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爆裂鼓手的获奖记录

2.J·K·西蒙斯的演艺经历

3.十大经典励志**是哪些

4.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的获奖名单

5.我拿什么追上自己400的速度(爆裂鼓手)影评

6.为什么《爆裂鼓手》的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

爆裂鼓手的影评是什么_爆裂鼓手电影经典台词

由于我才疏学浅 写不出来我的感受 所以贴上在知乎上看到过的回答 希望有所帮助

如何评价**《爆裂鼓手》(Whiplash)?

Z motryx,

管中一窥那凡人飞升的瞬间

虽然这剧没什么可透,但仍然强烈建议看完本片再看本影评。

爆裂鼓手的获奖记录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爆裂鼓手观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爆裂鼓手观后感1

 F老师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下一个“查理”,将他们腿上音乐圣堂的至高点,可惜世事难料具有音乐天赋和执着进取精神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在他魔鬼般的训练下,有的学生在问鼎圣堂的道路上,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最终放弃生命;有的干脆转行去做医生;还有的根本就是他利用的工具,用来激励天才学生的潜能。

 安德鲁是个有强烈企图心的学生,在明知F在寻找鼓手的情况下,深夜练鼓吸引F老师的关注。安德鲁是个单亲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就缺少关注关爱,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在家庭聚会中也不太受关注,他和F老师一样偏执认为只有成功才有意义,忽视打鼓以外的一切,在他成为核心之后正志得意满的时候,F老师却安排了一个新鼓手来接替他的位置,以此激发安德鲁的潜能,安德鲁为了争回核心位置,放弃了女友全心投入到打鼓练习中,最后打到双手流血再用冰敷。最终在一次彩排中经过无数次的考核、精神折磨和肆虐而疯狂的打鼓后终于赢回了核心位置。却因为一场受伤不能参与比赛。F老师却轻易的放弃了他,使积怨已久的安德鲁将满腔的怒火发泄到F身上。两人在舞台中央扭打起来。使整部**节奏感加强,戏剧冲突达到顶点,人物关系具有张力。

 安德鲁心灰意冷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放弃了当鼓手,而F老师因为他指证,以虐待学生为理由被音乐学院辞退。

 故事结尾,在一次巧遇后,F老师给了安德鲁一次上台的机会,这次台下都是音乐界的大佬,对乐手过目不忘,只要一次表演失败就再也没有立锥之地。F在临开演前对安德鲁说:“我知道是你告发我的。”并故意告诉他错的乐谱,使他弹不出音符,安德鲁黯然离开了舞台,父亲张开双臂准备用爱慰藉失落的儿子。怎料剧情大逆转安德鲁转身返回舞台,控制住了局面。

 有人说这是F老师恨他告密故意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毁了他,但我认为F不需要这么大的局来毁掉安德鲁,他本身也放弃了音乐梦想,重要的是他已经没有心了,况且这么大的秀对于F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毁掉整场演出对他也没有好处。其实F是个偏执狂,一个极端的疯子,不能用一般道德水准来衡量他,他的老辣、狠毒、冷血,专门揭别人的弱点和伤痕来凌虐他的学生,以此达到刺激他们更加努力突破自己的极限超越自我。失败者对于F老说就是LOSEER不值得同情和可怜,所以加入安德鲁失败了,F也无所谓。之所以安排安德鲁参加这场秀是因为在F潜意识里面隐约预感到安德鲁很可能是他要找的下一个“查理”,最后不出所料,安德鲁用自己的坚韧征服了台上挑剔的F老师,而他自己也得到了升华,两个偏执狂的对弈折磨最后成就了彼此。他们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此刻达到了最美好的平衡。

爆裂鼓手观后感2

 《爆裂鼓手》是我近期想推荐给大家的一部优秀的影片,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切的能够体会到安格鲁的紧张、失望、欣喜若狂,期待被认可、疯狂的练习只为那的老师撇过一眼,迫切的想成功而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心理。成为一位老师,清清楚楚的明白弗莱彻爱才心切,在严厉的教导下自己的乐团绝对不能输的信念,他是天使、更是魔鬼,他优秀、严厉、认真并仍旧努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大家看到的是万众瞩目的天才,但是天才背后那双殷切只带一丝慈爱的眼光却常常被粗鲁的言语及严厉的责罚所遮盖,有影评说弗莱彻是魔鬼,他一定要赢,所以他才要毁了安德鲁,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安德鲁在小酒馆碰到弗莱彻时,已经放弃了做一名鼓手的信念,因为弗莱彻步步紧逼,才有了安德鲁最后在林肯中心那震惊四座的SOLO表演,而影片的最后是师徒二人的相视一笑,弗莱彻成就了安德鲁,也成就了自己……

