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如何评价《安妮日记》这本书?

2.高中档案综合评语怎么写

3.评语的造句评语的造句是什么

4.师范生鉴定评语

5.如何让你的文章看起来有“灵气”

戏剧评论怎么写简短评价评语_戏剧点评术语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

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仿佛一座宝山,你走了进去,总会发现你所喜欢的宝贝。

影响世界的100本书之一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

推荐的理想藏书

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

《一千零一夜》是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这部文学名著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情节诡谲怪异,神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出场的人物形形,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部中古时期阿拉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其博大的内涵、高超的艺术,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创作,都受到过它的启示。在歌舞、戏剧、等艺术领域,其影响同样广泛而深远。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以绚丽多彩、曲折奇妙的故事,任意驰骋的想像和对人类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一千零一夜》仿佛一座宝山,你走了进去,总会发现你所喜欢的宝贝。虽然故事是一个长故事,但是我们若截头去尾,单单取中间包蕴着最小的一个故事来看,也觉得完整美妙,足以满意,这譬如一池澄净的水,酌取一勺,一样会尝到甘美的清味。

--著名作家 叶圣陶

在民间文学的宏伟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这些故事极其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陶醉于"美妙诱人的虚构",流畅自如的语句,表现了东方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

--高尔基

我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之后,算是尝到故事体文艺的滋味了。

--法国著名启蒙学者 伏尔泰

我希望上帝使我忘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以便再读一遍,重温书中乐趣。

--著名作家 司汤达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流光溢彩,思想内涵广博深邃,是世界文学之苑中不可多得的奇葩,直到今天,仍以其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无数读者。

--《世界文学史》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我国却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天方夜谭》。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很早就在阿拉伯地区的民间口头流传,约在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出现了早期的手抄本,到了12世纪,埃及人首先使用了《一千零一夜》的书名,但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基本定型。《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经产生,便广为流传,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就传到了欧洲。《一千零一夜》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世纪初,法国人加朗第一次把它译成法文出版,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各种文字的转译本和新译本,一时掀起了"东方热"。

《一千零一夜》的结构令人叫绝,这是一种将散珠用红线串起来的巧妙艺术构思:既山鲁佐德和山鲁亚尔的故事成为总体框架,然后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办法将二三百个故事嵌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英国作家乔叟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都从这种结构中得到启发。薄伽丘的《十日谈》用佛罗伦萨10个躲避瘟疫的青年男女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作为全书100个故事的楔子,这种巧妙的结构很明显地借鉴于《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描绘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地区广阔丰富的生活画面,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充分养料,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终成眷属》中的"戒指认亲"、"进宫治病"的故事显然来源于《一千零一夜》,而当代埃及戏剧家陶菲格·哈基姆的剧本《阿里巴巴》、《山鲁佐德》更是直接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中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构成了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但丁《神曲》中的形形的精灵,我们可以在《一千零一夜》中找到影子;看了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们立即会联想到《渔翁的故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中出现的"飞毯"、"会飞的床单"、"神灯"等都明显来自于《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人物形象而生动,并运用对立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征,山鲁佐德、辛伯达、白侯图、阿里巴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喜爱的形象。总之,《一千零一夜》以其博大的内涵、高超的艺术,哺育了一代代文学家们,创造出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名著,高尔基把它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这样的评价是不过分的。它将永远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你如何评价《安妮日记》这本书?

这是一出严格遵循“三一律”原则而创作的戏剧,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发生在一个阴郁闷热、雷雨交加的夏日.这一天,离家两年的某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周朴园刚刚从矿上回来,而那位终日“卧病”、被关在楼上的太太繁漪也因为一桩隐秘的心事而破天荒地走下楼.悲剧就此展开.

在这个看起来体面的家庭中,周朴园是唯一的主宰,他按照他的一套标准统治着这个在他看来“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却不知平静的背后隐藏着罪恶与灾难.访是他的第二个妻子,这是一个文弱、的女子,可又有着一点原始的野性.她嫁到周家十八年,生了一个儿子周冲,但这个如坟墓般令人窒息的家庭却使她日见萎缩,直到周朴园前妻所生的儿子周萍从乡下来到这个家.周萍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欲望,她将这一点爱看作全部的希望,牢牢抓住不肯放手.可周萍却是一个软弱的人,很快就对这种“畸形”的关系感到厌恶,并为自己欺骗了父亲而深深悔恨.在极度痛苦中,他与管家鲁贵的女儿、美丽单纯的丫环四风产生了感情.他希望能借此摆脱!日日的一切,甚至打算离开这个家,去开始他的新生活.而他的弟弟周冲,一个单纯善良、充满幻想的大孩子,也同时爱上了四风.

周萍的背叛令繁漪极为痛苦,他即将离去的事实更使她对未来万分恐惧,她不顾一切地要抓住这最后一根稻草.正在这时,四凤那远在济南一所学校帮工的母亲回来了.繁漪得知鲁妈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到公馆里替人做工,便准备通过鲁妈赶走四凤.于是,鲁妈就在这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午后,走进了周公馆.

