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英语写关于水浒传的影评

2.《投名状》观后感

3.电视剧版神话影评

4.《扈三娘与矮脚虎王英》演员表是什么?

5.水浒传武松血溅鸳鸯楼影评

6.阎浩岗的成就

水浒传评价_水浒传影评与原著对比研究

凡是读过《水浒传》的人对智取生辰纲的生动故事都难以忘怀,它确实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50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是。花石纲生辰纲的“纲”,都是指一大批东西。生辰纲价值十万贯。十万贯究竟是多少钱?把一千个制钱用麻绳穿起来就是一贯,也叫一吊。古人常常以“万贯家财”、“腰缠万贯”表示极其富有,意味着有一所大宅院,许多土地或者一处不小的买卖,一群奴仆,当然还有不少现钱,显然比现在的一百万多得多。所以十万贯是一笔极大的财富。这十万贯金珠宝贝是贪官污吏掠夺的民脂民膏,是不义之财,写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充满了机智,非常精彩。那么他们“劫富”之后有没有“济贫”呢?没有。他们自己瓜分了。所以总的说来晁盖这个人还比较好,至少他不让小喽罗客商,只抢财物,而且不象周通、李忠那么黑。打家劫舍,一夜暴富,还成为“农民革命的好汉”,可谓名利双收,岂非咄咄怪事!须要指出的是,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的宋、元、明代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多次写到抢劫、过路客商,这种行为很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是一种落后行为,犯罪行为。但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并不认为是犯罪和错误,甚至还被认为是革命行为,也许有人对这种行为不以为然,但是出于顾虑,回避评论。

我们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肯定,《水浒传》中所有山头的“打家劫舍”、“打劫过路客商”都是这种情况:劫富并未济贫,极少数头领劫富占有的财富超过小喽罗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杨志把生辰纲看成是自己东山再起的赌注,为确保安全不惜用任何方法,这种急功近利导致欠理智,人不和。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攘外必先安内,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杨志一行人内部的重重矛盾为失败设下了伏笔。 ②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之计比青面兽杨志之智来得高,棋差一首,束手束脚。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急功近利 内因

欠理智 人不和 败因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外因

棋差一招,束手束脚

用英语写关于水浒传的影评

《水浒传》被央视搬上银屏,得到了观众的无限青睐和一致好评。无论是演员选取,还是桥段设计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和观感享受。

王思懿在水浒中饰演潘金莲一角所得到的评价

王思懿是因饰演1998年电视剧《水浒传》里潘金莲而成名的,她当年的美丽和出色演技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获得到了一致好评,有影评人这样评价道:

1998年,王思懿因为饰演改编自名著《水浒传》的同名电视剧中的潘金莲而一夜成名,“潘金莲”一角,除了王思懿,至今无人能再突破,再超越;“潘金莲”已成为王思懿的代名词。

王思懿,12年12月11日出生于,1985年,年仅13岁便开始表演,1989年,17岁时就获得了“台北十大”称号。

1998年,王思懿刚好26岁,正是一个女人最美丽的时候,受邀请前来大陆,参演电视剧《水浒传》,饰演“潘金莲”一角。

她在《水浒传》中,成功的演绎出了“潘金莲”的美丽,从良家妇女到变节妇女的转变,把“潘金莲”这个角色演得极其出色,并因此成名,甚至在2000年,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与巩汉林、潘长江表演小品《同桌的她》。

王思懿的几个沐浴镜头

谈到《水浒传》中几段沐浴戏份,王思懿当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一个女演员在摄像机和周围的工作人员关注一下去拍有些裸露的戏份,虽然演员有自己的职业素养,但多少也会有些不好意思。

而王思懿个人觉得沐浴的戏份,也不是非常必要。但导演张绍林却觉得拍这几场沐浴戏非常有必要,因为潘金莲这个人物,在历史传说上属于水性杨花,为了表现她的这种特性,会加几场香艳的洗浴戏分,让整个剧情看起来更生动、更合理。

因为潘金莲和西门庆的缘分,来自于潘金莲从窗户上向下泼水,而用潘金莲沐浴后泼水作为两人相识的开端,也连贯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水浒传武松的戏份拍完以后,从全局的角度看,潘金莲洗浴的戏份确实非常经典,既刻画了人物,更使整段故事圆满丰富,也给观众很多联想,属于必不可少的镜头。

