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论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2.评论怎么写呢?

3.如何分析影片结构

4.影评怎么写(一)影评写作简介

5.学习写书评影评的书有哪些?

影评包括哪些要素呢为什么要写_影评包括哪些要素呢为什么

一、影评的种类

一般来说,常见的作品分析有以下几种,需要注意的是,写哪一部影评,应取决于写作的目的和特定的读者。

一)介绍式评论

介绍式评论主要是对一部影片的介绍,同时带有一定的评论性,这类评论对于那些没有看过某部影片或者对影片不是很熟悉,希望得到更多了解的人们尤其需要。他着重向人们提供有关影片的基本情况,比如影片的题材、情节、导演与演员的信息等。这类评论一般表现出明显的商业导向,承担吸引人们前来观看影片的任务。所以在一般的考试中,不适合此种评论

二)鉴赏式评论

鉴赏式评论也是常见的**评论的重要文体,或称之为鉴赏式文章,这类评论主要侧重于对影片某各方面或角度的评述,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影片的一定特色的分析,是观者增强对于影片某各方面的感受与了解。鉴赏式评论的服务对象是大众,目的是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文章,获得对影片较深刻的领悟。这类评论一般可以不顾及影片的全貌和整体特点,而只对于影片的某个方面,比如某一段落,某一情节某一人物特点加以评述,可以以一个普通欣赏着的角度,集中通过对于一个点的描述分析,甚至不排斥少许富有感彩的表现,从而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觉。

三)理论式评论

理论式评论也可称作阐释式评论,是**评论中最为典型,最常见的评论文体。人们通常在报刊上看到的评论主要属于这类评论。这类评论的写作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影片的理解分析,对影片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让更多的人通过对评论的阅读,获得对影片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四)研究式评论

研究式评论是专业研究人员对于**队分析和评论,其研究文章是理论性更强的评论,这类评论有时也就是学术论文。

我们参加专业考试,主要就是要求写好第二和第三这两种评论,由于考官的要求不同,考生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来写——创作专业要求的第二种,理论专业要求的第三种,在艺术类院校的招生要求来说,这两种理论上没必要分得十分清楚。

二、影评写作的内容

一)从主题出发

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剧本也不例外。主题对于**剧本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就谈不上创作**剧本。**的主题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现象本身的意蕴;二是**创作者对他所表现的生活现象的思想情感倾向。所以,评主题时要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二)从人物出发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文学是人学,**艺术也是人学。**作品的核心是人物形象。人物即角色,其主要构成是性格,行为和思想状态。对人物的欣赏,有多种多样的角度和方法,可以从人物的关系设置、人物的行为动作着手,也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运用、心理显现入手。可以考虑任务是否具有鲜明性、生动性、独创性,也可以剖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就可以注重人物性格的特征,也可以分析作品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可以从某一方面来把握人物,也可以从多侧面地对人物进行综合把握。

三)从**美学的视角进行评论

这类评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美学知识,对**风格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这类评论,我们通常用常见的思路,那就是从某个比较熟悉的美学样式出发,将影片放在这个样式之中进行分析,这样避免了知识准备不足可能出现的跑题现象。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影片中浓浓的乡村诗情,整个影评如同一首散文诗,抓住影片这个艺术风格,然后分析**在镜头应用、情节安排、人物造型、叙述节奏上制造出的诗意化就比较准确和深入了。

四)从**的特性进行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主要的评论的方式和内容有:

**导演评论,**表演评论,**语言评论,**结构评论,**修辞评论,**节奏评论,**悬念评论,**音响评论,**色彩评论,**细节评论,**音乐评论。当我了解和熟悉了**的特性,我们可以从这些重要元素出发,或者着重一点或者几点综合探讨影片的艺术性、技术构成等。

三、应试方法和技巧

影评写作中难度最大的恐怕是中心论点的提出。如何保证中心论点既鲜明又突出,而且正确呢?开头开好了,评论就成功了一半。影评的开头关键是亮出你的中心论点。观点一定要鲜明,切忌含糊不清。

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果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

最后我们需要讲究论证的语言,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流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综上所述,就**谈**,立意要明确,论证 要规范且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三大误区:纯粹**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因为阅历和能力还达不到这样的研究层次,否则会出力不讨好;忌空洞的溢美或贬损;忌随意的零碎的没有逻辑关联的小感受或脱离影片本身的观后感。

评论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音乐、**内容、**灯光照明、**的拍摄技巧、**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辑技巧、道具的作用、转场流畅度等都可以进行评论。

例:《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的形象,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扩展资料

**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或它的社会意义,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导演、演员等**艺术家撰写评论的。

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评论怎么写呢?