鲁妈来到周公馆,周朴园书房那熟悉的一切令她恍然如在梦中.原来,鲁妈就是周萍的亲生母亲,三十年前周家的丫环侍萍.当年她与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相爱,并且生下了两个孩子,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最终被周朴园抛弃.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带着刚生下三天的孩子离开周家,原打算投河自尽,却被人救起,从此开始了三十年痛苦飘零的生活.繁漪见到待萍,向她暗示四凤与自己的儿子周冲有暧昧关系.侍萍没有想到命运竟会如此安排,女儿在三十年后又走进了周家,并且重复了自己以前所走过的路.她决定带走四凤,远远地离开这里.

侍萍的突然出现令周朴园大吃一惊,尽管多年来他一直对往事感到内疚,对侍萍也一直有着真诚的怀念,但如今侍萍的出现还是让他感到现实的危险.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家庭遭到破坏,于是便希望用钱来打发侍萍.侍萍对周朴园彻底失望,表示只想见一见自己的儿子周萍.与此同时,当年侍萍带走的另一个儿子鲁大海如今正作为周朴园矿上的罢工代表在门房等着与周朴园谈判.一家人就在这样充满对立与矛盾的境况下见面.周朴园与鲁大海发生冲突,周萍怒打了大海.多年思念的儿子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自己面前,侍萍悲愤莫名,带着四风、大海离开了周家.

繁漪恳求周萍不要抛弃自己,但被周萍拒绝,繁漪绝望至极.侍萍让四凤发誓永不再见周家的人,四凤感到非常痛苦,不知所措.雷雨之夜,醉酒的周萍来到鲁家,从后窗偷入四凤的房间.鲁大海回到家中,周萍欲逃,但窗户已被跟踪而至的繁漪悄悄从外面锁.大海欲杀周萍,被侍萍拼死拦住,周萍趁机逃走.

周萍回到家,面对繁漪的再次恳求,不为所动,决定当夜就动身.羞惭之余从家中跑出的四凤找到周萍,周萍决定带她一起离开,而这时侍萍和大海寻找四凤也来到了周家.侍萍坚决不许四凤与周萍在一起,四凤无奈告诉母亲自己已经怀孕.五雷轰顶的侍萍面对这天大的“罪孽”,决心自己咽下这苦果,给孩子们一条生路.但此时的繁漪已经陷入疯狂,她先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儿子周冲来阻止周萍,让单纯的周冲不得不面对母亲与大哥通奸的事实;然后她又叫来了周朴园,迫使所有的人面对面地站到了一起.于是,在这个大雷雨的夜晚,所有人物间的关系,一切最残酷的事实,都被揭开了.周萍无法面对这一切,终于开枪自杀,而狂乱中冲进雨夜的四凤和跟出去欲救她的周冲也先后惨遭电击而死.在这命运的重击之下,繁漪和侍萍彻底崩溃,这幕人间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简短评论

无论是从故事层面、戏剧效果,还是从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蕴,不管从那种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这里有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根很”,有着“最‘雷雨’”的女人,也有着如“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般的男人,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残存着一丝温倩的老人,也有对生活尚充满幻想的孩子.在这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实现救赎,或为了追求梦想,或为了保持一点眼前的平静,可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无可避免.作者欲表达一种人类的命运,人对于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和“不可言喻的憧憬”.这是一个二十三岁青年的之作,也需要我们以去读,用心去感受.当然,多年来《雷雨》不是作为神秘剧而是作为社会剧被欢迎的,作者对于人们就其作品所作的解释枣“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也表示了追认,这或许说明了这部作品内涵的丰富性.

名人评语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刘西渭(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黎烈文

精彩章节推荐

其实整个剧本并不长,完全可以一气读下去,不过一定要选择的话,以下部分是最该读的:

序幕和尾声:这部分常常被人们忽视,搬上舞台时基本上也都被删掉,但作者自己却对其报看重,并为之专门做了解释.究竟有什么意义,还是自己读一读吧.

第二幕:这是课本上所选的章节,其经典程度自不必说.

第四幕:全剧的高潮,矛盾冲突达到顶点,不能不看.

(吴岚)

《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远看《红楼梦》,近看《雷雨》

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部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被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3岁的曹禺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译成各种文字,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者于全剧的构造、剧情的进行、对白的运用,的确是费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紧凑,没有现出十分苦心的痕迹.作者于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他的这篇作品受到同时代人的相当地欢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

--郭沫若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多幕长剧,写成于1933年,最初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剧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框架里,集中描写了周、鲁两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复杂纠葛和由此形成的大悲剧,深刻地暴露了老中国上流社会的历史罪恶.《雷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在创作上的迈向成熟.

--北大教授 唐沅

《雷雨》大胆地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人物少,时间短,场景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文艺理论家 冉忆桥

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

关于《雷雨》的主题,曹禺有过这样一段阐释:"《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青年时代的曹禺满怀,尝试用创作表达自我的人生感悟,然而冷静的理性思考的相对缺乏又令他无法对人生困惑一一做出解答,因此《雷雨》创作更多呈现出情绪化的倾向,感性体验的丰富完整为剧本注入了充沛的生命力.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是种"神秘的诱惑".