镜头表达的含义

通过洗浴镜头反映出潘金莲水性杨花的一面。潘金莲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水性杨花,不管哪个版本的潘金莲这点都未曾忽略。这些洗浴镜头比较香艳,也比较撩人。让人一下子感觉潘金莲就不是个正经人,是水性杨花之流。

洗浴镜头反映出潘金莲追求美、不安于现状的心态。她自身年轻漂亮,却嫁给一个“三寸丁、枯树皮”,这样一个又老又丑还没有钱的老实人武大郎,她一直心有不甘。

所以她在嫁给武大之后,虽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她一颗骚动的心无时无刻在牵挂着外面的花花世界。所以她频繁的洗澡镜头就反映出她这样的心态,这样在面对武松、西门庆时她的心身出轨也就顺理成章了。

《投名状》观后感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当他们一旦造反后,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像李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与此相反,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不管金圣叹主观动机如何,这句话也确实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式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水浒传》在记叙歌颂起义军的武装斗争时,还比较重视战争经验的总结,起义军战胜敌人,不仅凭勇敢,还靠智慧。《水浒传》中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家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曾经赞扬“三打祝家庄”是合乎辩证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能够重视调查研究,对敌分化瓦解,并取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水浒传》中有关战争的描写,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清代刘銮的《五石瓠》里说: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虽不十分明确,却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理想。联系到他们“杀富济贫”的行动,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电视剧版神话影评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披头散发的太平军士兵手持长矛,在溃败的清军, 不说“刺马”,这里说《投名状》。描绘了一个残酷厮杀的修罗场。

纯粹的大规模战争场面,是山字营初建的旷野攻防战,八百人对五千人,如同剧透中所说,二百敢死队为二百弓箭手在三百洋枪队之前用血肉换取那要命的一百步射程差,战况必是惨烈的,而真的震撼眼睛的还是李连杰率领亲兵杀入太平军炮队,李连杰以一敌百,残肢断臂,还有炮火近距离轰碎人体的震撼镜头,想必是清将庞青云心中的地狱。

苏州城投降的太平军士兵那段,想到《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白银圣斗士黄金圣斗士那一幕,但是与《黄金甲》那段屠戮不同的是,陈可辛没有直接去表现被围在卫城的成千俘虏的垂死挣扎,而是通过他们濒死的惨呼声、下令的三弟姜武阳和射箭的清兵们脸上痛苦的表情,以及被强锁在院子里的二哥赵二虎的挣扎,来表现这一惨剧,全场观众很多都直起了身子,目瞪口呆地看着,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待到一切结束后,陈可辛才把镜头给了扑满卫城的尸体,紧接着后来清军把俘虏尸体添到战壕里面的场景,给人带来的震撼是《黄金甲》那幼稚的华丽所无法比拟的。金城武的恶梦那一段剪辑,那纯粹是一个成功的“恐怖”剪辑,一多半是观众是被吓到的,全场观众屏住了呼吸。

不得不提到的还有全剧的音乐和音效,音乐方面,看到了金培达的名字,全剧的剧情音乐有一种伤感蕴藏其中,和铁血的剧情形成对比,衬托出一种乱世的悲情。而音效方面,战争中人骨碎裂、刀剑刺入血肉中的声音,枪声、打斗声都相当震撼,伴随剧情的音效也相当刺激,有女观众只是因为剧情音效的突起,而大惊失色。

在人物方面,三位巨星和徐静蕾也没有让人失望,李连杰完整地表现出一个欲望与才干错综交织的枭雄角色,在满营将士被屠戮殆尽的最后,装死活下来的庞青云失魂落魄、漫无目的地走,遇上了出走的莲生(徐静蕾),这里并没有戏,陈可辛用比较梦幻的虚实镜头配上金城武回忆式的旁白,交代了这段剧情,掩盖了传说中李连杰在戏方面的捉襟见肘。庞青云是真的爱莲生的,所以会在赵二虎前往刺杀苏州守将之后,对莲生说“如果他没有回来,我娶你”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对他的前途并无帮助。而赵二虎刺杀苏州守将平安归来,士兵们欢呼赵二虎的名字,李连杰脸上那种复杂的表情又体现了他失望和忧虑的心情,因莲生而失望,因担心赵二虎的威望提升而忧虑。如果庞青云这个人是彻头彻尾地坏,李连杰倒是好演了,偏生他还是在意兄弟情谊的,所以在安排杀死赵二虎之后,他会对着空碗筷自言自语,会掩面而哭,并在获知姜武阳杀死了莲生后,痛哭失声。这些,在李连杰之前的作品中,都是没有的。

