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申克的救赎》 英语 观后感 字数 200左右

2.谁知道**作品分析的角度之如何写影评和评什么

3.影评怎么写?主要有几个部分?

4.评论,好考吗?

5.求一篇 无极 的 影评

综合性影评怎么写_综合类影评是什么意思啊英语

时时刻刻 The Hours (2002)

《The Hours》(《时时刻刻》)是一部深具灵魂光芒并含有弦乐般耐人寻味韵律的**。

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为它有着一个异同寻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绝伦的。影片较忠实于原著。我深信导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领悟原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涵义、并在拍摄时力图加以充分表现、才使影片具备了光辉出众的品质。

影片是根据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同名改编。《The Hours》(无论**还是,《The Hours》译名很不统一。:台湾希代书版集团2000年6月第一版,译名为《时时刻刻》,译者蔡悯生;大陆译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译名《丽影萍踪》,译者刘新民。**:译名有《岁月如歌》、《岁月挽歌》、《此时此刻》、《时时刻刻》等。本文为论述方便,均称《时时刻刻》。)出版后立刻获得了当年“笔会/福克纳奖”(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奖”(The Pulitzer Prize)。

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为何会受到如此的青睐?

表面上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

1923年伦敦郊区。弗吉尼亚?吴尔芙在她的乡村宅邸构思那部与维多利亚时代趣味相去甚远的《达洛卫夫人》。清晨,她醒来后没有立即起床,神情恍惚迷离,一直缠绕她的头痛病微微有些好转。窗外有鸟叫声。她感到乏力,神思恍惚,又迷迷糊糊小睡了一会儿。在梦中她发现自己身处一座花园。花,将花作为开头很不错。她醒来后想道。她起身走进盥洗室,面对盥洗室内镜子中映显而出那张灰黯的脸不免有些丧气。它与心中意象正形成鲜明对比。

1949年美国洛杉矶。布朗夫人在家中阅读吴尔芙《达洛卫夫人》。她有一个忠实的丈夫,一个敏感可爱的儿子,似乎一切都无可挑剔。但她仍感到百般无聊,深为受困于平庸家庭生活而痛苦。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但她无心为晚上生日庆祝准备蛋糕,想一人躲进旅馆里像吴尔芙那样躺在床上阅读《达洛卫夫人》,然后自杀。她将儿子寄托给邻居,告别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预感到什么,不安地叮嘱母亲一定要来接他,并跟在母亲汽车后面追赶……

20世纪末的纽约。一位名叫克拉丽莎女编辑正要出门买花。因她名字与吴尔芙《达洛卫夫人》中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相同,朋友们都戏称她为“达洛卫夫人”。她幼时恋人、诗人理查德刚获奖,她得为他获奖筹备晚宴。当她出门那一刻,注意到晶莹剔透阳光正在游泳池的蓝绿色水面上摇曳荡漾,不禁心有所感。时值六月早晨。

身患爱兹病的理查德没能度过这一天。他厌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从家中窗口飘然而下,迎接午后灿烂阳光。结尾,在纽约的克拉丽莎面对业已取消晚宴而留存下来的佳肴萌生了一种极度的孤寂感。深夜,已届耄耋之年、当年被儿子忧郁双眼刺痛的布朗夫人造访。原来自杀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儿子。

以迷蒙而清澈语调、印象式碎片、瞬间的意识流动、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写了三位不同时代女性心灵世界。作者以精湛技巧、精致而繁复的结构,深入她们万花筒般意识中,再现她们心灵镜像,宛如月光照彻下小溪,隐约显现她们内下生物、鹅卵石和蔓生的水草;并以类似超现实手法将吴尔芙传记片段与美国中期和晚期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复调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时时刻刻》的文本中还暗中指涉着《达洛卫夫人》的文本。这一手法极具创造性。因为这种指涉并非文本的明确援引,也非一般意义上续作,或对以往书籍与相同材料的改写和创作(如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对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反思;让?阿奴伊《安提戈涅》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重新考察);而是运用象征手法将两种文本晦涩地镶嵌在一起,犹如两面相互映照镜子在暗中增殖。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在延续了《达洛卫夫人》基础上的一种对吴尔芙生命意义重新思索的再现,是对吴尔芙内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诗意的冥想。

弗吉尼亚?吴尔芙全部,几乎都是她自我精神探索的一种“传记”,从她早期习作全是对传记练习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也许跟她父亲对她影响有关。(弗吉尼亚?吴尔芙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学者、编辑和哲学家,曾任伦敦图书馆馆长,主编《英国名人传记辞典》,撰写《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等著作。)她的作品总是在探索自我生命处在某一阶段中意识发展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深度。

“《到灯塔去》构成了弗吉尼亚?斯蒂芬童年生活的最后景象;在第二阶段,《出航》给一位年轻女性的知识探索打上了印记;那么第三阶段高潮就是《海浪》,进入成熟期家将描绘出意味隽永的生命经典性轮廓。”(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英)林德尔?戈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P162。)而无疑,《达洛卫夫人》更是一部具有这种传记性质的。

1922年,她那带有实验性质、打破了传统叙述逻辑和充满印象拼贴的《雅各的房间》出版,这部也是对她哥哥精神成长的一份记录。该年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代,与她同年出生也同年死亡的乔伊斯出版了划时代著作《尤利西斯》、T?S艾略特发表了《荒原》。那一年她年届四十,精神处于相对稳定期。

但随后,恐惧衰老暗影像蛇一样啮噬着她那脆弱神经;同时在心灵上她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疾病对她的影响,她几乎可以察觉到内心深处那股疯狂念头又缓慢袭来。她只有靠写作《达洛卫夫人》来抵抗心中阴影,却也将这种挣扎的印记留在了中。她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转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存在的瞬间》伍厚恺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P1)

《达洛卫夫人》是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现代主义长篇。它犹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一天生活来刻画人物心理时间上的一生。漫长生活经历涌入人物意识河流中,不时在内心激起沉思、回忆、追索、感想、体悟生命的浪花,汇集着人物心理五彩缤纷的印象图案。吴尔芙完全摒弃了传统写作手法,开篇起就直接进入人物心灵世界。由两条并行不悖线索组成,来映显两个截然不同人物的内心。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丈夫是国会议员。六月早晨,她出门买花,要为有首相参加的晚宴做准备(这一情景与《时时刻刻》中纽约女编辑出门买花相同)。那天阳光明媚,清风微拂。大本钟不时发出深沉悦耳之音。她思绪飘动,想到三十多年前同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和彼得正在恋爱。但她最终没有嫁给喜欢冒险的彼得而是嫁给了稳重的达洛卫先生。彼得将要从印度回来,她想,要是当初嫁给了彼得,她的一生会怎样?伦敦街头上的声色光影不时触动她的联想。

还有另一条线索: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退伍老兵,因受惊吓而患精神疾病。当达洛卫夫人在花店内听到街上传来一声汽车火花器发出巨响声时,他在街上游荡也听到了。最终,他为摆脱时时袭来的内心惊恐跳楼自杀。

