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南京》影评

2.求一篇爱国主义**的影评征文(南京南京)

3.《南京!南京!》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4.南京南京影评

5.南京南京观后感1500字

南京南京的影评_南京南京影评豆瓣

?在此我想引用王炎先生《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记忆的影像生产》一书中有关的讨论(见该书111页《对话:纳粹屠犹与之比较》。王炎的主要观点是,屠犹在西方语境中是一个非常具有生产性和复杂性的讨论空间,而中日对的讨论常常纠缠于细节和真实性的争执。当然全书对这个问题作了十分深入且有见解的讨论,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读。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一片而言,陆川的策略也是相同的——绕开细节的争执,比如人数,方式,真实性;而将这一处理为一场战役:日军攻克时为中国首都的南京。而这一战役并不比其他任何一场抗日战争(似乎我应该用的词是中日/日中战争)中的战役更具备可言说性,换言之,南京“大”并没有比其他任何一处城市的沦陷更为悲惨。那么结合前面的视听分析,或许陆川通过这种军事片的视听风格,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把在二战和中日战争之中重新定位。

?这就是我把《南京》指为历史景片的最终原因。陆川的诉求显然不是血泪控诉式的言说,而是他对“”的理解。相对如《浩劫》中将屠犹神圣化的诉求,陆川却在对“”去神圣化(当然我必须声明这不是我指责本片的原因)。如果陆川想要完成这一目的,那么他显然是失败了。《南京》之中,南京成了一个悬浮的舞台,这里只有一座军营和一个难民营,于是陆川的诉求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说陆川是要从细节展示全景,那么不幸地,他又失败了。空间模糊,视点混乱,剧情支离破碎——他想说什么?我很难找出一个明确的表达。去看看网上的影评,我很惊讶地发现,大家都看到这部影片的视听呈现里不存在的东西——既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去看这部片子?

很遗憾。陆川这部《南京》真是令人失望透顶。它充其量是历史景片而已,景片之前,连情节剧都没有发生。我必须指出的是,互联网作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反日情绪最集中的地方,而同时网民和观众的高度重合,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会是一个合适的文本。但是同时,我并不相信这个文本能够满足,或者迎合这一观众主体的诉求。虽然陆川在片中刘烨光荣牺牲的时候让等待的中国军队喊起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但是我相信这一口号不及《色戒》里头那句“中国不能亡”。关键问题在于,当观众希望去找一些感动和煽情的时候,他们显然很难找到,或许那些说被感动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感动了。只是最后那几张相片小小地煽到了我一下,然后不幸被我发现,不是相片的问题,而是音轨里煽情的小提琴。

言而总之,这部片子砸在剧作上。陆川大人,下次您拍片还是请个编剧吧。于是与《可可西里》的评价一样:精神可嘉,水平着实有限。也许对而言,我们需要的还是《约翰·拉贝》那样的情节剧。

《南京!南京》影评

战争才是真正的恶魔,战争可以摧毁人性,泯灭人性,但愿这个地球远离战争,是战争把人都变为了野兽,希望子孙后代都远离它,这一切伤害都是战争的过错而不是人和哪个民族的过错啊,战争扭曲了人纯真的一面,没有哪个民族生下来就是野兽,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时刻自强不息而不是,将来维护世界和平,而不是心中充满狭隘的仇恨或复仇火焰,希望不堪的过去,只是人类社会进步史的一个简短的粗暴愚蠢的瞬间,维护和平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

求一篇爱国主义**的影评征文(南京南京)

选择在五月的第一天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不要虚度了光阴。

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体会到了一种感觉:即使触动了内心的某根心弦,也不一定会流泪。如此残忍的一部影评,看完之后,留给我的除了内心的愤愤不平之外,没有眼泪。

1937年7月7日,中国和日本军队在中国北部卢沟桥爆发了全面战争。

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当我说到卢沟桥的时候,儿子很兴奋地说:“卢沟桥是在北京的,我在《北京寻宝记》上看到过,卢沟桥的栏杆上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石狮子呢!”我笑着:看来,开卷有益,不管是何种树,只要爱上了,就会有发现。

