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问.西东

2.《无问西东》影评:好的婚姻里,容不下道德优越感

3.《无问西东》影评

4.怎么评价**《无问西东》?

5.《无问西东》影评怎么写?

无问东西影评解析_电影《无问西东》影评

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朋友转发《无问西东》的影评,这些影评中有人哭,有人痛,有人说灵魂一直在被拷问。

而我看完《无问西东》最大的感受是: 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语言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拯救一个人。

先来说说,语言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

最有杀伤力的语言之一是冷漠,在婚姻或恋爱中,冷漠就是一种冷暴力。

**中,1962年,知识分子许伯常想要和妻子刘淑芬分开,刘淑芬死活不答应,许伯常就不与刘淑芬说话,不碰刘淑芬用过的杯子、碗,独自吃饭喝水睡觉。

刘淑芬每天不断地打骂许伯常,也不断坚持对许伯常好,许伯常依然冷言冷语相向,他可以对所有外人好,但就不能对刘淑芬好。

许伯常中学教过的学生王佳敏(章子怡 饰)和李想(两人都在清华就读),看不惯当年的老师被师母欺负,于是伪造许伯常的笔迹写了一封信批评刘淑芬并投到刘淑芬家里。

刘淑芬看完信,以为老公许伯常心有所属,怒火中烧,终日冥思苦想,终于发现信是王佳敏的笔迹,她闹到清华,指责王佳敏勾引自己的丈夫,想要教训王佳敏。

后来,王佳敏因伪造信件被牵扯出小时候撒与伟大领袖有关的谎,在清华校内被批斗,群众情绪激昂,受刘淑芬的煽动,纷纷上前殴打王佳敏。

当人群散去时,王佳敏已躺在血泊中一动不动,刘淑芬用手一探,发现王佳敏没了气息,以为王佳敏已死,大惊之下,失魂落魄往家走,在小巷偶遇老公许伯常,伯常不闻不问,并侧身绕过刘淑芬。

刘淑芬走进家门口,回想起当初与许伯常幸福的时光,感觉一切十分遥远,万念俱灰之下,直挺挺地跳进了院内的水井。

刘淑芬长期得不到丈夫的回应,极度压抑,又遇上失手将王佳敏置于死地,又惊又怕又感觉人生无望之下,最终选择跳井了结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悲剧并不仅仅只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今天,依然有很多夫妻凑合着过活,表面上在人前像夫妻,回到家里就形同陌路。

没有爱,就分开吧,何必在一起彼此冷漠伤害。

得不到,就放手,但千万不要放弃自己。

当王佳敏在清华学校被公开批斗时,而在她的背对面,正是她喜欢的李想在慷慨陈词,说要和犯错的人划清界线。

王佳敏笑了,李想的发言一句比一句严厉,一字一句戳痛她的内心,或者王佳敏是怒极而笑,刚好被在台下的刘淑芬看到她笑,刘淑芬气得在现场大喊,还敢笑,打她。于是几百个群众蜂拥上前对王佳敏拳打脚踢。

许伯常的冷漠让刘淑芬走向自我灭亡,李想的冷漠让王佳敏笑着被群众殴打。

当然,**《无问西东》更多表达的是, 语言可以激励一个人,让人顽强地活着,让人勇敢地面对生活,让人真实地做自己,甚至让人无所畏惧。

《无问西东》讲述不同年代清华学子的四个故事,且是互为关联的。

时空出现在当今社会,张果果(张震 饰)的父亲当年被1962年的李想用生命所救,李想临死前口中念叨的一句话是: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

在张果果对人生、对事业迷茫时,父亲在李想的墓前和张果果说, 你现在的笑容越来越少,去做自己真正开心的事情吧。

父亲的一句话,平实但真实,点醒了张果果。

人越长大,越难坚持自我,我们常常觉得委屈自己是正常的,只要他人满意就好,我们努力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

我们不断妥协,say no 比 say yes 难得多,我们可以牺牲掉自己的快乐,我们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说着违心的话,我们又难受又忍耐,不知所措。

当张果果放下心之枷锁时,他更加主动去帮助底层的四胞胎父母,他也拒绝出卖上司。帮助他人,让他收获感动;拒绝不当的要求,让他重获力量。

时光切换到1962年,李想跪在王佳敏的墓前痛哭,他祈求陈鹏(黄晓明 饰)痛揍自己,但陈鹏没有打李想,和李想说了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

李想因为不想丢掉去边疆的机会,不敢承认和王佳敏写信批评刘淑芬的事,让王佳敏一人承担了错误,我们可以说李想胆小怕事自私,但这是人性,换了你自己,在那个关键的敏感时期,不一定有勇气站出来。

人总是会犯错,但陈鹏的一句话,让李想坚持去做一个好人,最后牺牲自己的姓名救了张果果的父亲。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中最让人感动的情节,莫过于陈鹏在重庆的茅草房里紧抱着王佳敏说过的话。

王佳敏被打到破相,不忍直视自己,对生命心生恐惧,她不敢闭上眼睛,她说,我一闭眼,就会一直往下掉。

陈鹏说, 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的时候把我推开。

王佳敏在陈鹏的语言中有了生的欲求。毁掉一个人很容易,只需一句话,拯救一个人,却需要一生的相伴,幸好,王佳敏命中有陈鹏。

身体被打垮,只要内心健在,我们依然可以勇往直前,但如果内心被打垮,即使拥有完好无损的身体,也无法往前挪动一步。

多对身边的人鼓励、赞美和肯定,或许你自己也不清楚,你的一句具有正能量或真心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时光又拉回到陈鹏小时候,1937,他是一名饥寒交迫的孤儿。

飞行员沈光耀(王力宏 饰)在执行任务时,经常绕道从空中给成千上百位孤儿投放食物,这些孤儿每次看着沈光耀驾着飞机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都开心地喊着“晃晃”。

