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凡达》获得了哪些奥斯卡奖项

2.阿凡达影评,阿凡达影评是什么

3.英文**影评100字

4.一篇阿凡达的影评字数500字左右

5.阿凡达2影评

6.阿凡达一讲的什么故事

阿凡达影评最好的一部_阿凡达这部电影的评价

《阿凡达》 ,当我从**院走出来的时候,的确被绝美无暇的特效技术震撼的一塌糊涂,虽然没有亲眼见证过IMAX 3D让人拍案叫绝的视觉效果,但仅仅是普通版本的3D已经足以在视觉上给我造成史无前例的震撼,但仅仅是视觉上的而已。

 在看完阿凡达的第一刻起,本人不得不激动的对老妈说,这是人类**史上的里程碑,应该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处于对制做人对3D技术痴迷的敬佩,也处于在如此视觉特效的完美诠释下,中国**完败所带来的悲哀。不得不说,阿凡达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不仅仅取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取决于好莱坞**制造厂的那些老板们,真的是越来越富有,同时,他们的品味也越来越低下,越来越向钱看,向厚看。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视觉奇幻之旅后,随着**余热的一点点散去,当出的冲动也越来越少了,静下来想想,阿凡达到底带来了什么?至少,我心中没有什么印象或者能让我难以忘怀的东西。现在,闲来无事,我就喜欢拿《阿凡达》和《星球大战》这类的**来比较比较,只可惜,不比还好,还能够容忍《阿凡达》震撼的视觉特效给自己带来的微微的审美疲劳,但一比起来,就觉得当初高呼阿凡达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多么愚蠢的问题。估计第一部有声**和彩**不算,就连开启了特效技术里程碑的星球大战,作为美国文化的中心,也不会同意如当初那样的吃人梦话。

 **是什么?我不仅想问,是披着技术外壳的冷冰冰的技术产品,还是等待销售到大众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组成的商品?还是以感性和审美为基础的作为审美意向的艺术品?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第三者。但阿凡达则选择了前两者。不刻否认,《阿凡达》在特效和3D技术上的确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但是不要忘了,一部**是否经典,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是取决于拍摄这部**的摄影机和 摄影技术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在于**本身的拍摄手法,意境,审美意向,甚至包括它的美学价值和哲学价值。也许有人说,阿凡达并不是没有前者,只是其令人拍案叫绝的特效过于抢眼罢了。在这里,人们也不得不接受消费主义价值观对**的定义,无疑,视觉盛宴大于审美情趣,赚钱大于艺术,消费胜于一切,如今的世界是,技术能够战胜一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通过这些现象看来,冷冰冰的机械力量大有可能超过人类本性所固有的能力,从而达到一统世界的目的。扪心自问,阿凡达象征着什么?象征着技术对艺术的全面胜利,观众则只会在技术--视觉听觉效果上对阿凡达之流的**平头论足,这也从另一方面表现的,当代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审美意志的缺乏,一个没有品味的机械时代似乎要取代人类自古以来固有的本能,审美意志。有人认为,《星球大战》远远不如《阿凡达》,也有人否定之,但是反观这两部**,人们都会看到许多共同的特点,庞大的投资,强悍的视觉特效果,非常风骚的**技术。有人还会说,《阿凡达》的技术可比《星球大战》好的不是一点半点,那么好吧,姑且承认,《星球大战》只是代表那个时代**技术的量变,而《阿凡达》则是前人积累已久之后发生的质变,可是,**是科学技术么?即使当今,生活的一切都与技术和商业结盟,**也不例外,但是,难道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审美的唯一标准了么?

 《阿凡达》有《星球大战》永远都不会有的东西,3D技术,仅此而已…。.敢问,将近三个小时的视觉之旅中,除了及格让人热血喷张的画面和一些外星球奇异的环境生物之外,阿凡达留给了我们什么?留给了我们如了《星球大战》、后现代的哲学思考,或者,人们会说,阿凡达不向探讨什么社会问题,不想探讨人性,也不想让人思考些什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敢问,艺术没有了这些,那还剩得下什么?

 可悲的是,走在一个被技术异化的时代,一个技术在艺术领域喧宾夺主的时代,阿凡达的成功不仅仅代表了技术对艺术的全面胜利,也一点点的揭开了科学技术与理性精神对以审美为最高层次的人类感性层面的征服 。阿凡达在我看来,算是最优秀的一部技术作品了!

