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南京!

2.看了《南京!南京!》都来讨论下观后感

3.南京南京观后感1500字

4.《南京!南京!》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5.《南京!南京!》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南京南京电影豆瓣影评_南京南京影评分析

从人物塑造,到主题立意,一直到产业操作,这部影片无疑是中国**史上的少有的具有超前意识的作品。如果说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已经大大改善了日本侵略者脸谱化的形象,2009年的《南京,南京》甚至因为日本人形象塑造过于人性化而惹起争议。而这部影片则是大大改善了战争中英国人脸谱化的形象,不再总是如恶魔洋鬼子般的侵略者的形象,而是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角度,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从而也将历史相对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当时英国处于对外扩张的需要,以中国不开放自由贸易为借口,发动了战争。但是并非每个英国人都是战争贩子,其中有不谙世事的少女,有谋图暴利的贩子,有反对战争的神父,有深谋远虑的英国女王,甚至也有惧怕中国的英国议员。当时英国议会是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对清王朝开战的决议。《战争》站在中英两国的角度来重现这段历史,1840年的战争不仅只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被迫走上国际化的开始。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这一话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正好最近的新闻正是,英国毒贩要在中国处死的消息。想到我们今天的强大无疑都是从战争等一系列失败的教训中得来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再回到影片本身,《战争》的总投资达到1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不敢想象的。谢导拍片的过程也是颇为艰辛,经常处于资金短缺的情况。而他在横店修建广州街,从此开启了横店城的时代也在业内传为佳话。谢导自己组建公司,自己培养演员。老当益壮,用坚实的脚步为中国**开拓新路。他身上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的。

《战争》被低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影片的市场化成分太少,与观众多少有点脱节。当然着也与谢导自身的时代局限有关,影片本身是主旋律,官方的意识形态的限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商业化的大潮中,能够保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能够和中国**共进退,的确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因此,我们要大力支持此类题材的影片,使我们广大的国民们更好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

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我看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影片的主线散乱了,在我看来造成这个的原因就是导演没有重点的按整个南京的时间顺序去展开南京这个的始末,让人看了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陆川不是说要让我们了解南京抵抗的历史吗?引发守城部队逃跑的历史为什么没有条理的讲述,我觉得这个才是重点!比如胆小的(可耻)唐生智怎样了?为什么十万守军会牺牲,为什么那么多的守军会最终选择弃城?说明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与残酷,想想四周都应该是数不清的日本鬼子部队,黑压压的一片。但是陆川最重要的是没有拍出那个震撼的场面,那个应该让我们曾经震惊引起观众共鸣的历史性一刻没有展现!!!国破家亡的时刻本应该让我们深深地记住!!!!守城的官逃跑了,那么抵抗自然会土崩瓦解。但是这个有点像托米勒骨牌效应的瓦解与剩下选择抵抗的部队和甚至剩下一些部队的士兵竟然选择默默等待的死亡的这个过程没有讲清楚!!!这个过程漫长的,痛苦的。就算预算不足,但这是起码的!!!!

开头的战俘是陆川的失败,我知道这么多战俘应该是有的,怎么可能就那么简单的就杀了。他应该让战俘与南京难民营的难民摆在一起,因为他们是在南京这个大背景下共同发生的,不可割裂的。也没有把士兵去符号化,因为士兵也是人,也有老婆孩子,也有人的本能的恐惧,怎样逃入难民营的,怎样会选择装成难民的这个过程没有讲清楚!!!士兵与难民有怎样的关系?但显然没有描写,不应该去评价历史,割裂历史,但至少要把这里是去还原。还有**不是要表现这个南京大背景下去各种各样的人物芸芸众生象吗?,但显然没有表现各个阶级的人物,比如小偷、地痞、商贩、学生、老人、孩子、甚至是乞丐或者是一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人等等。应该表现同胞间相互保护的本能。应该表现同胞间相互为默默的为同胞承受痛苦,相互依偎,相互扶持,甚至为此付出生命。老人们是怎么做的,中年人是怎么做的,男人又是怎么做的,小孩和青年和妇女又有怎样的下场?在死亡的恐惧下,只有在相互鼓励的下才产生那活下去的一丝丝的希望。没有表现这个**的其中一个主题“爱”那没有声音的爱,惨烈的爱,残酷凄凉、默默无闻,渺无声息的爱

不应该去评价历史,割裂历史,但至少要把历史还原是去还原。

那年春天,南京的蒲公英和野花开得格外灿烂、一望无际。它身下埋葬的是无数坚强的中国人,它盛开的是无数无畏的中国人的灵魂......小豆子摘了一朵蒲公英,对它吹一口气,英花漫天飞舞、煞是好看,他笑了,笑容里透着中国的希望。

南京沦陷前夜,士兵们孤军奋战,只为千千万万苦难中的南京同胞,只为他是一个中国人。南京沦陷,全城沦为俘虏,面对死亡,士兵眼里仍是坚强,那句“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响彻倒下的每一个灵魂。

百名难民营的女人,为了其他人能得到生存、食物和棉被,毅然坚强的献出自己的青春、自己的身体甚至自己的生命自愿去充当日本鬼子的慰安妇,她们也许偷偷的哭了,但哭的是坚强。

泯灭的人性

、活埋、扫射,满城的尸体,满江的鲜红,惨无人道。无助、凄凉的肺腑却只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感。

我想闭上眼睛不去看那残忍的画面,但那是真实的历史。接受历史,才能更好的接受未来,我相信20万南京人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出的“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今天看了片《南京,南京》。感触很深以前也看过《》,看过一些历史书籍。知道当时日本不止杀了那么多人,好像经过苏州时把苏州的十万人都杀了把,影像不是很深了。看了后不至心情悲痛,也为过去的同胞惋惜。

