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2.《雷雨》的语言特点

3.1.揭露现实黑暗,对于读者有什么意义(这类体裁经久不衰的原因)2.《雷雨》**给了你们怎样的思考?

4.高二语文下册《雷雨》课堂实录

5.《雷雨》教案

6.雷雨教案

7.高二语文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从戏剧情境的角度写雷雨的剧评_从戏剧情境的角度写雷雨的剧评怎么写

剧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剧本的主题思想  即剧作者通过剧本要对生活说些什么。它是含蓄地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行动中。有的剧本思想立意不止一个,也有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义的。

二、、事实及段落划分

1、的寻找

就是“戏眼”,即戏的核心。找到并抓住它,每段、每幕乃至整个戏的重心就会清楚,导演才有能力去表达。

在一幕戏中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一个以上的。还有两个连续发生,而且发生的时间接近,前一个导致第二个的发生。

2、事实的寻找

事实分类:1、与人物有关的;2、与规定情境有关的;3、与剧情(情节)发展有关的。

3、划分段落

划分后命名(内容概括,明确段落中的主要行动:人物名字加动词)

三、人物及人物关系以及形象系统

人物分析:

1、 人物的价值观念

2、 人物的情感方式

3、 人物的思想方法

4、 人物的欲望

5、 人物的心态

6、 人物的历史对他产生的特殊影响

7、 人物的行为方式

8、 人物的生理状态

9、 人物的语言与形体特点

人物关系的分析:

① 社会关系: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怎样?他的历史,他的经济地位,他的意趣与向往是怎样的?这些都可以从台词中找到依据。更重要的是从他周围的人物的台词中去找。如,别人对他的评价,介绍,议论。指责,以及在别的人物与他直接冲突的台词中去找。这样,便可以找出这一人物的行为逻辑性的规律来。

② 分析人物对剧中所发生的的态度与表现

③从剧本结构上看作者对他的安排,在全剧中他都有些什么直接行动?在剧本的冲突中,他是站在哪一方面的?

④作者的人物说明与舞台提示,对他都说了些什么?关于他的仪态,服饰,生理等方面都有些什么特点与表现?

剧中人物,各个人在剧本结构中的位置不同,任务不同,所以有轻有重。有的是“主体结构性人物”,他们推动剧情发展,展开矛盾斗争,行动性较强。既起故事性作用,也起情节性作用。有的是“一般情节性人物”,他们揭示环境某一方面,补充说明人物关系,或陪衬主体,丰富主体和内容、或适当应剧情结构需要,帮助矛盾冲突的进展。他们的任务相对比较轻松一点,甚或有的任务很轻,作家对他们的着墨不多而已。可是,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剧中人物。

既然是“人物形象系统”,则又需要从角色互相关系的角度来区分他们是“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还是“反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把相对立的两个阵营系统分开,更能有助于处理矛盾冲突和突出主题思想。

而反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是:

在形象系统中,更包括某些不出场的人物,以及包括某些重要的物件,动物等。他们在剧本中也占有一定的形象意义与形象分量。它是属于剧本的完整的形象群的。

如:在剧中几次出现的“信件”;如:原剧中没有出场的弗捷里柯.拉斯波尼等等。他们要么在剧中有着象征意义,要么直接与主题内容有关,与情节发展有关。

一般地说,“主体结构性人物”他的行动都是贯串全剧,是基本人物,作家对他的策划总是比较深些,有大量细节充实他,所以较为立体多面。而“一般情节性人物”占剧本的篇幅少些,描写也不可能很细微,只能是半立体的,还要在分析中以理推情,加以丰富与补充。有些戏特少的人物,则往往近乎于平面或剪影式,则需以大量直接间接生活经验予以充实、补充。这就得从其少量的台词中寻觅着隐约的感受,作为开展合理想象的根据。

同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研究角色性格,对于语言要特别注意。因为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的具体工具,角色的思想、意向、思维、冲突……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人物间的相互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而沟通的。在语言中最能反应出人物对事、对物的态度,人物说话的方式,正是我们理解他的一把钥匙。而且作家的创作风格特点,也是从语言中予以体现的。我们在人物语言中,可以发现关于他们的阶级和时代的特色,还可以得到某些警句、哲理,更提供深一步理解角色思想深度与高度的线索和素质。至于人物的社会地位、职业特点、文化程度、知识兴趣、民族气质,更容易在语言中揭示明白,可以直接让我们领会与了解。

四、矛盾冲突

有相互的行动就会有矛盾冲突,一部戏中会有多个矛盾冲突,要清楚整个戏中有多少对矛盾冲突,更要注意主要的冲突。

主要冲突就是全剧中最大的冲突,冲突的双方的行动是全剧发展的动力,没有了这个冲突全剧的其它冲突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如《雷雨》有许多对矛盾冲突,最主要的是蘩漪与周萍的冲突。没有了这个冲突,整个戏就不能展开。

一对人物的冲突——《雷雨》;生存与生存环境的冲突——《茶馆》等等。

五、主线与辅线

是叙事的线索。是否构成线索要看它在全剧中是否有延续性。大多数的主要冲突在叙事上也是主线。不同的是,次要冲突可能有多个,但辅线的线索不会太多。搞清二者的孰轻孰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线一般要承载剧本的思想立意,但更多的是故事的主要发展线索。如:蘩漪与周萍是主线,周朴园和鲁侍萍是辅线。

六、贯穿行动、反贯穿行动、最高任务

贯穿行动:全剧的贯穿行动,剧中人物在这场斗争里追求一定的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就取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行动。这一条奔赴同一个目标、贯串整个剧本、或此或彼地囊括了全部登场人物的行动线。它往往是全剧的推动力。

全剧的贯穿动作与角色的贯穿动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物的贯穿动作:人物在追求这一主要目标时所取的最基本的行动,他的贯串全剧的基本行动性的内在意向,即角色的贯串行动。

全剧的反贯串行动:那些反对这个目标的人物,也要取一系列的行动(反行动),因此,就出现了一条反行动线。也就是与全剧贯串行动相对立的行动。

最高任务:

人物的最高任务:人物的主要生活任务,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全剧的最高任务:主题思想的深刻化,就是主题思想在行动中的具体化(行动着的主题思想)。就是全剧贯串行动的目的,是剧作者的立意所在,从内涵上讲等同于主题思想。

演出的最高任务:

七、剧本结构

1、按时序分:顺时序叙述、倒时序叙述、二者结合交叉进行

2、按时空分:现实时空、现实时空 心理时空、由过去时 现在时 将来时组成的多重时空、在同一时间展开多个空间

3、按结构分:单线结构、复线结构、散点结构、套层结构

八、风格

狭义的风格:风格是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独创性,是他的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特色。是由于作者的个性造成的。

广义的风格:是概括了某一历史时期许多艺术作品共同具有的形式和内容的特点的。它往往是因某一历史时期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这种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作者自觉地树立一面旗帜,有自己的纲领,如象征主义戏剧;有的是作者不自觉的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个流派虽然没有宣言,但不约而同地会有相同或相近的风格,如荒诞派戏剧。

无论那个作者或什么流派,都涉及到“形势与内容的关系的特点(或特色)”这个关键所在。这个关键所在可以将它认为是作者对艺术如何反映生活所运用和把握的一种表述方式。

导演对剧本风格的分析会使得导演理解剧作者如何去看待生活,又如何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这也就帮助导演理解了剧本的艺术特点,从而对未来演出艺术特色的创造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演出风格:演出风格就是这个剧目演出特有的艺术特色。它包含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态度,对演出所期望产生的审美效果。如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生活化——艺术化?煽情——思索?

