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乎 读什么书

2.11岁男生喜欢红袋鼠,有错吗?

3.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抓娃娃好看吗_抓娃娃影评知乎文章推荐

一位妈妈发朋友圈说“如今做妈太难了,我是尊重孩子,却被老公和婆婆指责是溺爱。请哪位大神告诉我,什么样的爱是溺爱?”其实,为人父母谁没有这样的困惑?严厉了,怕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松懈了,又担心调皮得无法无天。

爱着,怕抱得太紧,让人窒息。

刚开始,我就是常常被指责溺爱孩子的那个人。

记得那时候在老家的时候,儿子常常跟奶奶一起午睡。

有一天,我在房内看书。

突然听到儿子在对面屋内大哭。

要知道他一般不会如此哭闹不休,我过去一看。

我妈倚靠着大门没有理他,让他在房内哭着喊着。

见我来了,她还说“你还不去管管你儿子。”

进去只见他光着 *** 在那哭着。

原来是午睡尿牀了。

奶奶没有动手打他,但是给他换裤子的时候,他还说 *** 那条绿色裤子。

这时奶奶就火了,说尿裤子还没挨打,还好意思挑三拣四啊。

边骂边给他套了进去,现在又被他自己给踹了出来,踢到了地上。

哭成了泪人。

我知道他其实是尿牀了,本身就不好受,怕挨批评,想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但是奶奶把事情全部连起来讲,让他的情绪失控了。

我去抱他的时候,他还想踢开我。

我就隔远一点坐他边上,跟他说“尿牀了没关系,爸爸小时候也经常尿牀,有一次还被你婆婆打了 *** 呢,但是我长大一点就没事了,再也没有尿牀。”

听我讲起了故事,儿子的情绪稍微缓和了一点。

“来,告诉我,为什么 *** 这条裤子?”“痛,穿着不舒服”

我掀起他衣服看了一下,还真的是裤头的松紧带太紧,勒出了印子。

原来是太紧了,没事,爸爸给你换一条。

这时他就不吵闹了。

看到我在柜子里找衣服,我妈就批评我了。

“就知道惯着他,我看你今后怎么管得了。”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知道,孩子这时候需要理解,需要安慰。

如果这也是溺爱,那我愿意就这样爱着他。

知乎上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小故事:

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

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

脏了不用洗,

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

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

男孩的爸爸为了给他演示,

不顾妈妈的反对,

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

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

果然那块石棉没烧着,反而变白了。

从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

二十年过去了,爸爸在电话里问他,

QQ为什么登录不了,

怎么下载**,

为什么显示器不亮,

电脑越来越慢是怎么回事。

每当他犯懒不想回答时,

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周末,

在燃气灶上安静躺着的那块石棉。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又会怎样呢?

大都的父母都会说“你太小了,以后再说”

或者直接说:“不能这样做,不要问了”

而父母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孩子

有时一辈子都有印记。

孩子会慢慢地习惯父母的冷漠,产生隔阂。

当有一天父母心情好了,就想着跟孩子亲近。

可发现孩子早就习惯没有你的时光了。

也送你一句“一边玩去,我有事。”

如果一定要给尊重和溺爱找一条界限的话。

我觉得几乎不可能,但我们还是可以去找参考点。

我觉得有两个参考点可以考虑:

看父母是不是尊重孩子还是一个“孩子”。

另外看孩子发脾气或者需求时,是因为能力的限制还是故意地使气。

这其实就是对父母的考验了。

尊重孩子还是一个孩子,不是说“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以后再说”的放任不管。

而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

而有了这个读懂的基础,才能明白是孩子能力的限制,还是故意地使气?

我们见过太多被溺爱毁掉的孩子,要么出于放任而没有规矩的爱。

要么是父母被孩子控制,失去了原则和方向。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提的小要求并不过分,那是他们内心的渴望呀!

上次看了一位台湾麻麻的文章,提起一家人去海边玩耍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孩子弄丢了贝壳而哭闹不止。

因为天色已晚,妈妈并不想“宠溺”孩子而折返回去,想让孩子接受“人生是充满无奈的。”

而爸爸却答应陪孩子回去再捡一次贝壳。

这时孩子喜笑颜开,开心地捡回了满满的一袋贝壳。

这次经历,让妈妈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因为孩子一直记得这件事,还跟老师同学分享这个温暖的故事。

我们读着故事都是温暖的,何况是这个小小的主人公呢?

就是爸爸的一个小举动,一个理解体贴的让步,让孩子的一生都会温暖。

人生的确充满了无奈,不是什么事都会顺心顺意。

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什么不多给孩子一些这样的温暖呢?

孩子有时候真的只是一个孩子而已,多给他们一次机会。

有时候,我真的喜欢小猪佩奇里那个憨憨的可爱的猪爸爸。

有一册书里,他们也是一家人去旅行,佩奇3次弄丢了泰迪娃娃。

但是爸妈没有责备,也没有去替代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爱,会给他们最大的感全感。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请一定多一点耐心。

而且要有足够大的脑门来承受孩子们稀奇古怪的问题和需求。

记得有一次我在厨房给儿子做带鱼吃。

他就在一边看着问我,带鱼的牙齿尖不尖?

