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一部恐怖片,《恐怖直播》豆瓣评分为什么这么高?

2.**山楂树之恋影评 2000字左右,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

3.急求!!张艺谋《英雄》影评

菊豆影评视听语言影评怎么写_《菊豆》视听语言分析

1.文艺常识的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文艺综述

一、文艺基本理论

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方针

三、中国文化界部分评奖简介

(一)文学界评奖

(二)戏剧界评奖

(三)新闻出版界评奖

(四)界评奖

(五)其他奖项

第二部分 中外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二)两汉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四)隋唐文学

(五)宋代文学

(六)元代文学

(七)明代文学

(八)清代文学

(九)近代文学(1840~1918)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五四时期的文学

(二)三十年代文学

(三)四十年代文学

(四)当代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五)“”期间的文艺界

(六)新时期文学

三、外国文学

(一)希腊文学

(二)意大利文学

(三)西班牙文学

(四)英国文学

(五)法国文学

(六)德国文学

(七)东北欧文学

(八)俄国-苏联文学

(九)美国文学

(十)拉美文学

(十一)日本文学

(十二)印度文学

(十三)西亚、北非文学

第三部分 艺术综合知识

一、音乐

(一)音乐常识

(二)常见的音乐体裁

(三)常见曲式

(四)记谱法

(五)声乐常识

(六)器乐常识

(七)中国音乐史常识

(八)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常识

(九)外国音乐史常识

(十)现当代世界乐坛

二、舞蹈

(一)舞蹈常识

(二)常见的舞蹈体裁

(三)中外著名舞蹈家

三、曲艺与杂技

(一)曲艺杂技概念

(二)曲艺杂技分类及特色

四、戏剧

(一)戏剧常识

(二)戏剧流派和体系

(三)中国戏曲常识

(四)中国戏曲种类

五、**

(一)**的发明和**艺术的发展

(二)**视听语言

(三)外国**

(四)中国**

(五)其他**常识

六、广播电视

(一)广播电视的历史与发展

(二)中国广播电视

(三)电视节目制作

(四)电视节目的分类

七、摄影艺术

(一)摄影基础知识

(二)摄影常识

八、美术

(一)美术常识

(二)中国著名美术家

(三)外国美术家和流派

(四)中国画

九、书法与篆刻

(一)书法常识

(二)篆刻常识

(三)中国著名书法家

第四部分 文艺常识基础训练题

一、问答题

二、填空题

第五部分 部分院校文艺常识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学院制片管理专业2004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二、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2007年文化综合笔试试卷(A)

参考答案

三、山东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2005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四、山东艺术学院学专业2006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五、南京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5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六、山东师范大学学专业2008年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七、湖南省2007年艺术专业联考节目制作类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2.文学类知识

艺术院校一般有美术学以及音乐学。

文学的话…… 汉语言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调查研究、语言教学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原理,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语音实验技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汉语教学法; 3.具有哲学和文史知识基础,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4.了解我国有关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当前语文文字工作任务; 5.了解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前沿和汉语科技应用的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浯、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语言调查、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15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对外汉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古典文献 中国语言文化 应用语言学 华文教育 **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张元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 宋昭 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小卿 吴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宁 张元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张艺谋奖项: 担任摄影的影片: (84年)《一个和八个》获中国**优秀摄影奖;(85年)《黄土地》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节最佳摄影奖;美国夏威夷国际**节最佳摄影奖、评委会特别奖;瑞士卢卡诺国际**节“银豹奖”;(86年)获香港第五届**“金像奖”十大 话语片之一;英国伦敦国际**展大奖;(86年)《大阅兵》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节评为会特别奖; (88年饰男主角)《老井》获第十一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第七届香港**“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87年)获第一届东京国际**节最佳影片大奖、评委会特别奖、东京都知事奖; (90年饰男主角)《秦俑》获第四十届西柏林国际**节“**荣誉奖”;西班牙年度**展“科幻**技术奖”; (91年)获第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配曲、最佳女主角提名;法国巴黎奇情动作**展大奖; 担任导演的影片: (87年)《红高粱》获广电部“ *** 奖”; (88年)获第十一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节大奖“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最佳艺术成就奖;澳大利亚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节悉尼**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制片大阿特拉斯金奖; (89年)获比利时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节比利时法语广播电台青年听众委员会最佳**奖;法国第五届蒙特利埃国际**节“银熊猫奖”;第八届香港**“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90年)获民主德国**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古巴年度发行**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奖; (89年)《代号美州豹》获第十二届大众**“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巩俐); (90年)《菊豆》获第九届香港**“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国际**节“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节“金雨果奖”; (90年)获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91年)《大高高挂》获第十届香港**“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意大利第四十四届**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学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特别奖; (91年)获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 奖、最佳外语片女主角提名(巩俐);意大利米兰**协会颁发观众评议本年度最佳外语**第一名大奖; (92年)获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比利时优秀影片奖;《秋菊打官司》 (92年)获首届长春国际**节“奖”;意大利第四十五届国际**节最佳影片大奖“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广播**电视部年度“ *** 奖”;第十五届大众**“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巩俐);第十二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巩俐)。

3.请大家帮我介绍一些关于'戏剧'的文学常识

一、概述:戏剧 1、定义:见课本162页第一段 2、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关于“三一律”的知识见162页第四段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 *** ——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 *** 。 *** :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墓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作者和《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 *** ,或许是一声呼喊”。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标题的象征意义 《雷雨》的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 *** 、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

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进私塾, “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提供了现代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骆驼样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七七,,事变后,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他特别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就有《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

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

曾任中国文联副,中国作协副等职。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 *** 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70多部(篇)中短篇,30多部剧作,一部4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宝库。

作家作品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

4.戏剧文学常识该看什么书

最佳答案戏剧文学和编导高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

如果是编导高考的话,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文艺常识和评论。了解和掌握语言。

高考方面主要就是考文艺常识、作品分析、面试和编讲故事等 。面试中有文艺特长方面的 。

就业范围方面可在各级广播**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平面媒体担任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准确地说是个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就是上机实践之类的东西比较多,而且要求你的文化功底厚,编故事的能力要强,由于这个专业是幕后的,所以你的性格影响不大。