演出风格由演出中的多个创作因素组成,各个创作部门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他们都要服从演出的整体风格,而其中表演风格在演出风格的确立上起决定性的因素——表演风格决定了演出的风格。

九、体裁

“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鲁迅道出了体裁的定义。“体裁就是基于对现实的态度而产生的对题材的特定的解释……体裁取决于对的态度……”——古里叶夫

体裁就是对待剧本内容的态度以及他希望观众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剧本里的人和事。

导演对体裁的分析将决定他未来打算让观众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演出,来观照演出中的人和事。

体裁会对观众与演出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演出体裁就是创作者对这个演出剧目中的人和事的态度,同时也是希望观众在看戏时所取的态度。另外,体裁还是决定观众观剧审美距离的因素之一。比如,演剧用了喜剧的题材,那么创作者无论自己还是希望观众对演出中的人和事的态度是超然的,是俯视的目光,是高于剧中人的一种关照。同时,喜剧的体裁由于人类多年形成的演剧和观剧经验,它的演出中的人和事可以是夸张的,不用严格的生活逻辑去比量的。表演的体裁决定整个演出的体裁感。

十、剧本背景资料及剧作者资料

1、有关剧作者本人的经历、生平、传记等。

2、剧作者的其他作品。

3、有关剧作者及作品的评论。

十一、规定情境

1、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包括大的背景(时间的、空间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民族的等等)和具体的时间、地点。

2、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行动(人的生活目标、意向、欲望、资质、思想、情绪、情感特质、动机、对待事物的态度)。

3、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心理状态(同2)。

4、特定的人物关系(外部规定情境就是剧本的事实、,也就是剧本的情节格调,剧中生活的外部结构和基础)。

5、已经发生的事实。

6、。

如何认识规定情境:

首先要对剧本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每一段、每一场、每一幕到全剧,从局部到整体去研究。再返过来,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去研究,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进行。总之,规定情境所包括的六个方面都要研究,尤其是“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行动”和“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心理状态”要与演员认真研究。仅有研究是不够的,二度创作中最重要的是想象。想象一是要将文字的东西变成可视、可听的形象;二是要把那些原本模糊的、大致的东西具体化。这种想象也可以说过是对剧本的开掘。只有通过研究和想象才能使规定情境逐步在导演心中清晰起来。

如何使规定情境尖锐化:

规定情境是否尖锐往往决定一部戏是否有真正的冲突和人物的选择,也决定了戏是否好看。尽管剧本对规定情境有所限定,但导演仍要用富于想象的创造力来使规定情境更加尖锐,当然这种想象的基础是来自于对剧本的深入研究和开掘。

1、让人物的行动更积极。

2、抓住人物关系的特殊性

3、发掘事实、对人物的作用

4、从丰富和厚实的背景中寻找和产生动力

规定情境的变化:

规定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物行动的展开,人物关系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等等,都会使之发生变化。尤其是的发生往往会让原有的规定情境产生巨大的变化,甚至发生逆转。所以,要特别感受对于规定情境的作用。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理解戏剧语言在剧作中的作用,对把握全剧至关重要。

第一,明确戏剧语言的特性。

1.动作性。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戏剧动作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发自内心的语言上,所以剧本台词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动作性。《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就极富动作性。周朴园不知面前的女人就是30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在侍萍叙述悲惨身世过程中,他四次发问:“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哦,你,你,你是--”从随便敷衍到惊惧,最后终于不得不当面承认,鲜明地展示了他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戏曲中一些优美的唱词也极富动作性,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开头一段唱词,从眼神的顾盼来说就有鲜明的动作性:“碧云天”,是高而远;“黄花地”,是低而阔;“西风紧,北雁南飞”,是自右到左;“晓来谁染霜林醉”,是遥遥相问;“总是离人泪”,则以凝视的目光对之。这些都极有层次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变化。《牡丹亭》中的许多唱词也很有动作性,如“惊梦”中的一段:“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施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她先是沉思,继而整理饰物,接着侧身斜视,惊讶地发现自己被镜子偷映进去,然后徐步香闺。这段唱词包含了许多漂亮的表演动作:转身、抖袖、碎步、凝神等。

2.个性化。戏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情趣,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茶馆》中,唐铁嘴一上场第一句话就是:“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一个油滑而又可怜的江湖相士的嘴脸。

3.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易上口,内涵深,也充满着生活气息。《茶馆》第一幕中,常四爷斥责在兵营当差的二德子只会欺压自己人时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利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极形象地表现了二德子的品性。

4.哲理性。戏剧语言必须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必须精辟,有一定思想深度。如《茶馆》第三幕中,常四爷说:“我爱我们的国家啊,可是谁爱我们呢?”这话是很有哲理性的。《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对天地的控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也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要抓住戏曲语言的特点。

戏曲语言与话剧语言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戏曲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三:

1.宾白。宾白可分韵白、口白、方音白三种。韵白是一种朗诵式念白,要按一定音韵咬字发音,多用于有身份、有才学、举止端庄的人,包括引子、定场诗、定场白、下场诗等。口白是一种近口语的念白,多用于丑角和身份低微的平民百姓。方音即用乡土音读白。宾白是叙事的手段,比如《窦娥冤》中主要,赛卢医赚蔡婆、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张驴儿向赛卢医讨药、下毒、张驴儿老父喝错汤药、审问、雪冤等,全是在宾白中完成的。宾白还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莺莺把千言万语铸为一句:“张生!此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表现出莺莺的痛楚、担忧、爱恋、矜持等复杂感情。张生于百般无奈之际,又不甘示弱,只好口出狂言:“小生这一去,自夺一个状元。”表现出他既爱好面子又无计可施的书生气,足见其憨直可笑。

2.曲词。曲词即戏曲的唱词,古称曲文。从宋代南戏形成以来,逐渐分为本色(如《窦娥冤》)、典雅(如《西厢记》)两种。曲词的语言被称之为“沉思的语言”,常用以揭示特定的内心世界。曲词讲究情境,有时情景交融,景是人物眼中之景,情则寓于景中。《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则以情语为主。情境中,或以乐景写悲,如《牡丹亭》“惊梦”,用景色陆离、春光缭乱的乐景写杜丽娘心中之郁闷;或以哀写乐,如《西厢记》“闹斋”,用哀婉气氛写出极乐之情。曲词有时直接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如《窦娥冤》三折中,窦娥被斩前的一段唱,唱词连用了四个“念窦娥”,这里有含冤负屈的诉说,有对自身苦难和往昔生活的回顾,声泪俱下,既表现了窦娥对人生的眷恋,也是对婆婆的哀怜和安慰。

3.曲白相生。曲、白之间的关系是极为为密切的,不可把它们截然公开。曲生白,白生曲,二者浑然一体。例如《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上场时的一句宾白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由此唤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段绮丽唱词,曲词中“原来”是由上句宾白“怎知”来的。接着曲又生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这疑诧和不满,又生出下面她对自然风光向往的曲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雷雨》的语言特点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创新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进行创造性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战场。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点的束缚,课堂上,教师以课本为依据以教授为主,一个模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亦是迷信课本,依赖老师,以接受为主,机械的识记;课后不懂得延伸,走出课堂就把知识还给了老师,这种教法学法都会会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无形中也堵塞了创新的源头。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浅谈一下。

一 提供创新的沃土——构建宽松平等的环境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灵魂,而教学课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宽松平等的对话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逐渐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养成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的习惯。而构建一个宽松平等对话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考虑:

1、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如果一位老师面对微笑授课,讲话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幽默风趣,及时鼓励表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精神压力,在快乐中得到学到知识,而且也有利于新点子的涌现;相反,如果在教学中,表情严肃,学生回答不如意时,就横眉冷眼,批评一顿,那么即使老师很敬业,但最后也只能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构建一个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2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

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子观念越来越严重,学生怕说错讲错,宁愿处于听从的状态,也不愿轻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定向思维跟着老师的脚印走而没法创新,因此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温床,这种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知识的简单注入,而是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丢掉思想包袱,使他们敢于自主地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耐心倾听并给予评解,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示范者”,让讲坛变为学坛,让学生由“服从者、依赖者”向“独立者、自主者、主人翁”转变”,这是唤醒学生平等意识、培植创新勇气的关键。

二 点燃创新的火花——强化求知欲望,主动探索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有着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持续程度以及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是决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老师能把握契机,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能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达标的措施,主动的探索,那么在这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反省自己的学习,不断地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这是点燃创新火花,让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1、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伴随教学过程而引发出来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融洽,这种高度默契的心理环境气氛,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并触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对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创设情境,才能真正激发提高学生求知欲望?一个凤头是很重要的,所以可以在导语上做精妙的设计,设下悬念,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跨度,强化他们急于求知的欲望。比如关于鲁迅的《药》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刚刚同学们感受到了春秋的翠翠,体会奥了详细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其实大事们都是些人的高手,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必须也大多是血肉丰满的人物,药我们见过很多,你见过哪些药呢?它们有什么用处呢?”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这时我又及时提出:“可是在这篇文章中,要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作者为什么把它写入文学作品而不是收藏入医书呢?”学生的好奇心转化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生深入钻研课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们感到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劲。

当然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比如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情境;用师生的密切关系,创设情境;从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创设情境;用激将法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创设情境;通过讨论争辩创设情境;利用讲故事创设情境。

2、注重点拨,引导主动探索

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欲望,教学中还要注重课堂中的点拔。课堂点拔是一门艺术。教育者点拔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教师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那么,何为点拨呢?所谓点拨,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点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办法。

