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评怎么写?可以拿部**举例吗?

2.什么是影评

3.影评怎么写?看**时应注重看些什么?

4.怎样写影评?

5.如何写好影评?(编导艺考时)求前辈指导……

影评是什么意思通俗一点怎么写啊_影评是干什么的

写影评是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一开始肯定摸不着头绪的。下面开始啦~~ 首先,选择一部影片,如果要想写好做好先从一些经典的**开始,不要选择类型**,像港台的一些武打片之类的,不太好写。 其次,观影,看**是很重要的,不需要非得看懂,但至少对这部**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就是重点,但切记不要写成观后感。 然后,下笔,这是最重要的,具体怎么写呢,不要出现“我想”、“我认为”这样的字眼,如果出现自己的观点尽量客观地说出来,比如说“影片表现出来的。。。。体现出。。。”等,呵呵,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影评大家。 最后,就是按评论角度分别练习,中心思想、人物、情节、道具、叙事风格、视听语言,切记不可面面俱到,那样写不深刻,到自己可以一下子写6000字左右时再进行综合练习。 嘻嘻,祝你成功!影评很容易也很能练笔,加油!

影评怎么写?可以拿部**举例吗?

影评是**评论的简称,是指对一部**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等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

范文一

“你说孩子被拐到那家,他是多久才叫她妈的?”楼梯口,他终于问出口,有点儿怯。他们是离婚夫妻,丢失了孩子,共同奋力寻找。三年后,终于找到,但孩子却忘记了他们。她回头看了一眼,千言万语都在这一眼,愤怒、悲伤、绝望、怨憎,还有无尽的哀伤,终于她什么也没说,转身下楼,连背影也都满是疼痛。

第二遍看《亲爱的》,依旧被这个细节深深打动。比起这部**里更为寻常的声嘶力竭和痛哭流涕,我更偏爱黄渤和郝蕾这节制的表演。看起来很是平常,细细想却是大恸。

虽然**把一多半的篇幅给了丢孩子和找孩子,甚至曾用名是“打拐”, 但正如导演所说剧情真正开始其实是在找到孩子之后。只那一眼,就精准地刻出,被拐儿童重新与亲生父母建立情感的艰涩。又好像,**用最后几十分钟,直视了被拐儿童对身为人贩子妻子的养母难以割舍的“亲情”,讨论了人贩子的妻子是否有领养孤儿的权利,并剥开了为生二胎要给丢失的小孩开死亡证明的疼痛. ...

有人批评导演把苦难当情怀,提笔很重却落笔太轻,说《亲爱的》避开了拐卖的真实罪恶,转而选择以亲情化解社会丑恶。我却很为陈可辛涉猎这一现实题材的诚意而感动。哪怕有限,但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我们还是触摸到了丢失孩子的绝望,触摸到了当代中国的碌碌众生相。哪怕**并不能完全直面司法的灰色地带,也未必可以清楚探讨道德的困境,但起码它能让我们对路边乞讨的孩子再多一点关注,对这个社会多一点点暖,这便已很好。

就好像用近乎纪录片的口吻讲述三十年代的文坛旧事的《黄金时代》,在商业上溃败了,但是我依然敬重许鞍华的勇气,因为她以尽可能尊重历史的态度,描摹了那个时代。这两个香港导演的情怀,让人觉得宽慰,至少又愿意相信国产**不全是商业大片和胡闹恶搞,或者脱离现实的青春故事,尽管那样更有机会刷新票房纪录。

想及此,不免有点难过。跟大多国产**一样荒诞滑稽的,还有惺惺的秀和洒狗血的电视剧、励志的畅销书等等,《亲爱的》和它们相比,撑起了人文作品反映社会的份量。

范文二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现实的世界可能是:“我没能保护世界,也没能保护你。”

《少年的你》整部**太过压抑,**中淋漓尽致展现的校园阴暗面在一瞬间撕裂开来。我身旁坐着的小姑娘,从影片开场后不久,就一个人默默流泪,实在是不忍心看她一个劲用手擦鼻涕和泪水,就随意递给了她几张纸巾,希望她只是因为看到被打的小北而哭泣,希望她只是看到陈念被打而哭泣,希望她不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影片播放的进程中,看到陈念开始被霸凌的时候,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小学五年级的日子,长大后的反思,我才懂得,校园霸凌从很早的时候就在我们身边存在。

