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的获奖名单

2.归途列车影评

归途列车讲述了什么_归途列车影评视听

纪录片的定义是真实、客观地记录正在发生或未来将消失的事实。《归途列车》讲述的是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在家子女的故事,真实地记录春运期间火车站拥挤的场景。整部片子没有一句旁白,除了一些必须交代的内容用字幕外,全程用同期声,最大程度地记录发生的事实。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春节回家那天父女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也是片子的高潮所在。这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都没有介入劝架,而是真实地记录,因为我们知道即使记者们不在现场,这样的争吵照样会发生,记者只是记录者的身份。还记得女孩对着镜头说:“你们想记录真实的我,这就是真实的我。”让父女都尴尬的镜头恰恰是最真实的记录,也是摄制组意外的“收获”。(所以大家会说记者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啊)争吵过后女孩就到深圳的打工了,在剪辑上,女孩、外婆、父母三个场景轮流切换,起到对比的效果。

还记得纪录片《幼儿园》里有一句:“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我们本身。”是啊,在《归途列车》中,记录的不只是张昌华一家,也许是我们自己,它反映出父母期望与孩子梦想之间的矛盾,大多数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子女身上,从来没有想过孩子要的究竟是什么。

影片的一个亮点就是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粉饰的地方,很多画面的拍摄就跟监控录像一样真实,我就在广东生活,一些场景依旧十分熟悉。你说,中国的经济腾飞了,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可是真的是这样吗?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我们当中许多人依然过得水深火热。它实际反映出来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词条,获奖栏处全是国际大奖,可以看出这部片子的成就和国际上的评价,奇怪的是竟然没有获国内的奖项,也许是觉得把如此写实的中国展现出来有点儿丢人吧,而外国人貌似更喜欢看到落后的中国。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的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炎热的下午》

