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好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2.红色**影评1600字

3.研究一个作家的写法可以说触摸大师笔触,但若是宫崎骏这种动画人应该说什么

4.求《心灵捕手》英文影评,最好原创,不是的话也最好是五篇影评拼在一起的

5.你认为《与外婆同行》是女权主义的**吗?

6.关于<茉莉花开>的观后感

影评的题目和小标题_影评 标题

影评评语就是评论。意思就是在观看一段**、电视剧、记录片之后,对剧进行评价。可以从的内容、故事情节、社会影响、拍摄手法、导演构思、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评论。

评论字数有800字、1000字、2000字的,在编导艺考中会说明。评论相当于议论文,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去写,不要写成抒情类的观后感。

怎么写有以下几点要素

把握新意

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

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对张艺谋**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

实事求是

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

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样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

掌握视听语言

**是一门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艺术。了解**的视听语言,也就是**的具体表现手段,是真正读懂一部影片的关键所在。当然啦,在专业考试中,不会对考生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的基本创作手法还是应该掌握的,在影片分析的写作过程中,适当运用专业性的语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章的专业水准,而这,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你的专业成绩。

累积观影经验

要想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多看**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只有多看,才能使自己从一个普通的**观众过渡到一个较高层次的鉴赏者,甚至准专业者。而一定的看片量的积累,会成为你将来进入专业院校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作为一个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课余时间不多,要有选择地去看。说实话,其实乐乐老师学习摄影专业来说,大部分会看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以及画面色彩浓郁的**。

几种写作框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种

第一部分:夸赞这部**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部分:详细说明这部**有哪些突破。

第三部分: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部分:评论**镜头的特点、分析镜头表现方式有哪些独特之处。

第五部分:**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后者新的发现。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整体思想。

第二种

第一部分:大体介绍一下**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

第三部分:评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画面。

第五部分:做最后的总结。

好好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 在2019年的末尾,在这一年结束之时,自己最喜欢的就是看那些平常最喜欢的APP利用大数据和记忆来帮你回忆这一年发生的那些你不知不觉都已经忘了的事情。比如说,在网易云音乐里,我在想,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我为什么会听这首歌听了那么多次,哪怕是是已经深夜了我还在听,当时的我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虽然,在最后,我还是没能够让自己想起来那时的心情;又比如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在豆瓣上标记了这部**,已看,然后我就会慢慢的让自己去回想起当时看这部**的情节和当初带给自己心中的感受。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当然绝对不是因为看2019豆瓣总榜单想起的一部**,毕竟那是因为现在豆瓣个人总榜单还没出来啊,怎么说呢,这部**在我心中是很神奇的,他的叙事方式让我很喜欢,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联系,但是在整部**结束之后,又会发现,这些小故事之间其实是有着似有似无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 起先看这部**时其实我是抗拒的,他的分类标记是西部片,在我的心中美国西部片就是那些牛仔啊打打杀杀亦或者是其他存在着比较血腥暴力的场面,现在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部豆瓣标记西部片的**是《老无所依》,一部很老的**,也许是因为当初年少不懂事,觉得还挺无聊的,好像看的时候都还差点睡着了,现在也有一大半情节也想不起来了,人就是这样,生活也就是这样,每天看起来如此的忙碌,可是好像回头看看又全然不知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每一天做的呐,都是无用功啊。

? 自己也不知道该说哪个故事,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是一个让你深思的结尾,我想给每一个故事起一个专门属于它们的词语,或者是起一个适合他们的标题,但是无奈自己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当然本身这部**是有小标题的。《巴斯特斯特克鲁格斯的歌谣》,巴斯特斯特克鲁格斯是一个心态非常好却又有些自大的歌者,喜欢他的生活态度,可惜最后的结局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开枪速度,死在对方的下;《阿尔戈多内斯附近》那个做了坏事的男人,在最后死之前还是忍不住赞叹一番这世界看到的最后的美;《饭票》,每天在舞台上为了生存的残疾男人,每日的辛勤付出,眼神中处处流露出的不安全感,应该也是能够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知道自己到最后都会是一个累赘,却没有想到最后的原因会是因为这一只什么都不懂半路冒出来的鸡;《黄金谷》,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所夺取吧,不管是为了利益亦或者是什么,那是要拿生命来争取回来的呀;《受惊女子》,还是蛮惊讶这个故事的结局,未来的幸福生活已经在朝自己招手,却因为害怕让自己的生命结束在自己手中的枪中;然后就是最后一个故事,《遗体》。

最怕自己写着写着又开始写**里的大概故事情节,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是因为每一次都这样写影评忽然就丧失了写下去的兴趣。感觉自己没有经受过这方面专业的知识授课,所以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都缺少了什么,也是自己最大最苦恼的地方,希望自己能慢慢努力,慢慢改掉自己所不好的。

? 最后的那个故事,应该是触动最深的,准确的说刚开始还没有看懂,后来才明白,这不过就是向死而生,是那些在前往死亡路途上的人们最后的一次谈论。人啊,真的是这样啊,从生而来,向死而去。人啊,在面临死亡时亦会害怕,走到那扇门前害怕得互相推让,但是走进去之后,又好像坦然了一些。因为啊,这真的是我们必经的过程啊,这就是我们这一生的结局啊。

? 感觉好像就是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死亡的定理,每个人都无法去阻止,有的人啊抱有侥幸心理;有的人坦然面对它也;有的人知道自己的结局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有的人努力的争取硬是从死神手中夺过自己仅剩不多的年月;有的人却满是遗憾;那我们呢?会希望自己最后一刻是哪一种呢?哎,还是不要多想了吧,你抬头看一下,看一下这个虽然丧却又充满希望的世界,生活不是**,自己的生活一定要好好过啊。

红色**影评1600字

这个确实也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从小就很羡慕那些写作很好的同学,特别是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去爬泰山,回来写了篇旅游经历结果还上了我们那边的报纸。我也出去玩儿过,但是我确是写不出什么来。长大了之后也一直想把写作捡回来,可是每次就是对着空白的文档发呆,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写。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知道该写什么”的现象呢?而且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你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

一个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很有态度的人,他时刻有话要讲,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随时想要通过表达来参与这个世界,优化这个世界。这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强调的,写作不是自嗨,而是为了创造价值。

你觉得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你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时时的要问自己: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话要讲?