“晃晃”就是这批孤儿的救世主,出生可以贫穷,但人生可以活得良善、高贵,而陈鹏就是如此的人。

在陈鹏小时候生存的环境中,我们不能忘记有一位带着孤儿们唱基督教福音歌《奇异恩典》的残疾传教士,歌声让人忘记饥饿、寒冷、恐惧,歌声让人有了信仰和力量。

人这一生,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阻的事情,只要有了信仰,总会跨过去。

时空再一次切换到1937年,沈光耀在西南联大求学,他想去参军,但父母不许,当光耀听到老师吴岭澜(陈楚生 饰)的一番话时,他偷偷背着父母参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吴岭澜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饱含热血深情,让学生振聋发聩。

好的老师不会急着直接给学生答案,太容易得来的答案,人们不会珍惜,好的老师要么以自身行动给学生启发,要么循循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

吴岭澜在炮火连天讲的一番话激励了沈光耀投笔从戎。

吴岭澜年轻的时候也迷茫,曾经远离人群,独自思索人生,偶然听到泰戈尔的演讲,意识到“ 真实的重要性 ”, 让他“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释放出来”,人因此变得有力量,不再迷茫。

人害怕孤独,害怕被隔离,害怕不被大家喜欢,以致于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只是为了博得他人的认可,而忘了问一下自己的内心。

我们一直关注外在的世界,祈求外界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忘了内心世界是力量的源泉。

我们一直在忙着出发,而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懒得花时间去找答案,我们总是热衷向别人求答案,而忘了答案本来就在我们心中。

时空再回到1923年,正是吴岭澜在清华求学的时候,他国文有天赋,可以考满分,而他偏偏选择读实科(理工科),他并不擅长实科,考试成绩处于倒数。他的选择是因为厉害的人都去读了实科。

人的一生当中,总要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高考填志愿,你是选择自己喜欢但貌似毕业不好找工作的专业,还是选择热门好找工作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结婚谈对象,你是选择有钱能给自己物质保障但自己感觉一般的,还是选择穷但自己喜欢的?

工作,你是选择收入高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是选择自己喜欢但收入一般的工作?

我们在做抉择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理论和方法,但再好的选择,如果让内心不舒服,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选择,那就坚持真实,坚持跟随内心。对得起自己内心的选择都不是最差的选择。

时任清华校长梅贻琦又用语言启发了吴岭澜的认知,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世间事就是如此。

许伯常冷言冷语冷态度让妻子刘淑芬走向了灭亡,李想用语言让心爱的姑娘王佳敏内心创伤。

梅贻琦用语言启蒙了吴岭澜,吴岭澜用语言激励了沈光耀,沈光耀用行动鼓舞了陈鹏,陈鹏用语言挽救了王佳敏,也用语言让李想获得了新生,李想用语言感动了张果果父亲,张果果父亲用语言点醒了张果果。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可以生出恶果,也可以播种希望,代代相传。

每个人的分享都是有力量的,不要吝啬你的故事和语言,善用你的故事和语言。

所有的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我认为《无问西东》最想表达的主旨是“真实”,片中最后的结尾,张果果用内心独白总结了**的内涵:“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沮丧,世俗就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们的人生,知道清楚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是,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真实”最有力量,演讲中最打动人心的也是“真实”,好好说话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真诚、实在”。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勿忘自己的真心和真性,这种“真实”,不为取悦别人,只为自己快乐。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正在上映中,而该影片的评论究竟怎么样呢,是好还是坏?话说《无问西东》自从上映之后,大家对他的点评可是好的多,据了解到剧情感人,被人称之为史上催泪大片了。

《无问西东》在片尾有彩蛋出现,结果让大家久久都不愿意离去,这片尾背后的彩蛋到底有多大,让大家如此不愿意离开。而且厉害的观众眼睛里都含有泪光,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精彩的一幕。

在影片中,黄晓明扮演的陈鹏从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爱着她的样子啊。有这样一个人,值了。据悉**讲述了近百年间四个不同时空中几位年轻人的选择和命运,将观众带入20年代、40年代、60年代、现代人的青春中,感受他们经历过的荣耀和痛苦。

在**《无问西东》片尾,还有一段“七分钟读懂中国风骨”的彩蛋,可谓“史上含金量最高”的片尾彩蛋。“彩蛋”中记录了在影片中悄然出现、被人熟知,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与国学大师:梅贻琦、、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众多如雷贯耳的大师作为片中穿插的配角。

这些名人在片尾字幕中被一一介绍,每出现一次全场自发鼓一次掌,壮观场景让人不由对清华大学的百年薪火相传肃然起敬。每一个名字,每一张脸,都让礼堂里的掌声经久不息。当时就换来了一阵阵的掌声,众多清华大学的历史人物出现,很多观众留下热泪。彩蛋里北大校长出来的时候更是惊喜!

当结尾的彩蛋出现,所有人都会被这部**里的真情实感所感动,《无问西东》这部**也应了那句老话: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不得不提及一个背景,影片最初是为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20周年而拍,所以影片中几位角色的身份设定均和清华这所历经沧桑的百年名校有些许关联。

近百年间,中华民族曾经遭受了太多的存亡考验,之后家国兴旺的重担又落在了每一代人的身上。在情与义之间、在家与国之间、在生或死之间,片中的几位角色将如何面对和选择自己的人生,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

在影片放映结束后,现场的很多观众都表示在观影过程中被感动到落泪,片中感人桥段颇多,如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与黄晓明饰演的陈鹏雨中相拥而泣,陈鹏向王敏佳深情表白,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驾驶战斗机与战友们向苦难的儿童们空投救济品,以及米雪饰演的沈母含泪看儿子沈光耀的日记,大林小林跪别沈母等一幕幕场景都令人泪目,《无问西东》也被首映现场的观众们称为“史诗级的催泪卸妆大片”。

而之前也有提前观看点映场的影评人表示:“**《无问西东》真实、真诚、真心,是近期看过的最好的国产**。曹郁用胶片拍摄的**把每位演员都拍得真实而富有美感,他们身处不同时代,面对世俗与内心的抉择,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善良,他们拥有真正的芳华。”

《无问西东》影评:好的婚姻里,容不下道德优越感

《无问西东》在我看来是一个关于人生思考与抉择的**。将四个不同时代背景的不同人物对于人生前路的迷茫抛给观众,中间只演绎过程,到结尾答案就自然的了然于观众心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就像是唐僧师徒取经,经书还未翻阅却已然成佛一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过程就比结局更为重要和可贵了。