我说很尖的。

他就说要我给他。

拔那小小的尖牙真的做不到。

但是我灵机一动说送一个带鱼大嘴巴给他,更酷!

就把那个尖尖的嘴全部剪下来给了他玩。

每次吃小龙虾,他都会选一只最大的爪子做玩具。

这些稀奇古怪的要求,老婆刚开始常常不理解。

后来我悄悄说,我小时候更过份呢。

男孩都这个样,正常。

而有时候,老婆在整理的时候,也会不小时弄丢儿子的这些特殊小玩具。

他就会哭着要妈妈给找回来。

怎么办?

于是就会经常看到一家人翻开垃圾袋找东西的场景。

最后就算没找到,儿子的气也会消掉一半。

而妈妈也学会在丢东西前询问一下小家伙还需不需要。

这就是小小的尊重吧。

瞧!看上去像极了溺爱。

可这都是孩子正常的表达和需求呀!

一点也没有控制父母的意思。

反而让妈妈得到了成长,学会尊重孩子。

知乎 读什么书

使用钥匙打开调整。

根据知乎查询,吉星乐园娃娃机的设置步骤:1、确定娃娃机的稳定性,确保机器平稳运行。

2、打开使用钥匙打开机器内部,调整抓取爪的位置,使其与娃娃的位置对齐,增加抓取成功率。

3、调整抓取时间,根据娃娃的形状和位置来确定最佳的抓取时机。定期检查和维护娃娃机,确保其正常运行。

11岁男生喜欢红袋鼠,有错吗?

作者:哲晓

链接:s://.zhihu/question/21649958/answer/221250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有的书可以影响一代人,有的书让你不明觉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没有人觉得多读书有什么不妥。如何读书,如何选书,什么时间读书确实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我恰巧在去年做了一个“与书对话”的专题分享,就拿来在和知友们分享下。(多图,长,缺耐心勿入)左岸在百度百科上传了一个完整版PPT与书对话――关于读书的系统思考与效能提升。

读书是从童年开始的,所以,你童年开始的几次接触往往决定了你后面的道路。

从最易懂的材料,最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是很好的切入点。

当我们长大后,进入社会,需要生存技能。那么,在功利主义看来,从工程技术类书籍切入社会稳定度和成功率会更高一些。就像《美国种族简史》里面犹太人的数据表面的那样。

但是,现实中,不是每个人读书都是那么有目的。可以说每个人动机不同。

而且,不同动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变化和交织。

法国的丹其格专门写了一本《为什么读书?》不过太文艺范儿了。

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开发,交流,不断改良的系统。

接着,谈一下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应该说,好坏的标准应该随着阅读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大体上分为理论派和实践派,实践多的就看理论,理论多的就看实践。缺什么补什么。

还有一种分类法,有的让你内心安宁,有的让你大脑安宁。也是需要缺什么补什么。

我一个同学高三时读了《红楼梦》,吸收了其中的消极因素,一蹶不振,复读一年。所以,我认为人在任何阶段都应该读积极的,易懂的,符合主流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还是那个案例,如果你30岁读红楼梦,能感受其中的各种积极因素,那么红楼梦就是好书。下一个话题,如何选,育,用,留这些无声的书。我们借用了人力的管理理念。

先说选,主要就是绑定一些渠道。例如名人、书单、话题、出版社、读书会等等。

电子阅读的渠道现在也非常丰富,可惜我最爱的Google Reader已经黯然离去。

新的阅读战场和移动互联网紧密结合。例如微信,例如微博。不过都很碎片话。励志类满天飞。

有一次和刘未鹏聊天,他认为应该在选书,选渠道方面花费足够的时间,不然就是浪费精力。

接着谈如何培育书,我一般是收藏在当当的书架子里面。有时候藏的时候还看不懂,随着时间推移就懂了。有的时候藏得时候看得懂,随着时间推移又不想看了。所以,变化的是自己,而不是书。

可惜,很多实体书店,已经要关门了。国内,国外都有案例,看图吧。

如何读书,就看一本书好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一个层次就是识字,知意。就是别留空白。

第二个层次,要能把书科学的解剖,找到结构和要点。

第三阶段就是找明白书的根源,探究书的来历和各种细节。也就是看见能看见的,也要看见看不见的。

最后一个层次,是搭建知识体系的。就是选定一个话题,尽可能多的把这个话题搞明白。

借用麦肯锡的说法,防重,防漏。

接着谈一个简化的阅读法,例如看《批评官员的尺度》这本书,其实看看柴静的读后感就好了。

文章地址有二维码,可以扫。用书的最后一步就是终端了。目前的终端太多了。看图。

不仅能看书,还能听书。

看书的时候,应该结合个人的状态,比如早上看一些难懂的,晚上看催眠的。比如公共场合看易懂的,私人场合看难懂的。

提倡多线作战,同时看很多书。在大的时间尺度上,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力进化,逐步选择相应的书。以看懂,不累,略有挑战为原则。