夜晚,达洛卫夫人在晚宴上听到宾客中有人说起赛普蒂默斯自杀消息,内心震动。他们是两个阶层的人,彼此互不认识,但在内心深处却对时代有着相同的感受。真实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后现代西方人焦虑、困惑和恐惧心理。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时时刻刻》中自杀的诗人理查德对应着《达洛卫夫人》中的赛普蒂默斯。他们同样怀着内在不安生存着:一个在战争中留下了精神疾病,一个患上了爱滋病;都是时代烙印的反映,象征着不同时代却同样在人们心中所造成的疾患。

然而,即便是赛普蒂默斯这样一个略显突兀的人物(相对于吴尔芙的生活世界来说),也是吴尔芙拿来印衬达洛卫夫人精神侧面的。吴尔芙曾在一封信中说,她必须通过赛普蒂默斯的性格来完成达洛卫夫人的性格,她所“部分意识到的生命枯竭感正是要通过那个疯子的病态作戏拟性表现”。(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P273)

如同吴尔芙想通过达洛卫夫人和赛普蒂默斯这两个人物来探询自己内心深渊一样,在《时时刻刻》中,作者坎宁安真正意图也是要通过书中人物综合再现吴尔芙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布朗夫人和女编辑克拉丽莎这两位女性;他想看看如吴尔芙生活在50年代和世纪末的美国会怎样。

无疑,布朗夫人和女编辑克拉丽莎都有着吴尔芙的影子,她们都是射向吴尔芙精神生活的一个朦胧投影。

20世纪50年代美国正处在经济复苏期,布朗夫人就像达洛卫夫人一样生活富足,但却精神萎靡,内心总有一种像是被悬浮在空中的惶恐不安的感觉,生命的无意义意识时时涌上心头。这种感觉正是吴尔芙心中常常难以摆脱的感受。而纽约的女编辑在街上耀眼的阳光中似乎感到总有一丝不祥的阴影在笼罩着她,直至最后她受到死亡冲击,这一切也都是吴尔芙生命历程中的主题。

在《时时刻刻》中,作者还赋予布朗夫人朦胧同性恋倾向,而到20世纪末的女编辑身上,作者索性将她塑造成同性恋者,这是在暗示忧郁孤寂的吴尔芙如果处在20世纪末期,她原有的回避社会的心理倾向很可能发展成同性恋性心理倾向。

另外,布朗夫人的名字也不是没有来历(其实在《时时刻刻》中所有人物都可在《达洛卫夫人》中找到对应)。吴尔芙在一篇《贝内特和布朗夫人》文章中虚构了一位坐在火车上的老妇人形象,她称布朗夫人为“永恒的”和“人性的”,“是从英国文学开往另一时代”的“幽灵”。(见《论与家》吴尔芙著,上海译文出版社P308)

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坎宁安是在将吴尔芙作为一个精神个案进行研究,它像一面放大镜,放大了吴尔芙的生存意识,将她精神历程放在整个20世纪中的一个更为宽泛和更长远的背景上来进行考察。而他将这部命名为《THE HOURS》更是泄露了这一点。因为吴尔芙在撰写《达洛卫夫人》的初稿中就是将题名为“THE HOURS”。

《时时刻刻》是一部知识分子式的。作者是以的形式对吴尔芙精神世界作一次遐想式的探询和论证,以及对她性格的可能性延伸进行了艺术上的重塑;而同时他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这一双重目的,构成了这部不同凡响的品格。

这是一部对吴尔芙遥遥致以敬意的,是对《达洛卫夫人》文本所作的一次歌唱性礼赞。它弃绝了现实的喧嚣,直接沉入人性深处,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紧张与焦虑,以及对存在产生的倦怠感和疏离感。它关注精神内的骚动,努力挖掘人物背后的“美丽的洞穴”(吴尔夫芙语),以一束智性之光照亮她们丰满的意识,刻画她们心灵的影像,质疑生命的本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正是这种独特的精神吟唱组成了这部心灵圣歌般品质,一部灵魂的奇书。

富有意味的是在《时时刻刻》序曲中,作者在故事开始前先出人意料地描写了吴尔芙的自杀——1941年战争爆发后某一天她投河自尽。“她被流水迅速冲走。就像是在飞翔,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向外张开,头发飘扬……天空的阴影在水面上摇曳不定。”(见台湾希代版《时时刻刻》P34)这一情景正好与第一章描写纽约的克拉丽莎出门买花时面对水面上摇曳的阳光偶有所感遥相呼应。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暗连,是对将要出场人物命运的一个暗示、一次排演、一种影调和一番预言。它奠定了这部挽歌式的基调。当你读完掩卷沉思时,哀婉会有如烟霞般从心中缓慢升起,渐渐占据你整个心灵空间。

作者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曾被《洛杉矶时报》誉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生于1952年的俄亥俄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居纽约。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World)使他一举成名,在该书出版前一年,他将其中一章取出命名《白天使》(White Angel)先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后被评为1989年度美国最佳短篇。1995年他又出版第二部长篇《血与肉》(Flesh & Blood)。而1998年出版的《时时刻刻》(The Hours)是他的第三部。从他出版时间上可看出,他对自己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作。

在《时时刻刻》中,他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人物粼粼波光般的意识深处再进入吴尔芙的精神世界,这一奇妙的手法具有无与伦比的独创性。他创作实践证明了吴尔芙在《现代》中所阐述观点:“人生是一圈光芒四射的晕轮,是自始至终环绕我们意识的半透明的封套”。(引自《论与家》p8)可惜原作中富有诗性的、极为微妙的语言特色没有在译林版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在2002年被拍成**。三位女性分别由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尼科尔?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扮演。

值得称道的是、有着上乘表演的尼科尔?基德曼,她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吴尔芙,她出场时那种低垂的冷冷的目光、写作时在笔筒中找笔的手不由自主的痉挛、紧张的肢体语言等,将吴尔芙的敏感、神经质、脆弱和孤傲的心灵表现得惟妙惟肖。**同一样,不关注外部世界,而是将影像聚焦在人物的内心中,从而构成了一部**版的20世纪女性精神史。

更多:

豆瓣成员的影评 (49条)

://.douban/subject/1305666/

**《肖申克的救赎》 英语 观后感 字数 200左右

**评论

**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批评。

评论目的

**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艺术的发展。评论内容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时评论方法

总述

**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音乐、**内容、**灯光照明、**的拍摄技巧、**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任务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 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也可以先插入一**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影评现状

 在中国,**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观念和**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表现手法

**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所有的创作成员都是银幕造型的创作者。相对而言,每个部门只能对银幕造型的某个方面起到作用,通过各部门创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银幕造型。这种集团创作归根到底仍是以导演的总体构思为依据的,因此,导演对银幕造型的质量负有主要责任。**导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现在银幕造型上。