人生中第一次强烈的迷茫感也许是在青春最盛的时刻,我们总是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没有的,盲目地去追逐心里有些已经成为执念的幻影。在迷茫的过程中甚至忘记了勇敢,忘记了我们曾经想要去的方向。

**的结尾,一切迷惘,一切苦难不是都有一个答案。但在观众心中其实都有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关风月,无问东西。

对于爱情这个层面的探讨,影片里最让我叹惋的就是许老师与他的夫人刘淑珍。刘淑珍供许老师上了大学,学成后的许老师却想放弃那个关于一生一世的誓言。刘淑珍的逼迫下,许老师还是与她一结连理。但刘淑珍忘记了,爱从来都不是可以一个人努力的事,没有回应的爱,太苦太累太难。

导演以一组主观镜头,展现了刘淑珍对于许老师冷暴力的暴力回击。又从刘许的几句简单对话中交代了他们的过往。这段婚姻里两个人都是悲剧的主角,导演没有偏袒任何一方的错误,以及任何一方的难过之处。但是对于有点忘恩负义的许老师,我想说一句情话说了不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吗?可你背叛誓言和她的时候,怎么又怪她相信了呢?

由许刘构成的线索人物,牵出了关于陈鹏、李想、王敏佳三个青年的感情纠葛。一起长大,青梅竹马。喜欢王敏佳出场时,特写镜头下她灿若朝阳的微笑。青春的气息,饱满而富有活力的,从银幕直接传递到观众心中。整部影评的叙事都是相对客观的,可就那么一点渲染就足以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鲜活和美好。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不过是把美好毁坏在你的眼前。这部影片的很多情节,也是与这句话有所符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敏佳身上,她和李想想为许老师出头,就模仿别人的字迹写了揭发信想向师母刘淑珍示威。年轻人普通的恶作剧,却因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变成了敏佳命运的转折。

死亡从来都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在师母刘淑珍的带头下,敏佳所在医院的同事们开始批斗她。一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在批斗后变得鲜血淋漓……刘淑珍从爱情里的受害者转而变成了敏佳故事里的施暴者。生活在很多的时候确实就是这样,很多角色可以在不同各种情况下任意转换。

而此时的李想却因一念之差而没有替敏佳站出来说一句话。此时的李想是胆怯的,甚至是可恨的,但同时也是能被我们所理解的。心中的重重矛盾使得人物塑造上更加立体。让观众感叹的是,前途与人命有时只是一念之差。陈鹏曾在理想与爱情之间作出过犹豫与选择。可是故事至此似乎他做出怎样的选择,对敏佳命运的改变都是微乎其微的。

陈鹏救了敏佳,但敏佳脸上的黑布就像是一个深渊,根植在她是心底的深渊。“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这句话感动观众的地方并不在于它作为一句情话有多美,而在于男主角陈鹏是真正了解敏佳所心里所想的人。

王敏佳的悲剧是源于时代与她的虚荣,而陈鹏的悲剧完全来源于爱情。“愿以此身,受你之痛。”这样的深情,在平淡而无奈的世间,就是照进人心里的那束暖光。而世间的可悲正在于深情,不能冲淡一切的悲剧。陈鹏对于敏佳的爱,也就变成了是敏佳故事中,更加让人遗憾的部分。

两段都带着点遗憾的爱情,平淡真实里,是时代的烙印与人性的折射。风月里不讲对错,爱情无问西东……

有关友情,无问东西

富家子弟沈光耀与平民孩子阿山在一起玩乐时。在镜头的描述下我们明白快乐其实与阶层、年龄并无关系。在战争的纷乱中总是把我们想守护的东西变得更难以守护。阿山在一场空袭中意外离世,激发了沈光耀的血性,他不再想在家庭与救国之间徘徊。

沈光耀他能清楚的意识到战争的险恶,却又毅然决然的参与其中。人的一生有很多需要战胜的东西,但最难战胜的也许就是我们自己。他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在此刻融化在一起,无法分割。蓝天上他就像是展翅高飞的雄鹰,以迅猛的姿态震慑着敌人。

作为一部与战争有关的**,没有过多的展现战友之间的深情。在决战之时沈光耀要准备对敌人做最后一搏时,他留恋的向外望去,平静却又贪恋的看着。离别,关于他与战友间,关于他于自然间,都融进了这一眼。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当镜头里夕阳璀璨的光影落在他和他战友的身上,为迎接生命最后一次绽放。死亡是生命的节点,但不是情感的终点。当沈光耀的母亲收到他的日记本时,翻看到最后一页是阿山熟睡时的画像,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得到了触动。她此刻会更加理解儿子的选择,这是母子情的一次延伸。也是阿山与光耀情感的一次延伸,放不下的至死不修……

本片中还有一部分关于友情的描写特别让人触动,那就是陈鹏与李想之间的情感。当敏佳受到批斗的时候,李想为了自己的前程没有勇敢的站出来,而导致敏佳身受重伤。前途与朋友,李想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放弃的那个注定成为一种遗憾。而这种遗憾是会随着时间而发酵。

陈鹏为了保护敏佳,便让她死于世间。李想在敏佳的墓前痛哭不已,陈鹏只是对他说了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这句话体现了人性的宽容之美。陈鹏心里明白,怎样惩罚李想,敏佳的现状都不会改变。不选择原谅,只会让彼此都更痛苦。就像生活中我仇视与报复其他人的过程,其实更多时候都是在折磨自己。

陈鹏的态度还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人生当中有很多朋友,注定只能陪你走一段的路。但只要你们共同走过的路他是真诚付出的,那有关友情,也可以问西东……

有幸师生,无问西东

**用非线性的方式叙述,展现了四个不同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的故事,而将这四个故事作为完整连接的,中华民族对于师道的传承。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校园中,大学生吴岭南在考试中实科不列,而文科却是满分。校长梅贻琦他谈话,希望他弃实从文。但是在吴岭澜的心中实科才是真正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从他的纠结与选择中,展现出这是**想要传达的在各个历史时期下,青年人总会对前途面临选择和迷茫。

