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样去写好记录片影评?

2.大黄山纪录片第一集专业影评

3.哪位帮我找一篇纪录片《空山》的影评,谢过~

纪录片影评开头万能句_优秀纪录片影评开头模板简单

“候鸟迁徙的 故事 ,是一种承诺,一个回归的承诺。它们的旅程,飞越数千里,当中危机重重,目的只有一个:生存,候鸟大举迁徙,是为生存搏斗。”除了飞行,他们别无选取。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迁徙的鸟 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制片的**《迁徙的鸟》。在这一个小时的影片中,我感受到了鸟类迁移的艰难,竟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影片里的风景拍得美极了:有湛蓝、广阔的天空;清澈见底的湖水;洁白如玉的雪山;还有那优雅的仙鹤展翅翩翩起舞,看那姿态似行云如水,轻盈、舒展;再看那高贵的天鹅头颅相抵,与水中的倒影、交辉相映;最后再看那成群结对的海鸥一齐飞行,气势磅礴。

在《迁徙的鸟》里,我最喜爱的部分就是在亚马逊丛林里有很多只鸟被可恶的人类抓住了,但是其中有一只机灵的鹦鹉偷偷的用嘴打开笼子,逃脱可恶的人类的手掌心的场景,搞笑极了!

迁徙的鸟观后感

《迁徙的鸟》花了雅克·贝汉4年时刻;耗资4000多万美元;拍摄队伍多达600人,其中包括17名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景点从寒冷的南极到炎热的沙漠,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胶片长达460多公里。在4年的拍摄过程中,雅克·贝汉的队伍用了整整一年来亲近鸟类,让它们逐渐习惯人和各种摄影器材,让它们渐渐觉得这些东西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甚至觉得人就是它们的同类。

其次,无法忘怀的是片子那悠扬自然动听美妙令人如痴如醉的音乐,配上那天籁似的鸟声,那森林的山风,那拍岸的海涛,还有其余各种大自然纯净的声音,再加上高科技的数字音效,观众一下子仿佛身临其境,跟随着音乐或缓或急,或简单或悲伤。

当我们以为已忘却了这世间的尘嚣时,是那清脆的枪声,又让我们不得不从鸟儿的喜怒哀乐中回到现实中来,回到这个残酷甚至残暴的现实。正是靠超凡的影片剪辑,才得以将460公里的胶片浓缩成92分钟的精彩,没有丝毫杂乱,没有半点沉闷,一切就这么静静地展示着。据统计,整个片子“不超过十句解说,不超过二十句字幕”,没有任何的说教和 口号 ,正是这种“留白”这种逼人的自然,从内心深处打动了观众,并留给了观众更多时刻静静地去思考去感受。

而片子的背后,最我令我折服的是导演和剧组人员在拍摄过程表现出来的那种坚韧,那种决不罢休的精神。投入再多金钱,投入再昂贵的设备,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有这部片子。历经了千辛万苦的守候,我想拍摄组必须也随着鸟儿经历了一次人生征途的迁徙,甚至换来人生的大澈大悟。

大自然是让人慑服的,一切生灵在高空的镜头下没有贵贱之分,都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要让人类更多朋友,让地球更加祥和,我们就就应放下手中的刀枪,放下心中的刀枪。

《迁徙的鸟》观后感

关于《迁徙的鸟》,总有太多溢美之词难于言表。影片力求客观地纪录了一场关于鸟类迁徙的梦,而创作者的摄像机亦经历了这一场长途跋涉的飞行。候鸟迁移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应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海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猎食…鸟类的迁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尽管途中充满了艰难险阻,候鸟应对逆境不屈不挠,克服着自然环境中的重重困难,它们的族群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以延续。

而人类在鸟类的迁徙过程中扮演了各种各样的主角:一位老妇人为迁徙的鹤送上食物;在有些地方,候鸟遭到射杀;一只还不会飞翔的雏鸟被联合收割机碾过;一只候鸟陷在工厂的泥浆里,无法逃脱……鸟类绝望的反抗中,人心的卑劣与渺小亦凛然曝晒于外,工业时代对大自然的玷污无情得令人汗颜。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配乐。有人称经盛赞该片的配乐“拥有如尼般接近太阳的气魄”,充溢着独属于梦想时代的宏大情怀。纵观影片中鸟类群翔的段落,那适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或而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或而是空灵圆润的女高音独唱,与影片中的自然声效完美地弥合成一体,相映成章,透露出一股莽莽苍苍的悲怆之气。除去现场音效,音乐的烘托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作为与情感有直接联系的元素往往能够深入到内心世界,将主角的感情,思绪以及发展的剧烈激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型数字纪录片《迁徙的鸟》无论从拍摄技巧还是资料上,均带给了我们久违的惊喜,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全新的视听完美感受,这也是**史上划时代的创新。那种应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