以前小时候看了《》后我就想三十多万人呀,为什么他们都不防抗呢?要知道三十万人呀,就是站的给他们杀也要杀几天。经过这么多年后,我终于知道了答案,因为不是不反抗,是不想反抗。怕死,想的只要我不死,管你谁当皇帝。可以说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也是世界同有的。想想看,如果我们没这劣根就没有历史上的元和清了,就没有民族的百年屈辱史了。哎~~~也有可能这是世界的通病把,如果要估计的话可以说现在全世界有90%的人都是唯我主义者。一心想的自己的利益,想着自己如果反抗会给自己造成伤害,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反对战争。不要说你爱和平,也不要说这会使国家的经济落后。这些和你有什么关系?我想是怕你以后没好日子过拉把。这些的话的本意是什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看就知道如果战争爆发了你不是当自己的平民就是当汉奸的料。为什么?在和平时期你都怕战争,如果真的发生了你会怎么样?其实当汉奸还能活的久一点,当平民就会像的人一样,将要被杀都还不知道。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真是的,我不是骂人,看看我国的现在把,青少年中崇洋媚外的人占了大多数。唯我主义的占了也不少,象我这样的人不但很少,还要经常被人骂,被人误解。哎~~~~本人是封建,因为我老是看些战争片,军事书籍。本人是落伍,我就是喜欢军队,喜欢听军歌。本人是软弱,因为我想和自己人发生冲突。本人是虚伪,因为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我定会实现自己的若言(我想你们不会想叫我有这机会把,也许你们会说,要机会?行,等我死了再说把,o(∩_∩)o...)我也知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也要看时候呀。不要等自己快死时才后悔。

说句实话,你能拿我怎么样,你是可以看不起我,但是我也可以看不起你。其实国家支持这么多战争**,是想提醒国人,想叫我们铭记历史。但是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我国十三亿人都有血性,都肯为国献身,那将是世界的灾难。这是可怕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期想当平民的人太多太多了,英雄?呵呵,需要你时你是英雄。不需要你时,你什么都不是。不是吗?现在有些人不是说当兵的是傻子,什么好男不当兵,嫁人不要嫁给当兵的,哎~~~其实这些都反应了什么,以前也看过一些**,说男的在前线与敌人作战,他们的妻子在后方耐不住寂寞,给男人戴绿帽子。哎~~~真是可笑又可悲呀。难道真的应了那句古诗,桑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哎~~我真的为这种女人可悲呀,你们知道吗?在战争种收伤害最厉害的就是女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你们的男人为了你们在前些和敌人殊死搏斗,你们切这样对他们。其实这种女人什么时期都有,只是国家不愿意将这写上史书。有人看了这些会说我瞎说,有人会说我杞人忧天,有人会担心国家的未来。我什么心都没有,呵呵。因为我知道如果真的到了战时我们不怕没有士兵,我相信我国还是有什么有热血的人的,只是处于和平的环境中没有激发这中血性。除了这些也有些人想当官的,想到军队吃饭的人多的是,尤其是在战争岁月里最多。

我也不是说军人不好,可是实事就是这样不论是以前,现在和未来有多少人是因为真的不想自己的国家被他国欺凌,而为国而战的。大多数人都是想到军队吃卖命的饭。只要你给他饭吃,他就跟着的你。真的英雄很少,这不是我瞎说,是事实。我也不是说我是英雄,我只是有那个理想,呵呵。有的人会说,方正有那么多人去从军,少我一个没事。这也是每个时代都有的,是的,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也不多。少你一个比多你一个的好处多多了。多你一个就是多了一个人的粮食和,少你一个就大大减小了出现汉奸走狗的几率。方正有些人会去,有些人是等敌人打自己家门口的时候去.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没有骂人的意思,我只是看不过现在的社会,是呀。人是要适应社会,我是在适应。我现在学的东西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但是我的理想不会变的。永远不会,那怕我的亲误解我,我的朋友们不理解我,你们看不起我,我都不会变的,这是我的理想。我八九岁就有的理想,也是我的性恋。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国人多点血性把,要知道战争中平民死的几率比士兵的多多了,等敌人来的时候,士兵起码有武器,平民有什么?不是开玩笑,如果跑,你说有有武器的人跑得快还是没武器的跑的快。就算士兵没武器,人家也好歹受过军事训练,跑也比你跑过快。求生本领也必你们高,打个比方如果当你没东西吃的时候,看见两个人手里都有东西吃,都不给分点你,你只能抢其中一个是什么都没有的平民,另一个是手拿武器的士兵。你会抢谁的?呵呵,傻子都知道。所以说,多点血性把,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他人,是为了自己呀。现在和平还好,如果真的到了战争谁还和你讲道理,有武器的就是老大,知道不。

再有多学点本领把,要不当你饿得要死的时候,看见河里有鱼,森林中有动物,书上有野果。但是你没能力搞到,只能看的,那就有乐趣了。好像有点走题了,其实不难。我的本意就是想叫国人多点血性,多学点本领。不要老是看那些韩剧日剧,那些就是的,现实中哪有那样的事,你把自己的祖国看的“太好了”。也把社会看的“太好了”你们可以崇拜他们,因为那你们的喜好。其实他们也是有本事的,能把以前从我们这学过去的东西,自己修改一些后叫我们又喜欢他们的。哎~~~可笑又可悲呀。其实也必担心,只要不跟的搞,那这些小小的平民们又会有什么 作为呢?我想恐怕连史书都不会把这些写上去的把,史书都是记载对本国有利的事,那些无利的又怎么会写呢,呵呵·

最后希望我国人中真的愤青们,那些真的爱国的人们,不要把爱国当作攻击他人的砝码,而是作为自己为国家贡献的动力。也不要因为他人想法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的路不一样,我们走我们的路,他们走他们的。我们也不要老是为国家担心,担心自己国家被他人欺负,因为国家知道自己的能力。也有自己的观点和底线。如果他有那能力的时候又有那想法的时候,我们就帮他一把,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如果你没等到,请把你的后代也教育成和你一样的人。叫他们继承你们优良的传统,一种肯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如果到某个时候没有我们这种人,都是他们那种人了那那样的话国家也就没有了。在地下的我们也不必惋惜,因为在我们存在的年底,国家应有我们而富强,因有们而完整。因有我们这种人的存在他国不敢欺负我们。不必看他人的看法,因为你看你的想法和你看他的一样,只是性质不同而已。最后我希望我们不要走古罗马帝国的后尘了,古罗马帝国前期人们都喜欢军人,以家有军人嫁给军人为荣。到后来都喜欢钱了,连保卫国家的使命都交给了雇佣军。我不愿意我们的祖国会走这样的路,当是我知道我没有能力阻止,我有的只能是希望。

《南京!南京!》首映前做了相当庞大的宣传,包括4月21日还在央视做专场节目进行全面推广,让国人充满期待。4月22日晚观看《南京!南京!》首映之后,我的观后感是两个字:俗、媚!