最佳外语片:《现在我的爱》 最佳影片:《洛奇》《电视台风云》

最佳外语片:《面对面》 最佳影片:《星球大战 1 :新希望》

最佳外语片:《朦胧的欲望》 最佳影片:《返乡》

最佳外语片:《罗莎夫人》 最佳影片:《克莱姆夫妇》

最佳外语片:《青葱岁月》 最佳影片:《愤怒的公牛》

最佳外语片:《铁皮鼓》 最佳影片:《大西洋城》

最佳外语片:《街童》 最佳影片:《E.T.外星人》

最佳外语片:《冲锋飞车队 2》 最佳影片:《母女情深》

最佳外语片:《芬妮与亚力山大》 最佳影片:《莫扎特传》

最佳外语片:《第四个男人》 最佳影片: 《巴西》

最佳外语片:《乱》《烽火人间》 最佳影片:《汉娜姐妹》

最佳外语片:《流浪女》 最佳影片:《希望与荣耀》

最佳外语片:《孩子们,再见》 最佳影片:《机器人瓦力》WALL-E,迪斯尼

第二名:《蝙蝠侠6:暗夜骑士》

最佳导演:丹尼·鲍尔《贫民富翁》

第二名: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6:暗夜骑士》

最佳男主角:西恩·潘《缪克传》

第二名:米基·洛克《摔跤手》

最佳女主角:萨莉·霍金斯《无忧无虑》

第二名:梅丽莎·里奥《冰冻之河》

最佳男配角:希斯·莱杰《蝙蝠侠6:暗夜骑士》

第二名:艾迪·玛尔森《无忧无虑》

最佳女配角:佩内洛普·克鲁兹《挽歌》《巴塞罗纳》

第二名:维欧拉·戴维斯《虐童疑云》

最佳编剧:迈克·李《无忧无虑》

第二名:查理·考夫曼《解构纽约》

最佳新人导演:斯蒂夫·迈奎恩《饥饿》

最佳外语片:贾樟柯《三峡好人》中国

第二名:《墙壁之间》法国

最佳动画片:《与巴什共舞》索尼经典

最佳纪录片:《走钢索的人》木兰

第二名:《与巴什共舞》索尼经典

最佳摄影:余力为《三峡好人》

第二名:《贫民富翁》

最佳艺术指导:《解构纽约》

第二名:《蝙蝠侠6:暗夜骑士》

最佳配乐:《贫民富翁》

第二名:《返老还童》

“道格拉斯·爱德华”独立/实验**奖:《铸就光芒》、《RR》 最佳影片:《拆弹部队》

第二名:《悬而未决》

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

第二名:迈克尔·哈尼特《白色丝带》

最佳女主角:尤兰德·莫洛《斯蒂芬妮》

第二名:卡瑞·穆里根《成长教育》

最佳男主角:杰夫·布里奇斯《疯狂的心》

第二名:科林·费斯《单身男人》

最佳女配角:莫妮克《真爱》

第二名:安娜·肯德里克《悬而未决》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无耻的混蛋》

第二名:彼得·卡帕迪《通灵人士》

最佳剧本:《悬而未决》

第二名:《通灵人士》

最佳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第二名:《飞屋环游记》

最佳外语片:《夏日时光》

第二名:《白色丝带》

最佳摄影: 《白色丝带》

第二名:《拆弹部队》

最佳音乐: 《疯狂的心》

第二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最佳制片: 《第九区》

第二名:《阿凡达》

最佳纪录片: 《安吉尼斯海滩》、《小海湾》(并列)

道格拉斯·爱德华奖:《安克雷奇》 最佳影片:《社交网站》

第二名:《卡洛斯》

最佳导演(并列):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卡洛斯》、大卫·芬奇《社交网站》

最佳男主角:科林·费斯《国王的演讲》

第二名:埃德加·拉米雷兹《卡洛斯》

最佳女主角:金惠子《母亲》(韩国)

第二名:詹妮弗·劳伦斯《冬天的骨头》

最佳男配角:尼尔斯·阿莱斯楚普《预言者》

第二名:杰弗里·拉什《国王的演讲》

最佳女配角:杰基·韦佛《动物王国》

第二名:奥利维亚·威廉姆斯《捉刀手》

最佳剧本:艾伦·索金《社交网站》

第二名:大卫·塞德勒《国王的演讲》

最佳外语片:《卡洛斯》(法国)

第二名:《母亲》(韩国)

最佳动画片:《玩具总动员》

第二名:《魔术师》

最佳纪录片:《归途列车》

第二名:《画廊外的天赋》

最佳摄影:马修·利巴提克《黑天鹅》

第二名:罗杰·狄金斯《大地惊雷》

最佳作曲(并列):亚历山大·德斯普拉《捉刀手》、特伦特·雷泽纳/阿提喀斯·罗斯《社交网站》

最佳艺术指导:《盗梦空间》(影评)

第二名:《国王的演讲》

新生代奖:《微型家具》

独立试验**奖:《**社会主义》

**遗产奖:修复**《大都会》

事业成就奖:Paul Mazursky 最佳影片:《后人》

第二名:《生命之树》

最佳导演:特伦斯·马立克《生命之树》

第二名:马丁·西科塞斯《雨果》

最佳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谈心疗法》、《简爱》、《羞耻》、《X战警:第一课》

第二名:迈克尔·沙南《寻求庇护》

最佳女主角:尹静姬《诗》

第二名:克丽斯汀·邓斯特《忧郁症》

最佳女配角:杰西卡·查斯坦《科里奥兰纳斯》、《罪孽》、《帮助》、《寻求庇护》、《德州杀场》、《生命之树》

第二名:珍妮特·麦蒂尔《阿尔伯特·诺比兹》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夫·普鲁默《初学者》

第二名:帕顿·奥斯瓦特《脱线女王》

最佳**剧本:《分离》

最佳**音乐:《汉娜》

第二名:《亡命驾驶》

最佳艺术指导:《雨果》

第二名:《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最佳摄影:《生命之树》

最佳纪录片:《被梦遗忘的洞穴》

最佳动画**:《兰戈》

最佳外语片:《南京!南京!》(中国)

第二名:《分离》 最佳影片:《爱》

(第二名:《大师》 )

最佳导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大师》

(第二名: 凯瑟琳·毕格罗《刺杀本·拉登》)

最佳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第二名: 艾曼纽·丽娃《爱》)

最佳男主角:`乔奎因·菲尼克斯《大师》

(第二名: 丹尼斯·拉维特《神圣车行》

最佳男配角: 达维特·亨利《南国野兽》

(第二名: 克里斯托弗·《被解放的迪亚哥》)