没错,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是我们历史书上学过的,但是,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当时学了啥,于是,百度帮忙一把,与儿子又重温了一次历史: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1937年八月十三日,日本军队开始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发生激战。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一下子想到了三月份看的影片《捍卫者》,讲诉的就是姚子青等爱国将领殊死保卫上海宝山的片段。而真正的淞沪会战,简称八一三战役,时间整整持续3个月之久,最终伤亡人数30多万,与几乎相同人数。所不同的是,死亡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难民,而八一三战役,死亡的都是战士。

淞沪会战,虽然日军获胜,上海沦陷。但是,这场双方都损失惨重的战争,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由原来的从北向南,改成了从东向西的路线。

这被迫改变的战略主攻方向,一下子给南京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当日本军队攻到南京城下的时候,中国已经撤离了这座城市。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的逃跑,让南京陷入了全面的混乱,大部分部队开始逃离这座城市,但是依然有少数部队在坚守阵地。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至十二月十八日,在南京失守的一个月内,所有的俘虏被。

的是以一种近乎表演的方式展开的:活埋、枪击、火烧、奸杀……

对于手无寸铁的难民,日本军毫不留情。

下面讲讲里面的几位中来重量级的演员吧:

刘烨

扮演的是一名殊死抵抗的士兵陆剑雄。结局被日本人双手绑起来之后,跟大多数人群一起,被用机关枪扫荡而死。但是,庆幸的是,在他的庇护下,小豆子被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被保护了下来。

范伟

扮演的是一名德国人的秘书唐先生,如果没有战争,他应该有丰厚的收入,因为他的太太(秦岚饰演)一看就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太太,讲了一口嗲嗲的上海话,长了一张极其标志的上海女人的脸,话里话外,都是钱。庞大的家庭里,除了老婆、孩子,还有佣人和小姨子,全都靠他一个人养活着。这个男人的卑微,可以从妻子对待他的态度上看出来。

但是,当他为了保全小家,而只身前往日军处出卖信息当卖国贼的时候,他的所有的卑微都变成了可耻、可恶和可恨。

即使这样,也没有保全小家,他的孩子,被日本人从窗户口扔出,他的小姨子被日军奸杀。

当得知德国人收到国家的召唤,要求其回国时,作为秘书的唐先生,毅然决定把唯一的名额让出来,给更需要活着的人。

高圆圆

饰演金陵女子学院安全区的女教师姜老师。为了保护在安全区里的难民,他一次次奔走在跟日军谈判的路上。没想到,安全区里面的一帮妇女,早已被日军盯上了。日军要求从里面挑出1蒋老师00个女人,借三天时间给他们,然后再归还。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安全区的食物和棉被。这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带头站了出来,那就是江一燕饰演的一名(这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很久以前跟母亲和侄子一起看的《金陵十三钗》,这帮女人,为了拯救弱小,舍身赴死。

当德国人撤离,安全区一下子变得不再安全,但是依旧有一些外国友人,面对日军的残暴,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一遍遍同日军交涉,最终日军同意每个妇女可以带走一位要被的男性家属。

姜老师想要趁着混乱多救几个人,结果,被日军发现。这么漂亮的女子,小日本其实早已对其虎视眈眈,为了保全自己名义,在她的请求下,最终死在了角川的枪下。

看完这部片子,我觉得自己的身心又接受了一次洗礼。战争就是这样,“死亡”在战争年代显得无比的司空见惯,在今天疫情当下的和平年代,我也看到了各种死亡。

没有人会向往死亡,除非人间真的生无可恋。

可是,每天早晨我睁开双眼的那一瞬间,我的记忆分明都是清晰的,我的血液在欢快地流淌着,我知道,我活着,我是留恋这个世界的。

即使有再多的困难,对我来说,活着,总是美好的,于是,告诉自己:

好好生活,好好吃饭,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好好爱人。

《南京!南京!》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南京!南京!》最后的最后值得尊重(这可是我自己写的,只在校内上面发过,绝对原创)

://blog.xiaonei/GetEntry.do?id=382448885&owner=257492713

首先我对于这个**是有很深的兴趣与情感的,从听说要拍就开始极度关注,到最后将它想象得无比完美,再加上媒体近些天来的疯狂报道和无数的赞美之词,让我过于期待,以至于今天看时,居然有点小小的失望。但是这部**好吗?我说应该是值得尊敬的**!

