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导的影评怎么写

2.高分悬赏。金陵十三钗影评,要求原创的专业一点的影评,谢绝东拼西凑的东西。

3.高中编导怎么写影评

4.213老师留的期作业,让写**观后感,我实在不想看,大家帮帮忙,帮从网上找些观后感,共7部**,观后

5.求一篇北京爱情故事**镜头运用的影评

影评模板套用什么好一点_影评通用模板

《扫毒2:天地对决》上映6天,内地票房已达6.2亿元,这不仅有《扫毒》积累下良好口碑的因素,更是与刘德华和古天乐的巨大票房号召力密不可分。

刘德华作为香港演艺界的常青树、5金影帝,他的人品、敬业、勤奋和热心公益,让人心生敬重;捐建了上百所希望小学的古天乐,更被广大网友戏称为“只有太阳才敢黑的男人”,去年,他不仅首次晋升金像奖影帝,还获得了第十六届世界杰出华人奖,真是众望所归。

我是上映第一天看的,刘德华和古天乐精彩的对手戏让我印象深刻,但遗憾的是,影片剧情空洞粗糙、叙事线混乱、人物 情感 浮于表面,难称佳作。

余顺天的转变(洗白、黑化),均是因伴侣(前女友、妻子)的离开(分手、分手加死亡)而引发;毒品的危害,都是吸嗨后坠楼来展现(余顺天私生子、林正风女儿的同学);连警察牺牲的场景,临检遇袭、死在丈夫林正风面前的妻子,和枪战中死在未婚夫怀里的警花,何等相似;除了“中环地铁站”的精彩追车让人精神一振外,其余几场分不清交战方的枪战及飙车戏则是大同小异、毫无亮点……这些雷同的桥段,让我觉得本片在情节设置上,有些敷衍。

不仅如此,影片对地藏和余顺天之前的兄弟情没作铺垫,地藏当面扔掉断指只表现了他的“恨”,即使后来针锋相对,两人也从没在 情感 或手段上有过一丝犹豫,所以最后在地铁洞,当地藏说出南叔冤枉他、余顺天砍掉他三个手指伤害了多年兄弟感情的“积怨”时,显得非常突兀。而当时,余顺天仍没作出任何回应、只顾枪战的情形,让人大惑不解,难道兄弟情只是地藏的一厢情愿?

余顺天退出帮派后,神奇般地成了股市奇才、金融大鳄,因父亲而痛恨毒品,他还专门成立了禁毒基金。律师妻子概括他事业成功的原因在于,善思考、有谋略、重细节。因此,我对这样一位高智商、有财力有背景的大人物,在私生子坠亡后如何对毒贩宣战,有过很多期待。可万没想到,余顺天会简单粗暴的选择“赤膊上阵”。

除了抢走毒品、引发毒贩间的猜疑和内讧还有些谋略外,余顺天雇佣武装人员打上门去,枪杀毒贩;心腹受伤,轻易就被地藏识破余顺天是幕后主使;余顺天和地藏摊牌后的“ 游戏 ”,竟只是互相悬赏取对方性命;在妻子被杀后,余顺天更索性开启与地藏同归于尽的模式,枪击、撞车,再撞车、再枪击……虽然多金带来装备升级、气质升级,但这样的余顺天,还是当年的那个马仔。

身为缉毒警的林正风,妻子被人员误杀,他非常痛恨毒品,却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然而,没有证据,香港警方只能将毒贩档案存在电脑里,而余顺天却可以用极端手段去“替天行道”;林正风既无力阻止余顺天的复仇行动,还被地藏以“生命受威胁、寻求警方保护”为由耍得团团转,甚至女儿也不信任他而去求助余顺天。

影片只一味展现林正风的尴尬和困惑,却没有对他“反对以维护正义之名去实施犯罪”的主张进行深化,使得林正风这条叙事线完全沦为陪衬。

遗憾不少,但希望港片能越来越好。

2013年,陈木胜以一部《扫毒》参与到了该年度的港片混战之中。在《寒战》、《风暴》、《盲战》等一众港片如井喷般云集的“港片”年里,看似貌不惊人、重走老路的《扫毒》凭借着三大影帝出色的表演以及更迭不断的紧张反转成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胜利,顺利突出重围。

有趣的是在21世纪,这个港片渐趋衰落的年代里,同样也是陈木胜在2005年潜心拍摄,研究和改变固有创作风格,推出一部《三岔口》,不仅为整体处于颓势之中的港片成功扳回一局,更使处于事业迷茫期的郭富城重新坚定起出演**的信心与勇气。

《三岔口》和《扫毒》这两部相隔近十年的**作品,因为有着相同的导演和一脉相承的制作班底,所以具有了很多的相似点,也可以看出陈木胜在有限的**时长中越来越注重人物内心起伏变化和人物间矛盾构筑。

如果说在吴宇森的**作品之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物的二元对立,二人对决。那么陈木胜和他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在他的**作品之中,常常出现的是三角人物关系,比如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扫毒2》与前作《扫毒1》。

在**《扫毒1》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张家辉、刘青云相对而坐在画前,古天乐一个人正面对镜头在画后。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看出,古天乐在三兄弟中一直属于边缘角色。为什么呢?其他两个人是警察,他却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卧底。

《扫毒》的故事剧情也是建立在三兄弟的反复抉择之上,逐渐丰满而立体的。

随着泰国行动失败,八面佛逼刘青云在古天乐和张家辉中选一个生还开始,**人物关系的第一次洗牌开始了。

此时的三角人物关系是刘青云挟持八面佛女儿站在三角之巅,古天乐和张家辉站在三角两底处,观众所看到的是处于全景的上帝视角。最终,张家辉成为了命中注定被牺牲的那一个人。

然而,张家辉显然不会就这么快告别故事,当张家辉再一次以毒贩的身份出现在刘、古两人面前之时,三个人的身份也随之而转变。

三个人,一个变成了罪犯,一个变成了劫匪,另一个则成了让人惧畏的毒枭,就这样为**中间桥段的情节突变和 情感 转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故事进展到这里的时候,剧里剧外充满了兄弟义气和自我救赎的价值观念输入。

三大影帝的演出在三个人物最终为了打倒八面佛集团相聚在一起时达到了巅峰。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心变幻挣扎,以及枪林弹雨、刀光血影下的生死决别更让观众深有感触,内心不禁有所触动。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三位主演演艺事业的又一大高峰,他们的精彩演出同时也为这部**冲击当年度的一众奖项给予了巨大的推力。

陈木胜在这部**中也倾注自己很大的心血,功力尽显。他使得这部**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里几乎讲述了一部中等电视剧长度的故事。

但是要说这部**离完美无瑕有多远?可能还差许多。

借用国外**人的话来说,《扫毒》当中有太多的“电冰箱情节”(也就是俗称的“槽点”),为了使**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容纳更多的情节和人物矛盾变化,**也在真实感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很多的情节过渡显得完全没有说服力。

就比方说,**剧本对古天乐卧底形象的塑造过于 情感 化,缺乏现实生活中卧底所需要的理性思维。而三个主演冒着枪林弹雨亡命开挂的情节更是让人在过瘾之余,未免有些大跌眼镜:还能这样干?

