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给我一份邪不压正影评?

2.**《霸王别姬》究竟好在哪里?

3.《我的神啊》影评

4.《关与莉莉周的一切》影评

5.急求《八部半》(又叫八又二分之一)影评

6.周迅饰演过的哪个角色最让你印象深刻?

风筝豆瓣最全面影评_风筝豆瓣最全面影评是什么

一定要国产的吗?这个范围就小了点:

爱情类

韩国:我的野蛮女友,我的野蛮师姐,如爱有天意,雏菊

日本:我的机器人女友,情书,恋空

泰国:初恋那件小事,小情人,下一站我爱你(曼谷轻轨恋),你好陌生人,季节变幻,暹罗之恋(男同性恋,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二月,悲恋三人行

台湾:听说,不能说的秘密,恋爱通告,山楂树之恋,向左走向右走

香港:地下铁,甜蜜蜜,如果爱,月满轩尼诗,心动,一路有你

友情类

泰国:亲爱的伽利略

台湾:渺渺,蓝色大门

亲情类

韩国:太极旗飘飘,回家的路(the way home)

宠物类:

韩国:人狗奇缘

日本: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

搞笑类:

国产: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人在囧涂

李湘的那两部,十全九美,熊猫大侠,就不要去看啦,真的很垃圾和浪费时间。

韩国:极速绯闻

印度:三个傻蛋闯宝莱坞

动作类:

香港:证人,线人,男儿本色,三岔口,新警察故事,保持通话

韩国:大叔,原罪(又名老男孩)

最近很喜欢看泰国**和泰国电视剧,推荐你看两部泰国电视剧(男女主角都很养眼):

爱在旅途,一诺倾情

楼上推荐的,我都看过,我建议LZ用我的答案,因为我的更好看,我可是典型的欧巴桑哦,我看电视剧多多哦,我也是典型的资深影评人哦,我看了N多**。

80后,我看了一般,在国内反响也不大

全城热恋,虽然明星很多,还有我最喜爱的谢霆锋,但是剧情真的很一般。其实就是拼盘水果。一两个明星演一小段故事。

爱情呼叫转移1,2,我都看过了,如果你有时间就看看,如果没有时间,不看也罢。爱情呼叫转移1是一个猪头男,不停的艳遇(12个女的和一个男的),和最后一个艳遇定下来的故事。

爱情呼叫转移2,是一个剩女不停的艳遇(12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和最后一个艳遇定下来的故事。

云水谣,还可以,我看过了,主要是我不喜欢李冰冰这个演员,要长相没长相,要演技没演技,虽然她拿了奖。

西雅图未眠夜,N多年前看过,是阿甘演的,还可以啦,主要是一个丧妻的男人带着一个小孩,找到第二春的故事。更适合中年人看。

总之,我建议楼主先看我推荐的,比较新,也比较适合年轻人看。

谁能给我一份邪不压正影评?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为梁和张的演技叫绝.加上杜可风的摄影绝技,在噶纳**节上获得几个大奖也是很应该的.

其中那句经典已经家喻户晓:"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在这场华丽的邂逅中,一切都象梁手里的香烟一样 ,永远是漂在上空的。不管表明不表明,不管在意不在意,不管他们的关系淡也好,近也好,一切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想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距离更好的东西了,因为有距离,所以我们能更好的和谐的相处,因为有距离,所以一切都是美好和神秘的.也正因为有距离,我们可以更好的品味.

我喜欢里面穿插文字的感觉,就象几年前看<悲情城市>一样的感觉,我独自沉浸在那时的那天那刻那一瞬.一切都在我的小小世界之外,不被任何事情打扰,仿佛世界会在这一刻为我停留一瞬间.那象风又象云的爱情,就在两颗受伤的心灵中间展开了,在偶然的邂逅中,在共同写作的时候,在互相安慰的过程中.

我爱极了里面的一段,当张到缅甸去找梁时,电话通了之后,只一声喂就没有了后文.而且短暂的沉默后,梁也意识到电话那头是谁了.然后又是一阵沉默.最后张轻轻挂上话筒,并在走的时候带走了她原来留在梁家的鞋子.是啊,该说什么呢?问候显的肤浅,思念又似乎不真实,说爱又好象已经错过了,于是只有默了.就在着沉默中,他们的感情也宣告落幕了,其实这段感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个大的问题,可能一切只是当时的感触吧,过了那情那景一切可能就都不复存在了吧.所以才有了最后,梁在很美很伤感的吴哥窟把自己的心事放在树里面的后文了.

经历过才知爱过,爱过才知伤心过.或许一切华丽的东西,奢侈的东西都注定要在我们的生命中走过,注定不能再来.注定着能是一地华丽的忧伤吧.就象一个人在行人很少的街上遇到原来喜欢的人,彼此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然后擦身而过,仅此而已.一切都只是手中断了线的风筝,注定不能迎着阳光再来一次.所以这世界才有珍惜的可贵.其实人往往不是不懂珍惜,而是不知道该珍惜什么.而当自己知道的时候,又已经晚了.世界上的事情从来不会按我们的意志转移,所以才有神秘和距离.想要和上帝站在同样的位置,除非你自己也是上帝.