**《阿凡达》获得了哪些奥斯卡奖项

《阿凡达》:神作的真谛

文/红袖添饭

大家都说《阿凡达》(Avatar)会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为今年北美票房虽然创了记录,但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中,实在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论中外,都有些“年终总结”的情结,于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涨起来。

更何况,“神作”总得要“神导”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够格的“神导”都偃旗息鼓,不是没推出新作、就是转移了阵地玩小众;真正镇得住岁末档压轴戏的,还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阿凡达》就是“**”神作了呢?会开创**“艺术”的新纪元呢?

{一}

千万不能这么想。个人认为,“开创艺术新纪元”和“神作”没有必然联系——前者注重前卫而先锋的想法、概念、与意识,后者则需要完美的执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艺术理念,离“神作”的标准还很远。在**这行,艺术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实施过程中苛求完美、并且也能实现完美的没几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神作”不仅不应该被吹得如在云端一般飘渺,反倒应该是……像最强壮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实,像这种非常坚实、能经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状态,英语中有个非常适合的词叫“萝卜丝特”(robust)。是的,我认为,“神作”都应该是萝卜丝特的。

可是,“神作”难道不应该是“深刻”的么?

事实是:**从来没有“深刻”过,而且也没必要“深刻”。个人觉得,“深刻”总得和“原创性”挂钩才有意义。如果**表达的东西,都是前人思考过、甚至是思考过无数遍的东东,那有什么深刻意义可言呢?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一部**所表达的思想是原创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现的东西都有据可查、有前例可援。在这个意义上,且不说“**一思考,人类就发笑”吧,至少“前人”是会发笑的。作为一种表现艺术,**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题思想,表现方式很差劲,那也是垃圾;反过来,再烂俗的主题,表现方式新颖以至于令人对同一主题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现艺术的胜利。所以,作为“神作”的**,“深刻”与否是无所谓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评价《阿凡达》似乎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阿凡达》是萝卜丝特的么?是的。

《阿凡达》是深刻的么?无所谓。

所以,《阿凡达》是神作么?呃……暂时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却很简单,不掰开了细说,是难以下结论的。以上说的都是“必要条件”,不具备铁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过来,即使必要条件全具备了,那还得看**整体以及各方方面面执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结论。

就**故事而言,想必大伙都知道了,《阿凡达》的故事比较简单,也一点都不深刻。说白了,影片情节在大的层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在个体层次上则是一个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都没啥新鲜的。但是,这种设定对**而言是“萝卜丝特”的——换句话说——是足以支撑起**叙事需要的。直观地说,一个“萝卜丝特”的故事给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牵强。《阿凡达》的情节设定,基本上没有让人觉得荒诞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像那种在其他大片中常见的“危险总是追着主角走、但总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没有。我一向比较佩服卡梅隆玩弄桥段的能力:他总是能将一些本来是俗套的东西,调度得让观众感觉“本应该如此”,这就是“萝卜丝特”的真谛;另外,影片故事“萝卜丝特”与否,还可从编导钩织情节背后的诚意与努力来略窥一斑。一般而言,从“诚意”来看影片的质量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没有哪个片方会在宣传时强调自己“没有诚意”。这里关键得看“人”,**制作“人”里的核心是导演,导演实沉了,这**的故事也“虚”不到哪去。向来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卡梅隆,绝对是好莱坞最“实在”的导演之一,再加上长达十年的打磨,包括对整个潘多拉世界的设定,积累了如此丰富的“营养”,《阿凡达》这个“孩子”想不强壮都难。

但是,一个“强壮”的、能担当得起整部**架构的孩子,未必是顾盼生辉、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个人的字典里,“神”才是一个能达到“神作”级别的**故事所具备的充要条件。《阿凡达》的故事,尤其是中间部分对于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态、以及Ni土著文明的展现,完美地弥补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较沉闷无聊的缺陷,使得整部**感觉非常紧凑,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也似乎过得特别快;不过,这个故事最终还是流于常规,因为可预期的转折与结果而缺乏惊喜,无法带给人新鲜的感触。

{三}

其实,像《阿凡达》这样常规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过细节设定的丰富化、而带来一些更复杂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对**表现力而言,其实压根就没啥“先天深刻”的主题,只有对既定主题的演绎“深度”、才决定了**本身的深刻与否。《阿凡达》所选择的主题,什么“反殖民”啊、“环保”啊、“生态和谐”啊,不管认同其中哪一个,在“唯深刻论者”们看来,无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题;然而,单单选择这样的主题,并不能保证**本身是有深度的。对于《阿凡达》的故事,个人认为演绎得过于简单、以至于过于浅显了一些。我不需要它从深层次“打动”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观众情感参与的时候“煽动”我、好让我忘掉自己是在看**而想跳进画面去和主角们一起大杀四方。