还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在**上映之后,一直缠绕在对**的最终评价与考量之中,所以,这部**最终只能称得上是精彩,却难以达到如《无间道》一般的经典之作所应具有的高度。

可即便这样,**最终的结局和充满真诚的配乐依旧能够感动无数久久停坐在银幕前的观众。

关于《扫毒》曾经有这样的评论:“开始以为是《无间道》,后来觉得是《新宿》?再后来发现是《英雄本色》。然而,看到三人互换角色在老母亲床前倾诉,又觉得导演其实想拍的是《断背山》,等到三人坐那抽烟等死又看出**向《放逐》靠拢的趋势。最终,开枪后放起音乐,心想其实**向《古惑仔》也是挺不错的。可,导演其实真正想拍成的是成龙式功夫喜剧……”

**掺杂了太多的**元素和过多的人物矛盾交织以及 情感 纠葛,在开头看似完美无瑕的人物关系设置,反倒最终成为了**继续实现自我飞越的最大阻力。

在第一部《扫毒》时隔六年之后,《扫毒2》最终上映了,**前作与续集间的巨大间隔足以使人们忘记一切,所以续作很巧妙地对故事和人物进行了重新洗牌。

除了片名、故事主题与前作有所联系之外,至今依旧能够记得前作某些人物和情节的观众们几乎找不到两部**的共同之处。

相比前作野心过于膨胀的三角人物关系构造,《扫毒2》一改前作的大胆与创新,踏踏实实的走了传统港片的二元对立模式。

同样是兄弟情意,同样是生死抉择,相比《扫毒》的畅快淋漓,《扫毒2》多了一份鲜血下的无奈。

故事讲述了多年以前,有着兄弟情谊的地藏与余顺天本来波澜不惊。然而,情势却在**开头急转直下,地藏手下的被发现有毒品,黑帮大佬指使余顺天剁去地藏的一只手。余顺天和地藏就此反目成仇,天各一方。

十余年后,余顺天已然是某个国际集团的董事长,而地藏也摇身一变成为了香港首屈一指的毒贩子。本来再无相干的两人,却因为余顺天儿子因为导致的意外死亡,从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走到了针锋相对的对立面。两个人开始一番与扫毒的对抗与较量……

《扫毒2》的导演由前作的陈木胜变为了拍过烂片无数的邱礼涛,这一点基本不用说,仅仅从**剧情和人物关系以及矛盾冲突的架构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清。

相比前作更具挑战性的三角人物关系,《扫毒2》虽然有警察角色始终贯穿其中,但真正挑起剧情发展大梁的仍旧是只有由刘德华饰演的余顺天和由古天乐饰演的地藏。这样的人物和关系设置更易于导演对于**情节的把控,也更易于提高影片对于资深演员的依赖性。

两大港片的资深演员、帅到炸裂的预告骗以及口口声声地媒体好评,最终使得影片即便是作为一部名不见经传的陈年港片续作,依旧能够吸引到大量的路人观众以及演员粉丝。

可是**在故事剧情上漫不经心的设置,狗血的人物冲突矛盾构筑,让人几乎无法吐槽。

原作虽然在故事构架上存在着商业港式动作片所具有的通病,在 情感 故事线上过于煽情,在最后结尾上用力过猛,但是仍然不失为近些年来较为出色和精彩的港片。而《扫毒2》作为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续集,则可以说使得陈木胜在**第一部打好的系列**基础不仅就此前功尽弃,更消费了观众们的追星心理。

**虽然看似仍旧延续了前作动作警匪片的主题思想,然而实际上却是在向充满江湖义气和旧时代思想的香港**致敬,充满了大量无厘头、夸张的警察与毒贩对决情节。

有观众就曾经说过,与其说这是一部香港警匪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低配版的《香港“蝙蝠侠”》。小丑、蝙蝠侠与戈登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忠实于欧美**大片的观众们面前。

要说**除了在巨大商业投资下,给观众带来了什么惊艳。为数不多的估计也就只有片中那些剪辑淋漓、几乎看不清楚枪战两方的动作场面以及片中的几场靠拢于好莱坞工业模式制作的飙车戏份了。

在**的长度上,相比第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内容承载,《扫毒2》仅仅只有九十多分钟的剧情显得更为仓促,许多情节细节都是几个镜头就简明扼要地概过。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设置也充满了合理考虑,毕竟邱礼涛就是控制**成本为主要制作方向,经他出手制作的**大多物美价廉,深得投资人们的喜爱。

在《扫毒2》刚上映不久后,就出现了大量惊异天人的好评让人惊异。《扫毒2》居然能够被称为港片“新时代的重新崛起”?

还是那句话,想要证明一部跟上映的**究竟是不是一部好**,影评人和媒体舆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些真正走进**院们细细品味**的观众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

同时也希望未来的港片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不要在像今年的什么《追龙2》、《扫毒2》……踏踏实实的拍一部真正良心的**才是观众们最想要看到的。

《扫毒2》豆瓣评分6.0,作为一部纯商业**来说,算是及格了。毕竟古天乐和刘天王的演技还是在线的,尤其是古天乐,什么样的正面角色都能演,什么样的反面角色也都能驾驭的很好。整个剧情的发展还算紧凑的,气氛也很紧张刺激,色调很有港片风格,加上飙车和枪战的场面也算对的起观众的票。

但是本片最大的弊病就是故事线过多,剪辑的又不整体,给人感觉不够顺畅和连贯。可能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受到**时长的限制,把**剪辑的不够整体了。

最重要的是**情节的发展过于强行和刻意,太不合理的剧情发展,以致于会感觉有些尴尬。比如:

1.南叔砍地藏手指的事情实在是过于草率了吧!导演可能是为了烘托地藏因为冤屈而成为大毒枭,以便于后面的剧情需要,但是这样的方式过于强行过度了。甚至不如让地藏从头到尾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毒贩更让人看着真实。

2.余顺天和地藏是几十年的兄弟了,南叔让砍手指,砍就砍了,养育自己的大哥让做,也是被逼无奈。但是砍完以后能不能照顾下自己几十年的兄弟啊!送到医院连车都不下的嘛?

3.余顺天和自己的老婆这条线实在是太多余了,尤其是他老婆和他要离婚的戏,与整体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和影响。而且离婚的理由和原因看到我实在是有些尴尬,太牵强、太刻意。毫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4.除了地藏以外的几位大毒枭形象实在是让人觉得这部**过于低龄化,几位毒枭完全没有大佬气质。

《扫毒2》其实是一部典型的双雄对决类的**,双雄类**让我最深刻的应该是吴宇森导演的《变脸》。与其有那么多牵强而又刻意的前缀和故事线,还不如让反派是彻头彻尾的坏蛋会让人看的更过瘾一些。

所以总结来说:《扫毒2》是一部由一流演员出演的二流双雄类影片,碰到表现一般的导演使剧情略显尴尬的爆米花**。整体不如《扫毒1》。

说起**《扫毒2》,不得不提的是豆瓣评分和票房的反差有点出入,网络上说;有人在豆瓣上出钱抹黑《扫毒2》,具体不知道是真是,也不敢问。

虽然说《扫毒2》的豆瓣评分只有6.2分,但是观众对《扫毒2》的热度是可以用票房来证明,当然啦,也不排除观众是对刘德华和古天乐的支持,因为一个是“天王”,一个是“校长”,而且该剧还是二人为数不多的同台飚戏的作品,肯定是值得粉丝为之疯狂的。

其实对于《扫毒2》整部剧来说,剧情在某些程度是赶不上《扫毒1》的好,当然也许是我本人比较喜欢刘青云和张家辉的缘故吧。虽然我个人感觉《扫毒1》的剧情连贯性较好,但是也不能说《扫毒2》一无是处吧,总体来说《扫毒2》的成功之处也是可圈可点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高的票房数据。

《扫毒2》作为一部商业**无疑是合格的,剧中有巨星、有强大的配角整容、上映时间也排在了暑期档、而且还提档上映,里面的枪战戏和飞车戏也是十分的精彩。据说里面的高铁站是按1:1建造来拍摄的,当然对于观众来说,只要观影效果好就好,至于是不是1:1建造那倒无所谓。

总体来说《扫毒2》没有因为豆瓣评分影响票房数据的上升,根据目前的形式来看,《扫毒2》的票房应该会超过10亿元人民币。应为《扫毒2》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成功的因素。

天时指的是**的黄金档期——暑档。

地利指的是;这个暑期档目前没有值得观看的**,在很多非粉丝没选择的情况下是肯定会去看的,再说《扫毒2》也不是那么差,不是吗?