 望古固有“严师出高徒”之赞誉,也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箴言,影片客观的陈述了一个19岁谢尔佛音乐学院学生安德鲁—从单亲家庭长大下自卑孤僻的男孩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在魔鬼导师弗莱彻教导下能够成为偶像鼓手一样的奋斗过程,高压教学下安德鲁不时在高喊下血肉模糊的进行练习,他太想赢,有韧性,弗莱彻第一眼就看穿了安德鲁,他想要这个学生,他知道他行,影片中期弗莱彻的学生西蒙自杀,其实他是悲伤的,这种悲伤更多的可能是他最好的学生差一点就可以做到完美了,但是仍然没有做到,我并不承认弗莱彻没有人性,相反作为教师我深深的理解JK诠释的弗莱彻的内心,在他心里,完美高于一切,也是唯一标准,这对于艺术来说,是偏执的疯狂……弗莱彻在小酒馆与安格鲁的对话让我感慨万千,“在英语中,没有任何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了”,我至今仍回味着弗莱彻对教学无穷无尽执着变态的教学方式,说他是魔鬼也好,说他没有人性也罢,抛开一切,弗莱彻如此作为是对完美水准的虔诚跪拜……他不是魔鬼,他是一名偏执的导师而已……

爆裂鼓手观后感3

 主角安德鲁·内曼曾无数次聆听偶像巴迪·里奇的《鸟乐园》,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这部**的精神源泉。看到男主安德鲁练鼓手磨破出血,敷冰继续苦练时,我在想换成是我能不能做到?之后因巴士爆胎,租车赶演出把鼓槌忘在了租车店,后急赶回取时出,满身鲜血参加演出,我又在想如果此时是我,我肯定是放弃,身体要紧!最后弗莱彻设局要将他打入尘埃,他在拥抱父亲之后,像着魔一样重回舞台,引领乐队,疯狂打鼓,我在想换成是我,我有没有勇气?又有没有实力?

 再说到安德鲁的导师弗莱彻,他剥夺了学生正常的生活,温和的情绪,把他们的自尊摔在地上,竭尽所能的侮辱他们。因为弗莱彻非常清楚,这是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方法,它能最快的'逼出一个人的上限,并检验他是不是真的是干这一行的料筛选出真正能承受摧残的料子,把他们逼成大师。

 还有对于复仇的感触,复仇分两种,第一种是曾经拥有什么,结果被人无情的夺去,你为了把它抢回来,涌起滔天的怒火,奋起滔天的干劲,力量之大,且绵绵不休。第二种,是需要去证明什么。证明自己不是怪胎,证明自己并不无能,证明自己有价值,证明自己不该被无视。力量之强,能逼出人的极限!就像**的主角一样,他没有办法放弃靠音乐出人头地的愿望,家人对他的嘲笑,女友对他的不解,父亲的摇摆不定,同辈的竞争压力这些都想让他证明自己。他要成为这个圈子里最顶尖的人。他要被人记住。他宁愿酗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美国人晚餐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红光满面的活到90岁,死后没人记得。

 为了练琴,不在乎身体健康,练到满手是血,放弃爱情,放弃所有的空闲时间,这就是练得比别人好的代价,这就是成功的代价。在传统励志片中,似乎总是宣传着一种思想,只要努力,只要用心,就什么都可以做好,就可以办到。但是有些时候,成功并不是只要你努力,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你必须要放弃些什么,这样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到最好。你不想碌碌无为一生,你想被世人记住,你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艰苦上千上百倍的努力,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追求音乐,不疯狂不成魔,是不能成为大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业上成功的人,在感情上都没有好的结局,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好,人生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很多的天才都是疯子,我觉得这是必须的,追求艺术,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必须要有一种大家都没有的毅力,冲劲,闯劲。天才永远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对待事业,不能有满足的想法,有时需要别人逼你一把,需要精益求精,永远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得到最好的,这是培养天才的方法,培养顶尖人物的方法,如果你真的要成为顶尖人物,就必须承担这些,唯有全力前进,才有可能达到你所预想的成功。

爆裂鼓手观后感4

 这部**的精彩之处在于架子鼓音乐的爆发力,对于教育,也是让人深思的,如果靠打骂取得成功,结局就有可能暗含着悲剧,但**中打骂也的确激发出了人的才能。成功的经历很重要,难道温柔真的不能让人成功?没有柔情只有爆发力的作品是否能流传久远?