节奏是**艺术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节奏是**艺术中所有要素的综合构成并作用于观众生理心理所产生的效果。节奏在**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以及时空综合中。影片节奏不单纯是艺术技巧的表现,而是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对影片总体把握、对**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是节奏的局部构成与整体构成的辩证统一体。**的节奏总体存在于剧作中、存在于导演的总体构思和分镜头本中,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摄影、美工、剪辑等艺术创造中,形成情节节奏、造型节奏等节奏方面。而导演作为影片总设计师和指挥者,对影片节奏面貌的体现和创造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决定作用。

节奏在根本上是艺术情感的显现。节奏的物理形态是运动,其心理根源是艺术家通过**的特殊表现手段在作品中传递出一定强度的情绪情感的脉律,并引发观众情绪情感上的震荡或共鸣。人们常将速度作为节奏的唯一表达形式,以快、慢来衡量节奏,但速度并不等于节奏。速度节奏只是节奏的一种。节奏的衡量,也不单是镜头的长短,还有音响、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高、低、强、弱、紧张、松弛、疏缓等等方面),以及它们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状况。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表现内涵的无限丰富性、**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性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影片节奏形式和节奏变化的无穷多样性

内部节奏缘于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人物的情感波澜等内容要素而形成的节奏。在**中,内部节奏显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员的表演、演员饰演的角感的内在张力。

外部节奏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各种长度镜头组接和镜头的各种转换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种画面形式的变换而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表现有时和内部节奏相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现。服从于统一的艺术构思。

库里肖夫效应苏联**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主观镜头将**摄影机的镜头,当做**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这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例如这样一种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主观镜头表现:人物头部受伤,鲜血流下,逐渐遮盖了视线,鲜血覆盖了画面,是主观表现,但它不能离开人物受伤这个客观过程。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

客观镜头一般指摄影机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这种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产生共同临场感,达到客观表现的目的。客观镜头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层:首先是指反映对象自身的客观实在性,即艺术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这通常是导演在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所要求和恪守的。如《人到中年》等影片中所表现的许多、环境、人物等生活画面,都要求对生活真实性的再现,也就是艺术所反映生活的能见性;二是指对对象的客观描述性。这种客观描述性无论在现实生活片还是在童话片、神话片、荒诞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如影片《西游记》中种种过程的表现,都是客观镜头的用武之地。客观镜头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观赏无论哪一层含义的画面表现,都具有规定情境的客观实在性,使影片达到叙述和描写的目的。最终,它们都免不了渗透着编、导、摄的思想情感。

空镜头即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是导演阐述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观空镜头和客观空镜头两大类。主观空镜头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客观空镜头是客观表现的环境景物以及过场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现的真实实在性。

时空转换技巧影片中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空间镜头或段落的变换,以造成各种艺术效果的手段。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有:利用渐隐、渐显、化、划等传统光学技法,在两个镜头或段落之间插入能够表现时间、季节、地点变换的景物镜头;利用字幕和绘画说明时间、地点的变换;无技巧剪辑,即完全利用画面内容本身的直接转换、而不用附加的光学技巧来表明时空的转换、划分时空段落。

渐显、渐隐亦称“淡入、淡出”、“渐明、渐暗”。传统剪辑技巧手法之一。**艺术表现时空间隔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谈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后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渐显)。这种手法表现某一个情节(段落)的终了和另一个情节(段落)的开端,留有一定间隔,使观众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暂的间歇,从容领会进展中的剧情。并可表现一定的情绪和节奏。

切 “切换”,即“切出、切入”的简称。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渐已成为**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化、划、淡化之类作为过渡,而是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为保证镜头切换流畅,符合艺术逻辑性并适应一般观赏心理,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地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

化亦称“化出、化入”、“溶出、溶入”。传统剪辑技巧之一。**艺术表现时空转换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化入、溶出)之前,后一画面即开始渐渐显露(化出、溶入),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直到后一画面完全清晰。“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时空过渡作用;可简捷地表现大幅度时空转换;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想象、梦幻、回忆等,直接传递情绪;在时空距离较近情况下,连续使用“化”过渡镜头,可产生抒情、缓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话片中用来达到“变形”的特殊观赏效果等等。

叠印**语言有的一种形式。**剪辑技巧手法之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起来,复印在一条胶片上,即叠印。同时,叠印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保持内在联系,以形成叠印画面的各种意义。有的影片片头字幕或唱词字幕也用叠印方法与画面合成。

划亦称“划出、划入”、“划过、划变”。传统**剪辑技巧手法之一。为实现画面衔接所用的一种技巧。表现形式是后一镜头从前一镜头画面上做左右划、右左划、上下划、斜向划、棱形划等。当代**中,这种手法比较少用,但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或制造其他各种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有时仍然使用,并且注意具有新颖性。

跳切 “切”的一种。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

闪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闪回可以是**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结构形态,即闪回结构影片。从内容上看,闪回的内容一般为闪回前面镜头中某个人物的思维或回忆。它可以是情绪性的,也可以是叙事性的;可以是较长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间意识表现,目的是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维、情绪和了解事情原委。

工作样片每个摄制工作日都要将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条正片,即为工作样片。供摄制组创作人员和厂负责人审查用。在工作样片尚未经审查通过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摄现场的各项设置不得拆除。在后期制作中,工作样片供导演和剪辑修剪、组接镜头用,也供配音、混合录音用,还供最终审查影片用,最后作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据。工作样片属珍贵资料,要求精心保管。

双片即“完成双片”、“混录双片”。由经剪辑完成的工作样片和混合录音后的磁性声带片两部分组成。双片的用途是为听取审查意见后便于修改。与正式拷贝不同,它必须通过声画同步放映机放映才能达到声画合成的效果。审查通过和修改后,经过画面套底,将混录磁带转成光学声带,就可印制正式拷贝。

1.3 镜头表现手法

镜头是创作的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完成的,离开独立的镜头,也就没有了作品。通过多个镜头的组合和设计的表现,完成整个作品镜头的制作,所以说,镜头的应用技巧也直接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那么在拍摄中,常用镜头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来详细讲解常用镜头的使用技巧。

一、推镜头

推镜头是拍摄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它主要利用摄像机前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靠近要表现的主题对象,使人感觉一步一步走近要观察的事物,近距离观看某个事物,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远到近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运用,主要突出要拍摄的对象的某个部位,从而更清楚地看到细节的变化。比如观察一个古董,从整体通过变焦看到细部特征,也是应用推镜头。

二、移镜头

移镜头也叫移动拍摄,它是将摄像机固定在移动的物体上作各个方向地移动来拍摄不动的物体,使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摄像时将拍摄画面逐步呈现,形成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感受,它将一些对象连贯起来加以表现,形成动态效果而组成动画展现出来,可以表现出逐渐认识的效果,并能使主题逐渐明了,比如我们坐在奔驰的车上,看窗外的景物,景物本来是不动的,但却感觉是景物在动,这是同一个道理,这种拍摄手法多用于表现静物动态时的拍摄。