回想当初,为什么同样出去旅游,别人写了一篇游记,轮到自己就成了流水账?因为觉得太平常,觉得太无所谓,就是因为这个无所谓的心态致使你写不出什么。路上有人乱扔垃圾,你无所谓;景点门口有卖黄牛票的,你无所谓,你对这个世界没有了你的感受和心情,你的喜怒哀乐,都不会去表达。

所以,一开始写作的时候,你要不停地问自己:你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见?你还有什么话要对这个世界讲?所以写作要从做一个有态度的人开始,要从相信个体力量开始。

你要知道万事万物皆可成为写作的对象

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很可能是你对写作范围的理解太狭隘,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所以,万事万物皆可成为写作的对象。

一天除了睡觉的8个小时,你有16个小时都是醒着的,这16个小时里,你在工作、在见人、在聊天、在看、在读、在听、在经历。一天下来,如果你认真回顾,你会惊讶地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写,也都值得写。

你想象中的写作太狭隘了,不是只有纯文学创作才叫写作,也不是非得要有华丽的辞藻各种想象和修饰才能算好文章。鲁迅甚至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美食的短文,写的真叫人口水直流,那你能说他那个不叫写作嘛?

在一个写作者的眼里,万事万物皆可成为思考、写作的对象,你要学会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刺就是那些搅动你情绪的东西,那些让你触动的,让你感动的,让你惊讶的,让你欣喜的,让你愤怒的,让你反思的,让你困惑的,都是刺,都是你写作的源泉。

你要充分了解你写作的领域

比如你想写,那你肯定得先看过吧,你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展开文章,怎么埋下伏笔,如何推进剧情,最后怎么样收尾。如果你想写散文,写母婴类型的公众文,或者你想写金融类,那你是不是都需要去熟悉你写作的领域。

你对一个领域知道得越深入,你的困惑也就越多,你就能提出很多好问题,你也会想通过写作去探讨这些问题。你要充分了解你写作的领域。我刚开始进入的是创业投资领域,所以我写的文章都是关于这个领域的。我是怎么开始的呢?第一步就是广泛、大量、有深度地阅读这个领域的好文章,半年之后,我对这个领域以及这个领域的目标读者都有了足够的理解,所以我能找到很受欢迎的主题。

写作新手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找到你的写作定位,也就是你决定在哪个领域进行写作。主要看你的兴趣,一定不要太在意市场,更不要跟风。如果你写的不是你热爱的,注定不会长久。

一开始你可以多尝试,但在多方尝试之后,你一定要固定下来,在一个领域持续地写。千万不要什么都写,今天写影评,明天写乐评,后天写职场文章,大后天写情感故事……什么都写,一定什么都写不好。所以,请发自内心地问,自己的热情在哪里,那就是你的写作定位。找到你的写作定位后,持续、深入、大量、多维度地了解这个领域,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选题。

你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

我们的目的是学会更好地通过文字表达内心想法。如果你想持续表达、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最好掌握几条写作公式,以应对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

总-分-总,这是我们训练过的最简单的公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公式。

论点-分论点-正例-反例-总结,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公式组合。

再高级一点的写作公式比如以下六条。(1)场景化写作,引出一个痛点话题。(2)针对痛点话题,提出一个新鲜观点。(3)正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4)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5)总结这个观点的意义、价值。(6)给出具体的执行建议,呼吁大家去做。

关于选题:当你每天都有很多选题可供选择时,你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变成:写哪个更好?

写文章是复制时间性价比最高的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写作,成批量、规模化地交付我们的价值,售卖我们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关心如何才能写出让更多人看的文章。

写文章也像打仗,阅读量高不高,可能在你写之前就基本确定了。高手写文章,先是找一个读者可能感兴趣的选题,然后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菜鸟”写文章,先是随便找个选题,然后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

写作时顺序不同,文章发出来后,命运就不同。

覆盖人群:多少人可能会阅读

依旧是注意用户思维,看过标题,就基本可以确定你的这篇文章的受众有多少。所以,爆款选题的第一大底层逻辑就是选择潜在阅读人数足够多的话题。选题太小众,我们可能就要放弃,小众选题永远出不了大爆款,这一点没有例外,更没有意外。即使你没有做10W+文章的野心,平时写文章时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有多个主题可以写时,优先选择覆盖面更大的主题。

痛点程度:阅读时有多大共鸣

这个点和广告的关键处非常一致!广告很多都是直击痛点,所以,你的文章就要像广告和药一样,直击读者的内心,直击他的痛点。你害怕洗头洗不干净会有头皮屑,所以有了“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你害怕吃辣太多容易上火,所以有了“怕上火,喝王老吉”;你害怕吃完饭回办公室时一嘴的大蒜味,所以有了“吃完喝完,嚼益达”。这些害怕,就是恐惧,就是痛点。同理,写作的人如果不懂这一点,便写不出读者争相阅读的文章。痛点有很多,但有的痛点小,有的痛点大,有的痛点只有小部分人有,有的痛点几乎所有人都有,痛点大小决定读者的共鸣有多深。

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

现在这个社会是传播速度飞快的时代,而且大家更注重社交。如果你的文章可以直击读者的内心,让他非常自愿的传播作为一种认同或有趣的社交方式,那就是你最大的收获了。让读者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一种深入内心的认同感。

