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爆裂鼓手——伯乐手中的铜钹

2.影评:为什么说《百鸟朝凤》不是一部一流的文艺片

3.有哪些看完之后会让人内心平静的**?

4.拜托,你以为自己很努力吗?——《爆裂鼓手》观后有感

5.我拿什么追上自己400的速度(爆裂鼓手)影评

爆裂鼓手影评视听语言_爆裂鼓手影评结尾怎么写

我不喜欢《爆裂鼓手》,但如果《爆裂鼓手》是作为反映现实的讽刺片,我还会承认《爆裂鼓手》是一部杰作。演技在线,“老师”弗莱彻的表演张力在近几年的**中更是首屈一指。**的剪辑,节奏紧凑,让人在**开始之后就紧跟剧情,片刻不得停歇。还有安德鲁和弗莱彻之间近似SM的关系,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又发人深思。

而我不喜欢这部**的原因是《爆裂鼓手》是作为一部励志片介绍给我的,在我观影之前,我也已经带入了看励志片的心态。我看到很多观众把这部**定位为励志片并将此作为自己“呕心沥血,终得成功”的慰藉。打开豆瓣,有人回忆自己练乐器练到身上落疾,只为获得知名学院的认可。有人回想自己做写手时改稿至凌晨,主编扔稿到脸上仍要低声下气的经历。想表达的莫不是“我当时熬了多少心血,才能熬到今天的出头”。

可讽刺的是,导演说结尾实际是个悲剧。从我的角度看,也的确是这样的。主角从一个向往爵士乐的追乐人转变为一个为了获得他人认可,为了功成名就的“追梦人”,他的技巧虽然提升了,但他的音乐没有灵魂。导师以“帮助演奏者突破极限”为名,极尽侮辱他人之事,最后为了自己泄愤,布局设计学生,企图毁其音乐生涯。这样的人也不应该作为一个音乐路上的引路人。

弗莱彻想要毁掉安德鲁的音乐生涯

但在看完《爆裂鼓手》后,我的脑海里倒是想起了另一部音乐题材,但表达内容截然不同的纪录片《音乐人生》(又名KJ音乐日记)。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香港音乐神童黄家正11岁时横空出世和17岁时执着音乐的所思所想。和《爆裂鼓手》中的安德鲁一样,黄家正也有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导师:香港知名乐人罗乃青。在影片里他对着镜头讲:“我相信一样东西,anyone in this world can be a musican.你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你小的时候有机会去接触一个好的老师。That’s all you need.”

罗乃青是怎么样的一个老师?她会在小家正弹琴时抱住他的肩膀,和他一起感受音乐。她对家正指挥的乐队说:“音乐始于一切美好”。她会用围巾,音乐盒去启发她的学生,让他们感受音乐,之后大胆演奏自己的心中所想。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看《爆裂鼓手》时对弗莱彻有深深的厌恶,因为我看过一个比他好太多的导师。在《爆裂鼓手》里安德鲁节奏不对时,他将椅子朝安德鲁脸上扔去,狂扇安德鲁耳光,直到安德鲁能判断出节奏快慢为止。为了让学生敲出400下,他极尽侮辱语言,逼着学生不停击打,直至敲出400下为止,而此时鼓上都已经沾满了鲜血。虽然他教出的学生能进入林肯中心,但也都或多或少换上焦虑和犹豫。音乐不再够使人快乐。

而黄家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如果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大多数人会觉得他有点不正常,有社交障碍,有点狂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如何用音乐“guide through my life”,在音乐中寻求人生的大满足,用他自己的话说:“做一个human being”。

他太痴迷了,以至于与追求音乐本质相比,其他一切都显得不重要。他选一首超时两分钟,会导致扣分的曲子参加比赛。

摄影:你觉得明天,你对这首曲子有什么看法?好劲?

家正:好劲。

摄影:为什么这么自信?

家正:because,想不到我可以将所有我想的意思,能全部将给他们听。他们能够明白,然后一起做出来。是out of the world。完全是,疯了的。You know.疯的。

摄影:那你觉得有没有信心赢?