首先,这种"神秘的诱惑"源自对于无常命运的恐惧、惶惑与呼号.未出场的第九个人物--"命运"始终是全剧的最高主宰,它轻而易举、反反复复地捉弄、摆布场上人物,它的突然而至与悄无声息触动着每一个人的恐惧神经.隐忍退让的鲁侍萍时时警惕、步步为营,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的煎熬中希冀逃脱命运的惩罚;自大蛮横的周朴园对于前半生的罪恶可能带来的灾难也同样有着深沉的焦虑,他害怕与侍萍的任何瓜葛令他失去现有的一切,他担心命运将无情地剥夺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与名誉……对于命运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强烈欲望中的灵魂,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然而这种恐惧本身就是个诱惑,恰如欣赏恐怖片时欲看又怕,越怕又越想看的情绪体验.

对于命运的恐惧固然真实地存在着,然而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却不是宿命地等待最终的审判,顽强的生存意志与求生本能促使他们不断挣扎,因此在困境中的垂死抗争形成另一种"神秘的诱惑"--对于生命力的张扬、礼赞与崇拜."魔鬼"繁漪的两次人生选择最充分地燃烧着这种生命力的火焰.

在使人恐惧、逼人抗争的残酷现实之外,对于理想希望的追求如天使的羽翼给予人们飞向天堂的憧憬与信念.这一层的"神秘诱惑"是摆脱沉重的轻松.

害怕命运的恐惧感,反抗命运的生存力,超越命运的理想性,《雷雨》的"神秘诱惑"包含着这三层意义,但却远不止这些.因为我们无法对一个文本做出理性定位,即使剧作者本人也难以陈清--"而我始终不能给它(神秘诱惑)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因此如果定义《雷雨》为单纯的命运悲剧将无法涵盖它延伸的意义范畴,而理解曹禺的创作情感--"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才能贴近剧作的本真,这也正是我们解读的价值所在.

?吴叶子?

高中档案综合评语怎么写

《安妮日记》作为自己第一部独立导演的戏剧作品,是在北京SARS疯狂肆虐的时候。那时候,我突然面对死亡或者是空荡的王府井大街或者剧场内80人戴上了白色口罩或者是我只能呆在家里,我恐惧了。坐在21层楼房的窗口前,我常常会想生命的瞬间与无期。那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我想,真正的战争无非是把我们内心的恐惧放大再放大吧,因为,我

们还是在“和平年代”里直视着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从大到零星的战争。我们隔山望去,战争依然进行着,无数贫民百姓在其中煎熬,战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与我们隔绝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一再的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通过SARS这场遭遇战,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社会越高级越精致越庞大,也就可能越脆弱,就象玻璃制品,表面上坚硬而华丽,但被不知名的硬物一碰,就会稀里哗啦。不光奇病怪疫,不安全的因素也在徘徊窥伺。

于是,我不止一遍的阅读《安妮日记》,我也想让更多以为我们可以安之若素生活的人阅读到她。

二、背景资料: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三、今天我们又要说什么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象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象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十三岁的安妮呢?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如:开场安妮刚来到这个密室,她会觉得“这儿象个小客栈,一个非常奇特的夏季公寓”;她会对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说“你知道我们快要忘记怎么跳舞了…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我们什么事都忘了”;她会从顶楼窗户去遥望“那儿是水上住宅……一个船夫和他一家人住在那儿……他们有一个小男孩,刚会走路,我真担心有一天他会掉进河里,我老看着他……”你会发现她的生活在密室中也如此丰富,以致姐姐都会由衷地说“我妒忌你是因为在早晨起床你已经有事要安排了。”……这种种欢快温暖的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明知极其困难的情况,过节时安妮还是为每个人准备了温暖人心的礼物。

同时,对于战争她会大声疾呼:“我们年青,玛格特、彼得,还有我!你们大人已经有你们的选择!但是看看我们……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想着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可怕的事情,我们就得死。在每样东西……思想、希望……在每样东西,正在被毁灭的时候,我们要尽力去坚持一种理想。世界这样乱七八糟不是我们的错。我们还未出世的时候这些就开始了。”

对饥饿,安妮可以形容“肚子空空的,可咕噜咕噜,全是各种各样的调子。万达安先生是深沉而低调,象大提琴。彼得是高音,象是吹长笛。当我们围在一起吃晚饭时,好象一个管弦乐队在调音,只需要托斯卡里尼举起指挥棒,我们就可以演出华格纳的《女武神》了。

对彼得的喜欢,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我跟着安妮在每一处寻找这样的,希望她在温暖我的同时能温暖每个人,我决定把她在舞台上放大。我觉得更多是内心摒弃恐惧以外的东西——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不断地在寻找,有一天,终于在我筋疲力尽时,我找到更坚定的主题:在绝境中要不断看到自己制造的希望与美好,虽然最终走向毁灭。

四、我们如何去做

在明确内心的需要后,我确定演出的完整性要达到写实与表现的完美结合,在大的极致残酷情境下,去表现最真实的人的内心情感与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处表现写意,细节内容写实。总体走现实主义的路子:以写实的手法、生活化的语言,遵循生活的逻辑,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达到对普通人的关注。这应该是一出打动人内心深处的戏剧。--话剧《安妮日记》导演—姬沛