从大的方面来说,《阿凡达》对于剧情冲突的设定,是简单的正邪对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阵营内部,也欠缺多样性,彷佛两块铁板在那相互碰撞,阳刚的氛围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气。此外,这样一种简单对立关系的最大不良后果,是角色形象的单一。本来我以为在人类雇佣军这一方,应当是有不同意见的,特别是军事指挥官和行政首脑之间,其想法应当有细微区别才是,那样会使故事与人物都更立体化,可惜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人类似乎是坏人,Ni人都是好人,坏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们)的作为也是常见的典型;而且,每一个角色群,他们的想法都是单一的……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再“萝卜丝特”,也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萝卜丝特”;大家不妨想想:权老实再强壮,能敌得过未央生的俊俏风流么?所谓“神作”,是千万不能老实的(有不知“权老实”、“未央生”为何方人氏者,请致电小学语文老师强烈要求补课)。

{四}

关于《阿凡达》的故事,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类比,个人觉得一个最恰当、却从来没人提到过的框架类似的**,应该是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样的本来不相干却卷入两大冲突群体的主人公、一样的关于掠夺与保护之间斗争、一样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关系。这样的故事,比《与狼共舞》更“绿色”,比《风中奇缘》更有社会群体背景,与《阿凡达》想要表达的东东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对比一下《阿》与《幽》,就会发现在框架设定的复杂微妙、以及由此影响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动丰满、乃至最终的情感与思维震撼上,《阿凡达》都是无法比肩《幽灵公主》的。尤其是后者中的幻姬大人这个角色,虽说从行动上和《阿凡达》中人类军事以及行政事务官所作所为差别不大,但行为动机、以及这种动机所体现的人格复杂性,则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简单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爱情,其实是最烂俗的,但恰恰是这种没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性的眼泪。偶当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对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温馨面对死亡的老夫妇该多好!他们的人生,有可能是一个将《飞屋历险记》(Up)中那五分钟延长的感人故事……不过,这样一个故事恐怕就很难帮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巅了。我从来都觉得,对于男女感情关系的处理,是卡大神为数不多的弱势之一。他最多能将这种关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会缺乏光彩——《深渊》(The Abyss)中那一对深海钻探的夫妻档,算是卡老师描绘得最有神的男女关系了。《深渊》中的男女关系,看设定其实也很简单而典型,但是它有细节,而且是那些琐碎中更见细腻的描绘;而《阿凡达》中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就缺少这种令人回味细节,一切交往的步骤都显得很程式化,没有任何硬伤,但也没有任何火花。这点直接影响了像偶这样爱胡思乱想的观众对这个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鸣,比如说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齐飞的场景,美是美极了,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联想起《狮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戏”、与《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飞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飘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类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说,《阿凡达》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细的故事设定,没能让偶激动起来;而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维层次,也不是那种能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的类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温情设定,也有些滥觞。一般而言,叙事性的“神作”**,要在以上“冷”、“热”、“温”中至少达成其中一项或者兼而有之;《阿凡达》的故事框架及具体演绎,距离那样的高度还有不小的距离;你可以说卡老师没有那样的野心、或者说不值得为了那样的目标而放弃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样也不能说《阿凡达》能在**表述方面进入“神作”的范畴。

{五}

幸好,《阿凡达》不止是要讲一个故事。在个人看来,影片情节之外的设定,比这个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为类型片,《阿凡达》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鲜的理念来,实在对不住这史无前例的阵势。具体的科学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么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各天体之间的运动轨迹、什么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数与Ni族人身高的关系、什么珍稀矿藏Unoanium与圣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这些都大大超出一个高考物理差点没及格的理科败类的认知范畴。严谨的科学内容是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给物理满分的优等生去做好了;偶们废材只好鼓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说完全不需要研究——说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东东。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师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时常YY能够拥有的一件物事——单兵武装机甲(Armed Personal Unit,简称APU)。想必大家对《异形2》结尾的一场地球女性PK异形皇后的终极大战印象深刻,进入本世纪以后,大伙也都在大银幕上领略过《黑客帝国3》中锡安机甲战团勇抗百万机械章鱼的壮烈,今年在《阿凡达》之前,《特种部队》与《第九区》中也有人形机甲的精彩展现,所有这些**场景中,都有“人机合一”机械系统的参与。对于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个人觉得在最近两百年的时空范围内(《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54年),“人机合一”系统都将是人类举足轻重的道具。

