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影评_辛亥革命影评1500字
1.建党伟业观后感450字**影评
2.求一篇任何**的影评
3.建党伟业影评
4.同情革命是什么意思?
5.web3的三次革命是什么(互联网的三次革命都有哪些)
6.让子弹飞里的 国旗怎么是湖北军政府的旗帜
《建党伟业》观后感
此片最吸引我的,是剧本本身来源于真实历史之记录。其次才是那号称百余位国内乃至两岸三地、国内外众多的一线明星们的加盟。第一条,相信爱好历史以及爱党爱国的中华儿女们都是会把它放在第一位的。而第二条,纯粹是属于对明星们的喜爱与崇敬之情使然。
历史,我们需要正视它,无论对与错、是与非、曲与折。毕竟,它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距今仅仅百年左右的前人先辈们身上的。值得称颂的是,无论是看完电视剧《中国1921》后,还是刚刚看完的**《建党伟业》,都非常可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些人、那些事。
中国***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在现代高科技**制作技术的保障下,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事件重现,包括对历史画面的完美演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对音效和对白的精心剪辑撰写等等,这一切无不让观众感受到耳目一新、绕梁不绝乃至久久回味、如临其境!
影片《建党伟业》是一部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正式建党这十余年时间里面发生的偶然或者必然之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作品,同样也是一部绝对官方政治色彩的纪念中国***建党90周年的文献纪录片。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客观、真实就好。
刚才在回来的车上,边和司机闲聊,边细细回味着**中那些个红得发紫的明星之表现。于我而言,给人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有:的饰演者刘烨(印象中他是第一次演毛主席),还有周润发扮演的袁世凯、刘德华扮演的蔡锷。其他人似乎都如神马般浮云飘过。
影片《建党伟业》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之桥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片尾代表们在红船上开完会以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歌》时,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炯炯眼神!还有就是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在火车站告别小凤仙时的那句“七尺男儿”的经典对白。
影片《建党伟业》里面着重渲染了一下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情感故事。我以为,这也是出于对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崇敬和仰望之情使然。两人简单结婚(即“裸婚”)当晚并肩坐在床头有些经典的对白。历史证明,杨开慧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中国***给中国带来的是60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教育推广和文化普及,是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工业文明时代。而这一切,都发源于90年前,发源于1921年的7月,发源于那些已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的人们。
90年来,中国***自始至终都代表着中国大多数人的愿景和诉求。从1921年到1949年,甚至有超过370万中共党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120分钟时长的历史大片,我区区千余字还不能囊括和表述。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走进影院去细心品味和重温那段历史,使我们不断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铿锵有力!
建党伟业观后感450字**影评
《青蜂侠》:当豆浆遇到汉堡、鲍鱼、伏特加
抽空看了《青蜂侠》,影片略显平淡并不是最大的硬伤,我只是觉得怪怪的,吃早餐的时候,看到地摊上有人啃着面包喝豆腐脑,突然顿悟,这片子怪就怪在演员不搭。
不能说周杰伦演的烂,因为我不知道对于他“好”是什么标准,而他的好与一般**演员的好是否是同一个标准。对于触电多次的周董来说,那股子摆脱不掉的稚气实在是让人难以消化。
满身青涩味儿的周杰伦,就像是保留着浓郁豆香的豆浆,好或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不管好与不好,放在这部片子里,就显得怪了。
《武林外传》**版:老去的光影
**版的武林外传更像一部**了,它具备了情景剧里面无法比拟的画面,声效还有**硬件里面的一切元素。但它少了的是情景剧里面那些观众发自内心的捧腹与编剧,演员的贴地式演绎。**版的武林是一集被抽掉灵魂的情景剧。
敢把**版呈现在观众眼前就免不了和情景剧的武林做一番比较。在这里,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版的武林没有完全的逃出国产喜剧烂片的桎梏,牵强的把网络热词和社会热点事件放到**里面。**中,导演编剧把炒房这一长效热点事件作为**进程的主要推力是非常失败的。有多少国产烂片用过房价高这一主题?而且千万不要以为在**中你能说几句次贷危机,能痛骂一下ZF就能够逗乐观众,什么年代了,笑点还那么低,财神你退步了。
《让子弹飞》:革命的狂欢
“辛亥是一个革命”,但《让子弹飞》却不是一部向辛亥革命百年献礼的影片。或许正因如此,寂寞高手姜文不可思议地凑一场贺岁档的热闹,比捱到2011年凑一场更宏大、壮观、普天同庆的政治贺岁档,更接近我们对姜文的“常识”。
历史这东西充满了马克思说过但不总被提起的“偶然性”,革命的历史尤其如此。无论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作为革命的开始,还是革命过程中爆出一段始乱终弃的故事,亦或是革命结束后谁要替谁娶谁,对于革命的演进、**情节的推动,都没有本质上的意义。这就是姜文的**叙事,一种类似于后现代审美的狂欢碎片的拼接、缠绕,折射出一种复杂的革命观,一种并不纯粹的历史观
《黑客帝国》:概念黑客与圈钱矩阵
一部**是否够格被称为经典,我认为不外乎取决于两个方面:艺术和技术。其下又可细分,其所指领域也不一定雷同。《卡萨布兰卡》是经典,因为它超越时代的表演、运镜和剧作——这大抵都可归类于艺术;《星球大战》系列是经典,因为它的世界观、情节、设定以及特效——少有的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影片;库布里克的影片几乎都能归为经典,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中浸*的超前思考,对人类在后工业时代生存状况的担忧——艺术与技术在这里达到了一种和谐。之所以将《MATRIX》归类为经典,不仅因为她在技术上的遥遥领先以及其带来的投入产出比(事实上,公认的经典影片亏钱者甚众。但高收益毕竟反映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即影片在观众群中引起的共鸣),更因为她在上世纪末令人耳目一新的高度思想性与新旧概念的信手拈来;而不论今日如何评说,《MATRIX》都已经在**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尼奥的黑风衣抖开的瞬间,人们目见的不是数不清的用于耍酷的,而是一个影象新纪元的冉冉升起。
