后本那惊天动地的抢婚行动,就像一把钥匙将尼恩的心灵枷锁彻底打开,什么社会,什么道德观念……统统抛之脑后,率性而为,干自己最想做的事才是真理,所以,她毫不忧郁的和本一起冲破了众人的阻挠,坐上了自认为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那趟公交车。

再说一遍那场经典的抢婚行动,首先是本驾车到处寻找被送去结婚的尼恩,配合着车速,《Mis Robinson》响起,这首歌曲调轻快诙谐,带着对以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成人世界的辛辣讽刺,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反叛精神。最后,本用教堂的十字架来抵挡想要阻止他把尼恩带走的那些人,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有着约定俗成的权威,可班却偏偏要用有着象征意味的十字架作为武器,来追求自己的幸福,讽刺意味和反叛精神体现的一览无余。当本和尼恩冲破重重阻挠,胜利的踏上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之路”后,《Scarborough fair》再度想起,影片到此结束,却把思考留给了作为观众的我们。

这是一场青春的冲动,一场青春的胜利,然而,过后,就不需要面对现实了?本和尼恩的母亲确实发生了关系,这种错误是无法用一句“我错了,我很后悔,我以后改正”来弥补的。可以断定在两人以后的生活中,这件事会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们,他们将始终无法面对各自的父母。另外,本之前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打算,追求尼恩并向她求婚只是率性而为,并没有什么完整的,在抢婚成功之后将会不可避免的面对“要爱情还是要面包”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忽然想到了在抢婚过程中,某个时刻本趴在教堂的玻璃上向尼恩大声疾呼,当时的那个造型和表情像极了受难的耶稣,我们不禁思考,他在为谁受难,是为自己还是所有和自己一样叛逆的年轻一代……

《毕业生》是一曲美国那个时代的青春之歌,而作为目前中国年轻一代的一员,我似乎遇到了和主人公本一样的境遇,所以,看完影片后不禁感慨万千,觉得不吐不快,以致发了这么多牢骚,希望能够引起和我一样处在彷徨中的年轻人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