就业方向么,一般就是电视台啊,广播电台啊,这样的地方。电视节目制作呢,和编导差不到哪儿去,但是比编导要轻松一点,对性格什么的也没要求,因为它也是幕后的工作。

总的来说吧,技能方面你不要担心,以后找工作吃碗饭肯定没问题,但是这两个专业都要跟着工作组到处跑,挺累的。如果想自己开个工作室或者公司的话,你个人的独立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现在很多高考生想要考编导专业,有的学生会问到上辅导班的问题。个人认为辅导可以上也可以不上,决定上还是不上在于你个人的综合素质了。

如果你上个好的辅导班还好,万一上的辅导班很差,建议你最好找几本正规的正版的书看看,中国编导网有这方面的辅导书和光张艺谋的盘。如果上辅导班,建议也不要太长时间,最多去学一个月。

其实如果辅导班负责认真教的话,两个星期也行。甚至你听花几个小时认真的听一个讲座你就把所以的东西都了解了。

老师只是给你一个大纲或者说一个方向,关键还是自己努力,努力去背文艺常识,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东西,还有影评方面,我也知道高三的学习挺紧张,但也一定能抽出一点是时间去看**。到音像店买个**光碟,两块钱,回家做完作业就好好看看。

然后根据辅导书中理论来分析这部**,写影评方面的辅导书有《作品分析》,山东一个辅导班的老师编的,你把这本书看了,就相当于这个老师给你辅导了几个小时,所以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好老师对话,看一本好的辅导书就是得到了一位好老师的辅导。

有学生问看什么**,看哪些**?看大陆的**,编导网有整理的全国各大高校历年考试中所考到的**,从那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是大陆**,尤其是第五代导演的。学编导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政治意思。

意思就是那些被广电总局封杀的或者封杀过的导演的**不看也罢。反正也考不到。

我们是为了考试。所以就得世俗点。

就看主旋律的**,关于母爱的,关于时光的,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等。陈凯歌的、张艺谋的。

编导高考一般不考动作片,但也有例外,2007年天津师范考到过周星驰的《功夫》。所以学校中考的最多的是文艺片,而且是近两年的。

累了,先说这么多。 7。

5.文艺常识的内容简介

《文艺常识》一书,是真诚献给报考艺术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制片管理、戏剧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学、摄影、摄像、灯光照明、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导演、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考生的一部考前参考用书。根据多年来考生对此类读物的迫切需求,经全体编创人员齐心协力,为考生们编写整理了这本书。其中包括:文艺基础知识、**、电视、文学、戏剧、戏曲、美术、舞蹈、音乐及其他知识等,共几百个条目具体内容的概述。

作者认为,高等艺术院校的育人方式应起始于入学考试阶段。《文艺常识》无论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考前参考,还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这部分功能性的教育与服务工作,都将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拓展学科发展。事实上,类似“小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包括中小学生读物有许多,但却不能满足艺术类院校考生集中阅读、复习和迅速补充知识的需求。

在《文艺常识》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相关的工具书,从条目的选择到内容的撰写,都尽量考虑到考生在中学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宽泛性,向考生提供容量适度的考前知识准备,使考生在文艺知识领域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学习与补充。本书在部分条目名称的确定和内容的编写上与相关工具书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以**、文学和美术部分中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相结合的编写方式,就使得篇幅更为浓缩也更具有实用性。对于概念性条目内容的撰写,依据近20年来社会发展和文艺观念的演进,尽可能注入较新的理论观点,努力展现条目内容的现代理论内涵和意义。

6.关于戏剧的文学常识

戏剧的文学常识 定义及其特征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二、几个名词术语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三、戏剧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哑剧等;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商人》)、正剧(如《白毛女》)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戏剧文学有关知识戏剧文学指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创作剧本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供阅读,而是为了演出。

像关汉卿、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戏剧家,用毕生的精力写的几十部剧本,莫不如此。因此写作剧本的规律,必须受舞台艺术规律的制约。

戏剧文学的特点是:第一,要凝练地反映生活,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的空间和时间内,使舞台的小天地,尽量地容纳下人间的大天地,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经过浓缩,以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省的场景,较单纯的,艺术地再现于舞台之上。第二,剧本中的语言,主要是人物语言(台词),必须是个性化的,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发自于心,吐之于口的语言。

让观众通过对话见出人物间性格的交锋,产生动作感,从而展示出剧情。第三,要有集中的冲突。

只有冲突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没有集中的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文学不是那样的叙述体,而是代言体,只能让人物出场以自己的方式去说话,人物的性格对立和冲突才能形成,才有“戏”。

第四,剧本的结构布局要巧妙安排,要使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十分巧妙,甚至引人入胜,令人莫测,增强戏剧效果。戏剧文学的分类法是多样的。

从内容性质分类,有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喜剧);从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从结构形式上分类,有独幕剧和多幕剧;从题材上分类,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话剧、歌剧、舞剧 戏剧文学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

话剧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适于反映生活。

歌剧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综合而成的戏剧形式,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三者兼而有之。

歌剧的唱词和音乐十分重要,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舞剧是把舞蹈、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

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的。剧中的舞蹈分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种:情节舞用来表现戏剧情节,表演舞用来描绘剧情发生的时代和环境的特征 幕剧、多幕剧 根据戏剧的结构形式,容量的大小,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由于展示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而情节的基本部分——开头、发展、 *** 、结局却均应表现出来。

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容量大,故事情节复杂。

由于它分幕分场,用能换幕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就可以把不便于在舞台上演出的。

作为一部恐怖片,《恐怖直播》豆瓣评分为什么这么高?