人和呢,其实任何才是该剧最大的成功因素!刘德华和古天乐已经相当厉害了,但是《扫毒2》的配角阵容同意也是不甘示弱,同样是香港这些年来名气不小的明星。

其实《扫毒2》的成功是必定的!

做为商业片来说,他过关了,各种刺激场面应有尽有,两大实力影帝巅峰对决,能不去看吗?

但是要评价,我认为有些剧情不合理。

1:**开始地藏抓到小混混在他场子里卖毒,他很生气的,而南叔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让阿天把他带回来执行家法,这里说不过去。 除非,南叔就一直不喜欢地藏,想开除他。

2:**告诉我们,阿天跟地藏好说歹说二十年兄弟了,说砍手就砍手,也不问问地藏,好歹关心一下呀。就算今天不关心,也不至于十五年不管不顾吧?好兄弟就是这样?

3:地藏崛起的时候,在宰猪场打的那个男的感觉有些多余,表示他的凶狠嘛?他的女人竟然会看上那个丑男,实在不行找个小白脸好嘛?要不再安排个卧底角色给那个男的不好吗?

4:阿天开头女友要离开他,他要死要活,脱离社团立马就去撩大律师,这是爱吗?

5:阿天老婆不符合人设吧?大律师耶,见到地藏吓的跟小女人一样。

6: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凭什么就跟阿天生不了孩子?拜观音好歹选个送子观音呀,剧情是硬伤。

7:四大毒贩,就是这4个毛孩,太看得起他们了吧?

8:地藏派杀阿天误杀了他老婆,他接到电话露出了什么样的表情呀。我还以为有反转

9: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地藏有必要跑吗?

10:最后好在开车地铁在地铁前,阿天在开枪,地藏旁边有枪,还给了特写,就非得等到警察来才拿枪,再说了,不是一堆警察进来嘛,就一个警察进到来?强硬来个三雄对决

但是剧情不合理也不影响我们看两大影帝的对决,要是都合理的话,也没人聊了。

说了那么多,应该还有漏的,毕竟就看了一次吗,有什么意见可以交流交流.

1.用毒品这个幌子,展现塑料兄弟情。

2.,为了展现古仔的*欲爱玩女人很多画面实在太不雅了。又黄又暴力

3.古仔演技好,我是古仔粉丝

7月份《少年的你》与《八佰》两部**突然撤档,让整个暑档期有所空缺,有很多网友也是疑问,这两部**都撤档了,那么7月份还有什么可以看的影片呢?在**《八佰》宣布撤档的同时,还一条官宣消息,就是《扫毒2:天地对决》提档7月5日上映,由此来补充这一空缺。

《扫毒2:天地对决》改档于7月5日上映,大概是片方最值得庆幸的决定了。因为同档期很多**都被撤档了,像样的竞争对手也少了许多,而《扫毒2:天地对决》这部口碑并不突出的港产警匪片在票房上捡了个大便宜,仅仅上映5天的累计票房已达5.6亿元,最终票房有望突破10亿元。

该片由曾打造《拆弹专家》的邱礼涛执导,演员阵容非常豪华甚至将全港产班底都搬出来了,由刘德华、古天乐、苗侨伟、林嘉欣、应儿、郑则仕、林家栋、李灿森等知名香港演员。片名虽是《扫毒2》,但从剧情上看,与2013年陈木胜执导的口碑佳作《扫毒》并无任何瓜葛,而是以禁毒为线索,讲述刘德华饰演的金融巨子余顺天与古天乐饰演的香港最大毒贩地藏之间的一场对决。该片最初定档7月12日,后推迟至7月19日,后又在原定7月5日上映的《八佰》宣布撤档后,迅速“补位”提档至7月5日。

从该片平均每天上亿元的票房产出来看,该片已经大赚。不过,这一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影片赶上了一个几乎零竞争的档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卉群直言,正常情况下,《扫毒2》不会这么热,但因为这一档期没有其他实力相当的影片,再加上影片阵容豪华,制作还算精良,片中的兄弟恩仇故事、地铁飙车场景都还有可看之处,因此票房表现突出。

不过,与票房的喜人成绩相比,影片的口碑只能说比较平庸。在豆瓣网,该片评分从最开始的7.1分一路跌至6.3分,只能算勉强及格。网友“艮艮”认为,该片是一部平庸之作,整体不如《扫毒》,“影片致力于把枪战戏、追车戏等放在主要层面,忽略了剧情问题,致使剧情散乱毫无逻辑,对我这种喜欢看剧情的观众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观影体验。”但刘德华、古天乐、苗侨伟组成的“两代杨过”加“杨康”阵容以及片尾地铁飙车戏,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也成为很多人前往的主要原因。

影评人“梦里诗书”评价,该片虽然不乏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但遗憾的是只套用了一个简单的双雄对垒模板,“完成度不错,但剧情单薄,其所探讨的法理正义、以暴制暴等主题也都停留在表面。”他认为该片并未真正建立三位主要人物的三角关系,尤其是苗侨伟饰演的警察林正风,其角色对剧情影响并不大,此外,影片其他人物塑造也没有精细打磨。而且,影片并未将焦点真正放在扫毒上,在后半段只是陷入了“常规的黑帮恩怨套路中”,并没有对禁毒这一话题有更深层的挖掘。在他看来,缺乏新颖的构思,是《扫毒2》的症结,也是香港警匪动作片逐渐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这部**本可以是一部关于权谋、关于人性的政治惊悚片,却被拍成了毫无深度的爆米花**。”影评人凌睿说,影片后半部分的动作戏完全是为了打而打,片中余顺天和地藏,一个是富商一个是毒枭,都是在香港翻云覆雨的大人物,“用得着他们亲自动手?”他觉得,如果该片能够少一点动作戏,多一点拼计谋、拼智慧会更好。

还好

编导的影评怎么写

第一大公式(通用公式):

第一段:大体介绍剧情,表达出中心思想

第二段:从导演意图出发评论主题、导演思想等。

第三段:评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和作用。

第四段: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角度评论**画面。

第五段:最后的总结,收官。

第二大公式(**公式):

第一段:先简单介绍导演的资历和过往成就,从而引出这部**的背景。

第二段:**的音乐是如何衬托主题的

第三段:**的色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四段:评论这部**的鲜明风格

第五段:科学的理性指出影评的不足之处与瑕疵,并对此总结。

第三大公式(角色公式):

第一段:直接开门见山,点评**中的某个人物

第二段:**中人物的性格是怎么塑造的

第三段:该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起的作用

第四段:赞美导演对该人物演员的选择

第五段:分析演员的不足之处总结全篇

第四大公式(剧情公式):

第一段:概况一下**剧情,说一下自己对**的整体印象

第二段:评论**的叙事风格,阐明一下故事的结构

第三段:评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镜头,并说明这镜头的作用

第四段:把这部**作品与其他类似作品做横向比较,区别或者联系

第五段:和开头形成呼应,作总结

第五大公式(思想公式):

第一段:夸赞这部**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第二段:详细说明这部**有什么突破

第三段:对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段:评论**镜头的特点,分析镜头表现方式有什么独特之处

