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编剧评点_国内编剧评点排名
1.李时珍简介
2.王朔的成名作是哪部?最幽默又哪部?
3.《重生之门》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4.莫言是哪里人?
5.宁宗一的延伸阅读
6.吕蒙是怎么死的?
7.赤壁下台词中的全部四字词语。
观看《棋王》是因为阿城和徐克监制梁家辉编剧主演的缘故,看完后觉得这部**既没有将改编好,又让人对徐克和梁家辉感到失望。《棋王》的前半部分由阿城的《棋王》改编,讲述以棋呆子为代表的知情们在艰难困苦中追求理想的故事,写得很成功,棋呆子的形象非常吸引人。但影片以一个香港到大陆探亲的儿童的视角讲述,显得非常不真实。在那么动荡的年代,自己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哪个亲戚还会带着一个别人家的儿童到处上山下乡?因为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都是香港人,在讲述知情们在极端的物质条件下的活动时,也带有明显的城市化气息,浓重的香港商业化风格,毕竟这些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知情们的生活。其中梁家辉在火车上抠一粒掉下的米粒时,用了慢镜头,特写,浓重的色彩和震荡人心的音乐,手法和武侠**如《新龙门客栈》中的非常相似。后半段就和前半段搭不上调了,讲述现代社会的一个焦点现象——天才儿童。为了和前半段发生联系,就用一个童年到大陆探亲,现在在香港经商的人用回忆串起来。觉得就是为了商业考虑,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将一部成功的和一个现代社会焦点现象杂合在一起,用象棋作为载体。最后的结果反而一塌糊涂,不知所云,两个故事都没有讲好。太牵强了。
李时珍简介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莫言能够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
莫言获奖的六个原因:
第一,要写乡土(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第二,要用现代主义的手法(和世界“纯文学” 可以对话);
第三,要写(发生在中国的世界件);
第四,要批判,异见分子(对非民主的社会制度有挑战);
第五,要有好的英文、法文、瑞典文翻译(技术上更多评委可看);
第六,要在中国以外获奖或有好评(参考不同政见的文学评论)。
当然除了这“六个基本条件” ,有时还要外加偶然因素。中国的作家写乡土一般是写北方,或者大草原,或者西北凤,或东北、山东乡村。
按照上述六个条件,再看莫言,1,《红高粱》是写乡土的;2,也是现代主义手法的,魔幻现实主义;3,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一直到《蛙》,莫言都写;4,他有好的翻译,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等高手一直翻译他的书,非常努力地推介到英文世界去;5,他在海外也获奖,曾获美国2009 NEWMAN 纽曼华语文学奖(我是那届评奖)。《生死疲劳》也获得了香港的“红楼梦长篇奖”,30万奖金。
如果说这些条件有“弱项” ,那就是莫言并不像高那样是“异见份子” 。在这个角度看,近作煽情揭露一胎节育,也许比较符合“海外视角” 。如果读懂了《生死疲劳》批判土改以来的农村政策,其实也是更尖锐的“不同政见” 。至于六个条件之外还有什么偶然因素,也许要从诺贝尔奖那方面去看了吧。之前两个华人获奖,诺贝尔奖会不会有意要改变方式改善关系以谋求在中国大众面前扩大诺贝尔的影响呢?
王朔的成名作是哪部?最幽默又哪部?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访。后来,他多次出外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药的,有种田的,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二、李时珍的太医院生涯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却意外“驾崩”,其死因成为天大疑案。而原书编纂人员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于是这部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里。后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于1877年藏入罗马国家图书馆。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前朝旧事一无所知。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地看到了此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想法、实现愿望的,因为李时珍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太长时间,就托病辞职归家了。
三、《本草纲目》的重大贡献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总之,李时珍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详备,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
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如治疗咳嗽病的方剂,即在多种药物附方中出现,举例如下: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栝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因此,《本草纲目》在临床治疗方面亦有伋高的参考价值。
四、《本草纲目》最著名的金陵版及其它版本流传
《本草纲目》脱稿于1578年,又经过反复三次修改后终于定稿。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1580及1590年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请当代文学家、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从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起,至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止,前后历时四年才全部刻完。在原书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有能目睹自己心血的问世。三年后的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全部出版,史称金陵版。目前该版本已成为世界珍宝,存世不多。根据日本著名医史文献学者真柳诚教授的研究,该书在世界各地收藏情况如下( 括号内为目录中所列):
1)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本(别42函 8号)
全帙本。为井口直树所献本。内阁文库所藏这一金陵本,于1992年由大阪Orient出版社影印出版。
2)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本(205-5)
全帙本。为田泽仲舒的旧藏书,后献于国立国会图书馆。
3)日本、东洋文库本(11-3-A-c-23)
虽是全帙本,但一部分是钞补内容,为岩崎久弥旧藏书。
4)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本(狩8?21595?36)
全帙本。中国学者狩野亨吉的旧藏书。
5)美国、国立国会图书馆本(G141.76/L61.4)[16]
全帙本。日本的旧藏书。
6)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本(0953/子21-1578)
全帙本,谓思补山房的旧藏书。
7)中国、上海图书馆本(善本480471-90)
全帙本。199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出版。根据其藏书印可知,此书曾为解放前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藏书。更早的藏书印模糊不清,只知为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之藏书印。
8)日本、京都府立植物园大森记念文库本(38番)
阙卷19~21和卷47~49等6卷。为植物学者白井光太郎的旧藏书。
9)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本(贵593)
现仅存卷19~28共10卷。江户本草学者小野兰山和幕末考证医学者伊泽兰轩的旧藏书。