还可以哈 = =、
求一篇任何**的影评
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建党伟业》的450字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建党伟业观后感450字篇1
伴着片尾曲,灯光照亮了影院;一如伴着国际歌,中国***照亮了中国革命。眼睛被拉回到现代,然而一颗心仍在那段峥嵘岁月的一幕幕里徘徊,久久不愿离去。?题记
一部《建党伟业》,一份献给***90华诞的厚礼,一次中华儿女共同领受的精神洗礼。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巴黎和会、五?我曾经认为,这些只与历史考试有关;然而,真正的历史,又怎是薄薄的历史书所能承载得起的?当**带我走进那段励志人心的岁月,我的整个人如同燃烧了一般。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时光飞一般的流逝,现在党已经90岁大寿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只有亲身尝过苦,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甜。当***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现在回想起《建党伟业》我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对我们的?恩赐?。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背负着历史,我们的脚步注定是谨慎而稳健的。我们会记住这一切,我们会珍惜现在的这一切,在今天的起跑线上,创造全新的自我!
建党伟业观后感450字篇2
《建党伟业》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一直到1921年中国***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几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胡适、袁世凯-----等等,都是可以单独写一部**了,要把如此众多的人和事,在短短二个小时内说清楚,其实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的不多,但历史事件述说着非常清楚,观看时随得剧情的起伏,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编剧的功力确实不凡,演员的演出也十分精彩,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从辛亥革命一直到五中的大事说得非常清楚,不少人物都写着有声有色,比如,发哥演着袁世凯痛骂日本人,霸气十足,一个枭雄的形象让发哥演活了,为了当皇帝,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再比如,刘德华演着蔡锷将军,火车站与小风仙挥泪相别,与相谈时的吐血,抱病上战场的沉着,很好地再现了一代儒将以身许国的悲壮;
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初到北大,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蛮有意思,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见深情,刘烨的演技真是牛!
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三条主线,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建党伟业》的画面也很注意视觉效果,让人目不暇接,我最喜欢南湖上周迅演着王会悟撑得一把伞,坐在嘉兴南湖的船头,烟云笼罩的湖上,古色古香的木船,船头美丽的女子曼妙的身姿,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美景,真是美极了。
《建党伟业》真精彩!
建党伟业观后感450字篇3
当学生们涌上街头,振臂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青年一代担起山河重任的激情扑面而来,看得人热血沸腾。火烧赵家楼、血书?还我青岛?以及女学生滴血喊冤跪在地上拿着一块写着冤字的大布为四万万同胞喊冤等历史事件逐一呈现。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中国***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
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腥风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甜。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了现在的和平,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员肩上的责任。我们全国的党员到现在已有8000多万,这是多么辉煌的成绩啊。13名代表,50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能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带领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美好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她让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不需要担忧衣食住行,只需安然前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用鲜血换来的。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在党的90周岁生日之际,忠心祝愿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再创辉煌。
建党伟业观后感450字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回荡着。
**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代表的***与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此举遭到了以***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着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的府第,要求见,被拒绝后。冯将军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任弼时,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建党伟业观后感450字篇5
从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到1921年中国***的成立经过了10年。这短短的10年在历史长河中也许只是那么的一瞬间。但在这一瞬间中。中国,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军阀混战。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走到了法国,参加巴黎和会。我的心中不免有一小股小小的激动。但是讲和失败后,各国列强竟然不顾我们中国人的感受。将我们中国的战胜权转交给日本。在把我们的山东省无条件的割给日本。我握紧拳头,为我们中国打抱不平。难道说我们若大个中国竟然没人站出来反对吗?