探讨下纸质书如何和电子书呼应,同时好的文章应该用Evernote存好。

读书最好的感受就是知行合一。读了就去用,去教别人,你就会觉得读的书很有用,形成正激励。

读书成本意识必不可少。

理论和实践永远要结合

薛涌说,不仅要读,还要写。

卡尔维诺说,要读经典,只读经典。

而我认为读书更高级的境界,就是读生活。

做些拓展吧,这是一本无字书。

枕边书,也许是娃娃的最爱,能睡觉,还能看。

立体书也很个性

果壳有个很好的各学科入门书籍清单。

阅读的黄昏认为,读书离不开声音,这阻碍了我们的快速阅读。

所以,每个人的读书注定是私密的行为,是个慢功夫。

终于贴完了,要讲稿文字版的,可以私信。希望能解释好这个问题。

发布于 2014-02-03 1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1

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编剧。心理学。

11 人赞同

关于如何读书,朱光潜有一篇文章叫《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全文太长了,我整理了一下,记住,这是朱光潜对一般读者的读书建议。

一、儒家

中国中心思想无疑地是儒家,而儒家的渊源的渊源在《论语》《孟子》和“五经”。

《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

《孟子》比较是要偏锋,露棱角,但是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得上。

五经”之中,流品不齐。

《书经》是最古的政治史料

《易经》是最古的解释自然的企图

《诗经》为中国纯文学之祖

《春秋》为中国编年史之祖

《礼记》较晚出,内容颇驳杂,但是儒家思想见于此经者反比他经为多

其中如《檀弓》、《学记》、《乐记》、《儒行》、《礼运》、《大学》、《中庸》诸篇,妙文至理,是任何读书人不应放过的。

二、诸子百家

诸子之中,老庄荀墨家最重要,次可略览《韩非子》,《列子》,《淮南子》及《吕氏春秋》。

三、训诂

读先秦典籍不可不略通文字训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便于初学,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颇有科学条理,亦可看。

四、佛典及宋元明理学

我只能说,在佛典中我很爱读《六祖坛经》和《楞严经》,这也许是文人积习。在理学书籍中我觉得《近思录》和《传习录》很简便。

五、史学

治一切学问都不可不明白史的背景,但史籍最浩繁,一般人可选读前四史,全读《资治通鉴》,遇重大翻阅《通鉴纪事本末》,遇重大问题翻阅“三通”。

六、文艺

文艺方面除着《楚词》及陶杜诸集外,一般人可从选本入手。梁以前作品具见于《昭明文选》,这是选学之祖,诗文兼收,为治辞章者所必读。

文推姚姬传的《古文辞类纂》;

诗推王渔洋的《古今诗选》,王壬秋的《八代诗选》,沈归愚的《古诗源》和《唐宋诗醇》,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

词推《花间 集》,张惠言《词选》和朱彊邨的《宋词三百首》。

曲读《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及其他数种;

读《水浒》、《红楼梦》及其他数种,对于一般人 也就可知其梗概了。

七、国外

读书人最低限度须通一个外国文,从翻译中窥外人文物思想,总难免隔靴搔痒,尤其是在现在我们的译品太少,而且大半不很可靠。

1、史学

想明白西方文化的轮廓,我们最好先读几部较好的历史。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有中译)也许不很完善,但对于一般人却是一部好书。关于近代的,Fisher 的欧洲通史值得特别介绍。如果再求详尽精确,读者可参考Lisse的通史(法文)和剑桥大学的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史。

2、欧洲文化

欧洲文化,大概地说,有三个重要来源:

一是希腊的,科学哲学的思想和文艺作品都是后来的模范;

A、 希腊文化,我们最好先从文艺入手。

(1)希腊人最擅长的是造型艺术,雕刻尤其精妙,图画建筑和陶器次之。读者最好择一部希腊艺术史,仔细玩味原迹的照片或图形。从这中间他可领略一些希腊人的生活风味。

(2) 再进一步他就应该读荷马史诗,希腊的社会人情风俗及人生理想可于此窥见一斑。

(3) 再加上几部悲剧代表作,对于希腊人的印象就更明了了。

B、思想方面

读柏拉图也比读任何其他哲学家强。因此,拉图的《对话集》最好能全读,至少也应读《理想国》。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像柏拉图那样面面俱到,深入浅出,用极寻常而幽美的文字传极深奥的道理。

亚里士多德比较干枯,但是很谨严细密,能把他的《学》看一遍也很好。

普鲁塔克的《英雄传》:这是拿罗马伟人和希腊伟人对照的传记,可以见出那时代人物的生活和风格。

一是希伯来的,宗教信仰大半是它的贡献;

希伯来的经典流行的只有一部《圣经》。一般人对《圣经》不必全读,《旧约》中读《创世纪》、《出埃及记》、《约伯传》、《颂诗》数篇,《新约》中读任何一个《福音》也就够了。