最后,要特别注意创新。想要创造价值,就要提供新知。多维度的新知包括新知识、新认知、新方法、新材料、新故事、新视角、新形式、新联系、新组合等。

为什么要多维度提供新知?所谓优质,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怎么理解呢?现在写东西,最怕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你会发现无论是什么选题,都好像有人写过,大家都写,你如果不能提供别人没有的东西,读者为什么非要看你的文章呢?因此,你在策划选题时,必须要从多维度思考,给这个选题注入一点新东西。

如果你都准备好了,那么,你现在需要的就是静静的感受,好好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要做个有态度的人,要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其次,你要明白,万事万物皆可成为写作的对象,你要学会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然后用文字去呈现;再次,在写作的初期,要通过不断尝试,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写作定位,持续、深入、大量、多维度地了解这个领域;最后,为了解决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你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

当你需要一些灵感的时候,读书、聊天、听课、读文章、看节目、看**等等这些,都是你接触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所传播的观点碰撞的时刻。体会它,感受它,把你的观点和感受写下来,好好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研究一个作家的写法可以说触摸大师笔触,但若是宫崎骏这种动画人应该说什么

《红色》这部**非常好,导演很懂绘画。这部**其实是对抽象派画家罗斯科(Mark Rothko)作品的一个解读,其中黑人学徒扮演的就是导演本人,他就像一个心理医生,拿着手术刀以哲学问答和思辨的方式把罗斯科从内解剖,将抽象画派所倡导的感知上的“深度参与”作为切入点,以还原罗斯科创作的潜意识,非常精彩。**以学徒“闯入”大师的画室为开篇,象征着贯穿全片的灵魂拷问即将开始。首先大师觉得学徒不懂艺术,让他沉浸式的欣赏,想象从画面深处喷涌而出的。学徒不明觉厉,把身体向前倾斜靠近画布,正好这幅画中间的形状像个门,然后他问,“是要这样欣赏吗?”(欣赏只是一种身体前倾或崇拜的姿态吗?) 接着大师列出一大堆殿堂级画家,不停把自己的名字与各个古典大师做一并置处理:伦勃朗与罗斯科,透纳与罗斯科,马蒂斯与罗斯科,米开朗基罗与罗斯科…… 其实,罗斯科这种借解读名家名作来阐释自己作品的方式非常滑稽,他将自己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但对阿波罗的神谕“成为你自己”显然知之甚少。从古希腊哲学的视角看罗斯科,罗斯科是个沉迷于SM之中不能自拔的黑武士。而这个剧本又恰好是个完美的古希腊哲学范本。鉴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剧本的需要,以及对该剧创作者报一欣赏的态度,我现在对**里面提到的画家一个一个来讲解。 这部**中罗斯科在名气上最为羡慕的画家是伦勃朗,也是他反复提到的画家。伦勃朗的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他最为著名的技法是“明暗法”,也就是罗斯科用红黑色块进行对比的出处。但是罗斯科对伦勃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伦勃朗的画快可以是“在黑暗中发光”,但是并不是罗斯科理解的那种“苦苦挣扎将要熄灭的火焰”,而是他的人物,从内至外发出光芒,尤其是脸部,照亮背景的黑暗,这种光虽然不是自然光,却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按照古希腊哲学家的说法,这种光是走出洞穴看到另一个世界的光。罗斯科对伦勃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宗教对欲念的束缚,而没有看出他的自由。 这部**中,罗斯科欣赏的另外一位古典画家是卡拉瓦乔,和他对伦勃朗的误读一样,卡拉瓦乔也被他读成了“受难画家”。卡拉瓦乔的画宗教色彩更加浓烈,各种各样的惩罚故事都被他画出来了,罗斯科看这些

求《心灵捕手》英文影评,最好原创,不是的话也最好是五篇影评拼在一起的

你可以说触摸大师的影象~~触摸大师的奇光幻影~

不就行了么~~

触摸大师的身影感觉有点怪的~~~~拍**可不是拍自己的身影啊~~而且语法上也有点讲不通~~可以说凝视身影,瞻仰身影,可是触摸身影真的有点怪~~~

可以吧~~你的省略号指的是什么呢?从哈尔的移动城堡到幽灵公主 可以

或者是从哈尔的移动城堡和幽灵公主谈起~或者是从哈尔的移动城堡和幽灵公主谈宫崎骏的光影世界~~~都可以

那就加个小标题就行了啊~~~大标题是宫崎骏的光影世界。小标题是从哈尔移动城堡到幽灵公主

你认为《与外婆同行》是女权主义的**吗?

帮忙转下: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蓝勃教授是数学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获得过被誉为“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他给上他课的大学生们留了一道难题,题目写在了楼道的黑板上,并称,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

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蓝勃教授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我不相信你们有谁能给出答案,毕竟,作为数学界的顶尖人物,他当年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答案的。

但是,没两天,黑板上就出现了答案。但是,这个人并不愿露面,尽管露面可以享受难得的荣誉。

蓝勃教授再下战书,留了第二道难题,这道难题,他和伙伴花了整整两年才解开。

同样,没两天,那个“神秘数学天才”再次给出答案。这次,蓝勃教授看到了“神秘数学天才”的身影,发现他竟然是MIT这所顶尖学府的这栋大楼里的一位清洁工,但这位清洁工并不想被发现,他一边辱骂教授一边跑了。

这是着名的心理影片《心灵捕手》(又译名《骄阳似我》)一开始的情节。看到这种情节,我脑子里冒出一句话,世界是分裂的。MIT的光辉,竟被一个落魄的清洁工彻底盖住了。

不过,外部世界的分裂,源自内心的分裂。这个落魄的男孩,他其实只是在工作之外的少数业余时间做一下解数学难题和读书这种“正确的事”,而多

数业余时间,他是和几个问题青年一起打架斗殴、偷盗乃至袭警等。其中,他最拿手的是去MIT或哈佛大学,“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