最佳女配角: 艾米·亚当斯《大师》

(第二名:安妮·海瑟威《黑暗骑士崛起》/ 《悲惨世界》)

最佳剪辑:《刺杀本·拉登》

(第二名:《逃离德黑兰》)

最佳摄影:《007之大破天幕杀机》

(第二名:《大师》 )

最佳**音乐:《南国野兽》

(第二名:《大师》)

最佳**剧本:《逃离德黑兰》

(第二名:《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最佳艺术设计:《大师》

(第二名:《月升王国》)

最佳动画片: 《科学怪狗》

(第二名:《美丽的一天》)

最佳纪录片:《守门人》

(第二名:《寻找小糖人》)

最佳外语片:《神圣车行》 最佳影片(并列):《地心引力》、《她》

最佳导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

第二名 斯派克·琼斯《她》

最佳男主角: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

第二名 切瓦特·埃加福特《为奴十二年》

最佳女主角(并列):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阿黛尔的生活》、凯特·布兰切特《蓝色茉莉》

最佳男配角(并列):詹姆斯·弗兰科《春》、杰拉德·莱托《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最佳女配角:卢皮塔·尼永奥《为奴十二年》

第二名 朱恩·斯奎布《内布拉斯加》

最佳剧本:理查德·林克莱特、朱丽·德尔比、伊桑·霍克《之前》

第二名 斯派克·琼斯《她》

最佳动画:《艾特熊与赛娜鼠》

第二名《起风了》

最佳纪录片:《我们讲述的故事》

第二名 《杀戮演绎》

最佳外语长片:《阿黛尔的生活》

第二名 《绝美之城》

最佳配乐:本恩·本内特《醉乡民谣》

最佳摄像:艾曼纽尔·卢贝兹基《地心引力》

最佳剪辑:阿方索·卡隆、马克·桑格《地心引力》

最佳艺术指导:K.K.巴莱特《她》 最佳影片:《少年时代》Boyhood

第二名:《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最佳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少年时代》Boyhood

第二名: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最佳男主角:汤姆-哈迪Tom Hardy-《洛克》Locke

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鸟人》Birdman

最佳女主角:帕特丽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少年时代》Boyhood

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

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J.K. Simmons-《爆裂鼓手》Whiplash

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鸟人》Birdman

最佳女配角:阿伽塔-库雷斯扎Agata Kulesza-《艾达》Ida

雷妮-罗素Rene Russo-《夜行者》Nightcrawler

最佳外语片:《艾达》Ida

《冬眠》Winter Sleep

最佳剧本:《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鸟人》Birdman

最佳纪录片:《第四公民》CITIZENFOUR

《生活本身》Life Itself

最佳摄影:《鸟人》Birdman

《透纳先生》Mr. Turner

最佳动画片:《辉夜姬物语》The Tale of the Princess Kaguya

《乐高大**》The Lego Movie

最佳**音乐(并列):《性本恶》Inherent Vice

《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

最佳艺术指导:《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雪国列车》Snowpiercer

最佳剪辑:《少年时代》Boyhood

《布达佩斯大饭店》 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

第二名:《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最佳导演: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第二名: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卡萝尔》Carol

最佳女主角: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四十五周年》45 Years

第二名:西尔莎-罗南Saoirse Ronan-《布鲁克林》Brooklyn

最佳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乔布斯》Steve Jobs

第二名:格扎-罗格Géza R?hrig-《索尔之子》Son of Saul

最佳女配角:艾丽西亚-维坎德Alicia Vikander-《机械姬》Ex Machina

第二名:克丽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锡尔斯玛利亚》Clouds of Sils Maria

最佳男配角:迈克尔-沙南Michael Shannon-《我想有个家》99 Homes

第二名:马克-雷兰斯Mark Rylance-《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

最佳剧本:《聚焦》Spotlight

第二名:《失常》Anomalisa

最佳摄影:《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第二名:《卡萝尔》Carol

最佳剪辑:《大空头》The Big Short

第二名:《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最佳外语片:《索尔之子》Son of Saul

第二名:《聋哑部落》The Tribe

最佳动画片:《失常》Anomalisa

第二名:《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

最佳纪录片:《艾米》Amy

第二名:《沉默之像》The Look of Silence

最佳原创音乐:《失常》Anomalisa、《卡萝尔》Carol

第二名:《八恶人》The Hateful Eight

最佳艺术指导:《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终身成就奖:安妮-科特斯Anne V. Coates(**剪辑师)

