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影视声音分析_何以为家影评声音分析
1.《何以为家》上映 豆瓣评分8.9分
2.影评《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孰之过?(温馨提示:有剧透,慎入)
3.何以为家?
4.推荐优秀影片《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这部电视剧本身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这部**当中所发生的悲剧在真实世界也曾演绎过,这个世界并不只存在美好的东西,在你双眼看不到的地方,双脚去不了的地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悲剧,总有一些人活的比你还要惨,过着比你还要痛苦的生活。
《何以为家》这部**之所以在网络大火,获得奥斯卡影奖,得到如此高的影评,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的制作效果,更多的是它直接了这个社会最残酷的问题,反映了在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状况,生而不养究竟是父母的错,还是这个社会的错?
生而不养这个问题自古而来就存在,虽然这部**讲述的是外国家庭的故事,但是在中国也存在这种现象,多子多孙、重儿轻女的生育观念在中国一直存在着,在计划生育还没有开始之前它所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有广大的中国妇女。在以前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种愚昧的生育观念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它让孩子始终成长在一个不快乐的环境当中,让孩子一出生就享受贫穷,父母带给他们的不是温暖,是冷漠,是一种变相的伤害。
而现在的中国,有父母生下孩子没能力扶养也没有关系,还有各种福利机构可以寻求帮助,但是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这样何必有父母的存在,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承担好自己的义务,既然将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那么就让他感受到美好。
《何以为家》上映 豆瓣评分8.9分
影评|《何以为家》:幸福并非理所当然
一个12岁的男孩将生身父母告上法庭,罪名是:他们生下了我!
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与悲伤?!
黎巴嫩、法国、美国联合拍摄的影片《何以为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压抑的故事。
抛弃与守护
男主角赞恩的父母都是没有身份的难民,因此而无法找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困顿混乱。然而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他们,却一个又一个地生孩子。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一样没有身份,从小挤在破旧、逼仄、杂乱、阴暗的租房中。
当然,他们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12岁的赞恩只能在阿萨德的杂货店中打工,眼睁睁地看着每天放学时分,车头上挂满五颜六色书包的校车在自己面前停下,同龄的孩子欢欣雀跃地下车——回家。
而此时,也到了赞恩“下班回家”的时间。只不过,每天他都是满怀仇恨地回到他的那个家。
如果不是特别聪慧,赞恩对于家的“憎恨”或许也仅仅停留于此。如同他后来在法庭上说的那样:在煎熬中慢慢长大,等待着长大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然而,这个敏感而忧郁的少年,却在无望的生活中,幡然意识到:他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只能像他的父母一样,永远生活在阴暗的角落,像一卷永远被人踩在脚下的地毯。
于是,他想要逃离。
因为11岁的妹妹萨哈被迫嫁给阿萨德。他决定带着妹妹逃走。最终,妹妹被家人拦下,而赞恩却拖着一个蓝色垃圾袋,开始了孤独而漫长的“无家可归”的道路。
在流浪的日子里,他遇到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同样没有身份的拉勒。拉勒有个未婚生子——约纳斯。为了儿子不让人发现而被抓走。她将儿子反锁在自己打工饭店的厕所里、藏在购物车中,关在门窗紧闭的租屋中。
她爱自己的儿子。甚至在走投无路的境地中,她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将孩子送给别人收养,从而免费换取一个合法身份的建议。尽管,这种收养可能会让约纳斯获得光明的未来。
也许拉勒对于儿子不顾一切的保护让从小感受被父母忽视、虐待乃至抛弃的赞恩所感动;
他与拉勒、约纳斯生活在了一起。
或许是为了弥补内心深处对于未能保护妹妹萨哈的愧疚;
他将约纳斯亲弟弟一样疼爱。
这三个人——没有身份的三个人,就像生活在泥土中,见不到太阳的蚯蚓,相互依偎取暖。
然而,这样“苟且”的幸福也很快被打破。过期的拉勒被抓进了牢房,留下了茫然失措的赞恩和嗷嗷待哺的约纳斯。
而当坚持不下去了的赞恩决定离开黎巴嫩,回到家中寻找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时,他却发现:不仅没有任何一件物品可以证明自己。而且,妹妹萨哈已经因为难产而去世。医院不肯收治萨哈的理由依旧是——她没有身份!