整部影片的氛围营造都相当好,很到位,细节把握也非常出色甚至近乎完美,但是总是觉得欠缺什么。导演有太多话要说,太多精神要表达了,他说出来了,但是作为观众我没看够,有些东西如果再深挖一点会更好。

但是这部**对死亡的冷静展现相当的赞!!超级赞!!死就是死了,砰一枪人没了,相比其他作品中的死亡,他来得干脆而洗练。你会发现战争就是这样的,冷的,静的,硬梆梆的,陆川导演表现出来了,超级赞!

很多人在看之前会担心血腥,其实并不血腥,黑白的胶片将血红的放冷了,而且也并不是有很多残忍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日本军人在我们的城市中嬉闹(带着孩子玩)——用陆川的话说“战争就是别人在我们的废墟上跳舞。”我觉得很对。并不是将那些的场面拍下来就能让我们愤怒,那些在我们地盘上胡闹的场景往往来得更真实更能激怒我们。

但是我并不希望大家看完这个**就说要杀了日本人之类的,影片还是要展现人性光辉的一面的,当然也有那些所谓“恶”、所谓“怯懦”。

看完影片,我就跟朋友讨论,为什么蒋淑云不主动加入100个女人的队伍中呢?我们两个愤愤不平啊。但是我后来又想了,这种事有几个普通人会主动去的呢?而这也正展现了那种光辉,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凡人所缺乏的一种超人般的勇敢,我们这些人就是那时候的蒋淑云,因为这事儿要是放在当下,又有几个会自愿的举手呢?所以那年头的那些小江们是勇敢的,是值得我们佩服和落泪的。当然如果蒋淑云当时自愿的去了,可能就满足“高大全”的无敌形象了,而这是部诚实的**,人怎样就是怎样,我们喜欢看一点真实的东西。所以刘烨这匹大种马不“死”不行,情啊爱啊,多此一举。但影片最后还是寄希望于我们,孩子与花朵绽放美丽。

这部**是一个众生相,是一部群象戏,再加上如此庞大的一个历史主题,陆川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他不想与别人一样,处处剑走偏锋,但是这个众生相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什么都说了,什么都说得不太过瘾。

虽然有点失望,但我还是支持这个**,因为诚实,所以值得尊敬。

南京南京影评

我只能说陆川愚蠢迂腐得难以理解,你去为侵略者开脱吗,你所谓自我救赎者在日军中有多少呢。我没有看这部拍片子,但仅就影评来看,这个片子没有了最起码的良知了,已经没有 了人类道德的底线。战争就是战争,你反思什么,你替日本人反思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替日本人反思?我知道当年日本国民是全民支持侵华的,还人性的光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 了以陆川为代表的中国人奴性的光辉。这种思潮太可怕了,当被屠戮者站在施加者的角度为其开脱为其找台阶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民族出了问题。侵略的行为我们只有去谴责 、唾弃,永世不忘,誓言报仇!这样才能警告日本人让他们生活在战栗中,让他们生活在国人对其仇恨的惊惧中,让他们再也没有胆量入寇中华。而不是陆川这样,你的迂腐以及无良 只能助长他们的气焰,日本人会这样认为:“我当年你,你非但不恨我还为我开脱。那就是你们中国人软弱可欺,下次我还侵略你们。”说到底是奴化思想-以德报怨-的集中体 现,孔子的以直报怨到了奴化的嘴里就变成了以德报怨的奴化思想。犬儒主义在中国的盛行充分说明了奴化之于国人的影响之深