刘德华天生具有的正气,让他对赵二虎这个角色驾轻就熟,从在上司前面会因为情绪激动失声的直性子,到和苏州守将的惺惺相惜,再到俘虏们被后看着遍地尸体的痛心和绝望,以及后来认知的转变,转变之后却依然毫不犹豫地为了接救庞青云冲入圈套的坦荡豪迈。刘德华的表演不可说完美和超越,但是尽职尽责地表现了赵二虎这一角色。

金城武在两大巨星的光芒下,稍显失色,恐怕与他角色的单纯有关,最秀他戏份的几个场景,都是处在对庞青云的崇拜与对自身良心拷问的矛盾中,三弟姜武阳自庞青云在劫粮一战中救下自己,再目睹了他直取敌将性命的本领之后,就对庞青云彻底拜服了,这影响了他后来的所有行为举止,包括第一战斩下敌帅首级后吼叫、痛哭,包括替庞青云决绝斩掉违规兄弟的首级,包括亲手指挥俘虏时候的战栗与眼泪,在这一矛盾冲突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他幼稚地认为杀死二嫂就可以让庞青云不杀赵二虎,并且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看到赵二虎尸体的一瞬间,他的一切信念崩溃了。

莲生,一个欲求不满的女人,她想要呵护,想要爱情,甚至贪图荣华,所以她几度出走,在攻下南京之后,对赵二虎的回家建议作出犹豫神色,但她又是善良的,所以她可以坚定地说出“他(赵二虎)是个好人”,在赵二虎入城刺杀没有及时放出信号后,会痛哭。她的爱情属于庞青云,但她的宿命却牵连着赵二虎,她也贪生怕死,所以在最后死前会语无伦次,徐静蕾把这一切都表现得很到位。

《投名状》与其说是一部战争片,不如说是一部悲剧,它撕碎人性,毁灭梦,让人绝望到彻底的程度。

莲生是个悲剧,从她被卖身到跟随二虎这个她不爱的人进山为匪,到遇上庞青云这段无法给她带来安定生活的爱情,到最后冤枉地死在愣头青姜武阳手里,莲生一直被动承受命运,而她唯一主动取接受的,却最终给她带来了坠入地狱的结局。

赵二虎是个悲剧,他耿直、侠义一生,却眼睁睁地看着辛苦抢来的粮食被清军夺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兄弟们在火枪阵前接连死去,却要依照庞青云的命令按兵不动,面对自己承诺敌将要保住他们性命的千名战俘死去却无能为力,直到最后看破了战争,却没有看透庞青云,临死前还记挂着庞青云的安危。但,赵二虎的兄弟梦没有破灭,他是喊着“大哥”死去的,在他心里,三人还是结义时候的兄弟。

姜武阳是个悲剧,他的悲剧在于,在他的人生中,唯一的信条仅仅只是子陵在文首提到的那28字誓言,可是那些誓言却逐一破灭了,他杀敌、杀部下、杀俘虏、杀二嫂到最后刺杀庞青云,都是这28个字,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姜武阳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庞青云,平步青云,陈可辛给了他为求功名不惜一切手段的性格,顺便给了他相应的名字,他尚有人性,会感恩并且爱上莲生,会在战阵中拼死救下兄弟,会几次三番不舍得下手杀赵二虎、姜武阳,但是最终不舍得的,都舍得了,只为他那野心勃勃的梦。只是他太幼稚,或者是被梦想冲昏了头脑,他就像个身怀绝技却不通世事的小孩,在善弄权术的太后和群臣跟前,如此软弱无力。庞青云在几乎抛弃一切,并准备连最后的姜武阳也舍弃的刹那,被来自身后的从高空送到了谷底,垂死的他什么都明白了,可他不愿意相信,“快,投名状”。他对姜武阳说,姜武阳看着枪伤,也在一瞬间明白了,他的最后一刀,送庞青云回到自己的梦中,他大喊:“刺庞者!是姜武阳!”——他大哥没有失败,只是成功之前,被兄弟给刺死了。

《扈三娘与矮脚虎王英》演员表是什么?