10)日本、宫城县图书馆伊达文库本(30196 伊?BR> 现仅存卷36~38共3卷。经曲直濑养安院、奥田庆安、幕末的考证医学者弘前藩医涩江抽斋、伊达家等辗转所藏,传至于今。
除了上述著名的金陵版之外,《本草纲目》还有江西版、湖北版、杭州版、本立堂版等多种,先后在国内翻刻60余次,同时还有一些简编本出现。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李时珍行医,既珍视前人经验,又注重亲身实践,医术不断提高。很快他的名声即传遍蕲州。当时封藩在蕲州的第三个孙子富顺王朱厚焜,特请他到王府为自己的儿子诊病。此子爱吃灯花、生米、泥土,李时珍根据上述症状,诊其为虫病,于是用杀虫药物治好了这种怪病。
不久,封藩在武昌的楚王,又把李时珍请去当侍医。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时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后,大胆施用傕吐、攻下类药物,从死亡边缘救回了世子的性命。由此,李时珍被召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祭祀礼节的官署),并兼管王府的“良医所”,期间曾治愈许多疾病,楚王欲重金酬谢,但都被李时珍拒绝。由此可见,李时珍是一位不重权贵、不务名利、只求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
五、纪念李时珍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蕲州城东。到今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对墓地进行了修缮,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成立了国家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并于1982年再次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纪念馆内保存有与李时珍相关的大量资料及著作,是全国闻名的机构。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
故事片(黑白)。上海**制片厂1956年摄制。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 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编剧:张慧剑 导演:沈浮 摄影:罗从周 美术:胡倬云 作曲:寄明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赵 丹 李时珍 舒 适 李月池 仲星火 田 恒 顾也鲁 沈 茂 钱千里 魏郎中 韩 涛 包乡绅 舒绣文 时珍妻 康 泰 庞 宪
《重生之门》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王朔的成名作:《空中**》最幽默:《顽主》王朔(1958年—),男,1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后进入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19年1月赴美,19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2007年出版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
个人简介
王朔王朔,我国著名作家,编剧。1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的早期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2007年,王朔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1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
1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空中**》、《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广受读者欢迎。[2]
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过一些言情、类的。后来的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
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入业,由他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他的改编成的**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
他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论界却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影坛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人物经历
折叠生活经历
王朔,男,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16年毕业于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篇《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期),自年初处女作中篇《空中**》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三个长篇,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年1月赴美。19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王朔 放浪之魅-搜狐新闻出生后不久,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大院里有各地的人,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北京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
上中学后,王朔搬进了城,朝阳门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北京的语言对他来讲是陌生的。由此可见,今天王朔的语言,跟“老北京”是没有渊源关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语言交流后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调侃”,成为王朔语言是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你也一定要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种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调皮捣蛋差不多的把戏,却惹得大人们生气了。
有人问王朔:“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名利了。”王朔答。王朔写了社会边缘上的人,以往,游手好闲为社会不允许,每个人的社会位置都非常明确,新时期以来,很多人生活在社会边缘。过去中国的中产阶级,依附在权力阶层,由、军队、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构成,改革开放前,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强的优越感,经济状况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开放后,这个阶层逐渐瓦解,他们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经济上的优越被私营者代了,政治上的优越感又很模糊,他们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又没受过太多的教育,社会位置急剧变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们,社会位置的提升和知识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贩打腰提气,现在是受过教育、有能力的人扬眉吐气,每个作家不可能写尽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写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农民、知识分子一样,王朔对“边缘人”的了解,使他的笔下都是这一群人。