迁徙的鸟观后感

这天老师给我们看了《迁徙的鸟》这部**。(lz13)在**中,我们认识了美丽的灰雁、高贵优雅的大天鹅、会轻功水上飘的克拉克水鸟、还有白鹳……

刚开始的时候,由严寒到清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随着春天的到来灰雁、斑头雁、大天鹅、沙丘鹤飞回来了,它们飞过海洋,飞过繁华的城市,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荒凉的沙漠,虽然鸟类在自然界都有天敌,但它们最大的敌人还是人类。

我看见:在金黄的草原上,鸟类的家园被破坏;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儿被扼杀;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休憩的鸟儿被城市污水给淹没。这一切谁造成的!是人类!我们就应好好的问问自己。

当然**里面也有好人。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只灰雁被渔网缠住脚了,幸亏有一个小男孩碰到了那只灰雁,及时地把它救了出来,才赶上队伍。老奶奶向迁徙途中休息的白鹳送食物。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这也说明了人和动物能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虽然不能到森林里保护每一个小动物,但我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迁徙的鸟观后感

看完《迁徙的鸟》,我依然羡慕鸟儿,羡慕它们能如此简单地将神州大地的美色尽收眼底。苏老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若换是鸟儿,恐怕就不能引起这么多共鸣来,毕竟这种事情对它们来说实在容易了,容易得就象我们 炒菜 时任我们多加点盐还是多加点酱油那样。

只是,这种羡慕开始有了一种沉重。

“侯鸟迁移的故事,是一种承诺,一个回归的承诺。它们的旅程,飞越数千里,当中危机重重,目的只有一个:生存,侯鸟大举迁移,是为生存搏斗。”随着那个挣脱猎网的灰雁(Greylaggoose)腾空而起,随着低沉男声的旁白,片子开始了超过30种的各样鸟儿们的漫漫迁徙路,记录了途中鸟儿们自在的翱翔、欢乐的嬉戏、温馨的亲情和与大自然各种恶劣环境进行搏斗的艰辛,以人类对它们残酷的猎杀。

首先,片子美轮美奂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最享受的莫过于整个片子中十分清晰干净的画面以及十分具有冲击力的镜头。观看的时候我一向疑惑,这些画面是怎样拍摄出来的?摄影师怎样能够如此近距离跟随着鸟儿飞翔在高空中?怎样能够预先将镜头安置在鸟儿飞行要经过的路线?一切那么震撼,但却又十分自然,并不像是处理过的电脑特技。互联网上查到关于这片子背后一些令人敬佩不已的资料后,心中的疑团也就相应找到了

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5篇

★ 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范文5篇

★ 影片《迁徙的鸟》观后感5篇

★ 迁徙的鸟纪录片雅克贝汉观后感5篇

★ 观《迁徙的鸟》有感优秀作文5篇

★ 《迁徒的鸟》观后感范文5篇

★ 《迁徙的鸟》的观后感作文5篇

★ 迁徙的鸟观后感及影评范文

★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5篇

★ 燕子专列读后感范文5篇

怎么样去写好记录片影评?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分析:

20世纪的初期,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普通的全托幼儿园。纪录片的开头就是刚刚进到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哭喊声撕心裂肺,彷佛将观众也拉回了那个纯真的童年。

我一直认为纪录片可以分成不同的段落,可以有剪辑上的别出心裁,但最重要的是寻找到一个触动人心的点,并且毫不干涉地做最真实的记录。

毫无疑问,本片真正做到了成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去记录在幼儿园里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三年之前我就看过这部纪录片,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总是想到那首《茉莉花》,音响是一部作品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纪录片来说,同期声所占据的位置显得更为重要,是突出影片真实性很重要的一点,但这不意味着音乐的部分并不重要,相反在有限的篇幅之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着同样能够令人难以忘怀。

大黄山纪录片第一集专业影评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的形象,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的意象美》从**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语言评论。《 红高梁 ――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 平津战役 的结构艺术》。 3. **修辞评论。**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 开天辟地 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的节奏艺术》 5. **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高高挂>中的音响》 7. **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表演评论。《眼之魅》 10.**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就看**呗,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

哪位帮我找一篇纪录片《空山》的影评,谢过~

CCTV短片《大黄山》。每一集50分钟。中华大地,无山不美观。中国首个山文化艺术纪录片《大黄山》由央视、安徽省广播电台联合出品,与此同时也是中国短片开播同盟建立后,央视纪录频道栏目和兄弟电视台节目协作发布的第一部著作,因此深受社会各界希望。

山文化艺术是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从孔子的“智者爱山”、充符的“树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到五柳先生的“悠然见南山,古道西风瘦马”,山似已变成一座极大宝藏,为中国人给予着源源不绝的精神财富,展示出中华文化宁静而致远、淡泊名利、修养身心的价值观念。

6集纪录片《大黄山》初次揭密久远的中国山文化艺术,分成《人间仙境》、《生灵天堂》、《石破天惊》、《筑梦徽州》、《山水画卷》、《秘境之地》,全景制作了庐山和徽文化之美。它的怀里,创造、承重了文化底蕴浓厚、内容丰富、危害广阔的徽文化,变成一个充斥着韵味与特点的单独地理文化模块。