家正:啊,come on(弹琴键)选这首歌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超时,超时我知道他们一定有意见。Come on,我就是故意超时,选一首没人会选的歌。And then,老实讲,我不需要prove myself.信不信都好,我高他们十倍。

家正:基本我选这首歌,because I think we will learn a lot.Not because?我要赢这个比赛。你明不明白我的意思。因为要选这首歌而选这首歌,不是为了比赛而选这首歌。

他对自己将要参加比赛的妹妹说:“你明天一定会紧张,所以我跟你说一个东西。明天不紧张的方法,就是你不需要拉给任何人听。拉给你自己听就可以了。This is the last time in your life,OK?黄家瑶,到了中六会很忙,所以肯定这一次拉琴就是你人生最后一次拉琴,你人生最后一次拉琴,是不会spend?人生最后一次拉琴去比较,right?bullshit,你人生最后一次拉琴是一定拉给自己听的。人生最后一次拉琴还想着和别人比较,你就不是一个人类。你就是木头,打它十次它都不会理你,没感情的,right?”

摄像问他,你再这样下去。以后可能要“睡街”。他摇摇头说:“我觉得不会,但无所谓,睡街就睡街。”他对比赛胜利后大家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不屑一顾。因为他认为的团队精神是大家一起去追求更好的音乐。他有时会摆出一副高姿态,觉得自己是在用音乐指导他人的人生。他说音乐包含世间一切,是人生的大满足。

黄家正和罗乃青的身上有同一种气质,他们努力地练习、工作是为了感受音乐,追求音乐。他们对自己严格,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在音乐的世界里能得到充分的表达。与音乐相关的名利不是追逐的目标。在家正的身上,我看到痴迷。他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值得你用生命去追求?”估计大多数人会自惭形秽。他的眼中只有音乐,追求音乐才是人生的大满足。名,利,分数是追求路上的副产品,也是满足,但无关紧要。但现在更多人是本末倒置,口中虽说自己所做是为了如何远大,利于他人的目标,但心里想的仍是自己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和名声。

黄家正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是人生的大满足。音乐是生命。”很难想象一个17岁的少年,思考会如此地深刻。我说得深刻,不是他思想的宽度。一个17岁的少年,又何来足够的阅历。知识来谈人生。让我震撼的,是他虽然有思维的局限,但他在局限里,尽全力做到了生命生命的充分思考和表达。他在他的局限里如此深入思考,以至于让我对杨绛先生所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有了新的理解:大多数人是书读得不多,想的也不多。他用他的生命在行动和言语上充分表达,像在音乐上燃烧自己的生命。

很多时候我的思考绕不过一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以前我想不通,但现在渐渐有了头绪。生命无时无刻不在于环境进行交换。而人的意义在于充分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表达。

爆裂鼓手——伯乐手中的铜钹

它简介上写着伟大是怎样炼成的,感觉言过其实的我却被打脸了,这部**是《爆裂鼓手》。不是越快越好,越用力越美。我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一直在想,老师是不是在故意激励男主?直到最后鼓点停止整个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男主和老师相视一笑的瞬间,我明白了争论这种东西是毫无意义的。男主做到了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他今后会走向何方已经完全不重要,那些曾经放弃过的友情,爱情和另一种人生都在这一刻成全了他。

“将生命燃烧殆尽,只剩余纯白的灰。” 向着老师露出微笑的男主多么像最后坐在拳击场里笑着死去的矢吹丈,在一场完美的solo里,成功地燃烧了自己。不是天才的碾压,只是一个有才华却依然普通的人的挣扎,却更加直击人心。

Neyman并非天才也非艺术家

他追求的不是艺术的完美,或许是技术的完美,但也是Fletcher的完美。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艺术是别无他选。Neyman只是困兽。音乐是他的武器,他反击的手段,他的骄傲和自尊,却不是他的一部分。

于是只能做一个演奏家,爵士这么自由的东西,太过沉重,做不成音乐家。我最为感动的一段,是Fletcher离校之后,在小酒吧gig。全是自由的声音。我始终觉得,真正的爱,就是在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没有任何回馈的寂静的角落里,弹一支这世界过耳即忘的曲子。

这部**,立了一个比较隐蔽但特别让我有阴影的flag

那就是主角只要笑一笑,或者轻松,或者得意,之后总是会被羞辱,被吊打。所以哪怕只是很淡很浅略微带点笑意,我都条件反射地觉得他要倒霉了,要倒大霉了。特别可怕,这种观影体验。压抑,揪心,惴惴不安,看下来自己都要抑郁了。氛围渲染得极好。