三、跟镜头

跟镜头也称为跟拍,在拍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然后跟随目标进行拍摄。比如在一个酒店,开始拍摄的只是整个酒店中的大场面,然后跟随一个服务员从一个位置跟随拍摄,在桌子间走来走去的镜头。跟镜头一般要表现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是跟随它所走过的画面而有所变化,就如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穿过大街小巷一样,周围的事物在变化,而本身的跟随式没有变化的,跟镜头也是拍摄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很好地突出主体,表现主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及体态等信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摇镜头

摇镜头也称为摇拍,在拍摄时相机不动,只摇动镜头作左右、上下、移动或旋转等运动,使人感觉从对象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逐渐观看,比如一个人站立不动转动脖子来观看事物,我们常说的环视四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摇镜头也是拍摄中经常用到的,比如**中出现一个洞穴,然后上下、左右或环周拍摄应用的就是摇镜头。摇镜头主要用来表现事物的逐渐呈现,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从渐入镜头到渐出镜头来完整整个事物发展。

五、旋转镜头

旋转镜头是指被拍摄对象呈旋转效果的画面,镜头沿镜头光轴或接近镜头光轴的角度旋转拍摄,摄像机快速做超过360度的旋转拍摄,这种拍摄手法多表现人物的眩晕感觉,是拍摄中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六、拉镜头

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它汉族要是利用摄像机后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远离要表现的主体对象,使人感觉正一步一步远离要观察的事物,远距离观看某个事物的整体效果,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近到远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应用,主要突出要拍摄对象与整体的效果,把握全局,比如常见中的峡谷内部拍摄到整个外部拍摄,应用的就是拉镜头。

七、甩镜头

甩镜头是快速地将镜头摇动,极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从而将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内容,而中间的过程则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表现一种内容的突然过渡。

八、晃镜头

晃镜头的应用相对于前面的几种方式应用要少一些,它主要应用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画面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等的摇摆效果,主要用于表现精神恍惚、头晕目眩、乘车船等摇晃效果,比如表现一个喝醉酒的人物场景时,就要用到晃镜头,再比如坐车在不平道路上所产生的颠簸效果。

  谈起**的表现手法一定要提的就是蒙太奇手法。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这个使**产生了飞跃的手法。蒙太奇在**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力,在流动的画面结构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

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著名的蒙太奇大师,苏联的**理论家兼导演艾森斯坦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汉字中的“口”和“犬”组成“吠”,要知道,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词,各自有独立的含义,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动词。它们展现在银幕上,“口”和“犬”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自然使观众悟到那是一只叫着的狗,或是那有一只狗在叫,并且如闻其声。这种蒙太奇方法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中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或者是剪辑。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取不同的剪辑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一个人在笑。

2、直指。

3、惊恐的脸。

如此的顺序组接的镜头,给观众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惊恐的脸。

2、直指。

3、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人物的勇敢。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以概括,他说:“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并列起来,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一种创造,而不是各个部分的合并。因为这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艺术四讲》)

蒙太奇思维是以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蒙太奇所建立起来的镜头之间分割与组合的关系,即不同元素之间分离与交叉的关系,最终所以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知觉作用,必须依赖联想的心理作用才能够得以实现。

联想可以同时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这一重要的心理现象,正是架设在蒙太奇结构中前后镜头画面之间,沟通画面联系的心理桥梁。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联想方式。

一、类比联想。由于在镜头或镜头组之间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现相似的内容,观众会产生类似情景的联想。 二、对比联想。其镜头或片断之间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呈对立状态,从相反的角度表现同一主题,并且使主题给人留下更加深的印象。

三、接近联想。是通过同一、同时或相继成立的条件反射将空间、时间相接近的镜头连贯起来,从而引人联想并思忖其内涵。 卓别林自己评论说:那部**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蒙太奇手法的应用,给**注进生气和活力,使平常的画面组合成无穷的内涵,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说**中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是**历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

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有构成、组装的含义。借用到**、电视理论中来,有剪辑、组合、连接的意思。夏衍说:“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制作家只有根据蒙太奇法则来选择、安排、组织材料,才能获得成功。构思作品时,常常要用到下列五种蒙太奇手法:

(一) 复现蒙太奇

亦称反复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让一些重要的物件、场面,反复多次在文学剧本中出现,一方面起强调的作用,引起读者对他们的注意、重视;另一方面,在作品结构上起理清脉络、划分层次的作用。如苏联《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用的教具--地球仪,她任教之地小丘上的三棵松树,就是反复多次出现的物件,场景。

(二) 对比蒙太奇

又称对照蒙太奇。运用这种手法组接的镜头之间,存在相互衬托、比较的逻辑联系。这种蒙太奇不仅可以用在普通镜头的场景、人物表情之间,也可以用来组接长镜头。

(三) 平行蒙太奇

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有关、场面连接起来,让它们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剧情得以平行发展,强化观众的悬念心态。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组接方法:一个无辜的工人被误判了,当绞索套在他脖子上时,他的妻子带着州长的赦免令赶到,这就是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我国影片《铁道游击队》里,刘洪飞马营救芳林嫂,也是运用蒙太奇的范例。

(四) 隐喻蒙太奇

也称比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相似蒙太奇、联想蒙太奇。它要求所连接的镜头,场面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类比联系,通过“相似点”、“具象点”和“寓意点”,突出事物之间的有关特征,促使观众领会其中内在的、深层的含义。

(五) 杂耍蒙太奇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蒙太奇,既有画面的分解,又有画面的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写;节奏快,有紧张感。爱森斯坦在其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里,在举世闻名的“敖德萨阶梯”那个段落里,成功地运用了杂耍蒙太奇,突出了沙皇军警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