**《霸王别姬》究竟好在哪里?

《邪不压正》是由姜文导演拍摄,讲述了1937年老北京的一幕幕心酸过往。习武青年李天然为了替师父一家报仇,决定追杀凶手,也就是亲师兄朱潜龙,但朱潜龙和日本特务关系挚厚,自己又在美国接受了特工培训,这前后的种种纠葛让李天然和朱潜龙势不两立。

此时出现了一个世外高人蓝青峰,他和朱潜龙、根本一郎关系密切,同时又和李天然的救命恩人亨得利情同手足,他们彼此是敌还是友?随着后来中日关系不断激化,经受不住多放诱惑的李天然错失了很多次杀机,最后终于在关巧红的协助下展开了复仇,将整个牵扯出的众多人物案底,公布于众。

这是一部非常“姜文式”的**,依然澎湃的高调,依然是沧桑乱世的阴谋,也依然是他难舍难离的北平。只是这一次相比于姜文早期的**更直接,故事主线更清晰,纯情、深情,不过多的沉醉在自言自语的旁支细节中。

一部用了近10年时间筹备的**,看的出姜文的胸有成竹。他曾在拍摄前放下豪言壮语,“要用**还原一个老北京,那个梁思成哭着喊着想要的北京。”姜文做到了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李天然和朱潜龙的血海深仇作为故事主线之外,姜文真的是竭尽全力的往**细节中插入老北京的元素,朱潜龙的扮演者廖凡在一次访时开玩笑道:“姜导要是把这种植入北京元素的劲头儿用在植入广告上,他都可以不要票房的钱了。”

相比于之前的作品,姜文这次明显更加自信了,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那个程度把握的更好,能体现出来的,就是他对于那些“老北京元素”的安放角度。如果是以前的姜文,恨不得把镜头贴到糖葫芦上去拍特写,告诉你,这才是糖葫芦,这才是老北京,知道吗小子?这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记忆。但在《邪不压正》里你看不到这种操作了。

姜文把一切的情怀都放到了背景里。胡同里抬头就能看到的天台,是每个老北京孩子的童年,能种花,能种菜,夏天能乘凉,冬天能晒太阳,如果有那个闲情雅致,还可以摆个小桌喝点酒。听着远处各式各样的吆喝声,仿佛真的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吹糖人、扎风筝的时代。

另外,姜文还自己过了一把瘾,由他饰演的蓝青峰最爱唱带着京腔京调的英文歌,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有点身份的人都这样,尤其这其中还有一个彩蛋很有意思,就是给一个拎着空瓶子打醋的画面来了个特写,在当时的剧情,这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姜文这个“细节控”,这次终于让所有人都爽了一把。

总体来说,姜文在这部《邪不压正》里倾注了自己的思想与回忆,历经10年精心打造的一部**,诚意满满,亮点十足,这种痴迷于怀旧风格的导演和**,现在真的不多见了,如果你感兴趣,真得推荐你去品读一下八十年前风云北平,到底是怎样一番天地。

那么你对这部**有什么不同的评价或见解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我的神啊》影评

一部中国**经典之作,《霸王别姬》之所以好,其中的因素很多,以下是几点:1. 深刻的主题**所呈现的主题是“爱、离别和追求”,它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师道、友道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理想追求的渴望。2. 精妙的剧情**通过两位京剧艺人的故事,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类情感的复杂和深刻,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故事情节巧妙并延续性强,情节层次丰富,故事也十分具有戏剧性。3. 精良的演员演出张丰毅、巩俐、张艺谋、李雪健等演员,以及许多知名京剧演员的演出,都非常出色,将角色塑造得自然真实、刻骨铭记。4. 精美的画面和音乐张艺谋对于画面构图,配色设计等方面都有极高要求,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同时,影片中的京剧唱腔和音乐也让人难以忘怀,成为了影片的精华之一。综上所述,《霸王别姬》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不仅剧情精妙、演员演出出色,而且在文化、视觉效果等方面都优秀,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多方面的需求,体现了中国**艺术的高度和能量。

《关与莉莉周的一切》影评

这是我人生第五篇影评。

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克制是自律,自律给我自由。爱你,就是给你自由。

豆瓣高分加别人推荐,就这部了。其实,还要完成本月。。。还要找找心流的快感。

1、科幻片?地球神是什么神?

2、有阿米尔汗的参与,质量应该不低。

3、想起了三傻大战宝莱坞,风格难道很像?喜剧没跑了。

4、印度的**,看看这次要跳多少舞?看来要快进了。

一个带着研究人类目的来到地球的外星人PK(阿米尔汗饰 ) ,落入地球上的印度,因为能让他回家的飞船遥控器通讯装置被抢了无法与同伴联系,被迫留在拉贾斯坦邦沙漠。途中PK遇到了失恋的女记者贾古(安努舒卡玛莎)并与其相识,刚开始贾古以为PK在胡言乱语,不过之后发生的种种令贾古开始相信PK所言,贾古决定帮助PK寻找返回他的星球的飞船的遥控器,陪伴他踏上了寻神之路,试图找到回家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PK渐渐爱上了勇敢善良的贾古,可惜贾古依然还爱着前男友,PK决定暂且放下心中的感情,帮助贾古和男友破镜重圆。一路上PK以旁观者角度观看人间喜怒哀乐,其间跌跌撞撞闯入充斥了伪善与欺骗的各类宗教机构,顺带将自称有超能力的印度教大师、伪善的神棍“godman”揭露拉下了神坛 。

一、关于信仰。

1、自己的上帝

如果世界的真相是唯一,众多的信仰宗教只有一个是真正存在的,那么无论是谁,其他的信仰必将成为相,但是,这重要的吗?

男主为了找到他的遥控器,向每个神每个信仰进行了虔诚的祈祷,能确定的是他足够真诚,因为按他的话说,他们星球从来不说谎,用思维交流而不是用嘴交流,心是唯一,足够诚恳且透明。无数的祈祷,无数的顶礼膜拜,无数的日日夜夜竭力虔心,因不明白各个文化信仰之间的差异,闹了笑话,被人嘲笑,被人追打。。。但依旧坚持不放弃,最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剧场扮演印度湿婆的演员将其引领到遥控器的现场,他以为神真正灵验了,帮助了他,可事实呢?是他自己。

他,是自己的上帝。 他始终没有放弃,不就是一直虔诚的信仰着自己一定能找到遥控器,找到回家的路吗?什么是信仰?在信念之上,能让人将生死渎职之外的力量。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应该也都有住着一个上帝,信自己,没道理。