悲愤绝望的赞恩拿起一把尖刀,冲向了他以为的“罪魁祸首”阿萨德……
然而,阿萨德是元凶吗?
他或许的确轻视妇女。但在他的观念中,传统历来如此。正如他在法庭上陈述的那样:“我的丈母娘(萨哈的母亲)在那个年纪也已经结婚生子了。”
赞恩的父母是元凶吗?
他们当然不是合格的父母。然而,“合格”的标准原本很难定义。何况,他们自己都是没有身份、无法自主的人。用赞恩父亲的话说:“谁都可以作践我们。”而母亲则说:“我一辈子都活在痛苦中,为了养活孩子,我什么工作都干。”她质问赞恩的辩护律师,同为女性却受过良好教育的娜丁:“你过过我这样的日子吗?你没有!你只要过过一天,你就会想要自杀,一了百了。”
赞恩的母亲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即使是被她强迫着出嫁的萨哈。但或许,她真的力所不及。让他们都活着,已经是她所能做到的最好了——即使,孩子们未必愿意这样活着!
希望与现实
《何以为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压抑的。肮脏、晦暗的色调与镜头;低沉、悲伤的音乐;千疮百孔的难民窟,破衣烂衫、烟雾缭绕。这是赞恩生活的现实世界。
但,偶然也有一丝希望的光芒照耀。
流浪的赞恩途径游乐园,独自坐上了摩天轮。摩天轮从光线昏暗的地面缓缓升起。赞恩眼中的世界开始有了光芒。当摩天轮升到最高处,你可以看到这是一处海岸:触目所及是浩瀚而平静的大海,远处的夕阳一片粉红色的余晖。
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然而,只是转瞬,摩天轮又回到了晦暗的地面。海面上,一队飞机轰鸣着飞过。困倦的萨恩睡在水泥地上,手里捏着半袋方便面。一只小虫爬过。
或许,在上帝的视角中,我们都是那只微不足道的小虫。
还有一组画面。
拉勒失踪后。赞恩找到了卖“曲马多饮料”(一种山寨毒品)的“好生意”。他混迹于流氓之中,受到侮辱毒打后,略微攒了些钱。
一个晚上,在拉勒留下的出租屋中,他将一张捡来的旅游广告摊在床上,对牙牙学语的约纳斯“豪气”地说:“想去哪个国家?你说!”他甚至还幻想着,带着在市场上邂逅的少女“那个傻瓜梅森”一起去。
这是一组多么温馨的画面。
然而,就在第二天,当他拖着约纳斯回家时,却发现少得可怜的家当全被了屋外。房东换了锁。而赞恩好不容易攒起来、塞在床架子里的钱,再也要不回来了。
他疯狂地砸着锁——用石块、木条。然而,无济于事。
那可怜的、卑微的希望,如同肥皂泡一般,转瞬即破。
家与国
影片名为《何以为家》,表面上看,是一个12岁的流浪少年渴望有个家、渴望有父母之爱,却又在得不到父母之爱后,憎恶家、逃离家的故事。
影片最后打出的字幕是: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然而,仅限于此吗?
随着情节的推进。你就会发现,影片中所有无家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身份的难民。
“身份”是笼罩在所有人头顶的乌云、一切苦难的根源。
赞恩的父母因为没有身份,所以找不到工作、给不了孩子正常的家。
赞恩因为没有身份,不能和同龄孩子一样去上学。
萨哈因为没有身份,在怀孕大出血的时候,没有医院愿意收治,因而丧命。
拉勒因为没有身份,只能带着儿子东躲西藏……
而之所以没有身份,因为他们没有了祖国,他们是一群难民!