这个内心分裂的男孩叫威尔,等蓝勃找到威尔时,威尔已因打架斗殴和袭警而被关进监狱,但蓝勃申请作为威尔的监护人而将他保释,保释的条件有两个:一,威尔要与蓝勃配合解数学难题;二,威尔要看心理医生。

威尔不想看心理医生,但更不想蹲监狱。两害寻其轻,他不得已答应了做病人。

但是,作为天才的病人,威尔接连赶跑5名心理医生。最终,蓝勃找来了自己大学同窗、现在的心理学教授西恩来为威尔做治疗。

同样的,在第一次会面中,威尔也刺痛了西恩。他通过对西恩一幅画作的观察,而看出了西恩当时的心态。西恩的画作是一个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独自画船的人。对此,威尔看出了两个内容,他对西恩说,第一,你当时正在暴风雨中,第二,你娶了“错误的女人”。

西恩被激怒了,他警告威尔,不要侮辱他已死去的太太,而当威尔再次说“没错,你的确娶错了女人”时,西恩暴怒,他冲上去掐住威尔的脖子并威胁说,如果你再这么说,我会杀了你。

威尔震惊了。以前,他戏弄那些心理医生时,他们的方式先是惊惶,接着是掩饰自己的愤怒,而后是拒绝继续给他做治疗。但西恩不一样,他也被刺痛,但他直接表达愤怒。更不一样的是,这个被刺痛被激怒的男人,答应继续给他做治疗。

在心理治疗中,或者在一切亲密关系中,这都是很关键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固定的逻辑,我们认为,自己的某些特质是“好我”,这些特质可以让自己维持并促进关系的发展,而自己某些特质的是“坏我”,这些特质会导致一个关系的疏远甚至结束。

因此,当我们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好我”,并刻意压制“坏我”,而当我们想与一个人疏远时,就会表现出“坏我”,而不再表现“好我”。

譬如,一个依赖者,当想与一个人亲近时,他会表现得非常依赖,有时就是所谓的“可爱”。相反,一个支配者,当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非常有能力的一面。

这时,如果那个人中招了,真的在我们表现“好我”时而与我们亲近,并在我们表现出“坏我”时结束了与我们的关系,那就意味着,我们的逻辑再一次得到了强化。

这是导致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如依赖者总会发现,别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好像总是因为他还不够依赖,支配者则会发现,别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好像总是因为他还不够有力量。所以,每当遇到一个危机,我们都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逻辑,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僵化。

若说治疗能发挥作用的话,关键点就在于,心理医生帮助来访者明白,他可以不必对那个逻辑那么执着,也就是说,他的“好我”并不一定会促进关系,而他的“坏我”也并不一定会疏远关系。

威尔的逻辑,其实就是,“天才”是坏我,“平庸”是好我。他其实认为,天才并不能换来关系中的亲密,而平庸倒可以做到这一点。每当他展现天才

时,其实多数时候都是在疏远乃至结束一个关系。所以,我们看到,他的聪明都用到了刺激心理医生、“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等事情上。

也可以说,他其实讨厌他的天才,他不原因别人因为他是天才而接纳他,他更愿意别人仅仅因为他这个人而接纳他。

那5名心理医生都中了威尔的招数,威尔用坏的方式表达他的天才时,他们都中断了和他的关系。西恩不同,看起来,他也中了威尔的招数,一样被刺痛,甚至更痛。但他这时不是中断与威尔的关系,而是选择了真诚袒露自己的心声。

当西恩这样做时,威尔的世界已经是在被颠覆了。威尔第一次发现,原来真诚地表达愤怒,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束。

第二次会面中,威尔的世界进一步被颠覆。西恩先是承认,威尔的确刺痛了他,令他彻夜难眠,但在这种痛苦中,西恩想明白了很多。

尽管总是将聪明用在攻击上,但威尔还是以自己的聪明自豪。但是,西恩对他说:“看到你,我没有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西恩明白,威尔狂妄的聪明自信,不过是对痛苦的防御罢了。这种防御是一堵墙,令威尔只敢与书本建立关系,而不敢与世界直接建立关系。而在说这段话之前,西恩还说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

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西恩继续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说完这番话后,西恩撂下了一句话“现在该你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愿意真诚地去面对你,但你是否做好了真诚面对我的准备?

西恩的这番话也刺痛了威尔,或者说,令威尔感到震撼。第一次有“正确的人”对他如此坦诚相待,而他以前对付这些人的招数好像也都不再能发挥作用。那么,自己愿意冒一次险吗?真的对一个心理医生袒露心声?

最终,威尔选择了继续。

小标题:

选择继续是一个意愿,意味着威尔愿意尝试改变,但从这个初步的意愿到袒露心声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两次治疗中,威尔长时间地陷入沉默中。

威尔沉默时,西恩一样沉默着。他绝不先开口,而是等待威尔开口。

这种沉默有两种意思。第一,他在告诉威尔,你有沉默的权利。第二,威尔要自己决定是否袒露心声,而不是由心理医生来诱惑或施加压力让威尔袒露心声。

终于,在玩了很长时间的“瞪眼游戏”后,威尔主动开口讲话了。这意味着,治疗正式开始了。

治疗正式开始后的第一个话题是爱情。西恩问威尔,在恋爱吗?威尔回答说有,但他有点不敢进行下去。

为什么?西恩问。威尔回答说:“现在她很完美,我不想破坏。”

对此,西恩说:“或许是你认为自己完美,你不想破坏……这是极好的哲学,可以一辈子不认识人。”