 **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有一个成功的结局,但**中也揭露了育的一个悲惨。一个著名音乐学院的老师是出了名的魔鬼老师,一个考入这所学院的勤奋学生被这个老师的乐队选中当鼓手。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处处打压学生,扔椅子扇耳光,这个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了首席鼓手,但他在比赛时,却迟到了。学生因急于赶到台上,出了,但还可以跑到台上敲起了鼓,因老师的责备,他对老师大打出手,被音乐学院开除。而却有调查人员来找这个学生,让他把老师上课时的暴力状态讲出来,这个老师也离开了音乐学院。

 这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这个魔鬼老师的指导下成功了,但后来却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老师在上课时得到这个噩耗,伤心的哭了起来,他心爱的学生呀。

 之后老师与学生在一个音乐节上遇到,老师邀请学生去参加他带的乐队,学生去了,却在台上遭到了羞辱,这个魔鬼老师还是继续在打压学生,学生也一怒而即兴创作出来一首非常成功的爆裂音乐。

 **的故事不算复杂,最精彩之处在于,老师与学生的演技,及最后那段爆发力超强的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当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爵士音乐,优美而有力量,滋滋的音调似想象中鹰翅划过长空会发出那样的声音一样,让人们的想象力无边无际。

 最让我感到观赏价值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扮演者,都是演技高超的人,老师的指挥动作是那么有力量,仿佛音乐世界在他的指挥下突然停止,忽又开始鲜活。

 结尾也是很好的,在学生演奏过已有曲目之后,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架子鼓曲,师生四目相对露出笑脸,之后,在两声镗镗声中结束。我从一个音乐外行的角度仔细听了那首架子鼓曲,感觉学生是模仿了生活中的雨声,击打出激烈而优美的音乐。雨过天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的内心也是如此,经历波澜,更要洗刷忧伤,人才能神奕奕,生活在所发现的美好之中。

爆裂鼓手观后感5

 刚看完《爆裂鼓手》的时候,竟然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我猜中了结局,没猜到过程,如此爆裂。这是一个关于教义的故事,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如同《死亡诗社》般的春风化雨,而是类似《黑天鹅》经历剧痛然后裂变破茧的黑色童话。

 记得当时还暗想,由于人性本能趋向心灵舒适区,我们还是更希望被慢慢启发然后受到感召开始走上康庄正途吧,谁希望天天被辱骂折磨?再转念一想,会不会就是因为没有被真正地逼过,才如此平庸,或许自己90%的天赋就被如此温吞的生活埋没了也说不定呢!之后好几天都在懊悔和愤恨,看看,都怪我妈当初心软最终没有逼我继续学琴,不然以当年的乐感,那必须能去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啊!也怨自己,读书的时候每天竟然趴在桌上睡觉然后回家看电视,为什么没有多看看书,再多点有意义的活动,可惜错过了最黄金的时间,不然现在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啊!……

 诸如此类的悔恨太多,萦绕了好些日子。直到前两天无意中看了《最强大脑》中日对抗赛的重播,才恍然大悟,“狠”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能代表国家参加《最强大脑》的自然都是脑中佼佼者,脑力上非我等凡人所能企及。不过看着这些异人冷静地以各种匪夷所思的形式完爆我们的常识认知,除了惊叹,似乎也不能再有多余的动作。那一期中最后一轮决定胜负的数字心算,日本队那个叫笹野健夫的男人已经是世界心算冠军,在自述中了解到他是在一次意外之后发现自己突然在记忆和数字方面有了某种惊人的能力,并且在训练之下夺得了日本的全国冠军,片尾他以日本人特有的方式表现他的决心和努力“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努力。我一定会努力的!” 当时看到这里觉得有点隐隐的不妥,但是说不出哪里有问题。随后的比赛中年纪最小的9岁日本小女孩辻漥凛音却几乎以碾压全场的姿态为日本队拿下赛点。她实在太快,在其他三位选手还在算的时候,她已经得出结果甚至进行了验算,按下抢答器的时候把其他几位吓得不轻,继而引爆全场惊叹。这是怎样的天才和速度。

 到了他们这一步,比拼的还会是努力吗?天才之所以被人膜拜艳羡,就是因为这天赋的才能只临幸那极少数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人则庸常如尘,只能仰望。而即使身为天才,也有大小之分。因此即使是作为世界冠军的笹野健夫再怎么努力,应该也很难赶上那个九岁的小女孩。她还那么小就已经初露惊人的天赋,如果再训练一番,很难想象别人如何超越。天赋异禀的人,永远让人望尘莫及。

 莫扎特不就是这样的天才吗?才华凛冽得叫人叹为观止,死对头萨利埃里即使要了他的命还是不得不拜服于莫扎特的天才之下。其实普通人眼里作为首席乐师的萨利埃里已经很优秀,而只有萨利埃里自己知道,他终其一生也比不上莫扎特,那些鬼斧神工的音符又岂是努力能得出来的,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毁掉这个奇迹。最恨和最欣赏莫扎特的,都是萨利埃里吧,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莫扎特的好。

 试想,如果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天才和裂变的潜质,小鼓手就算打断自己的手,也不会出现灵光乍现最后惊艳全场的时刻。真正的大天才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即得到上帝手把手的指点,继而出现神迹,小天才可能还要靠极致的努力和近乎疯狂的执念才能走进光圈,而凡人如你我,或许终此一生也未必靠近过那光芒。