过了这么多年,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还是能够清晰的记得当时发生的事情,那是一一个秋天的下午,小学生的班级总是闹闹哄哄,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课间,我正坐在桌子上看书,突然被的耳光声惊得抬起头,就发现几个男生正在打另外的一个男生,貌似只是污蔑那个瘦小的男生拿了他的钱,可能之前就已经存在殴打欺负的现象,像他这样被挨打的课间估计已经发生过多次吧。被挨打的男生在承受了几巴掌重重的耳光之后无奈承认是他拿了他的钱,可是我知道,不是他拿的。他们想欺负他,还需要真的事实吗?随口说一句话,就可以打着“正义”的口号拳打脚踢。

那一次我距离校园霸凌大概只有几张课桌的距离。当时年少,什么都不懂,扮演了**里无情冷漠的旁观者。现在看来,这才是我最心痛的地方,原来我们都曾无情冷漠的对待过这个世界。

我与那个被打的男生,谈不上是朋友,只是偶有交流,知道他家境不是很好,借宿于他二姨家,在学校借读学习。对当时他的情况也只是了解到如此。那次之后不知道过了多久,被老师发现,我只记得打人的那几个男生被老师揍的是”鼻青脸肿”,在那个恨铁不成钢的21世纪的初期,我的班主任至少真的是扮演了正义的使者,彻底终结了班级霸凌。在那次之后,开了一次班会,批评那几个男生的话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教育我们这帮冷血的“旁观者”的情境,我至今记忆尤深。班主任质问我们为什么不报告老师?为什么任由其发展?为什么对同学如此冷漠?

我作为旁观者的一员,我沉默羞愧的坐在座椅上,什么话都说不出口,在那次之后,我知道我们这些人也许才是霸凌的最大助纣为虐者,我们的冷漠,才是最大的暴力。

思绪被拉回到**情节中,故事的开始是因为胡小蝶的自杀,她留下的血迹,在没有清洗干净的第二天就被校园里的男男女女哄笑着踩过。“每个人都有作恶,但旁观者永不忏悔!”陈念之后被欺负,魏来将她从楼梯上推下去,周围的人都喊着陈念的名字但是没有一个人扶起陈念。“每个人都有作恶,但旁观者永不忏悔!”胡小蝶坠落的时候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拍照录像,陈念走过人群,脱下校服盖住她的遗体,陈念对于胡小蝶的死知情,她当时能做的可能就是保护了胡小蝶最后的尊严。欺凌估计就是从这时开始展露头角,当陈念被警察询问笔录回到教室之后,看到座椅上的鲜血,她抬头默默环视了教室同学一周,没有人会帮助她。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场景,回应在耳边的就只是这简单的一句话,相比较施暴者和被欺凌者,旁观者站在这两者中央,明知事实真相,却从来都无动于衷,任凭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这才是我觉得最悲哀的!

年少时,我们应该都做过这样的梦吧,我保护世界,我也能保护你。但是现实的真实情况就是我没能保护世界,我更没能保护你,我甚至都在躲避世界,甚至无视脆弱的你。

无数的人都在感叹小北对于陈念的“爱”,一个用尽全力保护陈念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陈念,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保护自己的小北。

**里一幕幕血腥的场面,一次又一次地发出灵魂的拷问:“懦弱的不止她,有你还有我。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现在的我终究是没能忘记那个五年级下午的课间。我可能忘记他们的欺凌,我只是不能忘记那个冷漠的自己。多年后,我曾经在练车时碰到当年欺凌别人的男孩之一, 他去读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貌似生活过的很不错,我没有同他交谈,尽管大家当年都是一个班的同学;我也曾经碰到那个被欺负的男生,我坐在公交车上,一眼就认出那个车窗外独自走在冷风中的他,貌似他过得不是很好,身上有油腻的汽油,拎着一个塑料袋默默走在路上,公交车行驶过他的身旁,我回头望了他一眼, 我不禁感慨了一下,当年小学他学习挺好的呀!

人应该是变的越来越好的。

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未免太过漫长了....至少我这一路走来,我庆幸我长大,我也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个世界”,但是这一路太漫长了,走的毫无捷径可言。

如今我们都不会再经历少年时代,但是依旧希望: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做欺凌他人的人,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不要当懦弱的受欺凌的人,要学会反抗;不要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尽可能做一些什么。

**终究是**,剧情的设计还是给予观众以安慰,明明是悲剧,却给我们温馨的感觉。未成年的霸凌在经历者的一生中是不能磨灭的,这主要是来自于人性之间直接的弱肉强食和赤裸的。祝愿遭受过霸凌的人能够走出阴霾,成为自己年少时理想的大人;希望实施霸凌的人真正完成自我的救赎;惟愿当时冷眼无情的旁观者能够换种心态勇敢的热爱这个世界。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像小北一样,“保护了世界,也保护了你“。