王朔的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虽非是书香门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这种出身对与他以后在作品轻车熟路地描写北京市井生活有极大补益)。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动物凶猛》(曾改编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王朔少年时就读于韶山中学,在学校并非一个顽劣的学生,甚至曾经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16年的"四五",在其中虽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为此被关押了三个月时间。
16年夏,王朔高中毕业后到山东参军,在部队中是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18年在大学恢复招生的时候,王朔兴起了报考文科的欲望,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偶然将习作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他的处女作,短篇《等待》。《等待》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文笔还很学生腔。然而在18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当时,它无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显示了王朔的创作潜力。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大喘气》)等作品中。 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商人的视角使他知道什么东西适于出售,于是他挑选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果然,在《当代》上一投而中。 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随着出书频率降低,王朔开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赠我〉似乎显得有些江郎才尽,真正重新引起媒体关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砖杂文集〈无知者无畏〉,里面把金庸琼瑶并列成“四大俗”,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金王论战,与以往不同,网络的参与使这场论战迅速升级和白热化,而无知者无畏,也跟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样,成为年度热门话语。
2007年出版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语言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开篇《我的千岁寒》,文字简洁,富有诗意,还被赋予了时态。最后一篇《唯物论史纲》谈的是宇宙和物质,虽然有些常识性错误,但语言依然有着王朔式的霸气。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距离王朔和冯小刚联手编剧的《一声叹息》已经过去了10年,《非2》首映冯小刚称与王朔合作是深水,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续集中的发挥,不仅台词金句频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折叠创作经历
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等作品,名字开始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熟悉,名声渐渐从北京扩大到北方,进而遍及整个中国大陆。
1987年年初,王朔与沈旭佳结婚,次年女儿在北京三零一医院出生。
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被中国界称为“王朔**年”。《顽主》使葛优成名,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
1990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历史性的里程碑,它创下的轰动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热”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1990年全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无法逾越的集体回忆。该剧亦获得官方肯定,获得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1年,由王朔作为主要策划与编剧、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万民空巷的轰动,这部电视剧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无论从收视率,到社会文化影响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为止尚无同类风格的电视剧可以与之比肩。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2年之后,王朔的创作开始处于“瘫痪”状态,与此相反,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
1994年,改编自王朔原著的8集电视剧连续剧《过把瘾就死》,也成为当年夏天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但电视剧的风靡带来的影响似乎比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户晓。同年,姜文把王朔《动物凶猛》改编成**剧本,并作为导演拍成**《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成名。该片的成功使姜文从青年演员蜕变为中国大陆最有天份与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该片获第51届**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 最佳剧本改编。新加坡国际**节最佳男主角奖。宁静成为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2000年之后沉寂多年。2007年他大动作频频。其新《我的千岁寒》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高价购买, 创下历史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此作一改以往幽默风格,以佛经作为材料。
2007年3月王朔接受记者访,他自己承认他过去因为心理疾病而吸过毒。他在访中也坦白他自己嫖过娼。他并且觉得那些在性产业中挣扎的性工作者“都是最好的人,都比那些小知识分子要好,内心要干净得多、善良得多。” 另外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中,他展示了他的美国绿卡。
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1990年代他的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如电视剧 《过把瘾》改编自《过把瘾就死》,**《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动物凶猛》,**《看上去很美》改编自同名,**《冤家父子》改编自《我是你爸爸》。还参与和主导了众多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作品的编剧和策划,包括《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顽主》、《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我爱你》、《梦想照进现实》、《非诚勿扰2:不省心》等。
关于王朔及其作品的争议,自从其1990年代初其成名后至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被称为“文坛恶评家”,又有部分人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另一方面也有人称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人物(相对的传统京派指老舍等人)。
