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申克的救赎影评赏析

2.肖申克的救赎专业影评

3.《肖申克的救赎》请兄弟姐妹们自己写篇影评,不要复制别的地方的影评,八百字左右,谢谢兄弟们姐妹们,...

4.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从法律的角度)

5.影评《肖申克的救赎》:既然走了这么远的路,干脆就再走远一点吧

肖申克的救赎十句影评_肖申克的救赎片段影评

你好!

这部**我前两天才仔细看完,看完过后,感触很大!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安迪从法律意义上讲,他没罪,因为人并不是他杀的,他只是替罪羊而已。但影片中,安迪自己也说过,他虽然没杀他妻子,但他妻子却是他害死的。他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忽视了自己的妻子,才导致妻子出轨等等。。。这是安迪的理解,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上帝才给了他新生,让他有了自由。

祝你好运!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赏析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如下:这是一部经典的**,是深刻反映人性的**,美国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的经典之作《肖申克的救赎》,故事精彩,吸引人心,意义深刻,生动多彩,充满艺术气息和氛围。这部**不仅是对美国司法和监狱制度的批判,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珍贵友谊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语录

1、Ittakesastrongmantosehimself,andagreatmantoseanother.

强者救赎自己,圣人普度他人。

2、Hopeisagoodthing,maybethebestofthings,andnogoodthingever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3、IfindI'msoexcited.Icanbarelysitstillorholdathoughtinmyhead.Ithinkitthe

excitementonlyafreemancanfeel,afreemanatthestartofalongjourneywhose

conclusionisuncertain.IhopeIcanmakeitacrosstheborder.Ihopetoseemyfriend,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

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静静地坐下来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千山万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的一样蓝,我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专业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主人公被冤枉自己的妻子,入狱,被欺辱,隐忍,结交朋友,运用自己的能力,利用狱长的贪欲和对自己的信任,终于一步一步逃离那个让他做了十几年牢的地方。

这部影片表面演的是主人公被冤枉入狱,遥遥无期的日子,其实映射出的是现实中的一些人,当面临真正的困境绝境时的反转能力,以及自我救赎的能力。

现在你觉得不够惊艳,也许随着你的人生阅历的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对人性的认知,会越来越喜欢这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喜欢就有不喜欢,这和人一样,有些人做得再好也会有人会有意见,众口难调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所以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因为这和每个人的口味,习惯和观念有直接的关系。

《肖申克的救赎》请兄弟姐妹们自己写篇影评,不要复制别的地方的影评,八百字左右,谢谢兄弟们姐妹们,...

《肖申克的救赎》专业影评如下:

在影片的开头,运用了平行剪辑。影片开始交代了人物背景,主人公安迪被指控谋杀自己出轨的妻子。一般的拍摄手法是先还原案件发生过程,再跳转至安迪被指控,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淡如白水。所以导演用平行剪辑的手法,打碎了两个的发生镜头,进行交叉剪辑,让两个仿佛同时发生。

影片的高潮安迪越狱时用了倒叙的手法,时间先回到第二天清晨的监狱,安迪的凭空消失引起了轩然大波,观众惊奇无比,纷纷揣测。当监狱长在牢房里大声咒骂着对安迪离奇失踪表示不敢置信时,悬疑便被推向了高潮,吊足了观众胃口。

拍摄手法

当安迪坐着大巴进入监狱时,摄影师先用鸟瞰的视角追随大巴缓缓而行,整体拍下了监狱里如古堡的石质建筑群。随着大巴车跟进,一片片操场,圆顶的房屋,渗人的电网进入镜头,给予了观众一个全知的视角。

导演用了反角度镜头拍摄法,使得两个人始终不在同一个画面,增强了对话的张力和紧张的气氛。其间穿插了第三者反应镜头,通过插入几次狱友不可置信的表情,在让观众意识到情况的紧急的同时,更会对安迪的专业、机智、勇敢由衷敬佩。

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从法律的角度)

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

蕴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最终没有下手。然而一个不幸的巧合发生了——那晚另外有一个人枪杀了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于是安迪被指控为谋杀,并获判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

本片的成功在于对制度压迫下人性的关怀,通过塑造被冤枉入狱的银行家安迪这一个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人物,间接展现了美国社会的黑暗一面,批判了制度化下的贪官污吏对人性的摧残。