什么是影评

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音乐、**内容、**灯光照明、**的拍摄技巧、**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辑技巧、道具的作用、转场流畅度等都可以进行评论。

例:《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的形象,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扩展资料

**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或它的社会意义,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导演、演员等**艺术家撰写评论的。

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影评怎么写?看**时应注重看些什么?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赵氏孤儿》。

**并没有看完,但我知道关于《赵氏孤儿》的讨论网上是很热烈的,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我粗略的注意了下,说不好的主要都是集中在对片中人物塑造的问题上。其实纵观近几年的影评,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影评都是注重于对**的人物刻画上,同时对于导演的评价也就仅仅是在于这个导演塑造的主演是不是符合大众的审美观,比如说《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老三。有的人觉得导演塑造的人物很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就说这部片子人物塑造很成功,拍的很好。而反之则会认为片子拍的如何的垃圾,有失水准。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老师让我们教的欣赏作业,是三篇影评。最近我就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影评?

其实在写的时候,我是一直在纠结的,纠结于影评该写些什么,评论什么,要怎么样才不会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很空洞,没内容。之前在图书馆也看过一些关于类的教程,里边说影评主要是包括:一对**本体的评论,它包括**的情节设置,叙事风格等叙事层面;**的人物塑造、性格刻画等角色演绎层面;景别、光线、色彩、构图、蒙太奇等镜头语言层面以及人声、音乐等声音层面。二则是对**的社会文化评论,对作品所表达的观念的概括。同时,影评的种类也包括很多,有论文体,杂感式,短评式。这些都是正规(姑且算作是)影评的格式与要求。但反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影评,很多都是很随意的写的。大家看完一部**,有点感受就赶紧写写,发到网上晒晒。当今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让很多处于不同地域,受不同文化氛围熏陶的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的交换着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交流的确可以加强导演编剧们与大众的联系,以便以后拍出大家都喜欢看的片子,可是这样的影评,真的是有价值的吗?面对网络这个大的媒体,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看,而这无数个人又会产生无数种观点。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欣赏层面都是不同的,那么由此衍生的无数种观点究竟是有益于导演编剧们拍片还是根本就打乱了他们原本的创作?**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有很强大的技术基础才能完成。编剧们创作或者改编剧本,导演拿到剧本后进行分镜头剧本的创作,然后联合美术、演员、摄影等众多部门一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人物塑造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编剧的任务,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主要是在于对景别、景深、蒙太奇的构想,是镜头语言的问题。虽说导演是一片之总,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编剧的剧本对人物的刻画。现在网上泛滥的影评,的却也不乏有思想有见解的,但真正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的却几乎没有。现在的状况就是,**一出来,该骂的骂,该损的损,无论是什么问题最后都归结于导演的身上。确实,一部影片肯定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能被称之为经典的**只是凤毛麟角。但是,在现在的大部分影评上,我看到的大多都是对影片的批判,即使是导演处理的很好的地方,人们也舍不得用语句去夸奖,一笔带过。试问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导演还能继续创作出好片吗?最近几年,不断出来的影片每次都是被批的火热朝天,一时间就传出近年都没有什么好**的声音。真的是没有好**吗?被批的热火朝天地那些**就没有一点好处吗?网络化平台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却同时也让**界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现在再回到人物刻画的问题上,对于**中的人物,有些是编剧新创作出来的,有的则是历史上的人物。其实不论是新创作出来的人物还是历史人物,经过**的加工,人物形象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导演编剧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人物的理解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可以看到,近年来,许多导演编剧对人物的处理上都不仅仅是局限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正义与邪恶之分,常常会有很多恶人被拍出新的善良的一面,就如片中的屠岸贾,在明明已经知道程勃就是当年的赵氏孤儿,并且准备杀掉他的时候,听到程勃的一句“干爹,救我”,他又立马跑回去救下了程勃。在这里我们是说不清人物的好坏的。他灭了赵家满门,手上有无数条人命,但在后来的16年里他又养育着程勃,在危急关头还跑回去救他。人是很复杂的,性格中各项因素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在这里已经不能用传统人物的非善及恶的观点来衡量了。

说了半天,又跑题了。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影评,我觉得完整的有水平的影评应该是多从镜头语言的角度来解释**作品的,这才是真正彰显一个导演功底的地方。很多影片其实画面拍的很好,却因为人物情节设置而被降低了档次。镜头语言是导演与观众的直接接触,也是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虽说**是拍给大众看的,要时时考虑观众,但太过于注重观众的主张则会使拍摄无法进行,因为你会发现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因此,希望大众们能多从专业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使影评真正的发挥到它的作用。

怎样写影评?