 所以,没有鸡汤,没有热血,事实就是,如果你不是天才,其实努不努力,有多努力,最后只是决定了你能在多高的地方进行仰望罢了。

爆裂鼓手观后感6

 《爆裂鼓手》作为一部充斥了专业音乐因素的**,它走的不是《爱乐之城》的文艺风,讲唯美的小情调,而是贯穿始终的暗黑与压抑,和励志。

 之所以引起许多人关注并且肯定,是因为它特殊的风格和“搏命”一般的执着。安德鲁在追逐鼓手之梦的路上其实已经很努力了,躲在灯光昏暗的琴房里练习以追求更快的节奏,不断突破,总是汗流浃背地重复着击鼓的动作,这是很多普通人的经历,他们没有出色的天赋,却深深热爱着某件事物,执着得很;但是弗莱彻——这个在整部影片里不断散发压抑气息的恶魔老师,在他的眼中,天才,是绝处逢生,是受尽屈辱和苦痛后坚持自我。

 当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平凡人遇到这个想法偏执性情古怪的老师,他们的矛盾在激化,安德鲁进入了乐团,却在得到主鼓手的位置后又失去,尝过在人群中耀眼而成功的滋味,便再也不肯放手。他为了赶上一场重要的乐团比赛,即使出了仍捂着血淋淋的脑袋赶到音乐厅,鼓上沾满了血。

 他对主鼓手的位置执着得几乎搏命,每次击鼓,留下的是大片大片的血,像是在用鲜血演奏这爆裂的鼓声,触目惊心。

 执着成才的路上,总有人像他一样迷失了方向,疯狂地追求,反而弄不清值不值得,从前的努力仿佛昭告着这个梦想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手,于是人们用尽各种方式,无论是压榨别人,还是压榨自己,都处于疯狂的状态。

 执着的时候,不求大胆无畏地向前冲,先冷静理性地思考思考——你最初想要得到什么?得到以后,你付出的代价,还值得吗?

 我们曾经或现在或未来在为执着的东西付出很多东西,无论当初是不是以成才为目的,我们都应在执着中善待自己,听从内心,明确方向,外界条件如何恶劣,我们总有办法避开或解决,但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强大。

 成才路上,执着不是标杆,而是你强大的标志。

J·K·西蒙斯的演艺经历

年份奖项  名称  获奖者类别2014  第67届戛纳**节同志棕榈奖达米恩·查泽雷提名第30届圣丹斯**节评审团大奖-剧情片达米恩·查泽雷获奖 第20届评论家选择奖最佳影片《爆裂鼓手》提名 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获奖 2015    第68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提名 第72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获奖 休斯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获奖 丹弗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获奖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爆裂鼓手》提名 最佳男配角  J·K·西蒙斯获奖 最佳改编剧本《爆裂鼓手》提名 最佳剪辑《爆裂鼓手》提名 最佳音效剪辑《爆裂鼓手》提名 最佳音响效果《爆裂鼓手》获奖 第35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获奖 第65届美国**剪辑工会最佳剪辑奖《爆裂鼓手》提名 第30届美国独立**奖   最佳剪辑 《爆裂鼓手》获奖 2016第39届日本**学院奖最佳外国**  提名

十大经典励志**是哪些

J·K·西蒙斯大学时就热衷表演,后来进入到好莱坞工作,但演的都是一些小角色。

2002年开始,J·K·西蒙斯饰演了《蜘蛛侠》系列影片中彼得的老板约拿·詹姆森 。

2012年2月,J·K·西蒙斯出演的影片《老小孩》在美国上映 。

2013年4月,J·K·西蒙斯出演的乔布斯传记**《乔布斯》在美国上映 。

2014年10月10日,J·K·西蒙斯作为配角出演的《爆裂鼓手》在美国上映,他在剧中饰演残暴音乐老师 。12月1日,纽约影评人奖率先揭晓,J·K·西蒙斯凭借在**《爆裂鼓手》中的表演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接着,J·K·西蒙斯凭借在**《爆裂鼓手》中的表演获得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与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奖 。12月10日早晨,第21届美国演员工会奖公布提名名单,J·K·西蒙斯凭借在**《爆裂鼓手》中的表演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 。12月16日,美国评论家选择奖公布了年度提名名单,J·K·西蒙斯凭借在**《爆裂鼓手》中的表演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 。

2015年1月3日,2014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正式揭晓,J·K·西蒙斯凭借在**《爆裂鼓手》中的表演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1月10日,第68届英国**学院奖正式曝光提名名单,J·K·西蒙斯凭借在**《爆裂鼓手》中的表演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 。1月16日,J·K·西蒙斯首次开口间接证实了自己加盟影业的《金刚:骷髅岛》 。1月25日,第21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揭晓,J·K·西蒙斯凭借在**《爆裂鼓手》中的表演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2月21日,第30届美国独立精神**大奖在加州圣莫尼卡举行,J·K·西蒙斯凭借在**《爆裂鼓手》中的表演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2月22日晚,第87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在洛杉矶举行,J·K·西蒙斯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

