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片《活着》被禁,你怎么看?

2.从视听语言这方面分析《活着》影评

3.《活着》:人在坎坷岁月中的艰难生活

活着的影评怎么写最好呢英文_活着的影评怎么写最好呢

这是我自己写的,结业考试时写的,分数还不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音盒的秘密

评紫日的道具

夕阳,山村,树林,一切显得如此静谧,然而却闯入了一群不速之客进行掠夺烧杀。由冯小宁导演的紫日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讲述的关于和平的故事的。保留下黄河绝恋的创作风格,有同样的山峦起伏,同样的汹涌澎湃,有同样的残阳似血,也有同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人性,爱,尊严,和平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贯穿影片的是一个日本娃娃的八音盒,正是以他为主体加以主人公的回忆交织而成的。冯小宁从黄河绝恋起就以清新却凝重的**语言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镜头世界。伴随着八音盒悠扬的旋律,老人的回忆带着我们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从一开始导演安排苏联人扔掉八音盒而被杨捡到,就注定他们之间的羁绊,也极好的为下文作了铺垫。

正是因为八音盒的链接,影片在现实与回忆,中国与苏联的多线穿插中才不显得杂乱,导演也正是通过八音盒温暖柔和的曲调与现实生活的战争纷飞做了鲜明的对比。通过音乐的感染来净化人们对战争的仇恨,此时音乐已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方式了,而是通过音乐给我们以心灵的净化,渲染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引起观众的同振和共鸣。

然而残酷的现实在每一次看似喜悦的转机面前地摧毁了它,转瞬即逝的安宁背后是更为彻底的毁灭和绝望。伴随着八音盒悠扬的旋律,带来的是来自三个国家不同身份的人的信任,然而随机的打击也接踵而至。秋叶子的三次欺骗随着之前的渲染显得如此令人难以接受。而这也是导演的精明之处,通过对比蒙太奇将观众带进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极具有感染力,尤其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秋叶子的笑脸与之后的死亡更将影片推向高潮,具有古典悲剧的崇高。

导演以缜密的构思和娴熟的蒙太奇技巧将场景繁多矛盾冲突复杂的影片有机的结合起来,而这一切正是通过八音盒的串联形成的。它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安宁。正是通过它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深入到影片的内心去,去探讨最本真最复杂的一种变化——让不同立场的人放下仇恨区和平相处,这对于影片的表意性是相当有利的,成为影片多种思维线路的根本。

明显的日本造型的八音盒在中国和苏联两位老人心理带来深深的感触,这本身也说明和平是无国界的,导演把基点放在艺术阐释和艺术表现上,从造型,音响,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拓展,升华了主题。在影片沉闷压抑的背景下运用了镜头语言独特的技巧,加以安详纯净的完美糅合,使故事朴实却魅力十足,情节错落有致,对感情的把握收放自如,具有独特的魅力。

《活着》影评

余华的原著,和**一样,始终用悲凉而平静的笔触道出了一家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在那种困苦的生活环境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不屈服的姿态。

福贵,从败家的少爷到演皮影谋生再到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生之艰辛,可见一斑,人的命运,竟不由自己掌握,却是犹如一叶浮萍,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翻滚。败家气死父亲,母亲又在无尽的守望中含恨辞世,妻子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长大,原以为一家人总算可以过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原来也只是一场空。悲伤却不会停留片刻,因为生活还在继续。。。

福贵一辈子经历了身边人的离去,对于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悲伤,唯有默默承受,岁月的变迁,渐渐磨平了苦难的痕迹,像牲口那样的活着,其实就是活着的意义。

对于旧时代的回忆,或许只是在父辈人的口口相传中听过,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背影。中国的几代人,却在这苦难的环境中,坚强的活着,不埋怨也不消沉。**对于时代的淡淡讽刺,实则告诉我们,那本我们早以为翻烂的时代的大书,其实还没有真正展开,而在这之中,个人命运仅如蝼蚁。福贵是那一辈人的缩影,他们从那样的年代走过来,仍然只是平凡地生活在现实之中,他们四十年的生命历程见证了几度变迁,见证了一个全民的疯狂年代,被动的接受着不断变化的个人属性,纵使生活夹杂着艰辛与泪水,依然勇敢的接受。

**中的活着,是用死亡来诠释的,这样的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人的韧性。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走过了,你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活着的意义。

余华在原著的序中说:生活和幸存只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苟延残喘也好,锦衣玉食也好,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能抉择的,与命运抗争的历程中,你会看到人的渺小,所谓的成长,也只是学会习惯性的接受。

苦难只是暂时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千好万好,活着最好。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 ——余华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片中对、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活着就是忍受。

影片《活着》被禁,你怎么看?