《神话》电视剧从文学作品的情节合理度上来看,无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无论是一开始遇见项羽、吕雉、刘邦、秦皇,抑或与他们发生的故事,都与历史基本吻合,而在最终交代了汉官拒绝把易小川写入历史的一段,更是为整个穿越的故事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二者,现实与古代双线结合,让观众达到了完整的剧情享受。一部好剧是必须有因有果的。

而且,作为文艺作品来讲,它的故事最后也没有向观众交代北岩山人和崔文子的事情,让观众有个遐想度,也是很好的(我看的最后是50集的版本,不知道余下的两集有没有所交代)。

当然如果留有悬念,也是文艺作品商业化的一种方式,就不多讲了。

从人物上来看,主角不用多说,胡歌的演技与日俱增,真是可喜可贺。高要的扮演者张世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在刚出场的时候,我怎么看这个满面憨厚的家伙也不像指鹿为马的赵高。但是在张世本人的演技和剧情的指引下,他像了。这对于观众是一个灾难,但是对于电视剧本身无疑是一个福音。

说说项羽。在刚出场的时候,室友说这个项羽就是嗓门粗点,身体的彪悍程度似乎与历史上的西楚霸王相去甚远。就连举鼎时似乎也没有那么霸气十足。但随着剧情的延伸,岁月给项羽套上了胡子,他像了。倒数第二集,乌江自刎前的那一段,真的是精彩淋漓,霸气十足。

再说刘邦。真的真的很像。饰演者是不是电视剧风云一里的秦霜呢?原来他弄上胡子真的可以这么猥琐啊(碎碎念若干)……真的很像。

要说的男人真的很多。《水浒传》里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成了大秦的始皇帝,那个蒙恬是谁演的来着……都很像。基本抓住了人物特点。还有那个田伍长,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哪都有他。

还有好多男人。扶苏、老庞、金将军……真是说不过来了。

本剧女人也多。而且年轻的居多。而且喜欢易小川的居多。

当然,作为2010年的开年大戏和《神话》的比肩之作,电视剧《神话》是绝不容许一夫多妻制度出现的。所以有了怨妇吕雉,悲惨小女人吕素,移情别恋的高岚和虞姬……

其实其实,我是认为这里的玉漱没有金喜善漂亮啦……不过很多剧情里都展示了玉漱的美,让人觉得她和易小川真的是天作之和。

《神话》给的感动太多,原谅我不能赘述。

那我就跳过去说说其他的一些设置吧。我觉得本剧最大的遗憾就是,群众演员太少。

蒙恬的蒙家30万大军每次看起来都像300人……真郁闷。真的有30W人的话,我想头儿站在前面喊话的话,从第六排开始就应该听不见了……

而且,现代打斗的是那些人,大秦的蒙家军是那些人,戎狄是那些人,修长城是那些人,匈奴是那些人,图安是那些人,楚军是那些人,汉军还是那些人……累死我了。

但是似乎这都可以原谅,毕竟电视剧的投入终没有**强大。

至于穿帮镜头,在胡歌的本作已经是少之又少了,话说他仙一里的穿帮镜头都可以拍一部电视剧了……始终在进步。就不要说人家了吧。

其他都还好,电脑特技也不错。就是那宝盒钥匙扣上去的时候水化得太神奇了……

都大略的说了一说。再说说易小川和高要之间吧。在评论里,大家也是分为了两个派系的。一部分就是认为易小川就是正义的化身,而高要市个可悲可恨的坏人。而另一部分人认为,高要始终都大爱大恨,好过易小川仁义的娘娘腔。

要我说首先没有必要为一部电视剧打起来,又不是真的。

再者,电视剧本身是启发人明白一些道理得,而不是心里起了什么纠结。

易小川从素素死了之后就开始懂事了。虽然是他的外部坏境好一点,但是他本身的纯良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因决定外因么。而且易小川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知道你受了很多苦。但是那些还不能成为你变坏的借口。”

高要……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毕竟一个男人受过宫刑后,真的会疯。那是谁都无法体知的痛苦。一个人,尤其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受了宫刑巴不得早点死了算了,偏偏还要长生不老,活受罪。所以这也是有一点点情有可原。