梅贻琦并没有反驳他的想法,而是问他乱世之中为什么要读书?吴岭澜说,他觉得不管学什么,他只要在学习,把自己交给书本,心里就是踏实的。这段话也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读书是为了获得不走向社会的权利,以及一种封闭式的安全感。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与喜悦。”最后作为学生的吴岭澜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当中。这也像现实中很多青年人,对于人生未来和方向的迷茫,迷茫过后一定有你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很多人觉得思考人生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而**给出的答案是任何一个青年人都需要对自己人生有过深入的思考。

对于师道的体现在有关于西南联大内部分故事中,**为我们展现了漏雨的屋子里,战争的炮火中,仍在授业解惑的教授。那年的先生比现在的老师更多了一种风骨,一种坚守。他们对待文化的尊重,对于师道的传承,炼就了他们最独特的气质。而正是他们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文人的风骨总是清丽雅致的,而本片中有一段师生情较前者就显得朴素无华了。不过那却是最打动我的是师生情,是关于残疾的外国传教士和那群孩子之间的。透过孩子们悠扬的歌声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力量。音乐给了他们勇气。对于生存生命生活的勇气,他们唱的歌在很久以后还在传……

传教士那张特写镜头下安静慈祥的脸。无形中传遍了许多力量,很多事情他也没有答案,但是对于很多事情他也有着自己的答案。**终将是一种浪漫的艺术,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饿成这样肯定没有陪人陪你一起唱歌。这个情节的部分也正好体现了**平淡叙述中又不缺乏浪漫的因素。

这两种师生情当中都体现了一种信仰,**提示了我们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更有敬畏心。只有把事业当做真神你才可能去做好它,让它的绽放成就了你人生别样的光彩。有幸师生,不问西东。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 ,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 ,行所你行,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现在**结尾的这段台词,似乎把人们心中的很多困惑都给出了答案,但所谓精确答案永远只在人们自己心中。

《无问西东》影评

文/张宏涛

这篇文章,只是我要为《无问西东》写的三篇影评之一,也是我在我的心理学学习群第41课的讲义的节选,是对配角许老师和他的妻子刘淑芬的悲剧婚姻的分析。另外两篇会写吴岭澜和王力宏。

我看了网上不少影评,发现大多是指责这个教师的,一般人都认为这男人是渣男,是陈世美之类的人。

大多数人对这个妻子是同情的,对这个中学教师是厌恶的,也有部分人对他们俩都是厌恶的,觉得两人都不是好东西。也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说,这个教师没有爱的能力,看不见妻子的付出等。

我的观点与大家不同,我发现没有人从道德优越感这个角度来写,那么我来从这个角度谈谈。

首先,他们最初是有爱情的,但爱情就像友情一样,是会随着两生际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的。他们最初的爱情,可能只是建立在生理的互相吸引以及对彼此人品的认可上,也就是比较初级的爱情,认为两人可以搭伙过日子。这个没有错,谁也不能说,只有哲学家等思想比较深邃的人才可以结婚。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

但问题是,后来男方去上了大学,拓展了视野,看到了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原来女子还可以这样美(知性美),原来女子不仅可以做饭做工作,还可以善解人意,还可以深入交心,还可以有很多灵魂的共鸣……

于是,原来的女友,无法满足他对婚姻的期待了。他想和更有共同语言的女子一起生活。这有错吗?

当然,也有人说,男方原来肯定过得很穷,所以才让女方供养。而成了大学生后,算是鱼跃龙门了,想要摆脱过去的苦日子,而女方的存在,就是他过去穷困的证明。如果两个人结婚,就等于让他永远无法摆脱对过去的穷困的阴影。所以才要分手。我想,这个的确也可能是男方想分手的一个因素。

但不论什么原因,总之,一方想要分手,不可以吗?一对恋人,一方没有错,另一方是否就无权要求分手呢?

我认为他要求分手没有错。他的确是受过女友的恩惠,那么,可以以后拿自己的工资来分期加倍偿还。就像一个男人见义勇为,救了一个女子,这女子就必须以身相许吗?如果英雄为此负伤了,女子及家人可以尽量给予补偿和感谢,但不是必须以身相许,一辈子不离不弃。

同样的,这个教师的确是受过女友的恩。但不能说因为你有恩于我,我就必须非你不娶……

他们俩以前是恋人关系,但别说是恋人关系,就算是夫妻关系,难道不可以离婚吗?离婚违法吗?不违法。如果宣布分手,但不打算偿还前女友供其上学的钱,那是违法。但是如果他愿意加倍偿还,那么,这样做是不违法的。也不算违背社会良俗,最多算是道德上有瑕疵。

的确,女方没有做错什么,就这样被分手,会很难接受,会很痛苦,会让人同情。但是无论哪一方,都有权提出分手。无论对方是否出轨或做什么不好的事情,哪怕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不爱了,就是不爱了。无法强求。强扭的瓜不甜。

但是这个女性偏要强扭,拿着刀到学校大闹,以死相逼。在这样的道德下,男方不得不同意娶她为妻。因为在那个年代,如果女方真的自杀了,男方估计会被判刑吧?而到了现代,社会在进步,法治在发展,即便女方自杀,男方也不会再负有任何刑事责任了,最多会有民事赔偿。

**上没有显此时男方是否有了新女友,但至少我想他是有了心仪的对象了,但结果自然就是没有什么然后了。

经此一难,男方心如死灰。只能靠不与女方交流来作为对女方的惩罚。他恨,但无法光明正大的发泄,只能用这种互相折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和想要离婚的决心,希望女方知难而退,同意离婚。

而女方显然不会同意离婚。即便是男方天天家暴女方,把女方打得鼻青脸肿,女方也不会离婚的。因为女方的婚姻观念,还是封建时代的从一而终、白头偕老。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当然很好。遇到不合适的人,更显得她忠贞不渝、道德高尚。

就像变态读物《弟子规》里讲的:父母爱我,那怎么显出我孝顺?父母天天虐待我,天天想着谋杀我,我却还一心一意对他们孝顺(比如舜),才能彰显出我感天动地的大孝!