2、信仰的真相

既然真相只有一个,我们怎么看待其他信仰呢?谁都有可能是那个唯一,也可能谁都不是。有时候真相并不是最好的答案,这个世界有太多人类无法想象的事情,这个世界也许同样是想象的产物,真相的决定权为什么不可能也是想象的结果呢?每一种不同的信仰,会有一群信奉的人,信仰的一切即是他们所想象构成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他们,让这群人深深的信仰着。你说,人死了之后会去哪呢?我说,他会去他信仰的地方。

这个世界的面貌就不是由物质决定的,每个人的世界不一样,都是他脑海的映射。有些人会去天堂,有些人会去极乐世界, 而我,会去你心里呀。

二、关于爱。

1、缘分,存在的100%概率

你知道 你现在存在 这件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吗?不说打败亿万的兄弟姐妹,从生命开始,到成为现在的你,如果用概率算一算,是几万亿分之一的概率成为了现在你的样子,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我们自己如此的,是因为存在即唯一,100%的概率是我们的感官。就像人类从一个细胞都不算的物质,进化到现在的模样,我们从唯一存活下来的的现在视角看,好像是这么必然,可是如果有平行宇宙,每一次的进化选择都会在不同宇宙中上演,那么时间就像筛子一样筛掉了其余99.99999999999。。。。%,而我们成为了那0.000000000000000。。。1%,是的,其余的宇宙不会有人类。

说了这么多,和爱有毛关系?缘分也会经历时间的筛子,筛到你面前的时候,是唯一,在别的平行宇宙不会出现,傻站着干嘛?快去抓紧她,至少给缘分一个回应,让她在你的世界有个结果,或者证明和其他的宇宙一样,你们依然不可能。

2、爱是自由

风筝自由吧,你说不,她有线连着啊——所以不自由,如果没有线呢?风筝会掉下来,会失去翱翔的自由,会迷失,风筝之所以是风筝,是因为他可以也需要飞翔。线给了风筝安全感,让风筝有勇气去与世界周旋,与世界互动,飞得更高,看见更美的风景。有边界的自由,也许才是真正的自由。

之前很流行一句话,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我再加两句:克制是自律,自律给我自由。爱你,就是给你自由。

看到影片最后的时候, 爱你,就是给你自由 这句话直戳泪点,心中涌现很多感慨。如果,不能给她持续的爱,那么就放手,给她自由。如果,愿all in love,就给她足够的安全感,让她像风筝一样自由,再大的风,再美的风景,线永远和她在一起,牵着她,让她像个傻子一样,永远不担心掉下来。

喜欢学会了自律,变成了爱,放手就放的彻底,拿起来就给我攥紧了。

三、关于交流。

如果真的能不用语言交流,直接用思想交流,真能达到零误解沟通吗?或者因为没有欺骗而称之为足够的真诚?

《奇葩说》有这样一句话,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不随意误解是聆听者的本分。当然这句话只是从一种角度描述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隐患,但足以让人们喜欢用**中的方式,就和男主PK的星球一样——人们用思想交流不用语言,因为这样看似不会有什么误解。我们来把它当作一道辩题:有一天,人和人之间可以直接用思想交流而不用语言,你赞同吗?

突然发现没这么简单,发现要写好多啊,不如我们专门写一篇辩论稿,好吗?好的。这篇影评到此为止。

周一见。?

急求《八部半》(又叫八又二分之一)影评

以下提供两篇影评。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坏孩子没有天空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以下简称《莉莉周》),双D5,146分钟的**,,我原以为我没有耐心在电脑前坐这么久。然而当绿色麦田、倾斜天空又一次在眼前晃动,那些无助的少年们又一次站在麦田里听着莉莉周的音乐,伴随着小林武史排山倒海般的配乐,字幕缓缓滑出,我才意识到我度过了怎样的一个146分钟。 几年前看《情书》时,一直很喜欢少男藤井树和少女藤井树的那段,感觉那种中学时代纯纯的暗恋心结的确是插在青春画册中非常美丽的卡片。可惜在《情书》中这样的段落还不够长,让我看了很不过瘾。于是就很期待岩井俊二这部据说专讲中学生故事的**,心想146分钟的青葱故事,还不过足瘾!然而影片中的中学时代与藤井树们的中学时代大相径庭。似乎雄一、星野与藤井树们并非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的生活不像《情书》那样如雪般纯净,也不像《莉莉周》一开头那片绿色麦田一样明丽,青春是灰色的。虽然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先映入眼帘,然而一个白衣少年低头无语的迷惘其实已经暗示了我这是部讲述青春困惑多于青春喜悦的**。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个如此残酷的青春故事,岩井俊二延续了他在《燕尾蝶》中的那种黑色感觉。如果说看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还让我觉得这些坏孩子有点希望的话,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让我觉得:青春是如此绝望,我们怎么可能长大?我简直都有点恍惚我是如何从这样艰难的青春岁月中走过来的了。寂寞的少年灵魂,就这样在岩井俊二的影片中哭泣:雄一、星野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二人虽然有家庭,但都很孤独。雄一和母亲、继父和继父带来的弟弟生活在一起,,缺乏沟通,缺少爱。星野则有一个年轻漂亮的母亲,然而显然母亲并没有给星野足够的爱。于是两颗孤独的心聚在一起。其实兄弟般的情谊也是我们中学时代非常美好的回忆,有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是中学生活难得的收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价值并不亚于暗恋的美丽。然而岩井俊二让主人公毁了这一切。影片一开始雄一和星野及其他几个少年偷包、偷CD,已经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坏孩子”。他们为了能实现暑到冲绳旅游的愿望,不惜在大街上抢劫。如果这就是青春的一切,或许我还会觉得青春可以回头。然而接下来巨大的变化产生了。这几个少年到冲绳玩,原本是非常开心的,然而就在旅程即将结束时,他们目睹了一场离奇的死亡。而这场死亡改变了星野的性格,也摧毁了两个人的友谊。(这是影片唯一让我感到突兀的地方,这次变故给主人公带来的变化太大,恐怕只能从个体的特殊性去解释)。于是接下来的天空更加灰暗,真正的残酷青春开始了。星野开始变得愈加野蛮和霸道。他肆无忌惮地侮辱瘦弱的男生,逼迫同班女生作、叫人班里最漂亮的女生久野,作这一切时雄一并没有离开星野,也许这一切还并没有触及到雄一的利益。然而当星野毁坏雄一最爱的莉莉周的CD,殴打雄一,甚至逼他在众人面前,这就不可能再让雄一忍耐。雄一最后一片天空崩塌的却是因为虚拟的网络。当他在生活中不再有爱,甚至连唯一的友爱——与星野的友谊也随风而去时,他找到了网络。大量的BBS的文字用字幕,声音展现,占去了影片相当大的篇幅,这是影片中让我有些不能忍受的。这些BBS共同的主题就是莉莉周,一个有些神秘的歌手。雄一以非莉亚的ID在网上结识了同样非常喜欢莉莉周的“青猫”,他以为又找到了爱。然而在相约见面的莉莉周现场演唱会的入口,他见到了星野拿着那个用作联络记号的青苹果,上面写着“青猫”……星野最后一次戏弄了雄一,雄一用刀回应了一起。当午后暖暖的阳光照在雄一的身上,一切都像一个梦。偷窃、抢劫、、,这样的青春,就是坏孩子的少年生活吗?影片在上海国际**节放映的时候被改名为《豆蔻年华》,我觉得这个名字简直有点反讽的效果。如果这样的年华也像豆蔻般娇美,难道只有《圣战》(《大逃杀》)那样才叫残酷青春? 岩井俊二又一次用舒缓的节奏,精巧的画面,张扬的音乐让我默然,只是这一次我想的是:如果坏孩子都像雄一、星野一样没有爱,没有天空,他们即使长出翅膀,又能飞向何方?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影评