谁知道**作品分析的角度之如何写影评和评什么

I he never seen such an amazing film since I saw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Shawshank encompasses friendships, hardships, hopes, and dreams. And what is so great about the movie is that it moves you, it gives you hope. Even though the circumstance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viewers are quite different, you don't feel that far removed from what the characters are going through. It is a simple film, yet it has an everlasting message. Frank Darabont didn't need to put any kind of outlandish special effects to get us to love this film, the narration and the acting does that for him. Why this movie didn't win all seven Oscars is beyond me, but don't let that sway you to not see this film, let its ranking on the IMDb's top 250 list sway you, let your friends recommendation about the movie sway you. Set aside a little over two hours tonight and rent this movie. You will finally understand what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and you will understand why this is my all time forite movie. 二、《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 The story may sound simple, but the truth behind the words is remarkable. When I heard the name of the film first time, I considered the Shawshank to be a man’ name, but in face it is a jail——a hell in the world. Not only for the inhumanity of the jailors——they behed brutally; but also for the jail gnawed at people’ heart by keeping them waiting and waiting as life passed. It seemed that only those utterly worthless people who ge up everything could survive. That’s where the story hened. The part impressed me most is when Andy got out of the jai. He extended his arms in front of him in the hey rain as if he were welcoming the fresh air and the freedom. At that moment, I saw the faith win the darkness, discharging light dazzling the eyes in the dark blue sky. Under the light, I could feel my recreant innermost being shivering as his voice said: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That’s why I like this film: it encourages people to fight to preserve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to reciate the beauty of lif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keep hope forever. He once that is born, that is die. Everyone is the sam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whether busy living or busy dying. The film tells me even a man can live once, but if he keeps faith, keeps hope and works his life right, then once is enough. The faith is the bird that feels the light when the dawn is still dark, the hope is the chief hiness that this world affords, and the life should be full of the singing of the bird and the hiness hope brings. " What’s that do you think? It’s the trembling of the heart, the singing of the mind, the flying of the soul and the hope to be free.” 这个故事也许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发人深思的。我第一次听到这**的名字时,曾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但事实上它是一所监狱的名字--鲨堡。说它是人间地狱,不仅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而且它还侵蚀着人的心灵。生命在漫漫无期的等待中消逝,似乎只有那些行尸走肉般放弃了所有的人才能够活下去。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最让我感动的是安迪逃出牢狱时候的情景。大雨滂沱之中他伸出手臂似乎在迎接新鲜空气和自由。此刻,我看见自信战胜了黑暗,其光芒照亮了深蓝天空中的眼睛。在此光辉下,我可以感觉到自己那颗怯懦的心在颤抖,似乎在说:记住,希望是好东西,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 它激励人们为人类的尊严而斗争,为生命的美丽而感恩,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永怀希望。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的原因。 有出生,就会有死亡,均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忙着活,还是劳碌死。**告诉我们,虽然人只能活一次,但是如果带着信心和希望好好地活,一次也就足够了。信心就像在黎明前看到曙光的鸟,而希望则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礼物,生命应该充满鸟儿的歌声和希望带来的快乐。 你认为如何你呢?我想这是心房的跳舞,思想的歌唱,灵魂的翱翔,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三、He you ever known a famous experiment of the flea? In my point of view, I think it has some commons with the film Shawshank Redemption. First I'd like to introduce the experiment. It was an experiment about the flea. A zoologist put some fleas in a glass cylinder,then used a piece of glass to cover it. At first every flea did all it can in jumping. It must be painful.So after several times,they jumped a little lower,in case of knocking the glass.After three days,when the zoologist took off the glass,he found that no flea would jump out of the glass cylinder.Why? Because they got used to jump gently. We can find the glass is a visible prison to the fleas,but they build an invisible prison for themselves after three days. The same with the film,the characters like the fleas in a visible prison which is called Shawshank.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s 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They are Andy 、 Red and Brooks. Though they are the same in the visible prison,they are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whether there located an invisible prison in their heart. Brooks who lives in the Shawshank for fifty years.He likes the flea in the experiment,when he gets the chance to lee Shanwshank, he chooses to threaten his mates in order to stay in Shanwshank. But he fails,his only hope is broken.During the fifty years,he builds an invisible prison for himself. 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watched this film was in my senior high school,and I still remember that I cried hard when I saw Brooks hung himself.At that time I thought it's the fault of the society,but now I think it's the fault of the invisible prison.Red's words proves my point:"Man's been here fifty years. This place is all he knows. In here, he's an important man, an educated man. A librarian. Out there, he's nothing but a used up old con with arthritis in both hands. Couldn't even get a library card if he lied. You see what I'm saying?”“Believe what you want. These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After long enough,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It is the "institutionalized" put Brooks into the invisible prison.He has no hope in the invisible prison,life becomes meaningless.He gets dying. Red,is an man who can break his invisible prison.He is another kind of flea. At first he likes Brooks,he build an invisible for himself.He told Andy that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it's got no use the inside,you’d better get used to that idea.At that time,he has already built the invisible prison and broke his hope.He couldn't hack it on the outside.Been in here too long, he is an institutional man now.Like old Brooks Hatlen was.In the prison he is the guy who get it for the others.Out there, he wouldn't know where to begin. But Andy's word influences him"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At that time,Red picks up his hope which breaks the invisible prison.When a man has the courage to break the invisible one,let alone the visible one.At the end of film,Red get out of the Shawshank and has a new life in the society with his hope! Red,may short of the word"redemption",and he redeems himself. Andy who is the hero in this film.And he is an amazing flea! There is no prison in his mind.Shawshank is the visible prison which seems very sturdy .But he just uses a small hammer to dig a hole,then he breaks the prison.19 years is a long time! But to Andy,his hope supports him so that he can ignore the time! As the famous sentence goes hope can set you free.I think another different between Andy and the others is that he never has an invisible one in his heart.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he is free in his mind.That's why he can do what the others cannot do! During the 19 years,he holds his hope,he still remember the hight which he can reach. The three man are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fleas.The fleas tells us not to be prisoned in the invisible prisons and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We should set us free with our hopes!Let's break the invisible prison! 给你几个,你可以综合一下。

满意请纳

影评怎么写?主要有几个部分?

1、“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专评,如评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现象。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如西部**、贺岁片、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2、如何评 第一,捕捉住感受点。一部**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第三,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第四,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人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第五,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评论,好考吗?

**评论的基本构成 影评通常包含的几个部分:**简介,评论正文,引文出处。

**简介可以分为**的基本简介与服务与评论正文的扩展简介。

基本简介通常包括**的原名,**的中文译名(别名),导演,主要演员,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这部**的海报。这里除了**名称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写项目。根据评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加入剧情简介。剧情简介是对**的再叙述,由于评论者对于**理解的局限,再叙述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有严重主观倾向性的解读。建议剧情简介不要超过200字。

扩展简介通常包括对**制作人员的更详细的介绍,影片产生背景的介绍,影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介绍,影片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扩展简介作为评论的资料性工具要有选择的引述。扩展简介如果没有对评论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果断的舍弃,或者可放置于评论正文之后。

评论正文

① 从观感轻松切入评论我们注意到,观感往往产生于**中最能让观众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对观感的分析也就成为对这部**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这部**哪里最吸引人,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为什么吸引人,评论就产生了。观感作为最初对**的评定,势必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会因为评论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必刻意减少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使得评论更加开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为影评的目的是发挥综合能力欣赏作品,同时将作品的丰美面呈现出来提供给别人,所以开放式的评论也就不必排斥专业分析工具。我们也不能夸大专业分析工具的功能,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影片分析方法并不存在。观感是**对观众的影响结果,它意味着观众从**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么。对观众来说,观感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评论者,要相信自己的观感,不要被导演的名气或**所获得过的奖项等非**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本身的东西只能印证观感,而不能产生观感。

② 列举部分常见的评论切入点

1通过主题解读评论:例如,你可以通过《不准掉头》来解读“倒霉”,可以通过《躲闪》来解读“少年的爱情”,可以通过《着魔》来解读“疯狂”。观感可以让你对某些**归结出一个主题词语,然后品味分析一下,**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让你对这个主题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一个**是如何变成一个词语的诠释例证的?