文艺片吧。张艺谋以往的作品,突出女性形象,淡化处理男性。

《红高粱》中彰显奶奶的豁辣大胆,新婚期间与男人的野合快乐之至,毫无羞耻、后怕和中国累世纪礼教的浸染。一切都是应当的阳光的,“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我认为的我做的就是理。

《菊豆》中,丈夫无性,菊豆退而求其次,或者说由于行动圈子的狭窄,只能就近取性,就和丈夫的侄子兼工人弄到一起了。既然是弄,依然弄得凶猛凛冽,带着一股与丈夫与世界斗到底的绝劲。这里面,菊豆是不赞成自己的行为的,但是现实的待又由不得她不出逃不叫嚣。菊豆的做有种惨烈的赴死的样子。

《秋菊打官司》中,完全忽视了谁是秋菊的丈夫,其丈夫仅仅做为秋菊的背景出现了,只为给秋菊上县城上省城准备上一条充足的理由。你只能看到秋菊执意要做某件事,立意要让别人认识错误,看到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说到底秋菊是因为丈夫被踢了裆,面对从此再无性生活后的焦躁和烦乱,而产生的瞬间激烈反抗。前进的航程从此无了桅杆,船只能原地打转,怎么也得挣扎一下,愤怒一次!秋菊打官司时,心理是不痛的。官司打完了,不管是什么结果,日子还得那么糟糕地继续下去,那时候心理才会没完没了的痛。打官司不过是忽略未来漫长的痛的一种过渡剂。

《大高高挂》,自始至终老爷就没有露脸。展现了女性群体在男人霸权的控制下,完全失了平衡没了从容,变成了一笼美丽的阴险的斗鸡。碗里有限的那么几粒米,你也抢来我也藏,怎么着也是个饿,怎么着也是个馋,还是个嫉恨和怨毒。这种时候,女人已经忘了个人特色的培护,忘了最需要的是爱,是男人投来的目光,变得只是跟其他女人相比,一定要多的那一点钮了扣了毛了皮了。女人之间无形的撕打,彻底粉碎了她们各自的美。象阿富汗的风筝赛,就是割断别人的风筝线,在天上美丽风光那么一回,一点不耽误线后的老爷再娶下一房。

《我的父亲母亲》里,只是母亲的狂热的单恋,父亲和“我”这两个男性几乎没有戏,只是为了产生母亲单恋的根源和结果而衍生出来的角色。并不清楚父亲是否爱母亲,父亲的向往和追求到底是怎样的?毫无涉及。父亲只是一个被感动的受体。张艺谋当初让孙红雷演“我”时,明确告知:如果你让观众对你有了印象,你的表演就是失败的。父亲和“我”只是母亲红棉袄上缝合的线,没线不行,但看红棉袄怎么也注意不了线。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皇后的生命是拘促和慌张的,皇后爱丈夫爱不上,丈夫象条泥鳅,怎么也抓不住;皇后爱继子爱不得,继子有的是女人可供玩,你发现了这个阻止了那个,继子与你也没有继续。皇后这条案板上的鱼,扑愣来扑腾去,临死还拉上了儿子做了垫背。实在是毫无经济头脑的衰女人。明知却还是得漫长地喝着毒药,明知自己智昏乱着方寸,却还要系上菊花巾拉起菊花阵,菊花台上菊花祭。通篇展露一个气急败坏、破罐破摔的傻女人。皇后就象她在菊花台上,打翻随手抛出的药碗,只不过是一道美丽的弧,终究是要碎裂的。

很期待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完全颠覆了张艺谋以往男人悲悯女人的视角,完全改变了女人跳钻钻充斥画面的疯狂和痉挛,扭曲和狼狈。《山楂树之恋》简笔带过了静秋的模样、气质,也没有男人眼中的静秋如何如何,静秋的出现是为了让老三产生爱和表达爱。静秋如果能够象《大高高挂》中的老爷,象《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父亲,象《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丈夫的戏份就好了,模糊之,弱化之,只为了彰显“老三”而存在,只为了蓬勃一个赤诚男人对女人细腻而坚韧的爱——那就绝了。

老三说:“男人不兴为自己哭,还不兴为别人哭吗?”《山楂树之恋》直呛呛地展现了一个唯爱至上的男人,一个全力打造爱的穹顶、追寻在爱的山路上、沐浴在爱的光环下、泣血在爱的挂虑中的男人,一个哭得那么清朗那么纯真那么大气的男人。从古至今,中国人看多了望夫石、哭长城,看多了忠心耿耿、努力奔跑、全心奉献的“母亲”形象,男人似乎越是不把感情当回事、不把妻子放在心上,越是男人,越是中国人倡导的模范。现实中那些有爱的男人,从来不敢大大方方地表露,越是在人前越是摆架子,越是冲妇人呼来喝去。否则旁人笑他,他自己也直不起腰来。如此,中国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恶性循环了,起码外在感观上背道而驰了。所以静秋老是要到成医生家踩缝纫机,为的是感受成医生毫不做作,自然流露的对妻子对孩子的爱的行动。八九十年代前,看到一对牵手而行的男女,绝对是一幅议论纷纷的图画,绝对是一坛震撼、绕舌到今天的陈酿。

老三的心态非常之好,他遥视得到未来,剖析得到现实的荒诞,把对个人和国家的信心给予女子;他倾听得到来自心底的声音,自己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又读得懂静秋的束敛,把尊重和理解给予女子。从无怨尤、细水长流、不慌不忙展开爱的历程,你知道的你看到的,他在为你;你不知道你看不到的,他还在为你。他身上没有通常男人虚伪的自尊,想到就自然去做,没有挂不下面子,忍什么辱。他身上也没有装饰的虚荣,很少解述追寻路上的艰难,也许跋涉百里也难谋一面;静秋只看得到自己生活的困厄,并不知道老三的点儿怎么打得开,老三的各种阻扰怎么一一排解。她在为她的家人生计苦,老三也在为她的生计累,她还没来得及全部的懂和珍惜,老三走了。为了爱,老三愿意去做信仰和信用的叛徒,在不侵害他人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倾力去爱去护,甚至满怀向往静秋和别人生的孩子,只要源自静秋。