第五段:**中所处的历史对自己有什么启发与发现

第六段:总结文章的整体思想

第六大公式(细节公式):

第一段:看完影片后自己的思考与困惑

第二段:讨论影片中的象征物体,线索发展,或者存在特殊意义的东西

第三段:**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四段:**的剪辑风格或者拍摄方式

第五段:最后解开自己的疑团,指出导演不足

第七大公式(文化公式):

第一段:从**的片名引申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段:分析原著与导演作品直接变化的关系

第三段:分析原著细节与**作品的艺术化处理方式

第四段:对剧情与内容的技术上突破进行点评

第五段:总结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八大公式(音乐公式):

第一段:直接点题,评论**中的音乐

第二段:音乐在这部**和其他场景中的表现

第三段:评论音乐是如何推动故事清洁和渲染情境的

第四段:评论音乐与其他视听语言元素之间的配合

第五段:整体评价音乐的运用,总结自己的观点

高分悬赏。金陵十三钗影评,要求原创的专业一点的影评,谢绝东拼西凑的东西。

A.在看影片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做笔记,多记录,写作时候才能从中挑选你可以用到的细节。思考、罗列感动你的地方、你认为值得写的角度,梳理影片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论点。确定影评的题目、评述的角度、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论述方式,找出各自的论据。

B.在全面、整体地把握影片主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影评的论点,以下的论证就要围绕这一论点而阐发。影评中心论点的提出,可以遵循一定的范式: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或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可以设置一个主标题,直接概括自己的论点;还可以在主标题之外设置副标题,主标题是对论点的概括,副标题则表明论述的角度或说明。一般来说,影评都有副标题。

C.评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应当对提出的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述。在论述中,应当把每一部分的分论点视作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小议论文,即首先提出该分论部分的论点,这一论点同时又是总论点的分支论点。继而,应当设置论据,用影片中对于分论点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加以佐证。接着,应进行论证。要对总论点进行层层剥离式的剖析。应基于文章的总论点展开论述,旨在对于总论点进行清晰、透彻的辨析。可以以总论点为基点,找到一个切入点,区分和设置不同的层次,呈现为层层递进的态势。然后,论者可以依层次进行论述,每个层次均应视作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部分,均应有每个层次的论点,均应设置论据,并进行论证。其论点、论据与论证的要求与分析法类同。

D.分析之后的综合,既呈现为对于各分论的集中与概括,同时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一结论既应与文章的总论点相呼应、相吻合,同时又应在前者基础上有所深化和提升。或者论者还可由此引发开来,得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使人获得更多的启示。演绎之后的结论,既是对于论题的剖示,也是对于文章总论点的应和。演绎式写作的层次递进,其最后的层次可能就是结论。也可以在完成演绎之后,继续有所深化和提升,得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这些都可由论者根据需要去把握。

E.应把字体写得工整、清晰,给改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卷面印象,尽量避免错别字。写完之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再仔细检查一遍是否有错别字,是否存在语句不通等问题,然后加以修改。建议不要进行整段大改。

高中编导怎么写影评

中国的抗日叙事已经汗牛充栋,《金陵十三钗》的突破在于人物谱系的多元化,在这部影片的肖像学图谱里,能够看到多国**二战叙事的基因,也能看到以往抗日叙事的延伸和进化。创作者花费心思利用既有的肖像学传统,颇为讨巧地将种族、阶层、性别等多重冲突编织在一个关于反抗与拯救的故事当中。最难得的是,叙事折射出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现代性状况,这一点恰是以往很多抗日叙事所忽略的。