这是无数人在恋爱时会犹疑的原因。看起来,我们是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不敢破坏这个幻想,但其实是我们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对方看到。

读大学时,我做电话心理热线,一个自称很帅的男孩打电话给我说,他失恋了,很痛苦。但这失恋又是他选择的。他和一个美女去逛街,美女突然说,

你等我一下。他等了好长一会儿还没见美女回来,这时他突然明白,美女正在大便。一想到这么漂亮的美女在大便的情景,他特别忍受不了,于是转身而去。

这个故事中隐含着的道理是,美女的“美”和帅哥的“帅”是“好我”,他们之所以能被别人接纳,是因为相貌上的“好我”,而一旦有“丑”的“坏

我”出现,他们就得不到关系中的爱与认可了。所以,这个男孩转身而去,看起来是不能接纳美女也大便的事实,但其实是不能接纳自己也有丑的时候。

怎么在治疗中让来访者放下对这个逻辑的执着呢?心理医生可以戳穿来访者这个逻辑背后的把戏,但只这样做的话,就太生硬了。

于是,西恩在不动声色地戳穿威尔的游戏后,讲了自己一个故事。他说,他的太太放起屁来超厉害,一次,他被太太的屁惊醒了,接着,他家的狗叫了起来,最后,太太自己也被弄醒了,问他,是不是你在放屁,西恩说是。

西恩讲这个故事时,忍不住狂笑起来,而威尔也忍不住大笑起来。故事讲完后,西恩解释说,真实就是美,“不完美才是好东西,它可以选择谁进入我的世界……你的女生也不完美,关键是,你们是否合适。”

这次咨询结束后,威尔立即去见他钟爱的女孩——哈佛大学的史凯兰去了。

小标题:

威尔和史凯兰,是在哈佛大学的一个酒吧认识。当时,威尔与他的三个死党——他们都没有机会读大学——去这个酒吧,一方面是为了“泡妞”,另一方面是继续威尔最擅长的游戏——“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而且是全球最知名大学的“笨蛋”。

这两面威尔都得逞了。威尔最铁的哥们查克冒充历史系学生和美女史凯兰搭讪,但哈佛大学的学生克拉克看破了查克是冒牌货,于是过来考查克历史学知识,但却被救驾的威尔给羞辱了。

威尔不仅羞辱了以哈佛大学生而自居的克拉克,也赢得了史凯兰的好感,两人第一次擦出了火花。

恋爱关系,是比治疗关系更为深层的关系。既然威尔不敢与心理医生建立关系,那么他更没有勇气去和自己所爱的女孩建立真正的关系。或者说,这是更为艰难的挑战。

在西恩的启发下,威尔终于鼓足勇气去见史凯兰了,并且两人的关系一直发展得好像很顺利。

但是,危机一直存在。敏锐的观众会发现,威尔一直不相信史凯兰爱自己,史凯兰的很多话,他都解释为,史凯兰并不是真心爱他。

譬如,史凯兰对他说,“有机化学对你这种人没用”。威尔立即问,他“这种人”是什么人。

再如,他几次对史凯兰暗示,他怀疑自己只是史凯兰的一个玩具,一个过渡性的男朋友,他的天才、贫穷和会给史凯兰的生命添加一些色彩,但史凯兰作为一个富家女,早晚会抛弃他,而最终还是会嫁给一个成功人士。

最后,当他们的爱情抵达第一个最高潮时,也迅速跌落了最低潮。

史凯兰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要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读,所以希望威尔和她一起去加利福尼亚州。但威尔拒绝了,他认为,如果到时史凯兰发现他的缺点怎么办?那时她就会受不了他,而抛弃他。

这伤害了史凯兰,她说,如果你不爱我就该告诉我,你如果不爱我,我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听了史凯兰这番话,威尔立即说,我不爱你。

听到这句话,13岁时失去了父母双亲的史凯兰再一次痛得弯下了腰,而威尔也走了。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逻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看对方,结果,越爱时就越孤独,因为越爱时就越坚持自己的逻辑,而这时就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了。

对史凯兰而言,她是个“好女孩”,而“好女孩”的逻辑是不能给别人麻烦,所以说如果你不爱就告诉我,我会主动消失。但对威尔而言,史凯兰这句话会让进一步相信,她并不爱他,她好像在寻找一个让自己主动离开的借口。

史凯兰认为,希望威尔跟自己去加州,证明她爱他。但在威尔的世界里,这种搬迁是最可怕的事情。他先是被父母抛弃,后来4次被送人寄养,其中3次被严重虐待。所以,他内心深处认为,换一个家是最可怕的事情。

于是,在第一次爱到最深处的时候,他们也遭遇了最严重的危机。这是他们各自坚守自己逻辑的结果。当然,主要是威尔坚守自己逻辑的结果。

小标题:

其实,这时不只是爱情到了第一个高潮,他的治疗也到了一个高潮,威尔和西恩已建立了很深的信任。同时,威尔的事业也貌似将进入一个高潮,蓝勃教授正接二连三给他介绍优裕的工作……

但是,对威尔而言,这是一种颠覆,他会恐惧。

因为,他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长大,这让他对自己的逻辑无比执着。这也是每个人的共同点。

我们每个人都深信自己的逻辑。若一个女子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她亲近的男子一定都不是好东西。因为,她会爱上“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这个断言,如若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她的世界就会有颠覆的危险,她的内心就会有失控的感觉。于是,为了避免这种失控感,她要么远离好男人,要么会把好

男人变成坏男人。

对威尔而言,他的一个断言是“我只是一个玩具”,他的聪明可以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些乐子,但只要他出现一些“坏我”,一个亲密关系会立即结束,对方会毫不犹豫抛弃他。他过去的人生经验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当治疗、爱情和事业都抵达一个高潮时,他内心的斗争也就抵达了一个最严重的危机——是固守自己已有的逻辑,还是冒险接纳新的逻辑。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坚持自己固有的逻辑。于是,人生就只是一个轮回。