熊音和艾米写作《山楂树之恋》,主旨不是为了表白静秋有多么漂亮、、聪慧和坚强,主要是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个男人,在那样一个封闭无知、颠倒黑白、自危、生计无着、生命无常的时代,他能够这样去爱,他是这样令人崇敬、爱和忆念。

老三走了以后,静秋17—31岁,感情是空白的,无法再融进其他男人。张艺谋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与巩俐分手,至今也是14年多的时间。张艺谋汹涌的爱情在那一个年轮夭折,从此再无心眷顾,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创作当中。张艺谋以往注重表达女人如何爱,任性的,苟且的,泼辣的,阴鸷的,涂毒的,诅咒的,纠结的,拿生命掷的,多是女人对无能或无良男人无奈的爱和恨,单线的发作。我们不知道男人值得不值得去爱,哪些方面可爱,看不到男人爱不爱她,回应在哪里,前路在哪里。

这一把,男子真真切切、大大方方地来爱了。男子为女子拉起手风琴,为女子唱起《山楂树》,为女子作诗作画,为女子完成教材作业,为女子送山楂花送胶鞋,为女子夜困凉亭,为女子看望父亲,为女子点开事业门……垂危也不回家,要守在近处,为了别人可以代看一眼,回述爱人当天的音容笑貌。为女子老三愿意象个奴仆一样,翻山越岭,日夜追随她的足迹和身影,不管有没有见面的可能,有没有对话的机会,有没有爱的理解和回应。老三拿自己的脚板放进石灰碎石里踩烂,拿自己的手划刀,只求静秋爱惜静秋自个儿一点,替老三爱自个儿一点。

这种全方位的维护泣天地,如果生命轮回,张艺谋也愿意这样爱一回,他也愿意爱得这样扎实这样凶猛这样沉厚,这样拿生命来给予。来自男人方向、动了心田、彻彻底底、不怕埋没、自然表达的爱,似乎填补了中国爱情历史的苍白,填补了张艺谋**的空缺,填补了张艺谋生命的空窗。

或者说不是没有,不是空白,而是羞于表达,羞于水银泄地地展现。那么,就让张艺谋不再压抑着,凶猛地表达出来吧。不要再讲我奶奶、我母亲的故事了,讲一讲“老三”的故事,男人的故事,我张艺谋的故事吧。

**山楂树之恋影评 2000字左右,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

《恐怖直播》在豆瓣得到了8.9分的高分,刷新了传统恐怖片记录,该**这么高的得分其实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

一、题材新颖。

现今软件直播已经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我们甚至处处都可以看见直播。人们各自活在各自的世界里,通过一个直播的窗口来和外界接触。随着流量化社会的加深,如何能够拍出好玩的直播,引起大众的注视,已经成为播主们主要的关注题材。

这部**正是借用了现今社会如此形式,吸引了现今社会新时是年轻人。这可能是在豆瓣评分高的最重要一个特征,紧跟时代的前沿。我们也能看到,豆瓣上有接近27万的影迷评论了这部**,恐怖**能如此接地气,实属难得!

二、剧情的紧凑。

这部**虽然只有短短的分钟,但影片充斥着让人喘不上气来的节奏感,可以说,观影者都不敢走神,恐怕落下一个情节就跟不上节奏。从一个直播电话开篇,最后却引出了,反恐以及补偿。

由新闻主播到警察局,到工人,到总统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却能够在短短的分钟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剧情不拖沓,真是让人观之叹为观止。

三、话语权的缺失。

在现今社会,虽然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的逐步发展,但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自己话语权利的缺失。于是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事诉冤的案件。如2018年的江---歌,绿城。这两起的曝光也让更多的民众感受到权力之下,平民话语的诉求无怨。于是当朴晨佑爆发之后,更多的观众能够感切身切身感受到了那种绝望。

同时观众也希望着,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能够不像《恐怖直播》中**中一样得到同样的结局。怀揣着如此的期望,使这部**加入了更多的感彩。以及更多观看者的支持。

四、情节的真实性。

现今社会太多的大圆满式的**,已经不太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毕竟生活中能够得到大圆满的结局的毕竟很少,于是残破的结局更能够得到观众的共鸣。这部剧中拥有了几起悲剧,朴晨佑的父亲贫穷一生却落得无人搭救,成为废物的结局。

主播尹英华看似光鲜,实则遭受上司的压迫以及无法得到属于自己报酬的悲剧。朴晨佑为父报仇却为儿子延续下来者儿子的悲剧。整场**之中面人物都遭受着或多或少的悲剧。上位者却能够根据时势来选择,去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多起悲剧的错综复杂,悲剧夹杂的绝望,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五、人物的多面性。

现今**大多拥有着太多的棱角,正面人物是好到底,反面人物则是坏到底的。但是这部**之中却不像传统**那样坏人无好的方面,而好人则无错的方面。主播尹英华虽然因为朴晨佑的电话同情他,但是作为正面人物的他,更多的是想到此案件播出之后给自己带来的名望。

作为最后反面人物的局长在整件中起着最坏的作用。但是反观而言,如果按照剧情发展下去的话,就会让民众失去对的信任和支持,那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他在这场中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尹英华的身上。正反人物中夹杂的私心和考虑,也是让人感受到真实性。

最后我认为做了一场**能够或者敢于将和政客之间丑恶的嘴脸以及绝望写的如此写实的**,确实是能够得到豆瓣如此高的评分。

急求!!张艺谋《英雄》影评

张艺谋以往的作品,突出女性形象,淡化处理男性。

《红高粱》中彰显奶奶的豁辣大胆,新婚期间与男人的野合快乐之至,毫无羞耻、后怕和中国累世纪礼教的浸染。一切都是应当的阳光的,“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我认为的我做的就是理。