不喜欢日本,对于日本人那矮小及奸诈的眼神也极其反感,只是有些东西我却不得不接受它的好。也算是听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吧!

岩井俊二,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并不熟悉,但是提到他所导演的《情书》,我想,每人脑海中都会出现那一幅幅伤感的画面。 岩井俊二就是这样一位能找到最符合青涩时光的色彩来搭配他所要的忧伤的导演。

其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对纯真梦想的追求,对现代社会的忧患思索。我们看到藤井树的忧伤甜蜜和最后的呼唤吧,注释着烟花里少年青涩的困惑和奔跑,凝望那些“圆盗”们如同蝴蝶,缓缓飞升的梦想和纤弱美丽的命运。《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他给我带了卑微而不停顿的,两个小时的黑暗与错觉。

在网站能找到关于这部影片的说法不多,远远没有《情书》或《四月物语》的评论多,或许是过于隐晦的原因而不被观众接受。而其古怪的开篇方法也是要让人琢磨好一阵子的。这部自己**前后看了三遍,一直无法坚从头到尾持完整地一次赏完,只是间断的来回放映,只因过于压抑。 我用这种笨重的方式来完成对此片的喜好!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故事发生在田园风景广袤幽静的彼端,某地的小城。莲见雄一和他的母亲,继父和继父带来的弟弟共同生活,同班的星野修介和他同在剑道部社团,两人是要好的朋友。暑时,两人还随同社团一起去冲绳旅游。可是,他们的友情在旅行后开始了变化,星野的脾气日加粗暴,彻底脱离了过去的朋友们,升上中二的时候,星野开始以欺负莲见为乐。

上了二年级,莲见没有理由的默默忍受着星野的霸道欺负,性格变的自闭孤僻。在他的小小心灵里,世界以闭塞孤独的印象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在喜欢的歌手“莉莉周”的歌声里寻求安慰,习惯于在莉莉的BBS里和人交流沟通,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最和他交好的,是一个叫做“青猫”的ID。

学校和家庭让莲见难以忍耐的事情越来越多,他和青猫倾诉的话语愈加痛楚,而青猫的日子也不好过,于是他们互相安慰,彼此温暖。12月,莉莉周的演唱会开始的日子是他们约定的见面时间,握着LIVE HOUSE的票,莲见在现实和虚构的交叉点,艰难的寻找青猫,寻找他那个安稳明亮的梦想。

当莲见发现青猫就是那个整日欺负自己的星野时,理智彻底崩溃。在一阵痛心彻肺的嘶喉后一把尖刀插入星野的腰部。在星野惊恐的眼神中莲见面无表情的转身离开,又是新的轮回……..而莉莉周低沉迷幻的歌声仍在上空呢喃着,从未间断~~~~

影片之沉闷可想而知,围绕着青少年成长中的几大问题(性、暴力、偷窃、友情)来展开的故事是沉重的。

里面的光线运用独特。在仓库中,钢琴才女因遭人嫉妒而被。当她拼命挣扎时,阳光从身后的玻璃窗劈进来,照在她身上,明媚光线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垂死挣扎。窗外的莲见捂面痛哭,他明白,因为自己的胆怯,一片碧绿的叶子已将凋零,里面曾经有他窥视过青春脉络。 光线的明暗强烈对比,形成巨大心理冲击。

被星野恐吓而逼迫去卖*的少女有着烂漫的笑容、甜美的声音。少女抬头望着风筝微笑,在人帮助下放飞了那只风筝,风筝上带着她仅有的希望。终于,风筝打着转落下,少女仍只是微笑的叹息。之后镜头对向天空,夕阳发挥着最后的余热,有着温暖的柠檬黄。画面切换,少女已从高空坠落,面朝湿地…….书包、手机孤零零地散落一边,少女纯白的校服冲击着观众视觉。 这段运用了联想蒙太奇。看似无关的镜头,三个截然不同的画面就组成了少女自杀的情节,我们不得不赞叹岩井俊二的构思巧妙。