评论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1.主题的揭示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试图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作品亦不例外,评论者必须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把握和主题揭示;对主题读解和把握虽可能有所差异,但它相对的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对主题准确且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是对考生视听语言读解能力以及思考的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核。

2.情节结构的把握

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接受银幕故事;能对全片的情节结构准确把握,了解全片情节的起点,中点和终点;对情节结构的设置与人物主题的必然关系有一定认识。

3.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分析

分析作品中主次人物及他们的关系;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握和分析人物关系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解决的方式,他们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关联。

4.视听语言的初步读解

对影像的读解包括画画,色彩,灯光,镜头运动方式等;对声音的读解主要包括音乐和音响,台词和对白,旁白等;还有蒙太奇以及表演细节等的读解与分析。以上影评写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一一列出并不意味着考试必须面面具到。影评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在相对完整(思想与艺术)的分析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如何分析影片结构

方法与技巧

方法与技巧特别注意下列三点:1、对象的选择;2、角度的选择;3、文体的选择。

影评的流程:

选择对象-命题-立意-选择角度(切入口或突破口)-确定文体-段落划分-行文。

两个原则:1)、注意作品本身已有的基础和客观条件;2)有效地实现和完成自己的思想传达。

选择的意义:尽可能地从对象作品中寻找作为什么肩上的要素并确定其性质、特长、优点、美感地点或者问题、倾向、缺陷、症结,作为自己写作的主观视点、切入口或突破口,才能取得预期的成功。要注意克服陷入不知不觉的审美鉴赏盲目性当中,从而导致写作的失败。

文体选择的契合点:要准确地找到1、对象、内容、角度、意图与文体的性质、特点、功能、又是之间有机统一的契合点;2、自己的学识、才情、写作经验、选择特长、与相应的评论文体的特性、规律、操作原则、形式要求的有机统一的契合点。

影评怎么写(一)影评写作简介

写影评分三个部分.第一写介绍你要写的影片导演.演员.主要剧情和表达的思想主题.

第二

再从影片的角度去分析影片好在哪里.

可以从镜头的运用.**画面.色彩.人物形象的述造等等.

最后再对影片进行总结.

我建议你写之前把**看三遍以上.不然你看不懂导演的拍摄意图.

我先给你一个示范吧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现象.

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

**寻枪影评

影片评价

《寻枪》剧情曲折,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表现元素,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是陆川编剧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前后历时三年才最终完成。作为一名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导演,他对**的理解使该片整体风格给人一种好莱坞影片的感觉,而该片在视觉语言上颇有新意,展现给观众一个古风犹存的边陲小镇,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著名演员姜文的参与是该片的一大看点,并且他在此片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的大门。

凡一平的《寻枪记》完成于1998年春天,发表在1999年《十月》第四期,后由青年导演陆川改编成了剧本并导演拍摄。**讲述了小镇警察马山突然发现枪不见了,他不得已报告了所长,丢枪震惊了公安局,也震惊了小镇。此时马山嫁到广州的前女友李小萌回来了,而且和当地的一个酒的有钱人周小刚同居。在马山寻枪的过程中,李小萌被这把枪打死了。于是马山明白了有人要用这把枪杀周小刚,便扮成周引来了偷枪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他偷枪是为了报周小刚酒毒死他家人之仇。枪找到了,马山最终以身殉枪。

导演陆川一再强调这部**的主题是关于寻找:警察马山寻找丢失的枪,马山的妻子寻找丢失的,马山的儿子寻找男女性征的启蒙,偷枪的刘结巴寻找心目中的正义等等。然而我相信每位观众都会试图寻找影片令自己激动和迷惘的潜在动力。按照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文本的意义只有与阐释者的“前见”实现“视界融合”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人在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具有不同的“前见”,可能体会到不同的意义。