曾看过某老师设计话剧《雷雨》节选这一课,他就是根据引导启发学生领会戏剧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这一需要,着眼于“点拨”这一教学之道,引进多媒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拨疑难、排障阻”的目的,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首先他首先他在课件设计上,显示布景、声像,让学生在上课之初所看到的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标题及电闪雷鸣的声像显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对于戏剧及戏剧的矛盾冲突,他重现艺术画面,点拨直观感受。他先播放的是经过精选的话剧《雷雨》第二幕的片断:周朴园、鲁侍萍相见部分的话剧录像,并根据片断剧情设计一张填写周朴园、鲁侍萍语言、动作的表格,让学生观看录像时从二人脑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中点拨本剧的矛盾冲突。填好后,分小组讨论,利用投影仪选几位同学的表格进行演示,促进了课堂教学中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接着,为了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会戏剧矛盾冲突对推动情节发展作用,他又设计了用箭头符号演示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矛盾发展的曲折性的课件。通过这种符号的“动态”演示,直观点拨了戏剧矛盾冲突对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此外,在课件中还节选了鲁大海以工人代表身份与周朴园相见部分的录像,他还要求学生去发现场上人物之间的新旧矛盾冲突,从这些矛盾中去发现矛盾的实质。

斯宾塞曾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尽量多些”。他这个课件设计的闪光点就是用了点拨法。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远见卓识入手,不仅在“点”的过程中同步辅以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片断以及根据剧情设计矛盾关系图的动态展示,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项演示,由浅入深地进行点拨,展示矛盾冲突及实质,使戏剧矛盾冲突对主题的突出作用能在点拨及学生的思考中得以凸显。,不仅强调学生要学会知识,更强调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以达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 汇集创新的活泉——敢于质疑,拓宽视野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人们的头脑,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

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质疑能力,大胆创新。

1、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质疑的第一步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生创新要先质疑,而质疑要先预习。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在这一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如不去预习,那么他们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质疑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

比如学生在预习鲁迅先生的《药》,我要求学生通过人物、情节、环境去理解所揭示的深刻主题以及作者的艺术技巧,提高鉴赏的能力。有几个学生分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⑴作品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夏瑜还是康大叔? ⑵康大叔是什么人?为何人们都对他恭恭敬敬?文中黑衣人和他是否是一个人? ⑶夏四奶奶既感到儿子是“冤枉”的,为什么上坟时又感到“羞愧”和“踌躇”?她的政治态度究竟怎样? ⑷为何以“药”为题?“华”、“夏”两家的姓氏有何含义?

一个人一旦在预习中能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强烈欲望,便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因此预习思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它既可为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又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保持创新的恒常性。

2、课堂设疑,树立样板

预习时的“问题”正是创造的源泉与起点,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可如何“问”?教师若能以课文为样板,寻找好切入点,精心设计出富于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沿着正确的路径去思考,则既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又能让他们学会质疑,掌握方法,达到举一反三,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却往往只会简单的以对错、是非、好坏来评判文章内容与人物,而对为什么“对”,“错”在哪里:“是”什么,“非”何故:“好”在何处,“坏”的理由等深层意思理解不透,表述不清。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充分发挥“问题”这把钥匙的作用,更要教会学生发问的技巧与解答问题的方法,以激活创造的源泉 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这里我以《我与地坛》为例,遵循设问要有逻辑性的原则,设计如下:

 1、“我”为什么喜欢地坛?是什么地方吸引着“我”呢?

2、地坛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根据这几个词语(剥蚀、淡褪、坍圮、散落——露水、小昆虫、草木、竞相生长)来找出课文原句。

3、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请学生读六个“譬如”)

4、过渡:作者在地坛“想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答案,解答了生与死的问题。地坛帮他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但这些问题的解答,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母亲协助他完成的。

1.揭露现实黑暗,对于读者有什么意义(这类体裁经久不衰的原因)2.《雷雨》**给了你们怎样的思考?

1 个性化的语言。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而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一段,更突出地反映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各自不同的心理.

2 富有动作性的语言。课文中,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以第二场戏为例。

在这场戏里,鲁大海听说代表返回、工人复工、自己被开除,不禁义愤填膺,愤怒揭露周家的罪恶发家史。周萍则出言相骂,大打出手。这两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比较简单,外部动作则非常强烈。周朴园与儿子初次相见,送给儿子的“见面礼”是开除。

3 必要的舞台说明。比如课文开头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的说明,课文当中对有关人物动作、神态的说明,等等,不仅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刻地表现主题。

扩展资料: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

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周朴园的专制、冷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及蘩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略显变态的执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被侮辱的被捉弄的悲苦的鲁妈……

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最后,有错的、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毁灭。它讲述了资产阶级周家和城市平民鲁家两个家庭纠结复杂的悲剧故事。

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二是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而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联系,更是突出、生动地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之间的矛盾。

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反映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社会现实,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雷雨

高二语文下册《雷雨》课堂实录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给人看”,而戏剧与生活的本质区别又是戏剧将生活中细微的矛盾集中在一起爆发出来(不过我最近觉得人生也挺像一场戏的)。我们在雷雨中看到无数的美好被揉烂撕碎,从而发自内心感受到了悲剧的力量。

周萍与四凤相爱,可他们却是兄妹;周冲渴望一个“真正美的世界”,可周家大院给他带来的只有失望;侍萍被“始乱终弃”后对爱情的绝望,对上层人的偏见;以及繁漪受到这“郁热”气氛的压抑,从一个忧郁美人变成了一个疯子。

是命运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顺其自然的结局。

我们看见道德与社会矛盾在这里集中地以发人深省的方式体现出来;从中,我们也应看到这部作品反映出的现实意义。

如周朴园在喝药一幕中表现出对于维护家庭秩序的执着,如此强硬的态度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父辈的专横即是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的一种体现。在戏中,这专横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甚至周朴园本身也是因为父辈的压力才做了始乱终弃的陈世美。这一代代的死循环是否也能在现实生活中窥见一斑呢?

周冲上的是教会学校,被培养成一个理想主义者,向往纯洁与善良,我们甚至可以从他的性格中窥见“神性”(所以我以为他对四凤的爱是对下层阶级人民的博爱,之所以最后他说“不爱四凤”却又以命相救正是因为他被教育了“神性”,他崇尚并勇于实践“伟大”和“博爱”,这是神性)但最终却在雷雨交加中死去。这不又代表着真善美的消亡吗?看似是雷雨让他死去,事实上是这个社会的恶让他的善良无处安放,最终这个善的化身走向了灭亡。

故,从《雷雨》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整个社会的善与恶——以上帝的视角。在享受悲剧给我们带来的审美快感的同时,其深刻的内涵更发人深省。

《雷雨》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雷雨》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初中学习了高尔基的《海燕》,海燕呼喊暴风雨,让暴风雨冲刷出一个新世界。二十年代在周公馆也发生了一场雷电交加的疾风暴雨,他毁灭了周鲁两家,直至死的死,疯的疯,痴呆的痴呆,出走的出走,这场暴风雨预示了什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蜚声剧苑,驰名中外的曹禺力作《雷雨》中的第二幕第一场[客厅相遇]。

 师:话剧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示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同学们在观看课本剧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物对话的音质、音长、音高、语调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情境,作好评点准备。

 (同学们表演课本剧?客厅相遇?)

 生:(掌声)

 师:同学们的表演是成功的,但任何事物也很难十全十美。请同学们进行评点。

 生:(热烈地讨论)

 戏剧语言必须富有表情性,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当周朴园吩咐鲁侍萍?先下去?时,鲁侍萍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问了一句?老爷,没事了?这简单话语极细微的动作正好表现了鲁侍萍愤恨、失望的心情。从语调到表情表演有点和当时情境不谐调。

 师:很中肯,没有表情的语言是僵化的语言。眉目传情吗?

 生:戏剧对话是精练的,有时一个字蕴含着很多潜台词。周朴园在对话有十一个?哦?字,这些?哦?字有的是沉思,有的是伤感,有的是惊恐,有的应轻,有的应重。(举例,同学大笑)**说的时候区分的不够明显,影响了剧情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

 师:妙!观剧看书,探出幽微,扪毛辨骨,值得大家学习。

 [分组编排课本剧调动了学生研读剧本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学们在戏剧语言艺术的艺术长廊中徜徉,接受含蓄隽永的戏剧语言的濡染和熏陶。]

 师:话剧的冲突和情节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在周公馆客厅这对三十年前的恋人邂逅,仇人重逢,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如果把?客厅相遇?比作一壶水的话,那麽谁是这壶底燃烧的柴呢?