1993年,王蒙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躲避崇高》一文,确认了王朔在所谓正统文学批评领域所获得的现象级地位(“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面。而且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
在公开的文字或场合中,王朔对许多名人有言词激烈的批评,包括齐白石、舒乙、金庸、张艺谋、李敖、于丹、小布什、、吴征、余秋雨等。
莫言是哪里人?
4月22日,电视剧《重生之门》曝出档期,若是没有意外的话,4月30日该剧在优酷独家上线播出。这部电视剧由张译和王俊凯联合主演。 《重生之门》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这部电视剧由张译和王俊凯联合主演,讲的则是当代的烧脑刑侦内容。基于目前的剧作观众期待值来看,只要这部电视剧的质量过关,便一定可以成为近期的大爆款作品之一。而这个即将到来的五一档期,也为这个期间段首播的电视剧作品提供了巨大的播放想象力。 目前来看,接下来的五一黄金周期间,很多居民可能要以居家休息为主了。因此,对于正版平台方面而言,积极储备并且上线一些优质大剧,对于吸引平台的付费用户,是非常有帮助的。优酷方面安排《重生之门》这样质量架得住推敲的作品在这个档期上线,可能会实现一招鲜的作用,为自身带来大量的付费会员用户。 截至目前,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梗概已经对外公布,但非常简单,显然剧作方并不想更多剧透,大家不妨管中窥豹: 该剧讲述了古画《睡莲》被盗,刑侦队长罗坚(张译饰)奉命调查,因此结识了一位特殊的天才大学生庄文杰(王俊凯饰),两人联手屡破奇案的故事。 其中,张译饰演的男主角是:心思缜密的警察,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庄文杰不受幽暗势力的侵扰。王俊凯饰演的男主角是:高冷天才大学生,“以盗制盗”协助警方的高能人才。可以说,这部《重生之门》无外乎两大看点。第一大,便是烧脑的当代刑侦悬疑故事。第二大,则是张译和王俊凯之间的飙戏。 在刑侦烧脑方面,《重生之门》目前的点映观众口碑反馈非常不错。当然,剧的点映场次,大多是有着亲情分数的,参加点映的观众也愿意看到一两集的剧情之后,对这部电视剧给予好评。至于该剧的真实质量如何,依旧需要等待剧作网络上线之后,留给真正的观众们去评点才是。 张译和王俊凯方面,拥有的粉丝观众群体非常之多,而且,两位演员都是可以凭借作品说话的。张译方面,无论在**,还是在电视剧方面,都是有不少能够拿得出手的代表作的。这位青年演员素来凭借过硬的演技说话。尤其是在老谋子的多部院线**作品当中,张译显然已经成长为新晋的“谋女郎”(影迷玩笑之语)。这样的院线**级别的演员主演电视剧,当然在剧本质量上会有所选择。 青年演员王俊凯方面,则目前在剧作品当中的建树才刚刚开始。正因如此,《重生之门》的剧本质量才可能是非常不错的。作为演艺事业旺盛期和上升期的王俊凯,剧显然是非常不错的,在剧本层面上,有着很好的选择空间。所以,王俊凯愿意参演和主演的电视剧,剧本质量应该是已经被把关过的。 截至目前,我们没有办法通过编剧以往的剧作品对这部《重生之门》进行推测。该剧第一署名编剧张金克在资料平台当中,并未收录他以往有哪些作品。不排除这是一部新人编剧的发奋之作。而这部电视剧的署名编剧有5位之多。这一点,是令人有些担忧的。因为以往的电视剧作品当中,往往会出现编剧越少,质量越高,编剧越多,出来的作品越一锅稀粥的问题。希望这部《重生之门》不会重蹈覆辙。 该剧导演杨冬,曾执导过电视剧《重生》。这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由张译和赵子琪联合主演,最终获得的观众评分是6.4分。这个评分成绩,放在刑侦剧作品当中,只能算作是一般。因此,《重生之门》要想获得更好的观众口碑评价,估计需要在《重生》的质量上进行很大地升级才行。 当代刑侦故事,依旧重在剧本内容。一部电视剧虽然有张译、王俊凯这样的当红知名演员,但依旧需要过硬的剧情内容,才能让剧作成为真正的口碑和播放爆款。在五一黄金周这个档期当中,已经为爆款电视剧们准备出了非常优质的档期,谁能一马当先,就要看各自的实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4月22日,电视剧《重生之门》曝出档期,若是没有意外的话,4月30日该剧在优酷独家上线播出。这部电视剧由张译和王俊凯联合主演。 《重生之门》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这部电视剧由张译和王俊凯联合主演,讲的则是当代的烧脑刑侦内容。基于目前的剧作观众期待值来看,只要这部电视剧的质量过关,便一定可以成为近期的大爆款作品之一。而这个即将到来的五一档期,也为这个期间段首播的电视剧作品提供了巨大的播放想象力。 目前来看,接下来的五一黄金周期间,很多居民可能要以居家休息为主了。因此,对于正版平台方面而言,积极储备并且上线一些优质大剧,对于吸引平台的付费用户,是非常有帮助的。优酷方面安排《重生之门》这样质量架得住推敲的作品在这个档期上线,可能会实现一招鲜的作用,为自身带来大量的付费会员用户。 截至目前,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梗概已经对外公布,但非常简单,显然剧作方并不想更多剧透,大家不妨管中窥豹: 该剧讲述了古画《睡莲》被盗,刑侦队长罗坚(张译饰)奉命调查,因此结识了一位特殊的天才大学生庄文杰(王俊凯饰),两人联手屡破奇案的故事。 其中,张译饰演的男主角是:心思缜密的警察,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庄文杰不受幽暗势力的侵扰。王俊凯饰演的男主角是:高冷天才大学生,“以盗制盗”协助警方的高能人才。可以说,这部《重生之门》无外乎两大看点。第一大,便是烧脑的当代刑侦悬疑故事。第二大,则是张译和王俊凯之间的飙戏。 在刑侦烧脑方面,《重生之门》目前的点映观众口碑反馈非常不错。当然,剧的点映场次,大多是有着亲情分数的,参加点映的观众也愿意看到一两集的剧情之后,对这部电视剧给予好评。至于该剧的真实质量如何,依旧需要等待剧作网络上线之后,留给真正的观众们去评点才是。 张译和王俊凯方面,拥有的粉丝观众群体非常之多,而且,两位演员都是可以凭借作品说话的。张译方面,无论在**,还是在电视剧方面,都是有不少能够拿得出手的代表作的。这位青年演员素来凭借过硬的演技说话。尤其是在老谋子的多部院线**作品当中,张译显然已经成长为新晋的“谋女郎”(影迷玩笑之语)。这样的院线**级别的演员主演电视剧,当然在剧本质量上会有所选择。 青年演员王俊凯方面,则目前在剧作品当中的建树才刚刚开始。正因如此,《重生之门》的剧本质量才可能是非常不错的。作为演艺事业旺盛期和上升期的王俊凯,剧显然是非常不错的,在剧本层面上,有着很好的选择空间。所以,王俊凯愿意参演和主演的电视剧,剧本质量应该是已经被把关过的。 截至目前,我们没有办法通过编剧以往的剧作品对这部《重生之门》进行推测。该剧第一署名编剧张金克在资料平台当中,并未收录他以往有哪些作品。不排除这是一部新人编剧的发奋之作。而这部电视剧的署名编剧有5位之多。这一点,是令人有些担忧的。因为以往的电视剧作品当中,往往会出现编剧越少,质量越高,编剧越多,出来的作品越一锅稀粥的问题。希望这部《重生之门》不会重蹈覆辙。 该剧导演杨冬,曾执导过电视剧《重生》。这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由张译和赵子琪联合主演,最终获得的观众评分是6.4分。这个评分成绩,放在刑侦剧作品当中,只能算作是一般。因此,《重生之门》要想获得更好的观众口碑评价,估计需要在《重生》的质量上进行很大地升级才行。 当代刑侦故事,依旧重在剧本内容。一部电视剧虽然有张译、王俊凯这样的当红知名演员,但依旧需要过硬的剧情内容,才能让剧作成为真正的口碑和播放爆款。在五一黄金周这个档期当中,已经为爆款电视剧们准备出了非常优质的档期,谁能一马当先,就要看各自的实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宁宗一的延伸阅读
山东高密。
莫言,本名管谟业,男,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当代作家,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河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21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6月,莫言《一斗阁笔记》获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特别奖;8月,以朗读者的身份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三季》。9月19日,参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中国上映。12月16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同年,成为河北大学特聘教授。
吕蒙是怎么死的?