影片开头,在压抑的大提琴伴奏中。一群半大少年穿梭在遭战争破坏、被遗弃的城市中。他们用木头做的机关枪相互扫射、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吞云吐雾。他们将枪口对着同伴的时候,脸上还洋溢着天真的笑容,眼中却已会突然闪过一丝残忍的光。
也许,他们还不完全懂得已经失去的家园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也许,他们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
但他们,终究会因此付出代价——虽然并非他们的错;而且,可能不止他们,还有他们的后代。
《何以为家》在结尾处还是给了人们些许安慰。
叙利亚难民梅森要和父母一起去瑞典了。
拉勒也找到了失散多日的儿子。
而影片中扮演赞恩的孩子(影片据说就是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因为偶然被选角导演发现,拍摄了这部影片,而改变了命运。如今他已经举家移民挪威,俨然一个阳光开朗的小帅哥了……
在那一刻,我突然醒悟:赞恩真的恨他的家、恨他的父母吗?其实并不是吧!不然,他又何必与全家人一同移民呢?毕竟,血浓于水,他恨的只是无法改变的命运——他的父母,或许比他更不幸。
然而,在影院中保持了整整120分钟冷静的我,却因为最后这个光明的尾巴,瞬间泪奔了。
如果,你不让我看到还有光明,或许,黑暗还不至于如此难以忍受。
因为,这丝光明出现的概率是多么小!
梅森一家去了瑞典之后会遇到什么?西方世界关于难民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似乎,谁都有些道理。
找到了约纳斯之后,拉勒的生活会改变吗?谁能保证,长大后的约纳斯不会是有一个感觉被抛弃的赞恩?或许,连赞恩都不如。
赞恩和他一家的命运因为《何以为家》被彻底改变了。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会像赞恩这样幸运?
多多少少个敏感而忧郁的少年赞恩,他们可能活了一辈子,也没有一个身份。他们就这样煎熬着慢慢长大,长成他们憎恶的父母的样子。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生下一群没有身份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依旧伴随着对他们的憎恶长大,如同他们当年……
子子孙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何以为家》的英文原名是《迦百农》。之所以改成现在的名字。窃以为一是因为“迦百农”宗教色彩过于浓烈,二来中国观众也多半不了解其含义。而对于素来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情中国人而言,“何以为家”四个字显然更能打动人心。
不过,英文原名“迦百农”也有一层现在这个译名未曾承载的含义。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一个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如今已成废墟。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耶稣在自己家乡拿撒勒不受欢迎,就下到迦百农去,这里是他传道的一个中心,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发生。
影片以此为名,似乎也有企盼救赎之意?
然而,究竟谁能拯救芸芸众生于苦难煎熬之中?
愿每个人都被温柔以待!
走出影院,初夏的天气,阳光明媚,暖暖地洒在身上。眼前的一切,与影片中截然两个世界。
忽然觉得,我们国家、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要好好珍惜。
毕竟,幸福并非理所当然。
影评《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孰之过?(温馨提示:有剧透,慎入)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该片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经历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何以为家**豆瓣影评是什么?何以为家豆瓣评分是多少?