《活着》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活着**基本资讯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活着**剧情简介

福贵葛优饰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巩俐饰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 *** 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 *** 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著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郭涛饰,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让春生到屋里坐。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好好的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活着**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

张艺谋选择余华的来拍摄,是因为这个题材正符合他想“向过去的自己挑战”的愿望。张艺谋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河边的错误》,因为想全面了解他,所以张艺谋要求看他所有作品。余华就给了张艺谋《活着》的清样。张艺谋看完了这篇后,被写出的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张艺谋决定拍《活着》之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最后张艺谋确定用最平常的方法讲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

活着**影片评价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被部分观众和影评人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片中对、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金鹰网评 。

《活着》这部**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里的活着要比轻松些。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凤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著,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相比余华的《活着》,**《活着》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观众展现了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农民家庭。

影片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观众身边一样。一个小人物在钜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著无限美好的希望。此外,**的配乐也非常好,二胡拉起的渺渺空间里,渺渺人生的种种无奈就流泄而出了凤凰网评 。

从视听语言这方面分析《活着》影评

这就是提醒工作者,尽可能不要有把柄,否则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你以有权有位的人向谄媚者低头,尽忠职守的臣僚就不敢说真话了吗!(莎士比亚《李尔王》)

只要有人甘愿去做弘扬主旋律的喉舌,就有人愿意去揭伤疤,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但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广电不答应:你要么夸我要么夸我,否则就闭上你的嘴。

由于文学和**的受众和传播程度不同,所以**拍摄的限度更大,很多在书中可以有的东西在**中是决不能出现的,你敢说我就敢禁,比如《活着》的书比**的尺度更大,但书可以发行,**已经力求委婉了而且只是展示了书的一部分却还是不允许上映。如果张艺谋敢完全按照书来的话,被杖毙的就不只是**了,估计还有他自己。  因此为了我不会和《活着》遭到一样的下场,这片影评我只分析建国前的30多分钟,我把我犀利的言辞指向吃人的旧社会,免得不和谐。不要小看这30分钟,一部**好,光从开头的前几分钟就能看出来,纵观**库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教父》还是普通的优秀商业**,都是在前10分钟建立起自己的的。因此用30分钟的内容去洞悉一部伟大作品的风是绰绰有余的!

《活着》:人在坎坷岁月中的艰难生活

写作思路:

**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如果想再专业一一些,你可以从几下角度进行分析: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关系);(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最后想告诉你的是,一篇影评中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谈到,着重找一两个你印象最深刻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读《活着》读得很承重,因为余华把最悲情的痛苦全给了一个家庭。但细细读来,又会觉得其实他也是人生当中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家庭大概也是有的。

战争年代,一个家庭里的人陆续被杀死再正常不过;疾病泛滥的时候,一个个亲人慢慢离去也再正常不过。只是余华,赋予的是意外,而这些意外全部给了一个家庭,所以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余华的作品很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这大概源于他受马尔克斯,卡夫卡的影响。他的作品又有着赤裸裸的批评,隐隐的疼痛,这大概跟他当医生有关。

五年的医生经历让他不惧怕谈生死,谈活着的意义。余华用一种悲情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普通人活着的心路旅程。

福贵是不幸的,早年的他劣迹斑斑。,整天游荡于妓院,甚至当怀孕七月的老婆跪下求他时,他也狠心的拽着他的头发让老婆滚蛋。

他玩世不恭,输光了家产,只得把田地抵押给别人,自己只有五亩土地耕种。

他让一个家从此走向灭亡,从高大的房子里搬离出来,住进了茅草房,父亲也生病死去。

可以说此时的福贵混蛋极了,还好,他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好老婆。

之前离开他去娘家的老婆在生下儿子有庆半年后也回家了,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庭:儿女双全。

福贵在经受了一系列的变故后也沉稳了下来,改掉了种种陋习,回归了家庭。

可福贵的人生又充满了新的变故。

他被抓去当了壮丁,家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他在军队里当了民兵,虽然焦虑困苦,也收获了一些友谊。

两年后当他回到家,她的女儿凤霞因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

妻子后来生病,进入人生的尾声。

就在福贵一家面临种种困境之时,他懂事乖巧的十三岁儿子有庆却因为给生产大出血的县长夫人献血,被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去。