莉莉周是什么?是一望无际的蓝天下绿得鲜艳的稻田,莲见站在齐腰的稻田里聆听他对世界的希望;是无垠的天空里自由飞翔的红色风筝,少女对着风筝说我想飞到天上去;是朦胧而明亮的光线下,星野手中流淌出来的钢琴曲,久久在耳畔回响挥之不去;是少年对整个世界最初和最美的愿望。

这是一个转弯的夏季,路在风里飘散又汇聚浮在了迷雾朦胧的青空,久久地回荡在那里:轻捷、潮湿又凝重。他等待一束阳光将他打亮,通体透亮灿烂……

PS:下面是引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里的旁白。它们出现在**的开头。起初我无法明白,因为画面背景是漆黑,只有敲键盘的声音在回响,接着出现这些字来。我一遍一遍的暂停,只为看明白这些青春的诗句。看得我硬生生疼痛,也只能这样了…….

当岁月已变得如歌

也许满眼青色的麦田

就是安详的一切

残酷或是什么

有时沉默

15岁的压抑孤独无声愤怒

15岁在麦田上呐喊

莉莉周给了一个世界

让我活着

有时候我们会彷徨

也许满眼青色的麦田

就是安详的一切

残酷或是什么

有时沉默

15岁的压抑孤独无声愤怒

15岁在麦田上呐喊

莉莉周给了一个世界

让我活着

当青春已变得残酷

我的身体已是一片狼籍

当对抗已变得消极

当行动已变成习惯

我的幻想已是面目全非

15岁的记忆

有时候我们会彷徨

也许满眼青色的麦田

就是安详的一切

残酷或是什么

有时沉默

15岁的压抑孤独无声愤怒

15岁在麦田上呐喊

莉莉周给了一个世界

让我活着

15岁,是单纯也是杂乱的

美好也是残酷的

快乐也是抑郁的

15岁,我们寻找自己的世界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这**的标题

讲述15岁的故事

难以忘怀的记忆

有一天

我忘记

只可能这世界也消失

15岁

谁的15岁

麦田里有歌声

高塔上飞着风筝

亲爱的莉莉周

告诉我时间没有停止

灵魂已经消失

两个人

四个人

星野莲见津田久野

纠缠着生活

也许有一天消失

至少让我再飞一次

高飞

看见星野的呐喊,看见那些无奈的样子.....

不知道他对别人的欺负是不是错,只是想而已

喜欢星野,也喜欢莲见

两个人

演绎这片麦田

还有一样站在麦田的女子

钢琴声

lily chou-chou的歌

一些声音

夹杂在一起

人群喧闹着

完结的序曲

谁进了地狱

谁进了天堂

周迅饰演过的哪个角色最让你印象深刻?

文/幽窗冷雨

看费里尼的**,就像做了一场荒诞却又真切非常的梦,潜藏在心底的孤独、忧伤、焦虑、邪恶、快乐以及怀念和向往通通一涌而出,马戏团式的布景、嘉年华会式的热闹嘈杂,与空荡的广场、孤独的灵魂相映成趣,在尼诺·罗塔轻快的音乐声中,演绎着一幕幕笑里含悲的黑色幽默喜剧。现代社会里令人窒息的贫困、挥之不去的精神危机、不得安宁的思绪在费里尼的影像中,被净化为一份漠然与坦荡。他拒绝批判,执着地用一种自传式的情怀,呈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描述着我们所不敢面对或者不愿面对的现实生活,因此他让真实变得荒诞,又让荒诞变得真实,最终超脱表面的是非而直抵内心的本质。也正是这样,戏剧化的情节对于费里尼来说不再重要,一种类似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结构应运而生,没有固定流向的情节和没有因果关系的人物活动,随着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混乱多变的主观思绪引导之下,迎来最终的结局。

费里尼的每一部**,都能给人带来意外和惊喜,他如此执着,又如此纯真,如魔术师般千变万化,以至于让人无法确切的定义所谓的费里尼影像风格。在费里尼看来,**就是生活,就是一种被视觉化的记忆,所以在他的影片中,没有自以为是的炫耀和卖弄,没有导演的刻意经营,一切显得纯粹自然。摄影机恍然不复存在,**里的一切顿时与观众没有了距离,不管是公元前的罗马,或者法西斯时期的意大利,抑或是淳朴美丽的里米尼,看起来都如同在我们身边,化的影像中,一种苦涩忧愁的情绪弥漫心境,然后是默默的沉思。比利·怀特说:“他(费里尼)是一个一流的小丑,有伟大、独特的想法。”是的,只有小丑,才能在苦闷压抑的世界里载歌载舞、恣肆张狂,却还能得到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者的掌声。而取悦别人,满是欢笑的脸上,那两行晶莹的泪珠,分明记载着小丑的细腻和不为人之的悲怆。从这点看来,有谁能比小丑活得如此多彩?

一、孤苦伶仃的底下层

早期的费里尼**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像是明显的,这位曾参与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开篇之作《罗马,不设防城市》编剧的导演,在执导之初,仍然被归入新现实主义阵营,从与拉图阿达共同导演的第一部片《杂技之光》开始,一直到1957年的《卡比利亚之夜》,孤苦伶仃的社会底下层一直是费里尼**中的主角,从流浪艺人到小骗子,再到,他们的悲苦生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畸形情感,让人怜悯不已。在表现手法上,多以外景为主,贴近生活,没有舞台化的灯光和摄影陈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当的纪实性,这让这一时期的费里尼**成为其**年谱当中,最为接近群众,最为感人的一部分。不过从一开始费里尼就不满足于新现实主义所设定的囹圄,因此他表现底下层人们的悲惨遭遇之时,也不像新现实主义般停留于表象和直观再现,而是通过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和绝望,透射出其备受压抑的内心情感。《杂技之光》无疑具备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特征,马戏团式的耍杂表演和笑中带泪的情节从此成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影片的人物都渴望飞黄腾达,就如同那在舞台上扮演鹅的一人般卖力地表现,不过一切似乎从未改变。当最后火车上那位剧团团长如影片开头般,又死性不改地勾引起同车的女人之时,一切便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圆。