回答者:冰蓝不二 - 秀才 二级 8-24 16:58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参考资料:

://ent.sina.cn/h/2003-10-20/2110217905.html

回答者:┝嗳情√_A46 - 试用期 一级 8-24 17:04

安妮·弗兰克[德国]

来源:绿土地 作者:文坛编 日期:2005-10-27 19:10:21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奥托·弗兰克(Otto H.Frank)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安妮日记》[德]安妮·弗兰克/著 海南出版社 19.8元

内容简介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前言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弗兰克选材的时候,根据了几项标准。首先,篇幅必须精简,以便符合荷兰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规模。其次,安妮笔下与她自己的有关的文字也要删除,安妮日记首度问世的时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将付诸笔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读物里尤属不宜。最后,出于尊重死者,日记中对奥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处,也未予刊行。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十三岁,停笔时是十五岁,对自己的一切好恶都直言无讳。

奥托·弗兰克1980年辞世,遗言将女儿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由于这批日记出版以来,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战争档案研究所下令彻底调查,证明真实性毫无可疑后,将日记全文连同巨细靡遗的调查报告一并出版。这个评注版不但包括A、B、C三个版本,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逮捕与发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笔迹研究、笔迹研究所用的资料,一应俱全。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因此也拥有他女儿的版权。该会后来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供应一般读者。无数读者得识安妮的日记,原是奥托·弗兰克所编版本之功,我们这个新版本也无损旧版之美。新版本的编辑与增订工作,由作家兼翻译家米里亚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担任,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本版已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批准,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撰写其日记的第二版本(B版)时,为里面的人物使用了名。她本来想称自己为安妮·欧理斯(AnneAulis),后来又想以安妮·罗宾(AnneRobin)自名。奥图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余人名则依照安妮的心意。这么多年来,在“密室”里协助这家人的几个人,其真名已众人皆知,我们这个版本因此使用他们的真名,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以真名实姓居功了。至于其他角色,则仍用“评注本”中的名。对于不愿曝光的人士,我们则使用战争档案研究所为他们取定的姓名字头缩写。

读者不妨记住,我们这个新版本有许多是以安妮十五岁时写下的B版为根据。安妮有时候会回顾从前,为某则日记写下几句评语。这些评语,我们都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清楚标识。安妮拼字与其他文字上的疏误,我们也代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于安妮的原作,因为这是历史纪录,多事编派与澄清都是不宜的。

后记

1944年8月4日,大约十点到十点半之间,一辆车子在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号门前停车,车中走下几个人:全身制服的纳粹党卫队中士卡尔·约瑟夫·席尔柏包尔,以及至少三名荷兰籍安全警察,后面这几人武装,穿便衣。一定有人向他们通风报信。

他们逮捕了所有藏在密室里的人,以及帮助他们的维克多·库格勒与约翰斯·克莱门两人——没有捕到蜜普·吉斯与伊莉莎白(贝普)——且搜索贵重物品与现金,全部没收。

库格勒与克莱门被捕后,送到阿姆斯特丹一处监狱。1944年9月11日,他们未经审判,被解往荷兰阿莫斯弗特一处集中营。克莱门因为健康不良,在1944年9月18日获释。他从此住在阿姆斯特丹,1959年过世。

库格勒1945年3月28日被送往德国强迫劳动的时候,和几位囚友逃脱。他1955年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莉莎白(贝普)·弗斯库吉尔·维杰克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蜜普·桑特洛席兹·吉斯目前还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詹已于1993年去世。

密室八人被捕后,立即送到阿姆斯特丹一处监狱,然后解往威斯特波克,该地在荷兰北部,是专门监禁犹太人的一个中继站。就在这天被解送,三天后抵达奥希维兹集中营(波兰)。

根据奥托·弗兰克的证词,赫曼·凡·佩尔斯(凡·丹)1944年10月或11月被送人奥希维兹营中的毒气室毒死,就在毒气室拆除前不久。

奥古斯特·凡·佩尔斯(皮特洛尼拉·凡·丹)被从奥希维兹解往贝根贝尔森,再解往布亨瓦德,1945年4月9日送到特雷希恩市,后来显然又转到另一处集中营。可以确定她没有活下来,只是遇害日期不得而知。

彼得·凡·佩尔斯(凡·丹)1945年1月16日被迫参加从奥希维兹到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1945年5月5日在矛特豪森丧生,距这个集中营获得解放只有三天。

富利兹·费弗(杜瑟尔)被从布亨瓦德或萨克森豪森解往纽恩加姆集中营,1944年12月20日死于营中。

艾蒂丝·弗兰克1945年1月6日,在疲饿交加之中死于奥希维兹-柏克瑙。

玛各与安妮·弗兰克在那年10月底,被从奥希维兹解往德国汉诸威附近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1944至1945年,由于卫生条件奇差,爆发斑疹伤寒,夺走数以千计营囚生命,玛各也在其中,数天之后,安妮也不免。推定她是2月底或3月初去世。两个少女的尸体大概被弃置于贝根贝尔森的乱葬岗之中。这个集中营1945年4月12日被英军解放。