所谓“硬核”科幻,核心要义是其设定必须讲究逻辑依据与科技发展轨迹。“人机合一”兴起的必然性,是由人体的物理局限决定的。简单说来,在自动化机械智能有限、而人体又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以人类智能控制准自动化机械、以机械增强并保护人体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方式,也就成为自主智能化机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选择了。

“人机合一”对于科幻迷来说其实早就不新鲜了,动漫迷们可能还更早一些,因为日式动漫里最喜欢玩“高达”一类的美少女战士操纵大铁家伙的套路了。好莱坞主流作品接触这个方面相对较晚一些,所以《异形2》中的装置看起来颇具先锋性。不过,最近几年随着美国军方对“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来越感兴趣、并开始投入资金研究,这才激发了艺术人士在这方面的想象与创作热情。

{六}

在偶这不及格的理科脑子看来,“外骨骼”其实又是APU之前的一种过渡状态;如果把所有附属于人体的外在装置都归为一个体系的话,那这个体系的最原始状态,就是过去的士兵、和如今军警常用的护甲了,中间形态是“外骨骼”,高级形态才是APU。“外骨骼”系统相对于常规护甲最大的区别,在于能提供外在动力。比如美国军方“国防尖端研究项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来设计与制造能让单兵负重更多、行进更快、并能进行超常规跳跃的机械装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原型产品“人体多适型负重器”已经可以帮助士兵轻松背负起重达200磅的装备而行进自如。

再往后发展的话,外在机械装置就不仅仅能加强人体的物理机能,还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装备和防护装置,这就步入了APU的范畴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异形2》中的“人体叉车系统”还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级阶段;《黑客帝国》系列中的“双枪铁疙瘩”的确是APU,却又是APU体系当中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它仅仅提供初级动能及火力系统,人机互动的形式是完全机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连个防弹玻璃护罩都没有的防护系统了;不过,人锡安兄弟们有限,简陋点是可以理解的;《阿凡达》中的人类雇佣军资金充裕,**中的APU在灵动性上基本和常人无异,远超《黑客帝国》时期的笨重;人机交互系统也由纯液压联动、升级为虚拟感应系统;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虚拟显示屏对于战场动态与APU机能状态有了比较全局的把握。关键是,所有这些技术,不仅是基于目前阶段的科学原理可以实现的原型,而且在具体细节的先进程度上,是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时间逻辑的。由此可看出一个“萝卜丝特”的科幻导演,与那些纯粹以想象取胜的科幻作品之间的区别;这就是同样有APU展现的《黑客帝国》《阿凡达》与改编作品《钢铁侠》与《特种部队》之间的区别了。

刚才说到APU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界面,这个有必要引起注意,因为它是引领下一个无聊话题、同时也是《阿凡达》**中一个核心“花架子”设定的切入点。如前所述,“人机合一”系统的设计出发点,是加强与放大人体的机能,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战)。“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开始的阶段,都取决于人体之外的那些系统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是会飞速发展到像指挥自己身体一样自如的阶段;可这种自如并不是“终极”的,因为在APU系统中人类对外在机甲的操控,还是要通过一些列中间传导手段的,即使高级到“钢铁侠”那样的智能阶段,还是得靠声控指令来指挥下一步反应。有没有不用自己说或者做某个动作、而外在机甲系统能“直接”掌握人类命令、从而即时做出反应的可能呢?也就是说,唯有将人类的意识(这里泛指人类所有神经感知与反应的系统与活动)直接赋予机械,才能达到终极的“人机合一”。

{七}

这种终极的合体状态,已经超出了APU的范畴,开始步入“化身”的领域。

也许有同学会使用“分身”一词,认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个人建议最好不要,因为在H文明、BL文明滋润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种特指意义的,而这种特指可能会让一部分传统女性面红耳赤、或让主流腐女们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脑海里尽是闪烁“总攻总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无邪气攻天然受健气受强气受诱受平胸受推到”之类的纯洁字眼,看个**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们想要使用的语境里,作为个体意识外化的途径与方式,“化身”与“分身”,还真有显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简而言之,“化身”意味着主体意识与外化形态是同一的,是捆绑在一起的,无法独立运作的;而“分身”则意味着主体意识可以独立于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详见齐天大圣与他的一身毫毛。