费里尼对其影像中的人物一直都充满着同情和怜悯,或许这位曾经流落罗马,饱受没有工作的饥寒交迫和一个人的孤独苦闷的导演深切体会到底下层人们的不易和悲哀,影片中的人物也无一例外的带着一种前途未卜的迷茫,他们不满现状,渴求改变,然而事实上他们又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充满恐慌,这一点在他的孤独三部曲《道路》、《骗子》和《卡比利亚之夜》中描述得最为精彩。《道路》无疑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女主人公杰尔索米娜因为家庭的贫困,而被卖与流浪艺人藏巴诺,随他学艺和演出。在奔走的路上,两颗心却在渐渐拉近。杰尔索米娜的纯真让现实显得更为残酷,藏巴诺的粗暴和不解风情,让这段本该美好的爱情成为泡影,而实际上他们都是可怜的人,一个弱智的少女和一个只识得用胸膛撑开铁链的男人,或者他们的邂逅就早已注定是个悲剧。藏巴诺曾经让人觉得很可恶,他粗暴贪婪、勾引女人、偷窃甚至,但是当杰尔索米娜死去,当爱情不再,孤独弥漫内心的时候,一切不再重要,那个蹒跚的醉汉,跪在海滩上放声大哭的镜头,谁能抵挡那一份彻骨的孤寂?

底下层的悲哀,或许就在于陷落泥潭却不知如何自救,《骗子》中的奥古斯多在某种角度看来是个无可救药的人,而实际上他却如此可悲,一次次地重复着那些可怜的,当身边的同伴一个个离去,然后又换了一批,他依旧不变,他终于想改变生活了,但并非立刻洗心革面,而是想先大捞一笔,最终被同伴殴打致死,这个骗子的人生也变得无比讽刺,他和那些被骗的人一样值得可怜。《卡比利亚之夜》无疑便是描述那一群被骗人们中的一员。女主角卡比利亚是个卑微的,她的单纯和天真甚至可以和《道路》中的杰尔索米娜相媲美,夜晚来临,她在罗马街头翩翩起舞,她的欢乐和自嘲式的言语,让人印象深刻。在她眼中,的行当也并无丑陋,她渴求改变,也只是想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一次催眠当中,她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显得自尊而自豪,不过这一个梦想却成了别人有机可乘的噱头,卡比利亚的悲哀在于,她拥有着一份不属于她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同她开头被心爱的男人推落河里一般,或者如同中间被某明星带回豪宅,却在卧室隔壁空度一夜一样,她的梦想与现实格格不入。她的警觉性不可谓不高,然而坚信浪漫爱情的幻想终究毁了她,让骗子奥斯卡有机可乘。

在孤独三部曲当中,虚无的信仰和最终绝望一直是费里尼表现的内容之一,底下层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看起来都注定无果,就如同《道路》中杰尔索米娜的天使注定死去。《道路》和《卡比利亚之夜》中都有一个极为热闹的游神场面,我们的女主角也都如那一群同样贫困的人一般,虔诚地为着自己的美好生活祈祷,但神力始终没有显现,困顿却在进一步加剧,《卡比利亚之夜》中的描述更为明显,在圣母神迹前的祈祷看来毫无作用,瘸子依旧是瘸子,悲伤者依旧悲伤,爱情仍然没有到来。《骗子》对这一点有更为荒诞的描述,当扮神父四处的奥古斯多接受着人们虔诚的祈祷之时,一切变得荒唐可笑,那些对着骗子祈祷幸福的人,竟是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二、从里米尼到罗马的日子

里米尼,费里尼的故乡,这里孕育了费里尼的青春和创作灵感,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和烦恼,富国**院里的所见所闻,独具特色的玩具戏偶以及多姿多彩的,几乎影响了费里尼一生,也成了他不断怀念和再现的内容之一。里米尼因为费里尼而别具意义,它在费里尼不断抽象和怀念的过程中,最终变成意蕴悠远的寄托和乡愁。

《浪荡儿》里,费里尼第一次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记忆中的过去,里米尼的气氛看起来如此封闭,却又如此包容,人们在此过得慵懒而惬意,以至于很多人在不自觉里挥霍掉了自己的青春。影片中的那几个浪荡儿似乎都安于现状,除了莫拉尔多恍恍忽忽地感觉到了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其他四人似乎都乐于接受家庭的供养。福斯托有能力生孩子,却无能力当父亲,他仍然不断地勾引女人,制造麻烦。阿尔贝托似乎更满足于现状,乐于接受妹妹为家庭所做的牺牲,当妹妹为了追求幸福而离家时,他显然愤怒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担负起养家的重担。里卡多梦想成为歌唱家,但却从没为此尽过一丝努力。莱奥波尔多虽然希望成为作家,却时时为楼上的女孩心神不宁。里米尼的封闭宽容让他们得到滋养,在了无新趣又恶俗不堪的生活里,走向周而复始的迷失。这部费里尼早期的成名之作,带着极为明显的新现实主义色彩,这种格调正好道出了费里尼离开里米尼的因由,当莫拉尔多搭着晨早的火车离开时,里米尼的人们仍在熟睡,而莫拉尔多,也就是费里尼,却已然清醒。