由于多年以前曾看过秦汉、刘若英主演的《》,那个由一位中国医生和日本籍妻子组成的家庭所经历的“”故事充满着真实, 一幕幕血醒画面便刻划在脑海里,对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铭记于心。《》影片渲染有浓重的热爱南京情怀、体现着中国人民顽强的反抗精神和对生命的充分尊重。由此,我在观看之前就认为《南京!南京!》可能会超越《》。

事实却不以人愿。其一、《南京!南京!》的场景较少,影片从头到尾多数在一处破墙残壁的巷子里展开,不管是开头难得出现的巷战或且是影片大量的安慰妇题材故事镜头,都反复出现在那一片破墙残壁的巷子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可能为节省制作费用不愿进行场景、套具的更多投入所造成,因此,也给画面的真实性减分。其二、一些情节或场景镜头浪费观众欣赏时间;例如,日本鬼子要求难民营提供100个安慰妇的情节,这里出现女人逐个自愿举手的镜头,当然制作可能要表达自愿举手是历经痛苦的决择过程,是否因此而拉长时间?但是范伟主演的唐先生和秦岚演唐太太的那个离别情节也长达数分钟,就难求其解。总认为震惊中外的**题材应该让观众看到更多的情节、更多的场景,如果在某种情节上浪费大多的时间则十分可惜。

对该影片个人提出“俗” 的看法,指的是日本鬼子奸*以及“安慰妇”的情节和镜头的比重过多;提出“媚” 的看法则怀疑影片制作方过分迎合少数观众“媚性”的心里;使影片的内容、形式、层次都过于一般。当然,影片在动用成千上万的人数来构成的大场景还是有震憾力的;相对于花几十块钱看一场**来讲,还是值得到**院去临场感受一下的。

观看该影片之后,发现该影片的编剧思路与当今楼市的唱衰派们的心理相类似。日本侵略南京执行“杀光、烧光、抢光”,妇女,无恶不作;该影片编剧深谙一些观众存有追捧大片以及性的心理,编剧时侧重于性也不会违背历史真实。楼市唱衷派也深谙购房者希望开发商死的“俗”或希望房价狂跌的“媚”心理,这些人就勤于收集材料撰写博文抨击开发商黑心,夸大宣染腐败现象,预测未来房价一定暴跌,楼市回暖是阳春,是“房托门”等等;也让少数意向购房者毎天守候“唱衰砖家”的言论来读并心里狂若,不料却错过一次又一次的购房良机而不觉醒,的确让人深受其害。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爱国风潮及人性的解读,最近版内有不少网友在看过《南京南京》以后纷纷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很难得的原创影评,而且都很精彩,在这里我搜集了几篇写得很不错的南京南京观后感,以供没有看过的朋友参详,供看过的朋友共鸣。

陆川的牌坊和施暴者的正义 《南京南京》

俺也去了南京,当然,是在**里。看这部**,不是因为“是中国人都必须去看”,根据这个屡次被翻版的标准(是中国人都必须***,言下之意,不***就不是中国人),我很久之前就被开除了中国籍,已经没有了作为中国人必须去看的义务。我去看,主要是出于一种认知上的好奇,看看陆川这个我一直不看好的导演能否纠正我对他的成见;我想看看,这个在中国几乎是注定无法拍好的题材,他是怎么遭践的;想看看这样的题材到底还能拍出什么花样来 在目前中国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背景下。

陆川没有让我失望,不是**拍得没让我失望,而是让我对自己的识人之明没有失望。我更坚定了之前的判断:陆川,是一个心气颇高,也愿意卖力,但缺乏才华,尤其可悲的是——还严重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他的专长,是投机,是讨巧,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小资社会心理的精妙揣摩和不动声色的迎合,从《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都是如此。他每拍一部**,都在树立一座牌坊,让所有的攻击,都投鼠忌器。

这部**,剧情一如既往的烂,人物一如既往的面目模糊,主题一如既往的似是而非以便拐弯抹角地左右逢缘。

陆川吹嘘的所谓对同题材影片的超越,如果是指增加了一个日本人视角、增加了“”散兵的抵抗、增加了一些患难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一个“汉奸”的转变、增加了的写实镜头的话,我以为,这些在平面上的加料,谈不上超越,提炼一下,无非是日本军国主义可憎、中国人可敬、中日两国人民都是战争受害者这些早已颠扑不破的主流屁话,并不能深化或改变观众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该抹眼泪的还是抹眼泪,该意*东京的还是意*,该为日本人辩护的还是辩护。

我并不认为是一个没有价值的题材,虽然这个题材的影片都一无例外拍成了活报剧。这个题材,非常有价值,但只有放到一个扬州十日、奥斯维辛、红色高棉、这一样一条纵向的语境里拍,才能真正拍出意义,才能叫做超越。这样题材的**,应该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同类?在什么情形下,一个受过教育、知书达理的人会变成野兽?施暴的人为什么失去了应有的悲悯和良心?