现在不要说地球人,连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达》讲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将人类与Ni土著的DNA融合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让人类意识进入并控制的、外表上与常规Ni族人无益的新物种。粗看起来,这里没多少新鲜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与“灵魂出窍”么?过往似乎已经有不少科幻作品玩过这些概念了。不过,个人觉得,卡梅隆老师这次还真玩了些比较具有开拓性的玩意儿,这主要得从“化身”这一复杂技术系统所包含的几个核心元素来看。

{八}

首先,从意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存在形态来看,《阿凡达》中的化身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体系。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有这么几种意识主、客体的存在组合:一,客体是机器人,人类意识通过某个系统灌注到机器人指挥系统中,说白了其实就是“以人脑代替电脑”。 09年的**《未来战警》(Surrogates)中的未来社会模式,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人类都躺家里安安稳稳,出门工作生活的都是灌注了主人意识的机器人;二,客体是虚拟人,是不具备实体的,但在虚拟的世界里具备所有的主体意识特征。这个类型比较另类而古怪,所以,也只有那一对“龌龊司机”姐弟才能想到并在《黑客帝国》系列中具体实现。这与第一类状态的联系与区别是:主体的物理躯体都是不动的,意识也都灌注到了外在的“化身”上,只不过前一种“化身”是具备物理形态的,而后一种其实只是主体意识在虚拟世界的反映。《阿凡达》中外在的“化身”是真实存在的,这点与第一类状态相同而不同于《黑客帝国》的模式,但《阿凡达》中的“化身”不是机械或者电子躯壳,身上没带任何我们已知的无机元件,这种“意识灌注有机体”的模式,在科幻里是前所未有的,有些类似咱仙剑里“离体种神大法”;不知青帝灵感仰看了《阿凡达》会不会找卡老师要专利费?看老外科幻看到和中国古神怪志有如此相通的联系,实在是件趣事。

其次,意识在主客体间连通的方式来看,《阿凡达》中的设定也比以往要玄妙得多。不管是《未来战警》式的“以虚入实”(意识进驻机器人)、还是《黑客帝国》为代表的“以虚入虚”(意识成为程序世界的虚拟个体),这当中都是有物理设备连接、并管理意识与“化身”之间的联系通道,这是符合逻辑的。《阿凡达》中人类主体的意识,也必须通过一套设备来进驻Ni“化身”体内,但是,影片后来展现的情节,似乎在“化身”的物理身躯远离初始接入设备很远的地方、也能照样进行“种神大法”,点解?

答案有两种可能:其一,通过基因工程制造“化身”Ni人的时候、某种“无线神识接收装置”已经安装在体内了。这种无线意识植入的方式,很有可能类似《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系列的设定:草剃素子姐姐他们不是动不动就入侵人脑么,而且是在被入侵的那个家伙没有以任何数据线与公安九课的主机相连的情况下哦,这难道不说明真的可以有科学根据的“虚空种神”么?在《攻壳机动队》的设定里,世界是高度网络化的,基本上所有机器人、生化改造人、乃至绝大部分有机原生人类,其意识都是可以通过这个网络access的,也就是说,有机生物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里只要植入了芯片可以实现无线上网的(泪目,偶也想装一套啊~~),而在黑客的世界里,只要连入了网络就能被入侵…….这样一种牛A无比的设定,方便了像素子姐姐和“木偶师”这样的超能黑客,他们玩起网络版的“种神大法”来才会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鉴于卡老师本身就是《攻壳机动队》的铁杆粉丝,《阿凡达》没准是借鉴了草剃素子们的招数。

不过,《攻壳》式的无线意识入侵方式,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DNA 一致的意识才能成功进驻化身”:即使DNA携带的遗传密码可以用来设置“化身”脑内无线防火墙的access code,只要这个密码是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无机元件上,理论上就能够通过黑客编程技术更改或破除,这样一来就用不到男主角了(直接刷“化身”体内的“网卡”就行)……个人猜测,《阿凡达》中所设定的“远程意识控制”技术,是比以电子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无线连接方式更玄妙、也更和谐的方式。人体脑意识可能被直接转换为能量,而Ni克隆体在DNA合成阶段就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了机体,变成可以进行类似“心灵感应”之类的远程意识交流;只不过克隆体没有主体意识,与人类主体意识的交流变成完全被动的接受,但这种“接受”的意识会被克隆体诠释成“原生”的、因而在意识指挥行动方面没有任何功能障碍。说白了,这种方式下的克隆体意识系统相当于“空有架构、没有内容”的容器,只有当接受传送过来的意识时才有了意识流量、才会激发各种生命机能的运行,而这个容器天生只能接受和本体生命信息一致的意识流。这就不止是电子信息技术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种生物科技与电子科技的融合,可以说彻底打破了有机生命元素与无机机电元件之间的壁垒(有机体与无机物都变成信息与能量的载体与传递工具)。