迦百农是**《何以为家》的原名,其实迦百农是个地名,曾经耶稣传道于此,现已是废墟之地。隐喻着赞恩的家庭,也隐喻着伊斯兰宗教派别间的争权夺利导致国家经济衰败,人民处于贫困边缘,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他生活在一片废墟之上,真主告诉你的美好,并不存在。(片子后半段赞恩的母亲去监狱探望她告诉真主给了她一个礼物,她又怀孕了,赞恩的反应)所以赞恩他用仅有的意识去反抗,作为一个孩子的反抗——他要控诉自己的父母。
但这不单纯是一部反应两代人的代沟矛盾的影片,操控着这些家长的是他们的国家、民族、习俗、文化、宗教,是历史问题和现代问题的集合体。他们曾经也是和赞恩一样的孩子,他们也在他们的家长的荼毒下长大受苦,如赞恩这样一个孩子所认为的,他生活的苦难是父母带来的。像赞恩的父亲说他从小就这样长大的,就像那个小卖部的老板说他家里的所有女性都是在来月经的时候出嫁的一样。
法庭上提到已经逝去的妹妹,父亲和母亲都非常难过,如果他们真的如有些观众所认为的就是为了生女儿去卖的,把这当做一桩生意去做的,她女儿的她是不会心痛的。你会因为卖了水果,水果腐烂在别人家里而痛哭么?这对夫妇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的习俗风气就是女孩来月事意味是可以进行性事有怀孕能力而就要被出嫁,出嫁那天会得到男方的提亲带来的礼物,那些礼品可以缓解在这个穷苦的国家不太好过的日子一段时间。
没有人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再生孩子了,因为生活会越来越苦,他们只是本能的知道人就是应该生孩子的。
影片里赞恩有个两个镜头,是所有的孩子挤在一张破垫子上睡,没有所谓的床,更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空间,与父母一帘之隔,都已经生了那么多了,父母还在继续造人。其二是俯视镜头我们清楚看到约莫一张床的地方横竖躺了六个孩子。我听见**院有人唏嘘,他们一定在惊讶为什么生这么多。在这些观众里,都是80~90~00的孩子,我们基本上一大半都是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的也大部分也就两到三个左右。我们无法在这个年代体会到为什么一对夫妇可以生那么多,一个人可以有那么多兄弟姐妹。
这个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包括,晚婚,晚育,优生,少生有计划的增加和控制人口数量。但是全世界,只有中国,只有中国,只有中国,强调三遍,有过只能生一个孩子的强制执行政策,导致比如我没有兄弟姐妹。虽然有些人国家也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但没有中国这么明显的作用和落地的实施。尤其在中东国家,人口的数量是国家的实力之一的体现,没有所谓的像中国一样的控制生育。
生育是本能,失去孩子的痛苦也是本能。但并不是失去了孩子和因为太多孩子造成了生活越过越苦而就能让他们停止这一切。他们没有意识也没有概念,并且他们就算没有意识和概念也并没有错。叙利亚内战从2011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不管你想不想听到这些词,打开新闻联播的国际消息“叙利亚”“大马革士”“黎巴嫩”“难民”“武装”“伊斯兰”这些词不知不觉伴随我们很多年,模模糊糊的印象就是中东从来没有太平过。他们的国家如果太平、繁荣、和谐、向上,他们是一点点的错误都没有的,一对夫妇生多少孩子是他们的意愿,他们不用因为没有有效合法的证件在黎巴嫩暗无天日的过活,他们只是国家的牺牲品受害者。
你能要求在战乱频繁政党更迭经济落后的国家的普通人,一对普通的夫妇,有超前的意识自我管控自我优生优育么?不可能,经济落后直接导致教育落后文化落后。唯有活着是本能,想尽办法挣钱是本能,把孩子抚育大是本能。我相信如果他们生存在和平国家且有工作一定让孩子去上学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罢了。
后来赞恩出走与小黑孩相依为命时挣钱的种种行为都是模仿大人,比如开处方药磨成粉,比如把挣的钱塞进管子里。他的父母小时候也是模仿他们的父母,你能谴责赞恩怎么这么小都做这样不合理的事情么?我们心痛一个未成年的时候是不是要考究一下他背后更深的原因?