而最令人激赏的是结尾。一曲终了,戛然而止,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没有告诉你主角终成大器世人为他癫狂倾倒,没有。有的只是,两个为了音乐抛弃一切,不顾一切在这条道上狂奔至近乎裸奔,最终突破极限的疯子。

是一部很有想法的**

和太太一起看完这个片,走出**院,伦敦的冬夜阴沉安静和影片扣人心弦的节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不是一部励志片,这是一部充满了对立和冲突的戏剧。主角与老师,主角与其他鼓手,主角与女友,主角与音乐,老师与学校,老师与乐团,老师与比赛评审,爵士过去与现在,无一不是针锋相对的尖锐。

而人物本身也是充满了自我矛盾,乐团的第一鼓手技术超群却无法记谱,老师最得意的弟子却死于非命,老师表面的冷酷和疯狂下面却有着对小朋友的亲和和为爵士而惋惜无奈。而主角表面温柔与羞怯背后他对自己的无比的严苛,而直到最后一幕之前他心中一直都背负着巨大矛盾。这部**是相当精彩的。但不仅是精彩,还令人启发。回家的路上我和太太一路都在讨论,内容不是**的精彩,而是教育的目的。

影评:为什么说《百鸟朝凤》不是一部一流的文艺片

2018.12.14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很多人的发际都需要一个助力,一个懂他的人去扶持。

特兰斯·弗兰彻是一个爵士乐乐队指挥家,声名显赫,他很严厉,他很暴躁,他很无情,但是有太多的人都再期盼得到他的认可。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常有的不是千里马,也不是伯乐,而是伯乐手中的那枚“铜钹”。

“严师出高徒”,上学的时候我们会畏惧严肃的老师,但是很多严厉的老师在我们长大后开始回忆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我们最想尊敬的那一个。

影片中的弗兰彻是名副其实的严师,是另类的伯乐,他一直在寻找着现实中的千里马。而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伯乐和马,只有成功出色的音乐大家。

尼曼不是音乐世家出身,却对架子鼓由衷的热爱,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当弗兰彻把尼曼安排在核心鼓手位置的开始,这对师徒的碰撞便从未停止,弗兰彻一直给他讲一个故事,查理·帕克为什么会成功。

查理·帕克是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年轻的时候吹的很不错,但是在进入淘汰赛的时候,他搞砸了,乔·琼斯向他的头砸下一个“铜钹”,所有人都嘲笑他。但是他第二天开始苦练,一年后,他演奏出了世界上最棒的萨克斯独奏。

弗兰彻说他在学校一直没有被人理解,所有人都会认为他在教书,但其实他是在找下一个查理·帕克,他对所有的学生要求都极其严格,他要激发出他们的潜质,让他们突破极限。

就像有本书上说: 不逼一下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尼曼面对弗兰彻,像大多数人一样提出质疑,这么高压之下的激发,难道不会迫使有潜质的人气馁吗?得到的答案确是: 下一位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

如果当时淘汰赛,乔·琼斯对查理说吹得还不错,查理也想自己吹的还可以,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查理·帕克的完美演奏了。

就像"英语里没有比‘干得不错’这种话更伤人的了”这句话说的一样,没有鞭策和激发,就没有成功可言。

影片高潮在结尾处,当大家都准备尊敬严师的时候,一个刻意安排的乌龙让人大跌眼镜,纯纯的讽刺与黑化,影片一个半小时铺垫出的结尾十分精彩。

当斗志和毅力被激发出来,即便是伯乐,也只能跟着千里马的节奏走。

尼曼在实实在在的打击下,完成了最后的完美反击。他再也不是家人朋友聚餐时被忽视的那个无名之辈了。

弗兰彻被尼曼征服,指挥变成了被指挥,当他最后面露微笑用手重重的打下一个节拍的时候,他找到了属于他的查理·帕克,他找到了那个不会气馁的成功者。

中国有太多古话与这部影片应景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我们想要成功也不是偶然的。

突破极限是一个难活,却不是不可实现的。无论是自己摔倒还是被别人绊倒,都是一种考验。

我们从不缺少想要成功的心,我们缺少的也不是伯乐,而是乔·琼斯抛过来“铜钹”。

生活还很长,面对打击,不被打倒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精彩。突破极限,做自己领域的查理·帕克。

有哪些看完之后会让人内心平静的**?