2相似主题联想评论:《两支大烟枪》《尼古丁》。

3通过形式对比评论:例如,作为警匪片的《猎豹行动》对以往战争片形式上的借鉴,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拍摄警匪片的新方法。与之对比的对象可选择《黑鹰》。

4典型例证:例如,可以通过木偶片《美国战队》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国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讨论:从茂瑙的《吸血僵尸》到《惊情400年》《刀锋战士》《吸血情圣》等这一系列以“吸血鬼”为主题的**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比如说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橱柜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异形》系列或《黄飞鸿》系列等等。

6讨论:例如可以通过《老男孩》与《发情日记》来比较东西方差别,《关于我们的爱情》来讨论母女关系。7了解型**:例如,从《梦想阿根廷》与《官方说法》中可以对“军权”有个初步认识。也可以在《戏梦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气息。

8结合他人的评论对**的再评论。

9对某些导演或演员的偏爱也可以让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他们的特色。例如我比较喜欢的安德烈?佐罗斯基、盖?瑞奇、伊莎贝尔?阿佳妮、夏洛特?甘宝等,他(她)们导演或主演的**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我们要小心的是通过“作者论”[注释]来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是评论者的一厢情愿。在某些不严谨的评论者那里,影片被诠释的面目全非,之后就可能是评论者对导演的非理性评论。本来单纯地影片分析,变成了一个批斗导演的檄文或是对某个“伟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证书。批评**与批评导演当然是两回事,批评导演更像是一种私人恩怨。然而我们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论”是一个很容易入手且简单易行的**分析的切入点。所以在评论的时候要多关注的是**而不是关注导演,更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比那个导演还要了不起。

10对**影象的评论,如从**叙事、景框构图、**剪辑等做切入点。如对**《罗拉快跑》进行分析评论。 **评论当然不只局限于取以上这些方式作为切入点。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观感,并且不片面滥用自己的感觉,其实一切可以使你产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③选择一种自己所熟悉的评论工具。评论工具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复杂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专业工具,简单的如个人的观感。特定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把某些问题分析得更具体,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应用上,戴锦华对《玫瑰的名字》的精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的。那些特定的工具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难以掌握,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用符号学来分析一下《梦幻格林》,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④在分析与欣赏**中间把握平衡。我们要警惕过度的分析对**的欣赏性是有害的。有时候观众并不想变得那么“明察秋毫”,做一回快乐的“傻子”也许就是观看影片的初衷。盖?瑞奇导演的《偷拐抢骗》我已经看过了7次却一直舍不得分析它,因为害怕分析过后观看的乐趣就没有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抱着乐观的态度,分析以后会发现新的乐趣,但这毕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我认为好的评论同时也应该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还要保留原来**的观赏性。

⑤笔法。评论者的笔法与评论选择的切入点密切相关,不同的切入点决定不同的笔法。如通过观感来叙述影片带来的感官审美影响,则很有必要借助大量修辞的运用;如果探讨影片的流派等历史性内容,则对经典理论的引用和同时期其他作品的类比必不可少。写评论时要把观点写清楚,行文要简洁流畅,不要堆砌资料。脏话痞话或许是通往个人文风的一条捷径,然而他们从来都不是严谨的,在评论的道路上我们甚至不需要反讽。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搜集影片的资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当地使用资料很可能会把你的评论淹没在看似相关实则不知所云的文字之中。资料可以帮助评论者理解这部**,但不应把这些资料变成评论者的依据。原则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内部的任何文献或相关资料”的这一立场。**评论并不会因为提到了一些大师的名字而变得更加精彩。

⑥个人风格。影评的个人风格需要逐渐形成,如同对于**的

⑦丰富你的影评。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用直观的图象,作为对评论的支持与补充,适当截取影片的画格会使你的评论更直观。除非是在评论影片剪辑的时候,制作表格或者图解对评论者来说太费力气。

⑧给自己的评论起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引文出处 在评论正文之后要列出评论中所引的文字出处,这是对原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方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

在**评论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1,要避免评论者的生活(经验)过多的干预评论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后,你说你学会了怎么做叉烧饭。写评论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关注评论人,而应该强调所要评论的**。吃了油条喝了豆浆去看**,同饿着肚子去看**的心情可能不一样,但**是一样的。2,要避免在没有叙述原因的情况下给出评论结果。例如:永远也不要说哪部**是最好的**,哪部**是最伟大的**。在我看来,即使看了很多**也不要给**排名次,但是可以给**定位。3,要避免东拉西扯,主题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体描述10个还未解决的问题。不要隔靴搔痒,甚至是满世界找靴子。例如:评论《神话》的战争场面差,不能说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斗士》,而应该明确指出它具体差在哪里。是场面调度问题还是画面构图问题?是剪辑问题还是电脑特技问题?

4,要避免对演员导演等影片生产者私生活的关注。只有影片的宣传人员或者八卦杂志才有需要关注那些问题。

5,要避免死撑面子硬评论,满眼都是某个**的不足。应该放松心情,如果有部**实在是差,那我们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费心评论。评论是要把影片的丰美面呈现出来,舍本逐末的评论方式与悲观的分析角度实在让人惋惜。

6,要避免一些对**本身没有意义的评论。**评论不同于**商业宣传,评论要排除干扰。在选择切入点上要回避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人文学科对**的探究,尽量从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论述。7,要避免评论者主观地对影片做过度诠释。不要对自己想中的错觉挥动双拳,使读者莫名其妙。

求一篇 无极 的 影评

首先,先给你全国大学专业TOP10排行榜(08年最新排名)

排名NO.1 北京**学院

位于北京三环边上一个不起眼的夹缝中,门是歪的,道是斜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小院子,却可以和纽约大学**学院、南加州大学**学院并列全世界**专业大学前三甲!让无数热爱**的人魂牵梦绕。(名人在此不列举了,一句“大陆圈的佼佼者90%出自北电中戏”足够矣)

北京**学院在业内的影响非常大,在人材培养方面一直是国内的领先者,和圈的联系分场紧密,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很多,一般在校期间就能有不错的技术能力,毕业生业界认可度非常高,不管是直接投身工作,还是申请出国深造,都有相当的竞争力。

除了大家熟悉的演员、导演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也遍布届各个行当,在高端技术方面,**学院的毕业生可以说独占鳌头。在一个剧组里,你可能遇不到中戏的毕业生,但很难遇不到北电的毕业生,经常能受到师兄师姐照顾。

特别普及一下常识:北京**学院简称北电,不是北影,北影一般指北京**制片厂,虽然一墙之隔,但完全是两个单位体系。

排名NO.2 中央戏剧学院:

中戏也是笔者很喜欢的学校。相对北京**学院,这个学校更加具有象牙塔的特质,文化味道浓重,每每踏进校园,一种历史的厚重迎面而来。

中戏是唯一在界影响力能与北京**学院媲美的学院,毕业生成绩斐然,但相比**学院,中戏更加阳春白雪,和社会联系少了点,但有弊也有利,少了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诱惑,中戏的学生显然少了跳脱躁动,更加踏实稳重。周围汇集北京众多话剧院,艺术氛围浓重,相对**学院,中戏更适合潜心戏剧艺术的学生。

中戏表演系应该是国内最好的,中戏表演系毕业基本可以作为于演技出众的代名词。北京**学院的表演系虽然出的明星更多,但若看扎实演技,中戏表演系更胜一筹!