归途列车影评

最佳影片:《美国荣耀》

最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神秘之河》

最佳编剧:沙里·斯普林格·博尔曼、罗伯特·帕西尼《美国荣耀》

最佳男演员:比尔·默里,《迷失东京》

最佳女演员:查理兹·塞隆,《女魔头》

最佳女配角:派翠西亚·克拉克森,《心灵驿站》、《四月碎片》

最佳男配角:彼得·萨森加德,《欲盖弥彰》

最佳外语片:《没有过去的人》

最佳纪录片:《成为或拥有》 最佳影片:《拆弹部队》

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

最佳男主角:杰里米·雷纳《拆弹部队》

最佳女主角:尤兰达·莫洛《塞拉菲娜》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沃尔兹《无耻混蛋》、保罗·施奈德《闪亮的星》

最佳女配角:莫妮克《珍爱》

最佳剧本:科恩兄弟《严肃的人》

最佳外语片:《夏日时光》(法国)

最佳纪录片:《阿格尼斯的海滩》

最佳摄影:克里斯蒂安·贝格尔《白丝带》

最佳造型设计:纳尔森·洛瑞《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最佳影片:《社交网络》61分

第二名:《卡洛斯》29分

第三名:《冬天的骨头》18分

最佳导演:大卫·芬奇《社交网络》66分

第二名: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卡洛斯》 36分

第三名:罗曼·波兰斯基《影子写手》 29分

最佳男主角:杰西·艾森伯格《社交网络》 30分

第二名:科林·费斯《国王的演讲》 29分

第三名:埃德加·拉米雷兹《卡洛斯》 29分

最佳女主角:乔凡娜·梅索兹殴诺《征服》 33分

第二名:安妮特·贝宁《孩子们都很好》 28分

第三名:莱丝利·曼维尔《又一年》 27分

最佳男配角:杰弗里·拉什《国王的演讲》 33分

第二名:克里斯蒂安·贝尔《斗士》 32分

第三名:杰瑞米·雷纳《城中大盗》 30分

最佳女配角:奥利维亚·威廉姆斯《影子写手》 37分

第二名:艾米·亚当斯《斗士》 28分

第三名(并列):梅丽莎·里奥《斗士》 23分、杰基·韦佛《动物王国》 23分

最佳剧本:艾伦·索金《社交网络》 73分

第二名:大卫·塞德勒《国王的演讲》 25分

第三名:罗伯特·哈里斯、罗曼·波兰斯基《影子写手》 19分

最佳外语片:《卡洛斯》(法国)31分

第二名:《预言者》法国22分

第三名:《白色物质》法国16分

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 25分

第二名:《从礼品店出发》 21分

第三名:《归途列车》15分

最佳摄影:《大地惊雷》31分

第二名:《黑天鹅》27分

第三名:《在某处》 最佳影片:《忧郁症》 29分

第二名:《生命之树》 28分

第三名:《一次别离》 20分

最佳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生命之树》 31分

第二名:马丁·斯科塞斯《雨果》 29分

第三名:拉斯·冯·提尔《忧郁症》 23分

最佳男演员:布拉德·皮特《点球成金》 35分

第二名:加里·奥德曼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讲》 22分

第三名:让·杜雅尔丹《艺术家》 19分

最佳女演员:克尔斯滕·邓斯特《忧郁症》 39分

第二名:尹静姬《诗》 25分

第三名:梅丽尔·斯特里普《铁娘子》 20分

最佳男配角:艾伯特·布鲁克斯《亡命驾驶》 38分

第二名: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初学者》 24分

第三名:帕顿·奥斯瓦尔特《脱线女王》 19分

最佳女配角:杰西卡·查斯坦 《生命之树》/《给我庇护》/《帮助》 30分

第二名:Jeannie Berlin 《玛格丽特》 19分

第三名: 谢琳·伍德蕾《后人》 17分

最佳剧本:《一次别离》阿斯哈·法哈蒂 39分

第二名:《点球成金》斯蒂文·泽里安/阿伦·索尔金 22分

第三名:《巴黎》 伍迪·艾伦 16分

最佳摄影:《生命之树》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76分

第二名:《忧郁症》 Manuel Alberto Claro 41分

第三名:《雨果》罗伯特·理查德森 33分

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阿斯哈·法哈蒂 67分

第二名:《秘境里斯本》 拉乌·鲁兹 28分

第三名:《勒阿弗尔质》 阿基·考里斯马基 22分

最佳纪录片:《被遗忘的梦的洞穴》 沃纳·赫尔佐格 35分

第二名:《阻断者》 史蒂夫·詹姆斯 26分

第三名:《凝望深渊》 沃纳·赫尔佐格 18分