《菊豆》中,丈夫无性,菊豆退而求其次,或者说由于行动圈子的狭窄,只能就近取性,就和丈夫的侄子兼工人弄到一起了。既然是弄,依然弄得凶猛凛冽,带着一股与丈夫与世界斗到底的绝劲。这里面,菊豆是不赞成自己的行为的,但是现实的待又由不得她不出逃不叫嚣。菊豆的做有种惨烈的赴死的样子。

《秋菊打官司》中,完全忽视了谁是秋菊的丈夫,其丈夫仅仅做为秋菊的背景出现了,只为给秋菊上县城上省城准备上一条充足的理由。你只能看到秋菊执意要做某件事,立意要让别人认识错误,看到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说到底秋菊是因为丈夫被踢了裆,面对从此再无性生活后的焦躁和烦乱,而产生的瞬间激烈反抗。前进的航程从此无了桅杆,船只能原地打转,怎么也得挣扎一下,愤怒一次!秋菊打官司时,心理是不痛的。官司打完了,不管是什么结果,日子还得那么糟糕地继续下去,那时候心理才会没完没了的痛。打官司不过是忽略未来漫长的痛的一种过渡剂。

《大高高挂》,自始至终老爷就没有露脸。展现了女性群体在男人霸权的控制下,完全失了平衡没了从容,变成了一笼美丽的阴险的斗鸡。碗里有限的那么几粒米,你也抢来我也藏,怎么着也是个饿,怎么着也是个馋,还是个嫉恨和怨毒。这种时候,女人已经忘了个人特色的培护,忘了最需要的是爱,是男人投来的目光,变得只是跟其他女人相比,一定要多的那一点钮了扣了毛了皮了。女人之间无形的撕打,彻底粉碎了她们各自的美。象阿富汗的风筝赛,就是割断别人的风筝线,在天上美丽风光那么一回,一点不耽误线后的老爷再娶下一房。

《我的父亲母亲》里,只是母亲的狂热的单恋,父亲和“我”这两个男性几乎没有戏,只是为了产生母亲单恋的根源和结果而衍生出来的角色。并不清楚父亲是否爱母亲,父亲的向往和追求到底是怎样的?毫无涉及。父亲只是一个被感动的受体。张艺谋当初让孙红雷演“我”时,明确告知:如果你让观众对你有了印象,你的表演就是失败的。父亲和“我”只是母亲红棉袄上缝合的线,没线不行,但看红棉袄怎么也注意不了线。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皇后的生命是拘促和慌张的,皇后爱丈夫爱不上,丈夫象条泥鳅,怎么也抓不住;皇后爱继子爱不得,继子有的是女人可供玩,你发现了这个阻止了那个,继子与你也没有继续。皇后这条案板上的鱼,扑愣来扑腾去,临死还拉上了儿子做了垫背。实在是毫无经济头脑的衰女人。明知却还是得漫长地喝着毒药,明知自己智昏乱着方寸,却还要系上菊花巾拉起菊花阵,菊花台上菊花祭。通篇展露一个气急败坏、破罐破摔的傻女人。皇后就象她在菊花台上,打翻随手抛出的药碗,只不过是一道美丽的弧,终究是要碎裂的。

很期待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完全颠覆了张艺谋以往男人悲悯女人的视角,完全改变了女人跳钻钻充斥画面的疯狂和痉挛,扭曲和狼狈。《山楂树之恋》简笔带过了静秋的模样、气质,也没有男人眼中的静秋如何如何,静秋的出现是为了让老三产生爱和表达爱。静秋如果能够象《大高高挂》中的老爷,象《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父亲,象《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丈夫的戏份就好了,模糊之,弱化之,只为了彰显“老三”而存在,只为了蓬勃一个赤诚男人对女人细腻而坚韧的爱——那就绝了。

老三说:“男人不兴为自己哭,还不兴为别人哭吗?”《山楂树之恋》直呛呛地展现了一个唯爱至上的男人,一个全力打造爱的穹顶、追寻在爱的山路上、沐浴在爱的光环下、泣血在爱的挂虑中的男人,一个哭得那么清朗那么纯真那么大气的男人。从古至今,中国人看多了望夫石、哭长城,看多了忠心耿耿、努力奔跑、全心奉献的“母亲”形象,男人似乎越是不把感情当回事、不把妻子放在心上,越是男人,越是中国人倡导的模范。现实中那些有爱的男人,从来不敢大大方方地表露,越是在人前越是摆架子,越是冲妇人呼来喝去。否则旁人笑他,他自己也直不起腰来。如此,中国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恶性循环了,起码外在感观上背道而驰了。所以静秋老是要到成医生家踩缝纫机,为的是感受成医生毫不做作,自然流露的对妻子对孩子的爱的行动。八九十年代前,看到一对牵手而行的男女,绝对是一幅议论纷纷的图画,绝对是一坛震撼、绕舌到今天的陈酿。

老三的心态非常之好,他遥视得到未来,剖析得到现实的荒诞,把对个人和国家的信心给予女子;他倾听得到来自心底的声音,自己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又读得懂静秋的束敛,把尊重和理解给予女子。从无怨尤、细水长流、不慌不忙展开爱的历程,你知道的你看到的,他在为你;你不知道你看不到的,他还在为你。他身上没有通常男人虚伪的自尊,想到就自然去做,没有挂不下面子,忍什么辱。他身上也没有装饰的虚荣,很少解述追寻路上的艰难,也许跋涉百里也难谋一面;静秋只看得到自己生活的困厄,并不知道老三的点儿怎么打得开,老三的各种阻扰怎么一一排解。她在为她的家人生计苦,老三也在为她的生计累,她还没来得及全部的懂和珍惜,老三走了。为了爱,老三愿意去做信仰和信用的叛徒,在不侵害他人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倾力去爱去护,甚至满怀向往静秋和别人生的孩子,只要源自静秋。

熊音和艾米写作《山楂树之恋》,主旨不是为了表白静秋有多么漂亮、、聪慧和坚强,主要是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个男人,在那样一个封闭无知、颠倒黑白、自危、生计无着、生命无常的时代,他能够这样去爱,他是这样令人崇敬、爱和忆念。