《空山》影评摘录1

2005-11-21

不可磨灭的红色经典

《空山》的剧本是根据《廖花河》改编的,抗战题材的**比较多,但像马鞍山战役这样壮观、悲壮、气势浩大的题材,并不曾为我们熟知。其中的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会令我们震惊:27名八路军伤员战士,经受敌人上百架飞机的轰炸,上千敌人的攻击,死守七天七夜,居然没让敌人攻下来,让人“不可思议”;期间,包括一些老百姓,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决心、毅力、面对死亡的智慧和勇气,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给人非常大的鼓舞。

我们踩着先人的身体蹒跚而行,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会在一些机会中重又看清他们的脸,看清时光荡涤许多人生大事,先人们却坚定不移的铺陈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所有的麻木与腐化如捡起的树枝,边走边在道路上轻划,也会有一股股细沙流溢……喀擦一下所送走的,都被扎根进记忆去酿制未来的问题。追求与信念是不老的指引。

一场不可磨灭的经典战役,一部伟大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回忆。也许事隔多年,当生活的安逸与物质的享受使我们满足,需要有这样一部**,能时刻提醒我们安逸生活换来的代价,是无数先烈白骨的堆砌,是他们鲜血的流淌。

05国金1班 徐轶人

《关于<空山>》

作者: 花青藤黄 发表日期: 2008-02-21 22:28 点击数: 1019

寒的最后几天,我抓紧时间看完了阿来的《空山》一二。

两本《空山》,四个故事,都是描述了那个名叫机村的藏族村落的故事。它的结构有点像邮票中的连票,单独成章,连起来看却是一个风俗长卷。

第一个故事《随风飘散》有点唯美,诗化的语言和氛围精雕细镂了一个屈死的孩子格拉的故事,我想象着作者的神经也如那个容易受伤的名叫兔子的孩子一样薄如蝉翼细若金缕,他屏息凝神轻言细语,诉说这一个纯净如晨曦的露珠般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很奇特,仿佛是蒙太奇的手法将真实和虚幻剪辑到了一处,格拉的灵魂随风而散,留给人淡淡的忧伤,只是,这忧伤也如晨曦之露珠,随着天火引起的炙热升腾而消逝无踪。

《天火》这个故事如同标题一样狂热,四处都是火,自然界是满山遍野不可阻挡的森林之火,人世间是狂热浮躁的心头之火,社会上是席卷一切毁灭一切的革命之火,作者心里熊熊燃烧的愤怒之火,这一团团火明灭摇曳,将阅读者也焚烧起来。作者如火焰一样明丽的文才引燃了我,使我迫不及待阅读下去,就像被点着的火柴追逐着火苗,于是,那火便在我心里也燃烧起来,焦灼愤怒,我几次不得不停止阅读,走到月光下,看看月色听听虫鸣,然后回屋再读。如水的月色浇熄了心头那腔火,我听见火焰嘶嘶的哀鸣,然后袅袅的烟隐去,只留下灰烬,在月光下聚拢,又散开……

《达瑟和达戈》是四个中篇中情节最丰富的。两个年轻人,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命运之神安排他们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刻相撞,然后他们的生命轨迹就开始交错平行,这个开头有点像王家卫的**,“这是公元19××年×月×日,这两人的距离不到0.000001米”。他们两人的名字就是复杂人性的显示,一个是为爱情做了傻瓜(达戈)的精明人,一个是不断思索着的终于使自己成为箭镞(达瑟)的愚笨的哲人,水与火的两个性格可亲可敬,作者对于达瑟显然是具有特殊的深情,字里行间都能看到温情与莫名的哀伤。

最后一个故事《荒芜》有些草率,仿佛是弹指一挥间,这个机村就荒芜了,人心也荒芜了。我猜想,也许是作者不忍面对,所以在时间的处理上又用了张爱玲喜欢用的蒙太奇剪接,将七十年代末直接过渡到九十年代,时间跨度有点太大。再者,主要人物索波的心理转变得有点莫名,如同荒草骤然长出,他的成熟仿佛也是一宿间的变化,缺乏一点说服力。总之,这最后一个故事有些懒洋洋,作者不勤力,读者也有些乏力,蓦然合上书,蔓草便迅速抽枝长叶,将层层书页包裹起来,长成一道寂寞的篱。

应该说这是本可以一读的书,每个故事还算精致。可是整体来看,它们没有同作者设想的那样成为风俗长卷或历史长河,它们各自唱着不同的山歌,或低柔,或激昂,可调子无法和谐一体,所以长篇的帽子对于它似乎不妥贴。纵观作者的笔力,似乎也有些虎头蛇尾的嫌疑。也许是我妄言,我总觉得,一个作家,若不是写连载,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妨将自己的全部写完,然后润色修改使其和谐如一,此时再托付于出版社为上,一来是对读者负责,二来也是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