最佳实验**奖:肯·雅各布斯 最佳影片

1.《爱》28分

2. 《大师》25分

3. 《刺杀本·拉登》18分

最佳导演

1.迈克尔·哈内克《爱》27分

2.凯瑟琳·毕格罗《刺杀本·拉登》24分

2.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大师》 24分

最佳男主角

1.丹尼尔·戴·刘易斯《林肯》59分

2.丹尼斯·拉维特《神圣车行》49分

2.乔奎因·菲尼克斯《大师》 49分

最佳女主角

1.艾曼纽·丽娃《爱》 50分

2.詹妮弗·劳伦斯《乌云背后的幸福线》42分

3.杰西卡·查斯坦《刺杀本·拉登》32分

最佳男配角

1.马修·麦康纳《魔力迈克》、《伯尼》27分

2.汤米·李·琼斯《林肯》22分

3.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大师》19分

最佳女配角

1.艾米·亚当斯《大师》34分

2.莎莉·菲尔德《林肯》23分

3.安妮·海瑟威《悲惨世界》13分

最佳纪录片

1.《守门人》 53分

2. 《这不是一部**》 45分

3. 《寻找小糖人》 23分

最佳**剧本

1. 《林肯》 59分

2. 《大师》27分

3.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19分

最佳摄影

1. 《大师》60分

2. 《007大破天幕杀机》30分

3. 《刺杀本·拉登》21分 最佳影片:《醉乡民谣》23分

第二名:《美国》17分

第三名:《为奴十二年》16分

最佳导演:科恩兄弟《醉乡民谣》 25分

第二名:阿方索·夸隆《地心引力》18分

第三名:史蒂夫·麦奎因《为奴十二年》 15分

最佳男主角:奥斯卡·伊萨克《醉乡民谣》28分

第二名:切瓦特·埃加福特《为奴十二年》19分

第三名:罗伯特·雷德福《一无所有》13分

最佳女主角:凯特·布兰切特《蓝色茉莉》57分

第二名: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阿黛尔的生活》36分

第三名:朱莉·德尔佩《爱在降临前》26分

最佳男配角:詹姆斯·弗兰科《春》24分

第二名:杰拉德·莱托《达拉斯买家俱乐部》20分

第三名:巴克哈德·阿布迪《菲利浦船长》14分

最佳女配角:詹妮弗·劳伦斯《美国》54分

第二名:卢皮塔·奈扬厄《为奴十二年》38分

第三名(并列):萨莉·霍金斯《蓝色茉莉》18分、蕾雅·赛杜《阿黛尔的生活》 18分

最佳剧本:朱莉·德尔佩、伊桑·霍克、理查德·林克雷特《爱在降临前》 29分

第二名:科恩兄弟《醉乡民谣》 26分

第三名:大卫·O·拉塞尔、艾里克·辛格《美国》18分

最佳摄影:《醉乡民谣》28分

第二名:《地球引力》26分

第三名:《内布拉斯加》17分

最佳纪录片(并列):《杀戮演绎》20分、《在伯克利》20分

第三名:《利维坦》18分

最佳外语片:《阿黛尔的生活》(法国)27分

第二名:《天注定》(中国)21分

第三名:《绝美之城》(意大利)15分

尚未在美国上映的最佳影片:蔡明亮《郊游》和《藏起你的笑脸》 最佳**:《再见语言》25分

第二名:《少年时代》24分

第三名:《鸟人》&《透纳先生》10分

最佳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少年时代》) 36分

第二名:让-吕克·戈达尔(《再见语言》) 17分

第三名:迈克·李(《透纳先生》) 12分

最佳男演员:蒂莫西·斯波(《透纳先生》) 31分

第二名:汤姆·哈迪(《洛克》) 10分

第三名:拉尔夫·费因斯(《布达佩斯大饭店》)&华金·菲尼克斯(《性本恶》) 9分

最佳女演员:玛丽昂·歌迪亚(《移民》《两天一夜》)80分

第二名:朱丽安·摩尔(《依然爱丽丝》) 35分

第三名:斯嘉丽·约翰逊(《超体》《皮囊之下》) 21分

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爆裂鼓手》)24分

第二名:马克·鲁法洛(《狐狸猎手》) 21分

第三名:爱德华·诺顿(《鸟人》) 16分

最佳女配角:帕特丽夏·阿奎特(《少年时代》) 26分

第二名:阿伽塔·库雷斯扎(《修女艾达》) 18分

第三名:蕾妮·罗素(《夜行者》) 9分

最佳纪录片:《第四公民》56分

第二名:《国家美术馆》19分

第三名:《夜宿人》17分

最佳剧本: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 24分

第二名(并列):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尼可拉斯·迦科波恩、Alexander Dinelaris、阿曼多·波(《鸟人》)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性本恶》) 15分

最佳摄影:迪克·蒲波(《透纳先生》) 33分