我觉得如能超越具体的时代、民族国家背景去深刻反思打着正义旗号的群体犯罪,那这样一部影片才是真正有价值。拍,是为了反思惨剧发生的社会历史政治根源,反思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善的深刻内在冲突。最基本的,应该揭示出日军暴行背后的逻辑。

即使是暴行,也是有理由,有逻辑支持,甚至是道德支持的。这个逻辑就是:施暴者事先将受害者符号化、非人格化,从而获得了暴行的正义性,才脱敏了暴行本身所带给施暴者的不适感,才摆脱了日常情况下良知和道德的约束。这种“正义施暴”“有道伐无道”的逻辑,在陆川的影片中是看不出来的,陆川的人物和情节,没有逻辑,只有罗列。

这样的逻辑适用于一切群体性、制度性的暴行:从古代中国的人殉,到玛雅人的血腥祭祀,到纳粹的“彻底解决”,到“古拉格”群岛,到。。。。将某个阶级、某个社会群体、某个民族帖上“非我族类”的邪恶标签,对方便可以不被视作人类,对其,就可以伟大光荣正确、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暴行就成为一种义举,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人性固有的恶得到充分的释放,却又披着善的外衣,而人性固有的善良、怜悯、理性等等,都统统失灵。

这才是莫大之悲剧,比巨大的人身伤亡更大的悲剧。

除了那些赤裸裸的开膛破肚血雨腥风的暴行,支持这种暴行的逻辑也会表现为强度较小、但可能时空范围更大的隐暴行——歧视、冷漠、排斥等等。五道口小资们对乞丐的妖魔化、我的右派朋友对北川自杀官员的不屑,都是这种隐暴行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无所不在,各种形式的无时不在进行。这种打着正义的旗号将某个人群符号化再加以迫害的毒素,如果不得到认真的清算,那么,原始意义上的大今后会一再发生。

最后,说点小花絮:我承认,我也流泪了。毕竟,某些画面和情节,还是有冲击力的。另外,坐我右边的一位美女不停地以手抹泪,我如果不流点泪,也说不过去。美女的泪很多,手很小,我当时有递一块纸巾过去的冲动。考虑到左边就是我老婆,我怕影响不好,没有这么做,掏出来的纸巾最终递到了左边,我老婆却没有流泪。

并不完美的“南京!南京!” 依然不完美的中国人!

昨天去**院看了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

老实说,以前看过陆川导演的“寻枪”和“可可西里”,对这个导演印象很深,对其拍摄的影片期待很高。所以,对于“”这样沉重的历史题材影片,我期待有中国导演能够给中国人拍出一部经典纪念影片来。

以前关于“”的**也有过几部。记得最早的是“屠城血证”,后来有“”等。相比较而言,“屠城血证”比“”要拍得好些。但也都有负于国人的期待。记得“屠城血证”放映时,我们是学校包场。我们很多同学在看完**后记得最牢并传播嬉笑最多的一个场景竟是那个照相馆的老板见到他女人时的那个场景和那句话:“花儿,想死我了!”我清晰地记得当时**院里响起的哄笑声。那种笑声与悲惨的影片气氛一冲击,我心凉无比。

类似的情况后来又出现在“”这部片子放映时。由于我们这个导演很“伟大”,把“”拍成了“南京大”,所以又让我们一些肤浅无知的同学有了说笑戏弄的谈资。那个用男演员来充当不堪忍受凌辱而跳楼的女子的场景竟然又一次在博得了众多的哄笑!

这能怪我身边的同学们的肤浅与可憎吗?也不能全是,最起码,你导演连最基本的职业精神都没有。尽拿些粗制滥造的东西来亵渎我们屈辱的民族记忆,侮辱我们自己的人格和国格。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期待陆川的“大作”。

然而,我承认,我过于追求完美。因此,我依然遗憾。不得不承认,陆川拍摄的题材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同题材影片。独特的视角也体现了导演对影片主题思想的独特把握和宣扬。

你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看了《南京!南京!》都来讨论下观后感

这几天疫情在家闲的无事,便看了许多**。有这样一部影片,全程黑白,对话很少,但全片扣人心弦,这部片子叫做《南京!南京!》

「历史背景」

1937年11月,随着血战三月的淞沪血战结束,上海最终沦陷。在讨论南京防卫问题时,绝大部分将主张放弃南京。李宗仁当时表示,南京从战术上讲,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

但南京是国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国民交代?

大战一触即发。1937年11月27日,担任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召开中外记者会,并强硬表示:“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尽管爱国热情高涨,但唐生智的实际行动与能力,却与这场首都保卫战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严重失称。

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后,15万国军将士们在南京城外奋勇杀敌,日寇连续作战四天,付出惨重伤亡后,才推进到南京城下。

当时,唐生智下了两个命令,一个是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

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绝不放弃,唐生智还命令:各部队将长江沿岸的所有船只全部收缴,并命令部分军队负责把守江岸挹江门,以防止有部队和散兵私自后撤、北渡长江,以表示将与南京共存亡。

战局逐渐告急,12 月 11 日晚,在得知南京复廓防线即将被突破时,蒋介石两次致电唐生智,指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

但12月 12 日,唐生智又收到蒋介石来电:“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惟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纽。”

12月12日,随着日军开始突入各个城门,唐生智慌乱不已——12月12日下午5时,唐生智在匆忙中,召集南京守军各军长、师长,开了个仅仅20分钟的短会,并宣读了蒋介石关于“可相机撤退”的来电,并下达全军撤退的书面命令——“卫戍作命特字第一号”,指令各部队进行突围。

但如何突围?

唐生智心中压根没有想法。他先是指令剩余的十几万大军:“大部突围,一部渡江”;然后又口头宣布“大部渡江,一部突围”。命令前后颠倒、完全混乱。

主将没有主心骨,各支守军的军长、师长们也乱了,不知道咋办。此前一直有序抗战的国军,由此开始大溃败。

大批南京城内的守军和市民,当时纷纷往下关码头撤退,但长江边的大型渡船,却早已被“破釜沉舟”的唐生智下令撤走,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国军将领宋希濂后来回忆:

“下关浦口间原有两艘渡轮,每次可载七八百人,往返一次约需时45分钟。那时下午5时就天黑了,早晨要到7时才天亮,即夜间有整整14个小时可以航行。如果卫戍司令长官部的运输机关能确实掌握这两艘渡轮,则至少可以运送3万人过江,然而,他们却让这两艘渡轮开往汉口去了。留存在下关江边的,只是几艘小火轮和两三百只民船,要过江的人太多,船只却太少,各部队为抢船甚至发生枪战。”

由于大部分官兵无船可乘,将士们只好拆取附近的门板,制造木筏渡江,很多人抓着一些木板、树枝,试图游过近2000米宽的长江,但由于冬季,江水冰冷刺骨,很多士兵都在中途溺死。

