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湄公河骂全世界,影评人凭啥对着屏幕说三道四

波米名言_波米影评人物分析

他是凤凰旗下资深**记者/影评人(已离职),本名:温习,微博是波米-夏,他随季节变化改后缀的。

喜欢波米的可以去关注一下他的微信公众号:反派影评。

相关介绍:

**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

解释影片中所表达的主题,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艺术的发展。

批湄公河骂全世界,影评人凭啥对着屏幕说三道四

文学作品与**作品有本质的区别,你这个问题提的好。当意识到**与文学有区别时,便可以打破所谓的“文学价值何在”的伪命题了。这是我比较文学的一道题,答案会涉及到你问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1年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将**作为独立于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之外的新的艺术形式。但**与文学的关系在漫长的发展中像是一对恋人,分分合合,到如今已经密不可分。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曾言:“**是一切手段中最自由的,你能用它创造奇迹,确实有朝一日**取代了文学,不再需要阅读,我会举手欢迎。”。但很明显,文学还未被取代,爱森斯坦曾提出理性蒙太奇认为可以把《资本论》搬上银幕,但他在《蒙太奇1938》中否认了这一点,文学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不可替代。

兴旺的时代,文学的价值何在?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仿佛**的到来导致文学开始迷惑,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了,简直是杞人忧天。文学跟**终究是不一样的,文学以语言为载体,展现文字世界里独特的想象空间,虽然无法给予读者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但文学中意向的多义性,语言的感染力,丰富的想象空间承载着其独特的美感。

即使是文学的**改编,两者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文本,文学有**不能改编之处,所以不论是改编成功还是失败,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更何况有些文学作品很难进行改编,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的唐诗宋词,阿城《棋王》中道家的文化思想,在**中便无法感知。

相反的是,**一直处于身份认同的危机,尤其是近几年,大量的IP**,文学性超过了**性。**的本质应该是**化的,是影像的叙事,所以影评人波米说《从你的全世界》不配称之为**,它只是将机械复制。《长江图》的导演杨超在访谈中极力否认自己的**是诗**,《路边野餐》也是这般,两部**是典型的**化的作品,是靠音画来叙事的。

所以从**的角度来看,我很奇怪文学竟然会有危机感,该担心的不该是**吗?大量文学改编**的出现诸如《一句顶一万句》《三少爷的剑》《我不是潘金莲》反映的其实是**创作的倒退,**缺乏创造力,这是很多诸如杨超这样的导演担心的事情。**对文学作品的过度依赖,反而导致**性的缺失,**应该问一下自己,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至于人们目前对优秀文学的排斥,这真的是由导致的吗?人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隔绝,其实是商业化下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人们对艺术**的隔绝与对优秀文学的隔绝并无二异。相反,**在不自觉间以牺牲**性的方式推得动了文学的发展。

“首先申明一点,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影评人。

因为从阅片量,专业性,创新性来看我的水平远远不够。”

目前中国影评大致分为两类,学术影评和非学术影评(影评)。

学术影评人 大都系统学习过**方面的知识,属于学院派。他们的影评专业性太强,多会发表到专业的期刊上面。目前大陆影评界我们熟知的,比如影评第一人周黎明,《虹膜》负责人Magasa,豆瓣出身的木卫二皆可以算做此类。

非学术影评人 大都没有系统学习,**理论不强,偏向于大众,捧佳片骂烂片。不过也有异类,最近大火的毒舌和桃桃林林本身专业性强,但在刻意在走方向。

冯小刚导演曾经大骂影评人,言辞犀利夹杂国骂。恰恰暴露了从业者与影评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简单点,四个字,就是相爱相杀。

没有**,就不会有影评,但没有影评,**价值就无法体现。

尤其是现在,主流影评人的评价将决定着**的票房走向。

拿最近比较火的《湄公河行动》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来看。

影评人波米的评价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在侮辱**,而即使对手全是矮矬子,《湄公河行动》也绝不是将军。”

波米的言辞可以说是“诛心”,与朋友圈刷爆了的好评相比简直是在“与大众为敌”。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没看过,不多评价,波米要求一向严苛,能被骂我想应该会比《爵迹》强很多。

《湄公河行动》看完后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写文章夸它,然后没几天,许多公众号都在发“表扬信”。

波米那期节目我晚上一点开始听,竟然没睡着,听到三点。虽然有一部分观点我难以认同,但是就影片本身的批评我还是认可的。

**的剪辑问题,配乐问题,摄影问题,故事的逻辑性,这些都是逃不了的硬伤。

可即使冷静下来,让我去评分的话,仍会给**打到7.5分。从专业性的角度它比不上《警察故事3》和《毒战》撑死只是及格,但从情感上我愿意多加1.5.

跟同期上映的矮矬子相比,它即使不是将军,也是一名优秀的战士。

我对**的评论一般不会一面倒,一方面是专业性不强,另一方面是迁就大众。毕竟人民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但即使如此仍旧有一些人不满意。

网络阅读最大的问题是情绪化,能真正看完文章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有人只是看了标题就开骂。他不管你文章里有多少内容夸这部**,他只要看到一句批评的话,便受不了了。

我想这便是影评人存在的必要性,一个行业需要一个标准。当百花奖那样令人作呕的事情被人们视为正常现象时,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影评人,你凭啥对着屏幕说三道四?”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敢于说真话,因为他们把控着**艺术大门的通行证。

我想黑泽明应该不会想和郭敬明坐在一个桌子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