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谁知道,影评的写作特点与格式。。。我需要参加编导类高考。。。急用!

纪录片影评范文精选15篇100字_纪录片影评写作要点有哪些

上海编导类专业统考内容和要求

 导语:编导类专业统考科目为艺术常识、故事创作、剧评论写作三门。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海编导类专业统考内容和要求,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上海编导类专业统考科目

 统考科目为艺术常识、故事创作、剧评论写作三门。

  二、上海编导类专业统考科目分值

 艺术常识100分、故事创作100分、剧评论写作100分,三门总分满分300分。

  三、编导类专业各科目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艺术常识

  1.美术部分

 通过欣赏以下美术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发表的时代及背景、材质品种(青铜、画种、雕塑)、作者、主题内容、所属流派(画派、思潮、主义、团体等)、以及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部分:

 (1)司母戊鼎(商、青铜、佚名)

 (2)秦兵马俑(秦、泥塑、彩绘、佚名)

 (3)《洛神赋图》(东晋、绢本设色、顾恺之)

 (4)《九色鹿本生》(北魏、敦煌壁画、佚名)

 (5)《兰亭集序》(东晋、书法、王羲之)

 (6)《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唐、纸本墨笔、吴道子)

 (7)乐山大佛(唐、石雕、佚名)

 (8)《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绢本重彩、顾闳中)

 (9)《清明上河图》(北宋、绢本设色、张择端)

 (10)《富春山居图》(元、纸本水墨、黄公望)

 (11)拙政园(明、山水园林、佚名)

 (12)《悬崖兰竹图》(清、纸本水墨、郑燮)

 (13)《愚公移山图》(1940年、国画、徐悲鸿)

 (14)《虾趣》(1951年、纸本设色、齐白石)

 (15)《青城坐雨图轴》(1933年、水墨山水、黄宾虹)

 (16)《三毛》(1935年、系列、张乐平)

 (17)《开国大典》(1953年、油画、董希文)

 (18)《一九七四年·长江》(14年、油画、吴冠中)

 (19)《踱步》(19年、油画、陈逸飞)

 (20)《父亲》(1980年、油画、罗中立)

 外国部分:

 (1)《掷铁饼者》(大理石雕塑、公元前5-4世纪、米隆)

 (2)巴黎圣母院(教堂建筑、始建于1163年、早期哥特式风格的代表)

 (3)吴哥窟(庙宇建筑、始建于12世纪、柬埔寨高棉古典建筑)

 (4)《最后的晚餐》(壁画、文艺复兴盛期约1495-1498年、达芬奇、古典主义)

 (5)《大卫》(雕塑、文艺复兴盛期1501-1504、米开朗基罗、古典主义)

 (6)《雅典学院》(壁画、文艺复兴盛期1509-1511年、拉斐尔、古典主义)

 (7)浮世绘(版画、江户时代约1603-1867年间、花街柳巷艺术)

 (8)《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油画、约1618年、鲁本斯、巴洛克风格)

 (9)《自由引导人民》4水平和垂直的被分层排列,其水平和垂直的风格,甚至超过了以往,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油画、1830年、欧仁·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

 (10)《日出·印象》(油画、1872年、莫奈、印象主义)

 (11)《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油画、1886年、修拉、新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

 (12)《向日葵》(油画、19世纪、凡高、后印象主义)

 (13)《思想者》(雕塑、1880-1900年间、罗丹)

 (14)《舞蹈》(油画、1910年、马蒂斯、野兽主义)

 (15)《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油画、1912年、巴拉、未来主义)

 (16)《自行车轮》(现成品、1913年、杜桑、达达主义)

 (17)《在光之中,第559号》(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

 (18)《4水平和垂直的被分层排列,其水平和垂直的风格,甚至超过了以往,记忆的永恒》(油画、1931年、达利、超现实主义)

 (19)《格尔尼卡》4水平和垂直的被分层排列,其水平和垂直的风格,甚至超过了以往,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油画、1937年、毕加索、立体主义)

 (20)《玛丽莲·梦露》4水平和垂直的被分层排列,其水平和垂直的风格,甚至超过了以往,格尔尼卡格尔尼卡(双联画 、1967年、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

  2.音乐部分

 通过欣赏以下音乐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发表的时代及背景、曲作者、乐曲种类、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以及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1)《十面埋伏》(琵琶曲,王君锡传谱)

 (2)《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陈钢、何占豪)

 (3)《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冼星海)

 (4)《二泉映月》(二胡曲,华彦钧)

 (5)《茉莉花》(江南民歌,何仿加工创作)

 (6)《命运交响曲》(交响乐,贝多芬)

 (7)《月光》(钢琴曲,德彪西)

 (8)《乡村骑士》(歌剧,马斯卡尼)

 (9)《自新大陆》(交响曲,德沃·夏克)

 (10)《天鹅湖》(芭蕾舞曲,柴科夫斯基)

  3.戏剧文学部分

 通过阅读以下戏剧和文学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发表的时代及背景、作品的国别、作者名、主题内容及人物关系。

 戏剧篇目:

 (1)《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2)《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

 (3)《雷雨》(中国,曹禺)

 (4)《茶馆》(中国,老舍)

 (5)《暗恋·桃花源》(,赖声川)

 文学篇目:

 (1)《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2)《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奥地利,茨威格)

 (3)《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

 (4)《祝福》(中国,鲁迅)

 (5)《金锁记》(中国,张爱玲)

 (6)《围城》(中国,钱钟书)

 (7)《长恨歌》(中国,王安忆)

 (8)《家》(中国,巴金)

 (9)《蛙》(中国,莫言)

 (10)《三体》(中国,刘慈欣)

  4.**部分

 通过观摩以下**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作品的国别、导演名、主要剧情及人物关系。