有意思的是,化解这个危机的是他的死党查克,这也是影片感人至深的一个情节。在建筑工地上休息时,威尔说,他觉得整天这样做体力活也不错,他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未来一起玩耍和生活。

没料到,查克却对他说,如果我们50岁时,你还和我在一起,我会杀死你。

这令威尔非常震惊,也许比面对西恩时还要震惊,因为他觉得,他和查克是如此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他们都很享受的。

但查克告诉他,他每天最幸福的时候只有10秒,就是每天他去威尔家接他出来时。每次,他都想象,这次见不到威尔了,那意味着威尔到了能施展他的才华的地方。然而,每次他都能见到威尔开门,这种幸福感便消失了。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看上去,我们每个人都限制了自己,都生活各种各样的痛苦中。但是,我们之所以陷在这种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是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痛苦其实有着极大的好处。我们之所以离不开痛苦,是因为舍不得这种好处。

威尔之所以自甘堕落,之所以浪费才华,无比重要的原因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友谊,而他和查克等3名死党的友谊,是他多年以来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支持。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常讲自我价值感,其实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孤独的价值感,而是关系中的价值感。

在《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中,爱情是迷人的,心理治疗的过程更迷人,但威尔无意中最看重的,恰恰是和查克这些问题青年的友谊,因为这是他多年以来仅有的认可他、接纳他的关系。西恩懂得这一点,所以当蓝勃说威尔的朋友是“智障”时,他愤怒地为威尔辩护。

所以,当查克也对他说,你走吧,我渴望你顺应你的天才时,威尔真正解脱了。前面有爱情、事业等美好而正确的生活等着他,后面则是多年死党的督促、威逼和容纳,那么威尔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小标题:

影片最后一个高潮,是威尔终于又来到了西恩的治疗室,而西恩拿着威尔的卷宗,那上面有他的种种问题和受虐经历,对他一遍又一遍地说:“这不是你的错。”

西恩第一次这样说时,威尔说:“我知道”。

但是,威尔并不知道,他只是口头上知道而已。所以,西恩继续说。

威尔惊讶了,他看上去甚至讨厌西恩这样说,所以说:“你不要戏弄我。”

但西恩继续说:“这不是你的错。”

终于,威尔的防线彻底崩溃了,他扑在西恩的身上,紧紧抱着西恩,像婴儿一样痛苦。

这种拥抱,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意味着威尔终于第一次真正信任了好的关系。

影片的最后,是威尔驾驶着查克等死党送给他的破车,奔向加州,去找史凯兰。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影片,无论是治疗过程,还是对威尔的内心的理解,都非常具有深度而且真实。威尔和西恩的扮演者也有极佳的表演。凭借这些因

素,这部影片获得了1998年奥斯卡奖的最佳配角奖(给西恩的扮演者罗宾·威廉斯)和最佳编剧奖(给威尔的扮演者马特·戴蒙和查克的扮演者本·阿弗莱

克),并获得了其他多项大奖。

不过,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还想说,这部影片中有太多的戏剧色彩。导演给了威尔太多的支持性因素,譬如他的天分、爱情、卓越的心理医生和极讲义气的死党,而在现实生活中,同时获得这些因素非常不容易,尤其是查克的那番话,我很少在现实生活见到。

甚至,在这一点上事情总是相反的。当我们想脱离旧的逻辑而奔向新的人生时,那些与我们旧的逻辑捆绑在一起的人,很容易产生恐惧,并有意无意使用各种方式来阻拦我们的改变。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若想有真的改变,需要比威尔拿出更多的勇气。

关于<茉莉花开>的观后感

短短79分钟的片子我看了至少三遍才看出个所以然。第一遍看的时候没有字幕,虽然漏掉了很多细节,但已经笑到弯腰。 Lily的喜剧表演简直深入骨髓,即便看哑剧估计也会想笑。第二遍的时候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英文字幕,刚看开头 我就被吓到了,原来第一遍听不太懂不是因为语速太快或是文化差异,原来是因为有GRE词汇!估计除了美剧“生活大爆炸”经常抛出跟科学有关的GRE词汇以外,没有其他喜剧敢这么玩了。所以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喜剧大众**。第二遍因为有了台词,所以很多细节都搞明白了,然后才知道这是一部纯粹的女权主义**,于是刷了第三遍。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呈现了以Grandma Elle和Granddaughter Sage为中心的一天,并支离破碎的展现了Elle的一生(我不想把Grandma这个词翻译成“外婆”,是因为我觉得“外婆”的称呼本身就违背女权主义的概念。这个“外”字就是对女性角色的一种边缘化,所以我想还是用Grandma这个词比较合适)。这种在短时间内描绘很长时间的手法让我想到了**“45年”,同样都是用小标题把**分割成几部分,“45年”里面的小标题不过是“星期一” 、“星期二”、“星期三”…如此这般提示时间,像写日记一样平淡无奇。但是“Grandma”用到的小标题却很有诗意,在推动故事发展的同时也很有言外之意。譬如说,第一个标题虽然是“endings”,但它其实象征“以结束为开始”:Elle和Olivia虽然结束了一段关系,但是在结束中彼此认识更深,才使最后飃忽不定的复合合情合理。 Sage虽然要结束妊娠,但也开始让自己与母亲及Grandma三个人之间建立起更深的联系。 Violet曾做过义工的可以提供免费流产的女性诊虽然结业,才有了后面漫长的一天。同时让人感觉和Violet有关的一切都在Elle的生活里慢慢消逝,也包括Violet留下的车子最后彻底坏了,似乎是Elle应该开始新生活的时候了。(那台汽车其实是Lily Tomlin自己的,因为独立**一般没什么钱,所以要动用一切可用的。)