父亲宁伯龙是满族一个大家族的长房长子,是当时颇有名气专工蝇头小楷的书法家,为人正直不阿。母亲出身于皇室显赫大族,雍荣高贵,大家风范,富于同情心和幽默感。在他们的第一个女儿降生后,宁伯龙便带着妻女搬出了宁氏家族居住的北京西堂子胡同,表示了对那个封建家族的叛逆。父母的性格大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儿子,这在宁宗一儿时就有所表现。父亲要求儿子每日习字一篇,而父亲每天圈阅评点的作业都是宁宗一母亲代劳的。这种反传统的叛逆实际上还影响着他以后的生活道路和学术研究。西方哲人、诗人关于“性格就是命运”的名言,令宁宗一千百倍地欣赏。
1950年,宁宗一在北京高中毕业后,先入哈尔滨外专学习俄文,后转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思维活跃,谈吐率真幽默的?学生会,理想的职业当然是新闻记者。然而,由于成绩优异,宁宗一54年毕业后被留校,在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任教。无可奈何地哭过之后,便开始了他47年的教书生涯。尽管不情愿,却教得有声有色。讲台的神奇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抛却杂念,平添一种神圣感。那时,宁宗一只要站在讲台上,无论是国家特殊历史时期的身遭劫难,还是儿子的不幸夭折,国事家事的种种磨难都置之于脑后。87年,宁先生调东力艺术系任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学生经商的做到大老板,时常提出要资助他们清贫的教授(教授往往心领好意。);从政的则官至国家部级官员;做学问的也都桃李盈门,他的研究生都带了研究生,还时常请他这位“师爷”讲课。
宁先生是一位以真诚面对生活,执著于感情的人。他具有浪漫色彩的三次婚姻的经历,使他深深咀嚼过人生的况味,同时也频频招致各种长短流长,宁先生都能坦然面对。他是他的家族里第一个和外族人结婚的,他的第一位妻子是回族。那时他是年轻的助教,她是学生,诗般的浪漫过去之后,他们发现了他们婚姻的不和谐。这段婚姻断断续续维持到80年代初彼此分手。1983年,宁先生在全国已有了相当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他敞开胸怀接纳了一位崇拜他、爱戴他,却小他20多岁的他的小朋友做他的妻子。她对他的爱,带给他的青春生气使他对她始终充满着异样的情感,以致后来由于她身在海外,与宁先生了结了姻缘之后,宁先生还很长时间地保留着这份情感。这段刻骨铭心的婚姻是他们各自吞进了300片安眠药。以四天的地狱之行换来的。这段婚姻,在校园引起过轩然大波,甚至在很长时间以后还泛着涟漪,关于宁先生婚恋的故事还在演绎着。宁先生当时被免掉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学术职务,也影响到正教授的审批。
当商品潮汹涌而来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宁先生已61岁。一个即将退休的教授可以说一贫如洗。一个22岁的姑娘对这一切自然看得再清楚不过,却在这时向他走来。以她的善良,质朴和纯真,以她坦荡的胸旌,以她面对世人的落落大方征服了教授,也征服了世人。他们这一次跨越年龄障碍的结合被实实在在地认可了。
有人说,没有为生活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论人生。宁先生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有幸体验了更加丰富的人生,使他对人生对生活有了更加丰厚的感悟,他把自己对人生况味的感悟引入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判断力和独特的学术创见。
得益于华粹深、许政扬先生及当年南大中文系主任、现代文学专家李何林先生学术上的关怀和指导,被笑谈为南开“四大才子”之—的宁宗一在众多青年学子中较早显露才华,脱颖而出。54年毕业不久,分别在《天津日报》,《南开大学学报》和《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数篇论文已显示出理论功底和学术能力。他将学术触角伸向中国戏曲领域是始于60年代担任中国文学史(宋元部分)教学的时候。这一时期,他撰写的多篇研究中国戏曲规律的文章,在学术界产生过一定影响。
历经了中国那场政治劫难之后,70年代后期,宁宗一在学术研究上也趋向成熟,且著述甚丰。出版于19年的《中国史简编》是他与另一学者受命主编的,被学术界称作“”后,在史研究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积极成果”。
80中代到90年代初,宽松的政治环境带来良好的学术空间。宁先生的学术意识,学术思想越加积极活跃。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论文,有多篇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评<中国戏曲通史>》获85年文艺评论类“鲁迅文艺奖”。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论文都收入了他的研究专著?《中国古典戏曲探艺录》。宁先生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戏曲“双管齐下”,提出二者“互相参定、相互作用,同步发展”的观点。同时他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予以关注和探究。87年发表于《戏曲艺术》杂志的《另一种精神世界的——为关汉卿<谢天香>杂剧一辩》,得到著名元曲研究大师,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的称赞。88年《戏剧报》发表的《<长生殿>的悲剧意识》,很快得到反响,上海昆剧院著名编剧唐葆祥先生写信认为,文中提出的“人生的永恒遗憾”是开启从《长恨歌》到《长生殿》主题的一把钥匙。1989年,宁先生在《文学遗产》杂志主办的古代研究40年反思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古代研究的反思和取向》的长篇发言。这篇发言被《文学评论》杂志发表。他提出了一个、戏曲研究的新视角:对人生况味的感悟。
宁先生是一位当代意识极强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他主张也实践着站在当代文化立场上,以当代人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悟性和思辩力去反观文学历史现象,去研究古典文学。他在《关于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编写的若干断想》的论文中阐释了他的基本文学史观,提出以当代意识,重建阅读空间,重构中国文学史。