《百鸟朝凤》用了很大篇幅来表现学艺过程的艰辛,结尾处,游天鸣在师父的墓前吹奏唢呐,师父的灵魂坐在太师椅上,听完后转身离去。这些手法都太过于匠气,游天鸣和师父的精神气质都像是照着某种价值判断,生生复刻出来,放置在变迁的时代里,缺少鲜明的个体特色。

再说说唢呐这门技艺,仅仅通过铺陈《百鸟朝凤》一曲的地位,和表现师父对唢呐的宗教般情怀,很难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即使是像架子鼓这种群众基础良好的乐器,也很难办到,《爆裂鼓手》吸引人的绝不是主角鼓打得好。影片把军营里的魔鬼训练搬到音乐教育中,想让观众单纯靠听,是听不出音乐的那细化的,也不能感受到其中的紧张恐怖气氛,所以依靠剪辑,像爱森斯坦拍奥德萨阶梯的那样,把学习现场拍出战场的气氛,每一个手指头都像是放在扳机上。两个狂热到变态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中的较量,才是影片迷人的地方。

《百鸟朝凤》在表现一种文化的消亡时,意识和手法都像是那个变迁的时代刚刚到来一样,所以时光倒退二十多年,它应该算是一部佳作,但在今天,它不是。

拜托,你以为自己很努力吗?——《爆裂鼓手》观后有感

很多吧,比如灾难**,最近我印象很深的一部灾难片,还是我花了几个大洋买的暴风VIP才看到的哦。韩国灾难**《隧道》,这部**是由金成勋执导,河正宇、吴达洙、裴斗娜等共同主演的一部韩国剧情灾难**。影片于2016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影片根据苏在元的同名改编,该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男人在回家的路上行经隧道时突然坍塌,他被孤立其中与外部隔绝,以及坍塌隧道之绕救援发生的不断变化的故事。2016年10月24日,该片获得第36届影评奖影评十佳**。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不是灾难有多严重,而是灾难中受灾人只有一两个的时候,的态度模棱两可,想救但是遇到困难又想放弃,最后还是放弃了,凸显了这个社会的本质属性就是需要,当国家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一个人的无助远远比灾难本身来得更可怕。 作为男主的老婆的女一号,始终是一副老公马上要挂掉的表情,而对比两边的工作人员和救援小组的样子,显得那么落魄。这就是人性,别人不会急你所急,因为人们已经麻木了。

男主以为自己只有自己一个人被埋在废墟下面的时候,意外发现居然还有一个女生和一条狗也被困了,顿时感觉有了安全感,但是女生因为受了重伤死去之后,就剩下了一条狗和他相依为命。最后自己获救了,狗都不在了。不仅仅是男主,女主也坚持自己的老公还活着,但是迫于社会舆论和的压力,她通过电台给自己的老公说,“放弃吧,救援队已经不救你了”这对坚持了20多天的男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了,女主留着眼泪把自己的老公送到天堂门口,不知道心多痛。

总而言之,这部**虽然有点惆怅,但是男主和女生给了我无限的生机,还有那个救援队队长,都是好人,这个社会之所以能一直发展,多亏有了一些不计回报的人,谢谢你们,好人们!!

我拿什么追上自己400的速度(爆裂鼓手)影评

在看这部**之前,我沉浸在大三努力考研的自我中;沉浸在修改了n次PPT后外教一句much better的喜悦中;沉浸在每天刷单词,刷书单,刷**的沾沾自喜中……不止是我, 我们很多人都沉浸在努力中无法自拔,我们以为长时间的埋头后抬头是晴空,可从来没有想过浴火后变成凤凰。

**《爆裂鼓手》讲述的是19岁的少年安德鲁成长于单亲家庭,努力考上谢尔顿,一心想成为顶级的爵士乐鼓手。在一次训练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选入“音乐室”乐队,却发现自己越努力越受到打击,受到不理解,受到冷嘲热讽。 但是那又怎样,只有更努力,在浸满鲜血和汗水的鼓锤见证下,成为最伟大的之一。