排名NO.3 中国传媒大学:

其实中传不属于艺术院校,曾经是语言类大学,现在算是综合类大学。

中传的大部分毕业生都会去电视台工作,对国内的电视传媒的贡献最大,从CCTV到省市地方台,中坚力量都是中传的毕业生。尤其是播音主持和编导,中传出来的都是业内拔尖人才。

但在**人才方面,中传就相对薄弱些了,虽然近几年有所进步,出了点成绩,可想赶上**学院和中戏,恐怕还得继续努力——可能**人需要一些轻狂和不羁,而中传的学生过于乖乖仔了,毕竟,当初都是高考成绩出众的好学生嘛。

中传的类考试专业考试比较简单,通过也相对容易些(只是相对北电中戏,其实还是挺难的),但文化课相对要求高,适合文化课好(一本线左右)。对文化成绩的重视也体现了中传自己的招生理念,不追求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重视学生未来工作中的合作能力。

排名NO.4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2001年开始增设广播电视本科专业。重视学术创新和实践应用,进行开放的、面向社会的、着眼未来的教学实践。

在下对北大的专业并不是太了解,但是想想是北大的,也应该比其它综合院校更有实力。

它虽有专业测试,但是文化课要求和普通类并无太大差距。进入本系的学生也多是640以上的成绩。但是在北电中戏北广面前,它不免太年轻。

排名NO.5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也是我国比较老牌的艺术院校,但因为学校在上海,而产业中心在北京,所以上戏在业内影响不算大,甚至有点默默无闻。

上戏的历史很悠久,继承了很多旧上海**的辉煌,老师水平也不错,北京**学院文学系的系主任都是上戏的毕业生。

排名NO.6. 北京师范大学:

北师大的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但因为地域优势,经常和中戏北电进行一些学术合作,进步还是很快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排名NO.7 浙江传媒学院:

前几年从专科升到了本科,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设置差不多,相当于低一档的中国传媒大学,在南方的电视台里还有点影响。

在播音主持方面还是不错的,比中传好考不少。而且毕业之后前景明朗,心里有底啊!

排名NO.8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是个综合类艺术大学,美术音乐院系都有一定影响。学院的专业也比较全,学校的级别也很高,有传言要改称“中国艺术大学”

这次排名中,南艺上升一位,超过中国戏曲学院,位列第七,毕竟南艺地处六朝古都,秦淮河畔,自古都不缺少才子佳人!

排名NO.9 重庆大学美视**学院:

这是一家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有一点民办性质,这个学校还是不错的,办了几年了,教学经验有些积累,教师一般都是中戏北电的毕业生,熟悉这个行业。也重视学生素质。 排名NO.10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最低调的艺术院校。国戏历史还是很长的,是戏曲界的最高学府吧。

很多考生和家长对“戏曲”有点抵触。国戏也有类的课程,因为类专业开设比较晚,目前还不好说前景怎么样。国戏很多方面的老师是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课程方面和中戏有些接近。

影评不是一个好考的专业,要是想学,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吃苦,不是儿戏。

我建议你现在外面报一些影评辅导班,先学习学习,看看是否适合自己。

要是一定要论好考不好考,那就看你报什么学校,本科分三类:一、二、三本。2.11工程院校一半是很难的,还有8所享有与2.11工程院校同等权利的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都不好考,要么是对专业要求很高,要么是对文化课要求很高。

希望你慎重考虑。

我现在在学习编导课程,学习时间短并不会起到什么好效果,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耐心、正确的选择。

会成功的,加油!

所谓“英雄”一般来说就是“做了一番伟业,说了一番伟词”的人。大将军光明一出场,很快便取得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他领导三千部下,打败了两万蛮人敌军,他的士兵将他抬到空中高呼“万岁”。他自称:“从来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救不了的人。”

但是此英雄不是彼英雄。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种英雄,比如他们除了有过人的意志和本领,还拥有高尚的美德,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一件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这类英雄远到荷马笔下的那些人物,近到**《指环王》中阻止灾难发生的弗拉多、以及一心要打败伏地魔的哈利·波特,都是站在“正义”一边,哪怕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不完全的正义。

当然我们也把这样一种人称为“英雄”。他们之所以高居于众人之上,是因为他们超越于善恶之上: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代价,不管其手段是否光明磊落或者结果死了多少人。他们对于权力与胜利的关心远远高出于任何正义。《无极》中的大将军光明属于此类。他与蛮人的这场战争为了什么?为什么将对方称作“蛮人”?这样称呼明摆着有歧视异族的嫌疑,在今天全球文明的背景之下,让人觉得非常陈旧古怪。这一点对比《指环王》中的四个霍比特人,马上便能说明问题。

而当他买下133个奴隶当作开路的诱饵,以及后来命令自己的弓箭手将幸存者全部射杀时,他一分钟都没有想过他们也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生命。而今天坐在**院的观众看到此,必须调整自己已经形成的某些眼光,必须把这个残暴的事实(以及奴隶只能在地上爬这个丑陋的事实)放一放,就当没有看见一样咽下去,否则若被它绊住,下面的**就没法看了。

陈凯歌本人对此有一个解释,在接受新京报的访时说:“年轻人看**不会关心什么朝代,什么善恶”。

也许是因为“不关心朝代”的原因,这里同时所犯的一个知识上的错误是:讨价还价的金钱买卖只是在平等的人之间进行,而那位拿了1330元钱的奴隶总管,即使他愿意去送死,他也不可能将自己连同其他奴隶一起卖给他人。导演难道连这样的常识都不具备?抑或是今天的“年轻人”在广泛从事市场经济的同时,都在做一桩将自己卖掉的生意?可怜的观众在这样的错误面前感到不知所措。

专与观众作对的叙事形态

这部影片中类似的困惑比比皆是,几乎每走一步,都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所遇到的障碍可能更多地来自影片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这部影片达到了违反常规叙事的顶峰。

影片的开头陈红扮演的“满神”向张柏芝扮演的倾城交代她的命运:她将获得一切,但是得不到真爱。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如果这是一个起因,那么最终结局如何?

倾城是否以及如何反抗加在她身上的这种命运?

而如果这是一个结局,那么起因是什么?倾城因为什么而遭到如此恶毒的诅咒?

影片无视观众对此产生的好奇,它的做法正好相反:始终停留在这个诅咒本身,没有使得剧情因此而往前推进一步,最后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这种诅咒如何得到了全面落实。

满神第二次与人间沟通,是与大将军光明打赌:穿鲜花盔甲的人将要杀掉王。从叙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则来看,那么将要进行的是一场如何让对方输掉的角逐,并且这种角逐可能成为贯穿影片直至结尾的动力。但是影片再次放弃了这个可能成为叙事动因的关键元素,不出几分钟,穿上鲜花盔甲的奴隶昆仑已经杀死了王,对此,大将军光明连丝毫愤怒也没有。而愤怒实际上也是可以将故事进行到底的另一个动因。我们知道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便是开始于著名的“阿喀琉斯的愤怒”。

一方面是已经出现的线头散落一地,不做继续的发展而就此中断,另一方面是该交代的不交代,或者该用镜头交代的却通过人物的嘴巴说了出来。

比如令大将军光明飞身前往的那个“王”是谁?同时出现的北公爵无欢是谁?