王怡先生认为,影片中的“枪”对马山来说是警察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体制和法律秩序在一个山区小镇存在的重要证明。枪在影片中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的用途,与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只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内部,因为丢枪就意味着丢失了社会体制的象征性存在。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边远小镇修复社会威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丢失了什么才是重要的,寻找的结局甚至过程并不重要。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量的颠覆和维护。

王怡先生的解读是很有创见的,他关注点在“枪”所代表的国家威权的失落和寻找的过程以及其合法性存在问题。因为对一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这一点也正是苏力在对**《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的分析中所指出的。

虽然整个**拍摄技术使得观众更容易置身事外,冷眼观摩,而且影片语言也很诙谐,然而笔者更加关注的却是整个影片的悲剧情节——马山角色分裂的悲剧和刘结巴寻找正义所酿成的悲剧。

先说马山的角色分裂。影片中马山至少以三种身份出现:一是家庭中一员——丈夫、父亲;二是乡土熟人社会的成员——周小刚的“马山兄弟”、“老树精”的战友;三是“枪”的合法拥有者——国家权力“符号”和代理人。可以这样说,马山在三种角色中,没有一种是表现成功的。

首先,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的警察工作与其生活有着很深矛盾。工作忙,便忽略了家庭。如果说另一个原因是对旧情人念念不忘而对老婆不满的话,埋头工作又成了逃避家庭的借口。片头,妻子对他“不管孩子”的抱怨,马山寻枪过程中与孩子、妻子的冲突,都展开了这个矛盾。至夫妻行房时他因担忧枪的事情竟阳痿,代表了矛盾激化。整个影片中马山对家庭、对妻子很冷淡,所以才有他妻子的那句让人听来很“搞笑”的经典句子:“……我心里晓得你对我早就没得爱情了!”他对儿子教育的事情很少过问;偶尔过问,教育方法也很简单,与一个人民警察应当具有的素质不相匹配,因此才有妻子的抱怨,才有儿子教训老子的话:“我提醒你一句,利用这个时间把这本书好好学一下,对你将来有帮助……出来以后不准打我,永远不准!听到了没?”马山对妻子告白:“我晓得…我工作太多…我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是我没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从来没有做过。”然而,一个儿子,妻子,要求的仅仅是“不做对不起的事”吗?最后,马山在扮周小刚之前,把玻璃球还给儿子,给妻子送花,似乎是对亲情的回归。其实不然,这并非意味着矛盾的缓和,恰恰相反,矛盾激化到了顶点:冒周小刚,甘冒生命之险引诱偷枪人,这固然是尽工作之责,却也把家庭完全抛到了脑后。所以,给孩子、妻子的礼物,与其说是和好的表示,不如说是遗言来的恰当。他由一个不称职的丈夫、父亲终于走向了彻底失职,使妻子成为寡妇,儿子失去父亲。

其次,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乡土熟人社会成员。乡土熟人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紧密、人员流动少的社区,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需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才能克服一些无法预料的,因此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很强的依附感,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推向朋友的道德要素是忠信、是情义,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在枪丢失后马山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一个个朋友甚至亲属:妹夫梁青山、救命恩人老树精、战友陈军、战友的兄弟周小刚……这与熟人社会的道德要素显然相背。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有偷枪的可能,而又都在竭力隐藏或逃避着什么,似乎每个人又都有偷的欲望。马山在扑朔迷离、曲折盲目的冲撞中,破坏了熟人社会的关系准则,成了梦魇中孤独的行者。因此才有救命恩人“老树精”愤怒的咆哮:“你居然怀疑我!老子在战场上救了你的命!”片中周小刚把马山——兄弟的战友——当“哥们”(尽管或许还有巴结“权势”的成分),给马山买防弹衣,在派出所搜查酒厂时把他当“自己人”。当公安人员以人身危险警告周小刚,要求他提供酒厂的证据时,周求助于马山:“马山兄弟,这事情要是都说出来,是不是麻烦更大哦?”丝毫没有把马山看作当时与自己处于对立状态的派出所里的一名警察,而马山却与别的警察态度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没有把周当“哥们”。