12月13日,日军分几路攻入南京城中,并开始沿马路逃跑的中国军民;13日上午10时,日军开始围堵被围困在长江边上、无法渡江的中国溃军。

13日下午2时许,日本海军也突破了最后的江防,到达南京下关,并疯狂扫射正在渡江的中国军民。

大开始了。

当时,15万南京守城部队中:有1万多人在战斗中阵亡;另有3万多人成功突围,或是渡江北撤;但剩余10万多人,则彻底崩溃逃亡,几乎尽数被俘虏,最终被日军残忍。

对于这支此前一日还在殊死抵抗、奋勇抗战的国军,转眼间却乖乖束手投降,日军第 16 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也感觉非常诧异,他在1937年 12 月 13 日的日记中写道:

“(中国守军)是以 1000 人、5000 人、10000 人计的群体(自行投降),连武装都不能及时解除····他们己完全丧失了斗志,只是一群群地走来。”

「**情节与历史」

**开头,宋希濂部军官陆剑雄(刘烨饰)协同战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他们运用残破的建筑作为工事,与路边伪装的坦克合力击倒了大片日军。但随着日军增援赶来,坦克被击毁,驾驶员全身着火跳下坦克后被击毙。

这个反击的情节也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改编的。

「 “12月9日一辆1号坦克半路熄火,但是车上两名战士不忍心丢掉坦克,便躲在坦克里伏击日军。

当时日军以为这是一辆被击毁的坦克,便没有检查,结果坦克上突然开始射击,瞬间扫倒十几个人。可是敌人也非常顽强,立刻散开,前铺后拥地向战车攻击。但好几次皆未得逞,因这一大队敌人仅有步兵武器,没有平和山野炮,无法击毁战车。

就这样地战斗到黄昏以后,敌人仍无办法。这时基本耗尽,两个战士商定弃车乘夜撤退。他俩离开战车不远,敌人突然以机枪迫击炮轰击,驾驶员不幸牺牲,车长用驳壳枪压制住敌人后撤离。

几天后南京城墙被攻破失守,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弃守南京的命令,所有军队在一片混乱中四散撤退。但是仅剩的第三连坦克兵们行驶到江边却发现没有船可以渡河。好不容易找到的小木船无法承受坦克的重量,只能载人通过。

无奈之下,三连为了不让武器落入日军之手,只好自行炸毁所有坦克(推测为三辆),然后乘船渡江。有四个战士不愿意走:“我们决定留在这里打日本鬼子,敌人已经到了面前,应该打了再说!”,便驾驶着一辆坦克趁着夜色返回南京。

13日中午,此时南京城里有几十名国军炮兵42团的残兵在撤离时遭到日军包围,正在殊死抵抗。三连最后返回南京的这辆1号坦克突然从半路杀出,加入到对日军的作战中,中国坦克上凶猛的火力打的日军抬不起头,成功掩护士兵撤退,之后边打边撤,傍晚退至国民司法大院时,因油料耗光、弹尽粮绝,最终坦克成员全部战死。真正做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 ” 」

**中,在日军的火力压制下,最终少数残余的士兵不得不投降。等待他们的是。战败俘虏的国军士兵有的被当场处决,也有的在路边绞死。

陆剑雄,随行的小孩还有他的战友们被带到了汉中门等待处决。士兵们听到了城门外的枪声,纷纷坐下拒绝出城,因外他们知道外面迎接他们的是死亡。就在这时,陆剑雄一个人站起来,一步步向城门外缓慢的走去,眼神中充满了坚定,毅然赴死的宁静。孩子也爬起身跟了上去。

在刑场,陆剑雄把孩子揽在怀里,用手遮住了他的眼睛,随着枪响,大片人倒了下去。而孩子得益于他的保护,幸存了下来。

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大量的难民涌到这里寻求救助。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拉贝、归国女教师姜淑云、金陵女子学院魏特琳女士,积极营救中国难民,用他们的勇敢和坚毅与日本人周旋,但兽性的日军早已虎视眈眈盯上了藏身于此的中国妇女。

于是舞女小江,虽然生存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为了拯救其他妇女,她坚定地站了出来,自愿被日军带走。

唐先生这样懦弱的知识分子,虽然对凶暴的日军小心应付,委曲求全,为了保护家人而出卖同胞,他为了获取日军的通行证,来到日军司令部,举报难民区内有中国士兵。

但在日军的搜查中,他的小女儿却被日军扔下了楼,他出卖同胞换来的通行证没给他和家人带来任何保护,他趴在窗户上失声痛哭。

日兵角川,在这场战争中,作为占领者,在日军对中国人的杀戮中,他从一个士兵变成一个麻木的机器,没有灵魂的人是可悲的,他活在空虚和罪恶之中,逐渐走向崩溃。最后,他在痛苦的折磨中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

「影评」

陆川在拍摄影片之前阅读了大量的日军日记,发现大部分日军并非想象的那种青面獠牙的野兽形象,大多数参与这场战争的日本人的日记里写的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抢了一只猪,挖了一些山药,准备做一顿饭,而他们正是进南京城的那支队伍。这些日记让陆川明白了的可怕之处不是一群野兽干了野兽该干的事情,而是一群正常人干了野兽干的事情。所以陆川在这部**里为“禽兽”还原为人,用**告诉观众日本军人的真实状态 。

日本人角川更是《南京!南京!》贯穿始终、着墨最多、最立体丰富的第一主角。角川在影片中表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他不仅对战争有反思,还最后释放了两个中国俘虏,并自杀。角川的视线使得《南京!南京》成为一部风格大胆的作品。

本文转自我的博客: winstonblog.ink

南京南京观后感1500字

南京南京 观后感今天下午,我期待已久的《南京!南京!》终于上映了,一点40我赶到了附近的,在前面有些人在排队,都是买《南京!南京!》的票的,大多都是晚上来看,我选的是下午14点的首映。还有不到10分钟开场的时候,我走进了放映厅,开始了一段穿越历史的旅程。

放映开始了,日本人那一声声的炮响,回荡在空中,炮弹结结实实的砸在南京的城墙上,也结结实实的砸在了我的心上,这是个没有悬念的**,我们都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所以,在影片一开始,我就流下了眼泪。那赫然的“南京!南京!”写得就像一副挽联,深深地,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

挹江门,南京的城墙,最初的抵抗,一堆被抛弃了的士兵,他们用仅存的力量抵抗着入侵者,保留着作为一个士兵,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后来实在是抵不住了,投降了,他们以为事情会很糟糕,但是谁也没想到会有多么糟糕!! 他们是待宰杀的羔羊,迎接他们的是五花八门的。当得知第一波被带走的俘虏惨死的消息后,剩下的人已经清楚的明白迎接他们的会是什么了,开始是畏惧,之后是挺身而出,既然难免一死,那也要死的有尊严,既然难免一死,也要在死前发出自己的吼声“中国不会亡!”