2016年,在美国华纳DC出品的大片《正义联盟》中饰演戈登局长 。《会计师》10月上映,与本·阿弗莱克、安娜·肯德里克、JK·西蒙斯,集结在这部**中 。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的获奖名单

励志**有好多,下面是一些很励志的**。

1、《肖申克的救赎》 现代版本的《基督山伯爵》,曾经一度成为我最大的精神支柱。这部1995年拍摄的片子,无论从各方面讲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情节的紧凑,主题的深刻,演员的阵容,音乐的配合,所以获得了8项奥斯卡提名,更成为影迷心中的励志经典。当安迪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爬出监狱下水道和排泄管后,脱去衣衫,伸出双臂去拥抱自由的风雨的时候,相信观众都有些热血沸腾吧。?

2、《阿甘正传》 美国近代史的缩影。无需多言的经典,也是当年《肖申克的救赎》的强劲对手。?

3、《勇敢的心》 史诗般的片子,主题深沉凝重却又不失轻快,场面宏大,视觉和音乐效果一流,优美流畅。虽然最后结局令人遗憾,但其悲壮程度足可以感染所有的观众。?

4、《美丽心灵》 该剧就是根据经济学家那什的真事改编,一个80岁时凭自己20岁的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生活的强者,一辈子都在和自己严重的幻想症做斗争。

5、《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6、《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公然顶撞院长,并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用智慧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兰彻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绰号“消音器”的查尔图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然而毕业时兰彻却选择了不告而别。

我拿什么追上自己400的速度(爆裂鼓手)影评

最佳影片:《美国荣耀》

最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神秘之河》

最佳编剧:沙里·斯普林格·博尔曼、罗伯特·帕西尼《美国荣耀》

最佳男演员:比尔·默里,《迷失东京》

最佳女演员:查理兹·塞隆,《女魔头》

最佳女配角:派翠西亚·克拉克森,《心灵驿站》、《四月碎片》

最佳男配角:彼得·萨森加德,《欲盖弥彰》

最佳外语片:《没有过去的人》

最佳纪录片:《成为或拥有》 最佳影片:《拆弹部队》

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

最佳男主角:杰里米·雷纳《拆弹部队》

最佳女主角:尤兰达·莫洛《塞拉菲娜》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沃尔兹《无耻混蛋》、保罗·施奈德《闪亮的星》

最佳女配角:莫妮克《珍爱》

最佳剧本:科恩兄弟《严肃的人》

最佳外语片:《夏日时光》(法国)

最佳纪录片:《阿格尼斯的海滩》

最佳摄影:克里斯蒂安·贝格尔《白丝带》

最佳造型设计:纳尔森·洛瑞《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最佳影片:《社交网络》61分