1944年9月3日,威斯特波克最后一批犹太人离营,他们八人之中,只有奥托·弗兰克活着走出集中营。奥希维被俄军解放后,他被经由奥德萨与马赛送回阿姆斯特丹。他在1945年6月3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这里住到1953年,移居瑞士巴塞尔与他一个姐妹的家人会合,后来他一个兄弟也来此居住。他后来与艾尔傅莉德·马可维兹·盖林格结婚,后者原住维也纳,也进过奥希维兹,丈夫与儿子在矛特豪森遇害。奥托·弗兰克1980年8月19日过世,过世前一直住在巴塞尔城外的柏斯费尔登,在这里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

《安妮日记》:记录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

2005年05月27日 07:5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述者,汉斯把那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8名犹太人藏到了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历时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汉斯说:“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她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因此能够深深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汉斯介绍说,安妮创造了一个名叫吉蒂的虚拟的朋友。每天,安妮给吉蒂写信,叙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伦敦的荷兰流亡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这些日记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发表,安妮听到这条消息后决定整理和重写日记,幻想着有一天日记能够公开发表。

藏匿25个月之后,安妮一家于1944年8月被人出卖,8个藏匿着的犹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特幸免于难。战后,他看到安妮的日记写得如此优美,就决定把它翻译出来,给他在瑞士的母亲,也就是安妮的祖母阅读。奥特把日记的内容给朋友们看,朋友们认为它应该被发表出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日记在荷兰编辑成书出版,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安妮日记》。《安妮日记》随后在法国和美国相继出版,并在当地引起轰动。汉斯说,1955年,人们将《安妮日记》编成话剧公演。1959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

汉斯还向记者讲述了安妮故居的沉浮。二战结束后,安妮躲藏的密室已经人去楼空,破旧不堪。1955年,一家荷兰公司申请在此地修建办公大楼,阿姆斯特丹人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自发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并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其中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还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安妮密室遗址改建成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馆成立。

汉斯说,安妮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门的最初10年里,欧洲大陆极少有人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以及那些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他们希望通过《安妮日记》来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

14年,当汉斯来到博物馆工作时,每年的参观者约有20万。那时距二战结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馆的董事会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二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小,于是,他们决定在10到15年之后,关闭安妮故居博物馆。

但奇迹发生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安妮博物馆因此免于被关闭的命运。汉斯说,仅2004年一年,参观者总数就达到93.6万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参观者数量超过了去年同期。博物馆为了方便游客,不得不决定把每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

时至今日,安妮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签”,她象征着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已经成为宗教迫害和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汉斯说:“人们聊起那段历史,就会谈到大,就会谈到安妮。”

二战前,大约有8万犹太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被的命运。安妮博物馆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曾有人质疑《安妮日记》的真实性。为了证明历史,荷兰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经过调查考证,委员会形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厚厚的调查报告。大量证据表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汉斯对记者说,《安妮日记》对于荷兰小学生并非必读书,但在绝大部分荷兰小学,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讨论历史,讨论二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阅读历史书,阅读《安妮日记》的兴趣被大?%F

评语的造句评语的造句是什么

思想品德评价记录: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比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等。

学业水平项评价记录:学生高中三年的所有考试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比如:发表文章,发表小论文,发表一些独创性解题技巧方法等等,还有学科竞赛获奖,夏令营、冬令营等。

身心健康评价记录: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活动等,比如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在学校,省市组织的篮球比赛中能积极参与甚至获奖。或者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艺术素养评价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会演奏乐器,歌唱的好,喜欢绘画,跳舞,表演,书法等特长。

社会实践评价记录:学生在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的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等。

举例:该生能认真遵守学校的纪律和班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集体观念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三年来担任班干工作认真负责,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活动和体育锻炼,是一位合格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好学生。

师范生鉴定评语

评语的造句有:通过对这些模糊词语的语用分析,可以加深人们对股评语言的模糊特性的了解,正确对待股评分析。评语颜色淡淡的带有微少的柠檬色泽,且非常透彻明亮。

评语的造句有:她拒绝嫁给一个官商的儿子,投考了纽约戏剧艺术专科学院,主考官在录取评语栏中写道这个卓越的孩子会像鲜花一样盛开。四年级时,班主任在评语栏上这样写过‘优点胆小’,我最害怕体育课与劳动课;在全班同学注视下,从跳箱上翻过去,简直是一种耻辱。拼音是:píngyǔ。注音是:ㄆ一ㄥ_ㄩˇ。结构是:评(左右结构)语(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

评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评语píngyǔ。(1)评论的话。(2)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作说明或讲解用的话。

二、引证解释

⒈评论的话。引清唐鉴《廪贡生王府君墓志铭》:“昔年官京师,_倭艮_日记,见其上方评语,有曰‘子涵子洁’者,问之,则其河南同志王检心、王涤心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就将这本册子的记载,改做了小_体裁,剖作若干回,加了些评语。”赵树理《三里湾·决心》:“玉生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评语来,只笼统地说:‘我觉着你各方面都很好!’”