南京南京观后感1500字

本片以多个不同是视点 不同的人物来探究他们对的理解,确切的说是一个敌人、一个军人、一个友人、一个女人。

在这里我只想说说 角川

角川,一位刚从军校毕业的大学生,立志要为天皇作出一番事业,然而,当来到战场,看看赤裸裸的杀戮和战争,他变得麻木和迷茫了,他想家了,想吃她母亲炖的山药。而这时,因为他上过学,升为小队长了。军队来了个军妓(百合子)。他的第一次,就就给了她,并在她的怀里哭了,他似乎找到了母亲的温暖和女性的关爱。并说将来要娶她,不管她是什么身份。

由一个细节值得一说,上级发了安慰袋,里面有些酒和糖,他没吃,留着给百合子。只是这时百合子根本不认识他是谁了,看他给自己带了这多好吃的,就很高兴的张开双腿。也许,就在这时,角川的心又变得麻木了,但坚持了下去。

就像 陆川说的:“我希望人们能看到里面的爱情”

我想其体现就在这里,只是与其说爱情,不如说是情感,当一个男人因为这世界的杀戮和黑暗而变得麻木时,女性的关爱确实能温暖那颗冰冷的心。让其看到爱和希望

最后,角川知道百合子死了,他的灵魂也许就彻底死了,在送两名中国幸存者后,其举枪自杀。

那两名中国人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儿童(他现在还活着),他们听到枪声,本以为自己被了,只是看看自己身上好好,回头一看角川倒了。

孩子和大人笑了,孩子随手摘了一个蒲公英吹了起来,飞扬的蒲公英或许象征希望。他们都笑了,他们的笑不仅因为自己活着,更象征着全体中国人的希望,影片就以孩子的欢快的笑结束,他笑的那么长时间,笑的那么清脆,很好听,很有寓意 他是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希望 也许就从那一刻去 中国就不会亡