在这部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影片中,没有温情,没有鼓励,只有浓重的血水,赤裸裸的现实。没把握到导师的节奏,就是劈头盖脸的辱骂;没记住乐谱,就是走人;想要核心鼓手的位置,那就凭实力挣。生活就是这样,你想要的,都要用你有的,你能付出的来换,没有的话,没有人会同情你,就只有退出 。你想要的努力过后是鲜衣怒马,是万人景仰,是鲜花和掌声,可你想过在这之前的衣衫褴褛,万人质疑,口水和打压吗?在这之前,你只能给自己一场烈日灼眼球的快感! 残酷吗?残酷!可你还是要生活。简而言之: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

弗莱彻说的对, 世界上最伤人的一句话就是good job。 一句good job毁了多少本来可以成为伟人的追逐者,多少人因为一句good job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们抱怨家长的期望,抱怨上司的严格要求,抱怨社会的现实,却没有严于律己。我们想休息,想睡到自然醒,想有大把时间聊风月,可是给你一年这样的时间,相信我,你要么无聊到想自杀,要么变成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一个星期没有工作学习的放松绝对没有努力工作学习六天休息一天带给你的幸福感强烈。伟大都是逼出来的,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悬崖峭壁上的圣莲不是浪漫,是要带着视死如归的勇气拿命换的。真实的世界,总是要见血的。

很多人困惑于**的结尾,导演在最后一场solo的掌声来临之前干净利落的就给**结尾了。结局不言而喻,掌声意料之中,什么是为成功?掌声还是鲜花?倒还不如安德鲁和弗莱彻最后的相视一笑诠释的淋漓尽致。想想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努力,不过是想感动自己,换来他人一句无足轻重赞赏;我们把一点点浅尝辄止的成就发在网上,刷着手机等着大家的赞,又因为有意无意的批判诋毁而郁郁寡欢;我们以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而收获的太少,然后把所谓成功失败归罪于运气,开始左顾右盼另谋出路 。很多人,庸庸碌碌一辈子,从没有问过自己内心想要什么,一辈子就活给别人看。

你若有烈火燃起世界的野心,就要有自己可能会被烧死的觉悟。恐怖吗?太恐怖了,所以只有少数人成了安德鲁口中的伟大之一,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还在为good job沾沾自喜,成了弗莱彻口中的motherfucker。如果你想要的话,就自己去挣吧,让自己被需要到无可替代。

共勉。

我高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名字叫做《我生命的速度》。具体内容到现在我只能记得一个梗概,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学短跑健将在一次校外集体活动的中丧失了全部的同学、队友、教练甚至女友,经历如此伤痛之后他彻底封闭了内心,通过无休止的练习和比赛强压着这段回忆,这却反而使他抛掉所有旁骛,打破了一个个记录,一越成为无人能及的短跑冠军。无意识中跑步已经不再是他爱好的一项运动,而是用来躲避自己对于逝者按捺不住的怀念。这个故事,其实就是《爆裂鼓手》的温情版演绎。

Andrew自幼就没有母爱,父亲虽然对自己百般呵护,却并不了解这个脆弱的儿子内心真正的所需。他像大部分成年人和为人父母一样,认为“Dying broke and drunk and full of at the age of 34 is not exactly my idea of success”。Andrew虽然从来没有责怪过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却也从未真正将自己的“鸿鹄之志”完全给他老人家讲明白,他宁愿选择在家庭聚餐上不欢而散,而不愿在与父亲难得的单独相处中多说几句话。对于这个少年来说,成为顶级爵士鼓手的梦想在他全身暗涌着,任何不能真正了解的人的介入都是干扰。

而唯一真正了解Andrew想法和渴望的人就是Fletcher。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他和Andrew所追求的事物其实是一样的——无出其右的巅峰。Fletcher的巅峰是亲手打造出一个完美的爵士乐手。但是有一个问题,Fletcher似乎对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并没有一个彻底的标准,他对Casey Sean很满意,却并不因此收手。Fletcher把“Jo Jones一钹砸出Charlie Parker”的故事奉为经典,而他的偏执则在于,他没明白真正使“Charlie Parker”成为“宗师Charlie Parker”的其实是这个乐手自己的努力,而不是Jo Jones那不疼不痒的一钹。