三、国语词典

用来评定好坏的语言文字。如:「老师这次给他的评语是『不够用功』。」、「评审对这位体操选手所下的评语是『动作不够流畅』。」

四、网络解释

评语评语,指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

关于评语的近义词

考语

关于评语的诗句

秋谷评语

关于评语的成语

品头评足评功摆好打谩评跋评头论足品评卓逸评头论脚解语花评头品足月旦评

关于评语的词语

打谩评跋品头评足评头品足评头论脚好评如潮月旦评问柳评花三语掾自我批评评功摆好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评语的详细信息

如何让你的文章看起来有“灵气”

师范生鉴定评语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评语了吧,评语于细微之处肯定被评价对象的进步,鼓励其自信。什么样的评语才是好的评语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师范生鉴定评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范生鉴定评语1 一. 服务态度:

 热情、主动、积极。对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与兴趣,虚心求教并勇於建言。随时调整自己,力求成长、尽善。积极争取

 机会,发挥所长,磨练带领技巧。例:指导乡土戏剧演出、国 语文 竞赛、化妆游行、新诗朗诵,并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将

 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趣味化。

 二. 教学实习:

 表现高度热忱,讲解钜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

 、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

 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三. 导师实习:

 熟悉学生背景、性情。心思细腻,眼光独到,善於观察并发现问题。常利用下课、午餐时间和学生谈话,给予引导。特

 别关怀班上弱势、成绩差、行为偏差的孩子,给予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其向善,做侠义之约,深得学生喜爱。乐意协

 助导师掌控班级、辅导学生,并吸收管理及辅导经验。批改周记、联络簿严格仔细用心。和学生、指导老师有良好互动。善於发掘学生优点,大力赞赏,永存善念与爱心。「搞笑中不失威严,管教中蕴含温馨。

师范生鉴定评语2

 一. 服务态度:

 热情、主动、积极。对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与兴趣,虚心求教并勇於建言。随时调整自己,力求成长、尽善。积极争取机会,发挥所长,磨练带领技巧。

 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趣味化。

 二. 教学实习:

 表现高度热忱,讲解钜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三. 导师实习:

 熟悉学生背景、性情。心思细腻,眼光独到,善於观察并发现问题。常利用下课、午餐时间和学生谈话,给予引导。特别关怀班上弱势、成绩差、行为偏差的孩子,给予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其向善,做侠义之约,深得学生喜爱。乐意协助导师掌控班级、辅导学生,并吸收管理及辅导经验。批改周记、联络簿严格仔细用心。和学生、指导老师有良好互动。善於发掘学生优点,大力赞赏,永存善念与爱心。

师范生鉴定评语3

 1、在工作中,该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能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与教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取得了显着的工作效果。

 2、xx同学在实习期间,非常出色的完成了教育实习方面的工作。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思想上对教学实习工作非常重视,意识到位。从开始实习第一天起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其次,虚心好学,肯于钻研,对于指导老师的意见虚心接受,听课积极认真。更加难得的是小明同学乐于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朋友,以亲身经历向学生传授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另外,小明 同学认真学习教材、教法,备课当中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探究实验的教学模式,并在授课当中展现了较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和优秀的教师基本功素养。总而言之,经过这次教学实习工作,相信小明同学已经具备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得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该生有较高的素质、强烈的责任心、真诚的爱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该生工作认真负责,班主任工作做的扎实,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交流探讨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深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优秀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5、贵校某某同学于某某时间来我单位某某部门实习。在实习期间,该同志总体表现优秀,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听从安排。为人谦虚、认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业务。尊敬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人员。经过(多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和锻炼,能将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善于思考,举一反三。总的来说,经过实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该同学基本上完成了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达到了实习的目的。

 6、教学实习:表现高度热忱,讲解钜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该实习生实习期间认真负责,能独立处理教材,备课完整。课堂教学组织严密,应变能力强,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内容,教态自然,优秀稳健。批改作业仔细、正确,并能注意学生共同的错误,晚自修期间能下班辅导,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

 7、xx同学待人诚恳,作风朴实。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单位同事和睦相处,交流融洽,善于取长补短,虚心好学,注重团队合作。

 8、该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踏实、敬业,能够虚心求教,善于思考,举一反三。热爱学生,特别关怀班上成绩较差、行为偏差的孩子,耐心为他们补课,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学上有良好的素质,教学目标明确,板书工整、语言清晰,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注重教案的`编写和反思,作业批改认真细致。相信今后的工作中定能更好地注重备课的针对性(备教材与备学生)、课堂的有机调控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9、该生在我校实习期间,工作认真、积极,教育教学态度较好,表现高度热忱,讲解钜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能够与广大学生融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进行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能够与学生沟通,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成为学生热爱的教师,该生热情、积极。对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与兴趣,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并勇于建言。能够调整自己,力求成长、尽善。积极争取机会,发挥所长,磨练带领技巧。学校指导教师实习熟悉学生背景、性情。心思细腻,眼光独到,善於观察并发现问题。常利用下课、午餐时间和学生谈话,给予引导。特别关怀班上弱势、成绩差、行为偏差的孩子,给予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其向善,做侠义之约,深得学生喜爱。乐意协助学校指导教师掌控班级、辅导学生,并吸收管理及辅导经验。批改周记、联络簿严格仔细用心。和学生、指导老师有良好互动。善於发掘学生优点。