如果说《浪荡儿》承载着里米尼的现实,那《阿玛柯德》承载的便是费里尼记忆里的故乡。有人说《阿玛柯德》所描述的是费里尼对故乡的眷恋和爱意,在我看来,费里尼更多的是在表达对于自己过去的不舍和怀恋,当经历沧桑,在回首往事之时,过去的一切显得优美而曼妙,所有的苦涩都化做甜蜜和坦然,所有的人都如此可爱真切,他们的淳朴,他们的缺点,看来都是一份值得宝贵的财产。如果一定要说乡愁,那定是存在于费里尼的心里,一个寄托着自己的过去和浪漫的故乡。事实上,从各方面看来,费里尼都不喜欢现实中的里米尼,《阿玛柯德》中的里米尼无疑是被抽象和提纯的世界,一个现实里不存在的天地。当飞絮舞风,柔波拍岸之时,里米尼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人们欢天喜地,小镇广场上焚烧象征寒冷与饥饿女巫的仪式,洋溢着一份古老的青春躁动,记忆里的故乡,不仅有曼妙的四季,友好的人们,还有法西斯主义,谎言以及丰乳肥臀。费里尼描述的是一份单纯与自然,一切都犹如过眼云烟,一切都值得怀念,他对于所谓道德败坏和正统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压抑底下是不羁的青春。那个叫格拉迪斯卡的美丽女人,给人们多少幻想和失落,当人们因自卑和揣测而不敢接近她时,她却只能孤独地远嫁他乡,而里米尼却依旧在曼妙的手风琴中,演绎着不朽的传说和希望。葬礼过后,是欢乐的婚礼,于是春天又来了,一切周而复始……

罗马对于费里尼来说也是值得怀恋的地方,这里的记忆甚至更为真切,更为美丽。这位导演从踏进罗马的那一刻开始,就爱上了这片古老神圣的土地。罗马无疑也承载着费里尼故乡里的一部分记忆,于是《罗马》中便有了青少年的反叛,法西斯主义的疯狂,有了嘈杂的**院,有了不尽的性幻想,有了包容一切的宽容与母性。那个象征着青年时期费里尼的年轻人来到罗马,经历着这里的变迁,从普通家庭到战争,再到妓院……费里尼把远古的罗马,法西斯时期的罗马和今日的罗马,纵横交错地呈现于我们眼前,带着对这个地方深深的敬仰和爱意,于是便有了地铁隧道里遭遇远古遗迹的场面,有了,有了城堡,有了嬉皮士,有了示威者等等,这一切既接近又久远,美的、丑的、喜欢的、不喜欢的,这就是罗马。欢声笑语的剧院里面,台下与台上同样精彩。费里尼说:“《罗马》这片子里我想讲的是:现在的罗马和远古时代的罗马骨子里是一样的,两者十分接近。”当片尾的摩托车群穿过罗马街头,游荡在雕塑、城迹之前时,与其说是在表现今古罗马的不协调,不如说在表现古老罗马的活力和向前发展的动势。

三、背叛之殇

费里尼在1960年拍摄的《生活的甜蜜》是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部片一反之前表现贫困与底下层人们悲惨生活的模式,转而开始表现上层社会的精神危机,促使他做如此改变的原因,或许在于战后意大利经济奇迹的背后,隐藏着极为危险的精神荒芜。在摆脱贫困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并不“甜蜜”,精神贫困与空虚时时困扰着人们的内心,传统与道德的沦丧,踏入现代社会的阵痛,让这些刚刚走出物质贫乏的新贵族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乱和矛盾。费里尼用一个极为生动的开头,展现了人们所面对的这种困境,一架直升飞机吊着基督的塑像在罗马上空盘旋,这里费里尼的用意很明显,上层社会的荒*无度就发生在基督的眼皮底下,纵情取乐、沉溺享受成了社会的主流态度和追求,灵魂与信仰在此毫无作用,理性早已破灭。而另一架紧随其后,跟着两个不停拍摄,向阳台上的比基尼美女眉目传情记者的直升飞机,无疑暗喻着一个嘈杂迷乱的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在本能的纵欲和生存当中,混乱和绝望的情绪弥漫其间。《生活的甜蜜》是新罗马堕落的写照,在主人公马尔切洛这位混迹上流社会记者的眼睛之下,一个又一个麻木的人轮番出场,偷情、背叛、聚会、脱衣舞……各种各样荒诞的事情接二连三,而又如此真实接近。影片后面人们从海里捞出的四不像海怪,正是这种荒诞社会的真实写照,犹如《阿玛柯德》中在冬天里异常开屏的孔雀一般,在这种社会底下,一切都见怪不怪。片中有一个知识分子史泰纳,一开始以令人羡慕的形象出现,是马尔切洛的榜样和梦想,然而他最终却亲手杀死儿女,并且自杀。在表现体面的生活背后,竟是无可忍受的乏味和空虚,他的死去,也注定马尔切洛出路的断绝。影片最后,一群狂欢之后的人们来到海边,马尔切洛邂逅了那个清纯的乡下女孩,在呼呼的海风中他们无法沟通,他们终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最后马尔切洛的离开,标志着与过去划清界限,因为那女孩就是费里尼所说的:“马尔切洛的乡愁和不再的浪漫。”

《八又二分之一》无疑是《生活的甜蜜》的继续,也是一部费里尼坦诚某段时期所面临困境的影片。片名并无太多意义,只是说明了费里尼在拍摄这部片之前,已经拍过七部**,以及略等于半部影片的两个短片。这部片带有一定的自传性,但又并非完全是导演本身。表现手法上,由于费里尼开始受到荣格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影片由一般的故事结构彻底转向非情节结构,意识流手法的引入,让这部片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主观随意性,情节发展随着心情的变化而找到极为适当的转折点,现实、梦境、回忆以及潜意识交替出现,却有条不紊,因为这种状态似乎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心态。男主人公圭多是个**导演,他所面临的困境有两个,一个是创作力的枯竭,另一个是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影片的开头同样寓意深刻,在拥挤的交通之下,圭多烦闷非常,他挣脱汽车,飞向天空,而另一个镜头,他却如风筝一般被绑着绳子,并且拉回了地面。这里面影射的正是一种理智与情感,自由与压抑之间的矛盾状态,圭多被拉回地面,正如同片中那部无法完成的逃离地球的科幻片一样,最终以无果结束,现实依旧。圭多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纠葛颇有意思,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危机已经了然,与之间又似乎只有恶俗不堪的。当心目中的天使出现时,也发现只是俗人一个,圭多的理想幻灭,精神一片混乱。影片最后以一个由杂技团魔术师指挥的“轮舞”场面结束,圭多所有认识的人,过去的、现在的、死去的、幻想的通通出现,这里面的荒谬不言自明,人生与无止无休的耍杂一样,只是毫无意义的轮回。