第二小节“ink”以纹身店为场景开始浮现出Elle以前的生活印记。这一节不得不提的是黑人角色和变性人角色。我第一眼看到那个纹身师就觉得她是变性人,后来查了维基百科才知道果然是,而且很有名。这个演员叫Lerne Cox,是第一个获得“黄金时段艾美奖”提名的变性人,也是第一个在杜莎夫人蜡像馆有等身像的变性人。黑人,同性恋,变性人在**中是善良的,有能力的,讲情义的:比如Violet是黑人(在**开篇Elle回忆过往时看的照片里有提示,Violet留下的车子里的音乐也是黑人风格的);最后在女性诊所里负责Sage手术的护士是黑人;唯一毫无怨言借钱给Elle的也只有这个变性人纹身师。相比之下,**中的所有男性角色都是死板呆滞的,庸碌无为的,不负责任的:包括让Sage怀孕又不愿负责,甚至连一半流产费都不愿意付的“小瘪三” ;在咖啡厅仪表堂堂却似乎胆小如鼠的男顾客;在Sage她妈公司大堂那些犯了各种错误等着一个人女帮忙收拾烂摊子的男人们;还有Elle的前任丈夫Karl好像一只雄性动物竟然有过11个老婆。不能说这些演绎在故意贬低男人,只能说这是从纯粹的女性角度看到的男人(很难想像导演和编剧竟然是个男人)。

第三小节“apes”是女权主义狂飙的高潮。不过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才能看明白,因为提到了几部经典著作,包括女权主义作家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自传 The Prime of Life (主要讲述了她和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开放式关系),引领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女性的奥秘”--贝蒂?傅瑞丹(The Feminine Mystique by Betty Friedan)和“女太监”--吉曼?基尔(The Female Eunuch by Germaine Greer),以及后现代女诗人,著有The New Fuck You: Adventures in Lesbian Reading 的艾琳迈尔斯(Eileen Myles)。(这里想解释一下第一波和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波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争取的是妇女参。最近有一部叫“妇女参政论者”的**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第二波运动起始于1960年代,争取的主要是更广义上的平等和自由。我记得美剧Friends里面有一段时间Rachel是不穿Bra的,这个其实是源于女权主意运动第二浪潮的观念,就是女性彻底的解放自由不受束缚。)Elle用大猩猩的社群来对比人类社会也很讽刺,回归了性作为生物属性的根本。这一节虽然是Elle感情冲突的高峰,却不是整部**张力的顶点,因为第四节才真正把故事引导到了崩塌的边缘。“I always liked women. I just didn't like myself.”我觉得这是全剧最让人揪心的一句台词。

《茉莉花开》观后感

《茉莉花开》上:她一个人飙戏爽到癫

好**是不受时间限制与外界干扰的,摄影出生的候咏《茉莉花开》终于在红色5月绚烂绽放,其间经历的风雨历程,痛楚磨难也已烟飞灰灭,等待的只是影迷们此起彼伏的狂热推崇,我也是唱赞美诗的一个,因为我被苏童打败,被章子怡击倒。

**根据苏童的《妇女生活》改编而生,纯粹是一个关于女性的**,时间跨度50多来,属于史诗类别的**,特能考验导演驾驭能力。候咏很聪明,他并没有用细微的线索来引出时间段的改变,因为这个实在太难了,候咏也没有陈凯歌如此的大局观,可是他运用了小标题的模式却别具一格,使人一目了然,清爽醒目,能够把短处掩饰,显示了候咏不一般的巧妙。过了这个难关,等于把史诗**的难点消除了一半,接下来就要看演员的演技了,他们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的成功与否。章子怡,我不得不说,佩服你!

章子怡刚出道就被张艺谋看上,从此就与绯闻形影不离,保持着高度的媒体曝光率,在奥斯卡上英文也说得越来越溜,一脸的明星胚子像。的确有很多影迷都不喜欢她,说她演戏嗲、、煽。可是你不觉得她是在进步的吗?《我的父亲母亲》显现了她的青春,给观众混了个脸熟,在《卧虎藏龙》里,被人责备成一个包袱一个累赘,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她表演地很棒,把玉蛟龙的野蛮、坚强诠释地很好,主流对她的责备不外乎带有些感彩,可是**是她的工作,她做得不错,与其工作外的生活无关。如今的章子怡,已走上国际巨星的行列,可以与张曼玉、巩俐同起同坐了,身价狂飙。候咏也赚翻的,要是在今年拍这个**请章子怡出马的话,就要把**的制作费用翻上几番了。明星就是明星,出来的镜头屡看不爽,大呼过瘾。

毫无疑问,《茉莉花开》是章子怡的个人秀,秀得出色,秀得精彩。她一人饰演三个角色,有蛮长的时间跨度,要把握住30年代、50年代、80年代女性的思想观念,还要通过自己的咀嚼,把内心的矛盾抒发在胶片里,够难,很能体现一位演员的演技。“茉”的饰演是个情感畸变的过程,起初的茉是个喜欢**,喜爱**明星的开朗女孩,青春荡漾的她爱上了孟老板,并且为了他不愿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她希冀爱情是永恒的,爱情是无价的,可惜从香港寄来的支票使她彻底改变了人生观与爱情观。这是一个剧变的过程,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章子怡演绎的“一个女性从喜悦推至抑郁的地狱”的情感戏令人眼睛一亮,同时也为角色的悲凉而扼腕叹息。