**里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细节拍的都很到位,妹妹来月经了给她洗内裤,嘱咐不要乱丢卫生巾,扔了小卖部老板给的方便面,一个孩子照顾另一个孩子,赞恩走在街上明明那么瘦小却像吉娃娃受到威胁一样先叫嚷到要不要尝尝我的拳头等等等等。不再重复。
最后,法庭上赞恩母亲那段独白让人心痛,她说你们有什么资格说我,你们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吗?(原话不是这样,大概这个意思)。
我觉得对于大部分生存在中东战乱国家的人来说,他们的家园早已经是迦百农了,他们的信仰并没有让他们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到底多么差劲的父母让自己的孩子去法庭告自己,到底是多么差劲的国家让子民流落他乡。
与其说赞恩在控诉自己的父母,不如说导演要控诉的是国家。
不是说赞恩的父母没有过错,而是在政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牺牲品。
《何以为家》的豆瓣评分高达8.9分,但并不是一部消费苦难的片子,导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呈现黎巴嫩孩子的童年。虽然这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但影片所呈现的现实和社会都是源自真实的,甚至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
12岁的小男孩赞恩,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诉父母给了他生命——他们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赞恩是家中长子,聪明、早熟,看上去还非常瘦小的身体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萨哈第一次来例假,她本人浑然不觉,反倒是赞恩主动把她拉到公共卫生间,让她清理干净,还用衣服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姨妈巾教妹妹用。赞恩不断地叮嘱妹妹,千万不要被父母发现,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女儿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妹妹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卖掉。然而,妹妹最后还是被强行卖给了商贩为妻,愤怒的赞恩因此离家出走。
赞恩在开往另一个城市的汽车上,偶遇了在游乐场扮演蟑螂侠的老人,他中断了原计划,来到游乐场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在这儿,赞恩认识了没有身份证明、在餐厅打黑工的拉希尔,他帮拉希尔照顾年幼的宝宝,没想到有一天,拉希尔还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
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扮演赞恩的小男孩也叫赞恩,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导演说,她几乎是放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也正因为这样,赞恩这个角色演得越好,就越让人心疼小演员的遭遇。多么希望,他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发生在**里的故事。
何以为家?
看这部**的时候,我总在想,如果生儿育女都需要考试,都必须考到100分才能养育孩子,我想保守估计这社会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会绝后。
赞恩,一个才12岁的男孩,自懂事起,每天就必须起早贪黑地工作,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没有得上学。
12岁的他如此瘦弱,看起来就像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但他却比同龄人都要成熟,他知道父母想卖掉自己的妹妹,会想方设法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庭,甚至,当留意到自己妹妹初潮,懂得给卫生巾,并教妹妹隐瞒这个事情,因为他知道,一旦被父母,还有对妹妹有企图的男人知道,那就是妹妹的末日。
可他终究没能阻止他父母将妹妹强行嫁给那个对妹妹虎视眈眈的男人。
他逃离了原本的生活,来到了陌生的地方。当乘坐的客车经过一个游乐场的时候,他强烈且渴望地要求司机停车,他下车了。他也还是一个孩子,也渴望像别的孩子一样,可以玩乐,可以有幸福的生活,而游乐场是他向往的地方。
他爬到了游乐场女神上面,扒开了她的衣服,女神裸露出乳房。他也许只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渴望能感受到母爱,能感受那被哺乳的感觉。
而命运让他遇到了拉希尔,一个没有身份的女人,还有她未婚生育的孩子约纳斯。
他待约纳斯就像待自己亲生弟弟一样,甚至到了后面,拉希尔被捕,他还是担负起照顾约纳斯的责任,想办法养活自己还有约纳斯。
可他终究没有能力照顾这个孩子,他把孩子卖给了一直觊觎拉希尔儿子的商贩。当他手里攥着那四百块美金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与父母是一样的。
于是,他又回到了家里,方才得知自己的妹妹已香消玉殒,他疯狂地拿起一把刀,跑去刺伤令妹妹流产致的男人,结果,年仅12岁的他,被捕入狱。
然而,他的母亲在他入狱期间,却告诉他她怀孕了,希望是个女孩,取名为萨哈。
他控告了自己的父母。
赞恩在法庭上的控诉,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影片的结尾,他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那个微笑,也许是他这辈子唯一发自内心的笑。
请恕我剧透了这部**,因为每一个情节都让我难以忘怀,都让人有感而发。
不仅让人思考,生而不养,到底谁的过错?