所以,如男方家暴,女方一定会天天指着身上的伤口对同事和朋友哭诉,让大家看她身上的伤,然后大家劝她离婚,她会坚决地摇头,说绝不离婚。他对我不好,我也爱他,不管他对我怎样,我都会爱他一辈子……

以此显出自己对婚姻多么忠贞,对丈夫多么痴情,以此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享受道德优越感(我很赞同林毛毛的话:与渣男白头偕老,不是忠贞,是愚蠢)。

可惜,男方可能知道女方会如此,所以,就坚决不动手,只用不搭理的冷暴力,让女方心里憋屈却无处诉说。因为如果男方打她了,她可以诉苦并暗爽。但男方没打她,只是不搭理她,她怎么跟人诉苦?跟人诉苦,只显得自己没有魅力,而显不出男方残暴,更显示不出她的道德高尚。

她得到了丈夫的人,但得不到丈夫的心。别说心,就连身体,我猜测也很可能没有得到。因为她睡的是单人床,他们很可能各自睡的都是单人床,男方连看都不愿看女方一眼,一句客套话都刻意不说,他们很难会的,他们年纪也都不小了,还没有孩子,也是一个旁证。

为什么女方喜欢打男方,而且往往都是打脸?因为实在憋屈啊。

这憋屈,一是意识层面的憋屈,我们是夫妻,你却对我爱答不理,这样冷漠,我恨你!打脸最解恨。

二是你为何和我隔绝得这么彻底,就连水杯都不肯用的,宁可用很不方便的饭盒,也不用我的,你与我的一切都划清界限,拒绝有任何链接,而我一定要和你有链接。哪怕不能有语言上的链接,有身体的链接也可以。打对方的脸,就是一种链接。

三是性压抑。两人是夫妻,却没有或极少有性生活,那么必然无法在性上满足,那就通过暴力来宣泄性压抑吧。暴力也是宣泄性压抑的常用方法,比如后来一群男女暴打章子怡时,女性都是在宣泄嫉妒,而男人都是在宣泄性压抑。他们得不到章子怡这样美好的身体,就去毁灭她。也是变相在满足性压抑。这个妻子这样打丈夫的时候,也是如前面所说的身体的链接。打脸是最解馋。

电视上或新闻里,那些性无能的男人,也往往最喜欢家暴。

女方动不动就直接一巴掌扇过去,我认为宣泄性压抑的成分,要比发泄愤怒的成分还要大。因为发泄愤怒有很多方式,但宣泄性压抑却没有更合适的办法了。

而男方拒绝还手,不是因为他多么有道德,多么绅士,或者多么懦弱,而是他拒绝在任何形式上和女方有任何链接。

所以,他宁愿被打死,也绝不还手。如果他还手,女方恐怕会打得更多,因为她发现原来这样做,能换来他的回应。然后就会乐此不彼了,哪怕被打得鼻青脸肿。

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男方还手了,女方会在道德制高点上,站得更高。她可以指责对方一个男人居然打女人,打一个对婚姻这么忠实的妻子。

总之,他们的关系是非常隔离和扭曲的。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妻子不是妻子,只起到了保姆的作用。丈夫不是丈夫,只起到了饭票的作用(争吵时,丈夫还特意说:你打死我,你一个月少三十斤饭票——这也是丈夫自认的所提供的唯一价值)。

有很多人说,这个教师是爱无能,看不见妻子的付出。我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这个教师未必是不懂爱,也不是看不见妻子的付出,只是,他根本就不爱对方了,而且是恨对方的,恨她剥夺了自己找灵魂伴侣的机会,恨她剥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所以,他才以此来报复,也以此来让女方死心,早点放过他,还他自由。这样他可以有新生活。所以,才决绝地拒绝任何形式的交流。

被逼结婚且一心想离婚的人,没有义务爱对方。好比一个女性被逼嫁给了一个不喜欢的男人,然后一心想离婚。男人对她特别“好”,她是否就没有权利不爱他呢?

这个妻子,一直站在道德高地上,因为她供养了男方上大学,男方欠他的。后来男方工作了,虽然工资不低,都交给了她,算是还债了,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了,怎么办?那就用付出让他内疚,继续抢占道德制高点。

所以,她故意让自己吃得很惨,把好的都留给丈夫。这是爱吗?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最纯真的爱,但我认为,这不是爱。这只是在给自己积累道德资本。她会在心里说:你看我对你这么好,你还不对我,你还有良心吗?你看你对我那么薄情,我还对你这么好,宁可自己吃开水泡馍,也把好的全都留给你,你看我有多爱你,你看我有多高尚!(《当我遇见一个人》作者李雪有一篇《付出感,是婚姻关系的坟墓》的文章,详细阐述过这种心理及弊端)

但当一个人不爱另一方时,另一方的付出越多,越会让对方厌恶。好比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每天送1朵玫瑰,这是不是很浪漫?但是如果这个女的很讨厌这个男的,那么,这个每天1朵玫瑰,就是骚扰,就是让人非常厌恶的,不会让人感动。

何况,当一个人苛待自己去爱别人的时候,这个爱,往往不是真正的爱。就像父母砸锅卖铁供孩子去上最好的中小学,父母卖血买钢琴,这是爱吗?往往不是。

除非孩子真的特别有钢琴方面的天赋,是孩子自己很想要钢琴。如果只是父母想培养孩子,并非孩子自己真正的需要,那么父母这么做,只是在满足他们自己内心的欲望,在自我感动。

关于父母的自我感动,我还和一个教育专家有过争论,我认为常常自我感动的父母,根本就看不见孩子,他们为孩子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但那个专家说,好父母必须自我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没有任何错。错的是有些具体的做法。

我认为,合格的父母是要看见孩子的内心感受,顺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只顾按照自己头脑的标准去塑造孩子。每天四天早起给孩子熬孩子根本不愿意喝的鸡汤,还自我感动,觉得自己多伟大,是很荒谬的。

他们夫妻之间,一方一直拒绝交流,婚姻名存实亡,爱情早已不在。男方也在沉默中爆发过一句:不能过就离婚啊!