第二名:《卡洛斯》29分

第三名:《冬天的骨头》18分

最佳导演:大卫·芬奇《社交网络》66分

第二名: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卡洛斯》 36分

第三名:罗曼·波兰斯基《影子写手》 29分

最佳男主角:杰西·艾森伯格《社交网络》 30分

第二名:科林·费斯《国王的演讲》 29分

第三名:埃德加·拉米雷兹《卡洛斯》 29分

最佳女主角:乔凡娜·梅索兹殴诺《征服》 33分

第二名:安妮特·贝宁《孩子们都很好》 28分

第三名:莱丝利·曼维尔《又一年》 27分

最佳男配角:杰弗里·拉什《国王的演讲》 33分

第二名:克里斯蒂安·贝尔《斗士》 32分

第三名:杰瑞米·雷纳《城中大盗》 30分

最佳女配角:奥利维亚·威廉姆斯《影子写手》 37分

第二名:艾米·亚当斯《斗士》 28分

第三名(并列):梅丽莎·里奥《斗士》 23分、杰基·韦佛《动物王国》 23分

最佳剧本:艾伦·索金《社交网络》 73分

第二名:大卫·塞德勒《国王的演讲》 25分

第三名:罗伯特·哈里斯、罗曼·波兰斯基《影子写手》 19分

最佳外语片:《卡洛斯》(法国)31分

第二名:《预言者》法国22分

第三名:《白色物质》法国16分

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 25分

第二名:《从礼品店出发》 21分

第三名:《归途列车》15分

最佳摄影:《大地惊雷》31分

第二名:《黑天鹅》27分

第三名:《在某处》 最佳影片:《忧郁症》 29分

第二名:《生命之树》 28分

第三名:《一次别离》 20分

最佳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生命之树》 31分

第二名:马丁·斯科塞斯《雨果》 29分

第三名:拉斯·冯·提尔《忧郁症》 23分

最佳男演员:布拉德·皮特《点球成金》 35分

第二名:加里·奥德曼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讲》 22分

第三名:让·杜雅尔丹《艺术家》 19分

最佳女演员:克尔斯滕·邓斯特《忧郁症》 39分

第二名:尹静姬《诗》 25分

第三名:梅丽尔·斯特里普《铁娘子》 20分

最佳男配角:艾伯特·布鲁克斯《亡命驾驶》 38分

第二名: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初学者》 24分

第三名:帕顿·奥斯瓦尔特《脱线女王》 19分

最佳女配角:杰西卡·查斯坦 《生命之树》/《给我庇护》/《帮助》 30分

第二名:Jeannie Berlin 《玛格丽特》 19分

第三名: 谢琳·伍德蕾《后人》 17分

最佳剧本:《一次别离》阿斯哈·法哈蒂 39分

第二名:《点球成金》斯蒂文·泽里安/阿伦·索尔金 22分

第三名:《巴黎》 伍迪·艾伦 16分

最佳摄影:《生命之树》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76分

第二名:《忧郁症》 Manuel Alberto Claro 41分

第三名:《雨果》罗伯特·理查德森 33分

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阿斯哈·法哈蒂 67分

第二名:《秘境里斯本》 拉乌·鲁兹 28分

第三名:《勒阿弗尔质》 阿基·考里斯马基 22分

最佳纪录片:《被遗忘的梦的洞穴》 沃纳·赫尔佐格 35分

第二名:《阻断者》 史蒂夫·詹姆斯 26分

第三名:《凝望深渊》 沃纳·赫尔佐格 18分

最佳实验**奖:肯·雅各布斯 最佳影片

1.《爱》28分

2. 《大师》25分

3. 《刺杀本·拉登》18分

最佳导演

1.迈克尔·哈内克《爱》27分

2.凯瑟琳·毕格罗《刺杀本·拉登》24分

2.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大师》 24分

最佳男主角

1.丹尼尔·戴·刘易斯《林肯》59分

2.丹尼斯·拉维特《神圣车行》49分

2.乔奎因·菲尼克斯《大师》 49分

最佳女主角

1.艾曼纽·丽娃《爱》 50分

2.詹妮弗·劳伦斯《乌云背后的幸福线》42分

3.杰西卡·查斯坦《刺杀本·拉登》32分

最佳男配角

1.马修·麦康纳《魔力迈克》、《伯尼》27分

2.汤米·李·琼斯《林肯》22分

3.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大师》19分

最佳女配角

1.艾米·亚当斯《大师》34分

2.莎莉·菲尔德《林肯》23分

3.安妮·海瑟威《悲惨世界》13分

最佳纪录片

1.《守门人》 53分

2. 《这不是一部**》 45分

3. 《寻找小糖人》 23分

最佳**剧本

1. 《林肯》 59分

2. 《大师》27分

3.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19分

最佳摄影

1. 《大师》60分

2. 《007大破天幕杀机》30分

3. 《刺杀本·拉登》21分 最佳影片:《醉乡民谣》23分

第二名:《美国》17分

第三名:《为奴十二年》16分

最佳导演:科恩兄弟《醉乡民谣》 25分

第二名:阿方索·夸隆《地心引力》18分

第三名:史蒂夫·麦奎因《为奴十二年》 15分

最佳男主角:奥斯卡·伊萨克《醉乡民谣》28分

第二名:切瓦特·埃加福特《为奴十二年》19分

第三名:罗伯特·雷德福《一无所有》13分

最佳女主角:凯特·布兰切特《蓝色茉莉》57分

第二名: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阿黛尔的生活》36分

第三名:朱莉·德尔佩《爱在降临前》26分

最佳男配角:詹姆斯·弗兰科《春》24分

第二名:杰拉德·莱托《达拉斯买家俱乐部》20分

第三名:巴克哈德·阿布迪《菲利浦船长》14分

最佳女配角:詹妮弗·劳伦斯《美国》54分

第二名:卢皮塔·奈扬厄《为奴十二年》38分

第三名(并列):萨莉·霍金斯《蓝色茉莉》18分、蕾雅·赛杜《阿黛尔的生活》 18分

最佳剧本:朱莉·德尔佩、伊桑·霍克、理查德·林克雷特《爱在降临前》 29分

第二名:科恩兄弟《醉乡民谣》 26分

第三名:大卫·O·拉塞尔、艾里克·辛格《美国》18分

最佳摄影:《醉乡民谣》28分