军队溃败了,大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责者难民营的安全,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她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了,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而幸免于难,他! 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一个助手还有一个助手的家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他让给了另外一个急于求生得人,临走前他告诉老婆自己要留下来找妹妹,自己会在下个月准时的把工资交给老婆…… 后来唐先生当即被压赴刑场,他看见被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军的军官说“你晓得吧! 我老婆又怀孕啦。我老婆又怀孕啦!” 这是他临终前的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难民区的女性是一个悲惨而坚强的群体,他们不乏乐观,废墟中照样打着,唱着越剧,带着孩子,咿咿呀呀的学着日语“我们是良民,我们是朋友”,然而,灾难并不因为我们一相情愿的乐观而绕道而行,开始是小股有组织的日军闯进难民营女人,他们在挣扎,在反抗,在痛苦,在控诉,这是一切遭受暴力的女人都会有的反应,然而,当日军以消灭整个难民营为要挟,要求交出100名妇女时,他们变得那样安静,变得那样从容,变得那样坚强!最先举手的两个人都是,之后,不断地有人走出来,她们被带走了,走了一百个,只回来五六个,都死了,包括唐先生的妹妹!这些可怜的女人,她们自己尚朝不保夕,却冒着当场毙命的危险去就那些被日本人拉上了刑车的男人们,姜老师,一个善良的坚强的女人,在无数次营救被日军绑走的军人门之后,被发现,当日军将要把他拉进慰安所的时候,他被一个同情他的日本士兵射杀了!保留了她作为一个中国女人最后的尊严。

两个日本兵,一个凶残,唐先生,唐先生的妹妹,姜老师,都是他害死的,他带头,带头妇女,他藐视中国人,甚至他从来不把这些脏兮兮的东西看作是人,他了唐先生的妹妹,唐先生的妹妹后来疯了,没有死,在即将被释放的时候,他把唐先生的妹妹拽到了墙角,一枪解决掉了,他说,“她太美了,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他负则了唐先生,他被震撼了,他看到了姜老师的死他也被震撼了,他也许也压抑了,但是这没有阻止他尽一个帝国军人的职责、他替那些阵亡的日本军人们招魂,从心底里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另一个日本兵,一个受教会教育的人,第一次直接,他会紧张,第一次去慰安所,他要对那个接待他的女人负责,而且愿意娶她,看到无数的场面他开始痛苦,挣扎,在占领南京的庆典上,他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吼声,在影片的结尾,他不堪重负,在救下一大一小两个中国士兵后,他饮弹自尽!

结尾,日军盛大的庆典及招魂仪式开始,他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在中国的大地上给那些侵略者招魂,鼓声阵阵,锤在我的心窝里,每一声都是一声拷问,每一声都是一次折磨,那高举的招魂的旗帜写着x x军 x x 师x x团,在影片中看来更像是一个账单,一个欠了中国人无数血债的账单! 转过镜头,一大一小的中国士兵走在无尽的原野上,他们刚刚脱离险境,他们揪起了路边的蒲公英,笑着奔向了远方!影片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的影像出现在了故事的结尾,他们的出生日期各不相同,然而他们的死却都与那段不堪的岁月相关,唐先生的妻子死于1989,拉贝也死于上世纪末,剧场里沉浸在一片死一般的沉静中,当最后出现那个被救的小士兵,小豆子的时候,照片上写着“小豆子,一直活着”里想起了观众的掌声。

**看完了,是一个好**,看的时候,还有看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遭受这么多,以及之前发生的一些由于宿舍问题大陆学生权益受到伤害,与学校交涉过程中遇到的状况,我一直在考虑,作为现在的我们,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

那时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自己的首都瞬间就给占领了,当官的都跑了,把百姓留给了屠夫,而那些待宰的羔羊仍然紧忙着图着安逸,打着,唱着小调。为了安逸,死都不怕,当几个日本兵冲进了有几千人藏匿的大仓库时,所有的人都举起手来,包括士兵,他们想也许这样还能活下去,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们,我们会用世界上最变态的手法将你们杀掉,我想那些人会把那几个小鬼子给生吞活剥了,然而他们没有。为了安逸命都不要,当被逼的连片刻安逸之地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开始才开始发疯的反抗。这是那时候的中国。

现在,抗战胜利了很久了,国人也过上了和平的生活,然而那副贪图安逸的根子还扎在中国人的心里,国外的媒体平时怎么宣传我们都可以,我还是照样过我们的日子,总觉得那十几个无聊政客在那耍嘴皮子,直到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被那些谎言弄得那么孤立时,我们才认清那些西方人的嘴脸。当我们这些在外面读书的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们很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反而会互相嘲讽,被骗点钱就骗点钱吧,被欺负一下就欺负一下吧,反正也少不了块肉,我可不愿意去争取我那受损失的权利,有空我还干点别的呢,就连这个**南京南京,有些人想看而不敢看,理由却是,太残忍了,看了后心里会难受,那是中华民族的国殇,你有什么理由可以逃避,有什么理由可以不难受呢?一个人这样想不可怕,一个民族都这样想就代表着要亡国啊。