《金陵十三钗》以一名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将故事空间设置在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教堂,两组对位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分别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她们的现代性体验因日本攻入南京这一灾难而中断了,这恰是中国国家命运的缩影——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被侵略战争破坏,在当时唯一能够依赖的便是居高临下的盟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男主人公。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现代性创伤,各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状况有意无意地通过二战叙事反映出来。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抗日叙事往往带有浓厚的“前现代”痕迹,是千篇一律的“复仇叙事”,运用的是一套高度本土化的肖像学,英勇的游击队战士、凶神恶煞的鬼子、农村空间等等,与其它国家的二战叙事没有构成有效的呼应和交锋。近年来《南京、南京》、《风声》、《拉贝日记》等影片试图跳脱这种模式,开创新的肖像学传统。与之前的尝试相比,《金陵十三钗》的话语模式是更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通过详细梳理该片的肖像学谱系,能够发现本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二战叙事的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恰是建立在国族现代性体验之上的。纵观世界各国的二战**,将女学生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叙事模式在反法西斯阵营的**中并不多见,反而是战争加害国日本津津乐道的主题。最典型的便是“姬百合”神话,《姬百合之塔》(1953)是日本战后最著名的反战**之一,由今井正导演,水木洋子编剧。自1953年之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除了1987年今井正自己重拍的版本,还有1962年版、1968年版、1995年版、2007年版等等,每一版都启用一批当时代最受欢迎的少女偶像们来出演。故事讲述了美军登陆冲绳时,一群冲绳本地的女学生被军方组织起来,称为“姬百合部队”,与军队一起行动,承担医护任务。在美军和本国军队的双重威胁之下,女学生们倒在了冲绳的海边。今井正的版本创造了一种“无辜者叙事”模式,将主人公们作为纯洁的化身,看着这些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女,被战火无情吞噬,人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怜惜之情,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金陵十三钗》中的教会女学生与《姬百合之塔》中的女学生年龄相仿,形象也略有相似,可以放在同一个肖像谱系中来比较。《姬百合之塔》中的女学生是单质的、平面化的,她们作为一个整体,除了最核心的主人公(也是最重要的少女明星),几乎分辨不出个体。《金陵十三钗》亦然,比起风姿各异的群像,女学生们显得面目模糊,连主人公书娟也不甚清晰,她们的蓝布长衫和“姬百合”们的水手服具有同样的符号功能,是战争年代纯洁无辜的受害者的标签。女学生身份究竟负载了怎样的文化意义?为何在日本二战叙事中如此盛行?中国**此番运用女学生形象,与“姬百合神话”蕴含的创伤感是否有共通之处?《姬百合之塔》反复强调女学生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细节包括她们在战火中举行了毕业典礼;她们的老师念念不忘自己关于英国经济的研究手稿;在生命的最后一夜,少女们唱的歌曲是《故乡》(《金陵十三钗》中日本军人也唱了同一首歌),歌词诉说的是在外求学的游子对乡土的怀念,流露出一种典型的明治意识形态,即为了追求现代文明和进步,远离故乡,功成名就之后内心泛起怀旧之情,这种意识与片中少女们的身份是符合的,她们是现代人/文明人的代表,代表着“正常的”现代化途径(教育),而军人代表着以战争为手段的“非正常的”现代化。《姬百合之塔》并没有强烈指责敌人/美国,灾难的主要责任在于陷入非理性狂热的本国军队,这符合日本战后的主流观点——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现代化成果因为军方的孤注一掷而血本无归。再看《金陵十三钗》,书娟们受过西方文明的洗礼,会说流利的英文,演唱赞美诗,她们不同于以往抗日叙事中的中国受害者形象,日军“三光政策”下的农村受害者们完全是前现代的,而书娟们是中国初萌的现代性的象征——脆弱的、容易夭折的,必须依靠西方的扶持才能幸存。书娟的父亲会说英文和日语,可推测出其买办身份,其他少女们的出身很可能与之类似。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一阶层推动的,因为其浓重的殖民地色彩,在以往的抗日战争叙事里,相对于农村底层民众,这一阶层的状况往往被忽视,直到近年,人们才开始重新评价洋行买办们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同样作为纯洁无辜的战争受害者,“姬百合”和书娟们都隐喻着本民族“正常的”、渐进的、改良性的现代化进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女学生是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的受益者,虽然教育模式学自西方,但已经经过了日本式的改造,这与日本战时的现代性状况是一致的。西方势力已经被驱逐出境,“姬百合”神话中只有受西方现代文明影响的教师/日本知识分子,并没有西方异族导师的存在。而书娟们要直接依靠西方文明的代言人约翰,与当时贫弱的中国无力抵抗日本,必须仰仗美国援助的状况相符。将两组女学生对比,侧面说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落后于日本的事实,两国同时期不同的现代化状况决定了,“姬百合”们把西方看作敌人,书娟们把西方视为拯救者。然而除去这一差别,当东亚最重要的两个国家选择女学生作为战争创伤载体时,无形中印证了一种共同的现代性体验,无论先进后进,东亚的现代性不可避免暗含着对西方的从属和仰视,代表东方的不是成熟的男性,而是未成年的、学习中的女性。女学生代表着靠西式教育培植出的现代性,这是社会中上层的特权,们则象征着底层的现代性萌芽,她们融入现代化进程的方式是将自身商品化。比起被西方的文明传播者/教会(神父)以西方女性为模板塑造成型的女学生,们的现代性是自发的、杂糅的、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正如她们的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外表:烫发、胸罩、丝袜和旗袍、琵琶。西方拯救者/约翰看待女学生(书娟)和(玉墨)的眼光是不同的,书娟们与西方的少女在约翰眼里没有本质的区别,她们是单质的、纯洁的孩子,“无性”的天使,绝对的“善”的化身。们才是东方主义视角下的殖民地风景,阴性的、化的,是白人男性的欲望对象。女主人公玉墨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曾经是一名女学生,她是近代中国两条并行的现代化路线的交汇点,她流利的英文和风情万种的举止将两个群体的特质熔铸为一体,是最能满足西方幻想的东方形象。与西方流畅沟通的能力和异域女性的神秘魅力,且作一番不甚恰当的联想,当年游说美国国会支援中国抗战,不也是凭借类似的特质吗?仗义舍身的形象已经成为战争叙事的套路之一,因为性放荡而遭社会共同体鄙夷的女性,通过献身拯救“纯洁的”女性而洗脱了道德污点,成了撒玛利亚式的“圣妓”。只要涉及战争中的性暴力,该桥段可以为任何国家的战争片所用,中国抗日叙事中的例子有《南京,南京》,日本**中亦不乏献身苏联军队,拯救满洲移民妇女的慰安妇(如《人间的条件》、《流转的王妃》等),或慰安妇在日军侵犯战地护士时挺身而出的情节(《听,海神之声》)。“圣妓”桥段背后的逻辑是对个体社会价值的测算,在贞节的妇女与堕落女性之间进行权衡,《金陵十三钗》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阶层和文化地位的差异,约翰问陈乔治:“一边是女孩,一边是女人,两边如何选择?”约翰代表了本片的观点,默认了如此测算的合理性。他尽管爱慕玉墨,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两股现代性潮流之间,“女孩”代表的“正常的”现代化是更值得拯救的,她们作为西方亲手栽培的现代性萌芽,有待成长和发展,是落后国家重生的基础。而“女人”是如杂草一般任意生长的畸形的现代性产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颓废性的缩影,只有通过自我牺牲实现其建构性的价值。通过刻画女学生和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阶层之间的矛盾被弥合了,呼应着抗日战争对中国民族共同体产生的凝聚作用。本片中的中上阶层是西方化的,而底层更具东方色彩,女学生说英文,唱外国赞美诗;们说,唱江南情歌小调。中上阶层的禁欲与低层的纵欲构成了反差,女孩对女人既鄙夷又嫉妒,那种成熟的女性魅力是她们尚不具备的,和解呈现为对彼此文化价值的肯定。们通过裹紧胸部、拉直卷发、洗尽红妆实现了和女学生的同化,进入了由中上阶层垄断的“正常的”现代性状态,想象着母亲看到自己成了“读书人”该有多高兴,弦外之音——为了重归纯洁和身份提升,牺牲性命也是值得的。另一方面,已经高度西化的女学生从身上看到了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原生态的传统往往来自民间底层,她们用心聆听《秦淮景》,回忆着女人们一身红妆拥入教堂的情形。这一刻上层与下层的现代性融合了,女孩和女人共同象征着彼时中国的时代状况。日本二战**中也有一类代表底层现代性的人物——战败后专门以美军为服务对象的“潘潘女郎”,玉墨们在服饰造型上和日本**里的“潘潘”颇为相像。日本战败之前,西方文明一直是由上层精英引入,自上而下向民间渗透,这种西方化是经由统治层精英提炼改造过的。当西方文化以占领者的姿态直接出现在普通日本人的生活空间里,潘潘成了西方文化在底层和边缘的代言人,通过她们,西方化向主流和中心渗透。《金陵十三钗》肯定女性以身体为资本求助于西方男性的行为,象征意义上,中国求助甚至乞怜于西方是现实情势所需,实际上也得到了西方的同情和怜悯。而日本眼中的二战是与西方的对抗(亚洲战场的侵略行径被刻意遗忘了),潘潘们代表的“非正常”的西方化是无奈而屈辱的。实际上,在东亚这一非西方世界当中,以为代表的底层现代性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被否定的,人们更希望以“女学生”的方式实现现代化,《金陵十三钗》的策略是让与女学生同化,而日本**中的潘潘则堕落到底。男主人公约翰是来自西方的拯救者,也是成熟的现代文明的化身,与女学生和代表的前现代国家尚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相对照,他修理卡车/现代文明符号的行为也佐证着这种身份。约翰属于大叙事中的“中立者”谱系,如《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再见,孩子们》中的神父,乃至《卢旺达旅馆》中的旅馆经理,他们要么属于交战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国家,要么从事商业、医生、宗教等相对不受政治影响的职业,这类人物的身份便于周旋在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之间,他们表面上是“中立的”,暗地里为弱者提供某种庇护。《金陵十三钗》中的约翰与辛德勒类似,他经历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异族女性的本能欲望起到了推动作用,纯洁无辜者的惨死则唤起了人物心中的人道主义情感,《金》片中摔死在约翰面前的女学生与《辛》片中的红衣小女孩有类似的功能。这种“普通英雄”是很讨巧的叙事套路,自私、放荡等缺点反而让主人公的拯救之举更有人性光彩。值得注意的是约翰与中国女性们的关系,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活跃各地的游击队,主战场的正规军主要依靠美国扶持,这一点在中国的抗日叙事中很少被强调,《黄河绝恋》中虽然出现了美国飞行员,但他与中国女游击队员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平等的,算不得对战时中美关系真实状态的隐喻。无论如何评价《金陵十三钗》中“依靠西方获得拯救”的叙事内核(也是《拉贝日记》的叙事内核),不可否认该片是对于战时中国与西方关系更准确的影射,中国城市中上阶层的现代性是西方一手扶持起来的(以教会学校为代表),西方援助中国国民党/中上层(而非***/底层)反抗日本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抗日叙事大多数描述***的游击战,叙事空间以农村为主,国民党、主战场、城市、西方等元素被屏蔽了,抗日神话的主题是中国民众浴血奋战驱逐了日本侵略者,仿佛没有依靠任何外力,这与日本的主流观点正好相反,日本至今不愿承认被中国打败,向中国投降被视为输给美国的后果之一。在日本保守倾向的二战**中,时不时鄙夷地提到中国躲在美国的裙子底下,且不理会日本保守派的极端言论,积贫积弱的中国在战时依靠西方“盟友”是现实的出路,《金陵十三钗》难得地反映了这种状况,并将之合理化。《金》片中,玉墨利用色相诱使约翰相助,但在两人的交锋中,她始终掌握主动,并没有丧失尊严。当约翰暴露出他心灵最柔软的一面,告知玉墨他为了给死去的女儿化妆才从事殡葬人员的职业,他此时已经从好色的、唯利是图之人,蜕变成了英勇的、人道主义的拯救者,玉墨委身于他的行为有两情相悦的成分在内,不再是赤裸裸的肉体交易。通过这套叙事策略,《金》片通过白人男性/成熟的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女性/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这一图式,影射了战时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同时又竭力淡化中国仰承美国鼻息的弱势地位。本片中的日本军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野蛮暴力的底层士兵,一类是相对文明的军官。前者在中国抗日叙事中屡见不鲜,而后者很少出现。如果看其他国家的二战**,会发现许多彬彬有礼的“敌人”形象,如美国**《钢琴家》中弹钢琴的德国军官、《虎,虎,虎》中的、《硫磺岛来信》中的栗林中将、法国**《海之沉默》中倾慕法国文化的德国军官等等,包括今年日本**《太平洋的奇迹》中的美国军官。在当下流行的战争片话语中(尤其是和平主义和反战话语),过度妖魔化敌人的处理方式显得呆板,人性化的敌人更利于表达战争的复杂性,这并非简单地美化敌人,有时是借敌人来肯定己方的价值观,有时是为了揭露敌性外表下的异化本质。中国战争片的状况与民族情感记忆有关,作为被压迫和欺凌的弱国,战争被视为民族解放的唯一途径,是彰显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的舞台,残酷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人的感情记忆中没有“反战”的土壤,“人性化”的敌人是很难被接受的,《南京,南京》就是例证。《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了一位貌似有“人性”的军官,日本军官长谷川会说流利的英文,尊重神职人员,能够弹奏风琴和演唱歌曲。如果对日本战争片有所了解,便会发现这套塑造人物的策略借鉴了日本**对本国军人的画像。在战后的日本**中,普遍存在一种精英主义的倾向,上层的军官更像是武士,气宇不凡,有高贵的尊严,参与的残暴行为较少,因为那样将有损武士的德行;相反,下级军人常常胡作非为,欺上瞒下,虐待新兵,滥杀无辜,与日本古装时代剧比较,会发现他们的形象并非武士,而是时代剧中猥琐、自私的农民。通过这样的转化,日本战争**将战争带来的和残酷,归结为参战者个人素质和品德的问题,战争的罪责被个人化和偶然化了。