如果你还想知道,其他人的 人物分析 可以给我联系。

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 ,仅供参考

邮箱lshangy@163

《南京》影评 看过正在国内上映的美国记录片《南京》,倒有点令我失望。 片子本身以外,我最失望的一点则是:这样的题材,这样的片子,这样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居然 又是出自外人之手。 难道我们总是要靠着别人的关注来审看回顾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历史? 不是夸张的说,倘若没有当年年仅29岁的张纯如写出的书,很难想象现在的世界会对“南京"有多大 的关注。 而我们自己这片古老、伟大、文明、受难的大陆上,至今没有一部真正拿得出去的东西。 拿不出去也就罢了,很多时候,自己都在选择遗忘。 记录片《南京》,原来它摆的不是一个大全局的概念,而是从细节处做文章,试图以小见大,通过一个 个悲惨故事的联动来打动人心。它以张纯如作品中第五章《南京安全区》为主线,穿插了拉贝、华群等 人的日记书信作旁白,以及当年幸存者的访和参与大的日军老兵的回忆。 片中也有珍贵的东西,比如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用老式16毫米机拍摄的影像,不过记录片里只截 取了很少一部分(本是共四盘长度达105分钟的**胶片,2001年马吉的儿子将它捐赠给了纪 念馆)。从筹备到完成,《南京》一共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15个月都是在准备素材,摄制组走访了六 个国家搜集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其间,两名导演用了一个月时间奔走中国各地,寻访了超过30位大屠 杀幸存者。 其实这样的片子,如果能找来当事人口述历史,效果最好。但可惜的是,很多当事人都已过世,尤其是 那些当时在南京的外国友人/英雄们。那么,补救的方法就是,找人来扮演。但他们又不是真的演什么戏 ,而只是以悲痛和悲愤的表情和口吻来代为朗诵逝者的日记,并以此推动影片的进展。 对于我来说,这多多少少还是产生了断裂感,无法有强烈的共鸣。尤其是某些演员,相貌明显太年轻了 点。倒是那些经历过浩劫还健在的中国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是最真实的。他们讲得 悲戚,泣血泣泪,只有此时,我们才会被触动得厉害。 可《南京》挖掘分析的东西还是太少了。我多么希望它能深一点深一点,却只看到冰山一角。可能因为 资金只有两百万,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由于过去得太久远的关系,同时,历史上关于这个留存下 来的资料和影像,毕竟是很稀缺。 它就如同一出幻灯片,综合了许多悲惨的镜头和照片,综合了很多良知和愤怒的声音,把最丑恶最黑暗 和最美丽最光辉的两面都摆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却跟着图象从这一天到下一天,从这个人的故事到那个 人的故事,罢了。 如导演称,《南京》是非典型的。这么拍,是为了避免使用传统的记录片手法——比如多位专家讲述, 展示大量的照片等等——,他们说希望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 。 但我总感觉实际做出的结果不是那么奏效。至少对我不那么奏效。眼前都是精心陈列又惨不忍睹拼贴, 而且很多时候还得完全靠想象去完成情绪的到位。当然,感性方面还是可以满足,但理性方面呢?严重 缺席传统记录片中的专家解说和脉络指引,让《南京》成为了一钵汇集悲情和煽情的大锅炉。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可以把《南京》看作一部充满诚意的抛砖引玉之作,它背后的意义和即将造成的影 响,远比记录片本身来得重要。 当年那几个在南京留驻的外国人,组成了八人国际委员会帮人救人,在片中,他们被塑造成了在中国的 “辛德勒"。不考虑历史真实的话,都差点以为这是部宣传片,因为片中满溢着太多关于他们的歌功颂德 。可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很伟大,救了25万人。因他们而活命的中国人都说,他们是活佛是菩萨。 但是,这几个老外,熬过了地狱,却并不善终,实在太遗憾。 觉得《南京》本是一个可以拍成《辛德勒名单》那样的题材,但这回导演却只选择把它做成记录片,而 我们自己又缺少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师。我们的大师只爱无极限的黄金甲。陆川在努力,但愿吧。其实 ,国际上一直有很经典很优秀的关于“犹太人 Vs. 纳粹"的作品,却鲜见有几多不说更惨重也算差不多 惨重的“中国受害者 Vs. 日本"的故事,令很多外国人甚至海外华人都忽视了如此一段历史,关于二战 中的日本,只记下了美国人的珍珠港和……这,就足以让人郁闷和反思的了。偏偏,某些 *** 的 日本右翼还不认帐;偏偏,某些中国人台湾人还认贼作父。 《南京》的创作者自然不需要有中国人的民族屈辱和民族情绪,也不需要去背负所谓“爱国主义教育"的 重担,他们只是有良知的人,追求真理和真相的人,警示又传道世界的人。他们说了,不想让这样的“ "被“遗忘",这两个词不该在一起。他们也在片中借口述者的嘴说,揭露南京的真相,意图并 不是要反日,不是要反日本人,而是要反战,要人们看看战争的可怕。因为当身处乱世和绝境之中,失 去秩序和理性的时候,人类就变成野兽。 如果有条件让整个群体都能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都能自由地丧心病狂、发泄欲望,又无需也没有道德 和信仰上的约束,更在官方的默许甚至命令下没有了罪恶感,那这个群体为什么不呢?就一场集体的狂 欢罢了。当年的日本军就是这样,他们不用相信前生来世,不用在上帝面前谦卑和忏悔,他们只效忠天 皇。很多日本人至今依然拒绝相信日本军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没有亲临过当时的现场。在 那里,已经不是“十恶不赦"四个字可以定义的了。在地狱中,就要做地狱里该干的事。 国民党跑了,有钱人跑了, *** 没来,国际社会不知道。南京的普通人、穷人、士兵,无论男女老幼 ,当年就这样如同弃儿般地留在那里被蹂躏、被践踏、被残杀、被侮辱,见证着人间的地狱,叫天天不 应,叫地地不灵。 南京的悲剧,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人性本恶论,以及,人始终的群体性和脆弱性。 人需要信仰。 我们可以忘记仇恨,却难以忘却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