老三走了以后,静秋17—31岁,感情是空白的,无法再融进其他男人。张艺谋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与巩俐分手,至今也是14年多的时间。张艺谋汹涌的爱情在那一个年轮夭折,从此再无心眷顾,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创作当中。张艺谋以往注重表达女人如何爱,任性的,苟且的,泼辣的,阴鸷的,涂毒的,诅咒的,纠结的,拿生命掷的,多是女人对无能或无良男人无奈的爱和恨,单线的发作。我们不知道男人值得不值得去爱,哪些方面可爱,看不到男人爱不爱她,回应在哪里,前路在哪里。

这一把,男子真真切切、大大方方地来爱了。男子为女子拉起手风琴,为女子唱起《山楂树》,为女子作诗作画,为女子完成教材作业,为女子送山楂花送胶鞋,为女子夜困凉亭,为女子看望父亲,为女子点开事业门……垂危也不回家,要守在近处,为了别人可以代看一眼,回述爱人当天的音容笑貌。为女子老三愿意象个奴仆一样,翻山越岭,日夜追随她的足迹和身影,不管有没有见面的可能,有没有对话的机会,有没有爱的理解和回应。老三拿自己的脚板放进石灰碎石里踩烂,拿自己的手划刀,只求静秋爱惜静秋自个儿一点,替老三爱自个儿一点。

这种全方位的维护泣天地,如果生命轮回,张艺谋也愿意这样爱一回,他也愿意爱得这样扎实这样凶猛这样沉厚,这样拿生命来给予。来自男人方向、动了心田、彻彻底底、不怕埋没、自然表达的爱,似乎填补了中国爱情历史的苍白,填补了张艺谋**的空缺,填补了张艺谋生命的空窗。

或者说不是没有,不是空白,而是羞于表达,羞于水银泄地地展现。那么,就让张艺谋不再压抑着,凶猛地表达出来吧。不要再讲我奶奶、我母亲的故事了,讲一讲“老三”的故事,男人的故事,我张艺谋的故事吧。

毋庸置疑,《英雄》是张艺谋最具争议的**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国内外之大相径庭的评价和口碑。国内的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多持负面态度,统一的认为这部**缺少内在精神价值判断,充斥艺术灵魂的空洞,华丽有余而内容不足;而西方媒体和观众却视这部**为神作,例如我一个画画的美国朋友认为此片是他看过最好的非英语**,用“无尽的诗意”和“纯粹的艺术想象”去赞誉它。

官方信息来看,美国《纽约时报》曾用整整两个版面报道这部**,称“《英雄》这部**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华语**首次问榜登顶的神话。

这样的口碑差异是值得研究的。张艺谋曾在一次访谈里说,从《英雄》开始,他的大部分**都不叫观众满意,而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张艺谋。用他自己的原话就是,“这**搁在别人那儿,都是好**”。

这句话也很令人回味,道出了观众对于大导演的艺术期待,你是张艺谋,你就应该水平比别人高;同时,也反映出观众对于导演“人艺合一”的期待,超生风波,包括接手奥运会开幕式,都让张艺谋的影迷对于一个艺术导演的纯粹性打了折扣。

但话说回来,就《英雄》这部**本身而言,它真的有国人批判的那么差劲吗?

首先,我认为有几点是可以作为客观评价这部**的基础。

第一,“武侠”的概念是主观的。没有一个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过在一个“武侠”的世界里的,也有没有一个字典或一本教课书来给出“武侠”这一含义的标准解释。所以,人们对于武侠的理解都是基于文学、美术、等人为创造的、间接建构的信息,那么,这个“武侠”的概念和观点就是绝对主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武侠”,一千个“江湖”。张艺谋拍的是一个自己臆想里的“武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评,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侠”不是张艺谋成长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里的精神。张艺谋是个典型的“中国式”导演,他的成长环境、审美品位、艺术理念,都是很传统的,中国式的大红大绿,透露着人多、地大、黄土高坡的壮美和豪情。所以,类似于《红高粱》、《菊豆》、《大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传统文化的、乡土环境的、内陆气息的、现实主义的**题材才是张艺谋根子里的东西。他深有体会,包含情怀,所以这类题材的**他拿捏得当,立意深刻,饱受好评。较徐克这样的导演而言,《英雄》想表达的武侠世界绝对不是张艺谋的主场,也不是他的专长,所以**拍得不进油盐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张艺谋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认的,张艺谋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龙》的影响,他也想拍一个叫西方人大开眼界的视觉奇观,并进军好莱坞,最好能拿个奥斯卡。新千年后的张艺谋,已经凭借《红高粱》、《菊豆》、《大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包括《我的父亲母亲》在国内获得了无数的声誉,已经是国内一线大导演,于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国外市场,也是情理之中。这种国内大导演想在国际市场获得认可的心态在后来的冯小刚身上体现的更明显。作为一个卖座但不得奖的导演,冯小刚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进军国外、企图得奖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龙》、《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贯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谭盾的**音乐(这三部**音乐完成了谭盾自己的“武侠三部曲”)。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明确,张艺谋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给外国人看的。他选择了一条自己不擅长走的题材道路,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视觉艺术控制力,至于结果怎么样,我们细细来看。

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内地有一整个时代的**观众都是在张艺谋那写意又写实的**里成长的。例如我爹,是绝对的张艺谋,视巩俐为心中的第一女神。他的《红高粱》、《菊豆》、《大》等**,叙事风格充满了中原文化的豪气,讲究的色彩和构图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张艺谋的**注重寓意、象征意味丰富,这个陕西汉子用朴实的独白和的画面讲述了一些我们文化“根”里的东西,剖析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命运。所以,当2002年,这个黄土地导演用巨星云集的商业大片描述一个虚幻的“武侠”故事时,人们都惊讶了。无论是题材,还是制作,《英雄》都一反张艺谋**的常规,打破了人们的预期。