 生:鲁侍萍!

 师:回答得好!鲁侍萍这堆柴燃烧时旺时弱,但终于燃沸了这壶水。如果壶里煮的是蚕茧,那麽谁是这?茧?呢?

 生:周朴园!

 师:对!周朴园这个蚕茧随水温的增高一层一层地被煮脱,直至原形毕露,那麽这场剧是怎样一层一层展现这一冲突呢?请同学们回忆剧情看课文找出鲁侍萍几次有意识的想表白自己身份又有几次隐蔽了自己身份的关键语句。

 生:当周朴园奇怪鲁侍萍关窗的娴熟动作问:?你贵姓?她完全可以说我姓梅,我是梅侍萍。她却说?我姓鲁?,有意地隐蔽过去。第二处,她细说侍萍身世,详揭周朴园隐情,可是当周朴园汗涔涔,诚惶诚恐地听她诉说三十年的`往事,惊异地问:?你姓什麽?她本该表明自己身份,但她又只说了?我姓鲁?。第三处,当详尽讲述鲁侍萍还活着,是有意表白自己就是侍萍,担当周朴园惊恐的问?你是谁?至始本可正面回答,但她却答道?我是这四凤的妈?又掩饰过去;第四次当周朴园听她讲诉的故事后说?你下去吧?,她却又泪要涌出地说?老爷,没事了?不想走开,至此她已预感到在不表白机会不多了,她借谈衬衫的机会终于表明了自己身份。

 (教师择要板书加点词语)

 师:好!在鲁侍萍欲要表明自己身份,又欲隐蔽自己身份的相认过程中,周朴园的情态有那些变化?

 生:在谈雨衣时,周朴园是漫不经心;在看到鲁侍萍似曾相识的关窗动作时有些惊奇;在鲁侍萍淋漓尽致揭露隐情时,有些慌;在鲁侍萍述说侍萍还活着时,有些恐惧;当鲁侍萍相认时,他变得严厉。

 师:?客厅相遇?鲁侍萍三次欲表明自己的身份,三次又隐蔽了自己的身份,最后才揭露谜底;周朴园由漫不经心,既而疑惊恐厉,展开了戏剧三起三落,最后推向高潮的冲突,达到曲尽其秒的艺术效果,显示了戏剧语言展开冲突、推动情节的特点。

 [特殊的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就是戏的扣子的撒开和收紧。人物性格就在戏的扣子中迸发出耀眼的光彩。而语言是性格的外在表现。从外在的语言表象入手,依据文本筛选关键语句品味戏剧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进而研讨戏剧语言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课堂结构脉络分明、层次井然,一环扣一环。水到渠成地完成品读戏剧语言艺术美的教学重点。]

 师:在?客厅相遇?中,周与鲁的对话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

 生:当周朴园说?你现在要什麽?她满眼含泪说:?我?只要见我的萍儿?这是她想相认的根本原因,这是母爱使然,符合生活真实,也表现了她的善良。

 生:开始鲁侍萍对周朴园的表演还寄以幻想,随着冲突的展开逐渐认清了他的本质,当她听到周朴园当面撒谎说梅家**?很贤慧,也很规矩?立即予以揭露,?不贤慧,不规矩?。当周朴园撒谎?有点亲戚?她用反逼语气说?亲戚?戳穿其谎言,表现了她的抗争与顽强。

 生:最能表现鲁侍萍的抗争精神是相认后,周朴园想用金钱收买她,她发出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控诉。当即将支票撕毁,表现她有骨气和抗争精神。

 师:周朴园对鲁侍萍那种似爱非爱的感情和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更使这个人物的?庐山真面目?云遮雾罩,找出文中的主要对话,分析这些对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生:认前脉脉含情的怀旧,不能说没有一点忏悔之苦,因为他相认前不知道面前是鲁侍萍,不可能作样子给她看。

 生:周朴园的?爱情?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爱?,周朴园壁上梁上画的?龙?已面目全非。这从周朴园脱胎换骨的故事新编中能够看出来。周朴园画龙,只是为了供自己在灵魂空虚时填充,感情寂寞时咀嚼。一旦?生龙?降临。他决不会用这张旧传票重登当年的客船的。语句?不,不,不用?你先下去吧?不难看出他的?怀念?是自私的、廉价的、虚伪的。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就辩论一下,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虚情意?

 生:当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就是?梅**?时,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他的社会地位、名誉和家庭时,马上撕去了以前怀旧的脉脉含情的面纱,突兀而起?你来干什麽?谁指使你来的?这表现了他虚伪、冷酷、残忍的本性。

 生:周朴园后来的言行说明他过去的怀念具有其特殊性,即周朴园脑子里所真正怀念的是那段情意缠绵的温馨往事。

 生:周朴园要钱财了,鲁侍萍就退避三舍了。一旦钱财到手,他又追求个人的感情了。这种怀念是极端自私的。

 生:当鲁侍萍抗争?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怕事情闹大,他又故伎重演?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死了?企图哄骗鲁侍萍,并以?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相威胁,最后又不惜用金钱收买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与狡诈。

 师:同学们都谈的很好。鲁侍萍的?两没?没事了?一揭?不贤慧,不规矩?一反问?亲戚?;周朴园认前的怀旧,二试前的语不成声,认后的厉责、哄骗。这些对话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个性性格,符合两个人的身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味出戏剧语言的韵味和境界。

 [辩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大胆设,小心求证。戏剧语言的空白艺术为他们提供了砺炼思维的广阔空间。学生精当的评述可以看出教者设计的独到。]

雷雨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雷雨》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雷雨》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波澜和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

 2、认识资产阶级冷酷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

 3、训练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2、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1、表演法:通过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1、以阅读学习法为主要,辅之以合作学习法。

 2、兴趣性阅读——研究式阅读——鉴赏式阅读。

  教学过程:

 一、以《雷雨》的巨大成就导入课文。

 二、进入课文。

 1、学生表演第一场戏剧冲突。

 2、评价演出效果。

 3、分析人物内心变化。

 4、辩论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

 5、分析评价人物性格特征。

 三、深入探讨:

 1、周、鲁两家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2、周朴园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戏剧的深刻主题?

 四、大胆质疑。

 五、布置作业:

 1、用分析周朴园的方法去分析鲁侍萍。

 2、阅读《雷雨》全剧。

 3、就《雷雨》某一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

 课内思考题:

 1、在周、鲁二人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反复说出一个字,分别有怎样的潜台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2、周、鲁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的展开对话,周几次问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3、周在认出鲁之后,对侍萍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4、周朴园爱侍萍吗?他对鲁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是怎样的一个人?

 5、周、鲁两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戏剧的标题及当时的社会?

《雷雨》教案 篇2

  一、导入。

 1、出示——雨。

 2、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3、读的很准,哪位同学能想到和“雨”有关的词语?

 4、课外积累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大家听得真仔细,打雷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尤其是夏季经常出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题就是——雷雨(板书)。课文中所描写的这场雷雨是怎样的呢?通过学习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2、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组识字、读词语。

 3、请三个同学读全文。(1—3)、(4—6)、(7—8)。

 **读地很流利,现在我们也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雷雨的?

 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细读,品味

 一1、指名读1---3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老师引读(板书:蝉不叫、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3、现在我们知道了雷雨前会出现这些景象,那么你觉得作者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景象写的更具体的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找找看吧!学生自读。

 *边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边指导朗读。

 A、黑沉沉:ABB式、你能说出像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B、压下来:说明乌云来得快而且凶猛。(板书:压)

 C、一动不动:说明当时一丝风也没有。(板书:不动)

 D、乱摆:什么乱摆?(树枝)说明风特别大。

 E、垂下来:风很大,蜘蛛顺着蛛丝掉下来逃走。说明蜘蛛心里害怕。(板书:逃走)

 F、越来越亮*响:一次比一次亮,一次比一次响。(板书:亮响)

 (为什么先写闪电,再写雷声呢?)

 4、刚刚我们知道下雨之前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除了这些,你能想到还有哪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

 提示:①燕子低飞。燕子拍拍翅膀低飞。②蚂蚁搬家。蚂蚁搬家。

 (可联系课文《要下雨了》。)

 5、乌云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不叫了,蚂蚁都在忙碌地搬家,燕子在低飞。让我们想象着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吧!

 先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

 二*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出示课件:第一幅插图)

 1、看图,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随机板书:雷雨中雨大、看不清。)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把描写雷雨中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读,指导学生把雨中的变化读出来。(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

 三*雨的变化可真大,一下子哗哗哗地下起来,来得急,而且越下越大,可没一会儿工夫,雨渐渐地小了,嘿,天晴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可美了,赶紧来读一读吧!