影片在细节方面很出色的诠释了救赎二字的意义,在**前半部分安迪刚刚入狱时,监狱中的囚犯们对他有些排斥,安迪遭受了同性恋姐妹花的骚扰和折磨,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噩梦,典狱长的一句话更使了制度化的黑暗与灭绝人性暴漏的一干二净,“在这里,信仰交给耶稣,而身体有我掌控!”。囚犯在这里就是一群畜生,没有丝毫的。在肖申克,没有希望,只有永恒的绝望。囚徒们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高墙,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渐渐麻木不仁。他们,不是没有希望,而是不敢再有。安迪的出现无疑让他们再次看到了希望,这就像圣经中的摩西在红海中央劈开一条旱道给众人开辟了一条通王光明生存的道路。

安迪本人足智多谋,他懂的忍耐,虽然表面上他波澜不惊甚至高傲的有些让人讨厌。但他骨子中却透漏出一种与肖申克格格不入的气质,那就是不屈和希望!全篇是以老囚徒瑞德的旁白来纵观展开的,在旁人的眼光中瑞德是一个般的存在,他勇于对抗命运,他能够在遭受姐妹花与狱警的打击后再次站起来,他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尽一切可能让牢中的生活变得焕发生机。

在典狱长的办公室内,他选了那张名叫《费加罗的婚礼》的唱片,这一片段可以说是导演的神来之笔,表面上看这一段与本片的剧情主线没多大关联,但实际上它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对自由的向往,当悠扬高亢的女声回荡在整个肖申克监狱的操场上,正在干活的囚犯们纷纷抬起了头,他们不约而同的望向天空,没人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我想那应该是自由,在那一瞬间他们的灵魂随着那优美的旋律一同飞向那九霄云外。

典狱长统治下的黑暗并不能掩盖那人性的光辉,当那个让光明媚的午后,安迪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其他囚徒换来了一瓶啤酒的享受时,在众人眼中安迪的形象就已经发生了转变,在那一刻,囚犯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在阳光下享受着片刻的安宁与尊重,在那一刻他们仿佛是在油漆自家的房屋。明亮柔和的光线很自然的打在每个人的身上,升格镜头的缓慢以及逆光造成的轻微广度曝光效果令观众产生一种瞬间的温暖与美好的感受,也另这一瞬间显得更具人性的关芒。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难熬的也是最痛苦的,安迪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他墙上的明星海报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终于在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他爬过了那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长的下水管道,他在下水道的泥泞浑浊中失声呕吐,他在成群的老鼠中奋力向前!

他终于爬出了那个噩梦,当他从排水管道跳出的一刹那,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笑他等了足足几十年了,他堵上了他的青春,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刻,当密密麻麻的雨点击打在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的耶稣在圣河中接受洗礼,成为真正的神!安迪终于挣脱了典狱长的压迫,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影片的结尾是在狱中的瑞德收到了安迪的信,安迪邀请他到太平洋彼岸墨西哥湾的一个海滩,那是曾经刚入狱的安迪对瑞德许下的承诺,也是一个希望。

影评《肖申克的救赎》:既然走了这么远的路,干脆就再走远一点吧

越狱的**故事很多,且大多情节曲折,很吊人胃口,与之相反,《肖申克的救赎》却在平缓的情节和低沉的旁白中,精彩的诠释了一个道理,即对生的向往是忍受苦难的重要精神支柱,主人公杜福雷始终信仰法律,并且成功的运用了法律武器,惩罚了那可恶的典狱长诺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该片进行解读,我选择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解读,因为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看,杜福雷这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谋杀妻子的罪名是完全成立的,因为,案发现场留下的证据完全可以认定他就是凶手,所以,当他被送进肖申克监狱时,不像别人那么恐慌,哭闹,他冷静的接受了这一切,从他后面对狱友海德瑞的表述来看,一方面是出于对妻子死亡的一种忏悔,因为妻子的出轨他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他想寻求一种灵魂的救赎;而另一方面,他深知法律的冰冷与无情,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他无力改变终身监禁这残酷的现实。显然,这与我国的佘祥林悲剧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佘案的错误在于程序违法,一旦程序违法,皮之不存毛将覆焉?只有保证程序正义才有可能实现实体正义,当然,后者不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可法律就是如此,立法者在设立法律时主要是将其作为裁判规范而不是行为规范来考虑的。这一如辛普森杀妻案一样,法官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法律,证据不足就只能疑罪从无,由于世间事物的复杂性,不排除冤枉或者放纵,但,这就是法律。