中世纪民众艺术,如雕刻建筑图画诗歌之类,是很光华灿烂的。

读者可择看一部较详尽的艺术史(如Michet 所著的),读一两部(如《罗兰之歌》,《亚瑟王传》之类),再加上一两部耶教大师的著作(如《圣奥古斯丁自传》之类),对于中世纪人的丰富的内心生活便可知其梗概。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初期大师,他的《神曲》不可不读。较软性的读物有薄伽丘的《十日谈》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一是条顿的,继承希腊精神而发挥为近代科学与工商业文化。

1、思想方面

在思想方面,卢梭的影响最大,他的《自传》和《民约论》是了解近代欧洲的一个钥匙。

正统派哲学家自然要推康德和他们的唯心派的继续人,但是他们的作品大半难读。

2、文艺

在文艺方面,各国都有特殊的造诣,一般读者要想面面俱到,实不可能,只能就他们所懂的文字和兴趣所偏重的去下工夫。

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达尔文的《物种源始》

亚当斯密的《原富》

穆勒的《群己权界论》

里波,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著作

马克思的《资本论》

佛来柔的《金牛》(Frager: Golden Bough)

发布于 2014-02-15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63

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苏豆芽 作家;代表作品《我还是很喜欢你》

63 人赞同

不小心看到了这个问题,就把以前写的贴上来了:

给上班族的读书建议:把读书当做一种休息,受益颇多

2014-01-21 16:57:09

不玩网游,不惯性刷微博豆瓣,不逛淘宝,不看无聊电视剧,把这样的时间留给读书。

最简单的收获是休息眼睛。

技能方面:

ppt:《说服力123》《别告诉我你懂ppt》

excel:《excel还能这么玩》

时间管理:《番茄工作法》——其实不推荐看书,知道方法就行

整理术:《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整理的艺术1234》

品牌与营销:马佳佳中欧商学院PPT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奥美的观点》《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史玉柱自述》

工作态度:《电通鬼十则》《挺住,意味着一切》

工作方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商业思维:《需求》、《商业的常识》、《长尾理论》、《黑天鹅》、《乔布斯传》、《创业36条军规》、《大败局》、《海底捞你学不会》、《重来》、《免费》、《伟大是熬出来的》

人物传记:《蒋介石传》、《野蛮生长》

情绪管理:《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财商:《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财报就是一本故事书》《30岁前的每一天》

英语:《把你的英语用起来》

生活趣味:《世间的盐》《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深夜食堂》《睡不着》《吃早餐,彻底改变了我》高木直子“一个人”系列,《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再也不会做了》,《万物有灵且美》等三本,E B怀特的书,赵志明《我亲爱的患者》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生活哲学:阿兰德波顿所有的书,罗素《幸福之路》

心理学:《自控力》《拖延心理学》《战胜拖延症》《思考,快与慢》

趋势类:《大数据时代》《3D打印》《》

找刺激:文库(我自己一般不找刺激o(╯□╰)o,没怎么看过,就不具体推荐哪些书了)

不推荐办公室政治和厚黑学方面的,除非你有特殊需要,我祝愿你没有特殊需要。

不推荐关系的书。好吧,《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水星》没看过的还是搂一遍。

——————————————————————

苏豆芽\文

如果我有个儿子,我怎样安排他读书

高中的时候,就必须看过余华的《细雨中的呼喊》,对男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发育、身体发育、性意识的疏导,陈忠实的《白鹿原》关系繁复的情况下,怎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0岁时再看一遍此书,人生的又一层意思)

大学的时候,就要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马原的《虚构》

毕业了一定要看余华的《活着》。了解现实和抗争现实:

工作之后一定要看《创业36条军规》《商业的常识》《重来》——一个男人拥有完整的商业思维

一定要看《巴菲特》,不是学炒股,而是让他一定要懂得什么叫做“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个人修养《一个人的文学史》其实看了这本书并不是说要懂文学,这书打动我的,跟文学无关,是一个人的人生修为。

《灰故事》怎样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关系,有些路是必须要走的,不能走捷径,有也不能走。

《寡人》在一个人极度冷静到恐怖地步的时候,怎样让自己走出来,走出自我封闭,包容外界。

《命令我沉默》作为一个男人,怎样处置自己和妻子,自己和子嗣,生而为人的使命感,找到你的角色。

《穆斯林的葬礼》作为一个男人,怎样把握爱情,处理爱情。

《马桥辞典》作为一个男人对于家乡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反哺,也是中国文学在题材上最高巅峰的探索。

《沉默之门》是当代文学最绚烂的文本。请仰视!

《被雨淋湿的河》做为一个男人一定要发自肺腑地懂的——责任

男人有时候要活的精细,像盲人一般精细,毕飞宇的《推拿》

想象力和逻辑思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男人要懂点政治和经济 《伟大的博弈》《国富论》

当代城市男性青年如何处置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情感地位:徐则臣《耶路撒冷》。

《三国》《水浒》《》

《我的帝王生涯》命运强加给你的东西,摆脱不了,逃避不开。

敬畏命运,《俄狄浦斯》

————————————————————————

在什么时间读书?怎么找时间读书?