名著重读,文学史重构。这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惊世之论的提出,是基于宁先生长期的学术研究中,洞见到“阅读空间的狭小和残破,早已使文学史研究者有窒息之感”,学术研究面临着理论的贫困,而理论的贫困又源于哲学意识的贫困。因而他极力倡导更新概念,即以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去重新认识,理解和发现文学现象,并主张向作家深邃的心灵世界掘进,以“心灵史”来建构整个文学吏的新体系。他发表于1988年的《戏曲史·心史·社会史》论文,就对文艺史的分期依赖于社会史的成规,提出了有力的质疑。他认为,戏曲史、史,究其实质都是一部心史。宁先生倡导的“心史”说拓宽了文艺研究的视野,获得学术界的认?同。面对长期以来大一统的文学理论和古典文学研究体系,宁先生能独辟蹊径,提出一套颇具创见性的学术思想,除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还有那令人钦敬的学术胆识和气魄。
千古奇书《》,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之讳莫如深。文学史上第一个从美学角度研究这部有争议书的学者是宁宗一先生。宁先生较早介入其间,对这部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系统的研究。为此,宁先生背了不少骂名。有人说《》是一本不道德的书,研究它的人当然也是不道德的。有人甚至将宁先生对《》的学术研究与他的私生活联系起来,仔细寻找二者间的对应关系。宁先生对这无聊的传言置之不理。他的研究几乎涉及金学研究的众多侧面,前前后后写出数篇论文,阐释他的总体构想:为《》一辩。宁先生有名的得意之作是1990年出版的专著《说不尽的<>》。这部专著一经出版,数家杂志纷纷转载。一些学者撰文予以首肯,认为“一本书牵动了一部史”,盛赞此书是“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持论谨严,含蕴深沉之作。”
宁先生在告别讲坛之前,于95年出版了90多万字的《宁宗一戏剧自选集》,他的同事和门生在为这部自选集进行评论时,对宁先生的学术活动作了深沉的评说:宁先生的学术实际上是他对人生品评的延长。他之所以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见别人所未见,以灵性激活历史,他不平静的生活和不公平的命运为他的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有数百万字学术论著的宁先生可谓高产的学者,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提到在他的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不能不提及的作品,如领衔完成的《元杂剧研究概论》、《明代杂剧研究概论》、与他人合作编注的《错斩崔宁》、合作选编了台港学人的《论中国古典的艺术》、《华粹深剧作选》。还主编了《中国武侠鉴赏辞典》,主编了约一百万字的国内第一部《中国?学通论》,被列为国家’85重点图书。他还承担了很多国家文化研究项目。
宁先生现在还是天津市文学学会古代戏曲研究会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天津红楼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剧协天津分会顾问,以及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
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宁先生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观照的视角的反传统,其带有的浓厚的时代气息,也常常被讥讽为“接受新潮”,被贬为过眼烟云。对此宁先生直言不讳地表示喜欢新的东西,对国学中的考证只认为是治学之手段,而非目的。他认为学者应与时代同步,学术研究必须与时代发展相关联,滞后不是真正的学术。宁先生自命使命感比谁都强,为自己能站在学术的前沿,与时代同步而高兴,毫无悔意。
赤壁下台词中的全部四字词语。
真三国纵横谈38:吕蒙怎么死的
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地夺回了荆州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四大都督之一,他智勇双全,早年追随孙策的时候就以胆气著称,所率军队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常常出其不意,屡立战功。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写到,吕蒙白衣渡江,计取荆州,擒获了关羽,为东吴建立了不世之功。孙权犒赏三军、设宴大会诸将,让吕蒙位居上位,并且亲自为吕蒙把盏,恩宠可谓到了极点。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突发:
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
想不到“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的关羽死后再展神威,前来追命,取走了“吕贼”之命。清初的评点家毛宗岗大为叹服,称关羽“惊天动地之人,自有此作威显圣之事”。
而在电视剧《新三国》中,编剧则是另辟蹊径,讲吕蒙没有听从孙权之命,砍下了自杀身亡的关羽的头,因此触怒了刘备,引来了七十万大军的伐吴。孙权震恐,派人赐死了吕蒙。笔者认为这样的改动更是无稽之谈,和真实的历史差距更为遥远。
智勇双全的吕蒙
历史上的吕蒙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关羽的追命那显然是荒诞不经的,关羽惊天动地不,作威显圣那是不可能的。历史上的吕蒙根本就没给关羽追命的机会。他确实是在攻取荆州后不久就死了,但那是病死,孙权为此十分的哀恸。《三国志·吕蒙传》是这样写的:
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i,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这一段记载真是十分的动人,感人至深。吕蒙在攻下荆州之后,疾病发作。当时孙权在公安(今湖南省公安县)听到这个消息,将吕蒙迎到自己的内殿里治病,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而且悬赏千金,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能够治好他病的人。治病的时候,有时需要用到针灸,针扎在吕蒙身上,孙权却觉得痛在心头,脸色都变了。他几次想去探视吕蒙、了解病情,却又怕惊动他,于是就在墙上开一个小孔,悄悄地去看。如果见到吕蒙能吃一点东西,他就会笑逐颜开,和左右说说笑笑;如果吕蒙病情毫无起色,他就会唉声叹气,夜不能寐。吕蒙的病情也曾一度好转,孙权为此在国内大赦,群臣都来向他道贺。但这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很快吕蒙的病情就又加重了,孙权亲自来探视,又让道士在星辰下为吕蒙请命。但即便如此,吕蒙还是死在了孙权的内殿里,时年四十二岁。对于他的死,孙权是极为悲痛,人也因此而形容憔悴。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三国时期君臣情义最为感人的篇章之一,孙权对吕蒙的恩宠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虽是骨肉之亲,恐怕也难做到这点。但是这样的一个绝好的素材,《三国演义》的作者却弃之不用,反而要去写什么关羽显圣追命,真让人有些遗憾。但其背后的道理也很是简单,吕蒙毕竟是导致关公败亡的“罪魁祸首”。
玉泉山关羽显圣
虽然许多人对关羽追命这段觉得很是过瘾,笔者却觉得很是有些可笑。战场上的厮杀,本来就是兵不厌诈,关羽刚愎自用、自高自大,得罪了不少人。而这些弱点也为吕蒙所利用,打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并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这是关羽自寻死路,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怎么能怪得了吕蒙?吕蒙和他并无私仇,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所以说,关羽追命吕蒙,毫无道理和逻辑可言,这样写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宣扬蜀汉一方的“正义”性,突出关羽的神威,为关羽挽回颜面罢了。
最后笔者顺便说一下潘璋之死。潘璋是东吴大将,也是能征善战的一员良将。关羽败走麦城,他的部将马忠擒获关羽和关平父子,潘璋也算是立下大功。据《三国志·潘璋传》记载,潘璋因此而封侯。
但这样一位害死关羽的“元凶”,《三国演义》的作者自然是不会让他风光的。于是在第八十二回中,关羽次子关兴将潘璋赶入山中一户人家,潘璋想逃走,却被关羽显圣拦住。潘璋惊惶失措,惨叫一声,被关兴一剑砍死。关羽二度显圣,自己为自己报了大仇。
东吴大将潘璋
但据史实,潘璋却不是这样死的。在夷陵之战中,他又率部下斩杀刘备护军冯习,杀伤蜀军甚重,再立新功。以后,他又在南郡智退魏军。潘璋最终死于东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此时距离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过去了已经整整十二年。
刘备为前往东吴游说孙权的诸葛亮践行,盛了一大碗饭,说:“去东吴的路途遥远,需要体力,多吃点。”
——评点:看来,不仅是路遥知马力呀,路遥也知人的饱或者饿。
“大人,不好了,难产了!”一个老臣慌忙跑来报告给周瑜,而镜头一转,原来是小乔在给一匹马接生。
——评点:如此的一种“错位”式的幽默,经久不衰!只是,能否多点新意呢?
周瑜给小乔介绍诸葛亮:“他叫诸……”
——评点:如此的一个冷笑话,未免太过于刻意,更何况与影片的整体不协调。
诸葛亮给那匹马接生,周瑜问:“这个你也懂?”诸葛亮说:“略懂,我帮过牛接生,马应该是一样的吧。”
——评点:诸葛亮的机智与风趣在这略见一斑,也缓和了诸葛亮与周瑜初次见面时的严肃感。
小马生出来后,周瑜要给小马起名,周瑜说:“这匹马生于荆楚,就给它起一个荆楚的名字吧。”沉吟了一下,说,“萌萌。”
——评点:周瑜不愧是周瑜呀,萌萌这样的名字都被他看出是荆楚的!
孙尚香主动请缨要参与赤壁大战,她眨着一对小燕子式的大眼睛,带笑的说:“天下兴亡,匹女有责。”
——评点:不知道当年顾炎武是否是听说了孙尚香的匹女传说后才写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倒是这场戏的接着的台词“匹马有责”更为合适一些。)
曹操出神的望着小乔的画像,侍卫有些暧昧的说,“丞相,欲望过多,思念过盛,也会引起头风症。”曹操回答,“你难道没听说过,欲望使人年轻?”
——评点:如此的后现代式语言估计是刘震云的《天下相处流传》中的曹操灵魂附体了!
诸葛亮在摇着扇子,周瑜说,“这么冷,你还要扇扇子?”诸葛亮回答:“我需要随时保持冷静。”
——评点:原来,冷天气里扇扇子是可以让人冷静的。那么,为什么编剧写台词时不也给自己扇扇子呢?
诸葛亮正在给白鸽扇扇子,周瑜问:“你在做什么?”诸葛亮回答,“我刚给它们洗完澡,正在给它们扇风。”
——评点:诸葛亮真是够体贴呀,古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而诸葛亮做到已所之欲则施于物。
孙尚香与孙权怄气,她问诸葛亮:“我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诸葛亮笑着说:“我觉得你很有个性。”“我在吴府那么多年,一点意思也没有。”诸葛亮安慰说:“我觉得有些事你做得比别人好,只是被埋没了。”孙尚香脸上泛起丝丝的羞涩:“只有你有眼光。”
——评点:这段戏表现孙尚香的另一面,缓和了之前在庆功宴上的紧张气氛。
关羽to蜀地的小朋友:“现在会读书,以后就有饭吃。”
孙尚香to哥哥孙权:“哥,笑一笑,没什么是过不去的。他们也喜欢看你笑啊!”指祖宗牌位。
诸葛亮to周瑜:“可惜已经过时了。”
小乔to诸葛:“周郎已经很久没有抚琴了。”
诸葛:“我也已经很久没有这么不冷静了。”
曹操to众将士:“如虎添蹼。”
其实,《赤壁》里还有不少比较搞笑的场景或者台词——并非是说大片就一定不能出现笑场,但频频的笑场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感。
只能说,花了数亿人民币的最大华语片投资,很搞很笑场!
1.好战者整于九天之上,这是兵书上说的
哪本书?
<<易中天品三国>>...
2.因为鸽子飞得太快,成烤鸽了,诸葛亮吟道:“风萧萧兮易水寒,白鸽一去烤鸽还。”
3.放“孔明灯”时,刘备问:“烧煤油代价太高,烧天然气怎么样?”