 1、指名读。

 2、你觉得你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句吧!

 (师随机板书:雷雨后:雨停太阳出来蝉叫了、蜘蛛坐青蛙叫、彩虹。)

 3、引导联想:雷雨前蝉是怎样的呢?蜘蛛是怎样的呢?

 *你的观察真仔细,雷雨前蝉是一声也不叫,而雷雨后蝉叫了;雷雨前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而雷雨后蜘蛛却非常悠闲的坐在网上;雷雨前天空是乌云、闪电打雷,而雷雨后天上出现的是美丽的彩虹。

 4、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雷雨过后那充满生机的美景。(出示课件:第二幅图)

 5、看图说: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如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雷雨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想做什么?)

 *让我们想象着自己已经走进这美景之中,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7、8两段。

 6、指名读,评议。

 ①要读出雷雨后清新、洁净、那充满生机的美丽。

 ②师范读,再指名读。

 让我们再次共同感受这场雷雨吧!------齐读全文!

 四、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后变化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见,肯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把文章写的这么美,我想: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雷雨》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段每句的意思,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雷雨》(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请同学们一起听电脑老师读一遍课文,边听边仔细观察,注意屏幕上有些什么变化。

 2、刚刚老师请同学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幅画,认真听清楚电脑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a.哪幅画是雷雨前的情景,雷雨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b.哪幅画是雷雨时的情景,雷雨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c.第三幅画与另外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老师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哪幅图是讲雷雨前的情景,你能把雷雨前的情景讲一下吗?

 哪几个小节是写第一幅图的?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句

 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雷雨前,请一个小朋友把第一至第三段朗读一下。

 a.雷雨前,天空中都有些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雷电)

 b.乌云是什么样的?(板书:满天、黑沉沉)

 c.一开始有没有大风?从书上哪句话可以看出来?那么大风是怎么来的?(抓住“忽然”一词)

 d.蝉怎么样了?(板书:不叫)

 e.树上的一只蜘蛛又怎样了?(板书:垂、逃)

 f.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说明什么?

 g.指导朗读。

 2、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雷雨时的情景,请一个小朋友把四、五、六段读一下。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雨下得非常大?为什么?(板书:雷声)

 b.第六段中连用了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现在还有没有雷声了?这雷声是怎样的?(板书:雷声)

 c.指导朗读。这三段中“哗哗哗”和“渐渐地”中间都是逗号,“哗哗哗”表明雨急雨大,要读得重些,停顿短些,“渐渐地”要读得由重到轻,稍慢些,读出雷声、雨声的变化。

 3、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雷雨后的情景,请一个小朋友把七、八段朗读一下。

 a.是什么原因使天亮起来了?

 b.刚刚下了一场雨,而且下得很大,雷雨把空气中的灰尘都洗刷干净了,还带走了空气中的热量,所以空气中格外清新。请小朋友们来解释一下“迎面”、“扑”的意思。

 c.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什么?(板书:太阳、彩虹)

 d.第八段中的哪两句话与前文有联系?(板书:又叫、坐在网上)

 与前文哪些内容有联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的?

 e.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刚下的这场雨很大?

 f.指导朗读。我们先来听一下电脑老师是怎么读的?

 四、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学了《雷雨》这一课,掌握了有关雷雨的一些自然知识,知道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变化,这篇课文顺序清楚,而且联系紧密。

 五、朗读全文,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

 15雷雨

 天空 蝉 蜘蛛

 雷雨前 乌云、大风、雷电 不叫 垂、逃

 雷雨时 大雨、雷声

 雷雨后 太阳、彩虹 又叫 坐在网上

《雷雨》教案 篇4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18雷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二名师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学习重点

 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习难点

 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审美视点:情景美,创造美

  课前准备

 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直接读课题,雷雨小朋友都见过吧,谁能说说。

 2.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看到的雷雨的景象,作者也把他观察到的雷雨写进了课文里,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感受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

  二、识字

 1.作者到底写了雷雨的哪些景象,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同桌。

 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生字这个拦路虎消灭没有?老师从课文里选了4个句子,看水能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看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没。

 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出示生字:生字在句子中能读准,单独出现还能读好吗?

 同桌互读──男女赛读

 4.记字形:生字朋友的名字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怎么记的?

 5.巩固生字:

 (1) 自读生字卡上的词语,分大组组词

 (2) 在生活中识字

  三、学习课文

 1.分大组赛读课文

 2.边读边想围绕雷雨,你读的这个部分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

 指名回答(板书:前 中 后)

 3.品读课文:想不想欣赏一下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板书:)

  雷雨前:

 (1)出示课件: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

 (2)从你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3)刚才大家看了,说了雷雨前的景象,现在我们读一读作者写的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自读课文──指名回答──谈体会──齐读

 (4)小结:是呀,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让老师也感受到。齐读1──3自然段。

  雷雨中:

 (1)出示课件: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这时你听见了什么?(板书:雨)

 (2)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请自读4──6自然段。

 (3)读了第二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4)小结:是呀,雷雨由大变小,真是变化莫测!

 (5)让我们一边听雨声,一边带着刚才的感受读一读4──6自然段。

  雷雨后:

 (1)出示课件:渐渐地,雷声、雨声都小了,一场雷雨很快结束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板书:彩虹)

 (2)是呀,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小青蛙欢快地唱着歌,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7──8自然段,看谁能读出雷雨后那美丽的景致。

 (4)小结:雨过天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四、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相信这神奇的大自然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雨这么神奇,春雨、秋雨、冬雨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

 2.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雷雨》教学设计片段

 1.闭眼听配音,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画一幅你看到的或想象中的雷雨前的景象图,并在图下写几句话,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图,进行交流。

 3.写一写。留心观察这一周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甘河滩镇坡东小学 陈占香)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8雷雨教学设计二,雷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雷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新词,初步了解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比较看图,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雷雨中的动画及雷雨声)你们看,你们听,这是什么?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15课:雷雨。(板课题)你们见过雷雨吗?是怎么样的?

 2、(课件出示两幅插图)看,它们是什么时候的雷雨景象?都画了什么景物?哪些景物是只有第一幅图才有的,哪些景物是第二幅图中有的?从上到下观察,两幅图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为什么两幅图会有不同的景物呢?

 3、大家的眼睛可厉害,一眼给瞧出了,夏天到了,就会常有的现象:雨下得大,但时间不长,天气变化极大的雨,叫做――(学生答:叫雷雨。)

《雷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习《雷雨》第二幕.着重分析主要的矛盾冲突及矛盾冲突所揭示的人物性格,挖掘全剧的主题;

 2、了解话剧的特点,品味个性化语言。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剧情: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时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鲁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导观众和读者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这正是《雷雨》这一名剧深刻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二、分析剧情和矛盾冲突:

(1)梳理人物关系:说说下列人物存在哪些冲突?主要矛盾是什么?(显示人物关系表)

 (2)第一场戏的剧情如何发展?

 三、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1)周朴园怀念鲁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请试加分析。

 (2)周朴园对鲁侍萍相认前和相认后的态度变化是否矛盾?为什么?

 (3)你认为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可以用四个词概括:自私、虚伪、阴险、狡诈。他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当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的时候,他凶相毕露,残酷、自私的一面暴露无遗。正如繁漪所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四、分析主题:

 《雷雨》在纠缠着血缘关系和命运巧合的剧情中深刻地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内容,鲁侍萍、鲁大海和周朴园的冲突本质上是阶级冲突,冲突的残酷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鲁侍萍、四凤等人的悲剧有力地揭示了旧社会、旧家庭的罪恶。

  五、欣赏人物语言 :

 (1)试分析下面一段对话: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2)有感情朗读下面几句话,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周朴园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六、布置作业:

 (1)全剧的标题“雷雨”有什么象征意义?

 (2)鲁侍萍到底有没有出路?请发挥你的想象力,以“走出周公馆的侍萍”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雷雨》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语: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 再现雷雨前的情境。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

 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

 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用多媒体帮助理解)

 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 再现雷雨时的情境。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

 渐渐地,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 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雷雨前有什么不同?

 说说彩虹有哪几种颜色。

 ③“池塘里水满了”说明了什么?