“莉”的角色最难,因为这里需要演员歇斯底里的爆发力,章子怡的爆发力在曾经的**里还是有点味道的,这次的爆发力才是真正展现她才华的时刻。“莉”怀疑丈夫与养女有染,愤怒地把白色床单拉起,责问丈夫的行径。她神经质了,她太爱眼前的那个男人了,这种变态式的爱使人难以接受,与小栗康平的《死之棘》,张元的《我爱你》类似。章子怡掌控了大局,也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花”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影像中的“花”戴着粗边眼镜,俏丽动人,对待外婆和气友善,对待心爱的丈夫,像极了梦中情人。这个角色也有一个转变过程,那就是当丈夫另有心欢,远离她的时刻,她变得坚强起来,不对丈夫妥协,拒绝签离婚协议书,并且倔强地把孩子生下来。雨夜独自生孩子的镜头,候咏不惜余力地用了整整6分钟的时间,章子怡非常敬业,为了这6分钟她7个夜晚都在瓢泼大雨中熬过。镜头很凄惨,但也隐寓了生命的希冀。**结尾处,“花”笑了,对着镜头笑了很久很久,这个长镜头彻底地把我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击溃,感动地一塌糊涂。

《茉莉花开》结束了,章子怡的演戏也宣告结束,靓丽的她已经在好莱坞有了较高的地位,在亚洲影坛也算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了,希望你带上爱国情调,把**做得更好,祝福你。在下文中,我会集中精力写关于**主题的文字,来真正展现候咏的**水平。

《茉莉花开》下:候咏,好一场及时雨

苏童比女人还了解女人,文字充满了对女性描述,对女性的感叹。候咏也是一个喜欢琢磨女性情感变化的人,当《茉莉花开》用苏童的文字(张献编剧)、候咏的影像呈现在影迷眼前的时候,璀璨的光芒瞬间迸发。**是具有史诗味道的,人物是具有代表性质的,候咏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来证明他在第五代导演中的地位。

**主题鲜明,就是通过三个女性人物的阐述,来反映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三个时代三个态度,只是对于爱情的专一永远都不曾改变。这个专一就集中表现在“生孩子”方面,“茉”为了孟老板,不愿流产;“莉”为了邹杰领养了“花”;“花”为了小杜在大雨夜中痛苦产子。女性的伟大在这个轮回中表现地淋漓尽致,致使男人的地位瞬间倒塌,因而说《茉莉花开》不仅是一部讴歌女性的诗篇,也是一篇打破男权主义的檄文。候咏脚踏实地地用自己丰富的**理念与优美的协调镜头诠释了以上的一切。

上文已经提过《茉莉花开》涉及的年代为30、50、80年代,时间跨越巨大,难以驾驭,而候咏就用了小标题的方式回避了这个困难。这个回避绝不是逃避,如果是逃避,那我也不会说《茉莉花开》是如此的成功了。简化难度是一个导演聪明的表现,当初的昆廷?6?1塔伦蒂诺最喜这个模式。回顾国产史诗**来,《活着》的时间串连最为巧妙,福贵的一个常规动作就立马把观众带到了另一个时代去,没有卡壳,自然顺畅。这是当时张艺谋最为辉煌的时刻,驾驭**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次候咏就直接把时间线索成分省去,取而代之的是“第一章”、“第二章”……挺好的,避重就轻。

对于**主题的把握,候咏始终没有改变,随着剧情的发展,也没有进行更多深层次的解剖。停留在女性对待爱情忠贞不渝这个方面上,“茉”、“莉”、“花”这三个角色的情感几乎都是一样的,显得重复,并不像沙滩上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文艺片来说,尚可忍受,要是对于商业片来说,肯定要删戏不少。但这不能怪候咏,是剧本所致,剧本的主导思想是要告诉观众一个轮回的过程,而轮回的过程中就要无限的相似、类似、甚至重复。如果用第三只眼看**的话,这种类似的情感还是具有可看度的,而且感受还不小。只是候咏没有把主题深化,例如在刻画女性坚强方面、独立方面有所变革的话,就会使**显得愈加丰满。

在通篇的女性指导思想下,男演员就都成了章子怡与陈冲的配角,姜文还是一脸的痞子相,陆毅的演技不敢恭维,刘烨怎么就变成了“坏人”,还带有些猥琐。配角终归是配角,只要主角出彩,他们也就尽了绿叶的责任。章子怡与陈冲的表演非常出彩,刻画女人的情感还真有一手,尤其是陈冲的“心狠老辣”。现在想想候咏也挺有能耐的,一个戏竟然请来了那么多名演员,看来魅力颇大,在演员的心中他也属于一个老资格的**人了。

说起**人,就不得不提候咏的摄像了。**中的摄像如同乐队中的吉他手,是主角。主角的地位可能就比导演逊一筹。第五代中,很多导演都是摄像出生,拍摄的**绝不比纯正导演出生来得差,顾长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孔雀》太过美丽了。《茉莉花开》中,色彩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尤其是30年代的老上海里,章子怡的旗袍色彩绚丽,美轮美奂,用足了绿色的成分,显得娇艳可人。而50年代,由于时代的限制,他只能运用灰淡的颜色,80年代又变得俏皮起来,粉色与淡蓝色相得益彰。拍摄中,展现了候咏摄影师的本领。在“花”雨夜产子的镜头里,他全方位地记录了整个过程,镜头又长有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仰视镜头、俯视镜头,特写、大特写,比比皆是,包罗万象,精彩出色。

当一个导演,驾驭了剧情,控制了演员,也抒发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那么**就靠近了成功的彼岸,《茉莉花开》终于在封尘三年之后,进入了影迷的眼帘,候咏也用其独特的魅力与实力征服了大多数的观众与眼光挑剔的影评人,如果**机构的官员们能够“识大局,顾大全”,那么《茉莉花开》定会在金鸡奖里春风得意,独揽一面。大陆**太过缺水,幸而候咏在闷燥的午后下了场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