第二名:戴瑞斯·康吉(《移民》) 27分

第三名:Fabrice Aragno(《再见语言》) 9分

**遗产奖  

Ron Magliozzi & Peter Williamson (当代艺术博物馆)

Ron Hutchinson(the Vitaphone Project) 最佳影片:《聚焦》

最佳剧本:《聚焦》

最佳导演:托德·海因斯《卡萝尔》

最佳男演员:迈克尔·B·乔丹《奎迪》

最佳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 《45周年》

最佳男配角:马克·里朗斯《间谍之桥》

最佳女配角: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锡尔斯玛利亚》

最佳摄影:爱德华·拉奇曼《卡萝尔》

最佳外语片:《廷巴克图》

最佳非剧情片:《艾米》

归途列车影评

 影评精选一:

 《归途列车》观后感

 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取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但是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留意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著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我性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刻想自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著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性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 *** 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取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透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陈素琴夫妇的家乡,在镜头里的美近乎诗意,恬静、纯朴、与世无争,然而这一幅完美悠然田园画卷,在现实中只能酝酿着世世代代的贫穷与落后。年关,夫妇俩经历了买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买到票的欣喜若狂,最后在随时可能吞没自我的汹涌人潮里身不由己,机械地被裹挟著前行,但朝着目的地移动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的,正因终点是他们血脉相连着的土地。熟悉的亲人和家,是城市荒漠里他们心中日夜守候的灯塔。收到手机作为新年礼物的女儿是开心的,被问及成绩面露腼腆之色的儿子是听话的,家中的老母暂时是健康而满足的,这一切都为他们积蓄起了再次回到那个嘈杂、单调、清冷的加工车间的力量。城乡差距注定要改变他们的地缘,改变他们骨子里对泥土的亲近,城里比乡下宽裕的收入像魔咒一般召唤着他们背井离乡,怯生生地踏入一个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现代化、经济飞跃的进程中,乡土中国悄然隐退,每一处村落都寂静寥落,忧伤绵长。

 城市不仅仅不计后果地将陈素琴夫妇这样的成人剥离他们的土地,更时刻引诱着他们的儿女。于是咱们毫不惊讶地发现长大了的丽琴根本不愿读书,执意也要城里挣钱。这个本背负著父母远大理想的少女放下了她自认为枯燥又无望的生活,成为城中世界里又一颗微渺的尘埃。这个举动几乎瞬间击碎了父母赖以生存的基本信念,他们手足无措,只是言语笨拙地进行劝说,自然无果。这一次,三个人一同返乡,父母在又一轮令人窒息的等待与拥挤中忧心忡忡,女儿察觉的却是眼前世界的荒谬与无序。他们三人的世界观,早已在距离的分隔中大相径庭。

 观众再次被提醒,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人伦秩序。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不知从何时起,父母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发奋的期望,就连父母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咱们来说,自由就是愉悦”,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圳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归的好处。