五爆发后,学生们成群结队的向政府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喊着?还我山东?的口号冲进了曹贼家,并烧毁了当时签约丧国辱权《二十一条》的桌子。
当一个女大学生高手举着?冤?在国会门前为四万万同胞喊冤时我不禁,泪流满面。可想而知中国***的建立是顺应时代潮流,是历史的选择。为的就是推翻无能的北洋军政府,建立新政权,引用,建立布维什维克。
并于1921年7月23日等人在船上举行了第一次党代会,宣布了中国***的成立。并领导全国人民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建党伟业观后感450字相关文章:
1. 建党伟业观后感400字
2. 《建党伟业》观后感大全
3. 《建党伟业》观后感作文
4. 《建党伟业》观后感
5. 看建党伟业有感
6. 《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影评
让子弹飞 集黑色幽默 动作 感情等于一身 很好看
让子弹飞》的一些暗线,隐喻,野心和吹捧。 姜文拍**,也图个被认同。他的四部风格各异的**,都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每一个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内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表现出来的选本、选角的眼光,节奏、镜头的把握,讲故事谈思想的水平等硬实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圣。但姜文不满足,他追求更广阔的认同。《鬼子来了》被禁,《太阳》票房不佳,这些不认同的声音在姜文心里絮絮叨叨挥之不去。
两年多后,姜文射出来的,是经过精心构化,寻求破局的子弹。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众,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认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赚了。
我从没见过国产导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这野心听起来又如此的不可实现。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脱离大众,大神要高于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认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认同。大众同行还算容易同时取悦。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这三群,在态度上冰炭不容。
现实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赞之后,**自身素质迅速赢得了同行和大众的青睐。 广大小装青年们在短暂的观望后,看到宁财神同学的一句“姜文王朝来了!”后立即拜倒投诚。罗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来,“日,评价这么高,不至于吧。(这**没啥思想啊)”,“下次拍个更有追求的**”,“你们到底为什么激动啊”。 更极端一些的人开始咒骂,“姜文背叛了我们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着,也能挣钱”这种事在他们眼里是没门的。 “你媚俗了大众,让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经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讽刺了,你就已经跪下了!”。
连我这个不合群的小装青年,看完后也充满了疑惑。前两小时被导演带着高速狂飙,爽透了,结尾的节奏变化却让我无所适从。张麻子打倒了黄四郎, 最后却一无所得,兄弟女人也离他远去。他骑着白马缓缓离去的场景让我十分落寞。虽然最后的那场“起义”倾向危险…但这就是姜文**里想说的么?
子弹呼啸而来,透体而过,我却没一点感觉,好像没打中一样。搞的我连影评都不想写了。
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的开头,张麻子对着白马开了一枪,这枪瞄准绳结,打中却不打断。白马继续跑,绳索已不能吃力。让“子弹飞了一会”,绳索终于断裂,白马才四散跑开。**的结尾,姜文对我开了一枪。 白马在我脑中奔驰一夜一天,绳索终于断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见了那思绪拖出来的暗线,就会明白宁财神说错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姜文专辑看《让子弹飞》《鬼子来了》《太阳》的朋友可以到锐影网www.ruifilm.com在线高清观看 。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这就是姜文在此**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路。他准备打向谁? 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别不怕,但我可不敢胡写。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界,对准某位**界的官府代言人。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汤师爷落水而, 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以说,在**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 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
时下**圈里, 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的毒瘤,就够好了。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人觉得。“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线索还在**里
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 在**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给这**投了多少钱来着, 别是一千八百万
(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 **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将将是个“冯”字,有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
在**后半, 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刻,枪声四起。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挣脱沉重的束缚。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人搬走。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同情革命是什么意思?
《建党伟业》影评。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时代自己的任务,每一个人都是时代中的人。他们奔走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他们都是时代的自己。
在辛亥革命后,无数的能人志士,为中国,为中华民族寻找药方。应对失去封建帝制的失序社会。生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原生政治制度,在1912年2月12日突然间,政府被推翻,人民所信服的权威被打破。传统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并没建起来。
整个社会笼罩着失序和混乱。《建党伟业》这部**,与其把它看做是中国***的发展历史,不如把这部看做是关于当时中国发展方向探索的影片。无数的能人志士为中国前途寻找出路,为那个时代把脉。最终中国***找到了能够救亡中国的道路,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正如**导学中,三条线索。从辛亥革命到五。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中国的救亡之路,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的人生轨迹从青年求学单中共一大。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为庆祝中国***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该片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海外部分由李少红执导,五四时期部分由陆川执导,战争场面由沈东执导),由刘烨、陈坤、张嘉译、冯远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五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该片于2011年6月15日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最终票房约为4.12亿元人民币。
web3的三次革命是什么(互联网的三次革命都有哪些)
更多的意思是对革命者的敬佩!忘我的革命精神,舍小家保大家!可敬可佩,值得我们新时代学习并运用到各行各业!