我的态度是,早晨读书最好!原因是: 一、充分睡眠休息过后,人的自控力比较强。在培养阅读习惯之初,适合早餐看书。 二、精力充沛,状态较好,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较强。 三、跟早餐一样,读到了好的,会有开启了美好一天的感觉! 早睡早起永远是王道! 睡前读书:可用来代替以前的不良习惯。也可同时进行好的生活习惯。 在做面膜的时候读书,在泡脚的时候读书,在听音乐的时候读书,在练习瑜伽的时候读书,在练习腹肌的时候读书。 睡前读书,适合读轻松一点的,与自己的工作内容完全不相干的。 疲劳的时候读书,我跟我老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忙得特别混乱和疲倦的时候,把工作丢到一边,找一本书拿来读,可以瞬间的平静下来。麻烦事情放一放,脑袋.. 收起

我的态度是,早晨读书最好!原因是:

一、充分睡眠休息过后,人的自控力比较强。在培养阅读习惯之初,适合早餐看书。

二、精力充沛,状态较好,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较强。

三、跟早餐一样,读到了好的,会有开启了美好一天的感觉!

早睡早起永远是王道!

睡前读书:可用来代替以前的不良习惯。也可同时进行好的生活习惯。

在做面膜的时候读书,在泡脚的时候读书,在听音乐的时候读书,在练习瑜伽的时候读书,在练习腹肌的时候读书。

睡前读书,适合读轻松一点的,与自己的工作内容完全不相干的。

疲劳的时候读书,我跟我老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忙得特别混乱和疲倦的时候,把工作丢到一边,找一本书拿来读,可以瞬间的平静下来。麻烦事情放一放,脑袋清醒了,情绪平复了,内心平静了,再解决。

碎片时间:15分钟可以读一个短篇。

我在地铁上可以读书,其他的交通工具就完全不能了。

包里随时放一本书,真是不是很重。

周末读书,会特意把期待已久的书留在周末,完全不被打断和打扰的时间。像是秘密的幽会。

如果北京时常天气好,也愿意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在户外读书。

————————————————————————————

适合培养阅读习惯的书:那些字数较少,内容又好的书!

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余华《活着》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迟子建《晚安玫瑰》

《断舍离》

《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村上《当我在跑步的时候》

雷蒙德卡佛《当我在谈论爱情》

吉本香蕉的《哀愁的预感》

《系打车指南》系列

《都市速写簿》

《小狗钱钱》

《命令我沉默》

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偏女

《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偏女

《深夜食堂》系列

中国文学短经典系列

外国文学短经典系列(两者选其一的话,中国文学短经典更好读一些,适合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人)

——————————————————————————

看书要做读书笔记吗?怎样做读书笔记?

知识技能类的图书要做读书笔记,其余不用。不易破坏阅读的感受。

读书笔记的做法:

便签纸,随读随想随归纳,贴在当页。全部读完,汇总一遍要点,或者说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这类书,读不是目的,用才的真理!

看电子书还是纸书?

我的态度是,纸书优先。大概浏览的才看电子书。

想了解一本书的时候,选择看电子书,真正要读,就看纸书。

不纠结纸书占地儿的问题,倒是用不惯任何的电子阅读器。

不支持分享电子图书,国内作家收入都偏低,拒绝盗版。

怎么选书?

张佳玮说过,选书可以用“追根溯源”。找一个你喜欢的作者,去看他的随笔,看他推崇谁,你就去看谁,一摸一个准儿。绝对对口味!

依此类推,你喜欢的书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作者,哪些作品,都找来读。

经典,自有其经典之处,平心静气,不可错失。

不推荐看图书销售网站的排行榜。虽然自己也是网上购书多,但很少依据网站上的信息来购书。

实体书店还是要常去,会发现一些好书,适合自己的书。

关注专业的出版方,比如如果你喜欢外国文学,新经典的书都不会差。

看周围人推荐,比如我推荐的,哈哈哈哈

我个人的办法是,宁可错读,绝不漏过。大不了读不完就不再读。

读书不必太挑,用开放的心态。也不必纠结于必须读完。慢慢会摸到自己的喜好。

读惯书的人,少有纠结于怎么选择,读哪本。

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周一早上6点40分,我到儿子的房间喊他起床。

睡眼惺忪的儿子,挣扎着爬起身,双手在床上摸来摸去。

我问他找什么呢?他睁开眼睛说:“我的红袋鼠哪儿去了?”

我看了一下床上床下,然后掀开被子,发现小小的红袋鼠布偶正趴在枕头边上呢。

儿子把红袋鼠抓在手里,拿到鼻子下闻了一下,然后放到床头柜上,这才开始穿衣服起床。

我儿子11周岁,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红袋鼠是他3岁时订阅杂志获得的赠品,一直陪伴着他长大。

只是,当我把早晨这一幕发到朋友圈的时候,却有人留言:“你家这么大的男孩,居然喜欢 布娃娃?”