安逸,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安逸呢? 老祖宗欠的债我们还完了吗?中国还很不发达,与曾经的辉煌相比我们现在四处被围困,我们的领土还在被别人强占着,那个侵略者至今也没有承认过他所犯下的罪行,我们的人民还在被瞧不起,我们的国宝还扔在海外漂泊,汶川大地震的人们还在饱受着地震后的折磨,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安逸?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说,你神经病吧,难道要我们背着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整日缅怀那无数的冤魂,整日垂头丧气,或是义愤填膺,看个日本人就揍一顿,跟韩国人似的,遇到点事情就大呼小叫的,说什么伤害了他们民族自尊心?其实不是的,乐观的思想已经根植到了中华民族的骨髓里,乐观是好的,关键我们的问题是乐观过度了,失去了对危机的意识,总觉得战争还没有爆发,地球还没有毁灭,我乐一天是一天,就算地球毁灭了,也是大家一起完蛋,谁也跑不了,我想说的是,我们有理由乐观的去奋斗,乐观的从失败中站起来,乐观的去生活,但是我们不能乐观的贪图安逸,任何一片安逸之土都是通过搏斗换来的,如果我们放弃了搏斗的意识,最后我们将再次无一片安逸之地。说来说去,居安思危,几千年来,历史一直在给我们上着这一堂又一堂的课,然而我们却不喜欢长记性。

在有些人看来,这篇文章一看就是个愤青写的,满篇的奋斗啊,打啊,搏斗啊,什么的,其实本人的生活还是蛮中庸平和的,因为我是一个小人物,我现在做不了什么大事情,为国家也好,社会也好,贡献是极其微小的,但是我一直都在尽自己的责任,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认真的做好身边每一个可以影响到中国人形象,形象的群体利益的事情,我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大声喧哗,并尽力的去影响我周围的人,我认真学习中国文化,民族文化,一旦将来有机会,我会好好把握每一个重新阐释中国的机会,我也把这个气氛带给我周围有机会去接触外国的朋友,去呼吁他们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为改善中国形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大陆学生与我现在的学校产生冲突的时候,我给校长写信,与房屋事务处交涉,去和他们谈判,去谈判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准时到达的学生,没人逼我做这些,但是这是我的责任,无论结果如何,我进到了我应尽的责任,我没有后悔,就算是最后失败了,我赢得了学校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也赢得了尊重。

说了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听得懂我在说什么了,如果不明白我想用影片的最后一个影像阐述,“小豆子,一直都活着”,我们都是**中的小豆子,小豆子是每一个没有死于那场灾难的人,每一个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与复兴大业的人,我们会一直活着,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吸取了贪图安逸的教训,因为我们抗争了,我们活着,身上背负的是那些抗争而死的无数人的希望,“中国不会亡”,如今内忧外患仍在,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否则我们将重蹈覆辙。

**看完了,我迈着飘忽的步伐走出了黑漆漆的,走在大街上,但是我仿佛还没又从戏里面出来,到了下班的点,路边有一个女人打电话给老公要他在家炖鸡肉吃,路边一个母亲正在和她的孩子嬉戏,生活多美好啊,我们在享受美好,但是不要贪图!!

《南京!南京!》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南京》影评 看过正在国内上映的美国记录片《南京》,倒有点令我失望。 片子本身以外,我最失望的一点则是:这样的题材,这样的片子,这样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居然 又是出自外人之手。 难道我们总是要靠着别人的关注来审看回顾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历史? 不是夸张的说,倘若没有当年年仅29岁的张纯如写出的书,很难想象现在的世界会对“南京"有多大 的关注。 而我们自己这片古老、伟大、文明、受难的大陆上,至今没有一部真正拿得出去的东西。 拿不出去也就罢了,很多时候,自己都在选择遗忘。 记录片《南京》,原来它摆的不是一个大全局的概念,而是从细节处做文章,试图以小见大,通过一个 个悲惨故事的联动来打动人心。它以张纯如作品中第五章《南京安全区》为主线,穿插了拉贝、华群等 人的日记书信作旁白,以及当年幸存者的访和参与大的日军老兵的回忆。 片中也有珍贵的东西,比如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用老式16毫米机拍摄的影像,不过记录片里只截 取了很少一部分(本是共四盘长度达105分钟的**胶片,2001年马吉的儿子将它捐赠给了纪 念馆)。从筹备到完成,《南京》一共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15个月都是在准备素材,摄制组走访了六 个国家搜集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其间,两名导演用了一个月时间奔走中国各地,寻访了超过30位大屠 杀幸存者。 其实这样的片子,如果能找来当事人口述历史,效果最好。但可惜的是,很多当事人都已过世,尤其是 那些当时在南京的外国友人/英雄们。那么,补救的方法就是,找人来扮演。但他们又不是真的演什么戏 ,而只是以悲痛和悲愤的表情和口吻来代为朗诵逝者的日记,并以此推动影片的进展。 对于我来说,这多多少少还是产生了断裂感,无法有强烈的共鸣。尤其是某些演员,相貌明显太年轻了 点。倒是那些经历过浩劫还健在的中国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是最真实的。他们讲得 悲戚,泣血泣泪,只有此时,我们才会被触动得厉害。 可《南京》挖掘分析的东西还是太少了。我多么希望它能深一点深一点,却只看到冰山一角。可能因为 资金只有两百万,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由于过去得太久远的关系,同时,历史上关于这个留存下 来的资料和影像,毕竟是很稀缺。 它就如同一出幻灯片,综合了许多悲惨的镜头和照片,综合了很多良知和愤怒的声音,把最丑恶最黑暗 和最美丽最光辉的两面都摆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却跟着图象从这一天到下一天,从这个人的故事到那个 人的故事,罢了。 如导演称,《南京》是非典型的。这么拍,是为了避免使用传统的记录片手法——比如多位专家讲述, 展示大量的照片等等——,他们说希望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 。 但我总感觉实际做出的结果不是那么奏效。至少对我不那么奏效。眼前都是精心陈列又惨不忍睹拼贴, 而且很多时候还得完全靠想象去完成情绪的到位。当然,感性方面还是可以满足,但理性方面呢?严重 缺席传统记录片中的专家解说和脉络指引,让《南京》成为了一钵汇集悲情和煽情的大锅炉。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可以把《南京》看作一部充满诚意的抛砖引玉之作,它背后的意义和即将造成的影 响,远比记录片本身来得重要。 当年那几个在南京留驻的外国人,组成了八人国际委员会帮人救人,在片中,他们被塑造成了在中国的 “辛德勒"。不考虑历史真实的话,都差点以为这是部宣传片,因为片中满溢着太多关于他们的歌功颂德 。可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很伟大,救了25万人。因他们而活命的中国人都说,他们是活佛是菩萨。 但是,这几个老外,熬过了地狱,却并不善终,实在太遗憾。 觉得《南京》本是一个可以拍成《辛德勒名单》那样的题材,但这回导演却只选择把它做成记录片,而 我们自己又缺少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师。我们的大师只爱无极限的黄金甲。陆川在努力,但愿吧。其实 ,国际上一直有很经典很优秀的关于“犹太人 Vs. 纳粹"的作品,却鲜见有几多不说更惨重也算差不多 惨重的“中国受害者 Vs. 日本"的故事,令很多外国人甚至海外华人都忽视了如此一段历史,关于二战 中的日本,只记下了美国人的珍珠港和……这,就足以让人郁闷和反思的了。偏偏,某些 *** 的 日本右翼还不认帐;偏偏,某些中国人台湾人还认贼作父。 《南京》的创作者自然不需要有中国人的民族屈辱和民族情绪,也不需要去背负所谓“爱国主义教育"的 重担,他们只是有良知的人,追求真理和真相的人,警示又传道世界的人。他们说了,不想让这样的“ "被“遗忘",这两个词不该在一起。他们也在片中借口述者的嘴说,揭露南京的真相,意图并 不是要反日,不是要反日本人,而是要反战,要人们看看战争的可怕。因为当身处乱世和绝境之中,失 去秩序和理性的时候,人类就变成野兽。 如果有条件让整个群体都能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都能自由地丧心病狂、发泄欲望,又无需也没有道德 和信仰上的约束,更在官方的默许甚至命令下没有了罪恶感,那这个群体为什么不呢?就一场集体的狂 欢罢了。当年的日本军就是这样,他们不用相信前生来世,不用在上帝面前谦卑和忏悔,他们只效忠天 皇。很多日本人至今依然拒绝相信日本军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没有亲临过当时的现场。在 那里,已经不是“十恶不赦"四个字可以定义的了。在地狱中,就要做地狱里该干的事。 国民党跑了,有钱人跑了, *** 没来,国际社会不知道。南京的普通人、穷人、士兵,无论男女老幼 ,当年就这样如同弃儿般地留在那里被蹂躏、被践踏、被残杀、被侮辱,见证着人间的地狱,叫天天不 应,叫地地不灵。 南京的悲剧,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人性本恶论,以及,人始终的群体性和脆弱性。 人需要信仰。 我们可以忘记仇恨,却难以忘却悲伤