213老师留的期作业,让写**观后感,我实在不想看,大家帮帮忙,帮从网上找些观后感,共7部**,观后

你好 我是大二的一名编导学生哈,影评其实就相当于议论文,但是你议论的是这部影片,与观后感不一样,重点不是感,是论,你要来评价这部影片。下面是在网上复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哈。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格式)

内容就是影片的内容,从影片的导演,主演,情节,叙述节奏,人物设置这些是大的虚的方面,还有就是镜头画面,比如用光,镜头运动,场面调度,色调,配乐,台词,等等。这些你不一定都要涉及到,要根据影片的特色来挑几点重点写。

比如

求一篇北京爱情故事**镜头运用的影评

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梦 (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梦, 不要当真),那么《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阿甘正传》展现给我们的也永远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会让我们时刻为生活的美好的而满足。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

他们都是极为优秀的影片,至少他们都是那种让你看完以后就绝对不会忘记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于前一次的感觉和感受。在两部同样经典的影片面前,奥斯卡的评委们选择了《阿甘》,也就让它的影响力和观众接受程度远远的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这些年来,《肖申克的救赎》却开始了奋起直追,受关注的程度并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开始为他鸣不平。而我则能够充分理解为什么奥斯卡会选择《阿甘正传》?

《美丽人生》: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 忠犬八公的故事》:严格说来,《忠犬八公》不算个故事片,甚至不能说这样的讲述算个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最离谱的是,好不容易领略了久违的李察吉尔,丫却“嘎嘣”死了。

记得有句梁家辉的台词:“我是个普通的男人,仅仅有史泰龙的肌肉、李察吉尔的相貌而已”,这句话叫一个懵懂的男青年不无嫉妒的开始留心李察吉尔这个名字,在随后看到的《风月俏佳人》里,也似乎并不觉得他有多帅,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即使偶尔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并无在意。对于我这样的伪小资来说,知道他曾经是偶像派,就已足够。

十余年后,《忠犬八公》里再见李察吉尔,一个印象:老。也许是马齿渐长,竟窃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随着这样的一种尴尬悱恻的情怀,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泪湿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静,音乐简单而回旋。一个小镇、一个车站、几个人、一条狗,和一段横跨三代的时光。八公没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迹,没有救人与火灾,没有与猛兽搏斗,没有兢兢业业的工作,也没有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它甚至不屑于去捡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没坐怀不乱。这样平凡的一条狗,仅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仅仅是狗驯养天性的泛滥而已了。

如果这算爱,只能说是条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现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坚定的浪漫主义信念。我们可以负责任讲科学的说,它仅仅是惯性使然,在条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构了这些之后安心洗洗睡了,凭什么它的故事广为传颂,直到被改变成**,凭什么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遥远的某地被人赞叹着呢?

如果你也同样,前半段微笑、后半段含泪看完的这部片子,那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谐相处、互相牵挂的那种氛围中,感受到的久违的温情,就是答案。在那个过去的好时光里,人与人之间不缺乏爱,奶当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讨巧之处在于,人与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笔带过,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间的情愫。在这种最朴素、最无功利性动机的关系中,这种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动着更大的人群,撼动着心灵的更深处。

**本身并没有治愈的功效,它不是药。但它可以作为品使用,就好比***。如果它能唤醒你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感觉的心灵的悸动,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个都熟识的小镇,那个互相关照惦念着的人际关系,那个没有电脑游戏没有互联网冲击的时代,那个没有高楼大厦压抑着的空间,那个乌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时的人,不必担心生活的节奏太快,永远有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那时的街角、乡党、车站、花坛,不会经常消失或者变了模样,不管人或狗永远都找的着。

那么荧屏前猪头猪脑的你,傻笑着又抹着眼泪的你,被唤醒的不就是这种怀念吗?你在**中人的生活里感受着自己的贫瘠,在**中狗的眼睛里感受着自己的孤单。《忠犬八公》的意义,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东西吗?