拓展知识:
这是我在天涯上看见的一个影评 你看看~~ 终于看完《让子弹飞》了。《子弹》早炒得沸沸扬扬,可本人懒,不爱走路不爱坐公交,连打的都不想,所以尽管喜欢姜文,也没喜欢到能让我亲自去**院看他的东西,今日写影评多少是个马后炮。 在我动笔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那刚放假的中学生外甥正在看《子弹》,是我推荐给他的。**里正传来姜文“枪在手,跟我走”的喊声,兄弟四人在鹅城骑着马转了一圈又一圈,可身后除了几只大白鹅悠悠哉哉地昂首阔步,无一人跟上。记得我看子弹时,这一幕看得人心里瓦凉瓦凉的。 二十世纪中国从康梁变法始,到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再到1949,再到,再……。每隔二十几年便发生社会剧变,而一切剧变均以“革命”二字为主题。然而,文字中的革命史却暧昧不清,以致近二十年来影视界始终围绕宫廷戏武打戏转圈圈而不敢触及革命类主题,人们高喊祛魅,批判审片尺度过窄,但是“祛魅”不过是偷懒的理由,审片制不过是托大的借口,其真实原因恐怕还是与导演自身的功力有关。 然而**毕竟不是如儿童弹玻璃珠成人打扑克一样的寻常游戏,不可能永远在以宫廷戏武打戏娱乐观众。祛魅的核心问题不是不要思想而是如何思想。近几年的电视如《潜伏》和《亮剑》等,无论人们对它们的争议如何,这类片子叫座却是事实。中国**要突出困境,这一关是必过的。但是中国**要能突破这一关,哲学功力、**的意象能力和故事画面的构思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必须能够透察革命的本性以及各阶层群体的品格,形成**意象,以既抽象又具体的故事画面来表现之。 在中国影视界,尤其是在四五十岁这一代导演中,具备上述功力的极少。张艺谋和陈凯歌虽然都有过不俗的表现,但是他们已走入“瓶颈”,而且自己就是自己的瓶颈,要突破**易,要突破自己难。姜文是演员出身,干导演在开始倒多少带有票友的性质,也许这是他之幸,正因这个因素,他拍**不必急功近利,这让爱读书爱思考的他有足够的时间沉淀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意识和生活观念方面获得相当的累积,到一定程度便自然而然地喷薄而出。**意象和思路清晰,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而且知道如何表达,这是他明显强于其他导演的地方。 应该说,《子弹》这部片子中关于革命的观念并不复杂,姜文的突出之处是善用实物承载意象,用意象表达观念。 最耐人寻味的是马拉火车。马拉火车在晚清实有其事,原本起于朝廷内讧,李鸿章的政治对手故意以火车震动会影响皇陵风水为由阻止火车运行,以达到搞垮政治对手也即洋务运动的先驱人物李鸿章、占据开平煤矿的目的。故而开平煤矿败即是李鸿章本人失败,主办矿务的唐廷枢最后只好妥协,在自胥各庄到天津的路段上,用马拉火车前行。虽然这个段子是朝廷内斗的结果,但成为现代工业社会中愚昧无知的标志性符号而为后人耻笑。姜文之绝就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这个桥段。只不过是坐上那列火车的是两拨不同的人,一拨是马县长之流,一拨却是张牧之的手下兄弟。**的开局与结局寓意深远。 **里三个主要人物,其他人都是背景。革命固然是运动,然革命本身便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空间,各类人物都会在其中展开拳脚。然而20世纪的中国革命被赋予了先天的政治正确性,我们从小受各种文字和影视的灌输影响,对革命的想象一概是:青春与热血齐飞,革命共进步一色。 时光一闪已是百年,回过头人们才发现,所有的革命不过如一滩黄泥浆。然而历史文本中的各类人物已是面目不清,一概如**中的情节,正反面人物都带着麻将面具作案,一起泥沙俱下。 马县长亦称汤师爷,一个从头到脚没有一句真话的人物,然而他虽是个大骗子却并非十恶不赦。开矿失败他丢下前任老婆和儿子,任她们被人追债,自己却依靠娶了一个做老婆,靠她卖身挣的钱买官职买兵马并买火车用马拉着赴任。总的说来,他只是代表着乱世里极具投机性的旧式人物,毫无革命意识和观念,却能处处钻营革命带来的好处,他并没有坏到处处与张牧之等革命家捣乱的程度,乱世里趁乱弄钱是他的唯一目的。从另一角度看,这样的人也就是有点钱有点脑子,却无势力无靠山,其实也是乱世中的小人物,只能依附于权势者讨一杯羹。而终因本人无权势,又处处用尽心机投机钻营左右摇摆看人脸色,有好结果的却不多。在这个意义上,他又多少能激起人们心里一丝隐隐的同情。 而从剧情看,他这角色在戏里本应是可有可无,因为张牧之革命的唯一对手是黄四郎这样的人,而汤师爷并无谋划之才,或者说即便有谋划之才,其谋划思路却与张牧之的需要完全不合。然而,这样的人在乱世乃至在中国的任何时代都极多,合起来便成为中国社会的大流,不可忽缺,没有他此戏便不饱满,这大概是他在《子弹》里占据重要戏份的原因。 黄四郎,经历极为复杂,当地一霸,拥有雄厚武装,占地为王、买卖烟土和官职,利用当地县官苛捐杂税,税收从20世纪的20年代末征收到2010年。然而,这样的人竟是曾经的革命者,而且显然是懂洋文的知识分子。他的两颗珍藏版手雷隐而不露地暴露了他过去的身份。其中一颗手雷在辛亥革命时炸了,另一颗珍藏于现在。20年前,他见过张牧之,显然与张牧之同道。然而大浪淘沙星换斗移,黄四郎珍藏的那颗手雷,终于要被他用来炸过去的战友了。 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在革命这块地盘上,黄四郎这样从革命者滑向革命对象的有多少?