这部**斥资3000万美元,成为了当年投资最高的中国**。在演员阵容上,此片汇集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陈道明、甄子丹这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当红影星,就连**主题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后王菲。这种制作阵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观的。最终,这部**在国内的票房高达2.5亿人民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影片,创下了无数个历史奇迹。两年之后,**于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区上映,连续两周夺得票房冠军,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这种华语**在好莱坞地区的骄傲成绩至今也非常可观。

所以,就中国**进程来看,《英雄》毫无疑问是中国**“大片时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后,中国**拉开了商业大片的时代帷幕。砸投资,拼明星,狂宣传,这开始成为一种商业操作的模式。

于是,**观众在大量的“大投资”、“大明星”、“大烂片”的恶性循环里感到失望,也开始埋怨起这种大片模式的怨始作俑者,张艺谋的《英雄》。

我个人就十分怀念八十年代末中国**的诚挚时期。有张照片我记得清楚,画面里有三个光着膀子站在高粱地里的男人,分别是莫言、姜文,还有一个带着一身黄土、笑眯了眼睛的导演张艺谋。

但话又说回来,撇开导演的个人野心和商业大片的操作,《英雄》作为一部**又如何呢?

《英雄》的故事情节简单得几乎可以不用复述,张艺谋版的“荆轲刺秦王”,在**语言里描写了一个“讲故事”的故事:刺客无名背负着刺秦的使命来到秦王面前,为了完成自己十年练就的“十步一杀”的绝技,他需要长空、飞雪、残剑三位刺客的牺牲而接近秦王。**的整个架构就在无名与秦王二人的对话中产生,回忆和现实不断交织,真实和谎言相互交错。几位刺客的形象在风格化的色彩叙述分支中不断丰满成型,秦王的回忆和猜想也推进了故事的进展。最后,无名受到残剑“天下”概念的启发,在与秦王面对面的交涉之后,决定为了天下的大一统而放弃刺秦的任务,牺牲自己,最终完成了故事对于历史上秦国统一天下的结局对接。

这种**构成和叙事模式展现了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颇为流行的多视角、分段式叙事,展现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中的各自经历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叙事模式给予了观众多元化体验的可能,完整了单一叙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时,在哲学思想上,也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真实”和“体验”的辩证关系、复杂结构的反思,试图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体验去拼贴一个集体的“真实”外衣,从现象学的角度去考量个体和群体的联系。

所以,《英雄》的**模式虽谈不上新奇,但却是中国**在传统叙事模式上的突破,也展现了中国导演在西方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实验。

这种多线多角度的分段叙事成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节矛盾,到底哪里是真实、哪里是谎言成为了无名和秦王斗智斗勇的交锋,它们的互补和互斥也成为了观众思考的主题。

西方导演在使用分段叙事、多角度回忆的**创作时,多习惯于用文字标题来提醒观众,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导演昆丁·塔仑蒂诺的《低俗》。这部**由“文森特和玛莎的妻子”、“金表”、“邦妮的处境”三个故事,加上序幕和尾声这五个部分组成。风格化的字体和标题的运用把这五个环环相扣的小故事分隔开来。这种由标题统领的“环形叙事”的结构成为了**史中的经典,其中标题的运用也影响了好莱坞的类型化影片的发展。这种文字标题的使用既体现了导演的个人风格,更体现出了美国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后的“波普艺术”的影响,文字和语言在视觉艺术里的直接参与表达了以广告为主的大众文化和商品经济对于流行文化的入侵。

而张艺谋作为中国导演,在进行风格化的分段叙事时,没有用“文字标题”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这一元素对不同主体的故事进行分割。这既符合中国文化里内敛写意的气质,点到为止而不必点破,也符合导演个人的审美喜好和一贯创作风格。张艺谋的色彩美学在这部**里发挥到了极致:色彩不仅仅成为了渲染**情绪、人物心情的元素,色彩更是成为了**情节推动和故事逻辑构成的主角。所以,色彩分段叙事成为了《英雄》的巨大视觉标识,让人们记住了张曼玉和章子怡在**树林里决斗时的红衣飘飘,也让人们记住了李连杰和梁朝伟在碧水山峦上对战时的侠气青衣。

**的色彩分段叙事主要分为四大色块:

第一块是黑色主题,主要为无名和秦王在现实主线中的色调,这个黑色的主线贯穿**始终,从二人的衣服发饰,到秦宫大殿内的摆设,到卫兵大臣们的一众黑色,都象征了那个铁器时代的风貌,秦国的威严和历史的残酷;

第二块是无名讲述的第一个故事,以飞雪、残剑在赵国书馆的红色基调为主,红色映照着这个故事中对于爱欲的描写,体现着爱、恨、占有、嫉妒等激烈的人类情感;在另一方面又伴随着秦军大部队的箭雨腥风,红色象征着历史兴衰灭亡的血液,而与朱砂这一书写材料的颜色相呼应,又在情感上体现了导演对于文化血脉这一重要情怀的暗指;

第三块叙事主要由秦王的回忆和想象讲出,以三位刺客的蓝绿色调为主,刻画了一个仙气十足的境界,水蓝色既表现出秦王内心世界的缜密心思、镇静强大,又在气质上体现了残剑飞雪这一对侠义眷侣的超脱世俗的气质,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动与飘逸,也包含了秦王对于侠情义胆的崇敬,对于胸怀坦荡的剑客精神的尊重;

而最后一个色块是表现真实世界的白色叙述,白色在本意上体现出真实,本质,干净,统一,既是最简单的存在,也是最难得的纯粹。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水可看作是白色的,风可看作是白色的,白色构成了这个复杂世界的基本元素,导演在赋予真实以“白色”的外衣之时,也在对这个意义复杂的存在基本付诸个人化的思考。