**,画面是用光作画,也就是看摄影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看故事结构与讲故事的技巧了,这个范畴还是很大的,一个故事有很多的讲法,有些成功,引人入胜;有些失败,淡然无味。

大概就是看这两方面吧。

建议你还是不要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一步来,既然喜欢就继续看吧,多看多想就好。

等到有一定量的积累以后自己便会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

这个时候自己再开始写影评也许会好一点。

至少观点上已经很成熟了。

如何写好影评?(编导艺考时)求前辈指导……

影评其实和情书一样,把很简单的三个字用极为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情书的核心就是三个字:我爱你。至于说你多么美,有多么吸引我,我没了你怎么吃不下饭,那全然是修饰,用来证明我确实爱你。影评的核心也是三个字:好看吗?好看,为什么好看。不好看,片子的缺点在哪里?

所以,影评是最好写的。“赞!”,这是影评。“烂!”,这也是影评。影评的最基本功用就是表达观众的好恶,然后可能的话,再补充一些理由上去,证明你并非是简单好恶。有没有这种分析过程并不重要,态度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的影评是要写出来给人看的,那么别人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是这部影片好看不好看?你的经验,可以做为他的参考。

很多网友说“哎呀,影评很难写啊!”这主要是指**的分析部份。一般的观众看完了**以后,很难说出导演是什么风格,曾经执导过什么片子,片子的主题来源于哪里,其中有什么人文精神。但是作为观众,有必要一定要去谈这些东西么?那些东西只是作为一个注脚,去论证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孬。要是觉得必须写上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影评”,那就是把盘子里的萝卜雕花当主菜对待了。

事实上,**杂志上也好,报纸专栏也好,很多影评云里雾里大侃一通,让人心惊肉跳不已,面对作者的**知识感觉毛孔痉挛。但是读完几千字以后,可能心头却是非常茫然:说那么多,这片子究竟好看不好看啊?大家看**,是因为好看而去看,不是为了**知识去看,不是为了去受**教育,不是为了去“引起深深的思索”。

影评按照文体分两路走,一路是说明文---讲讲导演是谁,片子花了多少,用了什么CGI,在哪里取的景,内容精彩不精彩,出彩的地方在哪里,不足地方是什么。这种影评的好处是能迅速让读者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透过资料判断是否值得一看。

另一路是抒情散文---其实应该叫做影感,就是你看了片子有什么感受。这种经验对别人非常重要,因为这种体验是可以供别人分享和回应的。每个人看完**以后的感觉各不相同,而别人的感受是可以透过影评来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大家也会因此而相互交流,交换这种体验。如此,人生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看**》、《新**》、《环球银幕》上的影评都是不足作为借鉴的,因为他们收费。媒体上的影评可信度非常低下,往往为投资商所左右。在正式媒体的影评和普通网友的影评之间做选择,我宁可选择后者,因为他不收钱,他是诚实的,不会为票房而去造势。在一篇5000字的专业影评和网友一个字的评语之间,我更看重后者,因为它直接而不加矫饰,不会把我最需要的信息掩藏在一堆修辞里艰于寻找。

言为心声,修辞只是不得以而取的修饰,引用文献只是因为作者对自己不自信,所以要拉外援来助威。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趣味是影评的第一要务。看**本来是为了放松,看了影评以后居然把喜剧都给看沉重了,那样的人生是失败中的失败。

影评是世界上最好写的文章,因为一个字也得,一万个字也得。但是最关键的是你得拿起笔来写。

<范例》 On the Waterfront,关于码头工人的故事,所以中文译名叫《码头风云》!

主要说说法庭之后的那一段:

之前一直为虎作伥的男主角Terry Malloy终于因为爱情的感召以及哥哥的被杀而站出来指证在码头收取保护费的工会大佬不可一世的Johnny Friendly(很讽刺的名字),尽管Johnny在法庭上就扬言要给他点颜色瞧瞧但他仍然执意要回码头,他认为得到一份工作是他应有的权利,工会的人当然不会给他工作,于是他去工会头子们聚集的小屋叫骂,Johnny无法忍受他话糙理不糙的挑衅于是俩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打出手,所有的人都袖手旁观,所有那些被工会榨取保护费的人都明哲保身的看着,眼睁睁的看着,一点儿善良都没有,更别提义愤填膺了,Johhny终究打不过曾经是拳击手的Terry于是一帮爪牙走狗上前助阵才把Terry打趴下踩得他满口是血,人群终于开始有点儿骚动了……