相同的是Andrew和Fletcher都了解要是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成为顶级爵士鼓手,速度是绕不开的基本功。因此Andrew从影片一开始的练习到争夺Core Part,再到影片结尾华丽丽的solo,都在展现自己一步步对速度的追求和掌控;而Fletcher也因为仅仅一个小节的速度不达标而轮番蹂躏三个鼓手,“今晚这三个娘炮里没一个能打出400的速度就没人能回家”。作为一个半吊子的吉他手,我不了解爵士鼓的要领,但是在现代音乐里面大部分乐器演奏的基础都是速度,爵士鼓要Swing起来,节奏和音色控制非常重要,但是没有速度这些肯定都是空中楼阁。Andrew和Fletcher都对此深信不疑,为了“400的速度“,一个以近乎疯魔的姿态练习,一个则成为了“鞭打”着几个在镲片上筋疲力尽的跑步者的暴君。

Fletcher对Andrew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Not quite my tempo”,速度之外的灵魂可能就是节奏,对爵士鼓如此,对这两人也是如此。Andrew从遇见Fletcher开始就一直在试图合上他的节奏。前半部分这师徒两人还是有着极大的性格落差——Andrew对周围环境敏感,对自己的技术不抱有自信,但Fletcher的一句“You’re here for a reason”激发了他的信心,而到第三个鼓手介入争夺自己的Core Part时,Andrew脆弱内心里的兽性被完全激发。说脏话、争吵、斗殴,Andrew的节奏从温良一步步变得凌厉,也在不知不觉中合上了Fletcher的拍子。

速度和节奏贯穿着整部《爆裂鼓手》,就像一场双脚凝着鲜血的短跑一样。在这场短跑的前50米Andrew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追求的终点,“I'd rather die drunk, broke at 34 and he people at a dinner table talk about me than live to be rich and sober at 90 and nobody remembered who I was.”相信每一个追求灵性生活,或者俗点说有着音乐梦的人都会被这股情绪里的热气和血性点燃。但在Fletcher逐渐介入这场短跑并一点点掌握主导之后,Andrew跑偏了。Fletcher有意无意地安插着Andrew的竞争对手,随时都准备着把他从领跑的位置拽下来。这时候的Andrew看不到终点,他被这两个夹着他跑的cunt挡住了视线,他想的只是怎么样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领跑而已。

这种不安全感在Andrew的心里根深蒂固,Fletcher只不过是当了一回强力催化剂。家庭环境的缺失,父子之间相爱但却无法真正理解的隔阂,没有朋友,这些都是造成Andrew强烈的不安全感的原因。在这个shattered heart周围真正理解他的恰好是Fletcher,悲剧的是这个知己却不是什么良师益友,他利用着Andrew的脆弱和天赋来打造自己的巅峰。而Fletcher追求卓越的极端方式和音乐理念却不知不觉感染了Andrew,后者为了寻求长久以来缺乏的安全,选择了和他的导师一样的道路,用形式上的顶级和巅峰武装自己的脆弱。这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带来的情绪和技术的畸变,烈度之猛连它的缔造者Fletcher自己都始料未及。

师徒两人演绎着一种相爱相杀式的伦常,在这场虐恋和疯魔对决中两人时常交换着位置和角色。在结尾的最高潮部分一直被动着的Andrew终于掌握了主动——速度和节奏。他利用一段速度超群的solo震惊四座,连暴君教练都毫无插足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把整场演奏剩余的tempo全部从Fletcher手中抢夺了过来,——“I’ll cue you in”,这股破釜沉舟带来的风林火山之速前无古人。“This is my Charlie Parker”,Fletcher的自私和报复却无意间创造出了自己一直渴望的巅峰,这时候他也无暇顾及愤怒和私心,因为他牺牲了无数人等来的时刻就此一会儿。在两人完全合上tempo的最后十分钟,镜头在Andrew惊惶又爆裂敲击中疯狂剪辑,汗水浸湿徒弟的背脊,师父脱去外衣,两人双双到达高潮。

影片在此戛然而止,好似巅峰之后迅速跌落虚无境地。在一曲Caran结束之后还兀自演奏着的Andrew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法回头的平行世界,逐渐暗淡下来又突然全部打在他的鼓架和汗水上的黄光就像是他仅有的信标。他奔跑的速度已经无人能及了,可是开跑时留有的灵魂和信念全部在反复残杀之后被远远抛在身后,仅剩下一对血迹斑斑的双脚跟上自己终于超越了400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