福贵夫妇气得死去活来。这也加重了妻子家珍的病情,软骨病的她不久离世。

如果说生命的不幸到此为止,那人们的内心尚且可以接受。

接下来的打击让福贵从此只能是一个人。

凤霞虽然是聋哑人,但长得很美丽,勤劳能干的搬运工偏头二喜娶了凤霞,对她百般疼爱。爱屋及乌,福贵也得到二喜的敬重。

可他可怜的女儿凤霞却因为生孩子时难产死去,死去的医院跟弟弟是同一家。

二喜哭得死去活来,他把所有的爱给了来之不易的苦根 。

祸不单行,苦根三岁时,二喜一次意外被水泥板夹到死去,除了头和脚,其他全部血肉模糊,很是凄惨。

福贵只能带着苦根生活,并且与一头黄牛作伴。

福贵把苦根含在嘴里,给了他最温暖的疼爱。

一次福贵外出,给苦根煮了很多豆子,结果苦根因为吃了很多撑死了。

到此,上帝把福贵的亲人全部带走,这个老头,从此,只能与一头牛作伴。

福贵的牛很老,当时因为福贵觉得它可怜,于是买下,福贵的心里充满了悲情和善良。

福贵的老牛似乎充满了人情味,福贵给它起了自己的名字“福贵”。当老牛懈怠时,福贵就叫着:家珍耕了多少,有庆耕了多少,以激励它向前。

福贵向余华文中的主人公“我”讲这些不幸人生时,情绪稳定,只有着淡淡的悲伤。

余华看着福贵与牛离去,福贵和牛都老了,他们一瘸一拐的消失在落日下,落日把它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让“我”进入了久久的沉思。

余华的这部作品,似乎让人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

当年玩世不恭的那个男人,大概也是某些人的缩影。

人生还没有经历苦恼,不知道珍惜很多东西,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我们挥霍着自己的无知,让很多东西失去而不自知。

当福贵遭遇了人生的苦难,收获了成熟之后,或许命运就要让我们面对更多的东西。

福贵在中年的境遇里慢慢变得沉稳,悲情。想要抓住很多东西,但生命已经不允许了,于是福贵只能接受和面对。

面对妻子的离开,他百般不舍,后悔当年的种种,但一切已经无缘。

生命的半途,妻子就早早下车,离开了他,这是中年丧妻的无奈。

人生三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后面两条,福贵都一一遭遇。

而这些在人间,也有诸多人如此。

妻子家珍死后,有庆,凤霞也相继离开。

有庆的死莫名其妙,这个单纯的少年,还想着表现自己,让自己立功。结果,命运将他推向深渊。

福贵痛苦万分,想找县长算账,结果发现,县长春生是他当年的好战友。曾经一起面对坎坷岁月,一起收获温暖。

福贵的心软了,不再计较此事。大概这是上天的安排,让他的儿子用命救昔日战友的妻子。

福贵向命运投降接受一切的安排。

主人公福贵用最深长的悲情向人类揭示了一个主题:死,永远是我们要面对的,失去亲人,那只是早晚得事。

我们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人间的常态。

晚年的福贵接受一切的安排,默默承受困难,静静地过着日子。

回归家庭后的福贵,能感受到很多的温暖。

妻子家珍淳朴善良,善于倾听,勤快能干,善于理家,对丈夫也无比体贴。

女儿凤霞懂事乖巧。十三岁那年,因为无力抚养被父母送给他人领养,她不舍父母又不哭不闹,只是用她的手紧紧抓着父母的衣襟。

福贵夫妇不舍,回来后终究没有把她送人。

有庆更是活泼懂事。姐姐送走后,他很伤心,告之父母他不要读书,而要姐姐留在家里。

读书时,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常常是做完家务后再离开。

一双鞋子怕穿烂,即使是天冷的季节,他也是光着脚走路读书,直到快到学校才穿上。

他放羊的羊要拿去换米,他也只是默默流泪,祈求父亲不要卖给那些宰羊吃的人。

有庆是个懂事的孩子,一家人虽然贫穷,但也充满了亲情的温暖。

如果命运怜悯,这样的一家人相处一辈子,即使穷点,累点,但也是幸福满满,可这样简单的幸福,福贵一家都无力享受。

命运给他们太深沉的苦难。

饥荒年代,人性也要经受太多的考验,那些恶的成分也随时浮出水面。

凤霞一家常常靠野菜充饥。艰难岁月,凤霞挖到一个地瓜,本想美美饱餐。

可村里无赖欺负凤霞是聋哑人,说地瓜是他的,急得凤霞想用锄头打他。

村长来评判,让他们一人一半,结果先掰了大半放自己口袋再分。

饥饿面前,人性之恶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子,尊严,不复存在。

有庆的死,是因为给福贵的昔日战友,现任县长的夫人输血过多导致。

万般无奈下,福贵接受了事实,原谅了县长春生。县长一词多么荣耀,但当文化大革命来临时,春生却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他被打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

福贵的妻子家珍看到,也同情了她,一改昔日态度,不再跟他计较,还让他不要轻生。

县长春生答应着,但最后还是经受不住伤痛与心灵的折磨,上吊自杀。

在残忍的岁月,我们看到了命如纸贱。

于是,《活着》上演了一幕幕的悲情故事。

余华如此用心描写普通人的艰难岁月,大概就如他书中序言所说:他展示的是普通人面对不幸的坚强态度。

命运吻人以痛,而人也必修报以坚强。这大概就是余华故事给人的诸多启发。

齐帆齐书稿第10本 ,? 2639个字,共24641个字。

齐帆齐12月书评影评第2篇,2661个字,共57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