难怪,李察吉尔自己说,在看了这个**剧本之后一哭再哭。对于这个经过大起大落、在最繁华的剧场里风光过又消沉过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对平静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恋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爱仅仅是狗狗般的条件反射,愿这种条件反射永不退化,永远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

《海上钢琴师》: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

真诚的**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任由你品评褒贬,它却矜持孤傲的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事不关己。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没始没终的循环,催化剂是**。此时的我反刍般回味着那个100多分钟。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克雷芒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学校任教——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暴躁。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很宽泛的主题,但是,消沉灰暗到积极明朗的转变由不得我无动于衷。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象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音乐的确功不可没,简单的跌宕成就了剧烈的变化。若是马修换做画家、球手,或者其他什么职位呢,孩子们应该也会很美,爱,才是至根本的语言。或者之前出现或者合作中生成,渐渐就成了依靠信赖,颜色似乎都清新起来。

**中总是成就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让我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写这段文字时,一直放着**音乐,还是会轻易陷入宛如天籁的合唱中,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动》: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当真爱。

《怦然心动》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丰富。主讲小孩早恋,其实这部**里还讲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勤劳,怎么看待贫穷,怎么接纳残障的家人,怎么维护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父母吵架之后,立刻对孩子说:“我们会解决好,不是你的错。”然后轮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还是相爱的,让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我觉得妈妈很不容易,我觉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这个家庭里,我很。”相爱的父母胜过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动》里小女生跑回来哭,说男生当着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妈妈说:“真的吗?我看你需要和他谈一谈。”男生再三敲门,妈妈只是有礼而抱歉的说:“她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男生来自一个鄙视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区分出来,看待他如同一个常人。

继续说《怦然心动》。我很羡慕美国文化里的这种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有实现梦想的脚踏实地的能力,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我们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还是傻而天真,迷糊,乐观,感情丰富这一型,等男主角来怜爱。一句话概括,美国这种女主角是树,开花的树,没有男主角也会生长得很好;我们的女主角是花,是残缺的花,有些还带着悲剧性的身世和身体,等着男人来拯救。

很多人讲,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纠结等等。我觉得**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发育不对等。很好理解,小学生总是女生成绩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于是女生往往先喜欢上男生。男生开窍,女生已经开始思考。所以,他们俩显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质的落差。最后,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后做出了决定,勇于忤逆父亲,做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最后,我觉得我们和美国故事最大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不做“纠结”,无论分分合合,都是干干脆脆。我们吧,无论什么剧情,主要做的就是“纠结”,心里爱但是不敢说,说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爱,爱了但是没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没缘分……明明是扭曲,还老说这叫“戏剧张力”,或者“命中注定”。

楼主 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删删哈 选自豆瓣网影评和百度百科 觉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实老师应该没有看 就是个形式。。 望纳

热气腾腾的火锅店里,陈思诚正因为意外播种成功决定一踩油门加速进入爱情的坟墓里,郭京飞大醉酩酊决定从三个月就宣告分崩离析的婚姻里抽身而退。而身为他们上司兼爱情导师的王学兵像个真正的master一样,抽着造型奇特设计感十足的烟斗,吐出一句话——

『爱情就像鬼,谁都说它有,谁也没见过。』

爱情这点事,从古至今纵贯东西被歌颂了几千年,人们仍是源源不断尚未词穷,或浪漫或悲哀,或美好或残酷。那边罗密欧朱丽叶一对富二代早恋小男女坑爹坑妈坑出了莎翁不朽名作,这边也不甘示弱祝英台异装湿身引诱梁山伯制造了懵懂伪同性之爱的雏形;木马的祸水伊始不过是特洛伊王子选择递给爱神的一个金苹果,冰山美人褒姒的一笑让幽王甘心把烽火戏了诸侯亡了西周……

而爱情到底是什么真实模样,竟是在诗人的赞美和世人的传唱之下,渐渐变得氤氲模糊而无人知晓。五个角度,五段爱情,撷取了北京这座城的爱情片段,亦或是每一座承担着梦想的城池中的爱情,微茫却不渺小。

在所有人都逃离北上广的今天,你是否有勇气,同我一起逆流而上?

20代的爱情:就像不复习的人却仍有一颗不挂科的心

影片的开头,是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边角模板——没车没房的北漂屌丝,眼见漂亮女友进了高富帅前男友的豪车,却没注意自己身边疾驰而来的大卡,身体飞出去的一瞬间,他喃喃自语,这个故事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如果出现在X浪或者X讯新闻,也许会有人愤然『女的就是个绿茶X』,还有人一脸惋惜『何必呢为了这样的女人不值得』。不过大多数人,恐怕还是木然摇头,关掉新闻页面继续浏览下面XX女星未婚先孕的八卦。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这样的爱情论斤卖真心泛滥成灾的年代,爱情又值几个钱?

『明早九点到我家来,陪我两个小时,房子就归你了。』

高富帅耿乐在微信里对小白领佟丽娅如是说。

有钱人觉得真心可以用钱买,没钱人觉得真心换不来钱花,北京这个土地比金子还要昂贵的城市,注定了它不会是也不能是一个只要有爱情二字就足够的地方。陈先生和佟**,没钱没房没户口,只有肚子里一个尚未成形的孩子,和看似单薄的不堪一击的爱情。

然后就是开头的一幕,第二天早晨,陈先生一觉从噩梦中惊醒,枕边的温度冰凉,女友手机关机不见踪影。疯狂的追出去,一把把尚未彻底走远的佟**抱住,按照我们想象的节奏,接下来是要说点什么腻歪情话的时间了吧?

最为精妙的就在这里,熙熙攘攘人不得顾的街头,对比的是一个久久无言的拥抱。镜头微微向下一摇,佟**手里拎的是再家常不过的早餐盒子,一切的秘密也随之揭晓,几乎要拍手叫好——

不爱的人赠予的大宅豪车,又怎么比的上为了爱的人买一顿平凡不过的早餐?

我没房没车,可是我有一颗爱你的心。这就像我没复习没准备,可我有一颗不挂科的心。说这句现实的露骨的话的人,却从没想过,考试的充要条件是复习,而爱情,原本的充分必要条件就只有一颗爱你的心。

最近很热的一条新闻里,杭州小伙买不起房被岳母揶揄,把自己五年的积蓄20万折成几大盒纸玫瑰,向女友求婚。他说,二十万,买不了房,也买不了很好的车。但是我相信,她是能和我一起同甘共苦的人。

而在陈先生和佟**的故事里,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说,我怎么没早点遇见你,这么多年你都干嘛去了?

能够笑着说出这句话,那便是爱情真的来临了吧。

30代的爱情:流浪几张双人床,换过几次信仰,才将戒指义无反顾的交换

王学兵醉醺醺的敲开了家门,余男熟练的接住了他,扶到床上盖好被子,然后继续到客厅里擦地板。

这个时候,王学兵偷偷睁开眼睛,露出一抹窃笑。

『老婆是用来打发小四小五的。』Master王不无得意的说。

事业小有成就而自控力并不成正比的男人,似乎总是要通过家中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魅力。很多男人在出轨之后,谈到自己的老婆,都会说一句话,她没必要知道,反正我是不会和她离婚的。

结婚纪念日当手机密码,是习惯还是白痴,这点已无从知晓。只是因此知道了真相受了伤的女人,画了眼线散了长发,去到老公最爱的party,贴身热舞,觥筹交错,举手投足之间,竟是从未有过的魅惑风情。

『我身上最多的味儿,就是洗衣粉和油烟味儿。』

和陌生男人缠绵间,她自嘲的说了这句话。

然后她大怒,只因为她提到陌生男人的老婆的时候,他不屑的说着,我没有老婆,你神经病啊。

她笑了,攥住他的手腕,无名指上摘下戒指后的色差清晰可见,无比讽刺。

她在电话里把上司约到酒店,却又在他洗澡的时候落荒而逃。

用背叛来报复背叛的行为,愚蠢透顶。

只是她想不明白,自己的老公,的陌生男人,合作多年的上司,婚姻对他们来说究竟是什么?是民政局九块钱一个的红皮册子,还是手机锁屏的婚纱照壁纸,又或者,不过是一个价值昂贵,却束缚了自由的无名指戒指?

晨光熹微,她坐在公车上,前面的一对身着校服的男孩女孩,笑容青涩甜蜜。手指上没有熠熠的戒指,却有着她曾经拥有,却消失不见的东西。

回到家中,他翻了个身,习惯性的抱住她。

她也抱住了他。

这一段的末处,那个对爱情妙语如珠的男人,因为妻子提出的离婚,在唱歌买醉。赶来的下属陈先生傻傻的问,大哥,你现在相信爱情的存在了吗?