好人不全是好人,坏人不全是坏人,这才是人世间。电视剧诠释得很好,相当值得人们深思。它好就好在这里。

水浒传武松血溅鸳鸯楼影评

《扈三娘与矮脚虎王英》演员表:曾宝仪,郭德纲,高虎。

《扈三娘与矮脚虎王英》是由央视**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古装喜剧**,由张建亚执导,曾宝仪、郭德纲等主演。

该片改编自《水浒传》,影片讲述了扈三娘在**庄中的机关图过程中,遭遇矮脚虎王英, 为了保护扈家庄,她与王英联手,最终挫败了祝彪侵吞扈家庄的阴谋。

影评

在**中,杨林居然成了见利忘义的梁山叛徒,然后被大哥王英手刃。这样的**刻画极容易在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中造成对传统名著的误读。为了剧情而改编固然重要,但是脱离原著的黑白颠倒,令人难以接受。该片为了突出“小成本”特质,用了很多避实就虚的做法。

阎浩岗的成就

武松帮施恩夺回快活林之后,蒋门神怀恨在心,求他姐夫张都监帮他抢回快活林。于是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使用阴谋诡计诬蔑武松偷窃,又将他打入大牢。本想在牢狱中就结果了武松,但被施恩出手相救,遂又出阴谋诡计,在飞云浦武松。武松大闹飞云浦,杀了蒋门神的两个徒弟和两个官差。恨由心上起,怒向胆边生,接着他就杀回张都监家里。在鸳鸯楼武松见他们正在吃酒,武松遂提刀把他们全杀了,并在墙壁上题了八个大字:者打虎武松也!共杀了全府上上下下十五个人。这就是所谓的血溅鸳鸯楼。随后武松就投奔菜园子张清和母夜叉孙二娘去了。

(一)论文:

学术期刊

1.《重新认识叶绍钧的文学史地位》,《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该文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文学年鉴2004》。

2.《论〈红旗谱〉的日常生活描写》,《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3.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4. 《〈李自成〉:被曲解遮蔽的当代长篇杰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

5.《鲁迅的亲情观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

6.《“史诗性”与“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评估》,《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土改”叙事中的道义问题——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评价与刘再复等先生商榷》,《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丁玲研究》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第十一次丁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全文收入。

8.《三十年代现代派三作家之比较》,《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

9.《生命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

10.《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思想研究》 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

11.《也论新写实作家的心态》,《艺术广角》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

12.《中国现代作家幽默特色论析》,《南开学报》19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摘要。

13.《京派:和谐蕴藉的浪漫主义》,《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0年第4期摘要。

14.《从文学角度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革命”》,《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 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4年第1期摘要。

15.《沈从文与师陀:创作个性的自觉追求》,《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摘卡》 2004年第3期摘要。

16.《鲁迅:奇迹般的起点》,《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12期。

17.《〈祝福〉及其两个前文本的互文性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1期。

18.《具有“红楼”血缘的两部中国现代》,《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期。

19.《论茅盾创作方法的非主流性》,《茅盾研究》第8辑,新华出版社2003年出版。

20.《论七月派的创作追求和艺术风貌》,《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21.《巴金:革命年代的五四话语》,《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2.《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3.《不同生命欲求之间的冲突——重读〈寒夜〉》,《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4.《否定之否定的反思——新世纪视野下重读〈讲话〉》,《河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5.《“反着写”的偏颇——〈丰乳肥臀〉对“革命历史”的彻底颠覆及其意味》,《河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6.《文学与人道主义:不解之缘》,《理论与现代化》19年第4期。

27.《“二沈”创作异同论》,《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28.《理论观点,还是具体感受的世界观?》,《海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9.《两种现实主义》,《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第9期。

30.《创作方法:文学理论不该遗弃的概念》,《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1.《中国社会剖析派的西方渊源》,《东方论坛》2002年第5期。

32.《创作方法与创作原则:不同层次的概念》,《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3.《文学观、观与中国现代史》,《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4.《关于〈围城〉的文学史地位》,《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5.《丁玲:革命年代的个性话语》,《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多彩画卷——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本文曾在第9届丁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