这正是男方所需要的。

在两人的关系上,女方靠着以前的资助和婚后的付出(她自己刻意的付出,并非丈夫需要的),以及男方曾经的一句承诺,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内心还有道德优越感。

章子怡的信,让女方很恼火。因为她认为章子怡只看到了她虐待自己的丈夫,但却没有看到丈夫虐待自己。她虐待丈夫,大家都看得到。但丈夫对她的虐待,别人都看不到,所以她有冤无处申,非常憋屈,觉得自己被误解了。

但是,我觉得章子怡的信,其实也给了她一点希望,那就是她也希望像章子怡所说的那样,两个人相亲相爱好好过日子啊,她也不想打他啊,如果丈夫愿意与自己交流,哪怕是骂自己也好,哪怕是打自己也好,只要不这么冷漠,不这么沉默,她都是愿意的啊。她并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无论她怎样,丈夫都不为所动,就是铁了心不想和她有任何交流,想让她早点死心好离婚。

在那天晚上,她不断地看丈夫,在我看来,其实是有些性意味的,就是希望和他,希望和他好好过日子。但是很可惜,丈夫拒绝与她亲密。丈夫宁愿把时间耗在备课上,虽然明明看到了她,但他就是把她当空气。她很无奈,也很愤怒。

孤枕难眠,辗转反侧之间,她终于想到了这封信是谁写的了。

如果这个教师愿意替章子怡辩解一句,她很可能是愿意相信的。家丑外扬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作风。但是,丈夫还是一声不吭。她这才抓狂了:怎么无论怎样他都不肯和自己说句话呢?除了说离婚,说变心,就不能说点别的吗?比如“你怎么还记得我多年前学生的特点呢?”那是因为你不和我交流,我只好用这种方式来曲线了解你啊……可惜她得到的只是沉默。

她用两败俱伤的方式,来报复丈夫,希望丈夫向她服软、求情,也是借机把对丈夫的种种委屈和愤怒发泄到这个关心她丈夫、误解她的人身上。她的做法,还隐含着这样一个自欺欺人的用意:我丈夫不和我交流,不和我好好过日子,不是因为我没有魅力,而是因为这个狐狸精勾引,导致我丈夫鬼迷心窍了。如果不是这个狐狸精,我丈夫还是会爱我的……

丈夫或许知道她去医院找章子怡麻烦的事情,或许不知道。如知道,他为何不阻止?或许他认为这是小事,不会翻起多大的浪。毕竟她没有跟他说要控诉章子怡勾引他。就算知道,他或许也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无中生有,很容易说清楚。也或者他认为,她不会这么污蔑人……总之,他没当回事,依然抱着: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的信念(也有人认为他知道会引发你死我活的大,但他就是不出头,很阴险——我觉得这未免太……事情发展到那样惨烈的程度,不仅是他所预料不到的,就是一心想要泄愤的妻子也料不到的吧?)。

当看到章子怡那张年轻漂亮的脸,她想到自己已经年纪不小了,自己在丈夫眼里如同空气,再过几年,变成黄脸婆,更是没有可能和丈夫关系变好了。

她恨这个年轻漂亮的面孔,于是扇惯了丈夫耳光的手,使出了从来没有过的最大的力气打在了章子怡的脸上。五个血红的手印证明了她的嫉妒和发狂。

本来,按照她的方法,最多只是坏了章子怡的名声,及让章子怡丢了工作而已。但是,在那个极端的年代,在那个容易上纲上线、罗织罪名的年代,章子怡写信的卷入到了肮脏的政治中。那些嫉妒章子怡的人纷纷发言,最后,给她抓了起来,还开启了批斗会,少不了要判几年。

当她看到章子怡的笑容时,更加愤怒了,她好多年没有这样笑过了,她过得这么苦逼,她凭什么可以这么开心?

于是,她如魔鬼附体一般,喊出了那句:打死她!

如果在正常的社会或人群里,这句话不会群起响应,不会真有人动手,但是在那个变态的年代,她居然做到了一呼百应,大家都借机冲上去发泄私愤或占便宜。不能抚摸美女,打一巴掌也算变相抚摸了。不能比她漂亮,那就让她变丑吧!这些男男女女们一拥而上,把章子怡打得面目全非、血流满面、不省人事。

在大家疯狂毒打的时候,她就恐惧了,她本质上不是坏人,?相反,她是一个一直活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一个拥有道德优越感的人,看到这陌生和恐惧的一幕,她从来没有这么心慌和害怕。她担心这些人这么重的手,会打死人。结果,最后发现面目全非脸上全都是血的没有气息的章子怡时,她慌得跌倒了。

此时,她在想什么?当她回去看到丈夫的时候,她又在想什么?很多人评论说,如果此时丈夫问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多和她说句话,她就不会自杀。

但我的观点是,此时丈夫是否和她交流,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她必死无疑。如果丈夫和她交流,她会拒绝交流,死的决心更大。不和她交流,她同样会寻死。

很多人说,她是伤心死的,因为丈夫还是丝毫不关注她。也有人说,她是吓死的,觉得偿命。

我认为,她的死,是因为章子怡的“死”,让她从道德制高点上摔了下来。她再也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了,再也无法拥有道德优越感了。

在同事们眼里,她成了犯。在丈夫眼里,她害死了维护他的学生。她在丈夫面前再无任何道德优势可言,反而站在了不道德的泥坑里,要接受丈夫更冷酷的对待。

一个多年来过得很苦逼的人,支撑她活下来的,就是道德优越感。现在,这个道德优越感荡然无存,她陷入到极度的绝望和恐慌中,除了死,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于是,她怀着痛苦、绝望、恐慌和茫然,直挺挺地跳井了。

在回来的路上,她其实已经失了魂魄,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只是一点残存的信念驱使她回家再死,算是跟丈夫最后告个别。

在跳井前,在丈夫见到她的时候,实际上她已经不再是活人了,灵魂已死。

据说很多人死的时候,会有一刹那的回光返照,她(灵魂已死)在那一刹那,看到了她和丈夫曾经一起琴瑟和鸣的幸福时光。

她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却也是个可恨的人。她虽然没有彻底害死章子怡,却毁了章子怡的美,毁了章子怡的人生,连带的,也毁了黄晓明和李想的幸福,特别是李想(没有经得起大多数人都经不起的真实考验),在此事之后,一直活在痛苦和自责中,后来更是抱着赴死赎罪的决心,死在了茫茫戈壁。原本他可以不死的,只要给自己留一块面包。很多人觉得他死得好,死了就赎罪了。但我很为他可惜。他有错,但不该承担这么大的代价。

这就是刘淑芬的婚姻和人生。活着的时候,一直扭曲和痛苦。直到死亡,才获得解脱。让人唏嘘啊!