 影片的最后,劳动力日渐衰竭的陈素琴犹豫着是否就应回家看儿子,以免他重蹈姐姐的覆辙,她无法明白为什么孩子不能体会自我的良苦用心,又心疼将一个人在外地苦苦支撑的丈夫。走还是不走,此刻竟具有了莎士比亚笔下庄严的“tobeornottobe”般沉思的力量,成了她性命中最难解的最高命题。

 又是一年春运时,像陈素琴一样的农民工们又一次踏上了归途。每一张焦虑的脸庞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次挪步都夹杂着一言难尽的辛酸。坐在电脑前没有经历这一切的我此刻恍惚不已,不明白已成为全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的中国为什么让她最广大的人民过著这般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历史渊源流长的国家,竟在短短几十年里失了最原始的社会根基。

 不知为何想起陶渊明的那两句:归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现代中国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尽了诗句里的那种闲逸,此时此刻问起春运潮中的农民工们,徒留隐忍不发的悲凉与艰辛。

 影评精选二:

 不归途

 咱们自从离家的那一刻开始,便走上了1条回归之路,却永远也回不去了。

 说实话,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精致的中国纪录片之一,尽管它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国产”货。2009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中,有一个群体:中国民工。这部片子最大的价值就是用三年时刻拍了中国外出农民工的一个缩影,拍出了所有为了生计被迫远离家乡的人们的心酸。

 尽管对春运的疯狂景象已经有过感同身受,但是当2008年初那个雪灾之春的真实景象出此刻荧幕上的时候,心中还是为之一震。当镜头落到广州火车站的个体和细节上,才能真切地体会到,60万人挤在如此狭小的一个空间里,几天几夜不停的打转,推挤践踏,呼天抢地,实在是形同逃难,一切尊严都不复存在。当年在新闻联播上看到的消息,但是是几个人头攒动的远景和一切井井有条的解说。

 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武警战士拦住了他。“你这天在那边站岗,明天你也和我一样走到社会上……”男生疲惫地论理,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轻拍著栏杆上男生的手。

 这就是中国的“人民”,也是全球化链条的最底端。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中国“富强”了,欧美国家也获得了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付出的代价呢?却是这些为他人带给优渥生活的中国老百姓在承担,家庭分裂了,妻离子散了,以前美丽的家园污染不堪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没日没夜地发奋地工作著,依然默默地消费著各式各样的食品——不管里面有没有不认识的化学成分。他们没有资本为工资微薄而抱怨,没有时刻为公仆们拿着从微薄工资里扣的税住着联体排屋而心理失衡。他们一样为水灾,为地震而痛心哭泣;为载人航天,为奥运会而加油喝彩。他们打心眼里,就不想咱们在任何一个方面落后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连美国媒体都知道向他们致敬,咱们自我呢?出处:binzz,转载请保留。

 不是他们想离家,只是他们没得选;他们不想逃难般挤在春运里,只是他们没得选。

 很可惜,在此刻的中国,咱们依然不能透过正规的渠道看到这样真实的影片。正因官老爷们心目中“真实”的中国就应是歌舞升平,“和谐”一片的,咱们伟大而富强的国度怎样能有这样的辛酸呢?

 以前,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家庭”;如今,咱们只能远离亲人,“暂住”在自我国家,唯一能期盼的,就是心灵中的那片家园净土还能保留下来。

 影评精选三:

 今晚睡觉前,无意间看到奇艺网的记录片《归途列车》,开始本想看完就睡觉的,没想到看完给我如此之大的震撼,以致于此刻都凌晨1点50了,还要把这篇影评写出来。

 这个影评就不分析这个记录片的各种**手法了,重点谈谈这个记录片带给咱们的启示。简要说下故事梗概:张昌华四川广安农民和妻子在广东打工17年就为给两个子女挣钱好好读书同时改变下家庭经济状况,张琴为张昌华的女儿正因不想读书踏上了南下广东打工的道路。张琴正因春节跟父母的一次争吵,让她加快走向人生的不归路,就应说这是整个影片反映当代社会教育失败最大的杯具。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春运铁路交通问题:从小我听了很多大人们在外打工坐火车难坐的各种描述,但是我自我亲身经历的几次坐火车没有让我遇上这样的状况。张昌华和妻子在外打工那么多年,每年回家的车票都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也正如影片中一个乘客所说,在外挣那么多钱,如果春节都不能见上子女,见上父母,这钱挣的还有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口众多,每年春运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想只有再等5到10年吧,中国内地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农民工在内地挣钱跟在沿海挣钱工资都差不多的时候,或者说内地发展,吸引一些沿海打工的农民工回老家工作了,再加上中国铁路在速度和运力上的提升,每年春节的旅客运输问题会慢慢好转。