尽管在场的所有工人都有着可以理解的理由,但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反抗斗争的Terry却落得一个无人搭理的礼遇,尽管他的指控是出于他遇上了他生命中第一件美好的事情(跟Eva Marie Saint的爱情)、出于那会把人搞疯了的良心(与神父的对话)、出于对他兄弟惨死的回击,但他无疑应该受到工人们更好的对待,作为少数几个敢于站出来说出真相的人(一共有三个,前两个都被工会的人搞死了)他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他们的英雄——但是他得到的只是他为之斗争的那帮人的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不屑一顾,甚至有一个工人认为他和工会头子的厮打只不过是窝里斗(这也许是他袖手旁观的拙劣借口),总之他反对的人将他视为眼中钉愈除之而后快,他的阶级兄弟们因为他的过去(其实还是因为屈于工会*威太久而不敢反抗)而对他毫无同情,于是正义在受害者们的围观下被邪恶打翻在地口吐鲜血遍体鳞伤——英雄是死于敌人之手的吗?沉默真的是金么?那些血是为谁而流的?究竟什么值得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这些犬儒的懦弱的麻木的冷漠的人们究竟要怎样才会觉醒过来?

同样是基于可以理解理由,在影片的最后群众们最终还是觉醒了,典型的好莱坞式觉醒,这种意愿是好的,但在我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妥协——我宁可看到Terry继续孤军奋战继续独自前行继续独臂难支继续寡不敌众,用一场在睽睽众目之下的骄傲而豪迈的失败羞辱所有在场的懦夫们,让他们的灵魂永远不安,让他们在余生都为自己的退缩和胆怯而悔恨,让他们教育自己的后代永远都不要以尊严和公理作为生存和施舍的代价,让他们的后代永远明白——对恶的沉默就是姑息养奸,纵容的人最终将会自食其果——片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安排得极有意味,就是在法庭的那段戏中间切入了一小段,一个看上去大肥脑袋被对着镜头在看法庭的直播,眼看着工会大势将去所以他关掉了电视,并吩咐手下说如果Johnny打电话来的话就说自己不在,手下问以后呢,他说以后也不在——幕后的主脑只是少了一小块敛财的地盘,远未伤筋动骨,权利和腐败依然如孪生子一般将长存下去!

本片是导演Elia Kazan跟Marlon Brando继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之后的又一次合作,此外还有长得酷似Cameron Diaz但比她恬静许多的Eva Marie Saint(但后者却只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Karl Malden以及日后非常嚣张的Rod Steiger出演,在表演上理所当然是无懈可击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Kazan在片中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特写和近景镜头,即使是对黑白片来说里面的特写也实在不少,尤其在拍摄两人对话的时候简直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片中最精彩的片段当属Marlon Brando跟Eva Marie Saint在酒吧里的那段和Marlon Brando跟Rod Steiger在车里的那段,前一段使这部颇为阳刚也颇为黑色的**有了一些温柔和温暖的气质,而后一段则揭示了Terry更多的生平,同时也使Terry后来的转变显得真实可信!

本片最终于1954年获得包括最佳**、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在内的八项大奖!

其实这是一部无法不跟麦卡锡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影片开拍恰逢麦卡锡主义猖獗跋扈之时,不知道Elia Kazan们是故意顶风作案还是无心插柳之故,但是片中的种种情形在放大之后都是对麦卡锡主义的一种影射(民众的集体失语客观上放纵了恶势力的肆无忌惮),在此佩服一下Kazan等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勇气,Frank Capra在这方面简直让人不得不鄙视!

怎么写影评?

看片分析,是近年艺术类招生运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先让考生观看一部电视片的录相或光盘,然后按要求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特色,有利于发现具有初步电视意识的好苗子。同时,它又避免了命题作文的偶然性,有利于考出真实水平。也因为这样,它最能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与“面试”的印象分不同,笔试的成绩更加具体、客观、过硬,所以在专业考试中,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考生都必须认真准备。

那么,怎样写好看片分析呢?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几条建议。

一、 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济南世博艺术学校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彩浓;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来。

二、要有以论文的框架

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 “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 “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

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 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

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

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

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

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 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

今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的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三、剧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戏是哪里。四、重新设计结尾。

有的干脆不用作文形式,而是回答几个问题。如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看电视片《蕉窗听雨》(注:是一部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专题片)回答问题:一、这部电视片如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何表现自然的花木与人工园林的巧妙融合?(40分)二、请举例说明“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这句话的含义。(30分)三、这部电视片阐释了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和哲理?(30分)

这种考试安排限制了话题,使答题不至于离题万里。而且它重在考察队内容的理解,没有太高的专业要求。这比写文艺评论要容易一些,但它们的套路基本一致。这种回答,也不能像中学那样简单地列几条筋,否则肯定没有竞争优势。建议在考前练习时,仍应以写文艺评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