当新来的狱友无意中说出杜福雷妻子的凶手另有其人时,杜福雷充满了希望,实际上,这是杜福雷信仰法律的结果,在他的心目中,法律依然能给他带来正义,认为这可以让自己重新翻盘,实现自由。但自私的典狱长诺顿为了一己自私使哈德利却指将关键证人枪杀了,以此永远控制杜福雷为其,典狱长的权力残忍地掐灭了杜福雷向往自由的火花。在的权力面前再谈什么权利和自由,却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其实杜福雷杀死诺顿的机会很多,他完全可以将其杀死,但他却没有选择这么做,他清楚的知道由此将付出的代价,而是理性的选择了收集证据,寄希望法律公正的裁判,这看是平淡的举动,却表现出人类的进步之处,与野蛮社会相比,没有将报复交给私权而是理性的交给公权,由国家来裁判。

监狱,作为人类发泄的场所,充斥着罪恶与黑暗。新来的杜福雷经常遭到同性恋侵犯的性侵犯,甚至被暴打,杜福雷一如既往的沉默,然而始终没有屈服,他求生的希望如监狱高墙之上的探照灯始终明亮,他梦想着外面自由的生活。这与海德瑞以及年迈的布鲁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布鲁斯被告知释出狱,却想以伤害狱友的方式继续留在监狱,因为他们已经完成被制度化了,即使布鲁斯最后出狱了,也努力着尝试融入社会,但他无法适应,最终选择的自杀。这也是被某些刑法学家所诟病的封闭式的监禁制度,使完全与社会隔离,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将绳之以法实现特殊预防之后,怎样使能真正融入社会是个极其重要却又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释后的经常想法设法违法释条例又被送进监狱,因为在这里吃喝不愁;而在中国,释放后的却成了第二次犯罪的重要群体,而且,监狱的交叉感染使这些人具备了更强的犯罪能力,狱友之间的特殊感情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种种迹象表明,对犯罪人的改造,现实与理想还相差很远。因此,怎样在特殊预防的实现与犯罪人的合理改造并对社会有用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肖申克的救赎》 讲述的是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涉嫌妻子及她的情人而含冤入狱,囚禁在肖申克监狱中,仍旧不放弃追寻希望的故事。

这部**上映于1994年,当时虽然票房惨淡,在奥斯卡上也一无所获,但也不影响它多年来在人心中的经典地位。

肖申克的救赎,也慢慢的成为了我们的救赎。每次观看时,弹幕上总会有人说:

迷茫时候来看看,看完感觉心灵得到了释放。

有时候我们只是被某种规则、习惯、意识和环境困住了思维,不愿意醒来,也不愿意做出改变。

走出洞穴,还是留在洞穴?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一则 洞穴寓言 ,大概意思是: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小就被囚禁在洞穴里,整日被迫坐在椅子上,锁链锁住了他们的双手,头部被紧紧固定,不能旋转也不能移动,只能盯着前方的幕布,幕布上摇晃着的各式各样的影子。

终于有一天,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回头看到了身后的矮墙和火光,火光照得他的眼睛生疼,在适应眼前的光亮后,他看到在火光之后是一个洞口,从洞口望出去是另一个世界,看到了太阳,看到了来往的人群,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世界……

原来,他们在幕布上看到的都只是洞口路过的影子。此时站在洞口的他因为得知真相而感到痛苦,不知该走出洞穴,还是回到洞穴……

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他在监狱图书馆工作了五十年,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推着推车去分发图书,简单而又枯燥。

终于有一天他获得释,得到了自由,无法接受的老布疯狂的劫持狱友,看似无法让人理解的行为,实际是不想离开现在安稳的生活,哪怕是在牢笼里。

回归社会的他却不知所措,老布发现适应不了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他觉得异常孤独,甚至想再次犯罪回到监狱里,最后整日生活在恐惧中的老布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选择了自杀。