再次,在国家权力体系中马山也是不合格的。马山是一个警察,虽然在“失枪——寻枪——得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警察“失职——努力尽职——殉职”的自我救赎过程,也即,对自身“权力符号”合法性的成功救赎。然而失职本身以及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已经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坏影响。即使实现了自我救赎,马山也无法再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权力符号”。公安局长对可能的损失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他在得知丢枪已经20小时后大惊道:“二十个小时!坐汽车都到省城了!坐火车到北京了!坐飞机都到美国了!美国的事情我不管,枪要是流到了北京,你对党和国家造成多大的危害!”在得知枪内还有三颗时惊呼:“枪里面有三颗就是三条人命啊;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六条人命啊!”这种夸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陈军复述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倒三个人,就是九条人命!”在国家权力眼里,丢枪的可能危害不可估量!虽然后来实际上枪没有到省城,没有到北京,也没有遇到职业杀手,只造成了小镇上李小萌的死,这已经足够说明马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不合格。

我们再看刘结巴寻找正义的悲剧。整个影片的主线是马山的“寻”,这只是一条明线,还有一条隐线便是刘结巴的“寻”,寻找他心中的正义,从“偷枪”到两次用枪误伤无辜。如果说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马山的“寻”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合法性,是对国家权力的维护;那么刘结巴的“偷”便是对国家权力的质疑,企图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颠覆,这也是刘结巴的悲剧之所在。

马山对国家权力的维护是一贯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到了他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并不仅仅限于在枪丢失以后寻枪的过程。比如当他和战友陈军一起在院子里回忆丢枪那天晚上在妹妹的婚礼上的具体细节时,有几个人(成年人,不是小孩)趴在院子围墙上旁观,他发现后吼道:“下去!滚!”这种粗暴的态度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在国家机构中充当“权力符号”所形成的“特权”意识的自然流露。那么将丢枪的沮丧看成是“特权象征”丧失后的泄气,将对丢枪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畏惧看成是对特权丧失的畏惧是有充足理由的。另外一个场景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当马山妻子得知枪丢了后的直接反应是:“出事了…会不会处分你?工作还保得住不?”从这里可以看出,不但马山而且他妻子也是向往和追求国家权力,努力在其中做一个“符号”的。(虽然这个过程导致了马山对家庭的忽略,但这一点马山妻子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个角度是刘结巴“偷枪”并失手伤害无辜,企图对国家权力进行颠覆。在片子没有进行到最后,这条线索是隐藏的。到最后,当偷枪的人水落石出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感到很意外,因为刘结巴是一个老实的劳动者,卖羊肉粉的。直到最后当人们终于明白他因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正义而“误入歧途”时,无不惋惜。“喝酒晓不晓得?…周小刚酒,你不晓得,吃死我们家的人…喝死了好多人,你们要证据,我不要,周——小——刚——”当刘结巴愤怒的道出原由,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权力的蔑视。

马山因追求和维护权力所导致的角色分裂是一个悲剧,刘结巴为寻求正义而蔑视国家权力并企图颠覆它的行动是另外一个悲剧。而所有的悲剧都围绕着权力来的。要继续分析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这个权力的具体背景了。

虽然影片中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但我们可以很容易从片头的广播背景、剧中人物服饰、语言风格和外景中看出时间就在近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在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过程中,乡民希望的是通过自己服务国家的建设(如马山),国家权力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善(如刘结巴),从而保持国家与乡民之间顺畅的互惠关系。但是当国家权力运作的理念与乡民的生活理念相冲突时,乡民就对国家的威权体系失去了必要的认同和信任。拿这个**中刘结巴最后的话“你们要证据,我不要”来说,这里暴露了观念的冲突:国家威权体系追求的是法律正义、程序正义;而乡民眼中的正义是个案中的实质正义。有没有证据,是个法律程序问题,对这个国家体制中作为处理问题准则的规则,乡民们无法认同。他们需要的是“者死”的看得见的正义。就好象刘结巴知道自己要死一样,在最后被马山拷上以后,他只有咆哮:“周——小——刚——……我二辈子杀你!我二辈子来杀你!”

镜头赏析

将**摄影机的镜头,当做**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能够取得当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绩!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何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浓于水: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作者来自:豆瓣网 用户名:影志(

学习写书评影评的书有哪些?