关于精神危机的探讨,《朱丽叶与精灵》仍在继续,这部有着女版《八又二分之一》之称的**,把视角转到女性身上,朱丽叶的感情危机,反映的正是社会精神危机里的另外一个侧面,当丈夫背叛时,朱丽叶面临前所未有的痛苦的恐慌,幻象、童年、恶梦时时困扰着她,为了摆脱困境,她甚至参加了朋友的性派对,但这一切毫无作用,对于一个软弱传统的女性来说,这里面的痛苦难以言表。在现代社会里面,信仰的破灭,悲观的情绪中,人们所能做的,只是麻木的接受以及放任自流。

四、癫狂之梦

《八又二分之一》之后,事实上费里尼的自传也告一段落,他说道:“莫拉尔多是《浪荡儿》里寻找生命意义的男孩,正是我当时的写照。然后差不多就在我明白这种意义永远不会找到的时候,莫拉尔多就演变成《八又二分之一》里面的圭多了。我内心里的莫拉尔多是在这个时候消失不见的,或者至少是对自己的无知感到不好意思而藏起来了。”之后,除了《罗马》和《阿玛柯德》隐约可见费里尼的影子,不过也成了一种回首和情怀了。癫狂的梦境此刻占据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它们如同一个个瑰丽的奇观,展现着人们内心里的欢乐与恐惧,超现实主义的布景,引导着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古今,做着一个个现实里不可能存在的梦。

《萨蒂利孔》是尼禄时代贵族佩特罗尼乌斯所写,该书一直到17世纪才被发现,本身早已残缺不全,而这正是想象力丰富分费里尼所感兴趣的内容,他所呈现的影像,是一个离奇怪诞又引人入胜的世界,迷信、诗歌、杀戮、漂游……这一切犹如斑驳的壁画般带着古典的华丽和文化气息。影片中人物的张狂却恍若今朝,费里尼所经营的那份颓靡气息,与现实社会何其相似,因此借古讽金的意味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卡萨瓦诺》中表现得更为清晰,费里尼自承这是一部18世纪版的《生活的甜蜜》,卡萨瓦诺无疑就是古代版的马尔切洛,他空有一身才华,实际上用得着的只是他的性能力,而别人甚至他自己也只在乎这一点而已,这让他变得麻木空虚,形同木偶,就如同那只他常常带在身边的机械鸟一样,影片的最后,让他恋上一个木偶娃娃,说明的正是他本身的空洞,只有木偶才能与之匹配。这部片当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实际上它只不过是经济奇迹背后无限空虚的意大利现实生活的移植罢了。这种表现手段在1980年的《女人城》和1983年的《扬帆》中也有所表现。

费里尼的最后一部作品《月亮之声》无疑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杰作,主角伊渥是个刚出院的疯子,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当然不再是真实,而是带着扭曲与诗意,这个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也有异于真正的疯子世界,所以我更愿意把这部片看作是一个类似于《女人城》般的梦。一个被扭曲的世界,看来正好反映现实世界的原貌,空虚与疯狂并存,恶俗与虚荣齐飞,伊渥的疯狂看起来更像是正常,他充满诗意的幻觉之中,带着一份令人向往的温馨和柔情,这正是日渐冷漠的现实社会里正在消失和被遗弃的东西,然而伊渥是悲哀的,他的诗情,来自于他的疯狂,费里尼说道:“当伊渥在片中发现不止一个女人可以穿玛丽莎的鞋的时候——事实上是很多女人都可以穿——我觉得非常悲哀。不管他是任何岁数,都代表他已经老了。”于是梦已破灭,浪漫不再,幻想之中,月亮被俘获到了人间,发出浅浅的悲鸣,这就是现实,一切因为疯狂而颠倒,一切因为信仰的遗失而变得一片空虚……

总的看来,费里尼的作品是多样的,他是一个注重内心感受的人,也不惮于袒露心扉,他的作品一次次地暴露出人性的缺点和恐慌,引人深思。他的每一部**,都意蕴悠远,让人久久回味,人物的前途,社会的状态,生存的意义等等,或许这一切源自于他本身就是一个真诚的人,于是他的梦,便成了人们所共有的梦。

转自 豆瓣

对周迅印象最深的角色除了《红高粱》的九儿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了,很多人都提了九儿,那么我就来说说黄蓉吧。

周迅版本的《射雕英雄传》虽然是所有版本评分最低的,但是却是金庸先生最认可的。

在90后的我心目中,一度认为黄蓉就是周迅,周迅就是黄蓉,个人认为她们的性格都特别的相似,一样的活泼可爱、一样的讨人喜欢,周迅出场演绎的男扮女装的小乞丐,一出场就能够吸引大家的目光,俏皮可爱、机警聪慧。在长辈面前她像个精灵一样,不失女孩家的淳朴活泼;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有着小女人的娇羞、又有着敢爱敢恨的勇敢;在遇到强劲对手面前,机智勇敢、镇定自若;

相对于其它版本的黄蓉,周迅的黄蓉更加的有血有肉更加的活泼灵动。至于评分为什么那么低,应该和她的嗓音脱不了干系,毕竟没有人心目中的黄蓉是公鸭嗓,如果用配音可能会更加的完美。