这种极其风格化的叙事方法给张艺谋带来了两极式的评价。热爱这种极度写意化、舞台化表现手法的人对这部**的赞美滔滔不绝,称《英雄》成就了**视觉世界的空前美景,其色彩的运用媲美黑泽明的**经典《乱》。而习惯于张导早期**的观众则失望于美丽的视觉世界里缺少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对于这种虚无武侠世界的浅层诠释也让他们无法在所谓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转变的合理解释。

而这种“所见”与“所感”之间产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这部**饱受争议的原因。

西方观众因为缺少对于秦国大一统历史的了解,抱着对于武侠世界的无尽想象,惊叹于这个诗意暴力美学里的世界。面对这个他们并不了解、少有熟悉的东方环境和侠义精神,他们选择完全的相信,赋予充足的尊重。可以说,西方观众多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观看这部影片,选择沉浸和融化在那个美丽而遥远的精神世界里。

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人们本着对于“荆轲刺秦”的个人历史观,对于“武侠”精神的自我理解,对于张艺谋**的心理期待,都是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去观看这部**的。还是那句话,西方世界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英雄》放在中国观众的眼光里,也正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武侠”,一千个秦始皇,一千个无名,一千个“英雄”的定义,一千个“天下”的价值观。这种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情理常识让中国观众很难在张艺谋给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让自己信服的解释。

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曾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阿波罗式的艺术,指的是理智的、规则的、文雅的艺术;第二类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所指的是混乱的、无序的、疯狂的艺术。

而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知识分子理智的反思,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源自于人类的心理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都是宙斯的儿子,彼此互不相容,但又无法分割。

尼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含有这两种基本的表现性质。而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视觉表现上,它们突出地呈现了鲜艳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绪,创作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性。所以,广义的讲,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而从这点看来,张艺谋的《英雄》确实用他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表现主义的内涵。

**的浓烈而分明色彩风格化叙事尤其体现了此片的表现主义手法,而这几段小故事都源自于单一人物的回忆或是想象,这又符合了表现主义的感性特征,反映了一个私人化的潜意识视角。

所以,从某一层面上说,基于这种私人化叙事的语言要求,逻辑思维和现实反思并不是**镜头要表达的中心,在这种写意抒情的语言环境下,苛求表现主义**的现实反思功能是有些多余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现主义**那样,张艺谋在《英雄》的故事里强调的是观众的直觉感受和他艺术的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不对现实理性做出评价,崇尚的是一种类似原始艺术的非实在性的、装饰性的美,并求在浓烈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中创造出一种极端纯粹的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的艺术风格更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这种基于尼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作本身就是会遭受到社会质疑的。

这种只表现私人内心、体现情感宣泄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体现了虚无主义精神的本质,在影像世界里只关注异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现实世界的矛盾。虽然人类的共性是企图在现实中找到精神的安慰,逃亡不可避免的冲突,但这种类似精神般的艺术手法无法揭示生活的真谛,无法给我们的真实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觉得《英雄》这一**,只有华丽夺目的外表,但无深刻的精神内核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种源自于表现主义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为**的艺术价值。相反,《英雄》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功,正是源于此片对于表现主义影像的较好诠释。在这种创作精神下,故事的文化内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语言障碍和东西文化的差异,感染了处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的生命个体。

通常说,表现主义**的导演都在创作中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和视觉安排,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这一点在《英雄》中体现的极其明显。

总的来说,四大色彩板块的安排就体现了四条人物主线的情绪和意义,这种通过颜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的,让中西方的观众在情绪和心理上都能读懂人物的发展和情节的走向。**的移动影像被设计平面艺术一般地精心对待,对于居中、对称、平铺等画面结构的安排也展现了视觉语言的力量。

例如秦王大殿内的完全对称象征了秦王的严谨和画面情绪的紧张,秦王在镜头里的居中体现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凝聚了剧情的张力。

而表现主义**里常用的人物特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现。在许多打戏中,导演刻意放缓了**的镜头速度,用慢镜头去特写人物表情,中国功夫在如梦如幻的服饰帮助下成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而主要人物的一颦一笑更是让人记忆深刻,这种放大式的表演增强了影片的风格化和戏剧性。

而对于环境的渲染则可以看做是对于人物行为和人物内心灵魂的解释,力图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情绪和社会原因。这一点从导演对于“沙漠”、“山水”、“树林”等几个重要场景的安排就可读出。在大漠中出现的那几次交锋,包括最后残剑飞雪的殉情,都展现了人物个体在大环境里的渺小和悲剧意味,体现了中原历史的残酷,人物心境的苍凉之态。

而在那场无名和残剑在意念中进行的湖中大战里,九寨沟的迷人景色更是把这种意念之态推向了极致。在这种如梦如幻的画面中进行的打斗更多的是一种礼仪,一种对话,一种对于逝者的尊敬,和一种对于武侠精神的致意。那片山水呈现出永恒的宁静之态,超脱了个体生命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自然之超越人类的广阔和纯粹,这是对武侠意境和中国山水写意的重要体现。

在这些导演艺术化处理的主观镜头里,客观的写实已经不是**叙述的主要目的,情节和逻辑的分析让位于情绪和意识的描绘。《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探讨“讲故事”的私人化和主观性,而**镜头展现的也正是这种艺术处理后的“主观的现实”。

这种主观的现实让西方观众简单易懂地看到了中国山水诗意的美,武侠世界的潇洒和无奈,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远。在剧情的推进中,还顺带介绍了武功与琴韵的相通,让西方看到了“大音希声之境界”;揭示了书法和剑法的相似,传达了“靠手腕之力与胸中之气”的统一;同时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秦国统一度量、统一文字、最后统一天下的文化结果,等等这些内容都让西方观众在看得着迷的同时看到了点中华文化的皮毛。

所以说《英雄》作为一部拍给外国人看的**,我认为它的使命是完成了的。

形式的壮美附带着中华文明的情韵被西方人欣然接受,这个结果是理想的。如果真的能让所有中国观众也能在这个表现主义的主观世界里读出点现实主义批判的深刻含义,那么《英雄》也许真的可以成为中国**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