真是让我一头雾水?!怎么了?男孩就不能喜欢布娃娃了吗?

好在好友梅梅的一条留言让我觉得很暖心,她说:“我女儿还超级喜欢挖掘机呢!”

是的,我知道我儿子除了喜欢这个红袋鼠外,他更喜欢的是各种乐高拼装玩具,家里的奥特曼、小汽车都能摆满整个客厅。

而梅梅家的女儿除了喜欢挖掘机,更热衷的是给各种迪士尼的公主搭配漂亮的小裙子,大大小小的玩偶娃娃堆满了她的小床。

其实大部分的孩子,从自主意识逐渐发展的时候,都会倾向于选择跟自己的性别相匹配的玩具,比如小男孩喜欢各种车车,小女孩喜欢各种娃娃。

父母没有必要过于干涉孩子的选择,更不要担心孩子喜欢异性的玩具,将来就会成为“娘娘腔”或者“小子”。

因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玩具,根本不是父母能够干预的事情呀!

1

孩子的玩具选择,根源是什么?

曾看过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

幼龄男孩和女孩的玩具明显的分化,这是孩子天性使然,还是大人的有意选择?

一位名叫“古青”的回答者代表大部分父母的想法,她说在没有孩子之前,认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玩具,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环境的塑造。

毕竟,大部分的父母会给小男孩买小汽车、小火车等玩具,给小女孩买毛绒布偶、娃娃等玩具。

但是当她的儿子出生以后,她发现儿子对各种恐龙和猛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虽然她试着给儿子看芭比公主的动画片,但是儿子表现出非常烦躁的情绪,根本不想看。

而她再看老公妹妹家的女儿,跟她儿子差不多大,非常喜欢白雪公主的各种周边玩具。

所以她现在认为,男孩和女孩在天性上的自我选择就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又被父母不断强化,最后形成了男女不同的玩具选择喜好。

根据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心理学家发现, 这种对于玩具,或是其他性别相关行为的偏好差异,受到产前睾丸激素的影响。

简单一些来说,就是雄性激素高的孩子,对于男性特征的玩具、游戏的参与度更高,而参与女性特征的活动则减少。

通常情况下,男孩以雄性激素为主,女孩以雌性激素为主,因此在玩具和游戏的选择上,自然会倾向于跟自己的性别匹配。

所以父母在看到儿子偶尔喜欢布娃娃、女儿偶尔喜欢变形金刚的时候,不需要过分担心,只要孩子在大概率上喜欢同性别的玩具就可以。

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个体差异,父母不能过于上纲上线,反而不利于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归属。

2

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玩具喜好?

前几日,演员姚晨在微博上晒出一张,是她的小女儿茉莉把自己打扮成暴龙的样子,准备去参加学校的秋收节。

评论区里一片夸赞,都在说小茉莉穿着暴龙的衣服,真的是特别可爱呢!

是的,我们这一届父母,在面对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玩具的问题时,早就能够平常心对待了,毕竟让孩子自由自在才最重要。

首先,尊重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的性别差异存在。

BBC曾做过一期实验纪录片,将一批小汽车、小玩偶玩具放在猴子经常出没的区域,发现雄性猴子拿的是小汽车,雌性猴子拿的是小玩偶。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男女、雄雌之分,这是天然存在的性别差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喜好。

我曾见过有一对父母,为了让对奥特曼痴迷的儿子能够安静下来,把儿子的奥特曼都扔到垃圾桶里,那一瞬间男孩的世界彻底坍塌。

无论孩子对心爱的玩具有多狂热,父母要做的不是武断地禁止,而是适当地引导,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的天性释放。

其次,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父母不要强行干涉。

歌手伊能静的儿子哈利又上热搜了,他在万圣节上把自己装扮成一头银灰色长发的样子。

之前在设计平台发穿女装照片的哈利,被网友们一顿猛批,但是伊能静曾在访中说,她尊重哈利做的事情,不会过于批评哈利。

我们生活在如今这样包容度特别高的社会里,男孩喜欢化个妆,女孩喜欢穿个皮鞋,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父母更不需要大动干戈,更不要害怕孩子的性别取向出现问题,要知道父母越是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孩子反倒对异性的玩具、物品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第三,扩大孩子的认知范围,让孩子更加“中性化”。

有一位家里养了以“女-男-女”为顺序的三个孩子的妈妈,说因为家里孩子比较多,玩具经常混在一起玩,所以女孩喜欢战车、男孩喜欢娃娃都很平常。

而且现在的儿童玩具市场,对性别的划分并不明显,比如动画片《超级飞侠》、《汪汪队》等,基本上男孩和女孩都会很喜欢。

这一波孩子长大后,将会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趋势,不会因为性别不同就有所偏向,因此父母要尽量拓宽孩子的认知范围,不囿于自身性别的学习范畴。

唯有让孩子全面了解和掌握两种性别各自的优势,才能让孩子的思维模式更加“中性化”,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不同的集体中。

3

父母越理性对待,孩子越自在。

虽然现在的父母都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依然会秉持上一代人的观念,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有一位妈妈,她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每一次给儿子买玩具,她老公都会特别反对她购买“女孩子气”的玩具,比如粉色系的娃娃等。

但是这位妈妈自己很想买一个小玩具娃娃,老公坚决不让买,就是害怕儿子玩了娃娃后,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困惑。

作为在玩具领域工作多年的妈妈,并没有搭理老公,而是真的买了一个娃娃回家,儿子也很喜欢玩,还说要让娃娃跟奥特曼结婚呢!