革命在他们那里从来就不是目的,而只是重新布局的手段。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借革命积攒实力和势力,以便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和占有权。 假县长张牧之,江湖传奇中的大土匪,实际上17岁就担任蔡松坡的手枪队队长,自幼受革命观念熏陶,在纯粹的意义上,他才算是真正的革命者。革命失败,中国进入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他也拉队伍当了土匪,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来实践传统社会“杀富济贫”的观念。张牧之的革命理想很简单:打出一个没有黄四郎的世界。他以为,黄四郎是百姓贫穷之根,只要灭了黄四郎一类人物,百姓的苦日子就到头了。一个算得上纯粹的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科学家亦或是理论家,一般说来都是理想家,张牧之亦是。说句题外话,我喜欢**里张牧之的笑容,以脸的纯真。 张牧之说:“钱不重要,你(黄四郎)也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这是整部戏的文眼。在这里,姜文实际是把自己的革命观赋予了张牧之。他摒弃了一切关于革命之主义的“花花草草”、“水花镜月”,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革命的目的。换言之,这句话直接呈现了革命的目的,余者全是忽悠人的鬼话! 然而,黄四郎代表了一个时代权力关系的核心部分,钱权交换,国家权力不过是他征税敛财的工具。张牧之欲以个人之力要与一架权力机器搏击,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是必然的。虽然黄四郎最后终于被打了,可是张牧之的兄弟也跟着齐齐地散了,带着金钱带着他喜欢的女人奔金钱更多的地方去了。弟兄们连跟张牧之告别都不肯,因为黄四郎太多,而杀黄四郎是提着脑袋干的活,弟兄们觉得跟着张牧之,将永远不轻松,而人努力活着的一切目的终究要奔轻松的活法去。还有许多黄四郎还活着,而在那些散去的兄弟里,谁能保证不会再有人变成黄四郎? 至于鹅城的民众,与其说是张牧之看得明白,不如说是姜文看得明白:对革命来说,这一部分力量不可或缺。但是,需注意到,这一部分力量是水,堤坝够高他们便温良驯服,哪怕是对他们的苛捐杂税已至百年之后,他们也会百般屈忍。若要驯服温顺的水势如决堤力决桎梏,除非已先有人为之破坝掘堤。他们不是不革命,而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曙光在即不革命。要他们中的多数“舍孩子套狼”是不可能的,除非已有人不顾生套住狼脖子。也惟其如此,这一部分力量最难驾驭,因为它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于感性与规模,一方不用必为对立方驭之,在建设与破坏方面能量同样大。 应该说,张牧之哦姜文,从没高看过他们的觉悟,也从不低估他们的能量。如果说“枪在手,跟我走”象征着他曾经试图启蒙,并给他们扔银子扔武器,而经验告诉他这一切徒劳无益,假黄四郎之血溅撒他的臂膀才是他最后输入给鹅城民众的一道看得见的风景。没有这一道风景,他们的革命意愿恐怕连那几只大白鹅都不如!对此,张牧之没有埋怨,他的脸上仍然洋溢着如春风一般的信心,然而他的手下弟兄却再也没有这般信念。 弟兄们再也不肯回大山里去了,张牧之也回不去了。坐着马拉火车来的马县长了,兄弟们却坐着马拉火车去了。他们要去上海去浦东,他们说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方向不同,动力与轨道却并无二致。轨道与动力都没改变,上海浦东、凉州汴州又能有何相异处? 望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张牧之眯细的眼神里漂移着几分理解、几分不屑、几分落寞、几分惆怅。 后记:中国人很难成就团体,而中国的事却是非团体则难以成就。自古以来中国是国家权力形态完备且一家独大,而底层社会呈沙粒化状态,一旦个体脱离群体团队而散落于民间社会,则是孤立地浮游于社会,处于一种失重状态。强者折弱者屈,而无力展开任何反抗,除非重入江湖。中国历史就是这样如年轮一般走过一圈又一圈,人们由这样的年轮中得出各种结论,只是不知姜文的结论是什么,在他的革命观里会不会由此导出强化集权的意识。
让子弹飞里的 国旗怎么是湖北军政府的旗帜
三次大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中国三次大革命指:
第一次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二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第三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另一种说法
第一阶段: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创办近代工业.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变革,走资本主义道路.重大事件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解放思想.重大事件有:.