36.《山药蛋派:创作方法的反思》,《天津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37.《论诺贝尔文学的求真精神与理想主义》,《文学·传播·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理论与批评:不菲的实绩,失衡的时空》,《回眸与前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39.《爱国主义的历史性》,《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40.《完备翔实的中国史籍》,《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41.《“艺术本体”论》,《天津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42.《〈管子〉——中国美学思想的滥觞》,《天津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43.《谈谈谈歌和他的》,《作品》2008年第4期。

44.《〈艳阳天〉:权力斗争的日常》,《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5.《自由与革命:矛盾中的艰难抉择——也论丁玲的左转》(第二作者),《新气象,新开拓——第十次丁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46.《新世纪视野中的梁生宝形象》,《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7.《林道静形象的互文性解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8.《作为文学史链条一环的“十七年”长篇》,《燕赵学术》(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秋之卷。

49.《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文学史地位》,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50.《互文性视阈中的〈无名书〉》,《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51.《看丁玲的不同距离与角度》,《武陵学刊》2013年第4期。

52.《〈红岩〉的文体价值与超时空精神价值》,《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CSSCI集刊)2014年第13辑。

53.《重论“高于生活”及“理想人物”塑造》,《长安学术》2014年第5辑。

54. 《〈丰乳肥臀〉与〈苦菜花〉的互文性解读》,《河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55. 《丁玲土改叙事与新时期以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报纸

56.《从论争中梳理当代文艺脉络》,《光明日报》2006年1月9日。

57.《让文学史真正成为文学自身的历史》,《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22日第9—10版。

58.《百年文学双向交流的历史描述》,《文艺报》2002年6月18日。

59.《个性主义与“革命”性格——丁玲的人格与创作》,《文艺报》2011年3月11日第7版。《丁玲研究》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60.《互文性视阈中的〈最后的生产队〉》,《文艺报》2012年3月9日第7版。

61.《〈李自成〉的主题与姚雪垠的立场》,《文艺报》2012年4月18日第7版。

62.《艾芜与许地山关于人生哲学的“对话”》, 《文艺报》2012年12月14日第6版。

63.《创造社作家的“浪漫”性格》,《文艺报》2013年3月22日第5版。

64.《新月社三诗人的爱与死及人与诗》,《文艺报》2013年5月20日第7版。

65.《从〈林则徐〉到〈战争〉:视角的转换》,《天津日报》19年7月15日。本文获全国影评征文二等奖。

66.《一个新的阎婆惜(评电视剧〈水浒传〉)》,《天津日报》1998年1月24日。

67.《平视战争(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天津日报》1998年11月25日。

68.《张大民的生存哲学(评**〈没事偷着乐〉)》,《天津日报》1999年2月3日(?)

69.《“红色经典”中的英雄》,《北京晚报》2009年7月24日。

70.《〈红岩〉的意志》,《北京晚报》2009年7月31日。

71.《〈红旗谱〉有多少“水浒气”?》,《北京晚报》2009年8月7日。

72.《“”风行更显“日常”魅力》,《北京晚报》2009年8月14日。

73.《〈我与丁玲五十年〉:透过陈明的眼睛看丁玲》,《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2月2日。

74.《值得保定人珍惜和骄傲的保定现代文化》,《保定日报》2012年2月23日。

75.《河北籍作家概说(现代作家与保定之一)》,《保定日报》2012年8月5日。

76.《保定作家群的辉煌(现代作家与保定之二)》,《保定日报》2012年8月12日。

77.《擅长表现战争环境中人情美的孙犁(现代作家与保定之三)》,《保定日报》2012年8月19日。

78.《将〈水浒传〉与〈红楼梦〉笔法结合的梁斌(现代作家与保定之四)》,《保定日报》2012年8月26日。

79.《模糊空灵的〈透明的红萝卜〉》,《保定日报》2012年10月21日。

80.《莫言是怎样从“售棉大路”走进“红高粱”地的》,《保定日报》2012年11月4日。

81.《〈创业史〉的艺术魅力》,《文艺报》2014年2月21日。

82.《历史的真实性与观照视角》,《文艺报》2014年9月19日。

83.《浩然对现当代的独特贡献》,《文艺报》2014年10月27日。

(二)著作:

1.《“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独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2.《中国现代史论》(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出版。

3.《中国现代研究概览》(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4.《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艺术研究》(合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出版。

5. 《趣味语文》(合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

6.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画库》(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7.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