一.影评写作简介 (一)影评初识 中学生比较喜欢看**电视,看了之后也比较喜欢谈论片中的内容,或是写一些对**看法的文章.但往往容易将影评写成观后感,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 写好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影评应试指导 考试内容:这里的作品可能是**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作品的分析是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三)常见的评论文体有: 专论式、点评式、杂感式、思想评论、艺术评论、终合评论、专业化的评论、通俗性的评论、印象式的评论等等。 专论式评论以论带评、理论性强,有一个相关的专门论题针对评论对象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较突出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论证的方式。在它所包含的写作元素中,论述作为一种运作方式,是其最主要的成分。它一般必须就评论对象自身所存在的重要特征、性质、倾向、问题或由之所引发的评论者的个人思考,作出较周密的研究并给出理论上的回答。因此,相当的理论色彩是其固有的要求,而对对象的单纯“评价”并不特别重要。而且,它一般也不必一定要对对象作出“全面”的考察。 点评式评论以评为主,对象单一,一般针对一部作品或其某一重要方面进行专门的评论。任务:对既定的对象进行集中的审美关照,并作出基本的评价(从简明扼要的分析中引出明确的价值判断)。三不要:1、过多的引伸;2、过多的理论发挥;对既定认识和看法做过多的详尽展开。 杂感式评论以评起兴,重在发挥,一般是以借题兴文,引譬连类,举一反三,自由涉及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思想、生活、艺术、体会、感想、见解。三不:不重视理论探讨,不专注于对对象的评价,不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对写作对象的审美考察上。一抓:抓住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的某一特征,某种倾向,某个现象做较系统、较随意的联系,评论跟它有关的或相似的现象,重在发抒个人的“其它”看法。 (四)写影评的准备 1.生活经验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2.文字水平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自己的思想 3.**常识是对文章进行构想的基础 4.理解能力是分析影片的保证

你好:《如何写影评》是影评类写作的入门级指导书籍,常年出现在各类**评论者的推荐书单中。这本书很全面的介绍了**评论的4种类似,6种方法,如何准备,如何动笔以及如何修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大量优秀作品供我们对比学习。内容介绍偏学院派,第六章节和第七章主要介绍**分析类论文的写法,对业余选手同样适用。

《如何写影评》作者蒂莫西·J·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学研究主任,曾在东京、罗马、巴黎、伦敦等城市教授**课程。其代表作有《新德国**:流离失所的影响》《维尔纳·赫尔措格的**:在幻象与历史之间》《**与文学:介绍与阅读》《**理论中的批评视野》等。

一篇好的影评需要包含三个要素:头脑中有思想,眼里有**,笔下有才情。这三点都是可以通过长期积累和练习习得的。

0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需要明确,专业影评主要解决的是**分析和艺术评价的问题。**分析不只是单纯的视听分析,它还包括对类型及其历史的参照,对**语言发展的参照。正是依据这种参照,分析者才有可能对一部影片做出恰当的美学评价。而视听分析方法、影片类型和**语言发展的知识是需要学习的。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所在,**看完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只记得产生共情的几个情节对**主旨,拍摄手法,剪辑方式以及一些互文隐喻视而不见。春节期间我看了《阳光普照》,全程跟着**的节奏哭哭笑笑,**结束只说了“太压抑了,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大”。为什么大?**中是如何表现的?通过**导演和编辑想要表达什么?这些我从未想过。

《如何写影评》中说,“一进入分析,很多作者便显得弱质。主要表现为:找不到合适的分析角度;依据捉襟见肘然难以服人;观点失当或者根本就没有观点。”

看**不是“看”**,看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背后“如何看才是关键”。

观影前准备

**本质上是心理学,是导演语言的表达,聪明的观影者会在观影前提前了解导演的背景。创作者的表达要么是他们生长的地方,要么是他们的族群,又或者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我们熟悉的很多作家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地理,比如贾平凹的商州、阿来的藏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安忆的上海里弄、冯骥才的天津等。导演亦然。