如果她当初可以放下投入的感情这个沉没成本,意识到世界很大,可以做丈夫的人很多,她完全可以有平凡而幸福的人生。

如果社会环境,对离婚的女性能够不那么歧视,如果社会环境对女性多一些包容(比如一个男人,只要在事业上成功,那么,婚姻一塌糊涂也不影响大家对他的认同;而一个女性无论事业或其他方面做的多好,只要婚姻上比较失败,就会被大家歧视和讽刺),她或许可以放下很多束缚,走向新生吧。

如果她没有陈旧的封建道德观念,非要从一而终、白头偕老,或者非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她完全可以过自由的生活。

如果她遇到的不是这样决绝的丈夫(比如花心一点),或许也可以过上自欺欺人的人生吧。

如果她能如**主题那样,对自己真实,倾听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意义,活得明白一点,而不是活得那么麻木的踏实,她可以有舒畅的人生。

各种因素组合到一起,导致她的人生这么扭曲和痛苦。真是可悲可叹啊!

很多女性,当然也有部分男性,喜欢在亲密关系里抢占道德制高点。但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必定是个无趣的人,是个不可爱的人。

因为 一旦一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亲密关系就失衡了,一方享受着道德优越感,那么,无论他/她的付出有多大,对方接收到的都是嗟来之食。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活得往往不真实,他们是用脑子在活,而不是用心在活。他们做事大都做的是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热爱的事情。他们往往都是无趣之人,他们不会爱别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爱。因此,他们活得往往不幸福。

你是喜欢抢占道德制高点的人吗?在婚姻里,你有道德优越感吗?

怎么评价**《无问西东》?

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讲了。

不说本片的价值观问题。

片子一开始张果果说:“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刚开始讲述了张果果在医院要帮助因为生孩子而不够手术费一对夫妇,临走时留了秘书的电话给他们,给后面的情节铺了垫。回到家,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弄饺子馅,问她怎么了?因为为了想给自己的儿子吃一顿饺子,买了最贵的肉给去了三四年的店绞成馅,谁知道店家放了很多肥肉。张果果也许看到自己的母亲一点一点把肥肉挑出来,怕麻烦,于是叫出去吃。自己的母亲对自己说:“现在的人真坏,你自己在外面工作要小心啊”,这句话确实反映社会的现实,从生活到工作。后面则讲述被上司陷害,因为故意提了一个奶粉公司不满意的案子,让CELL公司中标,Robert说如果亿家奶粉这个客户掉了,必须有人买单,可知道后面的剧情肯定是自己不能留在本公司,结果也是如此。后来去了CELL公司,担任更高的职位,自己的秘书Susan认为自己的行为一直暗含阴谋。

后面又讲述了其他三个故事,就是本片讲了四个故事,这四个故事相互独立,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玄乎承接的,划分了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四个时代的背景,最后故事反映了**的主题,下面按顺序讲起这四段故事:

第一段故事:1923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重要时期,那时候,“实业兴邦”是很多青年人的理想,清华学生吴岭澜相信:最优秀的人都读实科。可惜自己的物理成绩非常糟糕,而自己的英文和中文经常满分。梅老师问他,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不管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梅老师对他说,你忽略一件事,就是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而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在面对人生的分岔路口,十分困惑。直至听了泰戈尔的演讲,最后走出迷失,解开困惑,选择了自己更加擅长的文科,不要忘记自己的真心和真性。

第二段故事:1937年

1937年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那时候时局动荡,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来供学生读书,于是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教育免遭毁害,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出身名门望族的沈光耀就是读在这里,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武双全,前途一片光明,而教自己的老师就是第一段故事的吴岭澜。当自己想要当兵而写信给父母时,自己的母亲立马跑到自己的学校对自己谆谆教诲,自己的母亲只是希望自己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和自己喜欢的女孩生活育儿,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一生中的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是人生中幻光。自己也不想母亲难过,是的,每一个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后面日军肆意轰炸自己的祖国,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陷入了忠国和孝义的矛盾。最终他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投笔从戎加入空军,最终战死在沙场,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每天训练中,还记信给家里人,让自己的父母安心。他无数次开着战机,固定用一个姿势飞同一条线路,为孤儿、难民投下食物,给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刚开始自己的举动不被伙伴理解,后面大家自发的跟他一起投放食物,在天空下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最后战死的那一刻,那句“妈妈,对不起”,泪花从眼角而出。对母亲的小爱跟战友们的大爱是无法衡量的,通过投下食物为民族带来希望,是沉甸甸的,意义非凡。

第三段故事:1962年

王敏佳,陈鹏难过,李想是一起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陈鹏在清华攻读物理,王敏佳和李想在同一家医院工作。某天三人去看望老师发现老师被揍,王敏佳和李想便偷偷地给师母写了一封警告信,正因为这封信,彻底改变了这三个人的命运和关系。当师母根据信得字迹找到自己丈夫对应的学生时,便拿着信去找医院,说王敏佳勾引她老公,于是上面派人调查王敏佳,在调查中发现王敏佳有亲戚在台湾,谎称自己的伟大的领袖合影,在那时政治形势动荡。就这样,王敏佳开始受到猛烈的批斗,在众人的暴力殴打,自己脸部被整容,生命垂危。李想为了获得支援边疆的名额,选择袖手旁观和自己划清界限,陈鹏却挺身而出,在那时认清了到底是谁爱自己。当王敏佳被打的气息奄奄,那个罪魁祸首看了都觉得恐慌,愧疚,失魂落魄的刘淑芬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过错,跳井自杀,其实她也是可怜之人,自己供养自己爱的人上学,把饭省给他吃,可是自己得不到关爱,所以一直只能通过厮打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在自己批斗和自己心爱之人给许多人作报告时,形成了强烈对比,她看到李想如愿以偿,自己笑了,而自己的笑激发了大家的愤怒,导致后面自己被打得气息奄奄和毁容。这段故事也告示了一个道理,如果爱使两个人痛苦,不如放手,各奔东西,放手也是爱,给大家自由。