这些事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最终都失败了,近代化的历史重任最后落到无产阶级的肩上.
还有一种说法
第一次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IT革命哪几次
第一次:PC出现
第二次:web流行
第三次: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
什么叫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与第三次革命这个问题想了好久,关键在于“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算起来这应该是2013年行业里最火的词,尤其是几个号称用互联网思维做实业,掉头反攻互联网的所谓成功者,四处讲演,用力大忽悠,仔细听听无非是圈子里早就已经烂熟的那些讨论。从门户到垂直到web2.0,再到微博微信,无非就是那几个。什么长尾理论啊,用户体验啊,定制服务啊……你多听几次,出去聊天的时候故作淡定深沉,时不时扔出几个词,然后抽一口烟微笑不解释,立刻就是一副得道高人隐藏已久的样子,要你多说几句就立刻推辞说抱歉我还有个投资人的饭局要去,下回再聊,其实是为了赶末班地铁回燕郊的出租房。总之从2001年开始进入中国互联网,这种大忽悠我真是见得多了,说什么用互联网思维做实业,人家做实业的高人真进来玩,分分钟甩人好几条街。所有的这些概念都是人家玩过的。只是限于互联网的技术门槛,很多传统实业上的人被壁垒挡住了而已。史玉柱进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都等着看他笑话,最后被人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这还是史老板肯说,不低调,低调的更多。
吐槽完毕,先说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作为传媒出身,我对互联网在信息科技服务上的一面更敏感,而且这也是互联网对社会影响的最主要领域(当然还有商流物流等方面,不过互联网主要是重整了信息流)。就我所经历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变化来看,如今所说的互联网思维,实际上核心在于以下几个点。
1.去中心化。这是目前互联网行业变化的最大特点,也是让很多传统业者,乃至老一辈互联网行业人士无所适从的特点,无论噱头如何花哨,这个根源上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噱头才能忽悠住那么多人。从传统媒体时代开始,信息的流传是有关键节点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信息的关键节点很明确,控制也很方便。监管部门一声令下,不愿意让人看见的信息就消失了,除非手抄本,手抄本也很容易顺藤摸瓜。即使到了互联网时代,各种新闻门户和垂直门户对于传统媒体的复制性依赖还是很明确,加上搜索引擎关键字的导入控制,互联网信息传播节点的垄断依旧很强,依旧可以通过控制住传统媒体端和重点网站来操控舆论。
不过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很明显,就是单纯消除或者控制信息的难度显著提升,要么借助于行政权力,要么付出更大的成本(例如对百度关键字的买断和消除,费用很高),因此互联网时代对于信息的操控初现了变化,就是信息对抗战,通过散布对立性信息或者虚假信息来模糊事实,让用户无从判断,水军、刷榜之类的出现证实了这一做法有效。所以当互联网时代进入到twitter和facebook时代,中国的同类网站兴起之后,水军的疯狂成为初期无法遏制的景象。在信息传播节点完全被打碎的情况下,就连传统的行政管制都失去了大半威力,更无须说花钱控制信息流通节点。因此面对新的信息流通模式,如何取信于用户,获得用户的好评,过去那种集中火力轰大门户,传统强势报刊媒体的做法基本失去了作用,适合去中心化特点的各类红人、大V的出现适逢其时,所谓的“自媒体”说法就此流行。
对于依赖媒体传播品牌信息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来说,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有弊,传统信息流通的节点被打碎,接近消亡,企业投向传统媒体的广告和信息量大大减少,互联网传播节点的控制难度增加,成本提升,无数难以适应这一变化的企业陷入彷徨,这是弊端的一面。我有不少认识了好多年的公关公司的朋友,这两年都和我诉苦,说公关不如从前好做了。从前是盯住重点媒体,敢花钱,就能把控住舆论,现在这招根本不灵,控制不住。要控制舆论的成本直线提升,必须重新想办法。我也给出过一些主意。但去中心化,有利的一面就是如果企业能适应互联网的变化,建立起从属于自己的信息流通节点和品牌,那么信息的传播效率会显著提升,成本则大大下降,说白了,就是企业要学着做自媒体。这就是小米兴起之后,行业内无数企业都开始学雷军,学他演讲,学小米对微博和社区的把控建设,学所谓的“饥渴营销”,根源就在于小米比别人快一步,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有足够的把控力。中小企业未必能有雷军的资源和思路,但学着建立自己的自媒体传播渠道,学着通过各种夸大宣传打造品牌,这点皮毛还是学得到,各种以打造高粉丝量的微博、微信、社区大号为表现的“互联网思维”达人就此层次涌现。
2.快速精准
既然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基本压制住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那么担负起原有媒体的内容传播责任也是顺理成章,而且面临新传播节点对于时效和容量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这一点从社区和微博兴起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各种骤然兴起、影响深远的互联网大事件,基本都遵循着一日几次更新播报变化的规律,将其中所有事态发展欺负清晰展现,持续抓住用户注意力,这原本是有实力的电视媒体如CNN或者央视才能做到的新闻滚动更新,却由于没有了派遣记者和后台视频制作的流程,变得异常简单,任何在场有微博的人都可以担负起这个任务,简单的文字加就可以将用户注意力牢牢抓住。