 ④雨过天晴,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在枝头唱起歌儿……雨后的景色真美啊!难怪小青蛙也蹲在荷叶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

 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你能把雨后看见的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雨前、雨中、雨后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作业:

 画一幅你看到的或想象中的“雷雨前”的景象图,并在图下写几句话。

  板书:

 前 雷雨 中 真美! 后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雷雨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2.进一步感知夏季的季节特征。

 3.体验唱歌的乐趣。

 4. 初步了解雷雨的常识。

 5. 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雷雨。

  活动准备:

 1.准备录音机,歌风《夏天的雷雨》的音乐磁带。

 2.准备有关雷雨现象的,录音。

 3.准备手电筒,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音,引出活动主题。

 1.播放雷雨录音,让幼儿倾听。

 2.引导幼儿猜一猜;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什么时候听这种声音?

 二、引导幼儿讨论。

 谁看见过夏天的雷雨?它是什么样的?

 三、组织幼儿观赏有关雷雨现象的。

 1.请幼儿说说的内容:例如:闪电的画面,闪电过后下雨的画面。

 2.启发幼儿说说看到雷雨的感受。

 3.引导幼儿讨论:打雷和闪电时应该怎么做?例如:用双手掩着耳朵,张开嘴,不能站在树下,要留在安全的地方等。

 四、学习歌曲《夏天的雷雨》。

 1.教师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引导幼儿倾听,欣赏。

 2.引导幼儿说说从歌曲里听到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

 3.教师朗诵几遍歌词后,与幼儿一起随着音乐学唱歌曲。

 五、幼儿表演歌曲《夏天的雷雨》。

 1.引导幼儿自选取扮演打雷公公和闪电婆婆的角色,分别拿着手电筒和乐器演唱歌曲。

 2.指导幼儿分角色扮演,如唱到“一闪闪”时,闪电婆婆便把手电筒开关数次,唱到“轰隆隆”时,打雷先生便要敲打乐器。

 3.根据幼儿的兴趣交换角色重复表演。

  小百科:

 一般是指自然界中的雷电,雷是由于大气中的云体之间、云地之间正负电荷互相摩擦产生剧烈的放电,产生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雷鸣。

雷雨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板书课题:雷雨)

 二、简述《雷雨》的有关情况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元代戏曲和明清,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三.复习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语言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冲突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体现为人物间的性格冲突。

 四、 找出戏剧人物,并分析人物间的关系

 教师述:那么既然讲的是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那么我们看看在本篇课文当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呢?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张图表的形式来表示一下。

 [学生找,回答,教师板书](内容见后面的板书)

 五、 找出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部分

 教师述:我们再对这张人物关系图来分析一下,我们看,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了哪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矛盾冲突的?(明确:周朴园)那么我再深入地问一句,这个周朴园和哪些具体人物之间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明确:鲁侍萍、鲁大海)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要把节选的这一部分按照矛盾冲突来划分场次的话,我们说,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呢?(2个部分:一场写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一场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其中的第一场。那么在赏析之时,我想请同学们起来分别扮演剧中的两个人物,来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进而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

 [问]:那么我们选择哪一段来表演更能体现出人物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呢?

 [答]

 [教师明确]:第一场中的第二个层次

 六、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七、 归纳表演技巧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并板书:身份、地位、处境的变化、舞台说明、性格、心理等

 八、 学生结合上述表演技巧,再一次表演并点评

 九、 听有关这一部分的录音,请学生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节奏及语气

 (略)

 十、 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表演是一种艺术行为,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就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说话、行动,还要加上我们自己的生活积淀和艺术修养。

 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了上述的表演技巧,课后试着去排演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一段矛盾冲突。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留给大家的作业。

雷雨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的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有情趣地诵读、想象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读说结合,激发情感,培养学生灵性。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让学生在自主诵读、创情想象中感受课文的意境。

 3、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4、 在体会文章意境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在创情想象中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能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雨)你见过什么样的雨?

 2、学生自由回答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雨的样子,教师相机总结学生的回答。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夏季里雷雨的壮丽景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播放影像,情境体验

 1、 播放雷雨前、中、后的影像,让孩子们认真观看。(师认真观察孩子们在观看时的表情)

 2、总结孩子们刚才看影像时的感受,让学生说说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3、师根据孩子叙说,相机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 同桌互读互评。(媒体出示评价标准:能认真读书,得;能认真读书,读得准确,得;能认真读书,读得准确流利得。)

 3、 获一颗星和两颗星的小朋友齐读课文,争取得三颗星。

  四、创情想象,体会意境

 (一)、重点体会雷雨中的景象

 1、(出示课文插图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会雨中天气变化的特征。

 2、学生自由汇报,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和说话。

 3、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吧。

 4、学生汇报朗读。

 5、雨下得可真大啊!小作者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描写的句子。

 (1)“哗,哗,哗,大雨下起来了。”

 生分别模仿闪电声、雷声 大雨的哗哗声,感受下大雨时的情景。

 (2)“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A、进行朗读指导:师先范读,告诉学生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 ,学生比赛读,齐读。

 B、引导学生想象:如这时你在校园里、公园里、大街上,你会看到什么?

 课件出示:雨越下越大。站在 望去, 。

 C、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自由汇报。

 (3)体会重点词“渐渐地”

 A、 比较句子,体会用上“渐渐地”的好处。

 B、 运用换词法来体会,再让学生用“渐渐地”说话练习。

 3、 让我们也来瞧瞧雷雨中的景象吧。(播放雷雨时的影像)

 4、 瞧!大家都看得入神了。喜欢这场雷雨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吧!

 (二)读欣赏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色

 1、 雷雨前的天气有什么变化和雷雨后的美丽景色小作者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再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2、 检查学生读书结果:师准备描写景物特征的词语卡片,让学生上台粘贴在相应的位置。

 3、 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出示相应的句子,创情想象,感受天气特征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要点:A、引导学生比赛读,边读边想象,感受雷雨前紧张、沉闷的气氛。

 B、知识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告诉我们要下雨了呢?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要点:A、标出表示动作的词,利用课件演示感受动静的变化。

 B、运用换词法让学生理解“垂”意思。

 C、引导学生男女生、个人竞读,感受紧张的气氛。

 (3)当学生说到雷雨后的美丽景色时:

 A、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理由说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表演等)表达出来。(准备课外知识链接:彩虹的形成)

 B、让生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感受雷雨过后大自然的美丽。

 C、睁开眼睛吧,(课件出示雨过天晴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把你心中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三)文中的小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景色,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说话,创造思维

 1、 在大自然,除了有夏天这样迅猛的雷雨天气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天气呢?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 请学生说各自熟悉的天气情况。

 3、 课件播放一组天气情况的或影片。

 4、 学生一边欣赏,教师一边引导:小朋友们,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小小天气观察员,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在下次我们班举行“小小气象播音员”的比赛中告诉大家的!

 5、 课件出示:“小小气象播音员”的比赛通知。

  [板书设计]

 雷雨前:(学生张贴卡片——描写天气变化的短句)

 18 雷雨 雷雨中: 哗哗哗 越下越大 渐渐地小了

 雷雨后:(学生张贴卡片——描写雨后美丽景色的短句)

雷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雷雨》片段,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及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作者说《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资料《雷雨》结局片断1分30秒)雷雨之夜,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当年23岁的曹禺创作的四幕话剧《雷雨》的结局。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近这位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

 1、投影曹禺和《雷雨》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2、设问

 (1)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附:人物关系图)

 (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2)课文中这两组主要矛盾冲突是从课文的哪里断开的

 (明确:“周朴园;可是你——”)

 (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在全剧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全剧关键情节,因为他们的冲突才使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三、品读语言,评析人物

 1、投影戏剧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

 ②揣摩戏剧语言

 ③分析人物形象

 2、品读鉴赏周朴园的语言鉴赏

 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识的片段

 (1)设问:中,人物的语言和文本中有一些不同之处,你认为片段中周朴园的扮演者对台词的处理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你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教师示例,个人认为好的方面有“(低声)是你?”中人物的只用颤抖的声音说了一个字“你”,在这样的情境中更能表现周朴园的震惊,原文中的“是你”多了一个字,更多的是强调了自己辨认出对方的结果。

 个人认为不好的地方有

 ①“(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中人物语气不够重。应该读得很重才能表现周朴园的冷酷、不念旧情。(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意见,如不该读得重,从前文看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是有点感情的`,找相关句子来证明)

 ②“(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中的人物的语气更近似于无奈。

 ③“谁指使你来的”文中没有标明语气或情态,中演员将重音放在“指使”二字上。应该将重音放在“谁”字上,这样才能够表现周朴园第一反应就认为鲁侍萍定是受人指使,要弄清背后之人的心理,才能表现他的武断、戒备。

 (2)同学们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神情来读这几句话?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可以自选角色。读完后互相点评,再交换角色朗读。也可请其他同学来点评,再换人分角色朗读。(点评时应该结合剧本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如为什么你要这么来读)

 (3)挑一句话,分析周朴园性格(投影: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你认为周朴园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选段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他这种特点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运用我们刚才获得的揣摩人物语言的体验,去大胆地走近周朴园的心灵。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交流)

 明确:他是一个虚伪的人,表现在他对鲁侍萍态度前后不一致。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表现在他只考虑自己的名声。

 总之,“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作者语),那么他身上有没有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好的品质?例如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有没有真诚的成分。

 四、拓展延伸,探究学习

 学术界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纠葛有很多说法,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内心平衡说等。

 你的看法是什么?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感悟、去揣摩,走进了《雷雨》。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鉴赏戏剧人物的几种方法,一起用这些方法尝试着去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希望这节课不是文章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雷雨教案 篇5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18雷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二名师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学习重点

 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习难点

 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审美视点:情景美,创造美

  课前准备

 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直接读课题,雷雨小朋友都见过吧,谁能说说。

 2.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看到的雷雨的景象,作者也把他观察到的雷雨写进了课文里,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感受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

  二、识字

 1.作者到底写了雷雨的哪些景象,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同桌。

 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生字这个拦路虎消灭没有?老师从课文里选了4个句子,看水能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看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没。

 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出示生字:生字在句子中能读准,单独出现还能读好吗?