我想父母是首要因素,其次就是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就像影片中赞恩的父母,在应诉的时候,是那么振振有词地说,他们一辈子都活得那么没有尊严,那么穷困潦倒,而自己从小也是那么过来的,结婚生子就是为了养儿防老,如果早知道这样,就不结婚,不生孩子了。
也许当今社会,仍会有不少的父母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必须得有后,不管我的条件允不允许,没有后代,老了就会过得很悲催,没有孩子养老送终。
但这些父母从未想过,你的孩子从来不仅是你的,他还属于这个社会,还属于他自己的。
在还未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得思考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抚养这个孩子,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穷有穷养,富有富养。”但是,如果一些夫妻,连生活都成问题,那还拿什么养育孩子?真正养不起的,就不要生了。
其次,作为父母有责任且有义务去养育自己的孩子,去教导他们,这个社会的对与错,好与坏。那样,孩子长大了,他至少会是个好人,至少不会因为误入歧途而坐大牢。
最后奉劝一句,真的不要再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了,生孩子不是为了给自己谋福利的。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虽然确实因为父母,但他终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作为父母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但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大了,自有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他虽然有义务去赡养你,但假若没有孩子,难道你就活不下去了吗?这显然不是那样的。你也应该有你老了的活法,不应该只想到孩子。
可能我的这番言论会有一些朋友不认同,或者是有其他的看法,我都虚心接受,大家互相交流。
The End.
推荐优秀影片《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该片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内容简介: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
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扩展资料:
何以为家获奖情况:
9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9):最佳外语片(提名) 娜丁·拉巴基。
第71届戛纳**节? (2018):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娜丁·拉巴基、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第76届金球奖? (2019):**类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72届英国**学院奖? (2019):**奖最佳非英语片(提名) 娜丁·拉巴基 / 哈立德·穆扎纳。
第44届法国凯撒**奖? (2019):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48届鹿特丹国际**节? (2019):观众奖娜丁·拉巴基。
第66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2019):金卷轴奖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提名) 。
第24届美国评论家选择**奖? (2019):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21届英国独立**奖? (2018):最佳外国独立**(提名) 娜丁·拉巴基。
第17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2018):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31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18):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30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17):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6届豆瓣**年度榜单? (2019):评分最高的外语**、最受关注的院线**(提名)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何以为家
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部**叫《何以为家》,在这部**的宣传海报上的一句话至今让很多人难忘: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这样一句句短短的内心独白震撼了很多人的心。原生家庭、身份,不公,生而不养或许可以成为这部**的中心词。整部影片是围绕发生在主人公黎巴嫩贫民窟中的叙利亚难民赞恩及其家庭、身边的人(出走遇到的同样没有合法身份的黑人女工拉希尔和她幼小的儿子约纳斯)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而遭受的种种艰难的故事。这几天我也看了很多有关这部**的影评,也回想到**中的种种情节:赞恩和弟弟妹妹沿街卖果汁挣钱,赞恩帮助妹妹萨哈隐瞒妹妹来经期(这样预示着萨哈已经“长大”,可以嫁人,即被卖)、赞恩试图带妹妹萨哈离开无果、赞恩的妹妹萨哈被父母卖给房东阿萨德,在不足11岁就已经怀孕的她最后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而不被接收治疗而、赞恩离家出走遇拉希尔、拉希尔收留赞恩、约纳斯被卖、赞恩最后“犯罪”被捕入狱、赞恩在狱中向世界“控诉”出现在他身上的不公、、、、、、看似只是主人公赞恩在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但是也映射了在他的身后那些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孩子和家庭。我想有个家是赞恩最大的愿望。家,是幸福的储备。在影片的赞恩何尝没有家,但是他有着一个可怕的原生家庭,也生活在一个“无情”的社会,赞恩的父母可以说是一对只会不断生养,不会如何养好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圆满家庭的父母。在得知妹妹讯后的赞恩刺伤了阿萨德从而被捕,在狱中母亲告诉他她又怀孕了,直到这一刻赞恩才真正明白真正造成他生活的悲剧的不只是这个社会,也更是生他的父母。在走上法庭的赞恩告诉人们说“我希望大人们听我说,我希望那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孩子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我听过最温柔的话是滚,的儿子,滚,你这个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域,我像一堆腐烂的肉。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为什么这个影片会如此触动人心,或许是因为惨,惨是身处于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是几乎无法感受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影片让更多地人感悟到自己现今所处的生活已经是天堂,无病呻吟的态度和做法既讽刺了自己,也讽刺了真正身处悲惨的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