《南京!南京!》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在此我想引用王炎先生《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记忆的影像生产》一书中有关的讨论(见该书111页《对话:纳粹屠犹与之比较》。王炎的主要观点是,屠犹在西方语境中是一个非常具有生产性和复杂性的讨论空间,而中日对的讨论常常纠缠于细节和真实性的争执。当然全书对这个问题作了十分深入且有见解的讨论,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读。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一片而言,陆川的策略也是相同的——绕开细节的争执,比如人数,方式,真实性;而将这一处理为一场战役:日军攻克时为中国首都的南京。而这一战役并不比其他任何一场抗日战争(似乎我应该用的词是中日/日中战争)中的战役更具备可言说性,换言之,南京“大”并没有比其他任何一处城市的沦陷更为悲惨。那么结合前面的视听分析,或许陆川通过这种军事片的视听风格,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把在二战和中日战争之中重新定位。

?这就是我把《南京》指为历史景片的最终原因。陆川的诉求显然不是血泪控诉式的言说,而是他对“”的理解。相对如《浩劫》中将屠犹神圣化的诉求,陆川却在对“”去神圣化(当然我必须声明这不是我指责本片的原因)。如果陆川想要完成这一目的,那么他显然是失败了。《南京》之中,南京成了一个悬浮的舞台,这里只有一座军营和一个难民营,于是陆川的诉求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说陆川是要从细节展示全景,那么不幸地,他又失败了。空间模糊,视点混乱,剧情支离破碎——他想说什么?我很难找出一个明确的表达。去看看网上的影评,我很惊讶地发现,大家都看到这部影片的视听呈现里不存在的东西——既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去看这部片子?

很遗憾。陆川这部《南京》真是令人失望透顶。它充其量是历史景片而已,景片之前,连情节剧都没有发生。我必须指出的是,互联网作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反日情绪最集中的地方,而同时网民和观众的高度重合,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会是一个合适的文本。但是同时,我并不相信这个文本能够满足,或者迎合这一观众主体的诉求。虽然陆川在片中刘烨光荣牺牲的时候让等待的中国军队喊起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但是我相信这一口号不及《色戒》里头那句“中国不能亡”。关键问题在于,当观众希望去找一些感动和煽情的时候,他们显然很难找到,或许那些说被感动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感动了。只是最后那几张相片小小地煽到了我一下,然后不幸被我发现,不是相片的问题,而是音轨里煽情的小提琴。

言而总之,这部片子砸在剧作上。陆川大人,下次您拍片还是请个编剧吧。于是与《可可西里》的评价一样:精神可嘉,水平着实有限。也许对而言,我们需要的还是《约翰·拉贝》那样的情节剧。

我只能说陆川愚蠢迂腐得难以理解,你去为侵略者开脱吗,你所谓自我救赎者在日军中有多少呢。我没有看这部拍片子,但仅就影评来看,这个片子没有了最起码的良知了,已经没有 了人类道德的底线。战争就是战争,你反思什么,你替日本人反思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替日本人反思?我知道当年日本国民是全民支持侵华的,还人性的光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 了以陆川为代表的中国人奴性的光辉。这种思潮太可怕了,当被屠戮者站在施加者的角度为其开脱为其找台阶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民族出了问题。侵略的行为我们只有去谴责 、唾弃,永世不忘,誓言报仇!这样才能警告日本人让他们生活在战栗中,让他们生活在国人对其仇恨的惊惧中,让他们再也没有胆量入寇中华。而不是陆川这样,你的迂腐以及无良 只能助长他们的气焰,日本人会这样认为:“我当年你,你非但不恨我还为我开脱。那就是你们中国人软弱可欺,下次我还侵略你们。”说到底是奴化思想-以德报怨-的集中体 现,孔子的以直报怨到了奴化的嘴里就变成了以德报怨的奴化思想。犬儒主义在中国的盛行充分说明了奴化之于国人的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