第二名:《地球引力》26分

第三名:《内布拉斯加》17分

最佳纪录片(并列):《杀戮演绎》20分、《在伯克利》20分

第三名:《利维坦》18分

最佳外语片:《阿黛尔的生活》(法国)27分

第二名:《天注定》(中国)21分

第三名:《绝美之城》(意大利)15分

尚未在美国上映的最佳影片:蔡明亮《郊游》和《藏起你的笑脸》 最佳**:《再见语言》25分

第二名:《少年时代》24分

第三名:《鸟人》&《透纳先生》10分

最佳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少年时代》) 36分

第二名:让-吕克·戈达尔(《再见语言》) 17分

第三名:迈克·李(《透纳先生》) 12分

最佳男演员:蒂莫西·斯波(《透纳先生》) 31分

第二名:汤姆·哈迪(《洛克》) 10分

第三名:拉尔夫·费因斯(《布达佩斯大饭店》)&华金·菲尼克斯(《性本恶》) 9分

最佳女演员:玛丽昂·歌迪亚(《移民》《两天一夜》)80分

第二名:朱丽安·摩尔(《依然爱丽丝》) 35分

第三名:斯嘉丽·约翰逊(《超体》《皮囊之下》) 21分

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爆裂鼓手》)24分

第二名:马克·鲁法洛(《狐狸猎手》) 21分

第三名:爱德华·诺顿(《鸟人》) 16分

最佳女配角:帕特丽夏·阿奎特(《少年时代》) 26分

第二名:阿伽塔·库雷斯扎(《修女艾达》) 18分

第三名:蕾妮·罗素(《夜行者》) 9分

最佳纪录片:《第四公民》56分

第二名:《国家美术馆》19分

第三名:《夜宿人》17分

最佳剧本: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 24分

第二名(并列):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尼可拉斯·迦科波恩、Alexander Dinelaris、阿曼多·波(《鸟人》)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性本恶》) 15分

最佳摄影:迪克·蒲波(《透纳先生》) 33分

第二名:戴瑞斯·康吉(《移民》) 27分

第三名:Fabrice Aragno(《再见语言》) 9分

**遗产奖  

Ron Magliozzi & Peter Williamson (当代艺术博物馆)

Ron Hutchinson(the Vitaphone Project) 最佳影片:《聚焦》

最佳剧本:《聚焦》

最佳导演:托德·海因斯《卡萝尔》

最佳男演员:迈克尔·B·乔丹《奎迪》

最佳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 《45周年》

最佳男配角:马克·里朗斯《间谍之桥》

最佳女配角: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锡尔斯玛利亚》

最佳摄影:爱德华·拉奇曼《卡萝尔》

最佳外语片:《廷巴克图》

最佳非剧情片:《艾米》

为什么《爆裂鼓手》的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

我高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名字叫做《我生命的速度》。具体内容到现在我只能记得一个梗概,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学短跑健将在一次校外集体活动的中丧失了全部的同学、队友、教练甚至女友,经历如此伤痛之后他彻底封闭了内心,通过无休止的练习和比赛强压着这段回忆,这却反而使他抛掉所有旁骛,打破了一个个记录,一越成为无人能及的短跑冠军。无意识中跑步已经不再是他爱好的一项运动,而是用来躲避自己对于逝者按捺不住的怀念。这个故事,其实就是《爆裂鼓手》的温情版演绎。

Andrew自幼就没有母爱,父亲虽然对自己百般呵护,却并不了解这个脆弱的儿子内心真正的所需。他像大部分成年人和为人父母一样,认为“Dying broke and drunk and full of at the age of 34 is not exactly my idea of success”。Andrew虽然从来没有责怪过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却也从未真正将自己的“鸿鹄之志”完全给他老人家讲明白,他宁愿选择在家庭聚餐上不欢而散,而不愿在与父亲难得的单独相处中多说几句话。对于这个少年来说,成为顶级爵士鼓手的梦想在他全身暗涌着,任何不能真正了解的人的介入都是干扰。

而唯一真正了解Andrew想法和渴望的人就是Fletcher。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他和Andrew所追求的事物其实是一样的——无出其右的巅峰。Fletcher的巅峰是亲手打造出一个完美的爵士乐手。但是有一个问题,Fletcher似乎对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并没有一个彻底的标准,他对Casey Sean很满意,却并不因此收手。Fletcher把“Jo Jones一钹砸出Charlie Parker”的故事奉为经典,而他的偏执则在于,他没明白真正使“Charlie Parker”成为“宗师Charlie Parker”的其实是这个乐手自己的努力,而不是Jo Jones那不疼不痒的一钹。

相同的是Andrew和Fletcher都了解要是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成为顶级爵士鼓手,速度是绕不开的基本功。因此Andrew从影片一开始的练习到争夺Core Part,再到影片结尾华丽丽的solo,都在展现自己一步步对速度的追求和掌控;而Fletcher也因为仅仅一个小节的速度不达标而轮番蹂躏三个鼓手,“今晚这三个娘炮里没一个能打出400的速度就没人能回家”。作为一个半吊子的吉他手,我不了解爵士鼓的要领,但是在现代音乐里面大部分乐器演奏的基础都是速度,爵士鼓要Swing起来,节奏和音色控制非常重要,但是没有速度这些肯定都是空中楼阁。Andrew和Fletcher都对此深信不疑,为了“400的速度“,一个以近乎疯魔的姿态练习,一个则成为了“鞭打”着几个在镲片上筋疲力尽的跑步者的暴君。