4.对于天气情况,“根据QQ上天气预报显示,三天后必有东风”。
5.诸葛亮让小乔使美人计,“根据我多年对三国的研究,曹操生性多疑而且好色”,而周瑜则对小乔说“舍不得媳妇套不住流氓”。
6.张飞前去诈降,第一句就对曹操说:“我主公让我来诈降。”
7.说到理由,张飞说:“我的意思是说你很好很强大,俺们跟你对抗很傻很天真。”
8.曹操败走,循琴声找到小乔:“老夫攻占吴蜀,为的就是日思夜想的小乔啊!你们败我千万大军无所谓,败不了老夫对小乔的一往情深。”
9.刘备:那我总结下诸葛先生的意思啊。他这个火烧曹营的方式是这样的....
大家都知道,这个曹操的水军有点猛,咱跟丫死磕不行,但是曹操这丫笨啊,他把这船用铁链子链起来,这不摆明了让我们烧丫的吗,连我这智商都看出来了。
10.张飞:终于到俺上场了,姓诸的,有什么锦囊妙计赶紧给俺拿出来。
诸葛亮:我姓诸葛,不姓诸...
11.不过还得麻烦夫人小乔,这个计谋有个俗名,美人计...
美人计也懂?略懂...哈哈哈...
12.报....
老夫不看报,老夫要看周刊。
要女明星最多的那一版。
13.曹操:代表你家主公投降很好,不过有些程序你还是要走一走的。把表给他填一下...
<<无条件割让领土协议书>>?
,你是日本鬼子啊?
俺不识字,这些带字的玩意儿,回去让那姓诸的填。
14.张飞:对了,我哥哥还给你准备了一份报单...
曹操:硝酸八十桶,硫磺八十桶,火药一百七十桶,干柴四百吨...
你们准备这些东西送给我是什么意思啊,难道要老夫给你们开篝火晚会不成?
张飞:你没看过北京奥运会都放鞭炮吗,俺哥哥怎么说也是个处级干部,帅千军万马来诈降,呸,来投降
怎么说也得热闹热闹啊。不然你以为会干什么用啊?还会烧你那破船?
15.关羽:给他解穴
关将军,这...放了他,回去不好和主公交代吧?
关羽:我也不想放,可是不放他,剧情如何发展呢?
16.曹操:小乔别看老夫年迈,那可是夜夜耕耘,不敢怠慢啊.
小乔:无耻老匹.
曹操:小乔,你的Q多少啊? 1、孙尚香放鸽子回东吴报信,被孙叔财发现,孙叔财同孙尚香之间的对话:
“喂,你在干嘛?”孙叔财。
孙尚香:“我,我放生!”
“嘿,心肠真好!……听你口音,你是南方人吧!”孙叔财。
“哎……是!”孙尚香。
“嗯,南方人比较热情。”孙叔财。
“北方人比较潇洒。”孙尚香。
“我是有点傻。”孙叔财。
2、刘备要背弃盟约撤退,诸葛亮道:“你怎么能现在走呢?”
刘备答:“我知道你一腔热血,但生逢乱世,正义不能当饭吃。硬仗还是留给别人。”
3、孙尚香:“我娘叫我胖猪。”孙叔财:“我娘叫我饭桶。”孙尚香:“呵呵,我们一个是饭桶,一个是胖猪。”
4、诸葛亮:“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才多彩一些。”(诸葛亮借东风,鲁肃诧异其懂天气)
5、诸葛亮:“以我多年种田的经验,这个风向应该……”(借东风)
6、曹操:“我输给了一场风,败给了一杯茶!”
7、关羽:“你已经过时了!”(曹军大败,曹操被周瑜等人围住)
8、小乔:“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和曹操坐在一起,不谈战争,只说风月,那该多好?”大战在即,小乔竟对着周瑜作出了如上“幻想”。
9、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要在三天内筹得10万支箭。鲁肃摸不透他的心思,急得团团转。
鲁肃:“三天就快过去了,你一支箭都没造吧,我真替你捏把汗!”
诸葛亮:“我的汗你就别管了,帮我看看乌龟流汗了没有?”
鲁肃:“乌龟?流汗了。”
诸葛亮:“果然不出我所料,必有大雾。”
鲁肃:“什么大雾?你倒是搞得我一头雾水!”
10、曹操:“你蠢也就罢了,害得我跟你一样蠢。”
(蒋干劝降周瑜不成,反倒中了周瑜的“离间计”,导致曹操误杀蔡瑁和张允。曹操醒悟过来后,生气地赐了蒋干一碗毒酒,随后愤愤地说出了这句心里话。)
11、曹操让众人给他下跪,关羽大喝道:“曹操 ,你过时了!”
(曹操兵败如山倒,但他不肯投降,仍然一派枭雄气派。没想到,他的威严却被关羽的一句话给摧毁了。)
12、小乔夜闯曹营,跪求曹操退兵不成,想拔剑自杀,被曹操制止,曹操哄小孩一样溺爱地说:“别闹!”
13、鲁肃听闻小乔连夜去曹营,着急地对周瑜说:“那曹操抢别人老婆可是出了名的!”
14、刘备:“一些传统的节日还是很有意义的,比如说糖和糯米放在一起就是团圆的意思。”
15、曹操对周瑜炮制的降书深信不疑,说:“错字连篇,果然是蔡瑁的风格。”
16、周瑜在城楼上观望曹操水军,忧心忡忡地对诸葛亮说:“我们打了场胜仗,反而危机重重,真是‘成功乃失败之母’!”
17、小马萌萌欲随诸葛亮而去,小乔用甜甜的口吻说:“孔明,萌萌长大了,别让他打仗啊。”诸葛亮:“你们的孩子呀,哪敢?”
18、曹操看孙叔财蹴鞠提得好,高兴地说:“哎,你看你看,阳谋被人识破,用阴谋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