他为什么突然要围困王城、而此前他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在这之前都需要有所铺垫,否则观众会觉得非常突兀,注意力不能跟着集中起来。而如果他们此前没有在镜头上见过王和北公爵无欢,为什么要他们要关心乃至念念不忘大将军光明“千里勤王的结果”?

导演把一切麻烦都推给了观众

倾城二十年之后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是一个荒*无耻的形象,一上来就说要宽衣解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她与王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她要让兵临城下的大军将武器对着王?虽然前面说了,这个女人将不会得到真爱,但这并不能得出她必然是一个荒*无耻之徒。如果她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什么大将军还要爱她,想得到她的爱?昆仑这样有着一双纯洁眼睛的人也要把目光投向她?

在很大程度上,这样一个女人构成了这部影片叙事的中心,把不同的人们聚拢了前来。如果顺着这条线下去也未尝不可,“为了一个女人”并不是无欢一再以鄙夷的口吻提到的如何不值,十年特洛伊战争之后的希腊老将们再次见到海伦时,仍然啧啧地叹道:“为了这样一个女人是值得的”。而光明对于倾城的态度基本上是:通过她来挽救自己,通过她表明自己仍然有爱的能力。

这部影片中的倾城真正的命运在于:她是实现别人另一种兴趣的工具或途径。因此,在一种情况需要时,她会说:“在王要杀我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想好了,我不会跟任何人好”(这表明是否她对于王的失望?)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她会说,“当你杀王的那一刻,我就爱上了你”,两个如此互相矛盾的诉求,完全忘记了观众是有记忆力的。同样前后断裂、不可思议的是,那位跳下悬崖的昆仑,如何毫发未伤地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他的这个非凡经历(积分)如何带到后面的叙事中去?

在很大程度上,由片断镜头组成的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蕴藏和表达含义,全靠观众的记忆。

坐在**院里的人们会自觉地将前面所得到的信息,与后面所得到的信息加以联系、对比,然后得出自己的理解。而《无极》这部影片,在叙事的前后贯穿上显得如此任意专断,不断改变方向,必要的环节脱落,人物欲望和行动模糊或犹疑不定,使得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大吃苦头,始终处于困惑不解状态之中。而当观众“跟不上”影片的变化纷乱的节奏时,不一定是观众的想象力出了问题,更有可能的是导演本人没有提供足够解决难题的想象力,而以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将一切麻烦都推给了观众。

作为商业片,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供一个有目标的并因此而简洁有力的叙事系统。这个叙事系统最后要完成什么?它将抵达哪里?影片的回答始终是犹疑和迷乱的。

我们如果要找出一件贯穿始终的的话,那么就是杀王这一件,但是它早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就已经完成,满神的预言已经实现,这之后并没有什么其他有力的动机替补进来。影片也不得不转移方向,讲了一个雪国的故事,扯出鬼狼这个人物,他所说的那番关于罪责之类的话离奇古怪,与影片的上下左右没有任何关联,像是从深渊中冒出来的,需要一种特殊的心领神会才能掌握。

影片最后引进的新成分则是那个元老大会,那很像一个“思想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氛围中,这群人聚集一堂,把他们之间的问题都给解决了。

当鬼脸无比伤感地趴在昆仑背上足有好几秒钟的当儿,**院里坐在我身边那位年轻文静的姑娘突然爆发出不顾一切的、放肆的大笑。

这样一种叙事形态,中性地来说,更加接近爱森斯坦的《十月》、《罢工》,或者同样拍摄于上个世纪早些时候的《卡里加里博士》、《一条安达卢的狗》之类。也就是说,这部影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部先锋实验**,它是任何别的什么,但决不是商业片。

但是作为先锋实验**,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模仿。牦牛奔跑令人想起《狮子王》,光明在森林里迷路令人想起黑泽明的李尔王(《蜘蛛巢城》),而满神与他打赌的内容,令人想起歌德笔下魔鬼靡菲斯特与浮士德的那个著名的“真美啊,请停一停”以及“在你倒地的那一刻”如何如何。

有有活力的成分,也有思想垃圾

挖掘一部“先锋实验**”的内容有些危险。但这部影片不能不谈。既然在观看时吃了那么多的苦头,翻山越岭走了那么多的路,经过无数次调整的眼光终于坚持到最后,总得有所斩获吧。

第一、陈凯歌仍然有他的宏观考虑。他在试图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历史负担以及眼下状况。说得最客气一些,眼下的情况可以说是“后理想主义的时代”。不管这个曾经的“理想”是什么,但那至少是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之上的雄心壮志,类似英雄对于胜利的追求;但是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理想”退位,“欲望”登场。

因此,大将军光明不得不把他的眼光放到无欢说的“一个女人”身上。

包括无欢这样的人,同样也是从历史中走过来、具有“历史深度”并背负着历史负担的人,他一旦被欺骗过、被践踏过就永远是个小人,从今往后,充塞于他心灵中的只有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东西。这个看法应该说部分也是可取的。只是交代得过于简单,过于隐喻,一块小饼就把一个人彻底击垮了?而鬼狼为自己过去的辩护词是“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我只是想活下去”,他与历史告别的方式则是念叨着“只是对不起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第二、在这样一个“后理想主义”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如何安放?他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宿以及心灵的位置?无欢这样声称“天下的东西,你想拿都能拿得到,只要你够坏”的人当然是死无葬身之地了;而从光明身上得出来的、与他的名字一样饱满的结论是:“即使是骗你也是爱你;即使是残缺的爱也是爱”;正是因为这样伤痕累累的爱,光明这个人得到了拯救。

昆仑则从一个被剥夺自身欲望的奴隶,变成了有所渴念的人,他这个曾经的被剥夺者,从事得救的事业相对容易一些;而鬼狼这样身上留着叛徒烙印、始终只能露出半个脸的人,最好的途径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样来看陈凯歌,你会发现他的确很善良,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很管用,对于人性的认识过于幼稚了一些。至于倾城,前面说过,在这部影片中她是个没有实体性的女人,放下不表。

这些内容属于这部影片中那些有活力的思想成分。这部影片中还有许多像是遗址一样,令人想起从前时代的思想成分和表述方式。比如这样一些概念:主人与奴隶、赢与输、得到与得不到、狠人与更狠的人……什么“鲜花与盔甲”之类,在丧失了主体叙事之后,这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叙事策略的作用,由它们造成了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性格特点,但应该说这是一批真正应该火化的垃圾。

这部影片的视觉形象是比较粗鄙的。其中对于高山大川的那些描绘,从一个中心散发开去的构图(不止一次),没有面孔的整齐一律的军队,木偶似的面无表情并服装统一的元老们,包括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闲杂人员,没有出现一个日常或市井生活的场景,不存在一个噪音和杂音,再次令人想起苏珊·桑塔格笔下对于瑞芬斯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