 同桌互读──男女赛读

 4.记字形:生字朋友的名字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怎么记的?

 5.巩固生字:

 (1) 自读生字卡上的词语,分大组组词

 (2) 在生活中识字

  三、学习课文

 1.分大组赛读课文

 2.边读边想围绕雷雨,你读的这个部分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

 指名回答(板书:前 中 后)

 3.品读课文:想不想欣赏一下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板书:)

  雷雨前:

 (1)出示课件: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

 (2)从你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3)刚才大家看了,说了雷雨前的景象,现在我们读一读作者写的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自读课文──指名回答──谈体会──齐读

 (4)小结:是呀,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让老师也感受到。齐读1──3自然段。

  雷雨中:

 (1)出示课件: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这时你听见了什么?(板书:雨)

 (2)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请自读4──6自然段。

 (3)读了第二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4)小结:是呀,雷雨由大变小,真是变化莫测!

 (5)让我们一边听雨声,一边带着刚才的感受读一读4──6自然段。

  雷雨后:

 (1)出示课件:渐渐地,雷声、雨声都小了,一场雷雨很快结束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板书:彩虹)

 (2)是呀,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小青蛙欢快地唱着歌,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7──8自然段,看谁能读出雷雨后那美丽的景致。

 (4)小结:雨过天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四、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相信这神奇的大自然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雨这么神奇,春雨、秋雨、冬雨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

 2.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雷雨》教学设计片段

 1.闭眼听配音,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画一幅你看到的或想象中的雷雨前的景象图,并在图下写几句话,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图,进行交流。

 3.写一写。留心观察这一周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甘河滩镇坡东小学 陈占香)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8雷雨教学设计二,雷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意图]

 抓住作品中周朴园、鲁侍萍爱情纠葛的脉络,让学生在肯定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的欣赏、赞叹中,调动起他们对旧的社会制度、旧的意识形态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憎恶和愤慨,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教学提要]

 围绕以下四个议题,用导读讨论式教学:

 口 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

 口 鲁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

 口 分手后彼此心中情感依恋;

 口 重逢时两人关系状况。

  [教学过程]

 1、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

 [简介]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爷。凭着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品、才学,用当时的道德世俗理念来看,他与待女侍萍根本不可能发生婚恋之事。可正是这位阔少爷,在“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面前,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与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别的同等位置上,从心底爱上了侍萍。周朴园的父母无可奈何,默认了他们的关系。两人相亲相爱,并生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周萍,一个是鲁大海。

 [说明]通过这一介绍,让学生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曾经有过一段甜美的爱情。他们彼此相爱,甚至使封建家长也不得不妥协。

 [板书]

 30年前一一少爷侍女相爱生子!

 2、鲁侍萍因何被周家赶出家门?

 [提问]周朴园与侍萍的真挚爱情已得到周家家长的默许并生有两个孩子,为什么侍萍又被赶出周家呢?

 [导读]组织学生阅读鲁侍萍关于30年前被周家逼出家门的控诉部分。

 [明确]“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恩格斯语)

 [说明]设计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人阶级地位的不同。

 [板书]

 阶级地位悬殊 分手

 3、分手后彼此心中是否仍存依恋?

 [讨论]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后,彼此心中对对方的依恋之情是否完全泯灭了呢?

 [提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按剧情发展先后分三个部分进行。

 (l)相认前——似暗忽明处唤回往日浓情。

 [导读]从开头到“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周朴园一直不知面前这位老妪竟是30年前与自己有过一段甜美生活的侍萍。从这一部分对话中,我们是否能够看到他们对往日真挚爱情的依恋呢?

 [讨论①]周朴园看鲁侍萍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忙说“你站一站”,接着又问“你一一你贵姓?”此时周朴园的心态如何?

 [明确]周朴园从这熟悉的关窗动作中似乎看到了30年前侍萍的影子,怀念之情不觉涌动。他希望从这“新来的下人”身上唤回过去与侍萍共同生活的情境。

 [讨论②]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对周朴园有何影响?

 [明确]周朴园希望通过打听30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来追忆侍萍,希望与一位知情人一道谈谈侍萍、谈谈过去,在回忆中再度品味爱情的甜蜜。

 [讨论③]鲁侍萍与周朴园30年后重逢时,她的心情怎样?

 [导读]对话刚一开始,周朴园就吩咐了:“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对太太说”,鲁侍萍虽然嘴里应承“嗯”,可只是身子动了动,脚步始终没能挪开。30年不见,刚一见面,她怎舍得离去呢?

 周朴园告诉她找女儿不该到这间屋里来找,她“哦”了一声表示明白,紧接着又无话找话说:“一一老爷没事了?”这表明鲁侍萍虽30年前惨遭驱遣,但30年后一旦与周朴园相见,仍是旧情难忘,希望与他畅叙衷肠,回味过去甜美的生活。

 找旧衬衣一节,鲁侍萍自己提示那用梅花补洞、旁边绣了“萍”字的那件。这话语、这心境,侍萍仿佛早已回到了30年前相亲相爱的爱情生活之中了。

 [板书]

 30年后——相认前 似暗忽明 往日浓情

 (2)相认后一一一冷一恨中不乏爱的苦涩。

 [提示]爱情是纯洁的,爱情是伟大的,但它如果超越了阶级的界限,其结果又将是悲惨不堪的。

 [讨论①]两人相认后,周朴园为什么摆出一副狰狞面孔?

 [明确]30年来朝思暮想,是因为他一直以为侍萍已经死去,甜蜜的爱情生活不会再来。眼下侍萍还活着,并且来到了自己的面前,这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30年来各自的生活经历使得双方的阶级地位和家庭格局已成定式,周朴园不得不从儿女情长中挣脱出来。

 [讨论②]周朴园的“冷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导读]周朴园起初出于资本家的本性,怀疑鲁侍萍来到周公馆是别有所图而态度“冷冷”。当鲁侍萍数落周家对自己的残酷凶狠时,周朴园内心痛苦至极,因而多次打断侍萍的指控:“你可以冷静点。”“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你静一静。”可见周朴园是不愿侍萍有这般磨难的,他更不愿父子会如此对立。他痛苦到了极点,他只有“冷笑”,他笑自己甜蜜的爱情竟结出了吞不下吐不出的苦果。

 [讨论③]鲁侍萍面对30年后自私自利、充满铜臭味的资本家周朴园,她感受如何?

 [明确]30年前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她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打击,经受了长期的苦难。离别30年,眼前的周朴园是一个自私自利、充满铜臭味的资本家。她又悔又恨。

 [成就]从这场戏我们看到,脱离了阶级地位差别的爱情必将酿就难以吞咽的苦果。

 [板书]

 1相认后 一冷一恨 爱的苦涩

 3)大海出场——势不两立时仍见缕缕情丝。

 [提示]侍萍来到周家,唯一的要求是见见儿子——萍儿。鲁大海出场之后这场戏,写出了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水火不容的尖锐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是势不两立的矛盾。就是在这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周朴园仍然没有忘记侍萍的要求。

 [讨论]鲁大海出场后,阶级对立已极度明朗,周朴园对鲁侍萍、对鲁大海,态度又是如何呢?