最后,与连接方式相关的,是意识在主体与“化身”之间的穿梭机制;更确切的说,是“意识紧急返回机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毫无疑问,在意识传送主体这边“强行关机”,是会造成“化身”的功能性死亡的,无论是《黑客帝国》还是《未来战警》都是这种设定,《阿凡达》这边也不例外。但是,反过来是否成立,就各有说法了:在《黑客帝国》里这是人类战士们最大的危险,如果母体中的虚拟化身死亡了,真实世界里的肉身也会“脑死亡”;《未来战警》里那些真实世界里的机器人“化身”遭攻击死亡也是会影响到主体肉身的;《攻克机动队》里的设置稍微有些复杂,按照**版的设定,第一集里素子姐姐的意识入侵其他义体时如果被侵入体毁灭也是有危险的,但到了第二集里,素子姐姐的意识已经网络化了,简直无所不在,可以借助任何义体行动,义体的损害或毁灭再也无损素子的无上神识;素子姐姐的“神识”可以同时控制多具义体,就像偶们同时在两台电脑上玩《虚拟人生》似的。《阿凡达》中没有任何人像素子姐姐那么变成超越肉体的智慧体,但为什么也能做到“化身”的灭亡对人类本体没有任何影响呢?个人认为,《阿凡达》设定的存在于“化身”脑内的主体意识,不像《黑客帝国》那样是“同一体”,而只是主体意识的一个“镜像”而已,本体肉身与化身肉体就相当于不同的服务器,镜像服务器的“关闭”,并不会影响主服务器上资料(主体意识)的完整与可持续性。

本文来自:影评网{ yingpingwang }

本文链接:://yingpingwang/ou-mei-dianying-857.html

阿凡达影评,阿凡达影评是什么

一,获得奖项

1,奥斯卡奖最佳视效,受奖者:阿凡达 - Joe Letteri, Stephen Rosenbaum, Richard Baneham, Andy Jones。

2,奥斯卡奖最佳艺术指导,受奖者:阿凡达 - Rick Carter, Robert Stromberg, Kim Sinclair。

3,奥斯卡奖最佳摄影,受奖者:阿凡达 - Mauro Fiore。

二,提名奖项:

1,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影片:《阿凡达》。

2,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人员:詹姆斯·卡梅隆。

3,奥斯卡奖最佳剪辑,提名影片:《阿凡达》。

4,奥斯卡奖最佳原创配乐,提名影片:《阿凡达》。

5,奥斯卡奖最佳音效剪辑,提名影片:《阿凡达》。

6,奥斯卡奖最佳混音,提名影片:《阿凡达》。

扩展资料

《阿凡达》获奖记录:

一,金球奖

1,第67届金球奖最佳导演,获奖人员:詹姆斯·卡梅隆。

2,第67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戏剧类,获奖人员:詹姆斯·卡梅隆、乔恩·兰多(Jon Landau)。

二,广播影评人协会

1,广播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获奖人员:摩洛·斐欧拉(Mauro Fiore)。

2,广播影评人协会最佳剪辑,获奖人员:詹姆斯·卡梅隆、乔恩·兰多(Jon Landau)和 Stephen E. Rivkin。

3,广播影评人协会最佳艺术指导,获奖人员:瑞克·卡特(Rick Carter)和 Robert Stromberg。

百度百科-阿凡达

英文**影评100字

1、《阿凡达》张开了想象,也张开了内心的善意。导演对生命的敬意,在**中流露无遗。

2、**中最迷人的是潘多拉的风景,导演展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星球,各种不同形态的植物发着光,声势浩大的瀑布奔流而下,还有色彩艳丽的飞龙等动物,无论是3D效果还是故事都非常棒。

3、詹姆斯·卡梅隆证明了他的确是世界之王,作为视觉特效技术大军、生物设计大军、动作捕捉大军、替身演员大军、舞蹈演员大军、演员大军、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这就是《阿凡达》。

更多关于阿凡达影评,阿凡达影评是什么,进入:s://.abcgonglue/ask/1b8068161582105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一篇阿凡达的影评字数500字左右

《阿凡达》影评:

Avatar is directed by James Cameron.The two main characters are Jake Sully,played by Sam Worthington,and Neytiri,played by Zoe Saldana.