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引发了用户需求的变化,也导致了信息提供者的被动应变。媒体的应变不在这里赘述,对于希望提供产品和品牌信息的企业来说,信息内容的迭代压力是扎实的考验,远比简单的建立一个形式上的“自媒体”要困难得多,学雷军搞演讲、搞微博、搞社区、搞口碑传播,形式很容易学,但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大部分的企业都不得其法,而类似小米这样的企业,则是不断从媒体行业中吸收人才,强化自己的优势,在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上做的更好一些。与此同时,对应信息的快速更新,产品的快速更新也成为另一个支持信息传播的焦点。只有产品不断体现出变化,信息快速更新才不是无病呻吟,这对于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产品更新跟不上,那就只有搞花边,没事和业内的对手打打口水仗,搞搞“西红柿”这样的花絮,在不涉及产品的情况下保持曝光度,雷军、刘强东、周鸿祎等人都深谙此道。而如果创新迭代可以跟上,却把握不住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例如极路由,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说,结果就是适得其反。互联网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快字,精准(信息精准、投放精准、控制精准)更重要。
自媒体的内容运营这事学问很大,不在此多说,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3.情感品牌
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化,带来的副作用是公信力的缺失,既然人人都有发言权,大家都可以7×24模式的传播自己的观点,那谁说的更有道理,谁更具备说服力,对用户来说就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微博时代的方韩大战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样本,在这个事件中,双方发言的对与错,道理和逻辑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用户更相信谁,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场没有结果的信息对抗。
对于公众来说,这是一场闹剧,但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个很好的传播典范。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情感品牌,有足够的亮点,迎合用户在情感上、价值观上的需求,那么即使身上背负的争议再多,也依旧能有足够强大的传播效力,韩寒的文字再不咋样,同样有人为他站台,方舟子再胡说八道,依旧有人做忠出来洗地。微博上的陆琪、天天开炮的周鸿祎、青年导师李开复,这些人虽然类型不同,但无不如此。当然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还是郭小四,《小时代》的票房成功,让所有的抨击看起来都是个笑话,因为他打造了自己足够多的群体,影评人能奈他何呢。这些人看的不是小时代,看的不是郭敬明,看的是他心里认同的东西。我们这个年代,真与假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大家并不在乎真相,在乎的是真相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真相,如果不是,他宁可选择不信。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来说,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不是差到令人发指,能有一些打动用户情感的包装特色存在,例如小米手机的“青春发烧”、极路由的“自由”、360的“挑战强者”,就一定有一群认同这些价值观,进而认同你产品的群体跟上来。这是互联网产品运营的核心思维。其他诸如用户体验、免费运营等,都是表面的手段而已。
我归纳出来的和“互联网思维”实质有关的东西,就是以上三点。这三点脱胎于传统媒体的运营,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但内里核心其实并没有变,只是组织和发动的手法变了。如果我们套用过去“、是宣传队”年代的那一套来看看,会发现不过是将工宣队、指导员替换成了互联网上的信息流通节点而已,根源上的把握与宗教、政治宣传几千年的那一套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对于传统行业的佼佼者如史玉柱等人、研究透了互联网的内里,把握住技术平台特点之后进入自然如鱼得水,将各种大忽悠一举碾压而过。
对于“互联网思维”这件事内里感兴趣更多的人,不妨去读一下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以及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这件事上,我们一方面要研究技术平台的变化,但更本质的是要研究群众的心里和情绪。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什么?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意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互联网吗所谓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是相对于人类此前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主要标志)和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而言,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web3到底是什么?是互联网新造神“机器”?今天是7月23日,根据最新报道显示,Web3正式成为了网友们目前最推崇的web产品。而且各大厂商都已经相继加入了web3的生产,其中,著名的红杉资本直接推出了30亿美金的web3的基金项目,而硅谷的A16Z更是推出了45亿美金的web3项目,在今年股票市场普遍下跌的情况下,web3可以说是众多的一片绿色中间唯一的一抹亮色,那么web3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互联网的新的造神机器吗?