 [导读]当“周萍由饭厅上,见有人,想退回”时,周朴园看着周萍说:“不要走,萍儿!”接着又望着侍萍,他为的是满足侍萍的心愿。当周萍、周冲及仆人对鲁大海无礼时,他一再制止甚至厉声呵斥:“不要打人!”这里反映了他作为人的一面,还能考虑到人性准则,也隐约体现了他对大海、对侍萍的些许情丝。

 [板书]

 [说明]这一议题,内容涉及全篇课文,但视点集中在感情上,这样处理,为下一议题的讨论蓄足了力量。

 4.重逢的两人为何不能再成眷属?

 [提问]既然双方感情尚存,而且周朴园在侍萍走后的婚姻状况又不如意,那么,在与侍萍阔别30年之后,两人意外重逢,周朴园应是惊喜万分,况且此时的周朴园没有了家长的阻挠,他们为什么不重归于好呢?

 [明确]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是从封建地主阶级脱胎出来的,它带着浓厚的封建气息,又有着资产阶级的本性。现在鲁侍萍面前的周朴园正是一个活脱脱的冷酷无情、凶恶狰狞的资本家。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说明]讨论这一议题,把课文通篇再读一遍。这第二遍,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鲁侍萍的正直、善良、倔强、勇敢和周朴园的自私、虚伪、凶险、冷酷,同时学生也从中找到了夫妻、父子、兄弟聚而不容的阶级根源。

 [板书]

 1大海出场 势不两立 缕缕情丝

 [教学感受]以上四步,使教学活动出现两次波澜:有情为何分离?有情为何聚而不容?在对这两个议题的`讨论中,剧中人物的鲜明形象已完整地凸现在我们面前,作品的深刻主题也被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探究活动

 高中戏剧单元的研究性学习

 黄丽君

 最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据此,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以戏剧单元为例,尝试着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效果不错:通过改编或排演课本剧,自主探究、创新,掌握戏剧知识,提高鉴赏水平;通过排演活动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时间两周(每周四个课时),操作步骤如下:

 一、铺垫

 学生利用一节课整理复习戏剧的定义、分类、矛盾冲突、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等文体知识,概略地了解中外著名的悲、喜剧作品。教师还可印发一些讲义、补充有关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背景知识、评论文章(例如《〈雷雨〉导读》《我是怎样创作〈屈原〉的》等),提供几个较有影响的教育网站,教给学生查找、处理网上信息的方法。利用三个中午的时间,播放《雷雨》《茶馆》的话剧录像,初步感受“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的演技。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一般缺乏自信,教师要精当地介绍课本剧的特点和表演要领,播放《祝福》《项链》等课本剧片段,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表演并非高不可攀,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在智慧和创造才能。在语文课代表统计了导演自荐者的人数、姓名之后,利用半节课精心组织一场公开招聘会。由自荐者书面、口头地阐述“创作意图”,“意图”侧重于对剧本的整体把握和创新构思。这时有意过一把“导演瘾”的学生就会主动、认真地钻研教材,查找资料、请教老师……

 《屈原》节选部分的重点是主人公长达四页的内心独白,高潮是婵娟误饮毒酒之后的情景,因此在排练中要把这两段放在关键部位。屈原的内心独白在一定的程度上要考验演员的背诵和演讲能力,而婵娟误饮毒酒则要充分考验演员的表现力。婵娟在中毒后,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高兴要同时表现出来是十分难的;屈原要表现出在婵娟临死时心中的内疚、伤心、愤怒等情绪也不容易。

 导演宓焘的创作构思

 创意是属于郭沫若的;由于时间的仓促,加上历史剧的真实性,我决定不对《屈原》的原剧作大大的改编;同时为了表示我们对英雄的崇高敬意,我决定以真实为最大的创意。当然由于中学生的演技欠缺,考虑表演的效果,我会对部分细节作些修改。

 导演刘隆创作谈

 在老师的共同参与下,课代表召开第一次导演工作会议,明确各自将排演的剧目,提出奋斗目标,落实具体职责,强调在进行演员组阁、成员分工和确定排练时间、场地等方面要注意的事项;发放各种颜色的招贴纸,着手准备(秘密)演出海报的设计。自此像模像样的课本剧表演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学生李侃随笔

 这几天的生活之中,最热的不是《雷雨》里的天气;最忙的也轮不上《茶馆》里的李三。最热的当数我班的舆论,而议论最多的当然是新编《窦娥冤》了。在舆论的爆吵声中,忙得晕头转向的是导演。首先犯难的是剧本问题。因为演《雷雨》的剧组太多,《屈原》的台词太抒情,《茶馆》的人物太繁杂,《窦娥冤》的语言太文言,课外的材料大生疏……

 二、排练

 剧本选定之后是更加忙碌的场面。首先是各剧组导演忙着“招兵买马”:擅长表演的当演员;擅长丹青的搞布景或化妆;做事细心的就负责服装道具的筹集、保管。负责广告宣传的更是大显身手,短短的时间就贴出了语言生动活泼、绘图醒目清新又颇具广告效应的海报。这时你会惊叹:学生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只要感兴趣,乐意做,何愁不会进发耀眼的火花?

 海报设计者沈维源

 我被《屈原》剧组招至麾下负责海报的设计工作。我没有像陈佩斯在小品《主角与配角》里一样有那么多的怨言,而是毅然放弃美国巨片《泰坦尼克号》的观看良机爽快地答应了,只是因为导演看得起我。整个周末我都“泡”在了资料室。星期六的晚上,我按照宓导的意图全神贯注地设计海报。虽说只是一个绘画低手,但我并不轻言放弃。经过反复的推敲、绘制,屈原那飘逸的头发、婵娟那忧伤的眼睛终于跃然纸上。望着“男女大反串”等醒目的广告语,望着那以黑白线条勾勒出的富有怀旧感的“屈原”与“婵娟”,我的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大牌”们忙,忙着攻下一段段的台词,忙着琢磨台词的潜在含义,忙着和其他“大牌”磨合;道具师忙,忙着绞尽脑汁,忙着翻箱倒柜,忙着东奔西跑。忙中之忙的要数那些身兼数戏,背负着几个剧组希望的演员了。他们不仅忙着排戏,而且还要忙着赶场,有时还要忙着聆听导演的“责问”,真恨不得立刻变成会分身的孙猴子!导演从剧本整体构思、人物形象塑造、舞美效果、服装道具等各方面进行悉心的辅导。在一次次的指导下,演员们不

 断地排练,反复地修改,受益匪浅。应该说,在活动中学生的投入是多方位的,既要求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又必须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力。排练和演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又能充分发挥想像,培养感情,锻炼能力。

 观众张嫔华随笔

 在我的印象中,上课应该是很严肃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除了讲题还是讲题,上课枯燥乏味,学生打瞌睡。同学们私下商量说:“要是把历史书上的内容以**的形式放给我们看,学习效果肯定比现在死学课本强上好几倍。”

 上星期,语文老师布置我们自编自导自演话剧,霎时全班都沸腾了,大将都踊跃地报名参加,狂热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下午……

 虽是星期天,教室里却是三五成群,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拍摄现场,桌椅都已被挪了位,成了道具。那边导演正在给演员们说戏,这里是反串的现代窦娥;那边是夹着“吕宋烟”的周朴园;这边“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的声音还没停,“不,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的声音又传入了你的耳中。

 三、演出

 由各剧组导演抽签决定上场顺序,依次表演。每一场演出时先由导演向观众(学生)简述创作意图。当演员们忙着表演时,台下的观众并不闲着,忙着大笑,忙着感动,忙着鼓掌。大家神情专注,结合自己对戏剧选段内容的理解,准备着对演出的评价。不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在一刹那明白了许多:“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收获。而收获的多少在此刻已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你曾经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付出,它比你收获的更绚丽、灿烂。”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引导学生结合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矛盾冲突的形成、发展、激化的过程,人物的潜台词挖掘,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等),对各剧组在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鉴赏方面存在的差距,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最后教师发放表格,为每个演员的演技和剧组的综合水平打分,并评选出“最有创意导演、最有表现力男女演员、最具综合实力剧组、最佳效果海报设计、最佳道德风尚”等奖项。表格由学生自主填写,由非演员学生汇总统计,按得分高低确定,张榜公布评比结果。

 与此同时,每人写一篇文章。按照实际情况分三类选择:导演写“……的创作构思漫谈”,演员写“扮演……形象的体会”,观众写“为表演活动而……(可填写‘喝彩”烦恼”无聊”忙碌’等词语)的我”。

 有位教育家说过,致力于某项创造性活动中的人,他们的心会变得敏感,目光变得敏锐,所有的一切都将赋予创造的意义。戏剧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间和空间于一体,因此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不仅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扩大了语文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