Clones named Avatars are sent to Pandora Planet to persuade people there to lee the planet so that human beings can exploit a rare mineral.Jake is sent there to control his Avatar.

However,he comes across Neytiri and they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Jake begins to see that nature and the planet should be protected.At last he and the people there work together to defeat human beings and send them back to the earth.

3D technology and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are the two highlights of the film.The message of the film is simple—human beings should protect nature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it.

译文

《阿凡达》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两个主要角色是山姆·沃辛顿饰演的杰克·萨利和佐伊·萨尔达纳饰演的奈提莉。

名为阿凡达的克隆人被送往潘多拉星球,劝说那里的人们离开这个星球,这样人类就可以开一种稀有矿物。杰克被送往那里控制他的阿凡达。

然而,他遇到了奈提莉,他们相爱了。杰克开始意识到大自然和地球应该得到保护。最后,他和那里的人们一起努力打败人类,把他们送回地球。

3D技术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是这部**的两大亮点。**传达的信息很简单——人类应该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阿凡达2影评

灵树的,正落在我们身上

我属于很难会被科幻**打动的那类观众,但是《阿凡达》不仅打动了我,还让我感受到一种灵异的能量,让我这样的凡人在哪怕短暂的时间内灵魂出窍,像影片中那位下肢瘫痪的男主角杰克一样,得以从另一个星球人眼里审视自己所属的人类。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送给人类,惹怒了主神。宙斯不仅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被鹰啄食,并且联合诸神打造了一位美女——潘多拉,让她携着一个装满灾难的魔匣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在新婚之夜打开魔匣:瘟疫、嫉妒、罪恶、贪婪等种种劣性充斥人间……潘多拉成了传播灾难的罪魁祸首。在卡梅隆导演的这部影片里,人类别有用心地将自己想要攻击并占有的那个星球命名为“潘多拉”,无疑是给侵略赋予“正义”的名义。潘多拉星球=灾星,既然是灾星,便出师有名。

杰克当初之所以愿意替代死去的弟弟当一名“阿凡达战士”,用真身的思维操纵作为间谍的“代身”去潘多拉星球历险,是出于两个自私的目的:一是人类的自私(掠夺外星球),二是个体的自私(获得行走的能力)。然而,人类既要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又虚伪地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甚至冒充神的名义。“阿凡达”在梵文中,意为“神在凡间的转世化身”。

然而,当杰克来到潘多拉星球之后,却发现这个被人类渲染为毒气蒸腾、妖魔聚生的恐怖地方,其实是一个巨树参天、山峦悬浮、湖泊棋布、植物斑斓、美丽无比的奇幻花园。那里的生物虽然面目狰狞、威力无比、脾气可怕,但它们对杰克的攻击只是因为宁静被侵扰,与其说是攻击,不如说是自卫,它们习惯了含羞草的掩护和夜色的静谧。在雨林里居住的土著部落——纳美人,虽然虎鼻豹眼、蓝色皮肤、身材高大、奔跑如兽,但他们善良友好、团结互爱、恪守诺言、正直勇敢,并且有着与大自然通灵的本性,受到夏娃女神的庇护。没过两天,杰克就被部落人的真诚友好深深打动,并爱上了那位救过他性命并教给他语言和生存本领的首领女儿,并为成为部落的成员感到安全和温暖。

我想,经过一系列让人心惊肉跳的丛林历险之后,我与**院里的所有观众都和杰克一样被潜移默化地“洗脑”,我们逐渐剔除了自己身上暴力的“兽性”,恢复了已在消费文明进程中正不断丧失的温暖“人性”。

影片里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之一,是杰克的身体在黑色的丛林里被闪着神异光芒的灵树所包裹,那些就像轻盈飘浮的杨花柳絮,像在大海里浮游的透明海蜇,发着内源的光,传递着和谐的信息。部落首领的女儿就是因为看到一枚灵树落到已经拉弓欲射的箭头上,才没有射杀不速之客,相反大战群狼,救了他性命;她就是因为看到无数灵树落到陌生人身上,她才相信了他,并决定将他带回部落,不仅教她骑马驾鸟,弯弓射箭,还带他去看部落的神树,与他在神树下接吻交欢。