 2。张昌华及妻子和女儿张琴冲突问题:张琴和弟弟是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两姐弟全靠年迈的奶奶从小到大来照顾,从张琴割猪草、喂猪、背玉米这些生活细节,能够得知张琴是个能干、善良、懂事的女孩子。为什么最终她会跟父母顶撞并打架,这就是母亲教育的问题了。分析如下:农村吃过苦的孩子生活上都比较自强,性格坚毅,而且自尊心很强。作为她的母亲,总是大道理的方式来教育她,让她产生逆反情绪,个性是母亲在火车站进站时候给她的那一段教育,毫无用处,作为此刻农村的孩子来说道理谁都懂,何必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给她说,这样只会加剧她对领悟的厌恶。她不是本事厌恶领悟,而是在父母眼中自我没有地位,没有潜质,不能得到表扬,让她把对父母的逆反心理表现到了领悟上。张琴可能本身领悟成绩就不好,领悟对她来说却是是一种痛苦,从他们几个打工的女孩子在寝室的对话能够得知。像这种本身就不想读书的孩子,我觉得就没必要让他们再读书了,作为父母的能够让他们跟着自我吃点苦,学着自我应对生活。从张琴打工的经历看,第一年出去,还去了衣服生产车间,就应说她还算是个奋发向上的女孩子。在春节回家的时候,还是跟着父母回去了。从父亲到她寝室看她的一段对白和之后跟母亲通电话的过程中,能看

 出张琴跟父母的关联还是很好的。只是母亲随时不忘记教育女儿,虽然心是好的,但是却起到了反作用。打工后的第一个春节,父亲和女儿打起来了,此件事情,起因本来是很小的事情,母亲给儿子说,春节后不走了,在家里看你读书。女儿说母亲说的是话,哄弟弟的。作为女儿张琴可能是一句对父母从小没有照顾自我的一句气话。但是被父亲放大了,说道了几年前的一次赶集。父亲一激动,女儿当然逆反心理更强,因此最好出现了女儿冒犯父亲,并打起来了。其实此时我更同情女儿张琴,她是最可怜的一个女孩子,没有享受到该有的父母之爱,自我一次小小的说话失误,遭到了父亲的毒打。也就是这件事情,更加剧了女儿对父母的叛逆,她对以后的生活坚信将会更加无所谓。事实如此,她没有想去年一样去衣服厂加工衣服,而是独立去了酒吧做服务员。到了服务员这一步,百分之八十的可能将会走上卖*、的道路。影片最后记录了她从一个认真工作的服务员到舞池中一名舞者的演变过程。看到此,我心很痛,多么好的女孩子,正因父母的无意之举,让一个女孩子放下了对生活的用心最求,走上了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事实证明,片尾结束的时候,女儿没有回去,只有张昌华和妻子回了老家。但愿此段情节是导演导的,而非张琴的真实人

 生,我很心痛。(平常的心)

 3。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儿童劳动问题:我觉得父母能有一方能够照顾到子女最好,正因孤独,爷爷婆婆的管教不当,造成子女心理逆反,性格刚毅是农村中普遍的问题。还有我觉得农村的孩子,家庭劳力不是太缺的状况下,尽量不好让孩子做笨重的活儿,适当的农活是能够的,要让孩子享受到父母的爱,享受到生活的愉悦,而不是用农村的艰苦劳动压迫他好好领悟,走出农村。农村的教育质量差,加之老师引导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我成绩不好就不能成才的思想。其实成才的道路很多,曲折读上大学的途径也很多,不必须就是此刻看得见的这条路。

 最后,期望张琴明白父母的苦心,好好上班,不好去场所上班,其实你觉得父母说的难听,大能够当着没听见,或者躲开他们对你教训的时候,你有你自我的成熟思考即可,没必要更父母争个高低。同时也劝诫天下父母,教育孩子需要鼓励,关爱,而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