第四段故事:现代

张果果因为好心而帮助了一个生下四胞胎的家庭,对方让他给孩子取名,并后面要坚持见自己。在拼搏于尔虞我诈的职场中,自己不确定自己是否像其他人一样通过阴谋来往上爬,Robert在跟自己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本来以为救一个孩子,没想到认了一门亲戚,这种看起来好像是善意的劝告,让自己犹豫不决,两个星期不见所帮助的一家人,直到自己的的父亲在李想叔叔墓前说希望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心的事”,他最终拒绝以牺牲良心为代价换取高薪高职,而且张开怀抱迎接贫困家庭,原来他们只是感谢自己。

这四个故事都启示我们遵从内心的渴望,不顾时代的浪潮、他人的言语、世俗评价,做出自己不后悔的选择。四代人,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诠释“真实”,而“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影中经典语句:

张果果最后的独白,试图用当代语言,总结这整部影片的核心内涵,他说道,“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影片细节点很多很多,如教授让大家静坐听雨,沈光耀打开窗看外面的生机勃勃的世界;孤儿向天空看着掉下来食物的表情;沈家大堂的匾额:三代五将;成功爆炸后,陈鹏回乡摘下帽子看到脱发很严重,正是核辐射的原因等等。

问问自己,你是否听从了自己心里最真实的声音?

《无问西东》影评怎么写?

**《无问西东》不仅作为清华大学的宣传片存在,更是对当下每个迷惘不知所措青年的教育片,作为一部剧情片显然导演野心很大,并不甘于剧情的单薄浅意。四个不同时代出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导演执笔下,却被巧妙串联在一起,人生在世,只有八九不如意,尽可能做到不在乎外界种种刺激,“只问深情,不问东西”主题贯穿全片,不忘初心,坚持本心方是实现自我人生意义价值的精神情怀。

许多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人生提出各种质疑,甚至会在自己始终坚持的梦想边缘徘徊,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选择题的难度自然会上升,《无问西东》中的四位主人公,在提前了解到自己所面对人生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听从内心最真切心声,也只有这样的选择才不会令人深感遗憾。然而试想一番将主人公所遭遇问题,置于我们每一个平凡之人身上,我们在提前了解到自己人生时,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问西东》虽然为名校百年宣传片,但却也堪称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商业片,只是商业痕迹气息稍显微弱而已,拥有着高规格制作团队,邀请曾16岁就已经略有名气,编写出《十七岁不哭》的高材生李芳芳,王菲、毛不易献唱主题曲,就连幕后制作团队都是一大批精英。

外加强大演员阵容加持,张震、章子怡、陈楚生、黄晓明、王力宏齐聚一堂,共同演绎属于不同时代的青春芳华。本片囊括潸然泪下的感人剧情,令人沉思的人生哲理,还有具有流量热度影响力的当红明星,种种元素相搭糅合在一起,一部十足的商业片便诞生了,只是此商业片也并非一般**可以比拟的,无论是出品出发点,还是影片深意都已经达到了一部大片的标准。

故事围绕四条独立却又有所关联的主线而展开,将战争、爱情、历史、职业多种元素掺杂在一起,时代跨度较大,从现代到抗战时期,多次利用倒插、闪回等手法进行叙事,初次观赏时总有云里雾里之感,多处深感慌乱错杂,但最后能够将所有故事完美融合收尾,就不得不称赞导演的厉害之处了。每一段故事的主角都为清华文学才子,清华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院校内,不知孕育了多少能人异士,在影片中导演也只能呈现几个,个别人物光辉,用以彰显清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传承校训。

无论时代变迁,社会风貌如何,四条主线中的主人们都会在人生历程中经历多样性挑战,包括在现代清华校园内亦有这样一帮人,在大好岁月中对青春充满着希望热情,同样不屈服于各种阻碍。人生就是如此,在该闯荡的年纪任性一些,即使前方矛盾荆棘不断,依旧要用于挣扎,方可破茧而出。

最感受颇深也是最喜欢的片段就是雨天课堂内的“静坐听雨”了,雨水顺着房屋流淌而下,课堂内破旧不堪,雨水淅淅沥沥滴进来,就连老师的衣着都被打湿,世界很安静,屏住呼吸听那欢快敲打在物的雨声,内心无疑是一种享受。沈光耀打开窗户那一刻像是打开了他的心门一般,在望见窗外淋雨训练的人儿时,他的眼睛里散发出一道光,这一刻定然是美好而坚定的一刻,也一定程度上铺垫了他的命运。

**《无问西东》是一部你甘愿去好几刷的佳作,观影过后心里像是打翻了的五味瓶一般,很难表达出自己最全面的感情,而这也恰好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生而为人,命运虽由上天注定,但在更多时候要掌控自我人生,要把握住每一次成就自我理想信念的机会,尤其是在前进道路中,做到坚持本心,不问西东,人生不留遗憾的走过去。

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

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扩展资料:

角色:

1、王敏佳

演员章子怡

王敏佳身上有一种敢与命运抗衡的力量,为老师出头的她被一群自认为正义的群众批斗,也因此陷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甚至险些被夺走了生命,被迫害至毁容。当面对陈鹏向她表白时,她是自卑的,她经历过深入谷底的痛,影响着她的一生。

2、陈鹏

演员黄晓明

成绩十分优秀的理工男,非常认真、执着和纯粹。他和王敏佳、李想都是孤儿。在爱情面前,陈鹏对王敏佳爱得非常谦卑,他带着受伤的王敏佳返回老家,并远赴大西北研制,为新中国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