杰克爱上了纳美人,也出卖了纳美人。根据他提供的准确信息,人类的战机和飞船来到这片和谐之地,展开残酷的杀戮,炸断了纳美人栖居的巨树,将茂盛的绿林变成一片火海和焦土。面对人类的残暴,杰克毅然背叛了同类,在善良与正义的驱使下,他在“真身的所属”与“化身的所属”之间选择了后者,他用人类抗争的勇气和智慧带领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纳美人与人类决战!在彩色的飞鸟与金属的飞船之间,我们都将胜利的期待给了飞鸟,都将正义的支持给了弱者,都像杰克一样义无反顾地背叛了人类。

这种背叛也是正义的审判,审判的是人类日益膨胀的霸道、残忍、谎言与贪婪(唯我独尊的霸道,无视生灵的残忍,扮神装圣的谎言,占有一切的贪婪)。我们借助杰克的眼睛看到了潘多拉魔匣里飞出的邪恶附体,意识到真正的潘多拉星球并不是我们所命名的那个,而是正在我们手中走向毁灭的地球!人类自称是盗火者的后代——普罗米修斯的后代,但是我们却用盗来的火在做些什么?普罗米修斯不怕遭到主神的惩罚而将天火偷到人间,是为给人类光明和温暖,是为让人类幸福地存活。而人类呢?却将火变成摧毁自然、涂炭生灵的武器。背叛了普罗米修斯初衷的人类,还配称自己是普罗米修斯的后代吗?

说《阿凡达》表达了“保护环境”和“反对霸权”两个主题,我一点不觉得是“拔高”。我恍然明白了自己以前为什么不爱看《未来世界》或《星球大战》之类的科幻片,原因是我从骨子里抵抗人类日益强大的暴力倾向、占有欲望和缺少节制的征服野心。在那些片子里,人类永远是扮演趾高气扬、目无一切的征服者角色。而在《阿凡达》里,人类第一次战胜了自我。影片的结尾,在灵树之下,杰克的元神在纳美人祈祷下从真身飞进了化身。当他突然睁眼的时候,我的心发出快乐的尖叫,无数的灵树汇聚到一起,光芒万丈。

我兴奋地发现:脍炙人口的希腊神话在世代转述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传说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拯救人类而偷偷放到魔匣底层的“希望”还没有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把盒子扣上了。事实并非如此,“希望”飞出来了,始终飘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肉眼没有看到罢了。也许我们看到了,但是由于相信了误传,所以对它视而不见。

今晚,从**院出来,走在夜色笼罩的街道,我看到了“希望”,并且听到迈克杰克逊在纳美人的星球上唱《拯救世界》。我相信许多人都跟我一样看到了在空气中飘舞、闪着荧光的灵树的,相信许多人都跟我一样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正落到自己身上。

不止500字了撒....

-0-

阿凡达一讲的什么故事

《阿凡达2:水之道》在豆瓣、灯塔和猫眼上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1、豆瓣影评8.0分

在特效方面自然是没得说,特效画面依然是全球顶级规格,但剧情有些难以支撑这190分钟的时长。有观众看完成其剧情老套没有惊喜,看完除了惊叹特效之外,没有其他能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了。

2、灯塔专业版荣登票房第一名

致喜欢但不怎么爱《阿凡达1》的朋友:《阿凡达2》让人大受震撼。这部续作在视觉效果、故事叙述和表演上都非常出色,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都目瞪口呆,詹姆斯·卡梅隆是续集之神!

3、猫眼专业版荣登票房榜首

《阿凡达:水之道》拥有最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特效,3D版美得令人窒息。故事本身比第一个要弱,3小时10分钟的时候感觉很冗长,但最后一个小时总是很好看的,令人惊叹。

《阿凡达1》讲述的故事如下:

《阿凡达》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领衔主演的科幻**。该片于2009年12月16日在北美上映;2010年1月4日在中国部分地区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未来,人类飞到遥远的星球潘多拉开,受伤后以轮椅代步的前海军杰克,自愿接受实验并以他的阿凡达来到潘多拉。然而,在结识了当地纳美族人公主涅提妮之后,杰克在一场人类与潘多拉居民的战争中陷入两难的故事。

《阿凡达1》的影评

《阿凡达》确实引领了一种风潮,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产业文化现实。若我们仍试图在卡梅隆的故事中汲取动力,用数字特效大片去回应今天的**院问题,并尝试将中国**产业也推向好莱坞式的工业化逻辑中时,便是用回望的视角代替了面向未来的方向。

《阿凡达》不是世界第一部3D**,但卡梅隆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机却开创了技术先河,引领世界**正式进入3D时代。2010年,观看《阿凡达》的主力消费群体是“80后”以及此前出生的几代人,这些观众有很大比例会再次走进重温经典;而对于伴着新技术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阿凡达》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