王先生沉默,然后忽然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40代:不能说的秘密

上司家辉哥除了抽掉一根烟之外,和余男什么也没发生,然后他就飞去了希腊,和电话里的嘉玲姐来了一段爱琴海浪漫偷情之旅。

男人西装笔挺,女人裙裾摇曳,舞步翩跹风情万种。约好了今天不说彼此的老公老婆,专心享受二人世界。然后夕阳西下,缠绵到床榻的时候,家辉哥忽然开了灯,大煞风景的来了一句,你的鼻子变了!花了多少钱?!

里看到这不禁失笑,露馅了吧,这哪里是情人之间的路数,分明是老夫老妻的调子。

然后,在他还是继续对嘉玲姐的鼻子依依不饶的时候,他的腿抽筋了。老夫老妻费尽心力折腾了一出偷情游戏,结果就是两个人坐在泳池边,探讨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夫妻之间的感觉好像越来越淡。

真心话大冒险,40岁的夫妻,无法像20岁那样坦言相告,也不能像30岁那样冷战争吵。索性选择了含蓄里透着闷骚的这个游戏,剖白彼此一直隐藏的内心。

『你的鼻子到底花了多少钱?』『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这些问题不过是铺垫。

『从那一次之后,你有没有再出过轨?』

『我们结婚20年,你有没有出过轨?』

这个问题埋在心里像定时,但却在问出来的一刻忽然释然。

很多东西,走到现在了,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如果还能继续,那么就让该过去的过去。

嘉玲姐拿出一盒钙片(或是蓝色小药丸?),家辉哥欣喜万分,原来你还带了这个。嘉玲姐微微一笑,有备无患吗。

即便是左手牵右手,谁又能比你更熟悉我的温度?

新生代:初恋那颗棉花糖,甜蜜的梦想

公车上的校服小男生小女生,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同时,也有着自己成长的烦恼。

十六岁的花季,眼里的爱情就跟棉花糖一样。哪怕是对方的微微一笑,都会感觉好像飘飘欲仙一般,不真实的美好。

这一段的故事,处理得颇有些幻想的色彩,小男生能够看到人们身后的光芒,而对他来说,拉提琴的小女生身后则不仅是光芒,还有天使洁白无瑕的翅膀。

为了喜欢的女孩绕远坐公车;躲在窗外偷偷看她排练;逃学攒钱为了圆她的一个梦想;一人一只耳机听着流行的歌;不经意的抽碰到彼此的手然后慢慢握住的第一次牵手……

初恋这件小事,总是有很多傻傻的回忆藏在其中,不谙世事的单纯,在尚未被世俗的尘埃沾惹之前,或许会用一生来回味。

她比赛结束,实现了梦想,也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到英国,这种传统式爱情结束的戏码,却因她一句话而改变——『在电邮和QQ上联系我哦!』

这才是年轻人的爱情,充满活力而坚定。你吐槽说异地恋不过是养了个手机宠物,他吐槽说早恋大多有头无尾,可是谁又说天天相见才能相恋,所谓的修成正果,恰恰是因为坚定而从不为放弃找借口吧。

我有预感,我一定会再见到她的。他骑着单车,笑容灿烂。幻想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更加广博的世界。

村上春树说,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而我知道,你在未来等我。

80代:爱情的模样

又胖了……都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我看岁月就是一把猪饲料。

斯琴高娃这句神吐槽一出,笑翻全场。

身患绝症不知何时会突然过世,所以希望自家的王老师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一起生活。老年人的思想,不能说完全合理,却表达了最淳朴的爱——

如果我走了,忘了我,和一个更好的人在一起。

血糖高所以不能吃十分饱,饭后十五分钟慢跑,见相亲对象要主动一点……她努力的希望自家老头找个更好的人,却又在他说第九个相亲对象人不错时独自黯然神伤。

印象最深的镜头,老太太走在花坛高高的边缘上,老先生伸手扶住她,然后她一时兴起,几分顽皮的扑到了他的背上,韩剧『冬日恋歌』里俊男美女的浪漫桥段,放到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老夫妻身上,竟然也是如此的自然美好。

从十几岁对爱情单纯的向往,到二十岁房子车子的现实大逃杀,再到三十而立七年之痒的疲惫厌倦,直至不惑之年的练达通透。最后到老, 能靠在你的肩膀,沉沉睡去,这就是爱情的模样,它从来都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只是如空气般,存在于你的身边,存在于相爱的人的每一次,视线相对和呼吸相闻的瞬间。

致,那些年我们一起相信的爱情

有人说初恋的故事只能是回忆,只是你没有看到那对现实中从小学开始相恋十六年恋人的婚礼。

有人说二十岁的爱情敌不过现实,只是你没有看到恋人溺水后女生坚持三年为他留言的深爱。

有人说三十岁的爱情经不起平淡,只是你没有看到女友轻生毁容之后男友的照料和承诺一生不弃。

有人说四十岁的爱情只剩亲情,只是你没有看到丈夫为妻子偷偷准备一捧玫瑰之后妻子含泪的笑容。

有那么多人说,只是因为你们从未相信的,或者已经再也不相信的,是爱情。

套用影片的最后一句话,献给所有曾经坚定,正在怀疑,即将开始,却一直相信着爱情的人们,情人节快乐。

一些题外话

**的基调其实比较青年向,和电视剧的关系也不是很大。建议完全纯情的初高中小男生女生,在一些桥段要做好捂眼睛的准备。

其实北京爱情故事这六个字,家辉哥和嘉玲姐这对要算个例外,应该属于爱琴海爱情故事。

影片的时长决定了篇幅,五个故事都放120分钟里,所以只能是一个rar.格式的压缩包。如果喜欢比较细腻精致故事口味的慎入,这里的每个故事都没有展开的很透,匆匆一笔。

个人对于有些地方的摄影方式其实并不十分喜欢,比如摩天轮上的一段,紫色的光晕太晃眼,一瞬间有了是在看盗录的枪版的错觉。还有俩人是怎么上去的?也太危险了吧。

植入广告不算多,但是xx滋饮料和中国x想秀的植入也不要太明显了吧?小姑娘欧阳娜娜念这些广告的时候不会笑场么,个人认为四对大人呢何必把重点植入部分给孩子呢。

云南x药牙膏远渡重洋随家辉哥一起到了希腊。

只要涉及北京二字就绝对离不开的关键词,房价,雾霾。

我敢说男孩妈妈唠叨的那堆话,以『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为开头的,只要上过中学基本都能背出来。

影片结局处的彩蛋出现较晚,片尾曲小柯的『北京爱情』很好听,建议不要太过急着离开座位。

陈先生和佟**啪的时候,房东使劲拍墙的那一段,后面对照有个小惊喜,不知道你看的时候会不会也恍然大悟的“哦~~~~~”一声呢。

整个影片除了高中生组基本上都贯穿着性之一字,如果是本着想看《初恋这件小事》一样纯爱目的去看的话恐怕会失望。

还是要给演员的演技点个赞,老演员和中生代自不必说,尤其是外貌有点像马里奥毛瑞尔的小演员刘昊然,演的小高中男生颇为接地气的感觉,一秒钟有些《男生贾里》的即视感。

最后,关于影片的长镜最终选择在医院的理解。个人理解,大概是因为老人的生命在这里划上句号,年轻人的爱情结晶在医院出生,生老病死生生不息,医院算是个小小的轮回之所吧。不过感觉把另外三对也放进去有些牵强,一家之言,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