第一、web3,实际上就是一种区别于以往的互联网使用方式,从获取信息到使用信息的一个阶段
关于什么是web3,我们可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
Web3.0只是由业内人员制造出来的概念词语,最常见的解释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百度百科
实际上,web1就是网页的可读,也就是信息的获取,web2说的就是网页的不仅仅获取信息,而且还能更改信息,web3说的就是网页信息的交换整合,可以同时将多个信息整合在一起,将用户的数据以及储存进行转移以及流动的功能,这就是web3。
第二、web3是否是新一代的互联网造神机器呢?目前看来很可能是
根据报道显示,目前基本上全球的经济都在关注web3,全球一共有900个加密货币基因,分布在80多个国家,而其中,这些加密基因的总额达到了692亿美元,这么多金额都要依靠web3才能达成更好的消费以及使用渠道,而根据估计,web3在应用端的市场即将达到500亿美元,所以web3潜力很大。
目前我国的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字节跳动都在布局web3,希望他们可以走的更远!
姜文情有独钟的这面旗帜在《让子弹飞》中的出现是个不折不扣的错误。
铁血十八星旗武昌起义后由湖北军政府首先揭出,辛亥革命时期一度有代国旗之尊。1911年12月4日,筹建临时政府的各省代表会(留沪)提议该旗为陆军旗。民国元年(1912年)1月10日,南京各省代表会(代行参议院)议决该旗为陆军旗,为临时大总统搁置。2月13日,因清帝逊位,践约请辞,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1日,正式辞职,南京临时政府终结。临时参议院遂迁往北京,中华民国进入北京政府时期。5月4日,临时参议院在复会后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国旗统一案”。在审议过程中,铁血十八星旗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者的理由是铁血旗的十八星系指关内十八省,不能代表南北统一后的全国版图,更有议员提出:若仍用十八星有“抛弃土地之虞”,恐“酿成民国前途之祸患”。最后通过的议案是:“于旗之中央增绘一星,合成十九星。其星点大小则中央与内外四周均为一律,庶众星环绕,既昭统一之规,而薄海大同,兼寓平等之义。”不过,临时参议院送交袁世凯公布的方案是:“五色旗之左方上角缀以星旗(十九星),其大小居于全旗四分之一”。袁世凯希望保留十九星全旗,要求参议院复议,最终得到参议院一致赞成。6月8日,袁世凯颁布《临时大总统令》,公布临时参议院决议,“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十九星与十八星虽一星之差,意义已完全不同。
《让子弹飞》片首字幕称故事发生于“北洋时代”,出自葛优之口的县长委任状日期“民国8年(1919年)”与之吻合。民国8年距十九星旗成为法定陆军旗已经7年,即使片中非出现陆军旗不可也只能是十九星旗,无论如何与辛亥革命时期的铁血十八星旗挨不上边。影片开头护送县长上任的卫兵们自称“铁血十八星陆军”,难道姜文想通过这怪异称谓强调影片中的旗帜正是“铁血十八星陆军旗”?就算像姜文臆想的那样,铁血十八星旗真是当时的陆军旗,偏远的小县城不是军营,陆军旗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实在匪夷所思。
《让子弹飞》讲的是土匪客串县长的故事,“县长”称谓是值得讨论的又一话题。清代县行政机关称县衙门,行政机关长官称县令。民国3年(1914年)5月,袁世凯以教令公布县官制,“县置知事,隶属道尹为县行政长官”,北京政府时期县行政机关皆称县知事公署,行政机关长官称县知事。民国17年(1928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县政府设县长一人”,县行政机关统一称县政府,行政机关长官称县长。该片的故事既发生于“北洋时代”,理当只有“县知事”和“县知事公署”,不知“县长”和“县政府”是如何穿越而来?
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盗官记》原本写的是国民政府时期的事,“衙门口挂的到底还是”,称“县长”、“县政府”名正言顺理所当然。姜文把故事的时间往前挪到了北京政府时期而有关称谓未做改变,这才出了大问题。这样一来,讨论十八星、十九星似乎已无意义,因为与“县长”、“县政府”对应的该是“”了。
(赫晓夫 原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