 10、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实习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较好地掌握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我们一起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能较快地熟悉班情,独立妥善处理班级日常事物。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别教育,效

师范生鉴定评语4

 教学实习评语:

 **同学在实习期间听课认真,备课仔细,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试讲勤奋,授课大方,表达流利,教态自然,板书清晰有条理,能够熟练运用现有教学设备,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和老师的指导调整教学,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思考,熟悉了基础课、习题课、拓展课、复习课等基本课型的教学,及时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进步非常明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已经具备一名合格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建议勤于阅读、勤于反思、勤于写作,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上继续前行,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班主任实习评语:

 **同学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能耐劳,不娇柔不造作,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交流探讨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适应高中生活,深得学生喜爱。

 在实习期间,江远同学熟悉了班级日常管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主题班会的开展与实践中,组织了《我们一起快乐过中秋》和《祝福祖国——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型主题班会,制定了班规,选出了班歌,给同学们过了集体生日,在运动会期间,积极指导,精心组织,获得广播体操第五名、女子4×100接力第二名、男子4×100接力第六名、30×50迎面接力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凝聚了班级,融洽了师生关系,沟通了家校联系,为班级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开头。

 综上,同学实习效果显著,是一名合格的实习班主任。

师范生鉴定评语5

 该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踏实肯干,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虚心求教。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极强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细致生动,注重学法指导,作业批改及时用心,评语丰富而恳切。并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能独立妥善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真诚关爱学生,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教学效果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肯定,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积极主动,细心踏实,严格遵守我校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待人诚恳友善,注重团队协作。虚心请教,勤奋好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爱动脑,肯钻研,责任心强。有创造性地独立开展工作的思维和能力。并自觉地努力把对学生的关爱落实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环节中,深受学生喜爱。被师生公认为一位优秀的实习老师。

师范生鉴定评语6

 1、xx待人诚恳,作风朴实。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单位同事和睦相处,交流融洽,善于取长补短,虚心好学,注重团队合作。

 2、XXX同学在我单位实习期间,能够做到服从领导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将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3、在实习期间,该同志总体表现优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听从安排。为人谦虚、认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业务。尊敬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人员。经过(多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和锻炼,能将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善于思考,举一反三。总的来说,经过实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该同学基本上完成了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达到了实习的目的。 ;

有朋友留言:“我也很喜欢写一些小文章,但曾经被老师评价总缺那么点灵气……怎样才能让文章看起来有灵气?”

照理说这样的技术帖我是不该接的,一是不符合我随意的个性,恐怕写起来也是一团毛线,二是作为一个经常写流水账的“间歇性女文青”,回答这个问题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我所能分享的,大约也只是自己的一点琐碎体会吧。毕竟,从写作年龄来说,我是有优势的。

先说说自己的写作吧。

还能有所印象的,大约是小学三年级,我写的一篇半命题作文《第一次钉纽扣》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题目毫无新意,内容也无非“挫折(纽扣掉了,妈妈不在家)——努力(自己钉)——挫折(扎到手了,疼啊)——克服(忍住不哭,我一定行的)——成功(钉好了,噢耶)”的一二一模式。那时的文章大约是无法用灵气来要求的,用词准确,表达明白,然后多少还带点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大多捏造)和皆大欢喜的“励志”,在小学老师看来,也算不差了。

上了初中,学校有写周记的要求,我记得我的周记都写在了一个红色的软皮抄上,比我大两岁的姐姐总喜欢偷看我的周记,然后冷不丁在我面前念上一段,用她的话来说:“就喜欢看你气急败坏的样子,太有趣了!”从这点记忆来看,那时的周记应该已经有些“私人创作”的意味了,不然不至于让姐姐有取笑的乐趣。

第一次真正的“创作”,是初中时曾尝试写过的“一部”,题材是当时流行的武侠。起的名字透着一股浓浓的“山寨”味:上官婉儿,欧阳冰(啊,记忆居然如此清晰)……结局当然是“太监”了,略过不提。

到了高中,作文终于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地位。而我竟成了写作“差生”,每每交上去的作文发下来无一例外写着:已阅。相比人家的:优秀,良好,及格,“已阅”这两个字显得很茫然很不知所措。终于有一天,温柔的男语文老师写了条长评语:你写的作文都不太好打分……原来“不知所措”的是他。我记得那是一篇关于“恶趣味”的文,先用大量篇幅写了自己的“癖好”:撕作业本,自比“晴雯撕扇”,然后很不以为耻地开始“粉饰”起一切怪癖。

进了大学,开了专门的《写作》课程,依然是“差生”,老师的评语竟也是:少点灵气。当时自惭形秽但又不得要领,现在想来,缺少灵气的文章大抵有这样的特点:表达生硬或用力过猛矫枉过正,文理一根筋,缺乏通融,触感单一,着笔痕迹过重。而对应到写作者身上,一定是读书太少写得太少趣味太少缺乏与世界相处的弹性。

当第一次有人夸我写得真好,已经是毕业许多年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仔细搜索,大约有几条:

一、看了些书。

高中之前除了教科书,很难得能看到课外书,所谓的文学熏陶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大学读的中文系,那四年还算勤奋,读了些杂书,文史哲,各类杂志刊物,爱好也是一阵一阵,有段时间特别迷西方哲学史,觉得哲学思维太酷了。有段时间又天天抱着《中国思想通史》,觉得原先印象里的“封建思想糟粕”,原来这么有深度。至于文学方面,似乎曾比较喜欢过海明威、杰克·伦敦、鲁迅(原谅我能想起的很有限了)——那时压根读不懂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莎士比亚的戏剧倒是通读过,个人对其中的情节无感,对那诗一般的语言却是一边调侃一边欣赏,完全不同于“关关之鸠在河之洲”的美,饱满,热烈,也与“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透着一股小家子气不同,激烈的情感中往往透着对真相的冷眼旁观,比如《哈姆雷特》中的:“决心不过是记忆的奴隶,它会根据你的记忆随意更改”,这大约与西方戏剧里的主角大多是贵族有关(这么说恐怕有漏洞,随意感受下就好)。

还涉及过一些诗学、文艺理论、美学、禅学,虽然只是皮毛,不过想来大约也是有帮助的。

上两张图:本科时的课程表

二、写了几本日记。

这个不必多说,日记相比任何写作都更自主更自由更带有个人色彩,所以能最大程度上让你摆脱传统语文教育的束缚以及他人的影响。从大学开始,写了四五本日记吧,后来有了网络开始写博客、写qq空间。再后来,因为工作的缘故,开始有意识地写一些专题文和命题文,于公于私都得到了一些锻炼。“熟能生巧”,这话用得很滥,但不骗人。

三、谈了几场恋爱。

恋爱带给人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让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更敏感。也让人对这个世界的真相更接近,失望,绝望,又于绝望中生出希望。几乎可以说,谈恋爱是最有效的“诗人”速成法。不信试试。

总结起来也无非是这几条:

1.多读书。

各种都可,古今中外,诗歌戏剧杂文,如果底子薄,就从经典入手……建议适当涉猎哲学、文艺理论、美学,不一定是要记住哪些知识点,但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文字审美品位,也有助于你对这个世界保持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2.多写。

这点不用多说了,没有人天生擅长写作。可以从写日记、写流水账开始,抄写喜欢的句子和段落也算。尽量学会一种意思多种表达,极端点说,尽量不要用语文教科书上学到的词,比如“目光炯炯有神”,“跑得气喘吁吁”,“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字: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任选四个。

3.多体验。

这点非常重要,所有的学习、模仿最终能否转化成自己的体悟,一切有赖于自己的阅历。一个有阅历有思考的人,他眼中的人、物、景都会带有他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一个人语言的丰富性也有赖于体验的丰富性。春天的花儿夏天的风秋天的落叶,季节更替万物生长,别处的,他人的,去发现,去感受,尝试着让自己丰富起来,对这个世界的感性的理性的认知。

这三点大概是最基本的。如果想要文字有“灵气”,恐怕还需要有足够鲜明的个人特点。

所以,增加一点——

4.保持独立。

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一切人云亦云(包括形式和内容)保持警惕。虽然自主的写作自由了许多,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依然陷入命题和半命题作文的思维模式里:我发现了一个好厉害的道理,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广而告之,你们快来听我说啊。然后所有的文字都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一直觉得“讲道理”这种活一般功力的作者只会显得笨拙,姿势总不会太好看。这大概也是我并不怎么喜欢鸡汤的缘故。真正有灵气的文字,一定是对这个世界有着极度的敏感和宽广的思考,层次丰富,力如太极。古人所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大约同义。

当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赶不上你对世界的认知和敏感,会发生不知如何下笔的尴尬。

当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深度跟不上你认知的敏感度,就很可能让人觉得你所讲的理太过瓷实,用力太过,文字看起来也就容易滞涩。

想要文字有灵气,必须要先有了文字的自由度和思想的自由度。

如果还要增加一点,那就是:改,在修改里寻找语感,提升自由度。

于我而言,写作有“三重境”:

第一重,“我”被文字牵累。想说的找不到合适的词,搜肠刮肚,倍感掣肘。

第二重,文字为“我”所用。大脑像强大的文字编辑器,想要说什么可以很快找到合适的词汇,组成语句,不偏不倚。

第三重,我与文字嬉戏恋爱。我深情,它便也深情,我难过,它便也难过,像是从心底流出,不必花费力气“驾驭”,偶尔耍个小脾气写得不那么“合乎规矩”,也不过是场有意的“调情”。

我很享受最后一种状态。

正如我喜欢鲁迅,不是因为他是“战士”,而是他的文字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自由而冷漠。他写“园子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有人评论,还不是因为他是鲁迅,大家写了就是名句,普通人写成这样就是病句。我倒更愿意这样来理解:鲁迅这么写,正是一个大家的笔法,也正是“鲁迅特色”,倔强,傲娇,带着一点点对世俗常理的藐视,于这个无聊无谓孤寂冷清的世界里,咂摸出一种趣味。普通人倘若能写出,至少也算得上是个有趣味的人。

写到这里,发现这个句子倒也应了“陌生化”理论,简单说来,就是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以延长阅读的快感——有兴趣可百度,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