 中国部分:

 (1)《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

 (2)《小城之春》(费穆)

 (3)《霸王别姬》(陈凯歌)

 (4)《芙蓉镇》(谢晋)

 (5)《本命年》(谢飞)

 (6)《归来》(张艺谋)

 (7)《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

 (8)《花样年华》(王家卫)

 (9)《一一》(杨德昌)

 (10)《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

 (11)《卧虎藏龙》(李安)

 (12)《三峡好人》(贾樟柯)

 (13)《一九四二》(冯小刚)

 (14)《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田晓鹏)

 (15)《桃姐》(许鞍华)

 外国部分:

 (1)《摩登时代》(英国,查理·卓别林)

 (2)《患者》(英国,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3)《天堂》(意大利,朱赛佩·托纳托雷)

 (4)《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维托里奥·德·西卡)

 (5)《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俄罗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6)《辛德勒的名单》(美国,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7)《阿甘正传》(美国,罗伯特·泽米基斯)

 (8)《四百下》(法国,弗朗索瓦·特吕弗)

 (9)《肖申克的救赎》(美国,弗兰克·达拉邦特)

 (10)《罗拉快跑》(德国,汤姆·提克威)

 (11)《冰雪奇缘》(美国,克里斯·巴克/珍妮弗·李)

 (12)《千与千寻》(日本,宫崎骏)

 (13)《放牛班的春天》(法国,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14)《小鞋子》(伊朗,马基德·马基迪)

 (15)《艺术家》(法国,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5.电视部分

 通过观摩以下具体电视节目或栏目,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生产、制作、成立年代、节目类别、节目形式、表现特色、作品主创人员、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电视剧:

 (1)《平凡的世界》(毛卫宁导演)

 (2)《红高粱》(郑晓龙导演)

 (3)《唐顿庄园》(布莱恩·派西维尔、詹姆斯·斯特朗导演)

 电视栏目及频道:

 (1)《艺术人生》(中央电视台)

 (2)《今晚80后脱口秀》(东方卫视)

 (3)Discovery(美国探索频道)

 (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央电视台)

 (5)《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

 纪录片:

 (1)《故宫》(周兵导演)

 (2)《幼儿园》(张以庆导演)

 (3)《美丽中国》(菲尔·查普曼导演)

  6.考试方式:

 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连线、简答、论述题等方式,考查学生的文化与艺术常识。

 本科目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故事创作

  1.创作内容

 1):故事应由一个或多个具体构成。

 2)人物:构成发展的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

 注意以下方面:

 a.外貌特征与心理特征的描述。

 b.人物之间的关系。

 c.性格的发展。

 3)场面:构成发展的环境。

 注意以下方面:

 a.适当介绍时间、地点。

 b.环境的特征。

 c.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4)主题:通过表达的中心思想。

 注意以下方面:

 a.主题健康。

 b.不要将主题直白地讲出来,而要通过故事传达出来。

  2.创作要求

 1)立意明确清晰;

 2)情节合理独创;

 3)角色鲜明生动;

 4)结构合理巧妙;

 5)语言自然流畅。

  3.考试形式

 1)根据提供的文字、等资料,编写相关的.故事。故事内容必须用到等资料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人物形象以及物件。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1500字以上。

  (三)剧评论写作

  1.影评内容

 1)对主题的揭示

 要求考生通过对作品的读解,准确把握影片内容和主题。

 2)对情节结构的把握

 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银幕故事;能把握情节的发展,对情节的设置与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之间的关系有准确认识。

 3)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分析

 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及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有所分析。

 4)对画面和声音的初步读解

 要求抓住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声音进行分析。

 以上为影评写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一一列出并不意味着考试必须面面俱到,影评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在相对完整(思想与艺术)的分析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影评要求

 剧评论要求紧扣影片进行分析评论。鼓励视角新颖、观点独特、言之有理、个性鲜明的文章。

  3.考试形式

 考场内当场观看剧短片两遍(观摩时间为30分钟);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观摩时间不计在内);评论文章字数为1500字以上。

;

有谁知道,影评的写作特点与格式。。。我需要参加编导类高考。。。急用!

《地道战》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地道战》。这部**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期间,日军对翼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军常常袭击老百姓,让老百姓吃了不少苦头。

高老庄群众在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指导下,把家家户户的地窖连在一起,组成地道,并通到鬼子的炮台下,鬼子一出兵,地下的民兵就会发现,并告诉老百姓下地道,让鬼子白跑一趟。

有一天,高传宝接到上级的通知,说有武工队要来,这话传到了鬼子的耳朵里,鬼子就让汉奸打扮成武工队的样子,去打听地道。汉奸到了那,被高传宝一眼就认了出来,杀死在地道里。

敌人出了炮台,走进村子,没发现什么人,但是,高传宝和他的民兵早已做好了准备,敌明我暗,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最后还活捉了鬼子小队长。

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过着八路军打来的生活,我想起高老庄人民和高传宝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鬼子。在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关系);(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是写作者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形式分析取向的评论写作:评论焦点是作品的形式结构等本体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影片的结构和风格,或是的叙事形式在影片定的组织形式。从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出发来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个整体的。分析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辨识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发现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统化和模式化地使用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单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复或变化,或深入发展或平行对应,都是应该重点注意的部分。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风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达中起着强调、误导澄清、强化等作用。

“作者论”取向的评论写作:“作者”论的基本信念是**艺术是个人而非公众表达的工具,但并不排斥创作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只是指出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论”影评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个人风格是否呈现在整体的作品中。关注的是主题意识、技巧的运用和影音风格比较一致的创作者。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

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 ?该作者是否对某种**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类型研究取向的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研究的领域演变成评论的一个重点。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背景取向的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运用**发展的历史及**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