可是爸爸依然态度很坚决,还很严厉地斥责了儿子,现在儿子也很排斥玩娃娃这些玩具了,这让妈妈很是无奈。

其实孩子喜欢各种玩具是天性,父母没有必要过于上纲上线,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因此排斥异性,对未来的建立亲密关系这件事产生抵触心理。

即使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会通过模仿其他人来学习与性别相关的行为。

但是父母不需要过于恐慌,毕竟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玩具,首先受到的是先天因素的影响,其次才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当父母越能够用放松的心态面对孩子的玩具选择时,孩子才会越能从众多的玩具种类中,知道自己真心喜欢的玩具,并让玩具陪着自己一起长大。

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你知道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吗?孩子本就是比较活泼、无拘无束的,但是有一些孩子却非常懂事,他们的性格都离不开自身的成长环境。我为大家搜集和整理了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吧。

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1

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懂事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可能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负重前行。

1、我,不敢不懂事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有这么一条:

大街上,有个小男孩吵着要买棉花糖。

妈妈指着他手里的小糖人,说:“刚买的孙悟空还没吃呢,怎么还要?”

小男孩不听,赖在原地,非要买棉花糖不可。

妈妈没办法,只好同意了。

小男孩终于拿到了棉花糖,开心地对小糖人说:

“大圣你看,你的筋斗云来了!“

这个不到100字的故事,在大白天,让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小时候的我,喜欢过很多东西,曾经也哭着喊着让爸爸妈妈买东西。但是当我逐渐长大,被教育过很多次“要懂事”之后,看到喜欢的东西却没钱买,已经学会给自己洗脑说,太贵了、买了也没用、你其实并没有那么想要~

我也在大街上见过很多:苦苦央求父母买东西的小孩、理直气壮要男朋友买首饰的女孩子、一言不合就要跟同学绝交的学生。

你会怎么形容他们?自私、任性、不懂事…可是他们很多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么?

而我,却不敢。

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也不敢不懂事。

2、你懂事,他成熟,谁快乐?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奇葩说》中有一期讨论“没钱要不要生孩子”,谈及“懂事”,肖骁的一段话令我感到心疼:

“你们别觉得懂事是一个褒义词,人为什么懂事?是因为环境所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懂事。他最好不向我提任何能力范围以外的要求,他懂事!所以呢,别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满的一家子,我们家是无比懂事的一家子。”

在学校里,在职场中,在社会上,我们都会被要求做一个遵守规则的,懂事的人。懂事的背后往往是一种深深的`自卑和无奈,一直战战兢兢地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太过懂事,真的不会让人快乐。

3、多少懂事的孩子,被父母误解

作家刘继荣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自己的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斟酌再三,说了一件愈发让她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旁边有位家长擦肩而过,好奇地回过头,望望女儿,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我在老师面前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最后才了解到实情:孩子拼命吃那么多饭,不是傻,也不是贪吃,是因为她觉得妈妈工作很辛苦,她要吃得饱饱的就不会老是生病,会快快长高长聪明,会给妈妈做饭,帮妈妈拖地,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得知了真相的她瞬间落泪,这么懂事的孩子,却一直被自己嫌弃太傻太笨太贪吃。

很多家长常常抱怨老天,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很多孩子,默默地为父母着想,但是小小的年纪无法表达。

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世界,生怕给其他人造成一点麻烦。

懂事的孩子,就算是受了委屈,也不会言语。

4、懂事是一种绝望,因为无法逃脱现状

有个闺蜜从小就喜欢跳舞,小时候去舞蹈班,还被选拔参加了市内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爸妈很开心,在小区里一直和其他叔叔阿姨炫耀。

可是当她上了高中,向爸爸表明自己想把舞蹈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爸爸却拒绝了她。还说学舞有什么出息,你要学这个就不要读书了,直接去打工。

结果懂事的她屈服了,舞蹈老师问:

“你有这么好的天赋,怎么不学了?”

“我爸不准!”

老师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懂事是一种绝望。

年纪小的孩子无法选择父母,更无法脱离父母独立存在。

最终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被“懂事”。

5、“讨好别人”和“善解人意”不一样

知乎上有个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我有一个表妹,从小就特别擅长讨好大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妈烫了头发,乐滋滋地回来问我们好不好看,当时我们正在玩游戏,我和表弟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说,不好看。

只有她,认真地看了一会我妈,然后很诚恳地说:“姑妈,我觉得你现在好漂亮,和电视里面的明星一样。”

当时,她才小学四年级。

她在最应该肆无忌惮的年纪却活得如此谨小慎微,

拥有的是这个年纪不应该有的成熟与稳重,

代价却是牺牲任性的权利与天真的童心。

现在工作中看到类似于小表妹这种人太多太多,可是你会称他们“懂事”么?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对他们嗤之以鼻,说“就知道讨好领导”吧?