瑞德说, 老布不是疯了,他只是被体制化了。

“起初,你恨之入骨,然后,你对他习以为常;时间久了,你变得无比依赖这里。”

体制化里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让老布认为这种体制化带来的安稳,给了他想要的安全感,在自由的世界里他一无是处,监狱里的他才有价值。

心已身在牢笼,自然会对这个世界的广阔视而不见。

成年人的世界,也是一种画地为牢。

还记得刚步入社会的自己,满怀热情,年轻叛逆是我们的座右铭,结果却处处碰壁;后来在被现实屡屡打击后,头破血流的我们开始学习圆滑处事,装自己很成熟,装自己很合群。一次次向生活妥协,放弃了思考,依赖上被规定好的生活。

当我发现自己开始依赖体制的时候,已经困在洞穴太久了,久到害怕做出改变,失去了希望。

是要现世的安稳,还是要危险的自由?

瑞德说,在肖申克,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 他会让你痛不欲生。在这里,你绝对不能拥有任何希望。

肖申克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里面的芸芸众生仿佛我们的众生相,深知规则的瑞德在这里很吃得开,他被关了太久,早就已经认命,更可况自己过的这么风生水起。

他认为希望是危险的,而 自由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这让我想起了林清玄先生写过这样两个小故事:

他在银行等待办理业务时,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三十年前的同事正在跑航运新闻,航运记者几乎是新闻界里的隐遁者,三十年了,他依旧在跑。

他开始后怕,当初要是自己没有毅然决然离开的话,是不是会跟这位同事过着一样的生活。

随后他又见到了二十几年前曾经帮他办理业务的女银行职员,这么长的岁月过去,她的职业性微笑、动作、音容笑貌、体型都没有变化,变得只是时间在她脸上,头发上留下的岁月的痕迹。

有太多人早已麻木,看似一直在往前走,其实却又回到了远点,无限循环。 瑞德亦是如此。

但瑞德内心是渴望自由的,安迪送给他一个口琴,因为安迪问狱友有没有接触过音乐,瑞德说自己吹过口琴。夜深人静的时候,瑞德拿着口琴,略有所思,迟疑的放到嘴边却没有吹响它。

安迪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让他开始知道, 自由不在高强之外,而在内心深处。

影片的最后,获得释的瑞德,在经历老布同样的遭遇后,也曾想过了解自己,但他想起安迪的嘱托,最终踏上了去往太平洋的路途,与老友团聚,重拾希望。

要么汲汲于生,要么汲汲于死?

心不在,处处画地为牢。

心有希望,便会获得自由

安迪说,生命无非就是二选一,忙着活,忙着死。

淡然的安迪与监狱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他不像一个囚犯,倒像是一个在自家花园里散步的绅士。

他心中有渴望,是这座高墙关不住的,因为他的羽翼是那么光芒四射。

所以,一个肖申克就只有一个安迪,他犹如一个拯救者,拯救着被困的灵魂。

他在广播里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声音穿过云霄,到达监狱的各个角落,们驻足聆听,此时,他们的心的是自由的。

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安迪才能用二十年挖通那个瑞德认为六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

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安迪才能在污秽恶臭的下水道管里爬行五百码。

最后逃出肖申克的安迪,在大雨中拥抱自由,拥抱希望。

安迪、瑞德、老布,你想成为谁?

眼前的轮回也许不是苟且,心灵的苟且才是痛苦的轮回。

我想,也许体制化就是我们为自己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界限。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会很轻松哦。”

“你觉得生活苦?没关系,以后的日子会更苦的。”

“不逼自己一把,还真不知道自己这么没用!”

这些看似负能量的毒鸡汤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嘲,一种无奈。那些希望过自由理想生活的人,最终一个个被现实打败,继续过着为柴米油盐忙碌的日子。那些想要逃出体制化的人,最终都学会了回归世俗,继续在合群中追名逐利;那些致力于实现梦想的人,最终都被既定的规则限制,已然忘记自己当初的热枕。

我不禁感慨,我们的人生就好比广阔的海洋,你不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因为那是海,不是泥塘。既然我们可以选择这样活,也可以选择那样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即使身在牢笼又怎样,不甘于平庸,就有选择希望的可能。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清醒,并付诸行动,追寻希望和自由的话。请记得: 既然走了这么远的路,干脆就再走远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