Fletcher对Andrew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Not quite my tempo”,速度之外的灵魂可能就是节奏,对爵士鼓如此,对这两人也是如此。Andrew从遇见Fletcher开始就一直在试图合上他的节奏。前半部分这师徒两人还是有着极大的性格落差——Andrew对周围环境敏感,对自己的技术不抱有自信,但Fletcher的一句“You’re here for a reason”激发了他的信心,而到第三个鼓手介入争夺自己的Core Part时,Andrew脆弱内心里的兽性被完全激发。说脏话、争吵、斗殴,Andrew的节奏从温良一步步变得凌厉,也在不知不觉中合上了Fletcher的拍子。

速度和节奏贯穿着整部《爆裂鼓手》,就像一场双脚凝着鲜血的短跑一样。在这场短跑的前50米Andrew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追求的终点,“I'd rather die drunk, broke at 34 and he people at a dinner table talk about me than live to be rich and sober at 90 and nobody remembered who I was.”相信每一个追求灵性生活,或者俗点说有着音乐梦的人都会被这股情绪里的热气和血性点燃。但在Fletcher逐渐介入这场短跑并一点点掌握主导之后,Andrew跑偏了。Fletcher有意无意地安插着Andrew的竞争对手,随时都准备着把他从领跑的位置拽下来。这时候的Andrew看不到终点,他被这两个夹着他跑的cunt挡住了视线,他想的只是怎么样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领跑而已。

这种不安全感在Andrew的心里根深蒂固,Fletcher只不过是当了一回强力催化剂。家庭环境的缺失,父子之间相爱但却无法真正理解的隔阂,没有朋友,这些都是造成Andrew强烈的不安全感的原因。在这个shattered heart周围真正理解他的恰好是Fletcher,悲剧的是这个知己却不是什么良师益友,他利用着Andrew的脆弱和天赋来打造自己的巅峰。而Fletcher追求卓越的极端方式和音乐理念却不知不觉感染了Andrew,后者为了寻求长久以来缺乏的安全,选择了和他的导师一样的道路,用形式上的顶级和巅峰武装自己的脆弱。这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带来的情绪和技术的畸变,烈度之猛连它的缔造者Fletcher自己都始料未及。

师徒两人演绎着一种相爱相杀式的伦常,在这场虐恋和疯魔对决中两人时常交换着位置和角色。在结尾的最高潮部分一直被动着的Andrew终于掌握了主动——速度和节奏。他利用一段速度超群的solo震惊四座,连暴君教练都毫无插足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把整场演奏剩余的tempo全部从Fletcher手中抢夺了过来,——“I’ll cue you in”,这股破釜沉舟带来的风林火山之速前无古人。“This is my Charlie Parker”,Fletcher的自私和报复却无意间创造出了自己一直渴望的巅峰,这时候他也无暇顾及愤怒和私心,因为他牺牲了无数人等来的时刻就此一会儿。在两人完全合上tempo的最后十分钟,镜头在Andrew惊惶又爆裂敲击中疯狂剪辑,汗水浸湿徒弟的背脊,师父脱去外衣,两人双双到达高潮。

影片在此戛然而止,好似巅峰之后迅速跌落虚无境地。在一曲Caran结束之后还兀自演奏着的Andrew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法回头的平行世界,逐渐暗淡下来又突然全部打在他的鼓架和汗水上的黄光就像是他仅有的信标。他奔跑的速度已经无人能及了,可是开跑时留有的灵魂和信念全部在反复残杀之后被远远抛在身后,仅剩下一对血迹斑斑的双脚跟上自己终于超越了400的速度。

本片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主要媒体的影评也多少在这一点达到共识,大概正是为此。片中固然有励志的成分,但是成功的代价是少年纯真的丧失,如果本来尚有纯真的话。

结尾高潮处中的观众畅然拊掌,其实是庆祝这种扭曲哲学的胜利——鼓手大概经此洗礼,从此更加坚定目标,不顾旁人,不择手段,从而一帆风顺。更可怕的是,等他自己成为别人的老师,恐怕也要把这样的哲学传递下去了。

相对于严师是否定出高徒、学艺之路如何逼迫自我突破极限这类常规主题,影片提出的问题更集中于追求极致(无论目标是艺术的完美还是名利的丰收,也无论是否关于音乐)和葆有灵魂的平衡取舍。

扩展资料

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是一部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保罗·雷瑟等主演的音乐、剧情类型的**,于2014年10月10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名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挑战自己的极限、追逐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 2015年,J·K·西蒙斯凭借该片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内容简介

19岁少年安德鲁成长在单亲家庭,以乐手查理·帕克为目标,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进入正规乐队,同时也开始为追求完美付出代价。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与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唯一理解他的是弗莱彻,但后者的暴躁与喜怒无常扭曲了这段师生关系,更让安德鲁耳濡目染,连带自身的性格亦发生变化。最后当安德鲁终于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他才惊恐的发现原来弗莱彻一直等着将他打入尘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