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2

1、「懂事是没人疼出来的。」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女孩刘菁晶的一句话让我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

刘菁晶走上天台,对台下的爸爸说:

爸爸,我知道你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关心我、陪我,我知道是因为我很懂事,你对我很放心。但是,我很讨厌这种懂事。

我才十三岁,我还是个孩子,希望你多关心关心我。

女孩的最后一句奋力呐喊,是喊给自己爸爸听的,也是喊给天下父母听的。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懂事的孩子缺人疼。

尽管道理我们都懂,但这样的话从一个13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却显得那样「苍凉」。

大人不要把孩子的「懂事」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孩子再「懂事」,终归还是孩子。

因为「懂事」意味着着孩子藏起了自己的孩子性,以「听话」的小大人示人。

越「听话」的孩子,才越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肯定。

2、「听话」这两个字,是我童年记忆里最长久、最痛苦的噩梦了。

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要乖,要听话」。

虽然从小学到初中,我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名,但每次受到表扬的都是成绩不怎么样的弟弟,而我听到最多的夸赞,一直都是「这孩子真听话」。

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个布娃娃。

7岁那年,我终于攒够勇气,指着橱窗里的粉色娃娃说:「我想要这个」。

妈妈神色凝重地看着我说:「这个太贵了,不买。」

见我一脸失望,妈妈蹲下来抚摸着我的头说:「妮妮最听话了」。我点点头:「妮妮听话,不要了」。

至今,每每想起来,我都很心疼那个站在橱窗外边说不要玩具的小小的自己。

看着别的小朋哭一哭,闹一闹,便能得到想要的玩具,我内心其实是非常羡慕的。

尽管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都是年级第一名,但在我的概念里,「听话」是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优秀」。

只有听话,我才能被看见。想要被父母关注,我只有拼了命地「听话」。

可是,我的内心却是不快乐的,自卑、敏感、没有安全感,低自尊一直像鬼魅般,纠缠到我成年以后。

「听话」就像一块旧时的伤疤,伤口虽然已经愈合,疤痕却一直在。

3、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不快乐

《奇迹男孩》中,奥吉的姐姐维娅就是个特别懂事、听话的女孩。

4岁之前的维娅,天真无邪,拥有家人全部的爱,爸爸、妈妈、奶奶都围着她转。她是家里唯一的公主,家人关心她,爱护她。

但奥吉的出生打破了这一切。因为先天性畸形,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残疾的小男孩。

父母无意中忽略了维娅,因为在他们眼里维娅是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她不需要父母操心就可以过得很好。

父母不知道,维娅心里其实很苦,她对家里的小狗说:「有人想知道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吗?」

听话的孩子的确可以让父母省心,只是同时他们也藏起了掩盖在「乖巧」下面的情绪。

他们披起「听话」的外衣,却把「委屈」和「不快乐」默默地吞进了肚里,独自消化着「伤心」、「失落」和「失望」。

她有多懂事,对家人就有多情深。

选择「听话」,是把爱给了家人,把悲伤留给了自己,这是一种隐忍和牺牲,更是一种成全。

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不懂拒绝

去年12月份,演员马伊琍在新浪直播中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验。

她说,对于大女儿爱马,当时自己取的是一种「严厉教育」,把爱马教育成了让别人眼羡的「听话的孩子」。

后来的某一天,爱马从幼儿园回来,告诉马伊琍说,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很想做一次妈妈,只是和她一起的小朋友,每次都让她当宝宝。

当时,马伊琍不以为然地说:「那你可以拒绝啊」。但爱马却怯生生地说,自己不敢。

爱马的这个回答让马伊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她和丈夫文章反思后认为,自己过于严格的教育,让爱马变得极易认错。平时只要自己声音稍微大点,她就会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久而久之,爱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也变得懦弱,不敢说「不」,不敢反抗。

马伊琍说:

对孩子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教育,哪怕一遍遍讲道理,也不要压迫他们,否则会让孩子容易屈从于他人霸道的言语或者行为。

过于听话的孩子,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剧《我的前半生》中,凌玲的儿子佳清就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

爸爸妈妈离婚,佳清努力地讨好着妈妈。妈妈再婚,嫁入陈家,他又小心翼翼地讨好着新的家人。

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本是小孩子的天性,但佳清身上却少了一份童真,多了一份不安。

佳清就是那个想哭不敢哭,想吃糖却一直得不到的孩子。为了吃到糖,他努力地讨好着每个人,却唯独忘了他自己。

每个人都有童年,但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塞满了零食、童话故事与满满的快乐,有些人的童年是被委屈裹挟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