比方说《热带雨》中女主阿玲有几个标签,40岁、中文老师、原籍马来西亚、新加坡媳妇儿、努力造人8年,结合导演陈哲艺的生活背景我们很容易将这些关键词联系起来。新加坡比较排外,从马来西亚嫁入新加坡是高攀,英语是第一语言中文不被重视,阿玲想要融入新加坡的唯一方式是生个新加坡人的孩子。在这种背景下再看《热带雨》很多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明确,**是商业行为,需要计算投入和产出。观看小成本**《冈仁波齐》时不该拿它的场景设置光影调节和大制作的《神奇四侠》做对比。对**制作成本以及制作团队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合理的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莱恩·约翰逊导演的**《利刃出鞘》,阿加莎式的故事表达,剧情跌宕起伏反转不断,获得金像奖最佳剧本提名,如果是一位新人导演交出这样的答卷,绝对高分,但莱恩·约翰逊不行,前期铺垫过度极大的耗费观众的耐心,结局意料之中没有悬疑片荷尔蒙升高的感觉,中规中矩不好不坏,于他只是及格。

看的不好,写的必然不好

开始评写**的唯一方法是全神贯注地看**。当然全神贯注不等于一动不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影评需要记笔记。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会对一部**有一些预设问题,将这些问题记下来。看《燃烧女子肖像》前,我的预设问题是,为什么这部**的导演、编剧、摄影、演员都是女人?导演瑟琳·席安玛和主演阿黛拉·哈内尔是情侣关系,这样拍摄起来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影片背景是1760年法国,那时人民的生存状态如何?预设问题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天马行空,它的目的在于激发你的好奇心。

**不仅是故事,人物或生活方式,它还是一种看的方式。观众的背景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篇影评的根本所在是:检验一个主题是如何通过艺术、技术和商业的共同作用而产生了特定的含义。注意这些因素中最吸引你的部分。自始至终,要保持质疑的心理。

寻找影片主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它与观众的敏锐度、阅片量和质疑心理相关。《学会提问》中给出几个建议:

智力上的好奇心。对你遇到的每一机会,都不失时机地寻找原因和答案。

虚怀若谷,兼容多种现实。寻求并尊敬其他观点和看法。

灵活宽容。时刻准备在有力的推理面前改变观点。

对自己的信念谦逊有让。承认完全的确实性几乎纯属幻想。

知识上的怀疑主义。在接受断言和观点之前要求得到证明。

放在**中,我们常常自问:

影片的片名和情节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以此方式开场?

**是在什么时候拍的?

为什么开场时演员表是以一种和协调的方式来呈现的?

为什么影片以这样的画面结束?

这部影片和我最近看过的其他**或者老片子有什么不同?

这部影片和我知道的外国**有什么相似之处?

摄影机移动是否有某种显著的形式?也许是远景、叠化或跳接?

那几个镜头比较重要?

特别的,我们需要注意**中比较反常或让你产生困惑的地方,以及那些反复出现的镜头。《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出现两次《俄尔普斯冥府寻妻》的故事,一次是三个女生围在一起读书,另一次是女画家的画作《俄尔普斯冥府寻妻》,为什么选这个故事?为什么女画家的画中俄尔普斯有了和妻子告别的机会?**中没有多余的场景设置,每一个细节都能找出导演的用意。

笔记,该怎么记?

“评写**的时候,个人情感、预期和反应是一篇智性文章的开始,同时也要反思这些情感、预期和反应的由来,以及它是如何与**中的客观因素相联系的:它在**史上的位置、文化背景和形式策略等”。

要完成这些2小时的**记忆显然不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是很好的补充方式。这份笔记可以是关键台词的速记,也可以是拍摄手法、视点、服装等任何因素。有经验的影评写作者有一套独有的速记技巧,特殊标记、缩写……唯一的要求是自己看的懂。

想要写出好的**评论一定要多看几遍**,至少看两遍。理想状态是第一次观看时,只记下**中即刻便能打动你的内容。第二次观看的时候,应该细致而详细的记录笔记。**结束后应该马上整理笔记,将速记的内容充实,整理出整体的逻辑脉络。

从本质上讲,影评是议论文,质疑影像提出问题引出主题,整理笔记再次观影确定分论点,最后通过笔记整理、背景分型、反复提问等方式,将影片中的可用元素导向主题充当论据。

02、**相关的知识

**是最年轻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吸收了很多传统艺术的结构和形式。评写**需要使用其他文学和视觉艺术的评论词汇,我们常用的有三种:叙事、角色和视点。

叙事

叙事**可以被分为不同的部分:

故事:所有呈现给我们的或我们可以推断出的。

情节:以某种形式或结构对一系列的安排或构建。

叙事:根据某个特定情感的、身体的或智力的干点来组织情节的视角。

《如何写影评》中以描绘拿破仑人生的**举例,他的人生是不变的,出生、童年、权利上升,打仗,法国大革命,厄尔巴岛的流放。但是不同**选取不同个侧重点,通过不同的叙事形式可以描绘出不同的故事。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确定一部**的叙事方式。这部**是叙事性**吗?如果不是,它是什么?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的吗?情节是按照什么方式展开的?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没有谁能经受打破砂锅式的提问,几个或十几个问题之后,你便可以看是影片的本质。

角色

角色集中了人物的行为和**主题,是**分析的主角。以《燃烧女子的肖像》为例,剧中主角有两个:女画家和富家**,主要配角也有两个:女仆和富家**的母亲,是什么让她们产生了关联?富家**的母亲希望她可以嫁给米兰的求婚者,依据习俗她需要预先送去一幅肖像画,若对方满意就会向她提亲。惯常操作中,富家**是那一点波澜,她不愿意接受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反抗方式是拒绝画像。一幅画像将几个毫无关联的人联系起来,同时给这个故事加上了时间限制。如此分析,整个故事就鲜活起来了。

视点

视点,广义上指的看的位置,及暗示视点决定所见之事的方式。狭义上讲,视点是有形的。简单的说就是看问题的视角,去海边看日出时我们倾向于选择最佳观测点,就是这个道理。更深入一点,看**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主观偏见也会影响所见事物,徐志摩在粉丝眼中是再别康桥的才子,在我眼中是伤害了张幼仪的渣男。

**是一种“看的方式”,它的视点取决于导演希望传达的内容,一般的有两个原则来讨论视点:

观察摄影机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创造出了一个角色的视点。

注意故事主要是从一个客观视点发出进行讲述的,可还是从某人的主观理解而来。

除此之外,演员的服饰妆容,光和影的设置,镜头角度长短,声音的表达,影片的剪辑…都是非常重要的,篇幅有限我就不展开介绍了,这方面我选了《认识**(插图第11版)》作为入门书籍,有机会再写书评介绍。

03、如何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万能法则,放在这里依然适用。检查时需要注意,逻辑、主题句以及论点。需要确认整篇文章逻辑通顺,每个分论点都在支撑主论点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同时确认每个论据都在充实和论证论点,而不是简单的大空的出言维护。确认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句,整篇文章的主题句联在一起可以清晰表达论点。

然后回头重新看首段和结尾。于任何类型的文章首段都是极为重要的,它要有趣吸引读者同时还要引出下文,服务于论点。结尾可以简单的做个总结,归纳全文但这样很难出彩,比较好的方法是升华,顺着分论点的意思层层升入结尾处将全文上升一个高度。

接下来再通读全文,确保句子简洁有力,无错别字。

最后一步,返回来确认标题。标题应该足够大,以暗示主旨;同时要足够具体,以求吸引读者,最好可以带点矛盾冲突。比方公众号反裤衩阵地的文章题目,“生而为人,默默自毁”、“谢谢你,终于出轨了”、“离婚的时候,我比结婚还高兴”、“读完这本书,我找到活下去的勇气”,满足上了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

能否写好一篇影评,和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知识的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艺术感受可以通过大量观影和写影评提升,**知识需要系统学习,有很多书籍和课程可供选择,文字表达可以通过多写多思多读来提升。

总结一下,写出一篇合格的影评有9个步骤:

做好观影前准备。提前设问,了解背景。

认真看**和做笔记。

将问题导向一个易于着手的论题。论题不要太大,大了,宽泛,3千字说不明白。

确定主题之后再看一遍**,确认分论点和论据。

理清论点。好的文章一般从争议性不强大的主题点出发,再发展到风格和技术等较为复杂的点。

列提纲。(写过自己找)

开始动笔。

写的过程中继续思考主题,扩展想法。

修改。

如果说看**和理解**是我们观影的乐趣之一,评写和解释应当是另一种令人激动的享受。 《如何写影评》可以作为一本教科书使用,书中有很多优秀习惯,将自己的习作与之对比,取长补短。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